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艾蒿

2012年06月22日 08:36新华吉林网点击( 308)

端午节,俗称五月节。艾蒿又名蕲艾、香艾、艾叶等。

我国过端午节的历史较早,源于中原。北方各民族过端午节,在辽金时代就有记载了。端午的“端”是开始的意思。过去以干支纪年,正月为寅月,五月为午月。

五月初五,过去历法上,五午相通,在阴阳五行中,午又为火,《奉天通志》上说:“二午相属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

旧《安图县志》载“此日瘟神下界”,百病发生。此日又为五毒日,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它们都是毒虫,能给人类带来诸多灾难。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百草在五月节前,基本都可以食用,五月节后毒性和药性大了,食用时要慎重。

因此,人们要在五月里,尤其是端午节这一天,采取诸多措施避邪和防毒,如戴五彩线索、戴荷包、扎小扫帚、挂纸葫芦、贴倒灾葫芦画、贴葫芦符、挂五虎花佩护身符,在门窗上插蒲叶和艾蒿等。

艾蒿,各地山冈上都有。艾蒿是一种药材,有温经止血、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中医还用燃烧的艾绒炙烤穴位治病。老吉林人在这一天早晨,都比谁起得早,先到江边、河边、井边用水擦把脸,然后登山采艾蒿。青少年妇女则结伴而行,边歌边登山,也不失为一种乐趣。有的人在见到第一棵艾蒿时,将艾叶上的露水拈来在眼睛上,说是明目,抹在额头上,说是去头疯。还有人将艾叶塞进耳中,说是一年中不受虫害。回家后用艾蒿泡水,洗手洗脸,也有祛病的意思。

采回艾蒿后,再在低洼的水边采上一两叶蒲草和几根蒲棒。据说蒲草为剑,艾蒿扎束似人似虎,叫艾人和艾虎,插在房檐的檐草中,或挂于外面的大门上,用以避邪。有的一挂几乎一年,到来年的五月节才除旧换新。在采不到艾蒿的平原地区,则用桃树枝、杨树枝、柳树枝、榆树枝代替,插于房檐上。

年龄大一点的满族妇女则将艾蒿叶梗折一段,插于发髻上,汉族妇女夹在耳朵上,年龄小的妇女和女孩则将艾叶与绢花、纸花戴满头,招摇而行,甚是好看。

在这一天,人们还将艾叶引入食品中。明朝就有了用艾叶水做的艾香粽子。清朝时在饽饽作坊中制作五毒饼出售。五毒饼实际上就是酥饼,只不过饼上用红色印上五毒的图案而已。吉林的朝鲜族在这一天还做艾糕,也叫蒿糕,将采来的新嫩艾叶剁碎,和以大米面做蒸糕。

艾叶捣碎成绒后,用手捻成圈形的绒绳,除可以用于炙烤治病外,还可以做火绳,用于点烟、点火做饭。将采得多的艾蒿晒干,编辫捻成绳状,挂于门旁,除有熏蝇蚊的作用外,还寓意为鞭子,可驱邪赶鬼。上山猎捕、挖参之人,都要带上艾绳,除取火外,晚上点燃,挂在马架子、窝棚外,可以防蚊虫、毒蛇等。

在城中,人们不愿上山采蒿,也有乡下人或城中青少年采来到城里卖的,老吉林人在这一天就能听到童声童气的叫卖声:“菖蒲,艾蒿,一年一遭……”

历史上多有诗人吟咏端午节与艾蒿。继“吉林三杰”之后,辽宁人顾吉昌于1930年来吉林,与金毓黻等人入吉林冷社和江天诗社。他所著的《鸡塞集》中,有三首诗是咏艾蒿的,将端午节与采艾及挂艾习俗记了下来。其一为《采艾》:“未能免俗与今同,率小儿孙越岺东,采得芄芄新绿艾,为人为虎佩身中。”其二为《艾人》:“搏艾为人事亦奇,家家防疫系门楣,果能驱鬼无灾恙,天下应多不死儿。”其三为《艾虎》:“寻常一样三年艾,今日妆成百姓王,不有闺中夸斗巧,如何草木亦生光。”江汉力

2012年06月22日 08:36新华吉林网点击( 308)

端午节,俗称五月节。艾蒿又名蕲艾、香艾、艾叶等。

我国过端午节的历史较早,源于中原。北方各民族过端午节,在辽金时代就有记载了。端午的“端”是开始的意思。过去以干支纪年,正月为寅月,五月为午月。

五月初五,过去历法上,五午相通,在阴阳五行中,午又为火,《奉天通志》上说:“二午相属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

旧《安图县志》载“此日瘟神下界”,百病发生。此日又为五毒日,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它们都是毒虫,能给人类带来诸多灾难。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百草在五月节前,基本都可以食用,五月节后毒性和药性大了,食用时要慎重。

因此,人们要在五月里,尤其是端午节这一天,采取诸多措施避邪和防毒,如戴五彩线索、戴荷包、扎小扫帚、挂纸葫芦、贴倒灾葫芦画、贴葫芦符、挂五虎花佩护身符,在门窗上插蒲叶和艾蒿等。

艾蒿,各地山冈上都有。艾蒿是一种药材,有温经止血、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中医还用燃烧的艾绒炙烤穴位治病。老吉林人在这一天早晨,都比谁起得早,先到江边、河边、井边用水擦把脸,然后登山采艾蒿。青少年妇女则结伴而行,边歌边登山,也不失为一种乐趣。有的人在见到第一棵艾蒿时,将艾叶上的露水拈来在眼睛上,说是明目,抹在额头上,说是去头疯。还有人将艾叶塞进耳中,说是一年中不受虫害。回家后用艾蒿泡水,洗手洗脸,也有祛病的意思。

采回艾蒿后,再在低洼的水边采上一两叶蒲草和几根蒲棒。据说蒲草为剑,艾蒿扎束似人似虎,叫艾人和艾虎,插在房檐的檐草中,或挂于外面的大门上,用以避邪。有的一挂几乎一年,到来年的五月节才除旧换新。在采不到艾蒿的平原地区,则用桃树枝、杨树枝、柳树枝、榆树枝代替,插于房檐上。

年龄大一点的满族妇女则将艾蒿叶梗折一段,插于发髻上,汉族妇女夹在耳朵上,年龄小的妇女和女孩则将艾叶与绢花、纸花戴满头,招摇而行,甚是好看。

在这一天,人们还将艾叶引入食品中。明朝就有了用艾叶水做的艾香粽子。清朝时在饽饽作坊中制作五毒饼出售。五毒饼实际上就是酥饼,只不过饼上用红色印上五毒的图案而已。吉林的朝鲜族在这一天还做艾糕,也叫蒿糕,将采来的新嫩艾叶剁碎,和以大米面做蒸糕。

艾叶捣碎成绒后,用手捻成圈形的绒绳,除可以用于炙烤治病外,还可以做火绳,用于点烟、点火做饭。将采得多的艾蒿晒干,编辫捻成绳状,挂于门旁,除有熏蝇蚊的作用外,还寓意为鞭子,可驱邪赶鬼。上山猎捕、挖参之人,都要带上艾绳,除取火外,晚上点燃,挂在马架子、窝棚外,可以防蚊虫、毒蛇等。

在城中,人们不愿上山采蒿,也有乡下人或城中青少年采来到城里卖的,老吉林人在这一天就能听到童声童气的叫卖声:“菖蒲,艾蒿,一年一遭……”

历史上多有诗人吟咏端午节与艾蒿。继“吉林三杰”之后,辽宁人顾吉昌于1930年来吉林,与金毓黻等人入吉林冷社和江天诗社。他所著的《鸡塞集》中,有三首诗是咏艾蒿的,将端午节与采艾及挂艾习俗记了下来。其一为《采艾》:“未能免俗与今同,率小儿孙越岺东,采得芄芄新绿艾,为人为虎佩身中。”其二为《艾人》:“搏艾为人事亦奇,家家防疫系门楣,果能驱鬼无灾恙,天下应多不死儿。”其三为《艾虎》:“寻常一样三年艾,今日妆成百姓王,不有闺中夸斗巧,如何草木亦生光。”江汉力


相关文章

  • 阅读[采一把艾蒿回家](附答案)
  • [2013石景山中考一模](一)阅读<采一把艾蒿回家>,完成 15-17小题.(共15分) 采一把艾蒿回家 丁立梅 ①出城,去采艾蒿,带了儿子.城郊有一片小河,水已见底,里面长满艾蒿.此情此景让我忍不住要作种种臆想. ②&quo ...查看


  • 丁酉年端午节有感
  • 丁酉年端午节有感 关振多 又是一年端午至,石岛依然粽子香. 端午节无外乎包粽子.煮鸡蛋.插艾蒿等内容,至于祭奠屈原.赛龙舟等活动则受文化层次和地域条件影响.有文化的人知道是纪念屈原,江南水乡赛龙舟,老百姓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北方老百姓就只知道 ...查看


  • [端午节作文]家乡的端午节1500字
  •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查看


  • [民间传说(四)]端午节插艾蒿的来历齐耀琳的故事贺八百
  • 端午节插艾蒿的来历 相传,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汉灵帝的帝王统治.统治者害怕百姓支援黄巾军,大肆造谣说:黄巾军是猪嘴獠牙的妖怪,到处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不了解黄巾军的百姓十分害怕.听说黄巾军要来了就纷纷逃走. 王家村有一个中年妇女王 ...查看


  • 端午来临勿把豚草当艾蒿 小编教你如何分辨真假艾蒿
  • 东北网6月8日讯 端午到来,许多市民会采买一点艾蒿,但您是否知道,哈市主城区艾蒿极少,您眼前这把像艾蒿的草可能是有毒的豚草.如何区分哪是艾蒿,哪是豚草呢?小编教你如何识别真假艾蒿! 目前,由于统一绿化.生长条件不足等多重原因,在哈市主城区生 ...查看


  • 插艾蒿的作用
  • 今天是端午节,一觉醒来,我伸了个懒腰,看到门口有一束艾蒿,我问妈妈:"妈妈,插艾蒿做什么用啊?"妈妈说:"插艾蒿是为了避邪,具体是什么原因,我也不清楚."我上网查阅了一下,发现插艾蒿的来历是这样的. ...查看


  • 又到艾叶飘香时
  • 今天朋友给我发来的一条信息:"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是端阳.提前祝你"端午节"快乐!"猛然间我想到又快过端午节了. 也许每个地 ...查看


  • 忙在端午节[散文欣赏]
  • 忙在端午节 每年的端午节前一天,老婆都要亲手包制一锅粽子给家人吃.尽管超市里出售的粽子种类齐全,花样繁多. 老婆始终认为,只有自己亲手包制的粽子才最可口,最有端午节的味道. 农历四月底,五月初.老婆就把包粽子所需的各种材料都给买了来.有粒大 ...查看


  • 端午节戴艾的传说
  • 端午节戴艾的传说 农历五月初五叫端午节,在我国,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村民,每逢端午节到来之际,都要想方设法弄一把艾,或是捆起来挂在门上,或是把艾叶揉碎装入小布袋儿内戴在脖子上.老人们怕子孙后代忘掉了这个传统习惯,还编出"五月端午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