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

  [摘 要]中共中央2004年至2015年连续十二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意义巨大。本文主要在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 基础设施 研究   中图分类号:TU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99-01   引言: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支撑。农村基础设施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也存在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等问题,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农村基础设施内涵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   (2)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来源不足   虽然各级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还远不够。国家每年通过国债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等方面进行了扶持,重点进行了水库除险、人畜饮水工程、农田灌溉工程、村级道路整治等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农村通路、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等困扰制约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农民饮水和农田灌溉得不到解决,要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必须继续加大资金的投入。   2.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   很多地方对农业基础设施的作用认识不足,对于兴建农业基础设施没有科学有效的措施   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发展。同时,农业基础设施布局不够合理,有的位置不当,存在相互矛盾的问题,有的地方浪费资源,使用率很低。有些地方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是不注意技术改进,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含量低,许多设备陈旧、老化,有些高消耗、低产出,运行效率极低。   2.3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其建设关键在于符合民意。农民的有效参与是保证农村基础设施符合民意的关键。在我国目前基础设施建设中,民众的参与性被忽视,造成民生工程不合民意,社会效益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农民在农村建设中的“人微言轻”,再加上我国农村农民的参与意识整体性不够强,导致农民主体地位被严重忽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往往缺乏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机制,造成供给效益低。   2.4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法规存在缺失   首先,存在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范围、责任、方式、监督的法律缺失。这是造成我国基层政府事权、财权不对称法律层面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也导致我国中央支农资金的转移支付多表现为临时应对性强,缺乏长远规划与资金转移的稳定性。法律制度的缺失不仅造成了资金供给的不稳定,还加大了公共产品提供的政府“交易成本”。为了加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有着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主动权(政府奖补实际上决定了工程项目的通过),作为经济人的政府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倾向,导致出现了类似新型医疗合作制度推行过程中的“套资”冲动和“钓鱼”工程,使政策执行出现偏差。二是我国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缺乏操作性强的制度支持与保障。国家对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往往采用“定性”性规定,如鼓励、提倡、加大等措辞,缺乏民间资本进入许可、优惠政策、市场银行融资、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定量性规定,这就导致民间资本发挥作用的制度导引、辅助、监管机制的整体性缺失。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3.1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   农村基础设施具有投资期限长、盈利能力差、投资风险大等不利条件,要吸引非财政资金进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必须依靠有吸引力的财税优惠政策和和谐的融资环境作为保证。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者的财税优惠力度;建立和完善政府担保机制,营造和谐的基础设施投融资环境;完善政府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的监督和管理职能。   3.2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与主动性。   要把立足点放在依靠农民的基础上,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一是广泛宣传,激发农民投身建设新农村的热情。二是推进农村管理民主,发挥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三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千方百计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补助资金,建设好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四是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主动投工投劳,并投入必要的物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3.3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 因此,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服务和引导,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4完善相关立法及管理机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但当前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运营情况都相当恶劣,资金使用极不规范,巨额资金缺口,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同时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机制落后,资金只重投入不重管理的现象普遍,因此,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立法,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安全;建立有效管理机制,跟踪管理维护、调查测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使用及维护情况,确保相关资金、政策产生应有效用。   3.5加强协调指导,整合各方力量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仅可以争取国家项目支持,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标准过低、经费不足等问题。还可以整合利用农村存量资金,利用资源吸引开发商投资、社会捐助等。二是充分利用农村自身结余资金。首先,应该建立起资金回流机制。金融监管部门和央行应该制定相应政策保证或鼓励农村银行资金流中的农村存款的“惠农”比例。其次,鼓励扶持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市场外部化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寻求小农经济“市场内部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道路、供水、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   总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贯穿于“十三五”发展的全过程,而且要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当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意义巨大,应该从政策引导、调动群众积极性、资金投入、法律监管、整合各方力量等方面着手,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 吴光玲,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探讨[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11):14-15   [2] 戴昌强,王鹏,王舟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0):115-116.

  [摘 要]中共中央2004年至2015年连续十二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意义巨大。本文主要在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 基础设施 研究   中图分类号:TU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99-01   引言: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支撑。农村基础设施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也存在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等问题,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农村基础设施内涵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   (2)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来源不足   虽然各级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还远不够。国家每年通过国债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等方面进行了扶持,重点进行了水库除险、人畜饮水工程、农田灌溉工程、村级道路整治等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农村通路、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等困扰制约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农民饮水和农田灌溉得不到解决,要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必须继续加大资金的投入。   2.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   很多地方对农业基础设施的作用认识不足,对于兴建农业基础设施没有科学有效的措施   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发展。同时,农业基础设施布局不够合理,有的位置不当,存在相互矛盾的问题,有的地方浪费资源,使用率很低。有些地方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是不注意技术改进,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含量低,许多设备陈旧、老化,有些高消耗、低产出,运行效率极低。   2.3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其建设关键在于符合民意。农民的有效参与是保证农村基础设施符合民意的关键。在我国目前基础设施建设中,民众的参与性被忽视,造成民生工程不合民意,社会效益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农民在农村建设中的“人微言轻”,再加上我国农村农民的参与意识整体性不够强,导致农民主体地位被严重忽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往往缺乏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机制,造成供给效益低。   2.4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法规存在缺失   首先,存在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范围、责任、方式、监督的法律缺失。这是造成我国基层政府事权、财权不对称法律层面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也导致我国中央支农资金的转移支付多表现为临时应对性强,缺乏长远规划与资金转移的稳定性。法律制度的缺失不仅造成了资金供给的不稳定,还加大了公共产品提供的政府“交易成本”。为了加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有着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主动权(政府奖补实际上决定了工程项目的通过),作为经济人的政府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倾向,导致出现了类似新型医疗合作制度推行过程中的“套资”冲动和“钓鱼”工程,使政策执行出现偏差。二是我国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缺乏操作性强的制度支持与保障。国家对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往往采用“定性”性规定,如鼓励、提倡、加大等措辞,缺乏民间资本进入许可、优惠政策、市场银行融资、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定量性规定,这就导致民间资本发挥作用的制度导引、辅助、监管机制的整体性缺失。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3.1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   农村基础设施具有投资期限长、盈利能力差、投资风险大等不利条件,要吸引非财政资金进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必须依靠有吸引力的财税优惠政策和和谐的融资环境作为保证。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者的财税优惠力度;建立和完善政府担保机制,营造和谐的基础设施投融资环境;完善政府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的监督和管理职能。   3.2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与主动性。   要把立足点放在依靠农民的基础上,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一是广泛宣传,激发农民投身建设新农村的热情。二是推进农村管理民主,发挥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三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千方百计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补助资金,建设好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四是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主动投工投劳,并投入必要的物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3.3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 因此,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服务和引导,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4完善相关立法及管理机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但当前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运营情况都相当恶劣,资金使用极不规范,巨额资金缺口,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同时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机制落后,资金只重投入不重管理的现象普遍,因此,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立法,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安全;建立有效管理机制,跟踪管理维护、调查测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使用及维护情况,确保相关资金、政策产生应有效用。   3.5加强协调指导,整合各方力量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仅可以争取国家项目支持,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标准过低、经费不足等问题。还可以整合利用农村存量资金,利用资源吸引开发商投资、社会捐助等。二是充分利用农村自身结余资金。首先,应该建立起资金回流机制。金融监管部门和央行应该制定相应政策保证或鼓励农村银行资金流中的农村存款的“惠农”比例。其次,鼓励扶持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市场外部化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寻求小农经济“市场内部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道路、供水、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   总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贯穿于“十三五”发展的全过程,而且要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当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意义巨大,应该从政策引导、调动群众积极性、资金投入、法律监管、整合各方力量等方面着手,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 吴光玲,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探讨[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11):14-15   [2] 戴昌强,王鹏,王舟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0):115-116.


相关文章

  • 农村物流体系构建研究综述
  • 研究与探讨 doi:10.3969/j.issn.1005-152X.2012.10.026 物流技术2012年第31卷第10期(总第265期) 农村物流体系构建研究综述 张志坚1,关南宝2 (1.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 ...查看


  • "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 关于印发"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农业厅(局).教育厅(教委.局).水利(水务)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局).国土资源厅(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林业厅(局 ...查看


  • 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
  • 农村医疗卫生.生活状况及生产劳动方式变化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我国农村的基本状况 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农民基本上可以达到温饱有余,有的已经迈入了小康. 从从业情况看,农民 ...查看


  • 17珠海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问题研究_李立周
  • 总第63期第2期962016年4月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ofGuangdongInstituteofSocialism No. 2,2016Serial No. 63 珠海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李立周 (北京理工大学 ...查看


  • 北京市采取积极措施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北京市采取积极措施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本刊编辑按:为及时宣传国家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政策,沟通交流工作信息和动态,总结推广各地教师队伍建设好的做法和经验,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发展中心协办,自2008年9月 ...查看


  • 社会实践选题 1
  • 农村建设 1.农村发展现状调研 2.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农村基层党团组织建设 6.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的调查 7.农村耕地保护 8.农村征地以及农民权益保护 9.农村环境保护 10.农村文 ...查看


  • 我国农村生活环境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 [摘  要]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农村的生活水平也在大幅度提升,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在农村地区日益明显.在追求生活品质提升的同时,如何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的迫切希望.党中央.国 ...查看


  • 贵州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
  • 贵州农业科学2009,37(5):188"-191 GuizhouAgricuhuralSciences [文章编号]1001-3601(2009)05-0327--0188-04 贵州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 牟秋菊 (贵州大学 ...查看


  • 城乡统筹下重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新路径探讨
  • 2010年第9期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92010 城乡统筹下重庆农村社区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