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单元练习

初三语文单元练习

一、基础知识部分(3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4分)

试着抬头ti ào wàng 星际,不要chu í shǒu 看着自己的脚下,ch áng

sh ì理解自己所见,并思索宇宙何以存在 A

要怀着好奇心。不管人生看似多么困难,永远都有你能做到而且成功的事.

--霍金70岁生日时的发言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2.在横线A 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1分)

A处的标点是_______________。

3.用古诗文原句填空。(7分)

①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②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 。"

④稻花香里说丰年, 。(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⑤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郭沫若 《天上的街市》)

⑥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 ,

" 两句现在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4.下面四句话中共有两个语病,请在横线上修改。(4分)

  

①随着3G 时代的到来,网络发展日益高速化、智能化。②2012年中国正式迈入"5亿网民" 。③其

中,中国手机上网用户约3.5亿人,微博注册用户已超过3亿人。④工信部表示今年将重点实施宽

带上网提速工程,全面推动宽带基础水平和应用水平的改善。

第 句 修改:

第 句 修改:

5.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3分)

A .刚才放的那些歌都不好听,只有这一首还差强人意。

B .如果台独分子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若罔闻,他们必将自食其果。

C .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

D . 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我们不能模棱两可、不置可否。

6.综合性学习(8分)

  江海中学初三(1)班要举行" 《朝花夕拾》主题阅读会" ,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①请你为本次" 主题阅读会" 写一个开场白。(30字左右,至少用一种修辞)(3分)

②李明要主持" 那时候,那些人,那些事" 节目,请你为李明列举两位《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并简

介他的事件或性格。(3分)

③班主任王芳老师打算活动后带领一部分同学去绍兴" 鲁迅故居" 参观考察,请学校开了一张介

绍信(如下),发现介绍信上共有4处格式错误,请你在下面横线上找出两处错误并改正。(2分)③"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这副对联,让我们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改正① (1分)

改正② (1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4分)

访隐者 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苔,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①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2分)

②结合第三、四句,赏析" 隐者" 的形象。(2分)

二、阅读理解部分(55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8-12题。(18分)

  

①自从去年冬天父亲去世后,母亲便再没有拍过照片。我知道母亲是怕睹物伤情,因为以前的照

片都是他们两人的合影。

  

②这一年开春,长期憋闷的竹鞭爆开了,几十只尖钻捅破泥层,玩命似地往上蹿,母亲看着那节节

飙升的绿势,眉目间有些开朗了。我说:" 妈,拍张照片吧。" 母亲叹口气,刚有些活泛的脸色又黯

淡下去," 等等吧。" 我没敢再说话。

  

③仲夏时节,门前的景象壮观起来,整个麦地忽拉一下就变了颜色,千丝万缕的金线在天地间交

织。母亲眯缝着眼,瞅着那一地金黄,脸上的表情生动起来。我说:" 妈,来张照片怎么样?"" 再等

等吧。" 她的目光投向远方,我想,她大概又想起父亲来。

  

④风泼过来像一碗冷水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田地里仰躺着一大片割倒的庄稼,一眼望去顿时

空旷了许多。一种繁华落尽的感觉侵袭过来,我以为母亲的心情是不能好了。不想回屋后,发现母

亲眉宇间竟隐约着几分喜气。" 再等几天,给我拍张照吧。" 我先是觉得惊喜,因为母亲终于能让她

的心灵从阴影里迈出步来,摊在阳光下晾晒。同时我也有几分疑惑,母亲究竟在等什么呢?一天,

母亲对我说:" 那菊花该开了吧,什么时候开了,你就给我照张相。"

  

⑤我顿时明白母亲等待的是什么了。父亲生性爱花,常说养花可以怡情冶志,多年来一直汲汲此

道,倒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清芬和愉悦。园前屋后,常见黄桃白李迎风摇曳,天井阳台,更有杜鹃、山

茶步步生姿,窗台上的一盆文竹,檐角垂下的几线薜荔,无不透出盎然的生机和喜悦。但在这么多

的花品中,父亲最喜爱的,还是后园篱下的几丛菊花。他一生淡泊名利,专心做学问,还有一手好

书画,画菊是他的擅长,疏疏几笔,白纸黑墨,却透出凛凛的秋意和风骨。他常说菊花飘逸清高,最

具品格。我幼时承欢膝下,耳濡目染,对这花中君子,向来有种偏爱。母亲与父亲相处日久,受到的

影响想必会更深吧。于是从这一天开始,我与母亲一起展开了等待。

  

⑥树叶是最先落下的,一片片在风中悬舞;然后是牵牛花,再也发不出那每个清晨都要吹响的生

命的号角;后来连不时迸绽美丽火花的月季也消沉了,光秃秃的枝头上挂满了一颗颗糖葫芦似的

圆珠。

时光一天天地流走,篱下那些菊花的花蕾却探出嫩绿的头,有些还鼓胀开来,咧开惊喜的小嘴。母

亲注视着菊花,眼中的笑意越发深了。如果说所有的等待都是一种惩罚的话,那么我想也许会有一

个例外,那就是等待花开,等待美丽的绽放。一日晨起,我没有看见母亲,推门出外,却见母亲站在

篱旁,两朵菊花早吐露开来,黄灿灿的像两张嗔喜的笑脸。以后的几天里,我们的等待已经变成一

种享受,因为随时都会有惊喜撞进我们眼中。

  

⑦终于有一天,母亲对我说:" 替我拍张照吧。" 我默默地拿起相机陪母亲走了出去。在秋天的阳光

下,那些菊花明亮而安详,细长蜷曲的花瓣里涌动着一个个金黄的漩涡。母亲站在花前仿佛受到感

染,浅浅的微笑先是在唇边,尔后,眉角、眼梢都有了笑意我赶紧按下快门,留住了这永恒的瞬间。

以后的日子里,母亲常常捧着那张照片端详,脸上也有了舒展的笑容。

  

⑧篱下的菊花到底输给了时间,次第在枝头萎谢了。当最后一朵美丽也在时光中老去,我惊讶地

发现那么多的黄花竟没有一朵从枝头落下。"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在我们的生命

中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正如母亲对父亲的深情。

  ⑨母亲的菊花在沁凉的秋风中,在萧索的枝头上,紧紧凝结着不肯掉落。

8.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标题" 母亲的菊花" 有什么含义。(3分)

9.选文⑤段的插叙部分有什么作用?(4分)

10.选文⑥段画横线的语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对表现菊花有什么作用?(4分)

11.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⑨节划线句子的作用。(4分)

  母亲的菊花在沁凉的秋风中,在萧索的枝头上,紧紧凝结着不肯掉落。

12.选文⑧段中说" 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

,除了本文所表现的美好感情,你认为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坚守?(至少写出三点)(3分)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13-17题。(18分)

"读薄" 与" 读厚"

  

①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 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 ,这番

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

  

②" 读薄" 与" 读厚" ,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 运用脑髓,放出

眼光" 思考着读等等,但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从取向上说," 读薄" 偏重于求深度," 读厚" 则

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 读薄" 需要开掘、" 蒸馏" ," 读厚" 则需要拓展、杂糅。

  

③将书" 读薄" ,自是一桩苦差使。曾从报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有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时,每

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中世纪的哲学巨著,一周大概得读上1000页。到了周末,要把哲学论文缩写

成薄薄的两页。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把书的内容缩减为20页,然后再减到10页,5页,最后只剩下2

页。所有无关紧要的旁枝末节统统去掉,只留下最根本、最重要的两页。到了下一周,又从另一部

鸿篇巨制开始。这样一来,所读过的哲学思想自然在脑海里留下了印象。" 读薄" 的过程,其实就是

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 蒸馏" 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这

般读书,每读一本,就能获得" 雁过留声" 、" 水过留痕" 的效果,长此以往,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

。有一次,有关部门要黄永玉画一幅《凤凰涅槃》作为礼物送给日本,并关照黄永玉写一个" 凤凰涅

槃" 的文字根据。在翻遍资料访遍人而不得时,他想到了钱锺书。钱告诉他:" 这是郭沫若1921年

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

浮雕纹样,但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

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 啊不!你去翻翻中文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

里可以找到。" 黄永玉依言果然一找就解决了问题。钱钟书的这番检索本事,除了博闻强记,还不

缘于其" 读薄" 的功夫吗?

  ④

。" 读厚" 更要求对相关联的人、事、理、知识点作横向沟通,并力求在越界而读上下足功夫,以架

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优化视野结构。学者林非曾经告诫读书人:" 整个读书的过程,应该表现成

一种循序渐进的态势,从点到面,不断地扩展。首先总是钻研跟自己工作与生存更为有关的书籍。

像从事科学技术的人,在开始的时候,侧重于阅读本行的书籍,读多了,读通了,读精了,必定会延

伸到其它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 就如爱因斯坦,除了自然科学知识,他还有广博的文史

、经济和哲学的知识。

  

⑤实上,将书" 读厚" ,更是为了培养读书人融会贯通的能力。王蒙在释" 通" 时这样说过:"' 通' 也

是中国古代的话,' 通' 是指你懂得自然科学的道理,也能用它来解决人文科学的一些问题;你懂

了西方世界的许多事情,你也可以通过它来更好地理解东方世界发生的事情;能够融会贯通于古

今、中外、东西、文理之间,而且要触类旁通,因为有些道理有某些一致性。" 无独有偶,一些外国

企业家表示,中国大学生外语很好,但缺乏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外企员工往往来自不同国家,

只有对各个民族的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的管理者才能把员工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团队。而了解

一个民族途径之一,就是在把书" 读薄" 的同时,把书" 读厚" 。

  

⑥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由" 薄" 而" 厚" ,再由" 厚" 而" 薄" ,如此循环

往复,则境界全出。

13.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3分)

14.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5. 第③段划线部分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作用是什么?(4分)

16. 细读④⑤两段,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句子。(3分)

17. 根据文中论述,请联系你读书的实际谈谈如何将书" 读厚" 。(4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19分)

皮先生学愚公①

  

有皮先生者,鲁而好奇。慕愚公之移山也,而曰:" 愚公年九十,我始半之。太行、王屋若是其高而

广也,而可移;我盍②试其少者?"

  

野有丘。率二子荷畚操箕,旦夕垦之,而欲以徙之。或笑止之曰:" 愚公事,《列子》寓言耳;且彼为其

塞出入之迂也,故欲平其险。今此培塿③者,处于广漠之墟,居焉而不障于庐,行焉而不壅于途,

葬焉而不窒④于墓,种莳⑤焉而不浸于子之田壤,亦既避子之巧矣。子何为者?且是丘也,高仅

可隐,广不及数亩之宫,平之不足以夸力,去之不足以鸣能,过之者如去毛发焉。而曾莫之知也,子

何为者?" 弗听,垦之期月,运土于溪中,溪为之塞。

  

是岁旱,溪涸。溪右⑥之农,其田弗溉焉,苗且槁。以先生绝其源也,相与哄诸其门。先生惧,亟出

溪中土置溪上,复成一丘。见者笑谓先生曰:" 此夸娥氏之力也!"

【注解】①选自《耳食寻》,作者乐钧,初名宫谱,字元淑,号莲裳,清嘉庆六年举人,著有《清芝山馆

诗文集》。 ②盍:何不。 ③培塿(p ǒu

l ǒu ):培,土丘。塿,小土丘。句意为:这个土山是个小土堆。 ④窒:阻塞。

⑤莳(sh í):栽植。 ⑥右:西边。

18.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6分)

苗且稿( ) 居焉而不障于庐( ) 垦之期月(

)或笑止之曰( ) 匠师如其言( ) 学而不厌( )

19. 给下面句子划分句读:(每句划一处)(2分)

①见 者 笑 谓 先 生 曰 ②率 二 子 荷 畚 操 箕

20. 翻译句子:(4分)

①且彼为其塞出入之迂也,故欲平其险。(2分)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2分)

21. 选择与所给例句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3分)

例句:以先生绝其源也,相与哄诸其门。

A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 、先帝不以臣卑鄙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2. 结合课文《愚公移山》,简评一下愚公与皮先生的做法有何不同。(4分)

三、作文部分(65分,其中含写字5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在旅途,总会有看不完的景致,走不完的坎坷,说不完的感受。岁月如歌,人

生如花,享受生活,享受生命,一路花香一路歌。我们的知识在求索中收获,能力在创造中提升,意志在磨砺中坚强,情感在交流中融合。我们的生活因此而丰盈,我们的青春因此而精彩。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 采撷一路花香"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600字以上)。??

??

??

??

1

初三语文单元练习

一、基础知识部分(3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4分)

试着抬头ti ào wàng 星际,不要chu í shǒu 看着自己的脚下,ch áng

sh ì理解自己所见,并思索宇宙何以存在 A

要怀着好奇心。不管人生看似多么困难,永远都有你能做到而且成功的事.

--霍金70岁生日时的发言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2.在横线A 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1分)

A处的标点是_______________。

3.用古诗文原句填空。(7分)

①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②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 。"

④稻花香里说丰年, 。(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⑤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郭沫若 《天上的街市》)

⑥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 ,

" 两句现在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4.下面四句话中共有两个语病,请在横线上修改。(4分)

  

①随着3G 时代的到来,网络发展日益高速化、智能化。②2012年中国正式迈入"5亿网民" 。③其

中,中国手机上网用户约3.5亿人,微博注册用户已超过3亿人。④工信部表示今年将重点实施宽

带上网提速工程,全面推动宽带基础水平和应用水平的改善。

第 句 修改:

第 句 修改:

5.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3分)

A .刚才放的那些歌都不好听,只有这一首还差强人意。

B .如果台独分子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若罔闻,他们必将自食其果。

C .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

D . 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我们不能模棱两可、不置可否。

6.综合性学习(8分)

  江海中学初三(1)班要举行" 《朝花夕拾》主题阅读会" ,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①请你为本次" 主题阅读会" 写一个开场白。(30字左右,至少用一种修辞)(3分)

②李明要主持" 那时候,那些人,那些事" 节目,请你为李明列举两位《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并简

介他的事件或性格。(3分)

③班主任王芳老师打算活动后带领一部分同学去绍兴" 鲁迅故居" 参观考察,请学校开了一张介

绍信(如下),发现介绍信上共有4处格式错误,请你在下面横线上找出两处错误并改正。(2分)③"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这副对联,让我们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改正① (1分)

改正② (1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4分)

访隐者 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苔,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①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2分)

②结合第三、四句,赏析" 隐者" 的形象。(2分)

二、阅读理解部分(55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8-12题。(18分)

  

①自从去年冬天父亲去世后,母亲便再没有拍过照片。我知道母亲是怕睹物伤情,因为以前的照

片都是他们两人的合影。

  

②这一年开春,长期憋闷的竹鞭爆开了,几十只尖钻捅破泥层,玩命似地往上蹿,母亲看着那节节

飙升的绿势,眉目间有些开朗了。我说:" 妈,拍张照片吧。" 母亲叹口气,刚有些活泛的脸色又黯

淡下去," 等等吧。" 我没敢再说话。

  

③仲夏时节,门前的景象壮观起来,整个麦地忽拉一下就变了颜色,千丝万缕的金线在天地间交

织。母亲眯缝着眼,瞅着那一地金黄,脸上的表情生动起来。我说:" 妈,来张照片怎么样?"" 再等

等吧。" 她的目光投向远方,我想,她大概又想起父亲来。

  

④风泼过来像一碗冷水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田地里仰躺着一大片割倒的庄稼,一眼望去顿时

空旷了许多。一种繁华落尽的感觉侵袭过来,我以为母亲的心情是不能好了。不想回屋后,发现母

亲眉宇间竟隐约着几分喜气。" 再等几天,给我拍张照吧。" 我先是觉得惊喜,因为母亲终于能让她

的心灵从阴影里迈出步来,摊在阳光下晾晒。同时我也有几分疑惑,母亲究竟在等什么呢?一天,

母亲对我说:" 那菊花该开了吧,什么时候开了,你就给我照张相。"

  

⑤我顿时明白母亲等待的是什么了。父亲生性爱花,常说养花可以怡情冶志,多年来一直汲汲此

道,倒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清芬和愉悦。园前屋后,常见黄桃白李迎风摇曳,天井阳台,更有杜鹃、山

茶步步生姿,窗台上的一盆文竹,檐角垂下的几线薜荔,无不透出盎然的生机和喜悦。但在这么多

的花品中,父亲最喜爱的,还是后园篱下的几丛菊花。他一生淡泊名利,专心做学问,还有一手好

书画,画菊是他的擅长,疏疏几笔,白纸黑墨,却透出凛凛的秋意和风骨。他常说菊花飘逸清高,最

具品格。我幼时承欢膝下,耳濡目染,对这花中君子,向来有种偏爱。母亲与父亲相处日久,受到的

影响想必会更深吧。于是从这一天开始,我与母亲一起展开了等待。

  

⑥树叶是最先落下的,一片片在风中悬舞;然后是牵牛花,再也发不出那每个清晨都要吹响的生

命的号角;后来连不时迸绽美丽火花的月季也消沉了,光秃秃的枝头上挂满了一颗颗糖葫芦似的

圆珠。

时光一天天地流走,篱下那些菊花的花蕾却探出嫩绿的头,有些还鼓胀开来,咧开惊喜的小嘴。母

亲注视着菊花,眼中的笑意越发深了。如果说所有的等待都是一种惩罚的话,那么我想也许会有一

个例外,那就是等待花开,等待美丽的绽放。一日晨起,我没有看见母亲,推门出外,却见母亲站在

篱旁,两朵菊花早吐露开来,黄灿灿的像两张嗔喜的笑脸。以后的几天里,我们的等待已经变成一

种享受,因为随时都会有惊喜撞进我们眼中。

  

⑦终于有一天,母亲对我说:" 替我拍张照吧。" 我默默地拿起相机陪母亲走了出去。在秋天的阳光

下,那些菊花明亮而安详,细长蜷曲的花瓣里涌动着一个个金黄的漩涡。母亲站在花前仿佛受到感

染,浅浅的微笑先是在唇边,尔后,眉角、眼梢都有了笑意我赶紧按下快门,留住了这永恒的瞬间。

以后的日子里,母亲常常捧着那张照片端详,脸上也有了舒展的笑容。

  

⑧篱下的菊花到底输给了时间,次第在枝头萎谢了。当最后一朵美丽也在时光中老去,我惊讶地

发现那么多的黄花竟没有一朵从枝头落下。"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在我们的生命

中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正如母亲对父亲的深情。

  ⑨母亲的菊花在沁凉的秋风中,在萧索的枝头上,紧紧凝结着不肯掉落。

8.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标题" 母亲的菊花" 有什么含义。(3分)

9.选文⑤段的插叙部分有什么作用?(4分)

10.选文⑥段画横线的语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对表现菊花有什么作用?(4分)

11.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⑨节划线句子的作用。(4分)

  母亲的菊花在沁凉的秋风中,在萧索的枝头上,紧紧凝结着不肯掉落。

12.选文⑧段中说" 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

,除了本文所表现的美好感情,你认为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坚守?(至少写出三点)(3分)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13-17题。(18分)

"读薄" 与" 读厚"

  

①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 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 ,这番

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

  

②" 读薄" 与" 读厚" ,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 运用脑髓,放出

眼光" 思考着读等等,但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从取向上说," 读薄" 偏重于求深度," 读厚" 则

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 读薄" 需要开掘、" 蒸馏" ," 读厚" 则需要拓展、杂糅。

  

③将书" 读薄" ,自是一桩苦差使。曾从报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有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时,每

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中世纪的哲学巨著,一周大概得读上1000页。到了周末,要把哲学论文缩写

成薄薄的两页。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把书的内容缩减为20页,然后再减到10页,5页,最后只剩下2

页。所有无关紧要的旁枝末节统统去掉,只留下最根本、最重要的两页。到了下一周,又从另一部

鸿篇巨制开始。这样一来,所读过的哲学思想自然在脑海里留下了印象。" 读薄" 的过程,其实就是

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 蒸馏" 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这

般读书,每读一本,就能获得" 雁过留声" 、" 水过留痕" 的效果,长此以往,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

。有一次,有关部门要黄永玉画一幅《凤凰涅槃》作为礼物送给日本,并关照黄永玉写一个" 凤凰涅

槃" 的文字根据。在翻遍资料访遍人而不得时,他想到了钱锺书。钱告诉他:" 这是郭沫若1921年

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

浮雕纹样,但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

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 啊不!你去翻翻中文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

里可以找到。" 黄永玉依言果然一找就解决了问题。钱钟书的这番检索本事,除了博闻强记,还不

缘于其" 读薄" 的功夫吗?

  ④

。" 读厚" 更要求对相关联的人、事、理、知识点作横向沟通,并力求在越界而读上下足功夫,以架

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优化视野结构。学者林非曾经告诫读书人:" 整个读书的过程,应该表现成

一种循序渐进的态势,从点到面,不断地扩展。首先总是钻研跟自己工作与生存更为有关的书籍。

像从事科学技术的人,在开始的时候,侧重于阅读本行的书籍,读多了,读通了,读精了,必定会延

伸到其它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 就如爱因斯坦,除了自然科学知识,他还有广博的文史

、经济和哲学的知识。

  

⑤实上,将书" 读厚" ,更是为了培养读书人融会贯通的能力。王蒙在释" 通" 时这样说过:"' 通' 也

是中国古代的话,' 通' 是指你懂得自然科学的道理,也能用它来解决人文科学的一些问题;你懂

了西方世界的许多事情,你也可以通过它来更好地理解东方世界发生的事情;能够融会贯通于古

今、中外、东西、文理之间,而且要触类旁通,因为有些道理有某些一致性。" 无独有偶,一些外国

企业家表示,中国大学生外语很好,但缺乏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外企员工往往来自不同国家,

只有对各个民族的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的管理者才能把员工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团队。而了解

一个民族途径之一,就是在把书" 读薄" 的同时,把书" 读厚" 。

  

⑥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由" 薄" 而" 厚" ,再由" 厚" 而" 薄" ,如此循环

往复,则境界全出。

13.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3分)

14.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5. 第③段划线部分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作用是什么?(4分)

16. 细读④⑤两段,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句子。(3分)

17. 根据文中论述,请联系你读书的实际谈谈如何将书" 读厚" 。(4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19分)

皮先生学愚公①

  

有皮先生者,鲁而好奇。慕愚公之移山也,而曰:" 愚公年九十,我始半之。太行、王屋若是其高而

广也,而可移;我盍②试其少者?"

  

野有丘。率二子荷畚操箕,旦夕垦之,而欲以徙之。或笑止之曰:" 愚公事,《列子》寓言耳;且彼为其

塞出入之迂也,故欲平其险。今此培塿③者,处于广漠之墟,居焉而不障于庐,行焉而不壅于途,

葬焉而不窒④于墓,种莳⑤焉而不浸于子之田壤,亦既避子之巧矣。子何为者?且是丘也,高仅

可隐,广不及数亩之宫,平之不足以夸力,去之不足以鸣能,过之者如去毛发焉。而曾莫之知也,子

何为者?" 弗听,垦之期月,运土于溪中,溪为之塞。

  

是岁旱,溪涸。溪右⑥之农,其田弗溉焉,苗且槁。以先生绝其源也,相与哄诸其门。先生惧,亟出

溪中土置溪上,复成一丘。见者笑谓先生曰:" 此夸娥氏之力也!"

【注解】①选自《耳食寻》,作者乐钧,初名宫谱,字元淑,号莲裳,清嘉庆六年举人,著有《清芝山馆

诗文集》。 ②盍:何不。 ③培塿(p ǒu

l ǒu ):培,土丘。塿,小土丘。句意为:这个土山是个小土堆。 ④窒:阻塞。

⑤莳(sh í):栽植。 ⑥右:西边。

18.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6分)

苗且稿( ) 居焉而不障于庐( ) 垦之期月(

)或笑止之曰( ) 匠师如其言( ) 学而不厌( )

19. 给下面句子划分句读:(每句划一处)(2分)

①见 者 笑 谓 先 生 曰 ②率 二 子 荷 畚 操 箕

20. 翻译句子:(4分)

①且彼为其塞出入之迂也,故欲平其险。(2分)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2分)

21. 选择与所给例句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3分)

例句:以先生绝其源也,相与哄诸其门。

A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 、先帝不以臣卑鄙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2. 结合课文《愚公移山》,简评一下愚公与皮先生的做法有何不同。(4分)

三、作文部分(65分,其中含写字5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在旅途,总会有看不完的景致,走不完的坎坷,说不完的感受。岁月如歌,人

生如花,享受生活,享受生命,一路花香一路歌。我们的知识在求索中收获,能力在创造中提升,意志在磨砺中坚强,情感在交流中融合。我们的生活因此而丰盈,我们的青春因此而精彩。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 采撷一路花香"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600字以上)。??

??

??

??

1


相关文章

  • 初中语文教学计划
  • 篇一:中学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为了搞好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成绩, 特制订本册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全班有学生58人,其中优秀 生18人,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这18人普遍阅读能力强,基础知识牢固,写作水平较高. 但是优秀生 ...查看


  • 片段作文--景物描写雪景
  • 湖南省地质中学黄苗苗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课题 语文 年级 初三 班级 C1001.03 时间 2012 年 9 月 5 日 片段作文--景物描写 (两课时) ①介绍中考新考点--片段作文,认识中考新考点 ...查看


  • 人教版初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 初三语文教学计划 朱奇志 初三是学校的窗口,是检验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能否提高人气的最重要时期.为了让学生毕业时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是摆在每一位初三教师面前的课题.为此,新学期伊始,认真地思索和总结了自己以往的语文教学的得与失,借鉴其他老师的 ...查看


  • 第二学期中学语文组教学计划
  • 20122013下第二学期中学语文组教学计划 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将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学科自身的特 ...查看


  •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 第十七中学 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全组教师团结协作,研究新课标精神,研究近年来中考的趋势及试题,明确中考的范围,积极准备应对策略,并拟定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 ...查看


  • 初中语文网--初中语文同步教学优秀站点
  • · 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收藏本页 · 在线字典.成语查询 · | 网站首页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九上 | 九下 | 人教版 | 教案 | 中考指导 | 下载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货币战争 鬼吹灯 海底两万里 ...查看


  • 刘氏教育:初三学生的学习方法
  • 准初三生,预习对接新学期(图) 来源: 刘氏教育集团 许多同学在刚放假后的前几天不能安心学习,给自己找个理由"学了半年了,放松几天总可以吧,几天后我再开始学习".但是,往往一玩起来,就收 不住心了,开学后也很难进入状态, ...查看


  • 2014-2015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 2014-2015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1.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2014年中考说明>为指导,紧扣初三语文学科特点和课本单元重点进行教学. 2.体现学校教研思想,积极改进并实施" ...查看


  • 学校教学常规要求
  • 学校教学常规要求 为了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优化教学秩序,创设和谐奋进的教学环境,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常规要求: 一.备课常规要求 (一) 备课 1.备教材 (1)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