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学生分析

现处于九年级的学生,在七八年级皆有学过现代诗歌,并进行过现代诗歌的创作,基本掌握了赏析现代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同时,面临着即将到来的中考,学生课业压力较重。为此,学习本课应在复习巩固现代诗学习技巧和方法的基础上,应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提高语文学习的趣味性,缓解九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注重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达到的情感体验,通过理解作者徐志摩对剑桥的不舍,进而生发出对即将离开母校的离愁别绪,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美的享受。

二、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这篇课文是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二单元(现代诗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单元说明中强调学习这几首诗“要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充沛的感情、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领悟诗歌中蕴涵的深刻哲理”,在七八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已将这些方法渗透在了课堂上。所以学习这首诗的方法上,包括切入、学生活动、问题设置等应该更有创意。《课标》中建议“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所以学习本单元,本首诗歌主要的方法还是在于设置各种“读”的活动和环节。

三、环境分析

本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在室内进行,室内空间相对封闭,利于达到朗读效果;在室内学生对意象和意象构筑的画面却有弊端,为了使学生达到对诗人情感理解的目的,可能需要通过多媒体手段,通过音乐的媒介和更多的语言描述进行意境营造。要更多的引导学生在营造的意境中去体验、去感悟。

四、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徐志摩对剑桥不舍的思想感情,及面对剑桥不同景物时情感的变化;

2、体会诗歌通过云彩、金柳、青荇等意象构筑的意境及拟人等表现手法;

3、通过本诗的学习能大致的了解闻一多先生提出的现代诗歌应包含“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原则;

4、学会区分朗读和朗诵的不同,并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同时能试着用贵州方言朗读,体会地方方言的魅力;

5、能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有创意的现代诗歌。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三)教学难点

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工具

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

竞争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示范朗读法、情境感悟法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2.老师示范朗读《再别康桥》。

学生活动:朗读过程中,注意诗歌的节奏及字音的准确。

3.品读语言:

学生自读课文,自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体会诗歌语言。 学生活动:上台展示朗读,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明确:语言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解说:在诗歌的语言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4.共赏结构:

我们在学习古代诗歌的时候,知道近体诗也叫格律诗除了讲求平仄韵律外还有对仗工整,那么这首诗的结构上又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形式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5.同析意象

找出文中出现的景物,并通过这些景物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这些画面是通过怎样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意象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学生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6. 理解情感

作者身处在不同的画面意境中,其内心情感是不同的,那么随着画面的转换,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示例:

眷恋 (招摇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征是我想要的) 迷恋 (很多梦想藏在浮藻间他们都是我的梦) 沉醉 (撑着长篙寻着梦我快乐无比我要放歌) 失落 (回顾现实青春不再梦不再只能离别吧) 难舍难分(失去了梦让我的心隐隐作痛还是走吧)

7.重现背景

(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欢乐。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学生齐读课文。

8.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朗读”这条线,一起了解了通过这首诗贯彻的“三美”原则,走进了作者为我们描绘的康桥景色,体会了作者在游历校园时情感的变化。相信即将要离开的你们,对母校也有千言万语想要述说。

9.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2)“写给母校的诗”。

10.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绘画美

音乐美 建筑美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建议可从课堂达到的效果、课堂环节设计思考意图、课堂教学过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今后课堂教学操作思考、可增加的学科知识和理论指导性知识、有关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对于《课标》和教材的研究等等)

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因此在阅读鉴赏时要好好的揣摩形式与内容这两方面,然后才能在把握作者写作情感的基础上去有感情的朗诵。以此作为出发点我从两个角度入手对文章进行了分析。第一,内容方面的“绘画美”作为教学难点重点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在诗歌的字句中如何的体现。这两点突破之后再进行朗读训练,会更有益于对这篇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对诗歌“绘画美”的感悟,我采用了画面描述、情景感悟等方法,从不同的方面调动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感悟,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化抽象的美为一种可鉴赏的美。对于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的把握,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对“揉碎”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已经被揉碎了;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间。怎么会“满载一船星辉”呢?在这里我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幻化出满天的星星洒满康河,一叶扁舟摇曳其间的场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体现情感的词在美文扩写的过程中大体都有涉及,稍加点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读可以说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读过程中我采用了示范朗读,“三美”讲解逐步推进朗读,学生竞争朗读等。让学生领悟到诗歌朗读是要把握节奏、重音等基本内容还要领悟作者的情感融进自己的感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学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读法,体会文字的生命力。

本节课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内容的层次方面,临场上没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内容的设计方面有点偏多,有点想要面面俱到。这样一堂课的容量太大,使得有些内容还没讲完就下课了。如果重新教授的话应该分两节课要好一点。第二,讲台上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出现的本应该在后讲授的内容放到了前边讲。造成课堂的内容很乱。第三,在课前预习时没有明确的问题提示,这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较大的问题。这样课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还无所得了。第四,在讲授“三美”原则的过程中,讲得比较复杂,没有遵循化繁为简的原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总的来说就设计而言应设计成两课时;就预习而言应该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就备课而言,应该熟记于心。努力做到课前仔细准备、课上临场不乱。

今后的教学思考:

1.加深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解,不多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该讲要讲,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活动设计的合理性和承接性?

2.教学环境分析的要点

(1)分析现有的教学环境

包括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物质的和精神的),它可以是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可以被描述为物质环境、软件环境、潜件环境。

物质环境:教学场所、教学设施、设备等; 软件环境:资源、工具、材料等;

潜件环境: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过程中,不必描述每日教学均采用的常规性教学环境,如黑板等,只需描述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特殊价值的、能体现出教学设计理念的教学环境。

(2)分析教学环境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不同的教学环境能够为不同的教学策略提供实施的可能性。例如,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可以为本节课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提供条件。

为此,考虑教学环境对教学的影响,可更好的调动教学的氛围。

3.加强对《课标》的研习,以《课标》为指导,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学生分析

现处于九年级的学生,在七八年级皆有学过现代诗歌,并进行过现代诗歌的创作,基本掌握了赏析现代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同时,面临着即将到来的中考,学生课业压力较重。为此,学习本课应在复习巩固现代诗学习技巧和方法的基础上,应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提高语文学习的趣味性,缓解九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注重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达到的情感体验,通过理解作者徐志摩对剑桥的不舍,进而生发出对即将离开母校的离愁别绪,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美的享受。

二、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这篇课文是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二单元(现代诗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单元说明中强调学习这几首诗“要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充沛的感情、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领悟诗歌中蕴涵的深刻哲理”,在七八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已将这些方法渗透在了课堂上。所以学习这首诗的方法上,包括切入、学生活动、问题设置等应该更有创意。《课标》中建议“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所以学习本单元,本首诗歌主要的方法还是在于设置各种“读”的活动和环节。

三、环境分析

本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在室内进行,室内空间相对封闭,利于达到朗读效果;在室内学生对意象和意象构筑的画面却有弊端,为了使学生达到对诗人情感理解的目的,可能需要通过多媒体手段,通过音乐的媒介和更多的语言描述进行意境营造。要更多的引导学生在营造的意境中去体验、去感悟。

四、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徐志摩对剑桥不舍的思想感情,及面对剑桥不同景物时情感的变化;

2、体会诗歌通过云彩、金柳、青荇等意象构筑的意境及拟人等表现手法;

3、通过本诗的学习能大致的了解闻一多先生提出的现代诗歌应包含“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原则;

4、学会区分朗读和朗诵的不同,并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同时能试着用贵州方言朗读,体会地方方言的魅力;

5、能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有创意的现代诗歌。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三)教学难点

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工具

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

竞争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示范朗读法、情境感悟法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2.老师示范朗读《再别康桥》。

学生活动:朗读过程中,注意诗歌的节奏及字音的准确。

3.品读语言:

学生自读课文,自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体会诗歌语言。 学生活动:上台展示朗读,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明确:语言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解说:在诗歌的语言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4.共赏结构:

我们在学习古代诗歌的时候,知道近体诗也叫格律诗除了讲求平仄韵律外还有对仗工整,那么这首诗的结构上又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形式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5.同析意象

找出文中出现的景物,并通过这些景物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这些画面是通过怎样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意象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学生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6. 理解情感

作者身处在不同的画面意境中,其内心情感是不同的,那么随着画面的转换,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示例:

眷恋 (招摇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征是我想要的) 迷恋 (很多梦想藏在浮藻间他们都是我的梦) 沉醉 (撑着长篙寻着梦我快乐无比我要放歌) 失落 (回顾现实青春不再梦不再只能离别吧) 难舍难分(失去了梦让我的心隐隐作痛还是走吧)

7.重现背景

(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欢乐。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学生齐读课文。

8.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朗读”这条线,一起了解了通过这首诗贯彻的“三美”原则,走进了作者为我们描绘的康桥景色,体会了作者在游历校园时情感的变化。相信即将要离开的你们,对母校也有千言万语想要述说。

9.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2)“写给母校的诗”。

10.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绘画美

音乐美 建筑美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建议可从课堂达到的效果、课堂环节设计思考意图、课堂教学过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今后课堂教学操作思考、可增加的学科知识和理论指导性知识、有关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对于《课标》和教材的研究等等)

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因此在阅读鉴赏时要好好的揣摩形式与内容这两方面,然后才能在把握作者写作情感的基础上去有感情的朗诵。以此作为出发点我从两个角度入手对文章进行了分析。第一,内容方面的“绘画美”作为教学难点重点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在诗歌的字句中如何的体现。这两点突破之后再进行朗读训练,会更有益于对这篇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对诗歌“绘画美”的感悟,我采用了画面描述、情景感悟等方法,从不同的方面调动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感悟,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化抽象的美为一种可鉴赏的美。对于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的把握,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对“揉碎”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已经被揉碎了;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间。怎么会“满载一船星辉”呢?在这里我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幻化出满天的星星洒满康河,一叶扁舟摇曳其间的场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体现情感的词在美文扩写的过程中大体都有涉及,稍加点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读可以说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读过程中我采用了示范朗读,“三美”讲解逐步推进朗读,学生竞争朗读等。让学生领悟到诗歌朗读是要把握节奏、重音等基本内容还要领悟作者的情感融进自己的感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学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读法,体会文字的生命力。

本节课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内容的层次方面,临场上没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内容的设计方面有点偏多,有点想要面面俱到。这样一堂课的容量太大,使得有些内容还没讲完就下课了。如果重新教授的话应该分两节课要好一点。第二,讲台上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出现的本应该在后讲授的内容放到了前边讲。造成课堂的内容很乱。第三,在课前预习时没有明确的问题提示,这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较大的问题。这样课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还无所得了。第四,在讲授“三美”原则的过程中,讲得比较复杂,没有遵循化繁为简的原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总的来说就设计而言应设计成两课时;就预习而言应该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就备课而言,应该熟记于心。努力做到课前仔细准备、课上临场不乱。

今后的教学思考:

1.加深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解,不多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该讲要讲,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活动设计的合理性和承接性?

2.教学环境分析的要点

(1)分析现有的教学环境

包括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物质的和精神的),它可以是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可以被描述为物质环境、软件环境、潜件环境。

物质环境:教学场所、教学设施、设备等; 软件环境:资源、工具、材料等;

潜件环境: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过程中,不必描述每日教学均采用的常规性教学环境,如黑板等,只需描述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特殊价值的、能体现出教学设计理念的教学环境。

(2)分析教学环境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不同的教学环境能够为不同的教学策略提供实施的可能性。例如,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可以为本节课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提供条件。

为此,考虑教学环境对教学的影响,可更好的调动教学的氛围。

3.加强对《课标》的研习,以《课标》为指导,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


相关文章

  • 人教版音乐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田野]教学设计
  • 第二单元 我们的田野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我们的田野> 教学目标 能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我们的田野>.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手风琴 教学重点 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我们的田野>. 教材 ...查看


  • 课题再别康桥.doc1
  •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石榴初级中学 孙成静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悟诗人淡淡的忧愁: 2.通过意象,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爱与眷恋 教学重.难点: 反复朗读,体悟诗人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往往体会不到纯粹的,本真的情感,尤其是我 ...查看


  • [再别康桥 ]说课试讲范稿
  •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再别康桥>.下面,我将对这首诗歌进行讲解.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高一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中的一首现代诗歌.是"新月派"代 ...查看


  • 我们的田野教学反思(共11篇)
  • 篇一:我们的田野 教学反思 <我们的田野>教学反思 云亭学校 章雪姿 四年级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而儿童歌曲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最能表现他们欢乐的心情.因此 ...查看


  • 信息技术考试选择题
  • 1. 计算机病毒所造成的危害是() A.使磁盘发霉 B.破坏计算机系统 C.使计算机内存芯片损坏 D.使计算机系统突然掉电 答案:B 2. 目前使用的防病毒软件的作用是() A.查出任何已感染的病毒 B.查出并清除任何病毒 C.清除已感染的 ...查看


  •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 王宝杰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的有关知识:2.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3.了解现代诗的基本流派及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再别康桥>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2.<死水>的象征意义:3.& ...查看


  • 再别康桥说课稿 1
  • <再别康桥>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查看


  • 再别康桥说课稿
  •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给大家阐释一下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出自 ...查看


  • 再别康桥教学版
  • 再 别 康 桥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再别康桥>中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