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成:未来数字货币可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本位币

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将是怎么样的?坊间有各种传闻。

在6月24日召开的首届大数据金融论坛上,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给出了比较全面的回应:首先,数字货币由央行发行,不是去中心化;其次,与现有电子形式的本位币不同,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将可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具有分散式账簿特点的本位币;第三,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可实现“点对点”支付结算,不需要借助第三方中心化机构。

该演讲原题为《为什么央行的数字货币才是真正的货币?》,以下为演讲全文:

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自会议召开以来,央行数字货币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和有关业界的广泛关注。

对央行数字货币这一新兴事物难免存在争议和模糊的观点。有评论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将采用与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一样的发行和运行框架,并由此认为央行对比特币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还有评论认为,数字货币技术将使国家无法和不再需要控制货币发行,也使货币政策不复存在。实际上,这些观点都不符合央行研究、设计与未来发行数字货币的真正意义。所以,我想从货币本质、现代货币发行的基础、货币政策与现代国家的关系等角度说说个人的几个观点。

一、从货币的本质看,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中,只有国家发行的货币才是真正的货币

2014年初,当时比特币正在被追捧和炒作中,我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以比特币为例》,还有一篇是《货币非国家化理念与比特币的乌托邦》,我第一个明确提出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大家知道,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货币的本质属性和最基本的职能。在货币的其他职能中,价值尺度职能是服务于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价值贮藏职能则是交换媒介职能的自然派生物。

在实物货币时代,货币自身具有内在价值,所以能履行货币的这些职能。但是,现代信用货币或者说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为什么还能履行货币的职能呢?这是由于信用货币有国家信用作为支撑,具有法偿性和强制性。国家信用是本位币履行货币职能的价值基础,也是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基础。

同时,货币政策是现代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当代各国中央银行无不充分运用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

货币政策与税务、警察、法院等国家机器一样,是现代国家运行的基础,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国家这一社会组织形态不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体系就将始终存在,比特币以及其他虚拟货币就成不了一国的本位币,比特币实际上只是一种技术的运用,最多也就是一种资产,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当然,信用货币容易产生通胀。人们对比特币的关注,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们对信用货币条件下通货膨胀的忧虑。所以各国央行应该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调控货币供应,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二、央行数字货币是将纸币电子化又超越电子货币的技术创新,但它的货币本质并没有改变

纸币是各国本位币最广泛的实现形式。但是纸币技术含量低,从安全、成本等角度看,被新技术、新产品取代是大势所趋。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支付方式的发展,本位币正在逐渐发展为多种形式的电子货币。

与现有电子形式的本位币不同,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将可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具有分散式账簿特点的本位币,并涉及包括移动支付、可信可控云计算、密码算法、安全芯片等在内的其他相关技术。

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可实现“点对点”支付结算,不需要借助第三方中心化机构,这将有助于我国建设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我国支付体系,提升支付结算效率。并且,央行数字货币最终可形成一个公开透明的大数据系统,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

由于央行数字货币与私人数字货币的本质不同,二者当然不会采用相同的发行和流通框架。周小川行长曾经指出,对于央行掌控的数字货币,会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机制设计和法律法规,来确保数字货币运行体系的安全,一开始就与比特币的设计思想有区别。

三、数字货币的技术创新无法取代央行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

数字货币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去中心化”,因此有人预测,数字货币技术将取代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实践将会证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对现代经济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首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货币政策是现代经济的主要调节手段之一。如果数字货币被普遍使用但不由货币当局调控,现代经济将因此失去一个重要的调节手段,经济将无法正常运行。

其次,货币当局能够通过中央调节机制维持币值稳定。价值相对稳定是一种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前提条件。如果数字货币被全社会普遍接受,而货币当局无法通过中央调节机制稳定币值,这不仅会引起经济波动,也会动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体系。

最后,尽管财政政策也是总量调节手段,但货币政策的微调功能更加明显。税收、国债以及预算收支等财政政策手段,在一定时期内,一经确定就具有相当的刚性,不能轻易变动,而货币政策则相对灵活。

因此,货币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周小川行长也指出,货币生成机制和货币供应量是需要调节的。总体看,央行在设计数字货币时会对现有的货币政策调控、货币的供给和创造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都做出充分考虑。

四、央行数字货币将提升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就目前技术发展情况来看,央行数字货币可能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首先,央行数字货币可以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提供巨大的数据基础,使监管当局能够根据需要采集不同频率、不同机构的实时交易账簿,并且是完整真实的。这样的信息优势可以帮助央行更准确、更灵活地运用政策工具。

其次,央行数字货币技术可以追踪资金流向,能够帮助监管当局全面监测和评估金融风险。

最后,央行数字货币技术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数字货币技术支持“点对点”支付结算,这可提高市场参与者的资金流动性。只有被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央行数字货币才能将这一优势辐射至不同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这将使利率期限结构更平滑,利率传导机制更顺畅。

总而言之,央行数字货币与私人数字货币的本质完全不同,只有央行数字货币才具有国家信用支撑,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虽然央行数字货币可能采用与私人数字货币类似的底层技术,但本质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将采用不同的发行和流通框架。数字货币技术将提升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和流通的控制力,使货币政策的运作和传导更有效,也能使货币政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稳定与发展。

(本文转自央行观察)

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将是怎么样的?坊间有各种传闻。

在6月24日召开的首届大数据金融论坛上,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给出了比较全面的回应:首先,数字货币由央行发行,不是去中心化;其次,与现有电子形式的本位币不同,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将可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具有分散式账簿特点的本位币;第三,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可实现“点对点”支付结算,不需要借助第三方中心化机构。

该演讲原题为《为什么央行的数字货币才是真正的货币?》,以下为演讲全文:

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自会议召开以来,央行数字货币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和有关业界的广泛关注。

对央行数字货币这一新兴事物难免存在争议和模糊的观点。有评论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将采用与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一样的发行和运行框架,并由此认为央行对比特币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还有评论认为,数字货币技术将使国家无法和不再需要控制货币发行,也使货币政策不复存在。实际上,这些观点都不符合央行研究、设计与未来发行数字货币的真正意义。所以,我想从货币本质、现代货币发行的基础、货币政策与现代国家的关系等角度说说个人的几个观点。

一、从货币的本质看,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中,只有国家发行的货币才是真正的货币

2014年初,当时比特币正在被追捧和炒作中,我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以比特币为例》,还有一篇是《货币非国家化理念与比特币的乌托邦》,我第一个明确提出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大家知道,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货币的本质属性和最基本的职能。在货币的其他职能中,价值尺度职能是服务于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价值贮藏职能则是交换媒介职能的自然派生物。

在实物货币时代,货币自身具有内在价值,所以能履行货币的这些职能。但是,现代信用货币或者说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为什么还能履行货币的职能呢?这是由于信用货币有国家信用作为支撑,具有法偿性和强制性。国家信用是本位币履行货币职能的价值基础,也是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基础。

同时,货币政策是现代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当代各国中央银行无不充分运用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

货币政策与税务、警察、法院等国家机器一样,是现代国家运行的基础,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国家这一社会组织形态不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体系就将始终存在,比特币以及其他虚拟货币就成不了一国的本位币,比特币实际上只是一种技术的运用,最多也就是一种资产,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当然,信用货币容易产生通胀。人们对比特币的关注,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们对信用货币条件下通货膨胀的忧虑。所以各国央行应该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调控货币供应,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二、央行数字货币是将纸币电子化又超越电子货币的技术创新,但它的货币本质并没有改变

纸币是各国本位币最广泛的实现形式。但是纸币技术含量低,从安全、成本等角度看,被新技术、新产品取代是大势所趋。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支付方式的发展,本位币正在逐渐发展为多种形式的电子货币。

与现有电子形式的本位币不同,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将可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具有分散式账簿特点的本位币,并涉及包括移动支付、可信可控云计算、密码算法、安全芯片等在内的其他相关技术。

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可实现“点对点”支付结算,不需要借助第三方中心化机构,这将有助于我国建设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我国支付体系,提升支付结算效率。并且,央行数字货币最终可形成一个公开透明的大数据系统,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

由于央行数字货币与私人数字货币的本质不同,二者当然不会采用相同的发行和流通框架。周小川行长曾经指出,对于央行掌控的数字货币,会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机制设计和法律法规,来确保数字货币运行体系的安全,一开始就与比特币的设计思想有区别。

三、数字货币的技术创新无法取代央行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

数字货币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去中心化”,因此有人预测,数字货币技术将取代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实践将会证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对现代经济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首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货币政策是现代经济的主要调节手段之一。如果数字货币被普遍使用但不由货币当局调控,现代经济将因此失去一个重要的调节手段,经济将无法正常运行。

其次,货币当局能够通过中央调节机制维持币值稳定。价值相对稳定是一种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前提条件。如果数字货币被全社会普遍接受,而货币当局无法通过中央调节机制稳定币值,这不仅会引起经济波动,也会动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体系。

最后,尽管财政政策也是总量调节手段,但货币政策的微调功能更加明显。税收、国债以及预算收支等财政政策手段,在一定时期内,一经确定就具有相当的刚性,不能轻易变动,而货币政策则相对灵活。

因此,货币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周小川行长也指出,货币生成机制和货币供应量是需要调节的。总体看,央行在设计数字货币时会对现有的货币政策调控、货币的供给和创造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都做出充分考虑。

四、央行数字货币将提升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就目前技术发展情况来看,央行数字货币可能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首先,央行数字货币可以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提供巨大的数据基础,使监管当局能够根据需要采集不同频率、不同机构的实时交易账簿,并且是完整真实的。这样的信息优势可以帮助央行更准确、更灵活地运用政策工具。

其次,央行数字货币技术可以追踪资金流向,能够帮助监管当局全面监测和评估金融风险。

最后,央行数字货币技术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数字货币技术支持“点对点”支付结算,这可提高市场参与者的资金流动性。只有被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央行数字货币才能将这一优势辐射至不同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这将使利率期限结构更平滑,利率传导机制更顺畅。

总而言之,央行数字货币与私人数字货币的本质完全不同,只有央行数字货币才具有国家信用支撑,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虽然央行数字货币可能采用与私人数字货币类似的底层技术,但本质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将采用不同的发行和流通框架。数字货币技术将提升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和流通的控制力,使货币政策的运作和传导更有效,也能使货币政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稳定与发展。

(本文转自央行观察)


相关文章

  • 2016年4月[中国金融]数字货币专题6篇
  • 王永红:数字货币技术实现框架构想 作者|王永红「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 文章|<中国金融>2016年第8期 在风险投资驱动下,互联网机构收获支付技术创新红利之后,开始探索下一个"互联网级别"的颠覆性创新技术 ...查看


  •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未来应用
  •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未来应用 摘要:区块链诞生自中本聪的比特币,自2009年以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类比特币的数字货币,都是基于公有区块链的.区块链技术就像一个公开透明的可信赖的帐务系统,但它的意义之重大,用途之广泛,一旦你意识到你定会激动万分 ...查看


  • 2017年区块链技术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 (目录)
  • 中国区块链技术行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发展 趋势预测报告(2017年) 报告编号:205667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区块链技术行业研究报告(2 ...查看


  • 当代金融家|人行姚前: 数字加密代币ICO及其监管研究
  • 作  者:姚前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意见. 来  源:<当代金融家>杂志 2017 年 7 月刊 (杂志全球发行,每月 8 日出刊,定价:80 元/本,全年 960 元), ...查看


  • 重重迷雾包裹下的区块链技术
  • "蓝色字" 暴走时评:最近各国互联网系统出现的漏洞让公司损失很大,于是自然很多人开始关注大为流行的区块链技术.可是基于各自利益和现实规则的约束,很多区块链技术的开发已经偏离了真正的颠覆性道路,都是打着"区块链& ...查看


  • 区块链技术行业研究报告--夏修理
  •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区块链技术概述 1.1 区块链技术起源 1.2 区块链的技术特征 1.3 区块链的类型 第二章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 2.1 区块链1.0阶段: 可编程货币 2.2 区块链2.0阶段: 可编程金融 2.3 区块链3.0阶 ...查看


  • 智能合约:将以太坊和比特币区分开来
  • "蓝色字" 暴走时评:比特币和以太坊作为最突出的两大区块链平台,虽然都为人们所熟知,但了解其中区别的却并不多.本文对将两者区分开来的智能合约进行了介绍,使人们了解智能合约的定义.工作原理和功能.可以说,智能合约正在成为区 ...查看


  • 2016中国科技金融创新大会
  • 2016中国科技金融创新大会 从华尔街的投行,到国内的投资大佬; 从高盛.摩根大通到谷歌.苹果.Facebook 等,行业巨头的涉足,巨额资本的涌入,让金融科技类投资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领域,金融科技(Fintech)已经成为金融行业最时髦的 ...查看


  • 普华永道:ICO风险评估指引 | 互联网数据中心
  • 起区块链,很多人是通过ICO了解并知道其背后的项目技术:"ICO"也逐渐成为区块链上的主要融资渠道,根据Coindesk发布的2016年区块链市场调查,2016年区块链项目通过ICO的方式总共筹集了2.36亿美元,接近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