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意境与情趣
关键词:散文意境 意象情趣
摘要:无论诗歌与散文皆有其独特意境,不同的是散文的意境是通过 大量的笔墨描述而出,有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写境,有的可经称之为创 境。同时情趣也是意境的一■个表现方面,或是真情,或是真性,但相 同的是那一份真。
总论
无论是何种文章都有它的灵魂,支撑小说的是情节、人物命运, 支持戏剧是唱词,而支撑散文的是它的意境。
何谓意境,袁行霈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意境是作者主观 意志情感与客观事物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 世界”,简单来说意指的是思想感情,而境指的是文中所呈现的画面, 两者紧密结合形成了散文的意意境。意境是一篇散文的魂,只是已与 诗歌的意境不同,诗歌意境是画中小品,一山一水而已,而散文的意 境则是鸿幅巨著,需要全篇构局,否则一处失误,全局皆毁。如《论 语》中《子路曾暂冉公西华待坐》中,去掉公西华的琴声,顿时失色 不少,《我与地坛中》中史铁生离开那个废弃的地坛,当时的心境便 不会那么清晰。
当然有的散文也不是非要营造怎样的意境,它们靠的是文中的那 份情趣,有无奈的洒脱,平淡的处世,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 可以看做是散文中的中的小品,虽少却五脏俱全,也容易打动人,因 为情趣也是散
文意境的重要构成部分。所谓情趣,据笔者个人理解指 的是那一份真,那一份对事、对人、对物的真,如柳宗元的名篇《永 州八记》,当代散文家汪曾祺、丰子恺,其文章中吸引人的不是什么 非凡的意境而是文中的那份真,那份情,也就是情趣味。
一创境与写境
散文古已有之,因此本论从古代说起。《论语》无疑是最早的古 代散文,只是大多只是支言片语,难以成就意境,而论语中最为称道 的具有散文特色的还是那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师 徒五人席地而坐,弟子各言其志,公西华一旁鼓瑟自若,直至老师问 及其志才琴声渐稀,而其回答也很有意境,可以说是画中之画。那时 的景那时的情,让今人看来也感叹不已,感叹情的真挚,感叹景的迷 人,一切皆如此的惬意如此的和谐,不刻意为之而天然自成,可以说 是散文意境中难见的一高峰,亦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言“如羚羊挂角, 无迹可寻”,亦如李白所称赞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
意境构成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意象,优美的散文都着意刻画、抒写 一个主体形象,凭着主体形象,营构意境的轮廓,凭着主体形象倾注 作者内心的激情,显露出抒情的微波洪涛。上例为自然之作,如范云 诗中“昔去花如雪,今来雪如花”,天然之作,不着人力。
当然有天然之美,便有人工之妙,庄子是此中高手,其文多先创 一意境,后才阐述一道理。如其文《逍遥游》,前文扬扬洒洒言之许 多,鲲如何化而为鹏,鹏又如何飞于九天,列子如何御风而游于天下, 将这些意境营造成的美妙非凡,引人入胜。这便属于成功的意境营造, 庄子心中对自然对万物的认识,通过这些意象带出,从而阐述出自己 的观点,“圣人无己,至人无名,神人无功”。
当然擅长借助意象来传达意境的近代也名家也不少,朱自清的 两个名篇《背影》《荷塘月色》即是如此。
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是回忆父亲、抒写父爱的一篇脍灸人 口的散文,作者抓住父亲一个特定的“背影”为意象,作为创造意境的 构图中心,先后四次进行了点染与刻画:第一次在开头,“我和父亲 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写“背影” 的出现,是父亲送“我”上车后,又特意为“我”买一包桔子:“我看见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
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铁道边…… 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 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写“背影”的隐没,“等他的背影混入 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第 四次,则是作品的结尾,手捧父亲“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挺笔,诸多 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来信。深探怀念父亲的“背影”:“在晶 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父亲的背影在此文中是最能打动作者,也能打动诸多读者的心,
散文的意境与情趣
关键词:散文意境 意象情趣
摘要:无论诗歌与散文皆有其独特意境,不同的是散文的意境是通过 大量的笔墨描述而出,有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写境,有的可经称之为创 境。同时情趣也是意境的一■个表现方面,或是真情,或是真性,但相 同的是那一份真。
总论
无论是何种文章都有它的灵魂,支撑小说的是情节、人物命运, 支持戏剧是唱词,而支撑散文的是它的意境。
何谓意境,袁行霈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意境是作者主观 意志情感与客观事物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 世界”,简单来说意指的是思想感情,而境指的是文中所呈现的画面, 两者紧密结合形成了散文的意意境。意境是一篇散文的魂,只是已与 诗歌的意境不同,诗歌意境是画中小品,一山一水而已,而散文的意 境则是鸿幅巨著,需要全篇构局,否则一处失误,全局皆毁。如《论 语》中《子路曾暂冉公西华待坐》中,去掉公西华的琴声,顿时失色 不少,《我与地坛中》中史铁生离开那个废弃的地坛,当时的心境便 不会那么清晰。
当然有的散文也不是非要营造怎样的意境,它们靠的是文中的那 份情趣,有无奈的洒脱,平淡的处世,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 可以看做是散文中的中的小品,虽少却五脏俱全,也容易打动人,因 为情趣也是散
文意境的重要构成部分。所谓情趣,据笔者个人理解指 的是那一份真,那一份对事、对人、对物的真,如柳宗元的名篇《永 州八记》,当代散文家汪曾祺、丰子恺,其文章中吸引人的不是什么 非凡的意境而是文中的那份真,那份情,也就是情趣味。
一创境与写境
散文古已有之,因此本论从古代说起。《论语》无疑是最早的古 代散文,只是大多只是支言片语,难以成就意境,而论语中最为称道 的具有散文特色的还是那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师 徒五人席地而坐,弟子各言其志,公西华一旁鼓瑟自若,直至老师问 及其志才琴声渐稀,而其回答也很有意境,可以说是画中之画。那时 的景那时的情,让今人看来也感叹不已,感叹情的真挚,感叹景的迷 人,一切皆如此的惬意如此的和谐,不刻意为之而天然自成,可以说 是散文意境中难见的一高峰,亦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言“如羚羊挂角, 无迹可寻”,亦如李白所称赞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
意境构成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意象,优美的散文都着意刻画、抒写 一个主体形象,凭着主体形象,营构意境的轮廓,凭着主体形象倾注 作者内心的激情,显露出抒情的微波洪涛。上例为自然之作,如范云 诗中“昔去花如雪,今来雪如花”,天然之作,不着人力。
当然有天然之美,便有人工之妙,庄子是此中高手,其文多先创 一意境,后才阐述一道理。如其文《逍遥游》,前文扬扬洒洒言之许 多,鲲如何化而为鹏,鹏又如何飞于九天,列子如何御风而游于天下, 将这些意境营造成的美妙非凡,引人入胜。这便属于成功的意境营造, 庄子心中对自然对万物的认识,通过这些意象带出,从而阐述出自己 的观点,“圣人无己,至人无名,神人无功”。
当然擅长借助意象来传达意境的近代也名家也不少,朱自清的 两个名篇《背影》《荷塘月色》即是如此。
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是回忆父亲、抒写父爱的一篇脍灸人 口的散文,作者抓住父亲一个特定的“背影”为意象,作为创造意境的 构图中心,先后四次进行了点染与刻画:第一次在开头,“我和父亲 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写“背影” 的出现,是父亲送“我”上车后,又特意为“我”买一包桔子:“我看见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
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铁道边…… 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 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写“背影”的隐没,“等他的背影混入 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第 四次,则是作品的结尾,手捧父亲“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挺笔,诸多 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来信。深探怀念父亲的“背影”:“在晶 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父亲的背影在此文中是最能打动作者,也能打动诸多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