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二首
课 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我们从对联中能看到什么信息?
豪放: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爱国: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收复中原,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21岁参加抗金义军曾经是踌躇满志的意气风发少年,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21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二、学生诵读领起聆听,稍作引导。
学生诵读,初谈体会,质疑。引导学生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
三、鉴赏诗歌上片意象,解读“登临意”。
(一)景物烘托登临意,
1.第一句:哪些意象?
长天 秋水 。
2、在一个千里清秋的日子里,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千里弥漫清爽秋气,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是宏大壮阔,空阔清远的
3、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天边秋色,境界壮阔气势雄浑,开头两句实写眼前之景,却已蕴含着深厚之情。
想当年,毛主席伫立橘子洲头,看到的景象和他当时的心境同辛弃疾一样么? 同样是秋景,情感却大不相同。
诗人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诗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景中含情,空阔清远的景色中给人一种什么感受?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4.第二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此三句写了什么?语序有什么特点?诗人的情感如何?
解词:遥岑,远山;“玉簪螺髻”形容山的形态。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壮美
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
提问引起思考:谁在献愁供恨?为何看到山河会有无限愁恨?这是移情的写法。
5.第三句要点:意象的暗示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句里写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深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
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落日,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断鸿,孤苦无依感。
一眼见,一耳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江南游子’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北国南来; 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简介写作背景
•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
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二)动作暗示登临意
6、第四句 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
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看、拍、会、登
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 ——理解吴钩意象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2)想象画面: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辛弃疾
雕弓挂壁无用 --辛弃疾
长剑铗,欲生苔--辛弃疾
3)体味“看了”“拍遍”动作
“看了”,当看过、看完讲,想象:看了又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醒时看,醉时看,英雄无用武之地,正如陆游所说“报国欲死无战场”。 “拍遍”不仅拍,而且拍遍,到处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一腔报国心,“无人会,登临意”,
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此,辛弃疾也同样道出了古来有为者的一种伟大深沉的孤独感。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的是什么感情?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孤独寂寞,悲凉如冰,心伤透骨。他一生都在期待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无奈的是“可怜白发生”。
小结这些动作暗示的登临意是什么: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不遇,悲愤激切。
(三)引导整体想象画面,把握意境。小结上片。
1.小结上片板书
景 寓情于景 比喻 动作 直接抒情 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板书一:
景色: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寓情于景)
游子(动作):看、拍、会、登 (直接抒情)
情: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江天: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断鸿: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意境是 浩渺壮阔 气势雄浑 苍茫悲凉
2、片段诵读 :进入情境,化身词人,注意技巧。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深沉悲凉,“江南游子”四字可以稍起,和后面处理相应)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悲愤无释处,激切,高亢,昂扬。之后有意停顿)无人会,登临意。(低而沉着,深深吐出,不宜表现得纤弱)
四、分析下片,品味典故,深入探究、理解词人复杂深沉的“登临意”。
(一)引导揣摩用典(作者借典故抒发登临意)
1、下片运用了那些典故,你怎么理解?
(1)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 ——《晋书·张翰传》
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的仇恨、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 《三国志·陈登传》
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许汜自私自利,胸无大志。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点拨要点:张翰许汜皆愿意过一种个人安适的生活,作者借此表现不求安适,不为私利,壮心许国,矢志北伐的意愿。
在前两个典故中,辛弃疾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引导关注评说典故的词语,如“休说”“怕应羞见”“可惜”。
从“休说”“怕应羞见”可以看出辛弃疾对张翰和许汜是不赞同的,辛弃疾希望去收复失地,抗击金兵,洗雪国耻。用桓温的典故,词人表达了自己已经渐渐衰老,可是祖国仍处在飘摇的风雨中,自己杀敌报国的壮志却难以实现的痛苦心情。
(3)、《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
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再借桓温表现流年似水,功业无就的沉痛。
辛弃疾借用桓温的典故想要说明什么?
“流年之痛”, 结合注解推知词人此时为35岁,正当壮年。 正当壮年的词人有流年之痛的原因:往前看蹉跎12年;往后看,国事不堪,壮志难酬。在对比中,深悟虽当盛年,现实残酷,功业无就的沉痛。
(三)体会句子意味,该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品味“倩”“揾”“何人”“红巾翠袖”等词意。
从章法上,理解句子的收束和呼应作用。内容上慰藉英雄寂寞,呼应“无人会,登临意”。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随机生成板书二:
张翰 —念鱼归隐(否定)—乡思、仇恨 、激愤
许汜 —谋取私利(否定)---鄙夷自私自利、胸无大志
刘备 —雄才大略(肯定)—为国为民
桓温 —时光流逝(慨叹)—控诉当朝、哀叹虚掷年华
(二)总结分析运用典故的表现手法的方法和作用:
1.根据注释明白典故的原意。
2.揣摩“评说典故之词语”中蕴涵的情感。
3.在上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思考用典的意图。
五、总结,有感情诵读:
细读《水龙吟》,一篇情意,凝结在“登临意”三字上。用景物烘托,用动作表现,用典故暗示,情感豪放深沉。正是“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纵然山河有恨,纵然英雄自许,可是,报国无门,请缨无路,杀敌之吴钩,倚天之长剑,只有楼头自看,挑灯细读。正是风雨满天,流年似水,谁人能惜?斯人孤独!此恨谁知!此恨谁知!
六、总结本诗表现手法的运用
七、巩固练习
分析下面这首宋词的表现手法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①兜鍪(móu):指千军万马。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②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三国志·吴主(孙权)传》注:曹操尝试与孙权对垒,见舟船、器仗、队伍整肃,叹曰:
辛弃疾词二首
课 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我们从对联中能看到什么信息?
豪放: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爱国: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收复中原,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21岁参加抗金义军曾经是踌躇满志的意气风发少年,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21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二、学生诵读领起聆听,稍作引导。
学生诵读,初谈体会,质疑。引导学生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
三、鉴赏诗歌上片意象,解读“登临意”。
(一)景物烘托登临意,
1.第一句:哪些意象?
长天 秋水 。
2、在一个千里清秋的日子里,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千里弥漫清爽秋气,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是宏大壮阔,空阔清远的
3、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天边秋色,境界壮阔气势雄浑,开头两句实写眼前之景,却已蕴含着深厚之情。
想当年,毛主席伫立橘子洲头,看到的景象和他当时的心境同辛弃疾一样么? 同样是秋景,情感却大不相同。
诗人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诗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景中含情,空阔清远的景色中给人一种什么感受?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4.第二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此三句写了什么?语序有什么特点?诗人的情感如何?
解词:遥岑,远山;“玉簪螺髻”形容山的形态。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壮美
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
提问引起思考:谁在献愁供恨?为何看到山河会有无限愁恨?这是移情的写法。
5.第三句要点:意象的暗示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句里写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深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
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落日,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断鸿,孤苦无依感。
一眼见,一耳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江南游子’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北国南来; 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简介写作背景
•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
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二)动作暗示登临意
6、第四句 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
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看、拍、会、登
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 ——理解吴钩意象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2)想象画面: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辛弃疾
雕弓挂壁无用 --辛弃疾
长剑铗,欲生苔--辛弃疾
3)体味“看了”“拍遍”动作
“看了”,当看过、看完讲,想象:看了又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醒时看,醉时看,英雄无用武之地,正如陆游所说“报国欲死无战场”。 “拍遍”不仅拍,而且拍遍,到处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一腔报国心,“无人会,登临意”,
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此,辛弃疾也同样道出了古来有为者的一种伟大深沉的孤独感。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的是什么感情?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孤独寂寞,悲凉如冰,心伤透骨。他一生都在期待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无奈的是“可怜白发生”。
小结这些动作暗示的登临意是什么: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不遇,悲愤激切。
(三)引导整体想象画面,把握意境。小结上片。
1.小结上片板书
景 寓情于景 比喻 动作 直接抒情 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板书一:
景色: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寓情于景)
游子(动作):看、拍、会、登 (直接抒情)
情: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江天: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断鸿: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意境是 浩渺壮阔 气势雄浑 苍茫悲凉
2、片段诵读 :进入情境,化身词人,注意技巧。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深沉悲凉,“江南游子”四字可以稍起,和后面处理相应)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悲愤无释处,激切,高亢,昂扬。之后有意停顿)无人会,登临意。(低而沉着,深深吐出,不宜表现得纤弱)
四、分析下片,品味典故,深入探究、理解词人复杂深沉的“登临意”。
(一)引导揣摩用典(作者借典故抒发登临意)
1、下片运用了那些典故,你怎么理解?
(1)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 ——《晋书·张翰传》
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的仇恨、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 《三国志·陈登传》
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许汜自私自利,胸无大志。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点拨要点:张翰许汜皆愿意过一种个人安适的生活,作者借此表现不求安适,不为私利,壮心许国,矢志北伐的意愿。
在前两个典故中,辛弃疾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引导关注评说典故的词语,如“休说”“怕应羞见”“可惜”。
从“休说”“怕应羞见”可以看出辛弃疾对张翰和许汜是不赞同的,辛弃疾希望去收复失地,抗击金兵,洗雪国耻。用桓温的典故,词人表达了自己已经渐渐衰老,可是祖国仍处在飘摇的风雨中,自己杀敌报国的壮志却难以实现的痛苦心情。
(3)、《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
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再借桓温表现流年似水,功业无就的沉痛。
辛弃疾借用桓温的典故想要说明什么?
“流年之痛”, 结合注解推知词人此时为35岁,正当壮年。 正当壮年的词人有流年之痛的原因:往前看蹉跎12年;往后看,国事不堪,壮志难酬。在对比中,深悟虽当盛年,现实残酷,功业无就的沉痛。
(三)体会句子意味,该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品味“倩”“揾”“何人”“红巾翠袖”等词意。
从章法上,理解句子的收束和呼应作用。内容上慰藉英雄寂寞,呼应“无人会,登临意”。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随机生成板书二:
张翰 —念鱼归隐(否定)—乡思、仇恨 、激愤
许汜 —谋取私利(否定)---鄙夷自私自利、胸无大志
刘备 —雄才大略(肯定)—为国为民
桓温 —时光流逝(慨叹)—控诉当朝、哀叹虚掷年华
(二)总结分析运用典故的表现手法的方法和作用:
1.根据注释明白典故的原意。
2.揣摩“评说典故之词语”中蕴涵的情感。
3.在上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思考用典的意图。
五、总结,有感情诵读:
细读《水龙吟》,一篇情意,凝结在“登临意”三字上。用景物烘托,用动作表现,用典故暗示,情感豪放深沉。正是“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纵然山河有恨,纵然英雄自许,可是,报国无门,请缨无路,杀敌之吴钩,倚天之长剑,只有楼头自看,挑灯细读。正是风雨满天,流年似水,谁人能惜?斯人孤独!此恨谁知!此恨谁知!
六、总结本诗表现手法的运用
七、巩固练习
分析下面这首宋词的表现手法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①兜鍪(móu):指千军万马。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②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三国志·吴主(孙权)传》注:曹操尝试与孙权对垒,见舟船、器仗、队伍整肃,叹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