卢氏结构科学教程
第一节正面浑圆桩练法
清末,内家三拳(形意、太极、八卦,其代表人物分别是郭云深、杨露禅、董海川)横扫当代武林!而现代武坛,内家拳却雄风不振。其最根本的原因,即是内家拳的核心功法“六面整体浑圆力”的失传!“六面整体浑圆力”是内家拳法的精髓所在,为中华武学所独有,这正是优于西洋拳法的高明之处。练就此功后,只须不失间架,根本无须有意防守,无论对手击中自身间架的任何部位,无论来力如何巨猛,都会被自身强大的功力反弹而起,且来力越大,反弹力越大、造就无坚不摧的整体劲力,再配合“炸力无断续”的训练,即可在电闪雷鸣般的生死格斗中,令对手鲜血狂吐,筋断骨折„„著名格斗专家赵道新先生曾言:“成功不会垂青于那些只顾寻求捷径,而不想下苦功的人。但是有决心‘悬发锥股’而不讲效率和方法的人,也必将一事无成!能以最少的精力,最短的时间,最大幅度地提高格斗水平,则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攀登一条近乎直接通往顶峰的捷径„”。轨迹拳学创始人李紫剑老师也说过:“路有千万条,最近,最直的只有一条。”为了使真正追求中华武学直谛的广大武友。早日步入中华武学之神圣殿堂。现以卢氏浑圆桩为例,向大家介绍获取“六面整体浑圆力”的最佳途径。正面浑圆桩法:正面浑圆桩是中华武学中最重要的桩法之一,各门各派均有此桩,不论太极、形意、武当、少林,概莫能免,它是求取六面整体浑圆力的最根本的桩法,六面整体浑圆
力是指上下托接力、左右开合力、前后撑抱力、三相矛盾力的综合,没有浑圆力做基础,任何高深的武功都无从掌握,故希望引起初学者高度重视!双足平行分开,宽可容肩(深州老谱秘传,求取整体劲力之最佳距离),双膝定位,胯根内裹,臀部下坐、双膝前顶上提。脊柱之大椎穴(颈后高骨)向上拔起,与尾骨内卷下坐,形成二争力;双臂连通,肩撑肘横,形成左右二争力;双手与小臂向前、向内合抱,与脊柱整体后靠,形成二力。大小臂之间夹角大于90即可,膝部角度为120°一150°之间,双手食指尖距离为半尺。大腿与躯干夹角约120°左右,躯干与地面垂线夹角为15°一30°之间
第二节六面整体浑圆力训练步骤
第一月:脊柱上下功力的求取
1一10日:A姿式:两脚平行分开,双脚内侧之间距离,与肩等宽,足心空涵,足趾轻微抓地,双膝微曲,膝部(大腿与小股之间)角度为120°,胯部(大腿与躯干之间)角度为120°,上体微前倾15°一30°之间,双臂环(松)抱于胸前,十指自然分开、虎口撑圆,拇指自然内扣(此时不要求双臂拉伸川。臂如搭在栏杆上休息。三窝(两肩窝及胸窝放松、自然腹式呼吸,头部正直,目平视前方。B原理分析:本月是为了练出六面整体浑圆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切不可性急!主要是锻炼下肢肌肉的力量及脊柱的拉伸(背部两侧大筋挑起)躯干是整体劲力的根本!特别重要!而脊柱的颈弯与腰弯是使脊柱正直(挑起背部两条大筋)的障碍,因为它们与胸弯、骶骨正好形成S
形状,所以我们在站桩训练中,必须做到“头如线系,下颏内收”和“颈椎后领”的要诀,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用手去触摸,就会发现颈弯这个生理弯曲不见了,这时颈弯与胸弯的S形改变为一条直线,腰椎弯曲是变化最大的生理弯曲,故改变这一段的训练极为困难,很多初学者,皆因之知难而退,但它又是掌握六面整体混圆力的必由之路,是连接上下的重要部位,只有坚定信心.痛下苦功地重点训练,才会改变腰椎生理弯曲。(面授大约一月即可达标)改变的要诀是“敛臀提肛”“尾骨内扣”尾骨内扣时,臀大肌自然向内收缩,提肛是指如忍大便状,要领正确后,我们就会感觉腰部酸胀难支,这是正常的。因为把这一长期处于内弯状态的骨关节改变成和胸椎弯曲骶骨弯曲方向一致的外凸,就需要骨节与骨节之间的间隙拉大,是非常困难的,但经过一段(大约一月左右)的训练后,我们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会减弱,然后,我们用手触摸腰椎的变化,如果要领正确,腰椎由内弯而形成的竖沟会被填平,并后绷而起,且越来越明显,敛臀提肛的要诀做到后,往往会出现小腹及胸腔弊气的现象,这种情况的产生,会使我们站桩时极不舒服,所以有的初习者认为这不符合“舒适得力”的原则。的确如此!因为敛臀提肛、尾闾内扣,腰椎后绷之际,小腹极容易因腰椎向后绷起而弊气缩腹门折腹状)这样腹部肌肉就会处于紧张状态,而导致呼吸失衡,如果这种现象出现,我们从侧面观察,脊柱虽然都是向后绷起的,但不是正直状态,而是有点驼背拍)这是因为我们丢了脊柱向上向下的矛盾争力,我们已经知道向上的力是吊顶及大椎上拔的要领,而向下的力仅靠敛臀提肛是不够
的。应加上“小腹内掖”的要诀,小腹内掖就是要在敛臀提肛之后,把小腹掖在大腿根里,从而把骰骨向地面引下(即尾骨下坐之力不失!人这样吊顶带动颈椎,掖胯带动骶骨,一上一下,正好形成两端拉伸状态。胸椎。腰椎就会被牵扯运动,这样,脊柱才会形成正直状态,折腹憋气的现象就不会发生了脊柱正直状态下的桩形,腰要紧背要直是站桩最关键的要领。另外,练功时,可以有意识地使脊柱正直后向外鼓凸,可起到增加运动量和校正脊柱的效果。C要诀:大椎上拔与尾骨下坐形成上下相对争拉,尾闾内扣,使腰椎自然后绷而起(无须有意识向后凸腰,)三窝放松,形成自然腹式呼吸,腰紧背直、敛臀提肛。如此:膝部、胯部角度不变,躯干部要领不失,保持5分钟,练功结束。D意识:须随时检查,膝部及胯部的角度是否变形,躯干的要领是否已失?如膝部角度不变,证明下坐劲未失。同时配合“金刚铁板桥”每次5分钟,每日2次,以增强腰部劲力,以加速背部两侧大筋的挑起!使躯干整体连通!E易犯错误:①随练功时间增长,腿部肌肉酸痛难支,而不自主地站起,(如图5敞胯这是因为失去了尾骨下坐劲、此时应加强“如坐高凳”的意感)或上体过于前俯这样会减轻上身对下肢的压力,却不利于功力的增长,这是因为失去了脊柱整体后靠(特别是颈椎后领)要领的缘故;②驼背状态)这是因为脊柱失去上下争力的原因,应注意大椎上拔,把小腹掖在大腿根里,使层骨向地面引下,如同有一重物挂在尾阎、使之不得不下坠!(尾闾内卷的要领不可失!)大椎上拔时,千万注意不可颈椎用力上拔,否则会造成气血上涌之弊(赵道新先生即犯此错误人吊顶的要领,芗
斋先生谓之“头如线系”是指轻轻上提之意,否则线即会断,而不是说“头如绳系”!请学员于此多留意!免得将来后悔莫及!③软项是因为颈部失去了后领之劲。只须大椎向上拔起。腰紧背直是获得脊柱上下力的要诀,能强化腰部肌肉与背部肌肉的连通,臀不敛。肛不提,腰部脊柱便不会后绷,只能是内凹,这样就失去了站桩的意义,即使能够做到上述要领,也必须保证背直的原则;因为背不直,脊柱就不能正!脊柱不正,劲为何来?很多人认为腰一紧背就会弯,这是因为背部与腰部没有连到一块!要以脊柱整体后绷为原则来练才能做正确!腰紧背直是站桩中最关键的形体所在!很多意拳爱好者,站桩多年而功力平平,大都是因为此项要领错误所致,这就必须通过局部的协调合作,其中某个局部往往是关键!我们都熟悉纲举目张这个成语,比喻只要抓住事物的关键便能带动其他环节,这个“纲”是整体中的关键部分。那么站桩中的“纲”在哪呢?怎么做才能进展神速呢?1、十趾抓地,胯根内裹;2、脊柱正直、尾阎内扣下坐。大椎上拔;3、大臂内翻。肩撑肘横。其中脊柱正直后绷,小腹内掖是关键,它是求取浑圆力最根本的条件,初学者必须高度重视脊柱的上下争拉,势必带动腰背部的肌肉群也随之拉长,而后再通过双肩的放松或其他的动作要领,使躯干部分的韧带肌肉群同四肢连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矫正其曲线,才能真正达到“返先天,返婴儿之体”。才能具备整体力,通过此项锻炼,就会因椎间隙和附着韧带的拉长强健,从而恢复增大脊柱的弹性,并因大推上拔,尾骨下沉等要领的相互配合,互为拉伸,调动阳面肌肉群连结成一个整体面,进行六面的拉伸放长,确
切地说,应该是四面八方的辐射性拉伸,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练出强劲笃实的六面整体浑圆力,有些所谓的“大师”,幼时即随师学艺,直到胡子白,也没有练出“一触即发”的功力!他们还以为是他们练功不苦所致,大家可仔细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清一色的命门前挺,腰椎内凹?孰不知,这样是永远也练不出功夫的!别说苦练一生,即使修’炼千秋万载,也别想练出登峰造极的功夫!正确的要领是:大椎上拔,命门后突,尾骨下沉,这样站桩不到10分钟,就会感到腰部酸痛难支,请尽力坚持!这正是增长功力的关键时期、一月后就会适应,此后动力进展之速,真可谓“一日千里”。当你亲身感受到了功力的增长,就会信心大增,而不觉得站桩枯燥无味,笔者在中学读书时曾遇到过两个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外语老师。一位老师,讲课时讲的非常全面,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但只说一遍,临考时,同学们大都考不好,那位老师说,考试内容都是他上课时讲过的!我们想想也是实情,但就是考不好!另一位老师,上课时特别强调重点,翻来复去的说,我们都嫌他太罗嗦。但他说的都是重点,平时就在我们大脑真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考试时,想都不用想就能写出正确答案,毕业后回想起来,才知道,这才叫会教呢。也就是说干什么事都要抓住其要点,同样本功有些要点在我们的教材里出现了好几次,甚至很多次!望大家能够理解编者的一片苦心!我们毕竟都是黄河之水哺育的炎黄子孙!我们的体内毕竟都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一使我们中华民族永远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Z使中华武学永远屹立于世界博坛的最高峰!我们有什么舍不得付出呢?⑤双臂
极力拉伸、使三窝发紧憋气请参见训练要求,不要急于求成,要在呼吸自然的基础上渐渐加大拉伸量;⑤低头、目视地面,:应注意临阵精神状态的培养。意想前方有一敌人,随时会向自己进攻;①耸肩,耸肩会使上肢与躯干不能连通,整体劲力受阻,应肩撑肘横,并使之下沉(但不可有失自然):10—20日姿势要领同上,时间增至10分钟,此时,凡胸肌过少,宗气不足虚胖,或瘦弱过度的人,应加练:初级内劲功,以充实强壮。每次15分钟,每日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及临睡前各练一次,二月后功成,内气充足,不畏击打,承受劲力自动反弹!凡是消化系统之疾病必然恢复健康,同时还会使胸肌高隆,给人以健美之感。(金刚铁板桥叩至10分钟。20—30日练功方法同上,只是站柱为15分钟,“金钢铁板桥”亦为15分钟。“金钟罩体喷气功”,每日6遍。要求:站桩时应保持姿式的正确及内在要领始终不变、意念随时自我检查间架各部是否正确!如有错误,及时纠正,马冀骥先生曾言“意念你在前面站桩,后面站一日本兵,你一偷懒,他就会用刺刀挑你!”千万别以为本功法简单,而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要知道平易才是成功的关键,每日有空时应多读一读本功的要领及方法。能记住之后,每日在睡觉前或起床前用10分钟默诵此要领并想象其形态,逐一对照。这时的状态极易进入你的潜意识,久而久之它就会成为你精神活动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将渗透你的心灵,增进你的功力!下面是我们为学员自修设计的练功记录表。请你在这三十天内,认真练习,它将有助于你进行自我检查,它将帮助你简明扼要地总结每天的练功效果以及坚持计划的意志力。请你先填上
日期,然后注明当日是否阅读过功法要领标准、练功的遍数及练功质量,给自己打分,分代表差,二分代表好,3分代表特好SO分代表没练功。如X月1日:练功情况:我今天在早。中、晚阅读了功法要领,我今夭练了3遍功,今天加强了对颈椎上拔后靠的理解,今天练功时我特别注意质量,我给自己今天打2分。千万别以为写练功记录表及练功日记不重要,因它是练者的第一手资料还可加强练者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在写练功情况时可把当天的情况写详细一点,每十日为一阶段总结一次,如做的好,请继续向下进行,如不合格,请重新从头来一次!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第一周期到第三周期,每周期10天。本月总结:你如果认真地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本月的计划,那么,第一步训练达标,你的下肢力量已得到了很大提高,背部两侧大筋已全部挑起!腰部增粗!腰椎后绷而起!此时脊柱上下力功成,你的汗水没有白费,本月在不练功时,也要随时注意,尾闾内扣、提肛、腰椎后绷,以便养成习惯,另外,还要见缝插针地练功站桩。不拘时间长短(最少不低于50日呼吸)对增强功力,和对要领的理解效果极佳!请勿忽视!
第二月整体上下力的求取:1-15日姿势同上,加入大腿外侧肌肉内裹,两胯外撑,双膝(不得随之外开)定位、上提前顶,尾骨下坐内卷。足下踩之劲与膝前顶上提、胯后坐形成争拉,使下肢外侧肌肉群随之连结拉长,腹部保持松圆状态,随呼吸将小腹下沉起到挤开胯部的作用,开胯不仅是横开,而是向横向后的圆弧形轨迹的外撑.这一点一定要时时注意!切!切!脊柱处于拉伸状态整体后靠练时可设想
有一橡皮圈,套在大椎穴上.双足亦踏于圈内,这样脚掌与大椎产生了上下争力,虽是假想但必须真切,似乎确有此力上下争拉,一二日即可感觉到此力。其他要求同上,练功时如要领正确,同手可触摸到大腿根部,有一条大筋绷起。配合“功架大形起价’的训练(每日4遍,每遍左右各20次,约15分钟)。随着功力增长,这条大筋会逐渐粗大强劲,直达足趾。15—30日功成:此时已具备了无坚不摧的整体劲力。左右及前后力的求取;15—30日:姿势同上,增加双臂要领。双肘横撑双臂内裹,带动肩关节肌肉同时拉长,双肘再向前下方螺旋滚压,使大臂内侧之筋膜绷拉而起,然后一小臂前抱,与脊柱整体后靠形成争力,撑腕涨指、使小臂内侧之筋膜腾起,要使韧带、关节、筋膜真正拉长。本要领正确后,可试摸腋下会发现有一根筋鼓起,随功力增长,这条筋日益粗大强劲,并直接与食指连通(约2个月左右),要注意在练功中坚持各部关节定位,一直坚持到练功结束,同时增加调气训练:培植丹田之气,增强流动内力(每日20分钟一2小时之间)。第二月成功记表:第四周期第五周期(11—20日)第六周期(21—30日)第三月练功计划:整体六面浑圆力的求取:通过以上训练,我们已经具备六面整体之力。上下力的获得是整体劲力的基础。是为了恢复脊柱先天的垂直状态,并得以有效拉长,为实战中摧动身体做各种形式的发力动作。中华武学内在力量的根本就是从动物运动机制中提炼出的伸筋拔骨的训练。1—15日训练方法:通过站桩把肌肉整体放长、使肌纤维变长、肌肉更富有弹性。左右横撑力是在技击格斗中防守对方侧面进攻的模式,而且在主动进攻中,由于
间架的左右横撑、根本无须格挡左右两侧的来拳,不必害怕打到自己头部,当敌人侧问到我左右之际,我也只须以关节支撑力为发力点,进行横向的发力,即可解决战斗(遍观世界搏坛,均无左右撑力的训练,更没有横向发力的技法,可以说此为中华武学所独有)另外,双肘的横撑状态,还能使大臂肌纤维的初长度得以改变,肌肉的弹性伸缩功能得到加强,肩关节之间在肌肉放长作用下,间隙也获得一定的拉长。从而使关节枢纽,如加入润滑剂般的灵活。前后撑抱力是贯穿整体格斗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力量,因此是必不可少的训练!撑抱力是以肘关节横撑定位后,小臂环抱体前,双手食指的连线交叉点与人体腰背肌肉群(以整条脊柱为中心点)形成圆柱形的争拉状态。这时人体腰背肌纤维初长度已产生了改变,我们双臂环抱的间架就会更加圆整。前后力的根本在于阳面(俯卧于地面朝天的一面为阳面,而朝地的一面为阴面)筋络向两侧(以脊柱为中线)横向展开,使背部机能得以充分调整,阴面肌肉(前胸一侧)正好区别于阳面,一律松软如棉絮,其实浑圆柱法的训练就是培养仿生学中猛兽的形态,撑抱力的前后用力要点在于肘横撑、臂前抱、体后靠,形成前后的矛盾用力,由于前后的抱靠用力,我们横撑的肘关节角度就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成为大于90°的钝角三角形,人是柔性体,会产生张力,张力的表现形式是争力的具体化,混元桩的模式形成,从直观的六点定位开始,逐步往圆滑状态过渡,由六面力渐渐形成浑圆状态。请记住:卢正文老师曾言:“局部加局部不等于整体,局部与局部的最佳组合才是整体”!我们在操习桩法之时,必须用意识去感知我们所维持的桩架是
否合理,因为意感训练能使我们更正确、合理及深入地调动自身的神经系统,以获得那种人与自然和协统一的本能状态。因此,必须利用意感训练以刺激和启动人体中那些惰性(不随意肌)细胞的机能,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部的人体能量,使我们追求的整体劲力和整体爆发成为现实。当间架处于一种尚有棱角“六面力”的阶段,我们必须用大脑的深度去圆融肌肉的做功,所谓的圆融才是真正的六面浑圆力。因此我们通过站桩的整体肌肉矛盾的连续过长,使人体的肌肉系统形成了根本性的整体连通运动后,我们再通过意识的引导去体会这种连通状态下的肌体感受,并利用这种感受去对照前人留下来的正确经验是否标准,也就是说用更细微的大脑思维去检验和理解身体结构发生的细微变化。这样我们站桩才会产生更微妙的变化。(下肢的三角力构造。螺旋发力原理,下肢三大关节之争力,上肢三角争力的组合请参见代中国原实战武学体系训练教程)一书人练习本功时应同时加入《螺旋力入门训练》此功有如下功效:第七周期①能使桩功产生的功力在实作中运用自如;②阻碍整体劲力传递的“三窝憋气”现象得以彻底消除;③站桩时产生的局部紧张会得以缓解;④使站桩产生的劲力更加饱满,圆润及灵活;5、能够产生“一触即爆发”的触觉活力;6、使外力挨身即被化解,并能旋飘对手的重心!第八周期:16—30日加入《整体劲力爆发训练》3—7日功成,达到能一拳打倒体重超过自己二十斤以内的对手2米之外。另外格斗专家赵道新先生曾言:“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劲力来源于腰、腿或后足,在漫长的动量流主干道上,只要任何一点相对薄弱,那整体的劲力,就是这个最
薄弱处所能流过的动量!我们应该看一下自身。在劲力运行的主干道上,究竟哪一点最薄弱,再有针对性地训练。我们在辅助功法一章中,已披露了一些法简效宏的功法。学员可以自行选择练习如:1、上肢力量弱:可以增加上盘秘功的练习;如下肢力量较弱可增加下盘秘及功架大形起伏的练习;如躯干力量较弱,可以增加,金刚铁板桥功法;如颈部力量较差,可以增加头颈倒立的训练;如内气较弱可以增加调气秘法的训练;如内气不足,体格过瘦,可增加初级内功训练;欲增强身裹体周身肌肉的柠裹劲力)之力,可加入夹马桩训练。如此等等。有时候,情绪低落,浑身无力,不想练功,那么这时您一定要坚持下去!不妨多鼓励自己“这种情况很快就过去”千万不可中途退却,只有真正执着热忱的人才会成为中华武学的中流砒柱!这是一条通往成功的不败之路!尽管在一路上洒满了您。的汗水或泪水,但您的汗水不会白流,它将结出丰硕的果实!您付出的心血不会白费!它将会使您的梦想变成现实。
第三节金钢铁板桥
南少林秘传之“金刚铁板桥”及“功架大形起伏”都是法简效宏的高效功法,近四年来教学实践证明,增加此功训练可使学员成功时间缩短一倍左右,诚为修炼整体劲力不可多得之妙法。金刚铁板桥练功方法习者仰躺在两凳上,一凳放在脚后跟部,一凳放在双肩部,使身体中段悬空,如此保持身体静止,达10分钟可算及格,到能躺20分钟,而腹部放15公斤重物为达标,如习者腰力过小,而不能仰卧于
凳,也可仰躺于地面以双肘和双脚后跟将身体支撑而起,稍一乏力即可放松着地,这样训练几夭后就可上凳练习,此功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强学者腰部劲本功的锻炼原理:整体劲力是指全身肌肉纤维都参与作功而形成的强大劲力,中华武学各大门派均主张运用整体劲力。南少林秘传之“金刚铁板桥”从形式上讲,肌体两端着力,中间悬空,致使全身各部关节、肌肉必须一齐用力,形成一股力量,才能挺起腰部,完成“金刚铁板桥”的动作,整体力的衡量标准,要看肌体的肌肉组织在运动中是否能一起用力,而“金刚铁板桥”恰恰能反应出这一点,这种运动形式,似用身躯架起一座桥梁,桥身各部必须全部用力,如有一处不用力,桥必将塌陷。另外,桥体承物越重桥身受力越大,桥本身的荷载能力就越强(是指肌体的整体力人它对增强肌体各项生理指标有着不可低估的功效。金钢铁板桥实质是一种卧式桩功,练功采用腹式呼吸,脏腑与筋骨、前颈、四肢相结合成为一体,在丹田之中就会产生内气,随着意念的调整,使气贯通全身,达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保证肌体完成“金钢铁板桥”的动作。可以说“金钢铁板桥”功法是肌体达到内三合极好的训练方法。由于呼吸、意念、劲力、内气的调配,气血流畅,贯通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增强了五脏六腑的功能,达到了强骨增髓的目的。当气血贯注四肢、躯干时,可使肌肤得以营养和滋润。促进肌肉发达,增大肌体气力,加强肌肤外表的抗力,故金刚铁板桥有“内养脏腑产壮肌肤”之妙用。
第四节螺旋力入门训练
本书原来不想披露此功。但因近二年的教学中有少数因长期劳作而致肌肉僵硬的学员。因身体原因(亦有部分学员因悟性较低而致,不能掌握功法要领)从而造成了“三窝(心窝及两肩窝)憋气”导致整体劲力传递受阻,以致于空有功力而不能实作,所以笔者将此功传授给他们。但因考虑到自学者较多,又无明师指导。为使这一传统秘法造福更多的武友,特将本功初级功法,全盘托出。高级功法见《华夏武学精髓训练教程》)练就初级功法,有如下功能①能使桩功产生的劲力在实作中运用自如;②阻碍整体劲力传递的“三窝憋气”现象得以彻底消除;③站桩时产生的局部紧张会得以逐步缓解;④使站桩产生的劲力更加饱满圆润灵活;⑤能够产生“一触即爆发”的触觉活力;⑤使外力挨身即被化解,并旋飘对手重心;①为修练高级武功《华夏武学精髓训练教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螺旋力功法的训练,是卢氏结构拳法的核心,亦为我国传统内家拳之精髓。历代拳家皆奉之为“不传之秘”,真正掌握本功法、功力的人过去不多,现在更少。其力如车轮切削,所遇之物无不被离心力击出。对方如主动进攻,一旦与我方间架相触之一霎那必会产生一种不可抗拒之力,今对手反弹而起,挨身即摔出。此功精熟之后,在实战中不论来力如何巨猛,只要一经接触即会化为乌有。在未发力之时,对手即已失去重心,一旦此功上身,所有拳法及器械的发力,均可获得突破性进展。通过站桩功的苦练,二至三月后就会获取强劲笃实的浑圆整体力。当我们深入体会桩功的性能并且获得基本的生理改造之后,怎样的运动才会使站桩的意义不失呢?对“螺旋力”的体认是整体运动从相对静态过渡到
绝对动态的最佳训练手段。目前所有的意拳、心会掌、螺旋拳等原传拳法的有关教材中,均一笔带过或根本未提,这就如同否定站桩一样。如果自身不具备“整体螺旋”的功夫,那么在应用之中“力如盘内之珠”的螺旋力是难以达到的。我国原传实战武学之整体劲力的来源即是通过关节与关节之间的韧带拉伸来调动以肌肉为动力、骨骼为杠杆、以关节为枢纽的、力的有序连接和释放。根据人体生理构造原理分析,人体的关节运动分为屈伸、内旋、外旋和环转,关节运动的特点是以关节为支点,进行某一部分的运动。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体的发力必然遵循物理学上的力学原理。卢氏结构之“螺旋力”功法训练不但吸收了上述特点,而且还上升至脊柱带动躯干,躯干带动间架,一动无不动的整体性关节同步运动。二、螺旋力修习入手方法:首先从桩功的间架动转开始,即以正面浑圆桩为基本姿式,以躯干做为我们的中心轴,使双肩、双胯按顺时针方向进行360°的滚动式摩擦环绕。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如双肩双胯按顺时针运动,那么上肢所保持的间架就会与躯干形成矛盾的反称运动,这样能使双肩关节真正产生360°运动轨迹。双胯与躯干的运动亦是如此。另外,由于下肢承上体的重压,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会随胯关节的运动而自然带起,与躯干形成方向相反,轨迹相同的运动。我们又发现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能使双肩双胯在运动中同步进行,若仅动双肩下肢力量传导不上来,如只动双胯又会造成扭屁股,此均非真正的螺旋功夫,丧失了整体用力的原则。在此我们先来谈谈脊柱的中枢作用,脊柱上端连于大脑,是人体肌能调节输出及输入信号的司令部,同时它又是人体的
中心分界线,把双肩双胯对称分开,所以我们可利用它的运动原理来连接双肩双胯的运动方向。首先我们可以坐在凳子上并且把上肢固定住不动,然后使脊柱的颈椎和尾椎纵向拉伸定位体不许回缩*以尾椎为动点,绕凳子做360°环绕运动,这时由于我们的双肩双胯不能主动运动,其关节部位会被脊柱带动起来做与脊柱轨迹相同、方向相反的360°旋转,待熟练之后,我们就可以用站桩的间架来做平面螺旋训练。习者可把自己视同老虎,有一条尾巴与地面竖直,让尾巴尖端在地面上划360°的圆,这样双肩双胯就会产生相应的同步运动。螺旋功法训练深入之后,习者就会明显感到,在站桩时经常出现的局部紧张会逐渐地缓解下来。使站桩所产生的劲力更加饱满、圆润。松活,也只有间架形成劲力圆润松活,才能产生力的松紧转换和“一触即爆发”的触觉之活力。螺旋力的这种训练,是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的,它是所有拳学发力的通用模式、轨迹拳学创始人李紫剑老师曾提出“大形同动、局部自律、轨迹平行、切线对应”的发力原理正与此不谋而合,大形同动:是指整体朝一个方向运动;局部自律:是指每个部位,都分别遵循自己的自由轴旋转;轨迹平行:是指各个圆的圆面平行;切线对应:就是各圆心与目标处在同一直线上。第五节揉筋大法训练本功是桩功的辅助功法:虽至简至易,但功效却极其宏大,本功针对下肢,因为下肢的筋膜比较粗壮,故必须进行大式的“揉筋训练”才能够挑动起来。本功对调起下肢大筋有独到之奇效,不仅能大大提高桩功的训练质量,而且能使易筋成功的时间大幅度缩短!双脚丁八步分开三尺左右成伏虎桩式,双臂亦抱桩,前膝前顶,后膝横开,并向
后拉顶,使胯与双膝在一条直线上,然后身体后靠下落(桩功要领不变)!使胯低于双膝并极力向地面下坐,在保证整体劲力不失的情况下,一直到无法下落为止然后以后胯催身向前移动,此时切不可把重心提起最后待胯部移至不能继续运动之际再把重心提至与双膝成一条直线。这种运动的形成是通过胯关节的最大移动来调动下肢筋膜的拉伸极限,从而促使下肢筋膜训练,意义是为了在实战中步法的迅猛和灵巧,并可以大幅度地增加功力和体能。本功是易筋的动态形式,发力、实作是易筋的具体体认和应用,遍观我国有成就的搏坛高手,通过笔者亲见及参阅流传的遗照,均是通过易筋之法而获得无坚不摧的爆发力和笃实浑厚的整体劲力。学员一定要艰苦体认,只有本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躯干与下肢的连通,并大大增加下肢的力量及柔韧性。但须注意:练习本功时务必保持胸腹松软、呼吸自然。桩功要领不失,否则就失去了训练的意义。尤须注意,练习时切勿因求“量”的增加而忽视“质”的保证!
第一节整体九防式训练秘法
“整体九防式”是卢氏结构的门户标志!是原传形意拳三体式及意拳矛盾桩演化而来。叮与原传桩法已有如下区别:①将斜面受力的传统三角间架,提高为“身不受外力”的拱梁间架,使来力均衡地疏散周身并传入地下;2、在此基础上:溶入解铁夫先生的“鹤拳宗劲”及宋氏形意的“金鸡抖翎劲”及肖氏八卦的“螺旋劲力”;③原传桩法的重心下降,气沉丹田,上升为“浑圆力提重心出体”,此即卢氏门
人津津乐道的“重心提出体外”,可形成连续爆发功能,速度是拳击频率的2.5倍,但若无“六面整体浑圆力”作基础,本部功法,绝难练成!④呼吸方法的改进:解决了前人遗留下来的“下气”问题,可练出“久战不倦”的耐力,古代战将在战场上厮杀、“愈战愈勇”很可能是获益于此!但不知何时失传!赫赫有名的大成拳(意拳)也难以在擂台赛上一展雄风,即是因下气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之故!⑤在运动状态中保持“六面整体浑圆力”,可在接手中保持桩架,再加上各个方向螺旋劲力的运用,无论对手从哪一个方位进攻,一旦碰到我方间架,就会被巨大的整体劲力反弹而起,腾空摔出!卢氏结构整体九防式的训练,是建立在正面桩法间架结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利用高低、虚实的不同及角度变化来完成的。通过二至三月的正面桩法的刻苦训练,并具备了一定的间架稳定性后,即可开始进行“整体九防式”的秘法训练。它科学合理地运用了人体的骨骼、筋膜的最佳结构组合,是中华武学中最科学的间架之一(它与久经实战检验的原传形意拳之“虎剪式”、“原传三体式”;肖氏八卦的“阴出阳入”、“走马活擒”;大成拳的“托婴桩”、“矛盾桩”;心会掌的“青龙出水”;朴真拳学的“童子送书”;华夏武学的“惊涛拍岸”及“移山填海式”等并驾齐驱,傲视当代拳坛!)其根本得益于正面浑圆桩,只是在实际应用中采取了“斜中取正”的角度变化而矣,在真正的格斗中,其打击范围无非是直击、横击、竖击、斜击等几种打法,而整体九防式的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保持六面整体浑圆力,在接手中保持
间架,再加上横削、竖切的螺旋运动,无论敌人从那一方面进攻,我都可以用整体的劲力来与之抗衡而不被动。
一、整体九防式练法:前后步距约一脚半左右,成丁八步型,前膝前顶上提,大腿肌肉由外向内(从上往下看)拧裹,后膝亦前顶而上提,圆裆、双胯横撑大腿根部内裹,形成夹剪式(注:“夹剪”的剪可不是现在用的剪子,而是唐。宋、元、明、清时代夹银子用的“夹剪”,是说两腿微屈、后膝前顶、大腿内裹,这样后大腿就象夹剪的下剪刃,增大与前腿的夹劲与向前的顶劲,(同时“圆裆”要领不可丢”否则错误!切记2!)后小腿就象夹剪的下支柱,起杠杆作用,后脚与前脚夹角大于45°而小于90°,既有横劲又增长了蹬劲,前脚正直。前膝向正前方微挺,这就便于进步和发挥前越之劲,前膝不应有内扣之劲(后膝要略有内扣之劲!)前大腿就象“夹剪”的前上刃,如剪银子有夹劲!可惜,今人多不知夹剪为何物,故多有误解!明白了其真正涵义,再下一番功夫,下肢三节(下盘)的精微之处便不难掌握了,(如不明夹剪是何形状,可多向老年人请教便知!),身体呈略前倾状态,脊柱整体后绷,双手环抱胸前,前手略高于后手护住头部,掌心向上,前手小臂横撑出一个最佳抗击角度(大于90°而小于135°以克一切来拳,并具有推之不动,拉之不开,挑之不起,砸之不落的内劲感应,后手前伸(掌心向下)而肘部回拉,与前手配合成拉弓射箭之式,为蓄劲、发劲、抗劲的最佳姿势,并以自身浑圆之力将重心提出体外,形成“自身不受外力”之桥形拱梁间架。
卢氏结构的核心取法于站桩的六面均衡运动,但在侧面的形态下,如何保持“六面整体浑圆力”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整体九防式的基本原理与正面浑圆桩并无不同,只不过是自身的角度由正面变成45°斜面而已,但是我们仅仅从其基本角度变化,就会发现很多正面浑圆桩所获得的劲力不见了,那么是不是侧面桩法,练得又是一种劲力呢?其实无论什么桩最终所得到的都是“六面整体浑圆力”,关键是如何深入地理解和加强这种不均衡状态下所保持的整体劲力,由于身体角度变为45°,而腿的起动力功能就必须有虚实的变化,所以侧面桩的重心比例是前三后七,重心的前三后七是无数武林先辈经过长期实践而最终印证的!因为前脚跟的虚起造成了后脚蹬地的重心转换的频率,而且前膝的提顶之力与后胯的坐靠形成矛盾争力,这项矛盾争力的安排,更加完备了以胯催膝的瞬间爆发状态,而前胯随着膝的提顶又与后膝形成了前后的二争力,这时下肢所形成的双腿的三角支撑又如同上肢一样,被连结成一个交叉状态的整体形式,而这一点是正面桩所体会不到的,可以说整体九防式的训练强度要比“正面浑圆桩”大的多,内容也丰富的多,但是无论姿式如何变化,但它们的内在要领都是一致的!下肢产生了虚实变化,上肢同样如此!上肢前高后低的上下虚实,撑三抱七的劲力虚实与下肢前三后七的重心虚实,使练功者永远处在一种不平衡的失重状态,必须通过三七转换才能产生瞬间的平衡,这种瞬间的平衡应该是发力状态。如果双手撑抱之力平均,双足分担体重之力平均,将无法起动发力!由此可知,技击桩的修炼也是处在一种微动寻整的状态!因为力的平衡是相对的,而力
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而整体九防式所保持的正是六面整体浑圆力,无论敌人从哪一方发力,我均可运用整体劲力与之抗衡,而采取主动!如对方直拳击打,我可用直发力迎之,接手用手心、小臂、肘,均可把其拳堵回去,或将其劲力堵住而发不出!!若敌以横劲击我,我同样可以横劲破之,横劲的发力点,一般在肘尖;敌若以上下劲击我,我则以上下劲迎之,此时身形上下起伏,以力碰力,以浑圆碰局部,鲜有不胜者。若灵活应用,以横破竖,以直破横,无不在此理之中。卢氏结构的所有打法都是活动起来的技击桩,其具体应用,请参见后面的(活体对抗关》章节!
二、整体九防式之间架“七星拱梁递重力”原理:整体九防式之外形、原理与形意拳之钻拳用法外形大体相似,仅手型不同、双掌拧裹摇旋,手从口出,(左中右)三面顾定,(上、中、下三盘,每盘又分左、中、右三面)九方防护,其劲为截,既能封住对方来拳又能严密防护头部,运动路线为起由胸、腹、头斜向而发,接哪打哪,左右双肘横撑,保持了整体劲力的发挥!本桩对身体角度的安排,是间架(含下肢)及躯干在三维空间的每一维中,都是一个斜面,从斜面的原理分析,斜面可减少物体击打的力,作为人体最薄弱的躯干,如果获得了三维空间的斜面,那么其科学性和实用性是可以想见的!脊柱生理弯曲的修复(见正面浑圆桩)更是整体劲力得充分发挥的根本。下肢与上肢、下肢与躯干名干与上肢、整体形成的拱梁间架结构,更是其他门派所不可比拟的!此即内家武学中的“形整”,①它是通过桩法的整体均衡拉仲(此即“等张力”,即周身各处张力均等)这是练习内
家武学之至要秘诀)逐步使周身各关节间之间自然松开,(为形整打下基础!通过间架固定空间,身体则相应做出上下、左右。高低、反侧的松紧运动,把四肢关节旋转起来,随着体内气血的运动,逐渐打通奇经八脉,而将整劲贯通周身,到此境地,自然神气合一,周身一家。初步形成拱效应(指无论肢体何处受力,均可通过肢体各关节的放松转动而调节,使力均衡地疏散到周身,并传入地面,而自身毫不受力。过去,有些武林高手,被人重击后,身体无损,且双脚入土数寸,便是由形整产生的“拱梁”效应的一个力学范例,卢氏结构中“七星拱梁递重力”即指此而言。
三、“浑圆力提重心出体”,此即卢氏门人津津乐道,而其他拳派梦寐以求而又觉得神秘莫测的“重心提出体外”。对于常人而言,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练家子”若无“六面整体浑圆力”的基础,想达此境界,恐怕也难上加难。笔者刚开始听到这种理论,也觉得不可思议,但自身有了切实体会后,才领会到其原理之科学及卢老之伟大!现在笔者的学生中,能掌握此要领者也不下数十人,其实方法异常简单,现简介如下:待真正掌握六面整体浑圆力之后,在练功时,将整体前倾,有蓄势欲搏之意,如出笼之困兽,但大椎上拔后靠(整个脊柱均要有后靠之劲)如同有一根绳子从后面拽着,因为此时,身体重心前倾,六面力中,“上领,后靠”之力必须加大,使之与重心前倾之力相平衡。如同鹰之捉兔,猫之捕鼠,将蹿而未动,欲捕而待机!无论动转挪移,意念中的这根绳子,始终要后拽拉紧,格斗中,只要得机得势,只须此绳一松,自身就会产生瞬间的整体失重,将对
方腾空撞起(此时,自身尚处于蓄力状态L欲打欲放,自可随意!但若无六面整体浑圆力作基础,本部功法无异是纸上谈兵!此间架与“鹤拳宗劲”,形意“金鸡抖翎”及肖氏八卦的“螺旋劲力”相溶合,使整体发力的频率,大大超过了拳击及散打等实战拳法!而独具中华武学之风格及威力!
四、呼吸方式的改进:将常人的自然胸式呼吸,改进腹式呼吸(或项背部呼吸)腹呼吸以肺肌上下运动为主,并使之与拳式的蓄、发、开、合相结合。吸气时隔肌向下运动,肺部尽量向下膨胀,两肋微微外张而肋骨则不要上提,下边则敛臂提肛缩肾,将腹内脏器托住。呼气时隔肌上升,两胁则向内,向下合,腹内脏器自然下垂,胸窝及肩窝始终放松,腹部则沉甸甸,甚为充实。呼吸深长匀缓,形体要诀为:正身塌腰(向后),把小腹放到大腿上。通过腹式呼吸,隔肌上下运动和提肛缩肾的练习,可明显增强这部分脏器的功能,(中医叫“补肾”X使之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增强后,人就可以变的精力充沛,45抵抗外来风、寒、湿、热的能力也大幅度增强!从练内气来说,丹田是生气之源,先从丹田结成气场,然后即沿经络运行,形成人体经络场,因此,正确的腹式呼吸可起“补肾”之功,肾气足而武功自然得以精进。练功时的腹式呼吸,使膈肌与腹肌力量增强,加大腹压变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腹内淤血,可大大减轻心脏的工作压力。从技击角度看,隔肌大幅度地向下运动,肺体大幅度地向下膨胀,脾、胃等脏器垂注于腹内,全身阴面肌肉松坠,腹部充实而沉重,运动中正中安舒、桩步稳健,灵活而具有弹性,即便于随对方进
攻之势纵横缠绕,引劲落空,得势时又能迅速发出强劲笃实的整体劲力。项背呼吸(又名颈背呼吸)在练功中,吸气时,提肛缩肾,小腹微内收,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隆起。做时注意力集中到夹脊穴,吸气时意念从鼻孔上升到额颅到巅顶百会穴,沿头后而下顺脊桩下行至尾闾,前行至会阴,经前阴而后入下丹田,至此忍住气暂不吐气,而后再自然呼气。这种调息方法是用后天来培补先天的办法.一般练功是督脉上升,任脉下降,而此法是吸气督脉下降,(逆行督脉),让后天气充足了,由后天转化成先天,此法实际上是;把大B然之气收回B身。一般元气虚弱,精气不足的人,易用此法把元气补足,一般来说一至二月身体即可由弱转强变得健壮而灵活。这是内家拳“不传之秘”!刚开始学练时,应注意力集中,意领心想之,以后熟练之后,不用再想也能自然做到,注意呼吸时,耳朵应听不到呼吸的声音,应用丹田处去感觉。当丹田处有感觉后应将此气抟住。同时配合抟气大法(桩)。如此天长日久(约四月左右)、小腹部自然有松圆膨胀之感,长期练习浑身有球体的感觉(即“精满浑圆身”)能达到浑身无处不充满饱涨之感时,应调气到脚下涌泉穴。方法如下:吸气时纳入丹田,再升气于百会(头顶)沿脑后下降至夹脊,透前心,降入丹田,然后气分两路:以意领气,气自脊骨而发、沿上肢骨中心贯入手梢,这样意到、气到、力也就到,久之,只须掖胯之际,脊柱(整个脊柱同时)略一后靠,气自贯指尖,气贯脚趾,同样以意领气,自命门处下降至脚趾(沿骨髓而下),这里须注意意识贯注丹田,丹田之气沿足三阴经下行至涌泉(逆行三阴经),脚掌之气团沿足三阳经返回丹
田,这样往复运动,气在两只脚下及丹田(丹田位置在肚脐与命门之间,后三分之一处L循环往复,初练时,丹田温热,经一段时间训练后,丹田气团可以前后翻转开合,气贯四捎,这也就是内外兼容的过程,内劲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劲力提高很快,此时可配合“地盘秘功”的训练,便可造就日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实力!
五、平面螺旋训练下面我们以整体儿防式来重点体会平面螺旋力的训练,因为侧步的桩形更易形成上肢与下肢高低虚实的矛盾,所以在脊柱带动下,旋转中就必须注意后胯推动前5胯,后肩摧动前肩。此时我们的重心也会相应地在运时中出现“前三后七”和“前七后三”的动力转换,上肢间却也会随之产生“撑三抱七”和“撑七抱三”的力量转换成此反复运动,直至三七转换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接着我们就要求加快关节旋转的频率,力求在速动中保持站桩状态下的六面争力,匀速的缓慢转动是为了体会间架动转的拉伸范围,当这个范围获得了成功的达标之后,速动就是通过加速的原理,深层刺激间架拉伸运动轨迹,磨合关节与关节之间、筋膜与筋膜之间、肌肉与肌肉之间的收缩、放长的转换频率。大家知道在一定条件下速度就是力量,让我们加快摇旋的动转频率,体会一下螺旋力在动态应用中的实际效果,我们可以让伙伴在自身鼓胀的间架上用力推撞,会发现,由于三角支撑和斜面的角度,在360°的旋转中能产生强大的切削劲力、离心力和向心力。所以伙伴给干的每一个力都会被抑制或化解。这就是螺旋力已形成并初具规模。而初步的匀速旋转就是内家的试力法。由此我们认为,试力与发力的区别就是慢动与速动的关系,而无论慢动
还是速动都是以桩动为核心,以整体原则为根本的运动模式,通过以上平面螺旋训练,各位武友、会充分认识到,螺旋力的各项训练步骤,实际上就是如何把一个相对静态的桩架在绝对动态中得以体现,而探讨技击的意义就是:明确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如何体现运动的方法和优越性能。因而当我们在技击桩状态下,体会出平面螺旋训练的重要性之后,就必须进一步去了解四肢与躯干在其他外形动作中的螺旋功能。螺旋力训练的其他动态模式,笔者将在(华夏武学精髓训练教程》一书中给广大武友一个更圆满的解答。第二节抟气大法抟气桩是在浑圆桩的基础上,侧重于上肢的双臂与后背肌肉关节的拉伸量,其形体模式为双臂肘关节角度增大至120°一150°之间定位,这样训练的结果是椭圆的平衡,也是在夹马桩(见(六面整体浑圆力科学训练教程)一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桩法,其目的是为了将气抟住,便于在激烈的打斗中保持体力,减少消耗,抟气桩的训练是卢氏结构最重要的桩法之一。抟气桩是在浑圆桩的基础上,双臂向内翻,双掌心向对,向前方推出至大小臂夹角为120°一150°之间,指尖高于眉齐,眼光从双手虎口之间向前上方望出,凝神定意,神光内敛,眼前景物如被轻雾所遮,十指涨起虎口撑圆。肩撑肘横、胸窝内涵、颈椎后领、大椎上拔、涨腰实腹、隔肌放松、鼻吸口呼、胯根内裹,两膝前顶上提、圆裆、敛臀,尾骨内卷、脊柱后绷十趾抓地,足心内涵,足背拱顶,使足背、膝、胯、腰、肩、肘、小臂及整体,如涨满之弓,蓄势待发,此即“一身备五弓”的真正涵义。此功至关重要,自学颇为不易(其诀窍非面授不易说清)。桩法要领,正是萧海波先生所言:“上
不散拢胸抱手,中不散神清意明,下不散圆裆合胯。”第三节起拔桩功(中国内家武学核心机密功法)起拔桩功,是中国内家拳法的上乘功法之一。它是将中国原传武学中的各步真传功法之精髓,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特殊功法,是内家武学的“不传之秘”。历代一线单传,名家著作亦多无记载,,或一笔带过,很难引起学者足够的重况为了使广大武友,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自身功力得以升华,特将本功全盘披露!愿真正有志于深造中国内家武学的热血志士,早日学有所成f正面浑圆桩修炼二月左右,整体劲力基本形成后即可练习本功。此功练之日久(四月左右),能蓄养自身真气,温养肌肉筋健,使百脉流通,并可产生拳术中的精神和力量,尤其可锻炼出技击中一触即发人于丈外的弹抖力和无坚不摧的整体劲力!此功实属是修习内家武学之法要,然必须有一定的桩功基础方能练习,否则易于产生弊病(如“三窝弊气”等)学此功者不可不知!练功方法:两脚平行而立,略宽于肩,腿部略有弯曲,头直项竖,目光远望,腰与背基本成一直线(脊柱拉伸定位)空胸实腹,肩撑肘横,双臂环抱如浑圆桩态,然后双臂内裹,掌心下按,大椎上拔带动脊柱节节拉开,尾骨同时内卷而后坐,双胯内裹而外撑,膝部前顶而上提,同时肩撑而肘横;其作用是通过脊柱及全身各部位之争拉,使原有的桩法间架更大的向空间延伸,此即桩中之涨,外在形式是紧,当涨(紧老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不由自主的缩(松)这就是阴阳互换的表现,因为我们有着强烈的起拔放长的意念,故松很快又变成涨,此时,我们要注意把握意念的尺度,使其“无过亦无不及”,这就使我们的桩在一定范围内,开始有
节律的涨缩、缩涨。外形上可以允许微动,但要保持桩功涨缩有节的原则,如此一松一紧交替运动,练此功法时,要做到目光平视而远望,两眼内敛而藏神(视眼前景物如轻雾所遮),周身上下要紧而不僵,松而不懈、气魄要宏伟、精神要舒放,自觉周身细微之毛发都能与空气产生呼应。意念中,两小腿如被泥土掩埋,并有破土欲出之意,以配合双手下按,身形有拔地欲飞之势。
本功修习一月后可加如下意念:设想自己双脚十趾筋骨象参天大树之根,向地下四面八方无限扩展延伸,身躯的筋骨向宇宙的四方扩展,头刺蓝天,双手十指象大树之枝干刺破宇宙,似乎全身筋骨都要扩充到宇宙之外去,然而宇宙又竭尽全力包罗全身筋骨,不让其冲出罗网,但最终全身的筋骨还是刺破了宇宙,此模式内在效应是进一步的伸筋拔骨。当全身筋骨刺破宇宙后,应逐渐将全身筋骨回收,然宇宙却全方位(立体)地将筋骨吸引住,不让其回收,但意念最终却全力将筋骨收回到宇宙之中心(即人体的总重心),如此循环往复。切记:这一切都是在微意(无念)当中去体认,用意念支配筋骨身体来做功,即是形神合一的过程,久而久之,则将意到气到、力到,本能自然,“一触即爆发,炸力无断续”的良质良能,不期而自至矣!练至高境界(约十个月左右),无需用意练功。即能感到自身与宇宙间物质内外自行交换,一切力量来自于宇宙之中!此时如有外物袭来,一触我身即跌于丈外。“一经触觉,立即紧张,如同火药爆炸状,炸力发出意不亡,无形机变却又深深暗中藏”即指此而言。练习本功最好与呼吸配合,吸气时小腹内收(但不许折腹)提肛缩肾,微向外张(不可
向上提,胸部放松,勿有起伏)将气提到中脘,双手复原(但要肩撑肘横),呼气时小腹放松,外凸,会阴仍要微微提住,以意引气达于四梢,双脚则五趾抓地,初练时,躯干因从未进行过训练,拉伸量很小,外形甚微,随着功夫的增长,脊柱和躯干和肌肉群的拉伸量都会增大,外形可看出如弹簧般的升降开合。大椎上拔时,尾阎不能随之而起,否则就成了外形的起伏而失去了内在的要领。训练时还应注意,在脊柱上拔时,双膝会随之略起,但不可失去前顶后拉之意力要求,同时还要加大其前后争拉的意力,使下肢加强分争,其内在的要求是:大椎上拔和尾阎下坐产生矛盾拉伸,同双肘横撑拧翻横向矛盾拉伸形成十字的拉伸运动,从而使躯干的各部肌肉同时得到连结放长的训练,同时四肢各部也是在桩的矛盾要领下而都在拉长,这就是整体的紧,即放松后的整体连续放长训练。如此练不了多久,自己就会明显地感觉到:双腿前节有力,腿肚子很沉,双脚有入地之感,每一动作力之源都在脚跟,经踝骨沿腿而上两膝有力,但大腿与腰胯则松快自如,自腰以上,各处都轻松而灵活,动作时周身灵敏迅速,整个身子好象一根鞭子,鞭把在腿,鞭杆在脊柱,两臂如鞭梢,此后,不论任何动作发劲都显得凌厉无比!如按王者之威,霸主气势,拳脚未到,杀气已笼罩敌身!攻击心态一起,双目中精光暴长,阴冷中透出一股杀机,令人胆颤心寒!不敢踏进半步!易犯错误:最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练功中间架整体撑涨之时,双肩和胸部易出现反作用力,即僵滞憋气的现象,此现象是残余的拙力运动,其破坏不仅是产生杀生恶果,而且破坏整体六面放长效果(阻碍整体劲力的贯通),要知道紧
是六面浑圆放长,僵是肌肉回缩,所以放长时应首先做到三窝放松,此即紧中求松。在三窝放松后,六面已经拉伸的肌肉也会自然地随之松回,所以还要在松开的前提下,使之放长(此即松中求紧)。练习本功,首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三窝放松,呼吸自然。由于大椎上拔时最易出现弊气身僵的反作用力,此时的要求是后(阳面)升前(阴面)降,即后背绷起而上拔,而气不能随之上浮,如上浮,要立即纠正(参考呼吸方法)使之下沉,沉不是用力下压,而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好像物体在静水中,随着地心引力,徐徐下降,松静自然,毫无勉强之意。归于自然。
卢氏结构科学教程
第一节正面浑圆桩练法
清末,内家三拳(形意、太极、八卦,其代表人物分别是郭云深、杨露禅、董海川)横扫当代武林!而现代武坛,内家拳却雄风不振。其最根本的原因,即是内家拳的核心功法“六面整体浑圆力”的失传!“六面整体浑圆力”是内家拳法的精髓所在,为中华武学所独有,这正是优于西洋拳法的高明之处。练就此功后,只须不失间架,根本无须有意防守,无论对手击中自身间架的任何部位,无论来力如何巨猛,都会被自身强大的功力反弹而起,且来力越大,反弹力越大、造就无坚不摧的整体劲力,再配合“炸力无断续”的训练,即可在电闪雷鸣般的生死格斗中,令对手鲜血狂吐,筋断骨折„„著名格斗专家赵道新先生曾言:“成功不会垂青于那些只顾寻求捷径,而不想下苦功的人。但是有决心‘悬发锥股’而不讲效率和方法的人,也必将一事无成!能以最少的精力,最短的时间,最大幅度地提高格斗水平,则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攀登一条近乎直接通往顶峰的捷径„”。轨迹拳学创始人李紫剑老师也说过:“路有千万条,最近,最直的只有一条。”为了使真正追求中华武学直谛的广大武友。早日步入中华武学之神圣殿堂。现以卢氏浑圆桩为例,向大家介绍获取“六面整体浑圆力”的最佳途径。正面浑圆桩法:正面浑圆桩是中华武学中最重要的桩法之一,各门各派均有此桩,不论太极、形意、武当、少林,概莫能免,它是求取六面整体浑圆力的最根本的桩法,六面整体浑圆
力是指上下托接力、左右开合力、前后撑抱力、三相矛盾力的综合,没有浑圆力做基础,任何高深的武功都无从掌握,故希望引起初学者高度重视!双足平行分开,宽可容肩(深州老谱秘传,求取整体劲力之最佳距离),双膝定位,胯根内裹,臀部下坐、双膝前顶上提。脊柱之大椎穴(颈后高骨)向上拔起,与尾骨内卷下坐,形成二争力;双臂连通,肩撑肘横,形成左右二争力;双手与小臂向前、向内合抱,与脊柱整体后靠,形成二力。大小臂之间夹角大于90即可,膝部角度为120°一150°之间,双手食指尖距离为半尺。大腿与躯干夹角约120°左右,躯干与地面垂线夹角为15°一30°之间
第二节六面整体浑圆力训练步骤
第一月:脊柱上下功力的求取
1一10日:A姿式:两脚平行分开,双脚内侧之间距离,与肩等宽,足心空涵,足趾轻微抓地,双膝微曲,膝部(大腿与小股之间)角度为120°,胯部(大腿与躯干之间)角度为120°,上体微前倾15°一30°之间,双臂环(松)抱于胸前,十指自然分开、虎口撑圆,拇指自然内扣(此时不要求双臂拉伸川。臂如搭在栏杆上休息。三窝(两肩窝及胸窝放松、自然腹式呼吸,头部正直,目平视前方。B原理分析:本月是为了练出六面整体浑圆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切不可性急!主要是锻炼下肢肌肉的力量及脊柱的拉伸(背部两侧大筋挑起)躯干是整体劲力的根本!特别重要!而脊柱的颈弯与腰弯是使脊柱正直(挑起背部两条大筋)的障碍,因为它们与胸弯、骶骨正好形成S
形状,所以我们在站桩训练中,必须做到“头如线系,下颏内收”和“颈椎后领”的要诀,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用手去触摸,就会发现颈弯这个生理弯曲不见了,这时颈弯与胸弯的S形改变为一条直线,腰椎弯曲是变化最大的生理弯曲,故改变这一段的训练极为困难,很多初学者,皆因之知难而退,但它又是掌握六面整体混圆力的必由之路,是连接上下的重要部位,只有坚定信心.痛下苦功地重点训练,才会改变腰椎生理弯曲。(面授大约一月即可达标)改变的要诀是“敛臀提肛”“尾骨内扣”尾骨内扣时,臀大肌自然向内收缩,提肛是指如忍大便状,要领正确后,我们就会感觉腰部酸胀难支,这是正常的。因为把这一长期处于内弯状态的骨关节改变成和胸椎弯曲骶骨弯曲方向一致的外凸,就需要骨节与骨节之间的间隙拉大,是非常困难的,但经过一段(大约一月左右)的训练后,我们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会减弱,然后,我们用手触摸腰椎的变化,如果要领正确,腰椎由内弯而形成的竖沟会被填平,并后绷而起,且越来越明显,敛臀提肛的要诀做到后,往往会出现小腹及胸腔弊气的现象,这种情况的产生,会使我们站桩时极不舒服,所以有的初习者认为这不符合“舒适得力”的原则。的确如此!因为敛臀提肛、尾闾内扣,腰椎后绷之际,小腹极容易因腰椎向后绷起而弊气缩腹门折腹状)这样腹部肌肉就会处于紧张状态,而导致呼吸失衡,如果这种现象出现,我们从侧面观察,脊柱虽然都是向后绷起的,但不是正直状态,而是有点驼背拍)这是因为我们丢了脊柱向上向下的矛盾争力,我们已经知道向上的力是吊顶及大椎上拔的要领,而向下的力仅靠敛臀提肛是不够
的。应加上“小腹内掖”的要诀,小腹内掖就是要在敛臀提肛之后,把小腹掖在大腿根里,从而把骰骨向地面引下(即尾骨下坐之力不失!人这样吊顶带动颈椎,掖胯带动骶骨,一上一下,正好形成两端拉伸状态。胸椎。腰椎就会被牵扯运动,这样,脊柱才会形成正直状态,折腹憋气的现象就不会发生了脊柱正直状态下的桩形,腰要紧背要直是站桩最关键的要领。另外,练功时,可以有意识地使脊柱正直后向外鼓凸,可起到增加运动量和校正脊柱的效果。C要诀:大椎上拔与尾骨下坐形成上下相对争拉,尾闾内扣,使腰椎自然后绷而起(无须有意识向后凸腰,)三窝放松,形成自然腹式呼吸,腰紧背直、敛臀提肛。如此:膝部、胯部角度不变,躯干部要领不失,保持5分钟,练功结束。D意识:须随时检查,膝部及胯部的角度是否变形,躯干的要领是否已失?如膝部角度不变,证明下坐劲未失。同时配合“金刚铁板桥”每次5分钟,每日2次,以增强腰部劲力,以加速背部两侧大筋的挑起!使躯干整体连通!E易犯错误:①随练功时间增长,腿部肌肉酸痛难支,而不自主地站起,(如图5敞胯这是因为失去了尾骨下坐劲、此时应加强“如坐高凳”的意感)或上体过于前俯这样会减轻上身对下肢的压力,却不利于功力的增长,这是因为失去了脊柱整体后靠(特别是颈椎后领)要领的缘故;②驼背状态)这是因为脊柱失去上下争力的原因,应注意大椎上拔,把小腹掖在大腿根里,使层骨向地面引下,如同有一重物挂在尾阎、使之不得不下坠!(尾闾内卷的要领不可失!)大椎上拔时,千万注意不可颈椎用力上拔,否则会造成气血上涌之弊(赵道新先生即犯此错误人吊顶的要领,芗
斋先生谓之“头如线系”是指轻轻上提之意,否则线即会断,而不是说“头如绳系”!请学员于此多留意!免得将来后悔莫及!③软项是因为颈部失去了后领之劲。只须大椎向上拔起。腰紧背直是获得脊柱上下力的要诀,能强化腰部肌肉与背部肌肉的连通,臀不敛。肛不提,腰部脊柱便不会后绷,只能是内凹,这样就失去了站桩的意义,即使能够做到上述要领,也必须保证背直的原则;因为背不直,脊柱就不能正!脊柱不正,劲为何来?很多人认为腰一紧背就会弯,这是因为背部与腰部没有连到一块!要以脊柱整体后绷为原则来练才能做正确!腰紧背直是站桩中最关键的形体所在!很多意拳爱好者,站桩多年而功力平平,大都是因为此项要领错误所致,这就必须通过局部的协调合作,其中某个局部往往是关键!我们都熟悉纲举目张这个成语,比喻只要抓住事物的关键便能带动其他环节,这个“纲”是整体中的关键部分。那么站桩中的“纲”在哪呢?怎么做才能进展神速呢?1、十趾抓地,胯根内裹;2、脊柱正直、尾阎内扣下坐。大椎上拔;3、大臂内翻。肩撑肘横。其中脊柱正直后绷,小腹内掖是关键,它是求取浑圆力最根本的条件,初学者必须高度重视脊柱的上下争拉,势必带动腰背部的肌肉群也随之拉长,而后再通过双肩的放松或其他的动作要领,使躯干部分的韧带肌肉群同四肢连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矫正其曲线,才能真正达到“返先天,返婴儿之体”。才能具备整体力,通过此项锻炼,就会因椎间隙和附着韧带的拉长强健,从而恢复增大脊柱的弹性,并因大推上拔,尾骨下沉等要领的相互配合,互为拉伸,调动阳面肌肉群连结成一个整体面,进行六面的拉伸放长,确
切地说,应该是四面八方的辐射性拉伸,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练出强劲笃实的六面整体浑圆力,有些所谓的“大师”,幼时即随师学艺,直到胡子白,也没有练出“一触即发”的功力!他们还以为是他们练功不苦所致,大家可仔细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清一色的命门前挺,腰椎内凹?孰不知,这样是永远也练不出功夫的!别说苦练一生,即使修’炼千秋万载,也别想练出登峰造极的功夫!正确的要领是:大椎上拔,命门后突,尾骨下沉,这样站桩不到10分钟,就会感到腰部酸痛难支,请尽力坚持!这正是增长功力的关键时期、一月后就会适应,此后动力进展之速,真可谓“一日千里”。当你亲身感受到了功力的增长,就会信心大增,而不觉得站桩枯燥无味,笔者在中学读书时曾遇到过两个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外语老师。一位老师,讲课时讲的非常全面,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但只说一遍,临考时,同学们大都考不好,那位老师说,考试内容都是他上课时讲过的!我们想想也是实情,但就是考不好!另一位老师,上课时特别强调重点,翻来复去的说,我们都嫌他太罗嗦。但他说的都是重点,平时就在我们大脑真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考试时,想都不用想就能写出正确答案,毕业后回想起来,才知道,这才叫会教呢。也就是说干什么事都要抓住其要点,同样本功有些要点在我们的教材里出现了好几次,甚至很多次!望大家能够理解编者的一片苦心!我们毕竟都是黄河之水哺育的炎黄子孙!我们的体内毕竟都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一使我们中华民族永远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Z使中华武学永远屹立于世界博坛的最高峰!我们有什么舍不得付出呢?⑤双臂
极力拉伸、使三窝发紧憋气请参见训练要求,不要急于求成,要在呼吸自然的基础上渐渐加大拉伸量;⑤低头、目视地面,:应注意临阵精神状态的培养。意想前方有一敌人,随时会向自己进攻;①耸肩,耸肩会使上肢与躯干不能连通,整体劲力受阻,应肩撑肘横,并使之下沉(但不可有失自然):10—20日姿势要领同上,时间增至10分钟,此时,凡胸肌过少,宗气不足虚胖,或瘦弱过度的人,应加练:初级内劲功,以充实强壮。每次15分钟,每日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及临睡前各练一次,二月后功成,内气充足,不畏击打,承受劲力自动反弹!凡是消化系统之疾病必然恢复健康,同时还会使胸肌高隆,给人以健美之感。(金刚铁板桥叩至10分钟。20—30日练功方法同上,只是站柱为15分钟,“金钢铁板桥”亦为15分钟。“金钟罩体喷气功”,每日6遍。要求:站桩时应保持姿式的正确及内在要领始终不变、意念随时自我检查间架各部是否正确!如有错误,及时纠正,马冀骥先生曾言“意念你在前面站桩,后面站一日本兵,你一偷懒,他就会用刺刀挑你!”千万别以为本功法简单,而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要知道平易才是成功的关键,每日有空时应多读一读本功的要领及方法。能记住之后,每日在睡觉前或起床前用10分钟默诵此要领并想象其形态,逐一对照。这时的状态极易进入你的潜意识,久而久之它就会成为你精神活动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将渗透你的心灵,增进你的功力!下面是我们为学员自修设计的练功记录表。请你在这三十天内,认真练习,它将有助于你进行自我检查,它将帮助你简明扼要地总结每天的练功效果以及坚持计划的意志力。请你先填上
日期,然后注明当日是否阅读过功法要领标准、练功的遍数及练功质量,给自己打分,分代表差,二分代表好,3分代表特好SO分代表没练功。如X月1日:练功情况:我今天在早。中、晚阅读了功法要领,我今夭练了3遍功,今天加强了对颈椎上拔后靠的理解,今天练功时我特别注意质量,我给自己今天打2分。千万别以为写练功记录表及练功日记不重要,因它是练者的第一手资料还可加强练者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在写练功情况时可把当天的情况写详细一点,每十日为一阶段总结一次,如做的好,请继续向下进行,如不合格,请重新从头来一次!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第一周期到第三周期,每周期10天。本月总结:你如果认真地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本月的计划,那么,第一步训练达标,你的下肢力量已得到了很大提高,背部两侧大筋已全部挑起!腰部增粗!腰椎后绷而起!此时脊柱上下力功成,你的汗水没有白费,本月在不练功时,也要随时注意,尾闾内扣、提肛、腰椎后绷,以便养成习惯,另外,还要见缝插针地练功站桩。不拘时间长短(最少不低于50日呼吸)对增强功力,和对要领的理解效果极佳!请勿忽视!
第二月整体上下力的求取:1-15日姿势同上,加入大腿外侧肌肉内裹,两胯外撑,双膝(不得随之外开)定位、上提前顶,尾骨下坐内卷。足下踩之劲与膝前顶上提、胯后坐形成争拉,使下肢外侧肌肉群随之连结拉长,腹部保持松圆状态,随呼吸将小腹下沉起到挤开胯部的作用,开胯不仅是横开,而是向横向后的圆弧形轨迹的外撑.这一点一定要时时注意!切!切!脊柱处于拉伸状态整体后靠练时可设想
有一橡皮圈,套在大椎穴上.双足亦踏于圈内,这样脚掌与大椎产生了上下争力,虽是假想但必须真切,似乎确有此力上下争拉,一二日即可感觉到此力。其他要求同上,练功时如要领正确,同手可触摸到大腿根部,有一条大筋绷起。配合“功架大形起价’的训练(每日4遍,每遍左右各20次,约15分钟)。随着功力增长,这条大筋会逐渐粗大强劲,直达足趾。15—30日功成:此时已具备了无坚不摧的整体劲力。左右及前后力的求取;15—30日:姿势同上,增加双臂要领。双肘横撑双臂内裹,带动肩关节肌肉同时拉长,双肘再向前下方螺旋滚压,使大臂内侧之筋膜绷拉而起,然后一小臂前抱,与脊柱整体后靠形成争力,撑腕涨指、使小臂内侧之筋膜腾起,要使韧带、关节、筋膜真正拉长。本要领正确后,可试摸腋下会发现有一根筋鼓起,随功力增长,这条筋日益粗大强劲,并直接与食指连通(约2个月左右),要注意在练功中坚持各部关节定位,一直坚持到练功结束,同时增加调气训练:培植丹田之气,增强流动内力(每日20分钟一2小时之间)。第二月成功记表:第四周期第五周期(11—20日)第六周期(21—30日)第三月练功计划:整体六面浑圆力的求取:通过以上训练,我们已经具备六面整体之力。上下力的获得是整体劲力的基础。是为了恢复脊柱先天的垂直状态,并得以有效拉长,为实战中摧动身体做各种形式的发力动作。中华武学内在力量的根本就是从动物运动机制中提炼出的伸筋拔骨的训练。1—15日训练方法:通过站桩把肌肉整体放长、使肌纤维变长、肌肉更富有弹性。左右横撑力是在技击格斗中防守对方侧面进攻的模式,而且在主动进攻中,由于
间架的左右横撑、根本无须格挡左右两侧的来拳,不必害怕打到自己头部,当敌人侧问到我左右之际,我也只须以关节支撑力为发力点,进行横向的发力,即可解决战斗(遍观世界搏坛,均无左右撑力的训练,更没有横向发力的技法,可以说此为中华武学所独有)另外,双肘的横撑状态,还能使大臂肌纤维的初长度得以改变,肌肉的弹性伸缩功能得到加强,肩关节之间在肌肉放长作用下,间隙也获得一定的拉长。从而使关节枢纽,如加入润滑剂般的灵活。前后撑抱力是贯穿整体格斗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力量,因此是必不可少的训练!撑抱力是以肘关节横撑定位后,小臂环抱体前,双手食指的连线交叉点与人体腰背肌肉群(以整条脊柱为中心点)形成圆柱形的争拉状态。这时人体腰背肌纤维初长度已产生了改变,我们双臂环抱的间架就会更加圆整。前后力的根本在于阳面(俯卧于地面朝天的一面为阳面,而朝地的一面为阴面)筋络向两侧(以脊柱为中线)横向展开,使背部机能得以充分调整,阴面肌肉(前胸一侧)正好区别于阳面,一律松软如棉絮,其实浑圆柱法的训练就是培养仿生学中猛兽的形态,撑抱力的前后用力要点在于肘横撑、臂前抱、体后靠,形成前后的矛盾用力,由于前后的抱靠用力,我们横撑的肘关节角度就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成为大于90°的钝角三角形,人是柔性体,会产生张力,张力的表现形式是争力的具体化,混元桩的模式形成,从直观的六点定位开始,逐步往圆滑状态过渡,由六面力渐渐形成浑圆状态。请记住:卢正文老师曾言:“局部加局部不等于整体,局部与局部的最佳组合才是整体”!我们在操习桩法之时,必须用意识去感知我们所维持的桩架是
否合理,因为意感训练能使我们更正确、合理及深入地调动自身的神经系统,以获得那种人与自然和协统一的本能状态。因此,必须利用意感训练以刺激和启动人体中那些惰性(不随意肌)细胞的机能,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部的人体能量,使我们追求的整体劲力和整体爆发成为现实。当间架处于一种尚有棱角“六面力”的阶段,我们必须用大脑的深度去圆融肌肉的做功,所谓的圆融才是真正的六面浑圆力。因此我们通过站桩的整体肌肉矛盾的连续过长,使人体的肌肉系统形成了根本性的整体连通运动后,我们再通过意识的引导去体会这种连通状态下的肌体感受,并利用这种感受去对照前人留下来的正确经验是否标准,也就是说用更细微的大脑思维去检验和理解身体结构发生的细微变化。这样我们站桩才会产生更微妙的变化。(下肢的三角力构造。螺旋发力原理,下肢三大关节之争力,上肢三角争力的组合请参见代中国原实战武学体系训练教程)一书人练习本功时应同时加入《螺旋力入门训练》此功有如下功效:第七周期①能使桩功产生的功力在实作中运用自如;②阻碍整体劲力传递的“三窝憋气”现象得以彻底消除;③站桩时产生的局部紧张会得以缓解;④使站桩产生的劲力更加饱满,圆润及灵活;5、能够产生“一触即爆发”的触觉活力;6、使外力挨身即被化解,并能旋飘对手的重心!第八周期:16—30日加入《整体劲力爆发训练》3—7日功成,达到能一拳打倒体重超过自己二十斤以内的对手2米之外。另外格斗专家赵道新先生曾言:“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劲力来源于腰、腿或后足,在漫长的动量流主干道上,只要任何一点相对薄弱,那整体的劲力,就是这个最
薄弱处所能流过的动量!我们应该看一下自身。在劲力运行的主干道上,究竟哪一点最薄弱,再有针对性地训练。我们在辅助功法一章中,已披露了一些法简效宏的功法。学员可以自行选择练习如:1、上肢力量弱:可以增加上盘秘功的练习;如下肢力量较弱可增加下盘秘及功架大形起伏的练习;如躯干力量较弱,可以增加,金刚铁板桥功法;如颈部力量较差,可以增加头颈倒立的训练;如内气较弱可以增加调气秘法的训练;如内气不足,体格过瘦,可增加初级内功训练;欲增强身裹体周身肌肉的柠裹劲力)之力,可加入夹马桩训练。如此等等。有时候,情绪低落,浑身无力,不想练功,那么这时您一定要坚持下去!不妨多鼓励自己“这种情况很快就过去”千万不可中途退却,只有真正执着热忱的人才会成为中华武学的中流砒柱!这是一条通往成功的不败之路!尽管在一路上洒满了您。的汗水或泪水,但您的汗水不会白流,它将结出丰硕的果实!您付出的心血不会白费!它将会使您的梦想变成现实。
第三节金钢铁板桥
南少林秘传之“金刚铁板桥”及“功架大形起伏”都是法简效宏的高效功法,近四年来教学实践证明,增加此功训练可使学员成功时间缩短一倍左右,诚为修炼整体劲力不可多得之妙法。金刚铁板桥练功方法习者仰躺在两凳上,一凳放在脚后跟部,一凳放在双肩部,使身体中段悬空,如此保持身体静止,达10分钟可算及格,到能躺20分钟,而腹部放15公斤重物为达标,如习者腰力过小,而不能仰卧于
凳,也可仰躺于地面以双肘和双脚后跟将身体支撑而起,稍一乏力即可放松着地,这样训练几夭后就可上凳练习,此功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强学者腰部劲本功的锻炼原理:整体劲力是指全身肌肉纤维都参与作功而形成的强大劲力,中华武学各大门派均主张运用整体劲力。南少林秘传之“金刚铁板桥”从形式上讲,肌体两端着力,中间悬空,致使全身各部关节、肌肉必须一齐用力,形成一股力量,才能挺起腰部,完成“金刚铁板桥”的动作,整体力的衡量标准,要看肌体的肌肉组织在运动中是否能一起用力,而“金刚铁板桥”恰恰能反应出这一点,这种运动形式,似用身躯架起一座桥梁,桥身各部必须全部用力,如有一处不用力,桥必将塌陷。另外,桥体承物越重桥身受力越大,桥本身的荷载能力就越强(是指肌体的整体力人它对增强肌体各项生理指标有着不可低估的功效。金钢铁板桥实质是一种卧式桩功,练功采用腹式呼吸,脏腑与筋骨、前颈、四肢相结合成为一体,在丹田之中就会产生内气,随着意念的调整,使气贯通全身,达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保证肌体完成“金钢铁板桥”的动作。可以说“金钢铁板桥”功法是肌体达到内三合极好的训练方法。由于呼吸、意念、劲力、内气的调配,气血流畅,贯通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增强了五脏六腑的功能,达到了强骨增髓的目的。当气血贯注四肢、躯干时,可使肌肤得以营养和滋润。促进肌肉发达,增大肌体气力,加强肌肤外表的抗力,故金刚铁板桥有“内养脏腑产壮肌肤”之妙用。
第四节螺旋力入门训练
本书原来不想披露此功。但因近二年的教学中有少数因长期劳作而致肌肉僵硬的学员。因身体原因(亦有部分学员因悟性较低而致,不能掌握功法要领)从而造成了“三窝(心窝及两肩窝)憋气”导致整体劲力传递受阻,以致于空有功力而不能实作,所以笔者将此功传授给他们。但因考虑到自学者较多,又无明师指导。为使这一传统秘法造福更多的武友,特将本功初级功法,全盘托出。高级功法见《华夏武学精髓训练教程》)练就初级功法,有如下功能①能使桩功产生的劲力在实作中运用自如;②阻碍整体劲力传递的“三窝憋气”现象得以彻底消除;③站桩时产生的局部紧张会得以逐步缓解;④使站桩产生的劲力更加饱满圆润灵活;⑤能够产生“一触即爆发”的触觉活力;⑤使外力挨身即被化解,并旋飘对手重心;①为修练高级武功《华夏武学精髓训练教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螺旋力功法的训练,是卢氏结构拳法的核心,亦为我国传统内家拳之精髓。历代拳家皆奉之为“不传之秘”,真正掌握本功法、功力的人过去不多,现在更少。其力如车轮切削,所遇之物无不被离心力击出。对方如主动进攻,一旦与我方间架相触之一霎那必会产生一种不可抗拒之力,今对手反弹而起,挨身即摔出。此功精熟之后,在实战中不论来力如何巨猛,只要一经接触即会化为乌有。在未发力之时,对手即已失去重心,一旦此功上身,所有拳法及器械的发力,均可获得突破性进展。通过站桩功的苦练,二至三月后就会获取强劲笃实的浑圆整体力。当我们深入体会桩功的性能并且获得基本的生理改造之后,怎样的运动才会使站桩的意义不失呢?对“螺旋力”的体认是整体运动从相对静态过渡到
绝对动态的最佳训练手段。目前所有的意拳、心会掌、螺旋拳等原传拳法的有关教材中,均一笔带过或根本未提,这就如同否定站桩一样。如果自身不具备“整体螺旋”的功夫,那么在应用之中“力如盘内之珠”的螺旋力是难以达到的。我国原传实战武学之整体劲力的来源即是通过关节与关节之间的韧带拉伸来调动以肌肉为动力、骨骼为杠杆、以关节为枢纽的、力的有序连接和释放。根据人体生理构造原理分析,人体的关节运动分为屈伸、内旋、外旋和环转,关节运动的特点是以关节为支点,进行某一部分的运动。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体的发力必然遵循物理学上的力学原理。卢氏结构之“螺旋力”功法训练不但吸收了上述特点,而且还上升至脊柱带动躯干,躯干带动间架,一动无不动的整体性关节同步运动。二、螺旋力修习入手方法:首先从桩功的间架动转开始,即以正面浑圆桩为基本姿式,以躯干做为我们的中心轴,使双肩、双胯按顺时针方向进行360°的滚动式摩擦环绕。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如双肩双胯按顺时针运动,那么上肢所保持的间架就会与躯干形成矛盾的反称运动,这样能使双肩关节真正产生360°运动轨迹。双胯与躯干的运动亦是如此。另外,由于下肢承上体的重压,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会随胯关节的运动而自然带起,与躯干形成方向相反,轨迹相同的运动。我们又发现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能使双肩双胯在运动中同步进行,若仅动双肩下肢力量传导不上来,如只动双胯又会造成扭屁股,此均非真正的螺旋功夫,丧失了整体用力的原则。在此我们先来谈谈脊柱的中枢作用,脊柱上端连于大脑,是人体肌能调节输出及输入信号的司令部,同时它又是人体的
中心分界线,把双肩双胯对称分开,所以我们可利用它的运动原理来连接双肩双胯的运动方向。首先我们可以坐在凳子上并且把上肢固定住不动,然后使脊柱的颈椎和尾椎纵向拉伸定位体不许回缩*以尾椎为动点,绕凳子做360°环绕运动,这时由于我们的双肩双胯不能主动运动,其关节部位会被脊柱带动起来做与脊柱轨迹相同、方向相反的360°旋转,待熟练之后,我们就可以用站桩的间架来做平面螺旋训练。习者可把自己视同老虎,有一条尾巴与地面竖直,让尾巴尖端在地面上划360°的圆,这样双肩双胯就会产生相应的同步运动。螺旋功法训练深入之后,习者就会明显感到,在站桩时经常出现的局部紧张会逐渐地缓解下来。使站桩所产生的劲力更加饱满、圆润。松活,也只有间架形成劲力圆润松活,才能产生力的松紧转换和“一触即爆发”的触觉之活力。螺旋力的这种训练,是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的,它是所有拳学发力的通用模式、轨迹拳学创始人李紫剑老师曾提出“大形同动、局部自律、轨迹平行、切线对应”的发力原理正与此不谋而合,大形同动:是指整体朝一个方向运动;局部自律:是指每个部位,都分别遵循自己的自由轴旋转;轨迹平行:是指各个圆的圆面平行;切线对应:就是各圆心与目标处在同一直线上。第五节揉筋大法训练本功是桩功的辅助功法:虽至简至易,但功效却极其宏大,本功针对下肢,因为下肢的筋膜比较粗壮,故必须进行大式的“揉筋训练”才能够挑动起来。本功对调起下肢大筋有独到之奇效,不仅能大大提高桩功的训练质量,而且能使易筋成功的时间大幅度缩短!双脚丁八步分开三尺左右成伏虎桩式,双臂亦抱桩,前膝前顶,后膝横开,并向
后拉顶,使胯与双膝在一条直线上,然后身体后靠下落(桩功要领不变)!使胯低于双膝并极力向地面下坐,在保证整体劲力不失的情况下,一直到无法下落为止然后以后胯催身向前移动,此时切不可把重心提起最后待胯部移至不能继续运动之际再把重心提至与双膝成一条直线。这种运动的形成是通过胯关节的最大移动来调动下肢筋膜的拉伸极限,从而促使下肢筋膜训练,意义是为了在实战中步法的迅猛和灵巧,并可以大幅度地增加功力和体能。本功是易筋的动态形式,发力、实作是易筋的具体体认和应用,遍观我国有成就的搏坛高手,通过笔者亲见及参阅流传的遗照,均是通过易筋之法而获得无坚不摧的爆发力和笃实浑厚的整体劲力。学员一定要艰苦体认,只有本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躯干与下肢的连通,并大大增加下肢的力量及柔韧性。但须注意:练习本功时务必保持胸腹松软、呼吸自然。桩功要领不失,否则就失去了训练的意义。尤须注意,练习时切勿因求“量”的增加而忽视“质”的保证!
第一节整体九防式训练秘法
“整体九防式”是卢氏结构的门户标志!是原传形意拳三体式及意拳矛盾桩演化而来。叮与原传桩法已有如下区别:①将斜面受力的传统三角间架,提高为“身不受外力”的拱梁间架,使来力均衡地疏散周身并传入地下;2、在此基础上:溶入解铁夫先生的“鹤拳宗劲”及宋氏形意的“金鸡抖翎劲”及肖氏八卦的“螺旋劲力”;③原传桩法的重心下降,气沉丹田,上升为“浑圆力提重心出体”,此即卢氏门
人津津乐道的“重心提出体外”,可形成连续爆发功能,速度是拳击频率的2.5倍,但若无“六面整体浑圆力”作基础,本部功法,绝难练成!④呼吸方法的改进:解决了前人遗留下来的“下气”问题,可练出“久战不倦”的耐力,古代战将在战场上厮杀、“愈战愈勇”很可能是获益于此!但不知何时失传!赫赫有名的大成拳(意拳)也难以在擂台赛上一展雄风,即是因下气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之故!⑤在运动状态中保持“六面整体浑圆力”,可在接手中保持桩架,再加上各个方向螺旋劲力的运用,无论对手从哪一个方位进攻,一旦碰到我方间架,就会被巨大的整体劲力反弹而起,腾空摔出!卢氏结构整体九防式的训练,是建立在正面桩法间架结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利用高低、虚实的不同及角度变化来完成的。通过二至三月的正面桩法的刻苦训练,并具备了一定的间架稳定性后,即可开始进行“整体九防式”的秘法训练。它科学合理地运用了人体的骨骼、筋膜的最佳结构组合,是中华武学中最科学的间架之一(它与久经实战检验的原传形意拳之“虎剪式”、“原传三体式”;肖氏八卦的“阴出阳入”、“走马活擒”;大成拳的“托婴桩”、“矛盾桩”;心会掌的“青龙出水”;朴真拳学的“童子送书”;华夏武学的“惊涛拍岸”及“移山填海式”等并驾齐驱,傲视当代拳坛!)其根本得益于正面浑圆桩,只是在实际应用中采取了“斜中取正”的角度变化而矣,在真正的格斗中,其打击范围无非是直击、横击、竖击、斜击等几种打法,而整体九防式的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保持六面整体浑圆力,在接手中保持
间架,再加上横削、竖切的螺旋运动,无论敌人从那一方面进攻,我都可以用整体的劲力来与之抗衡而不被动。
一、整体九防式练法:前后步距约一脚半左右,成丁八步型,前膝前顶上提,大腿肌肉由外向内(从上往下看)拧裹,后膝亦前顶而上提,圆裆、双胯横撑大腿根部内裹,形成夹剪式(注:“夹剪”的剪可不是现在用的剪子,而是唐。宋、元、明、清时代夹银子用的“夹剪”,是说两腿微屈、后膝前顶、大腿内裹,这样后大腿就象夹剪的下剪刃,增大与前腿的夹劲与向前的顶劲,(同时“圆裆”要领不可丢”否则错误!切记2!)后小腿就象夹剪的下支柱,起杠杆作用,后脚与前脚夹角大于45°而小于90°,既有横劲又增长了蹬劲,前脚正直。前膝向正前方微挺,这就便于进步和发挥前越之劲,前膝不应有内扣之劲(后膝要略有内扣之劲!)前大腿就象“夹剪”的前上刃,如剪银子有夹劲!可惜,今人多不知夹剪为何物,故多有误解!明白了其真正涵义,再下一番功夫,下肢三节(下盘)的精微之处便不难掌握了,(如不明夹剪是何形状,可多向老年人请教便知!),身体呈略前倾状态,脊柱整体后绷,双手环抱胸前,前手略高于后手护住头部,掌心向上,前手小臂横撑出一个最佳抗击角度(大于90°而小于135°以克一切来拳,并具有推之不动,拉之不开,挑之不起,砸之不落的内劲感应,后手前伸(掌心向下)而肘部回拉,与前手配合成拉弓射箭之式,为蓄劲、发劲、抗劲的最佳姿势,并以自身浑圆之力将重心提出体外,形成“自身不受外力”之桥形拱梁间架。
卢氏结构的核心取法于站桩的六面均衡运动,但在侧面的形态下,如何保持“六面整体浑圆力”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整体九防式的基本原理与正面浑圆桩并无不同,只不过是自身的角度由正面变成45°斜面而已,但是我们仅仅从其基本角度变化,就会发现很多正面浑圆桩所获得的劲力不见了,那么是不是侧面桩法,练得又是一种劲力呢?其实无论什么桩最终所得到的都是“六面整体浑圆力”,关键是如何深入地理解和加强这种不均衡状态下所保持的整体劲力,由于身体角度变为45°,而腿的起动力功能就必须有虚实的变化,所以侧面桩的重心比例是前三后七,重心的前三后七是无数武林先辈经过长期实践而最终印证的!因为前脚跟的虚起造成了后脚蹬地的重心转换的频率,而且前膝的提顶之力与后胯的坐靠形成矛盾争力,这项矛盾争力的安排,更加完备了以胯催膝的瞬间爆发状态,而前胯随着膝的提顶又与后膝形成了前后的二争力,这时下肢所形成的双腿的三角支撑又如同上肢一样,被连结成一个交叉状态的整体形式,而这一点是正面桩所体会不到的,可以说整体九防式的训练强度要比“正面浑圆桩”大的多,内容也丰富的多,但是无论姿式如何变化,但它们的内在要领都是一致的!下肢产生了虚实变化,上肢同样如此!上肢前高后低的上下虚实,撑三抱七的劲力虚实与下肢前三后七的重心虚实,使练功者永远处在一种不平衡的失重状态,必须通过三七转换才能产生瞬间的平衡,这种瞬间的平衡应该是发力状态。如果双手撑抱之力平均,双足分担体重之力平均,将无法起动发力!由此可知,技击桩的修炼也是处在一种微动寻整的状态!因为力的平衡是相对的,而力
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而整体九防式所保持的正是六面整体浑圆力,无论敌人从哪一方发力,我均可运用整体劲力与之抗衡,而采取主动!如对方直拳击打,我可用直发力迎之,接手用手心、小臂、肘,均可把其拳堵回去,或将其劲力堵住而发不出!!若敌以横劲击我,我同样可以横劲破之,横劲的发力点,一般在肘尖;敌若以上下劲击我,我则以上下劲迎之,此时身形上下起伏,以力碰力,以浑圆碰局部,鲜有不胜者。若灵活应用,以横破竖,以直破横,无不在此理之中。卢氏结构的所有打法都是活动起来的技击桩,其具体应用,请参见后面的(活体对抗关》章节!
二、整体九防式之间架“七星拱梁递重力”原理:整体九防式之外形、原理与形意拳之钻拳用法外形大体相似,仅手型不同、双掌拧裹摇旋,手从口出,(左中右)三面顾定,(上、中、下三盘,每盘又分左、中、右三面)九方防护,其劲为截,既能封住对方来拳又能严密防护头部,运动路线为起由胸、腹、头斜向而发,接哪打哪,左右双肘横撑,保持了整体劲力的发挥!本桩对身体角度的安排,是间架(含下肢)及躯干在三维空间的每一维中,都是一个斜面,从斜面的原理分析,斜面可减少物体击打的力,作为人体最薄弱的躯干,如果获得了三维空间的斜面,那么其科学性和实用性是可以想见的!脊柱生理弯曲的修复(见正面浑圆桩)更是整体劲力得充分发挥的根本。下肢与上肢、下肢与躯干名干与上肢、整体形成的拱梁间架结构,更是其他门派所不可比拟的!此即内家武学中的“形整”,①它是通过桩法的整体均衡拉仲(此即“等张力”,即周身各处张力均等)这是练习内
家武学之至要秘诀)逐步使周身各关节间之间自然松开,(为形整打下基础!通过间架固定空间,身体则相应做出上下、左右。高低、反侧的松紧运动,把四肢关节旋转起来,随着体内气血的运动,逐渐打通奇经八脉,而将整劲贯通周身,到此境地,自然神气合一,周身一家。初步形成拱效应(指无论肢体何处受力,均可通过肢体各关节的放松转动而调节,使力均衡地疏散到周身,并传入地面,而自身毫不受力。过去,有些武林高手,被人重击后,身体无损,且双脚入土数寸,便是由形整产生的“拱梁”效应的一个力学范例,卢氏结构中“七星拱梁递重力”即指此而言。
三、“浑圆力提重心出体”,此即卢氏门人津津乐道,而其他拳派梦寐以求而又觉得神秘莫测的“重心提出体外”。对于常人而言,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练家子”若无“六面整体浑圆力”的基础,想达此境界,恐怕也难上加难。笔者刚开始听到这种理论,也觉得不可思议,但自身有了切实体会后,才领会到其原理之科学及卢老之伟大!现在笔者的学生中,能掌握此要领者也不下数十人,其实方法异常简单,现简介如下:待真正掌握六面整体浑圆力之后,在练功时,将整体前倾,有蓄势欲搏之意,如出笼之困兽,但大椎上拔后靠(整个脊柱均要有后靠之劲)如同有一根绳子从后面拽着,因为此时,身体重心前倾,六面力中,“上领,后靠”之力必须加大,使之与重心前倾之力相平衡。如同鹰之捉兔,猫之捕鼠,将蹿而未动,欲捕而待机!无论动转挪移,意念中的这根绳子,始终要后拽拉紧,格斗中,只要得机得势,只须此绳一松,自身就会产生瞬间的整体失重,将对
方腾空撞起(此时,自身尚处于蓄力状态L欲打欲放,自可随意!但若无六面整体浑圆力作基础,本部功法无异是纸上谈兵!此间架与“鹤拳宗劲”,形意“金鸡抖翎”及肖氏八卦的“螺旋劲力”相溶合,使整体发力的频率,大大超过了拳击及散打等实战拳法!而独具中华武学之风格及威力!
四、呼吸方式的改进:将常人的自然胸式呼吸,改进腹式呼吸(或项背部呼吸)腹呼吸以肺肌上下运动为主,并使之与拳式的蓄、发、开、合相结合。吸气时隔肌向下运动,肺部尽量向下膨胀,两肋微微外张而肋骨则不要上提,下边则敛臂提肛缩肾,将腹内脏器托住。呼气时隔肌上升,两胁则向内,向下合,腹内脏器自然下垂,胸窝及肩窝始终放松,腹部则沉甸甸,甚为充实。呼吸深长匀缓,形体要诀为:正身塌腰(向后),把小腹放到大腿上。通过腹式呼吸,隔肌上下运动和提肛缩肾的练习,可明显增强这部分脏器的功能,(中医叫“补肾”X使之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增强后,人就可以变的精力充沛,45抵抗外来风、寒、湿、热的能力也大幅度增强!从练内气来说,丹田是生气之源,先从丹田结成气场,然后即沿经络运行,形成人体经络场,因此,正确的腹式呼吸可起“补肾”之功,肾气足而武功自然得以精进。练功时的腹式呼吸,使膈肌与腹肌力量增强,加大腹压变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腹内淤血,可大大减轻心脏的工作压力。从技击角度看,隔肌大幅度地向下运动,肺体大幅度地向下膨胀,脾、胃等脏器垂注于腹内,全身阴面肌肉松坠,腹部充实而沉重,运动中正中安舒、桩步稳健,灵活而具有弹性,即便于随对方进
攻之势纵横缠绕,引劲落空,得势时又能迅速发出强劲笃实的整体劲力。项背呼吸(又名颈背呼吸)在练功中,吸气时,提肛缩肾,小腹微内收,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隆起。做时注意力集中到夹脊穴,吸气时意念从鼻孔上升到额颅到巅顶百会穴,沿头后而下顺脊桩下行至尾闾,前行至会阴,经前阴而后入下丹田,至此忍住气暂不吐气,而后再自然呼气。这种调息方法是用后天来培补先天的办法.一般练功是督脉上升,任脉下降,而此法是吸气督脉下降,(逆行督脉),让后天气充足了,由后天转化成先天,此法实际上是;把大B然之气收回B身。一般元气虚弱,精气不足的人,易用此法把元气补足,一般来说一至二月身体即可由弱转强变得健壮而灵活。这是内家拳“不传之秘”!刚开始学练时,应注意力集中,意领心想之,以后熟练之后,不用再想也能自然做到,注意呼吸时,耳朵应听不到呼吸的声音,应用丹田处去感觉。当丹田处有感觉后应将此气抟住。同时配合抟气大法(桩)。如此天长日久(约四月左右)、小腹部自然有松圆膨胀之感,长期练习浑身有球体的感觉(即“精满浑圆身”)能达到浑身无处不充满饱涨之感时,应调气到脚下涌泉穴。方法如下:吸气时纳入丹田,再升气于百会(头顶)沿脑后下降至夹脊,透前心,降入丹田,然后气分两路:以意领气,气自脊骨而发、沿上肢骨中心贯入手梢,这样意到、气到、力也就到,久之,只须掖胯之际,脊柱(整个脊柱同时)略一后靠,气自贯指尖,气贯脚趾,同样以意领气,自命门处下降至脚趾(沿骨髓而下),这里须注意意识贯注丹田,丹田之气沿足三阴经下行至涌泉(逆行三阴经),脚掌之气团沿足三阳经返回丹
田,这样往复运动,气在两只脚下及丹田(丹田位置在肚脐与命门之间,后三分之一处L循环往复,初练时,丹田温热,经一段时间训练后,丹田气团可以前后翻转开合,气贯四捎,这也就是内外兼容的过程,内劲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劲力提高很快,此时可配合“地盘秘功”的训练,便可造就日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实力!
五、平面螺旋训练下面我们以整体儿防式来重点体会平面螺旋力的训练,因为侧步的桩形更易形成上肢与下肢高低虚实的矛盾,所以在脊柱带动下,旋转中就必须注意后胯推动前5胯,后肩摧动前肩。此时我们的重心也会相应地在运时中出现“前三后七”和“前七后三”的动力转换,上肢间却也会随之产生“撑三抱七”和“撑七抱三”的力量转换成此反复运动,直至三七转换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接着我们就要求加快关节旋转的频率,力求在速动中保持站桩状态下的六面争力,匀速的缓慢转动是为了体会间架动转的拉伸范围,当这个范围获得了成功的达标之后,速动就是通过加速的原理,深层刺激间架拉伸运动轨迹,磨合关节与关节之间、筋膜与筋膜之间、肌肉与肌肉之间的收缩、放长的转换频率。大家知道在一定条件下速度就是力量,让我们加快摇旋的动转频率,体会一下螺旋力在动态应用中的实际效果,我们可以让伙伴在自身鼓胀的间架上用力推撞,会发现,由于三角支撑和斜面的角度,在360°的旋转中能产生强大的切削劲力、离心力和向心力。所以伙伴给干的每一个力都会被抑制或化解。这就是螺旋力已形成并初具规模。而初步的匀速旋转就是内家的试力法。由此我们认为,试力与发力的区别就是慢动与速动的关系,而无论慢动
还是速动都是以桩动为核心,以整体原则为根本的运动模式,通过以上平面螺旋训练,各位武友、会充分认识到,螺旋力的各项训练步骤,实际上就是如何把一个相对静态的桩架在绝对动态中得以体现,而探讨技击的意义就是:明确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如何体现运动的方法和优越性能。因而当我们在技击桩状态下,体会出平面螺旋训练的重要性之后,就必须进一步去了解四肢与躯干在其他外形动作中的螺旋功能。螺旋力训练的其他动态模式,笔者将在(华夏武学精髓训练教程》一书中给广大武友一个更圆满的解答。第二节抟气大法抟气桩是在浑圆桩的基础上,侧重于上肢的双臂与后背肌肉关节的拉伸量,其形体模式为双臂肘关节角度增大至120°一150°之间定位,这样训练的结果是椭圆的平衡,也是在夹马桩(见(六面整体浑圆力科学训练教程)一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桩法,其目的是为了将气抟住,便于在激烈的打斗中保持体力,减少消耗,抟气桩的训练是卢氏结构最重要的桩法之一。抟气桩是在浑圆桩的基础上,双臂向内翻,双掌心向对,向前方推出至大小臂夹角为120°一150°之间,指尖高于眉齐,眼光从双手虎口之间向前上方望出,凝神定意,神光内敛,眼前景物如被轻雾所遮,十指涨起虎口撑圆。肩撑肘横、胸窝内涵、颈椎后领、大椎上拔、涨腰实腹、隔肌放松、鼻吸口呼、胯根内裹,两膝前顶上提、圆裆、敛臀,尾骨内卷、脊柱后绷十趾抓地,足心内涵,足背拱顶,使足背、膝、胯、腰、肩、肘、小臂及整体,如涨满之弓,蓄势待发,此即“一身备五弓”的真正涵义。此功至关重要,自学颇为不易(其诀窍非面授不易说清)。桩法要领,正是萧海波先生所言:“上
不散拢胸抱手,中不散神清意明,下不散圆裆合胯。”第三节起拔桩功(中国内家武学核心机密功法)起拔桩功,是中国内家拳法的上乘功法之一。它是将中国原传武学中的各步真传功法之精髓,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特殊功法,是内家武学的“不传之秘”。历代一线单传,名家著作亦多无记载,,或一笔带过,很难引起学者足够的重况为了使广大武友,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自身功力得以升华,特将本功全盘披露!愿真正有志于深造中国内家武学的热血志士,早日学有所成f正面浑圆桩修炼二月左右,整体劲力基本形成后即可练习本功。此功练之日久(四月左右),能蓄养自身真气,温养肌肉筋健,使百脉流通,并可产生拳术中的精神和力量,尤其可锻炼出技击中一触即发人于丈外的弹抖力和无坚不摧的整体劲力!此功实属是修习内家武学之法要,然必须有一定的桩功基础方能练习,否则易于产生弊病(如“三窝弊气”等)学此功者不可不知!练功方法:两脚平行而立,略宽于肩,腿部略有弯曲,头直项竖,目光远望,腰与背基本成一直线(脊柱拉伸定位)空胸实腹,肩撑肘横,双臂环抱如浑圆桩态,然后双臂内裹,掌心下按,大椎上拔带动脊柱节节拉开,尾骨同时内卷而后坐,双胯内裹而外撑,膝部前顶而上提,同时肩撑而肘横;其作用是通过脊柱及全身各部位之争拉,使原有的桩法间架更大的向空间延伸,此即桩中之涨,外在形式是紧,当涨(紧老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不由自主的缩(松)这就是阴阳互换的表现,因为我们有着强烈的起拔放长的意念,故松很快又变成涨,此时,我们要注意把握意念的尺度,使其“无过亦无不及”,这就使我们的桩在一定范围内,开始有
节律的涨缩、缩涨。外形上可以允许微动,但要保持桩功涨缩有节的原则,如此一松一紧交替运动,练此功法时,要做到目光平视而远望,两眼内敛而藏神(视眼前景物如轻雾所遮),周身上下要紧而不僵,松而不懈、气魄要宏伟、精神要舒放,自觉周身细微之毛发都能与空气产生呼应。意念中,两小腿如被泥土掩埋,并有破土欲出之意,以配合双手下按,身形有拔地欲飞之势。
本功修习一月后可加如下意念:设想自己双脚十趾筋骨象参天大树之根,向地下四面八方无限扩展延伸,身躯的筋骨向宇宙的四方扩展,头刺蓝天,双手十指象大树之枝干刺破宇宙,似乎全身筋骨都要扩充到宇宙之外去,然而宇宙又竭尽全力包罗全身筋骨,不让其冲出罗网,但最终全身的筋骨还是刺破了宇宙,此模式内在效应是进一步的伸筋拔骨。当全身筋骨刺破宇宙后,应逐渐将全身筋骨回收,然宇宙却全方位(立体)地将筋骨吸引住,不让其回收,但意念最终却全力将筋骨收回到宇宙之中心(即人体的总重心),如此循环往复。切记:这一切都是在微意(无念)当中去体认,用意念支配筋骨身体来做功,即是形神合一的过程,久而久之,则将意到气到、力到,本能自然,“一触即爆发,炸力无断续”的良质良能,不期而自至矣!练至高境界(约十个月左右),无需用意练功。即能感到自身与宇宙间物质内外自行交换,一切力量来自于宇宙之中!此时如有外物袭来,一触我身即跌于丈外。“一经触觉,立即紧张,如同火药爆炸状,炸力发出意不亡,无形机变却又深深暗中藏”即指此而言。练习本功最好与呼吸配合,吸气时小腹内收(但不许折腹)提肛缩肾,微向外张(不可
向上提,胸部放松,勿有起伏)将气提到中脘,双手复原(但要肩撑肘横),呼气时小腹放松,外凸,会阴仍要微微提住,以意引气达于四梢,双脚则五趾抓地,初练时,躯干因从未进行过训练,拉伸量很小,外形甚微,随着功夫的增长,脊柱和躯干和肌肉群的拉伸量都会增大,外形可看出如弹簧般的升降开合。大椎上拔时,尾阎不能随之而起,否则就成了外形的起伏而失去了内在的要领。训练时还应注意,在脊柱上拔时,双膝会随之略起,但不可失去前顶后拉之意力要求,同时还要加大其前后争拉的意力,使下肢加强分争,其内在的要求是:大椎上拔和尾阎下坐产生矛盾拉伸,同双肘横撑拧翻横向矛盾拉伸形成十字的拉伸运动,从而使躯干的各部肌肉同时得到连结放长的训练,同时四肢各部也是在桩的矛盾要领下而都在拉长,这就是整体的紧,即放松后的整体连续放长训练。如此练不了多久,自己就会明显地感觉到:双腿前节有力,腿肚子很沉,双脚有入地之感,每一动作力之源都在脚跟,经踝骨沿腿而上两膝有力,但大腿与腰胯则松快自如,自腰以上,各处都轻松而灵活,动作时周身灵敏迅速,整个身子好象一根鞭子,鞭把在腿,鞭杆在脊柱,两臂如鞭梢,此后,不论任何动作发劲都显得凌厉无比!如按王者之威,霸主气势,拳脚未到,杀气已笼罩敌身!攻击心态一起,双目中精光暴长,阴冷中透出一股杀机,令人胆颤心寒!不敢踏进半步!易犯错误:最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练功中间架整体撑涨之时,双肩和胸部易出现反作用力,即僵滞憋气的现象,此现象是残余的拙力运动,其破坏不仅是产生杀生恶果,而且破坏整体六面放长效果(阻碍整体劲力的贯通),要知道紧
是六面浑圆放长,僵是肌肉回缩,所以放长时应首先做到三窝放松,此即紧中求松。在三窝放松后,六面已经拉伸的肌肉也会自然地随之松回,所以还要在松开的前提下,使之放长(此即松中求紧)。练习本功,首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三窝放松,呼吸自然。由于大椎上拔时最易出现弊气身僵的反作用力,此时的要求是后(阳面)升前(阴面)降,即后背绷起而上拔,而气不能随之上浮,如上浮,要立即纠正(参考呼吸方法)使之下沉,沉不是用力下压,而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好像物体在静水中,随着地心引力,徐徐下降,松静自然,毫无勉强之意。归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