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03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原著
试题(每题50分,共100分)
1、 试论恩格斯关于认识发展的辩证法思想,并运用这一思想说明为什么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唯物史观基础。
考试科目:现代西方哲学
任选两题,每题50分,共100分
1、
2、
3、 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评述。 评析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以某一哲学流派或思想家为例,谈谈现代西方哲学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借鉴意义。
2004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原著
试题(每题50分,共100分)
1、
2、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关于认识论的实践观点及其理论贡献。 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及其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考试科目:现代西方哲学
任选两题,每题50分,共100分
1、
2、
3、 萨特人“人学辩证法”述评。 概述伽达默尔论理解的历史性。 结合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谈谈你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2005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试题(每题50分,共100分)
1、
2、 如何全面、辩证地理解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关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和发展史
试题(每题50分,共100分)
1、 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历史思想与当代全球化趋势。
2、 试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历程和当代课题。
2006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试题(每题50分,共100分)
1、
2、 试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和发展史
试题(每题50分,共100分)
1、 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对以往的旧哲学观所实现的变革。
2、 试论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关于上层建筑反作用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
2007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简释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矛盾的同一性 度 否定 生产力 历史合力
二、简答题(2题,每题5分,共10分)
1、
2、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实践是认为的基础
三、论述题(5题,每题40分,共80分)
1、
2、 阐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论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和发展史
一、简释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
1、
2、
3、 异化劳动(马克思) 市民社会(马克思恩格斯) 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
4、
5、 交往关系(马克思恩格斯) 经济的社会形态(马克思)
二、简答题(2题,每题5分,共10分)
1、
2、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大社会形态的论述。 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论述。
三、论述题(5题,每题40分,共80分)
1、 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2、 阐述毛泽东《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及其现实意义。
2008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简答题(5题,每题8分,共40分)
1、
2、
3、
4、
5、 世界的统一性 认识过程中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 社会基本矛盾 国家的职能
二、论述题(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
2、 试述“解放思想”的哲学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试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其新的研究进展。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和发展史
一、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分工的思想。 马克思关于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思想。
二、论述题(2题,每题40分,共80分)
1、
2、 马克思怎样实现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转变的? 论述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主批判主义》中关于实践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
2009年
原理:
一、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2、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二、论述题(2题,每题40分,共80分)
1、阐述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与原理,并说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一致性
2、阐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理论,并说明深化改革对天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意义。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和发展史
一、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马克思致帕。瓦。安年柯夫(1846年12月28日)》信中关于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的思想。
2、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的三个重要结论。
二、论述题(2题,每题40分,共80分)
1、阐述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关于“动力的动力”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阐述毛泽东《矛盾论》中关于矛盾特殊性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03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原著
试题(每题50分,共100分)
1、 试论恩格斯关于认识发展的辩证法思想,并运用这一思想说明为什么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唯物史观基础。
考试科目:现代西方哲学
任选两题,每题50分,共100分
1、
2、
3、 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评述。 评析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以某一哲学流派或思想家为例,谈谈现代西方哲学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借鉴意义。
2004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原著
试题(每题50分,共100分)
1、
2、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关于认识论的实践观点及其理论贡献。 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及其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考试科目:现代西方哲学
任选两题,每题50分,共100分
1、
2、
3、 萨特人“人学辩证法”述评。 概述伽达默尔论理解的历史性。 结合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谈谈你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2005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试题(每题50分,共100分)
1、
2、 如何全面、辩证地理解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关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和发展史
试题(每题50分,共100分)
1、 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历史思想与当代全球化趋势。
2、 试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历程和当代课题。
2006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试题(每题50分,共100分)
1、
2、 试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和发展史
试题(每题50分,共100分)
1、 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对以往的旧哲学观所实现的变革。
2、 试论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关于上层建筑反作用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
2007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简释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矛盾的同一性 度 否定 生产力 历史合力
二、简答题(2题,每题5分,共10分)
1、
2、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实践是认为的基础
三、论述题(5题,每题40分,共80分)
1、
2、 阐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论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和发展史
一、简释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
1、
2、
3、 异化劳动(马克思) 市民社会(马克思恩格斯) 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
4、
5、 交往关系(马克思恩格斯) 经济的社会形态(马克思)
二、简答题(2题,每题5分,共10分)
1、
2、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大社会形态的论述。 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论述。
三、论述题(5题,每题40分,共80分)
1、 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2、 阐述毛泽东《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及其现实意义。
2008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简答题(5题,每题8分,共40分)
1、
2、
3、
4、
5、 世界的统一性 认识过程中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 社会基本矛盾 国家的职能
二、论述题(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
2、 试述“解放思想”的哲学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试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其新的研究进展。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和发展史
一、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分工的思想。 马克思关于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思想。
二、论述题(2题,每题40分,共80分)
1、
2、 马克思怎样实现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转变的? 论述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主批判主义》中关于实践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
2009年
原理:
一、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2、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二、论述题(2题,每题40分,共80分)
1、阐述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与原理,并说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一致性
2、阐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理论,并说明深化改革对天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意义。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和发展史
一、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马克思致帕。瓦。安年柯夫(1846年12月28日)》信中关于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的思想。
2、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的三个重要结论。
二、论述题(2题,每题40分,共80分)
1、阐述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关于“动力的动力”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阐述毛泽东《矛盾论》中关于矛盾特殊性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