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学 1

名词解释

1、企业:企业是指按照市场需求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经济活动并获取盈利,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经济组织。(P2)

2、交易成本:在市场和企业内部组织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与生产成本不同的运作成本:交易成本。在市场上的交割即权利转让的过程中,交易成本主要表现为: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交割双方的谈判、对已经达成的契约的实施和监督

3、产权: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使用资源的权利或人们使用资源时的适当规则。在一般意义上,完整的产权总是以复数形式出现,即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力(利)。一般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

4、搭便车: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Mancor Olson)于1965年在《集体行为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即“搭便车”。 代理人(如部门经理)的收入是总产出的一部分,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再加上一个固定收入。在这种情况下,经理会希望通过其他部门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收入。

5、产权激励:产权激励是对人力资本的首要激励,是最具激励效应的途径与方法。产权激励就是通过产权合约的形式将企业所有权卖给员工,是长期激励的一种有效形式。

6、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通过企业领导主动倡导和精心的培育的,为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企业群体意识和文化价值观念,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群体行为特征。其主要内容有: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尚、企业形象等。

7、克强指数: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是英国著名政经杂志《经济学人》在2010年推出的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指标[1],源于李克强总理2007年任职辽宁省委书记时,喜欢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分析当时辽宁省经济状况。该指数是三种经济指标: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的结合。自推出后,受到花旗银行在内的众多国际机构认可。

8、分享原则:分享原则:企业的扩大,使权利分散成为必然。权利的分散要付出一定代价。 分享原则是指:企业随权利的分散,必然伴随着责任的分担和成果的分享。

9、智力结构:人们认识周围事物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诸种能力的构成及排列组合。它可分为单个人的智力结构和人才群体的智力结构。

10、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实际上就是指企业的自尽增殖能力,它通常体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大小与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是由其经常性的经营理财业绩决定的。

11、年金: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每隔相同的时间(如一年或一个月)就发生相同数额的收款(或付款),则该等额收付的系列款项成为年金。(P246)

其他:

1、科斯

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1937年,科斯《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正式提出:“企业为什么要存在”的命题。

科斯因揭开企业这个黑箱而获得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科斯指出:在市场和企业内部组织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与生产成本不同的运作成本:交易成本。在市场上的交割即权利转让的过程中,交易成本主要表现为: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交割双方的谈判、对已经达成的契约的实施和监督。

企业内部运作的过程本质上也是权利的交割,同样也发生交易费用,它被称为组织管理费用。

在此以前,经济学家实际上是假设交易费用为零。

在此之后,人们发现交易费用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和影响无处不在。在一定意义上讲,

它与价格机制一样,也是一只决定资源配置的“看不见的手”。

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 市场是通过契约形式完成交易; 企业则依靠权威在其内部完成交易。

企业形成的原因就是就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费用,把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

因为组织费用的存在,企业存在规模必须兼顾这两种成本。他认为,企业规模会扩大到,在企业内部进行一次交易的费用等同于在市场完成这一交易的费用。

科斯否定了以往把分工、不确定性、企业家才能等作为企业形成原因的观点。但是,“交易费用”的概念尚含糊,不易量化。他的论文受到几十年的冷遇。

2、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被认为是最早系统论述专业分工的经济学家。

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斯密:“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他概括原因有三:重复性单一性简单劳动,熟练带来高效率;

分工使在不同工作间转移的时间被节省;

分工有利于大量机器的应用和发明。

同时,斯密认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导致企业的形成及规模也受到限制。 例:市场经济导致对城市化发展的重新认识。

例:景明家园的新就业机会

斯密定理:分工的发达程度是受市场的规模程度制约的,人口增加和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将使人们的交往范围越来越广,分工也日益细密化,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

人们获得必需品时有两种选择

(1)自已生产;其成本构成直接生产成本P;

(2)通过商品交换从社会获得;其成本为社会交易成本T。

显然,当质量一定时,若T

这是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单位的生产和生活社会化过程,也是一个企业产生的过程。 例:自助建房。

3、威廉森

威廉森等人交易费用的观点,使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们认为:交易成本由事前和事后两部分组成。

事前的成本包括:协议的起草、谈判和保障实施所需成本。

事后的成本包括:

当交易偏离契约时引起的错误应变成本(maladaption cost);

校正事后错误序列(misalignment)时产生的争吵成本; 纠纷发生需要诉诸某种治理结构(经常不是法庭)时,这种治理结构的建立和运转的成本; 治理结构指:为了节约交易费用的一些组织性框架,包括完整的契约关系。市场与企业是治理结构的主要形式。

威廉森的分析从人着手,认为人的行为有两个特点:

有限理性。即人的理性是受其接受能力和信息传播效率限制。

机会主义。人是私的,且一旦有机会就不惜损人利已。

这虽与“经济人”不尽相同,但对人性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

由于人性的缺陷,需要一种治理结构来保障交易不受机会主义的损害。

威廉森认为有效的治理结构就是企业。因为企业具有如下三方面特性:

(1)资产专业性。当一项耐久性投资被用于支持某些特定的交易时,如交易过早中止,所投入的资产将完全或部分无法改作它用。因此市场交易难以排除机会主义行为使投资方受损。而企业这种治理结构的存在大大减低不完全契约引起的交易成本。

(2)交易的不确定性。企业比市场大大减少了这种风险成本,使交易双方决策连续,易于应变。

(3)交易的重复性。治理结构的确立和盍是有成本的,多次交易比一次交易更容易使治理结构的成本被抵消。

博弈论专家克雷普斯认为,交易是一场博弈,如果买卖双方交易重复进行,博弈的均衡结果是双方采取“合作”态度。因为声誉的损害有损今后的利益。只有长期存在的企业才会赢得声誉。

4、企业的基本性质

(一)企业是满足外部需要的经济单位

1.根据产品的分配差异,可分为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

2.产品用来交换或变卖时,劳动分工出现,这是产品满足外部需求的现象。若产品全部为满足第三者的需求或受其委托生产,这就是纯粹满足外部需求的生产形式。

3.以满足外部需求为主的生产单位称企业;以满足内部需求为主的称家庭作坊。纯粹的企业是一种理论极端现象。

(二)企业 是一个社会性单位

1.企业与社会关系的系统论观点:

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企业是一个封闭的组织系统。

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例:以产定销与以销定产。

2.企业的开放性是全面的:

企业不仅承担经济责任,也承担着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

“满足社会需要”不仅指市场或用户的需要,也包括企业股东与企业经营及其结果“相关者”的需要。

有时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政治责任会对企业的经济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例:汶川大地震中的万科与王老吉。抗日战争时的卢作孚。

(三)企业是一个独立法人

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拥有独立法人地位:企业拥有独立的财产和组织,用自己名义进行民事活动并承担责任,享有民事权利与义务。

1.依法定程序建立组织:

A.登记注册;B.专门的名称;C.固定的工作地点;D.明确的组织章程;E.独立的财产和核算;F.独立对外及自主经营权。

2.法律责任的有限性:A.不涉及企业职工个人财产;B.除注册资本及负债外,一般不涉及出资人其他财产。(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区别)

例:一元独资公司没有引发注册潮。

3.企业法定代表人(法人代表):董事长、总经理、厂长等。

(四)企业是一个自主经营系统

自主经营权是现代企业的基本权利和特征。商场如战场,商机稍纵即逝,及时果断地自主经营、决策,是现代企业的生存之道。

自主经营同时需要自主负责: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主发展、自我制约。

(五)企业是资源的一种优化组织方式

亚当斯密《国富论》:扣针制造

《资本论》:资本家或企业主总是在企业内部实现最节约、最优化的资源配置,而使之“和同样数量的单干的个人工作日的总和比较起来,结合工作日可以t同更多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减少生产一定效用的必需的劳动时间”。此即1+1>2

(六)企业是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

不具有遗传性,但具有自我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生命周期,及生存发展规律。

具有适应外界环境,自我调整改变的能力:自我复制、自我组织的能力。

有来自内部的自我发展动力。

5、判断哪些属于企业

例子:汽车制造厂、汽车销售公司、出版社、印刷厂、造币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平安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苏宁公司、大排档、街头小吃摊、学校、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都是企业吗?

6、企业经理人的报酬取决于什么?常见的报酬规则:

(1)经监视或事后观察,代理人采取了正确的决策及行为,可得到固定收入。

(2)代理人的收入是该部门产出的一部分,可以是正的(如奖金),也可以是负的(如罚款),再加上固定收入。

(3)代理人(如部门经理)的收入是总产出的一部分,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再加上一个固定收入。

7、解决激励问题常见的三种情况:

(1)企业内部监督问题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通常假定:劳动给人带来负效应。威廉森认为:企业越大,等级越多,上级对下级的监督越困难,费用越高。因此企业不能无限扩大下去。

卡尔沃(Calvo)、威利兹(Wellisz):等级制的树状模型。第一层:工人,第二层:车间主任,第三层:公司经理,最高层:股东。可以假定股东不需要监督,会努力工作。其他所有层次都把工作看作负效应。而只有最下层工人从事产品的生产。

问题:什么是最优等级?等级数、管理跨度及奖惩的大小?

若惩罚可以是无限度的,如“枪毙”,则在均衡点上不会有人怠工。但这是不可能也不可信的。 事实是惩罚一定是有限度的。如一般的怠工至多是开除。因此,在均衡点处所有人的努力相同时,职位越高的人应获得的收入越高。因为,如其怠工,损失更大。

(2)企业内部的竞赛

这与“计件工资制”不同,它不是以“基数”来度量,而是以“序数”来决定奖惩。且往往级别越高,级差越大。

优点:不需要过多的具体信息,成本相对较低,易于产生激励作用。

致命弱点:在“合谋(collusion)”情况下将失效。

例:模糊工资制;事业单位打入工资表中的奖金。

(3)合谋与协调

合谋:当组织成员多于2时,就会产生额外的复杂情况。如格兰丘纳斯公式。

蒂沃尔(Tivole)数学模型证明:合谋的可能性的确给多层次的等级制带来额外费用。 协调:当组织有多个上级时,由于目标间的差异,甚至冲突,需要协调。

例:在“矩阵式管理(Matrix Management)”“条”与“块”的分割现象。

伯恩海姆(Bernheim)研究了“一个代理人,多个委托人”问题,发现此时缺乏协调会使管理效率降低。

8、根据博奕中,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表现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委托人——代理人模型分为三

种类型:道德危害、不利选择、信号。

(一)道德危害(Moral Hazard )

特点:委托人和代理人在签订契约时掌握的信息是对称的,但在之后,委托人不再完全掌握代理人或“自然”状况的信息。

其结果是使代理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成为可能。

道德危害亦称败德行为,概念产生于保险业。指人们购买财产保险后,放松了自己防止财产发生意外损失的努力。

例:车险分析

设车被盗,赔付金为X,被盗的概率为ηx。

设车的价值或保险费为Y,未被盗的概率为ηY。

则未来拥有财产的期望值为:

= ηx X + ηY Y

投保者是因为风险厌恶(Risk Averse)

保险公司则取风险中性(Risk Neutral)

分析:完全保险(Full Insurance)指投保人无论财产被盗与否,其财产都等于其对未来财产的期望值。如:车被盗后,将获得几乎等同于汽车价值的赔偿。

投保效用:在完全保险下,根据被盗概率的高低,保险公司将改变保险费的高低。即投保人效用发生变化。

在被盗概率比较低时,较少的保费即可获得较高的赔付(高水平的完全保险),反之,要付较高的保费,才能保障获得相应的保费。

对投保人来说,一旦投保,往往会放松防盗措施。而保费越高,则越有逆反心理,结果导致被盗率升高。

对保险公司来说,他无法完全了解投保人的实际行为,因此,只能采用反推代理人的最佳战略,这就形成低效用的契约。

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保险契约的非最优状态。

因此,根据团体行为的结果,来进行工资补偿,是不可能使每个成员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纳什平衡点。即人人都有搭便车的动机。

可能的应对方法:

非完全保险:使投保人承担部分风险,从而促进其注意保管。这样使被盗率下降,保险条件放宽,接近信息对称情况下的最优契约(完全契约),称首优(first best)契约。

股权分享:当经理能从不努力工作中,获得较高的效用时,首优已不可能,可通过股权分享,达到一种次优(second best)

竞赛:竞赛对手实际上给委托人提供了一个衡量代理人行为的参考尺度。类似于重复博奕,可以推断出代理人行为的信息。

惩罚:出现明显、重大的不利行为时可采用。

额外的报酬

存在一定的失业率

(二)不利选择(Adverse Selection)

特点:签订契约前,代理人掌握了委托人不知道的信息。因而代理人有了签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契约的优势。

例:旧车市场:当买者风险中性时,反复均衡的结果是:市场崩溃。

若车市所有旧车的质量在价值0—2之间;

买者中性,出价1;则卖者就把价值1以上车收起来。于是,买者只愿出价0.5, ……。 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时,达成的契约是低效率的,市场内包含深刻的矛盾。

(三)信号(Signalling)

它是不利选择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特点:代理人在达成契约之前,采取行为向委托人展示自己的类型,以符合“自然”选择的代理人类型。

例:学历及学位是一种重要的信号。

讨论:假定教育不具有提高个人能力的功能,而却需要较高的成本。则能力强者可相对付出较低成本,即教育成本与能力有关。因此,在一定情况下,雇主可通过教育程度判断能力高低。

高学历=高薪时,能力高与低者都选择“教育”,则均衡点是低效率的。办法:降薪水。例:重庆万人弃考

9、如何解决多个老板的情况

10、产权的三次分离

产权的一次分离

委托人:出资者拥有出资者的所有权。

代理人: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

分离:股东的出资者所有权与公司的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结果:形成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产权的二次分离

股东大会:由股东组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董事会: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对股东大会负责,对经营管理的重大事项决策,任免总 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

监事会:公司的监督机构,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及管理者进行监督,并向股东大会报告。 产权的分离: 股东大会的领导权; 董事会的执行权;监事会的监督权; 三权分离。 结果:产权的二次分离形成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产权的第三次分离

公司(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依照公司法规定职权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负责公司的 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分离:公司财产的所有权与公司经营管理权的分离。

结果:委托人:董事会拥有法人财产权与股东大会授予的执行权;

代理人:公司总经理受董事会委托行使经营管理权,并具体掌管处理授权范围内

的公司事务,对董事会负责。

11、产权分离形成的三级产权

委托代理关系的层次是产权级次的反映

一级产权:出资者所有权;

二级产权:法人财产权,包括领导权、执行权和监督权;

三级产权:经营管理权。

每一次产权的分离,形成不同级次的产权,并同时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

12、产权的概念、特征和地位

13、产权边界模糊的后果:普遍的“搭便车”行为

(一)“搭便车”: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Mancor Olson)于1965年在《集体行为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即“搭便车”。

(二)“搭便车”行为的危害:产权的内部管理成本提高

内部管理成本:指不具有排他性,共同拥有产权的所有者在决策和采取行动时所耗费的成本。

例一:产权归个人所有,产权的内部管理成本为零。

例二:产权归全社会所有,内部管理成本达到最高。

例三:产权内部管理成本的产生:在集体中,个别成员损公肥私时,对其他成员的损失很小,大家漠然处之。

公有制经济的一个基本性质:对任何一个公有制成员来说,他都有不拥有相对于其他成员的排他性使用权用、转让和收益权。即成员间的权益是重合的、不可分解的。

结果:公有制财产的收益与损失对每个成员都是高度外在性的。且随成员的增多而加强。 亦即:当产权规则不允许个人通过努力最大化实现收益最大化时(收益权受到限制),他则通过努力最小化而达到相对收益最大化。

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

(1)按某种民主规则,如票决。

(2)建立委托——代理关系。它可能是内部管理费用最低的公有制形式。

(3)思想教育,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4)从根本上讲,降低内部管理成本依赖于加强产权的排他性。但排他性是需要成本的。

14、费尔德的公有制最优人数模型:人数最优的公有制处于内部管理投资的边际收益与排他投资的边际收益的相等点上。即内部管理边际成本与排他边际成本的相等点。

15、企业创新的概念是由熊彼得提出来的。

企业创新的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制度创新(组织创新)

狭义的制度创新即组织创新,重点研究产权制度。

广义的制度创新还加上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

例:我国从国营、集体所有制→承包制→股分制→期权制私营(有)化

(二)技术创新

指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引入。其可以是源于科学进展、技术进步,亦可以仅是工序、工艺的创新。

市场经济下,技术创新挂一漏万仅是单纯技术行为,也是一种商业行为。

首先,技术进步创新的动力的一个主要来源于商业利益,技术创新的任何成果和潜在可能都可以成为商业行为。例:纳米技术的滥觞。其次,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创新程度越高,不确定性越大。因此,并不是任何技术创新都能为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和提供预期利润。例:风险投资,十分之一成功并收到回报,即是成功。又例:90%的专利都是无实际意义的。第三,科学构思、营销、R&D (研发)及商业化是技术创新取得成功的三个要素。

(三)市场创新

即伴随新产品的开发而形成的对市场的开拓和占领。有时甚至是市场的调研开发创新引导了新产品的开发。它扩展的企业的生存空间:

首先,盈利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五个因素(五种竞争力):

1.供方的讨价能力;

2.需方的还价能力;

3.现有企业的竞争结构;

4.潜在的进入者;

5.替代产品的威胁。

其次,市场创新,首先始于市场观念的创新。

1.树立整体市场观;

2 .树立潜在市场观;

3.树立未来市场观;

4.树立创造顾客观。

(四)管理创新

指一种更有效而尚未被子企业采用的新的管理方式或方法的引入。它是组织创新在企业经营层面上的辐射。管理集成化是信息时代以来的一种变革趋势。它主要表现为:

1.整体化:系统的整体和谐高效。

2.连锁互动:建立快捷高效的信息网络。

16、典型企业组织结构:

U型组织

一、U型组织的基本概念

U型组织(United structure)即传统的层级(节制)组织(科层制)在企业的应用。其产生于19世纪末,盛行于20世纪初期。至今仍是很多企业最初和某一具体部门内的管理组织形式。一般认为,是法约尔率先把在军事管理、行政管理和社会多种管理实践中古已有之的方法引入企业管理。

U型组织有三种典型形式:

1.直线式组织结(Line structure)即沿指挥链进行各种作业,每个人只向一个上级负责,并必须绝对服从这个上级的命令。由此可形成所谓金字塔型的层级节制体制。适用于规模小、生产技术简单的企业,管理者应具备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全部知识经验。

2.职能结构(Functional structure)是按专业分工的管理办法来取代直线结构的所谓“全能式”管理。下级既要听从上级主管人员的领导,也要接受上级职能部门的领导。

3.直线职能制(Line and Function system)在保证直线指挥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职能部门的管理作用。在U型组织中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管理架构。

4.矩阵制组织

二、U型组织的基本特征

(一)层级节制:一条明确的指挥链。

1.按层级决定地位高低,以及命令与服从关系。

2.只有一个上级,并仅服从其命令。

3.权力层层分解,每一层有明确的管理跨度。

4.权力、地位、待遇根据层级地位而明文规定。

5.命令应采用成文形式。

(二)职能化分工及管理权力的参与

随着管理技术的复杂化,企业从厂长的一长制进入三总制:

总经理:行政管理系统;

总工程师:技术管理系统;

总会计师:财务管理系统。

(三)具有标准化的工作程序

是一种严格按制度运行的生产或运作的组织系统;理论归属:泰勒制

三、U型结构企业内部的基本管理关系

1.企业决策的高度集中统一。

2.企业财务衽集中管理。

3.企业的发展决策于最高层。

4.企业内部各级单位的奖惩取决于完成上级指标的情况。

四、U型组织的利弊

利:

权利集中,整体一致、协调。

规模效益。

资源统筹、整合。

弊:

协调、评估、监控等管理成本增大。

信息滞缓、失真。

部门狭隘利益观。

基层主体性减少,独创精神受到压抑。

不便于更新调整。

官僚主义是层级节制体制所普遍具有的弊病,它反映在企业中形成所谓:“粮仓”文化,使用权企业越来越不能适应技术发展迅速,市场变化万端的现代企业需要。

附:H型组织结构

H型结构(Holding company,H-form)即控股公司结构。严格意义上讲,它并不是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形态,而是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在H型公司持有子公司或分公司部份或全部股份,下属各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

控股公司依据其所从事的活动内容,可以分为两类:

1.纯粹控股公司(Pure holding company )它仅掌握子公司的股份,控制被控股子公司的重大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而本身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

2.混合控股公司(Mixed holding company)它既从事股权控制,又从事某种实际的经营活动。 H型结构中包含了U型结构,一般情况下,构成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往往是U型结构的。 M型组织结构

基本概念

M型结构(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亦称作“事业部制”或“多部门制”。有时也称作“产品部(结构)”或“战略经营单位”。

M型组织产生于一战后,到40-50年代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组织逻辑是:事业部的自主和企业集中控制的结合,企业最高管理层对事业部的经营绩效进行监督和评价并据此分配资源。

事业部作为直接经营的实体直接面对市场,这样企业则呈现出多角化经营。

企业在历史上是为特定产品的集约化、大规模生产而产生。但是,企业成为一个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的实体后,它需要面对市场多元发展的需求而作出的进化。

M型组织与U型组织相比,其特征在于:

M型组织结构是以企业总部与中层管理之间的分权为特征,它由作为投资中心的总部、作为利润中心的事业部与作为成本中心的工厂所组成,各层面协调工作。

第一层为核心企业,由三部分组成,即图中的A、B、C,其中A为母公司,B为一个或多个分公司,C是分属于B的一个或多个生产厂,三者合起来 成为一个法人。

从管理职责角度,A是集团投资和利润中心,B为集团的二级法人(内部核算单位或虚拟法人),它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是集团的经营中心或利润中心;C为生产活动中心,是属于B的成本中心或费用中心。

第二层次是核心层企业的控股企业,即图中的D,它可为一个或多个独立的法人,是集团公司的紧密层企业,与核心层企业保持资本投资关系,它可以是核心层企业的原料生产厂或其他产品购销网络。

第三层是核心层企业的参股企业或控股企业的参股企业,这些参股企业都是独立法人,与核心企业或紧密层企业保持一定的关系。

M型控股公司组织结构与典型的事业部制结构相似,只是其事业部层面的形式有所不同,从总体看,是属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母公司保持投资中心、决策中心、战略发展中心

的地位,而事业部作为利润中心、管理协调中心进行考核。

M型结构是U型与H型两种结构发展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一种分权与集权相结合,更强调整体效应的大型公司结构。它的事业部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按行业、地区或其他因素组成的一系列被子控股公司作为事业部;另一种是企业集团。

M型模式可以看作是典型的事业部制的变形,分权程度较大,它通过划分事业部或以集团公司的形式,保证了在控股公司的子公司较多的情况下,整个控股公司的管理幅度虽大,但仍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M 型控股公司组织结构模式的优劣:

优点:

实现了集权和分权的适度结合,既调动了各事业部发展的积极性,又能通过统一协调与管理,有效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能做到上下联动,互相有效配合,反应速度更加敏捷。

日常经营决策交付各事业部、职能部门进行,与长期的战略性决策分离,使高层领导可以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协调、评价和作出重大决策。 缺点:

管理层次增加,协调和信息传递困难加大,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部交易费用。 适用情况:

M型模式适合于规模较大,多元化经营的控股公司。从500家世界大公司的管理模式发展变化来看,50年代以来,使用M型的比例不断增加,使用U型的比例不断减少,使用H型的比例略有减少,这说明M型结构更具有生命力。这点在我国集团公司的管理模式上也得到了体现。

网络型组织(N型组织)

N型组织结构(Network Organization structure)是一种新型的多分布或事业部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企业按产品、客户、地区来设立事业部,每一个事业部都是一个有相当自主权的利润中心,独立地进行日常经营决策,各事业部相当于一个U型企业。

N型组织结构是信息时代来临这个大背景下所催生的产物。是一种由小型自主、创新的经营单位组成的网络化组织形态。

一、N型组织结构的形成

首先,规模经济的获得越来越难。规模经济产生于以不同的方式和更高的效率来进行更大范围的活动能力,意味着满负荷运行的活动在较大的规模上效率更高。但是规模与经济并不是正比例直线相关,随着规模的扩大,楞调的复杂性和非直接成本的跳跃式啬可能导致某项价值活动中规模的不经济。

其次,现在的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为典型的买方市场,企业已经无法简单地提供大批量的类似商品。在多品种、小指的生产条件下,M型结构的优势逐渐丧失。

第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市场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第四,以时间为基础的竞争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企业竞争的一个突出特点。企业的战略体现在: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组织管理模式管理企业,使企业能在最短的时间生产出种类新产品以开拓新的市场。

二、未来N型组织的特点:

第一,组织的扁平化。

第二,组织的网络化。在管理组织中,既强调等级,更强调协调。

第三,组织的无边界化。组织更多的不是表现为一种有形的障碍,其界限越来越趋向于无形。这并不是不要边界,而是不要僵硬的边界,使企业具有可渗透性和灵活性的边界,以柔性组织结构模式替代刚性模式,以可持续变化的结构代替原先那种相对固定的组织结构。

第四,组织的多元化。企业不再被认为只有一种合适的组织结构,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地域的组织结构不再是统一的模式,而是根据具体环境及组织目标来构建不同的组织结构。目标决定战略,战略决定结构。

第五,构建内部市场组织。超越传统的等级组织结构,不再将公司原有各个单位都视作自己的部门,在保留核心部门的情况下,将非核心部门均外化出去。组织结构上的自由将产生巨大的创造力。

17、良好企业文化的主要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

企业文化的层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

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国外学者提出构成公司文化的五大要素:

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形象;;典礼和仪式;;文化网络.

18、企业组织构成的基本要素:活动、技术、制度、目标四个要素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技术:是企业组织形成的关键,不同企业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同的企业组织具有不同的转换技术。

制度:起着“粘着”作用,以保证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

技术与制度存在着二项对立:一方面一定技术需要一定制度相配合;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又推动制度的改革。

活动:其他要素得以发挥作用的载体。

目标:是整个结构的灵魂。

19、生产过程中的几种加工方法

20、委托代理关系的基础:产权

类型

21、ISO9000(P169)

22、经营安全性评价标准(安全边际率多少是安全的)(P251)

23、JIT:Just in time

BPR:企业流程再造

SC:供应链

SCP:供应链计划

SCM:供应链管理

24、企业的控制权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25、企业内部员工地位越高,工资差距越大

26、国营企业领导为什么喜欢在职消费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LIBYYHpvZdrkO5bKX8vNbkZNYa6JGv_JQXpTiubUyOberovwo5AullHSu_xlMqETnqYSDsWr3qVnw0DusnJsLirADmKwbWOzXSFiINwcwBG

27、企业社会贡献能力(分析相对深入)(P233)

27、股票期权制度的作用

(1)股票期权具有双重激励作用。首先是薪酬激励。实施股票期权的企业,如果经营有成效,其股票价格就会上涨。这样,企业的核心人才就可以行使股票期权,从中获得可观的收益。其次是所有权激励。当企业的核心人才行使股票期权购买了企业的股票之后,他们就会以所有者的身份,关注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关注企业的发展。因此,经理人股票期权是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的一种重要激励报酬方式,体现了人力资本在现代企业中控制权与索取权相结合的“激励相容”原则。

(2)股票期权的约束作用。拟行使股票期权的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必须高度关注股价的潜在收益及公司业绩,从而致力于企业运行机制的顺利运行。这就相对

有效地约束了他们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做到了激励与约束的相对统一。

(3)股票期权的定价作用。人力资本不能像非人力资本那样可以在静态下以货币加以量化,它的价值只能在人力资本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其绩效的评价加以确定。而股票期权通过股价的波动与企业经营业绩相联,实现了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市场化、外部化和客观化,有效地解决了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复杂性问题。在资本市场上,各种各样复杂的内生力量相互运动、博弈和共同作用而自发生成的股价信号内在地包含了人力资本的种种特性。人们通过资本市场上买和卖来判断和决定人力资本的价值,通过资本市场上提供的价格信号来预期人力资本的价值,即人们在资本市场上对人力资本“出价”,并最终形成人力资本价格。

28、公司盈利能力分析(P232)

29、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形式(空间-深入了解):生产过程组织的基本内容

1.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指在一定的空间内,合理地设置企业内部各基本生产单位,使生产活动能高效地顺利进行。有两种典型形式:

(1)工艺专业化形式(工艺原则):即按照生产过程中的种个工艺阶段的工艺特点来设置生产单位。

(2)对象专业化形式(对象原则):即按照产品(或零部件)的不同来设置生产单位,每个生产单位完成其所负担加工对象的全部工艺过程,工艺过程是封闭的。

2.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即企业生产中劳动对象在生产过程中的移动方式的组织,以保障劳动对象和机器设备在时间上紧密衔接,实现有节奏的连续生产。

(1)顺序移动方式:指一批工件在前一道工序全部加工完毕后,整批转移到下一道工序进行加工。

特点:一道工序工作时,其他工序都在等待。

工件加工周期T顺:

例8.1:某产品生产3件,经4道工序加工,每道工序加工的单件工时分别为:10、5、20、10min,计算生产周期。

(2)平行移动方式:指一批工件中的每个工件在每道的移动方式。

特点:一批工件同时在不同工序上平行进行加工,因此缩短了生产周期。

此方式整批工件加工周期最短。但是,当后道工序时间小于前道工序时间时,后道工序在每个工件加工完毕后有部分间歇时间。

(3)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例8.1:某产品生产3件,经4道工序加工,每道工序加工的单件工时分别为:10、5、

30、案例:涉及企业生产中怎样调试员工心理状况,薪酬等

名词解释

1、企业:企业是指按照市场需求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经济活动并获取盈利,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经济组织。(P2)

2、交易成本:在市场和企业内部组织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与生产成本不同的运作成本:交易成本。在市场上的交割即权利转让的过程中,交易成本主要表现为: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交割双方的谈判、对已经达成的契约的实施和监督

3、产权: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使用资源的权利或人们使用资源时的适当规则。在一般意义上,完整的产权总是以复数形式出现,即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力(利)。一般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

4、搭便车: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Mancor Olson)于1965年在《集体行为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即“搭便车”。 代理人(如部门经理)的收入是总产出的一部分,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再加上一个固定收入。在这种情况下,经理会希望通过其他部门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收入。

5、产权激励:产权激励是对人力资本的首要激励,是最具激励效应的途径与方法。产权激励就是通过产权合约的形式将企业所有权卖给员工,是长期激励的一种有效形式。

6、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通过企业领导主动倡导和精心的培育的,为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企业群体意识和文化价值观念,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群体行为特征。其主要内容有: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尚、企业形象等。

7、克强指数: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是英国著名政经杂志《经济学人》在2010年推出的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指标[1],源于李克强总理2007年任职辽宁省委书记时,喜欢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分析当时辽宁省经济状况。该指数是三种经济指标: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的结合。自推出后,受到花旗银行在内的众多国际机构认可。

8、分享原则:分享原则:企业的扩大,使权利分散成为必然。权利的分散要付出一定代价。 分享原则是指:企业随权利的分散,必然伴随着责任的分担和成果的分享。

9、智力结构:人们认识周围事物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诸种能力的构成及排列组合。它可分为单个人的智力结构和人才群体的智力结构。

10、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实际上就是指企业的自尽增殖能力,它通常体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大小与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是由其经常性的经营理财业绩决定的。

11、年金: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每隔相同的时间(如一年或一个月)就发生相同数额的收款(或付款),则该等额收付的系列款项成为年金。(P246)

其他:

1、科斯

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1937年,科斯《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正式提出:“企业为什么要存在”的命题。

科斯因揭开企业这个黑箱而获得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科斯指出:在市场和企业内部组织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与生产成本不同的运作成本:交易成本。在市场上的交割即权利转让的过程中,交易成本主要表现为: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交割双方的谈判、对已经达成的契约的实施和监督。

企业内部运作的过程本质上也是权利的交割,同样也发生交易费用,它被称为组织管理费用。

在此以前,经济学家实际上是假设交易费用为零。

在此之后,人们发现交易费用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和影响无处不在。在一定意义上讲,

它与价格机制一样,也是一只决定资源配置的“看不见的手”。

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 市场是通过契约形式完成交易; 企业则依靠权威在其内部完成交易。

企业形成的原因就是就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费用,把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

因为组织费用的存在,企业存在规模必须兼顾这两种成本。他认为,企业规模会扩大到,在企业内部进行一次交易的费用等同于在市场完成这一交易的费用。

科斯否定了以往把分工、不确定性、企业家才能等作为企业形成原因的观点。但是,“交易费用”的概念尚含糊,不易量化。他的论文受到几十年的冷遇。

2、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被认为是最早系统论述专业分工的经济学家。

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斯密:“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他概括原因有三:重复性单一性简单劳动,熟练带来高效率;

分工使在不同工作间转移的时间被节省;

分工有利于大量机器的应用和发明。

同时,斯密认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导致企业的形成及规模也受到限制。 例:市场经济导致对城市化发展的重新认识。

例:景明家园的新就业机会

斯密定理:分工的发达程度是受市场的规模程度制约的,人口增加和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将使人们的交往范围越来越广,分工也日益细密化,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

人们获得必需品时有两种选择

(1)自已生产;其成本构成直接生产成本P;

(2)通过商品交换从社会获得;其成本为社会交易成本T。

显然,当质量一定时,若T

这是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单位的生产和生活社会化过程,也是一个企业产生的过程。 例:自助建房。

3、威廉森

威廉森等人交易费用的观点,使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们认为:交易成本由事前和事后两部分组成。

事前的成本包括:协议的起草、谈判和保障实施所需成本。

事后的成本包括:

当交易偏离契约时引起的错误应变成本(maladaption cost);

校正事后错误序列(misalignment)时产生的争吵成本; 纠纷发生需要诉诸某种治理结构(经常不是法庭)时,这种治理结构的建立和运转的成本; 治理结构指:为了节约交易费用的一些组织性框架,包括完整的契约关系。市场与企业是治理结构的主要形式。

威廉森的分析从人着手,认为人的行为有两个特点:

有限理性。即人的理性是受其接受能力和信息传播效率限制。

机会主义。人是私的,且一旦有机会就不惜损人利已。

这虽与“经济人”不尽相同,但对人性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

由于人性的缺陷,需要一种治理结构来保障交易不受机会主义的损害。

威廉森认为有效的治理结构就是企业。因为企业具有如下三方面特性:

(1)资产专业性。当一项耐久性投资被用于支持某些特定的交易时,如交易过早中止,所投入的资产将完全或部分无法改作它用。因此市场交易难以排除机会主义行为使投资方受损。而企业这种治理结构的存在大大减低不完全契约引起的交易成本。

(2)交易的不确定性。企业比市场大大减少了这种风险成本,使交易双方决策连续,易于应变。

(3)交易的重复性。治理结构的确立和盍是有成本的,多次交易比一次交易更容易使治理结构的成本被抵消。

博弈论专家克雷普斯认为,交易是一场博弈,如果买卖双方交易重复进行,博弈的均衡结果是双方采取“合作”态度。因为声誉的损害有损今后的利益。只有长期存在的企业才会赢得声誉。

4、企业的基本性质

(一)企业是满足外部需要的经济单位

1.根据产品的分配差异,可分为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

2.产品用来交换或变卖时,劳动分工出现,这是产品满足外部需求的现象。若产品全部为满足第三者的需求或受其委托生产,这就是纯粹满足外部需求的生产形式。

3.以满足外部需求为主的生产单位称企业;以满足内部需求为主的称家庭作坊。纯粹的企业是一种理论极端现象。

(二)企业 是一个社会性单位

1.企业与社会关系的系统论观点:

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企业是一个封闭的组织系统。

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例:以产定销与以销定产。

2.企业的开放性是全面的:

企业不仅承担经济责任,也承担着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

“满足社会需要”不仅指市场或用户的需要,也包括企业股东与企业经营及其结果“相关者”的需要。

有时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政治责任会对企业的经济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例:汶川大地震中的万科与王老吉。抗日战争时的卢作孚。

(三)企业是一个独立法人

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拥有独立法人地位:企业拥有独立的财产和组织,用自己名义进行民事活动并承担责任,享有民事权利与义务。

1.依法定程序建立组织:

A.登记注册;B.专门的名称;C.固定的工作地点;D.明确的组织章程;E.独立的财产和核算;F.独立对外及自主经营权。

2.法律责任的有限性:A.不涉及企业职工个人财产;B.除注册资本及负债外,一般不涉及出资人其他财产。(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区别)

例:一元独资公司没有引发注册潮。

3.企业法定代表人(法人代表):董事长、总经理、厂长等。

(四)企业是一个自主经营系统

自主经营权是现代企业的基本权利和特征。商场如战场,商机稍纵即逝,及时果断地自主经营、决策,是现代企业的生存之道。

自主经营同时需要自主负责: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主发展、自我制约。

(五)企业是资源的一种优化组织方式

亚当斯密《国富论》:扣针制造

《资本论》:资本家或企业主总是在企业内部实现最节约、最优化的资源配置,而使之“和同样数量的单干的个人工作日的总和比较起来,结合工作日可以t同更多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减少生产一定效用的必需的劳动时间”。此即1+1>2

(六)企业是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

不具有遗传性,但具有自我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生命周期,及生存发展规律。

具有适应外界环境,自我调整改变的能力:自我复制、自我组织的能力。

有来自内部的自我发展动力。

5、判断哪些属于企业

例子:汽车制造厂、汽车销售公司、出版社、印刷厂、造币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平安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苏宁公司、大排档、街头小吃摊、学校、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都是企业吗?

6、企业经理人的报酬取决于什么?常见的报酬规则:

(1)经监视或事后观察,代理人采取了正确的决策及行为,可得到固定收入。

(2)代理人的收入是该部门产出的一部分,可以是正的(如奖金),也可以是负的(如罚款),再加上固定收入。

(3)代理人(如部门经理)的收入是总产出的一部分,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再加上一个固定收入。

7、解决激励问题常见的三种情况:

(1)企业内部监督问题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通常假定:劳动给人带来负效应。威廉森认为:企业越大,等级越多,上级对下级的监督越困难,费用越高。因此企业不能无限扩大下去。

卡尔沃(Calvo)、威利兹(Wellisz):等级制的树状模型。第一层:工人,第二层:车间主任,第三层:公司经理,最高层:股东。可以假定股东不需要监督,会努力工作。其他所有层次都把工作看作负效应。而只有最下层工人从事产品的生产。

问题:什么是最优等级?等级数、管理跨度及奖惩的大小?

若惩罚可以是无限度的,如“枪毙”,则在均衡点上不会有人怠工。但这是不可能也不可信的。 事实是惩罚一定是有限度的。如一般的怠工至多是开除。因此,在均衡点处所有人的努力相同时,职位越高的人应获得的收入越高。因为,如其怠工,损失更大。

(2)企业内部的竞赛

这与“计件工资制”不同,它不是以“基数”来度量,而是以“序数”来决定奖惩。且往往级别越高,级差越大。

优点:不需要过多的具体信息,成本相对较低,易于产生激励作用。

致命弱点:在“合谋(collusion)”情况下将失效。

例:模糊工资制;事业单位打入工资表中的奖金。

(3)合谋与协调

合谋:当组织成员多于2时,就会产生额外的复杂情况。如格兰丘纳斯公式。

蒂沃尔(Tivole)数学模型证明:合谋的可能性的确给多层次的等级制带来额外费用。 协调:当组织有多个上级时,由于目标间的差异,甚至冲突,需要协调。

例:在“矩阵式管理(Matrix Management)”“条”与“块”的分割现象。

伯恩海姆(Bernheim)研究了“一个代理人,多个委托人”问题,发现此时缺乏协调会使管理效率降低。

8、根据博奕中,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表现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委托人——代理人模型分为三

种类型:道德危害、不利选择、信号。

(一)道德危害(Moral Hazard )

特点:委托人和代理人在签订契约时掌握的信息是对称的,但在之后,委托人不再完全掌握代理人或“自然”状况的信息。

其结果是使代理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成为可能。

道德危害亦称败德行为,概念产生于保险业。指人们购买财产保险后,放松了自己防止财产发生意外损失的努力。

例:车险分析

设车被盗,赔付金为X,被盗的概率为ηx。

设车的价值或保险费为Y,未被盗的概率为ηY。

则未来拥有财产的期望值为:

= ηx X + ηY Y

投保者是因为风险厌恶(Risk Averse)

保险公司则取风险中性(Risk Neutral)

分析:完全保险(Full Insurance)指投保人无论财产被盗与否,其财产都等于其对未来财产的期望值。如:车被盗后,将获得几乎等同于汽车价值的赔偿。

投保效用:在完全保险下,根据被盗概率的高低,保险公司将改变保险费的高低。即投保人效用发生变化。

在被盗概率比较低时,较少的保费即可获得较高的赔付(高水平的完全保险),反之,要付较高的保费,才能保障获得相应的保费。

对投保人来说,一旦投保,往往会放松防盗措施。而保费越高,则越有逆反心理,结果导致被盗率升高。

对保险公司来说,他无法完全了解投保人的实际行为,因此,只能采用反推代理人的最佳战略,这就形成低效用的契约。

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保险契约的非最优状态。

因此,根据团体行为的结果,来进行工资补偿,是不可能使每个成员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纳什平衡点。即人人都有搭便车的动机。

可能的应对方法:

非完全保险:使投保人承担部分风险,从而促进其注意保管。这样使被盗率下降,保险条件放宽,接近信息对称情况下的最优契约(完全契约),称首优(first best)契约。

股权分享:当经理能从不努力工作中,获得较高的效用时,首优已不可能,可通过股权分享,达到一种次优(second best)

竞赛:竞赛对手实际上给委托人提供了一个衡量代理人行为的参考尺度。类似于重复博奕,可以推断出代理人行为的信息。

惩罚:出现明显、重大的不利行为时可采用。

额外的报酬

存在一定的失业率

(二)不利选择(Adverse Selection)

特点:签订契约前,代理人掌握了委托人不知道的信息。因而代理人有了签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契约的优势。

例:旧车市场:当买者风险中性时,反复均衡的结果是:市场崩溃。

若车市所有旧车的质量在价值0—2之间;

买者中性,出价1;则卖者就把价值1以上车收起来。于是,买者只愿出价0.5, ……。 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时,达成的契约是低效率的,市场内包含深刻的矛盾。

(三)信号(Signalling)

它是不利选择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特点:代理人在达成契约之前,采取行为向委托人展示自己的类型,以符合“自然”选择的代理人类型。

例:学历及学位是一种重要的信号。

讨论:假定教育不具有提高个人能力的功能,而却需要较高的成本。则能力强者可相对付出较低成本,即教育成本与能力有关。因此,在一定情况下,雇主可通过教育程度判断能力高低。

高学历=高薪时,能力高与低者都选择“教育”,则均衡点是低效率的。办法:降薪水。例:重庆万人弃考

9、如何解决多个老板的情况

10、产权的三次分离

产权的一次分离

委托人:出资者拥有出资者的所有权。

代理人: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

分离:股东的出资者所有权与公司的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结果:形成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产权的二次分离

股东大会:由股东组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董事会: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对股东大会负责,对经营管理的重大事项决策,任免总 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

监事会:公司的监督机构,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及管理者进行监督,并向股东大会报告。 产权的分离: 股东大会的领导权; 董事会的执行权;监事会的监督权; 三权分离。 结果:产权的二次分离形成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产权的第三次分离

公司(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依照公司法规定职权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负责公司的 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分离:公司财产的所有权与公司经营管理权的分离。

结果:委托人:董事会拥有法人财产权与股东大会授予的执行权;

代理人:公司总经理受董事会委托行使经营管理权,并具体掌管处理授权范围内

的公司事务,对董事会负责。

11、产权分离形成的三级产权

委托代理关系的层次是产权级次的反映

一级产权:出资者所有权;

二级产权:法人财产权,包括领导权、执行权和监督权;

三级产权:经营管理权。

每一次产权的分离,形成不同级次的产权,并同时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

12、产权的概念、特征和地位

13、产权边界模糊的后果:普遍的“搭便车”行为

(一)“搭便车”: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Mancor Olson)于1965年在《集体行为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即“搭便车”。

(二)“搭便车”行为的危害:产权的内部管理成本提高

内部管理成本:指不具有排他性,共同拥有产权的所有者在决策和采取行动时所耗费的成本。

例一:产权归个人所有,产权的内部管理成本为零。

例二:产权归全社会所有,内部管理成本达到最高。

例三:产权内部管理成本的产生:在集体中,个别成员损公肥私时,对其他成员的损失很小,大家漠然处之。

公有制经济的一个基本性质:对任何一个公有制成员来说,他都有不拥有相对于其他成员的排他性使用权用、转让和收益权。即成员间的权益是重合的、不可分解的。

结果:公有制财产的收益与损失对每个成员都是高度外在性的。且随成员的增多而加强。 亦即:当产权规则不允许个人通过努力最大化实现收益最大化时(收益权受到限制),他则通过努力最小化而达到相对收益最大化。

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

(1)按某种民主规则,如票决。

(2)建立委托——代理关系。它可能是内部管理费用最低的公有制形式。

(3)思想教育,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4)从根本上讲,降低内部管理成本依赖于加强产权的排他性。但排他性是需要成本的。

14、费尔德的公有制最优人数模型:人数最优的公有制处于内部管理投资的边际收益与排他投资的边际收益的相等点上。即内部管理边际成本与排他边际成本的相等点。

15、企业创新的概念是由熊彼得提出来的。

企业创新的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制度创新(组织创新)

狭义的制度创新即组织创新,重点研究产权制度。

广义的制度创新还加上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

例:我国从国营、集体所有制→承包制→股分制→期权制私营(有)化

(二)技术创新

指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引入。其可以是源于科学进展、技术进步,亦可以仅是工序、工艺的创新。

市场经济下,技术创新挂一漏万仅是单纯技术行为,也是一种商业行为。

首先,技术进步创新的动力的一个主要来源于商业利益,技术创新的任何成果和潜在可能都可以成为商业行为。例:纳米技术的滥觞。其次,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创新程度越高,不确定性越大。因此,并不是任何技术创新都能为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和提供预期利润。例:风险投资,十分之一成功并收到回报,即是成功。又例:90%的专利都是无实际意义的。第三,科学构思、营销、R&D (研发)及商业化是技术创新取得成功的三个要素。

(三)市场创新

即伴随新产品的开发而形成的对市场的开拓和占领。有时甚至是市场的调研开发创新引导了新产品的开发。它扩展的企业的生存空间:

首先,盈利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五个因素(五种竞争力):

1.供方的讨价能力;

2.需方的还价能力;

3.现有企业的竞争结构;

4.潜在的进入者;

5.替代产品的威胁。

其次,市场创新,首先始于市场观念的创新。

1.树立整体市场观;

2 .树立潜在市场观;

3.树立未来市场观;

4.树立创造顾客观。

(四)管理创新

指一种更有效而尚未被子企业采用的新的管理方式或方法的引入。它是组织创新在企业经营层面上的辐射。管理集成化是信息时代以来的一种变革趋势。它主要表现为:

1.整体化:系统的整体和谐高效。

2.连锁互动:建立快捷高效的信息网络。

16、典型企业组织结构:

U型组织

一、U型组织的基本概念

U型组织(United structure)即传统的层级(节制)组织(科层制)在企业的应用。其产生于19世纪末,盛行于20世纪初期。至今仍是很多企业最初和某一具体部门内的管理组织形式。一般认为,是法约尔率先把在军事管理、行政管理和社会多种管理实践中古已有之的方法引入企业管理。

U型组织有三种典型形式:

1.直线式组织结(Line structure)即沿指挥链进行各种作业,每个人只向一个上级负责,并必须绝对服从这个上级的命令。由此可形成所谓金字塔型的层级节制体制。适用于规模小、生产技术简单的企业,管理者应具备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全部知识经验。

2.职能结构(Functional structure)是按专业分工的管理办法来取代直线结构的所谓“全能式”管理。下级既要听从上级主管人员的领导,也要接受上级职能部门的领导。

3.直线职能制(Line and Function system)在保证直线指挥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职能部门的管理作用。在U型组织中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管理架构。

4.矩阵制组织

二、U型组织的基本特征

(一)层级节制:一条明确的指挥链。

1.按层级决定地位高低,以及命令与服从关系。

2.只有一个上级,并仅服从其命令。

3.权力层层分解,每一层有明确的管理跨度。

4.权力、地位、待遇根据层级地位而明文规定。

5.命令应采用成文形式。

(二)职能化分工及管理权力的参与

随着管理技术的复杂化,企业从厂长的一长制进入三总制:

总经理:行政管理系统;

总工程师:技术管理系统;

总会计师:财务管理系统。

(三)具有标准化的工作程序

是一种严格按制度运行的生产或运作的组织系统;理论归属:泰勒制

三、U型结构企业内部的基本管理关系

1.企业决策的高度集中统一。

2.企业财务衽集中管理。

3.企业的发展决策于最高层。

4.企业内部各级单位的奖惩取决于完成上级指标的情况。

四、U型组织的利弊

利:

权利集中,整体一致、协调。

规模效益。

资源统筹、整合。

弊:

协调、评估、监控等管理成本增大。

信息滞缓、失真。

部门狭隘利益观。

基层主体性减少,独创精神受到压抑。

不便于更新调整。

官僚主义是层级节制体制所普遍具有的弊病,它反映在企业中形成所谓:“粮仓”文化,使用权企业越来越不能适应技术发展迅速,市场变化万端的现代企业需要。

附:H型组织结构

H型结构(Holding company,H-form)即控股公司结构。严格意义上讲,它并不是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形态,而是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在H型公司持有子公司或分公司部份或全部股份,下属各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

控股公司依据其所从事的活动内容,可以分为两类:

1.纯粹控股公司(Pure holding company )它仅掌握子公司的股份,控制被控股子公司的重大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而本身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

2.混合控股公司(Mixed holding company)它既从事股权控制,又从事某种实际的经营活动。 H型结构中包含了U型结构,一般情况下,构成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往往是U型结构的。 M型组织结构

基本概念

M型结构(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亦称作“事业部制”或“多部门制”。有时也称作“产品部(结构)”或“战略经营单位”。

M型组织产生于一战后,到40-50年代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组织逻辑是:事业部的自主和企业集中控制的结合,企业最高管理层对事业部的经营绩效进行监督和评价并据此分配资源。

事业部作为直接经营的实体直接面对市场,这样企业则呈现出多角化经营。

企业在历史上是为特定产品的集约化、大规模生产而产生。但是,企业成为一个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的实体后,它需要面对市场多元发展的需求而作出的进化。

M型组织与U型组织相比,其特征在于:

M型组织结构是以企业总部与中层管理之间的分权为特征,它由作为投资中心的总部、作为利润中心的事业部与作为成本中心的工厂所组成,各层面协调工作。

第一层为核心企业,由三部分组成,即图中的A、B、C,其中A为母公司,B为一个或多个分公司,C是分属于B的一个或多个生产厂,三者合起来 成为一个法人。

从管理职责角度,A是集团投资和利润中心,B为集团的二级法人(内部核算单位或虚拟法人),它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是集团的经营中心或利润中心;C为生产活动中心,是属于B的成本中心或费用中心。

第二层次是核心层企业的控股企业,即图中的D,它可为一个或多个独立的法人,是集团公司的紧密层企业,与核心层企业保持资本投资关系,它可以是核心层企业的原料生产厂或其他产品购销网络。

第三层是核心层企业的参股企业或控股企业的参股企业,这些参股企业都是独立法人,与核心企业或紧密层企业保持一定的关系。

M型控股公司组织结构与典型的事业部制结构相似,只是其事业部层面的形式有所不同,从总体看,是属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母公司保持投资中心、决策中心、战略发展中心

的地位,而事业部作为利润中心、管理协调中心进行考核。

M型结构是U型与H型两种结构发展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一种分权与集权相结合,更强调整体效应的大型公司结构。它的事业部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按行业、地区或其他因素组成的一系列被子控股公司作为事业部;另一种是企业集团。

M型模式可以看作是典型的事业部制的变形,分权程度较大,它通过划分事业部或以集团公司的形式,保证了在控股公司的子公司较多的情况下,整个控股公司的管理幅度虽大,但仍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M 型控股公司组织结构模式的优劣:

优点:

实现了集权和分权的适度结合,既调动了各事业部发展的积极性,又能通过统一协调与管理,有效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能做到上下联动,互相有效配合,反应速度更加敏捷。

日常经营决策交付各事业部、职能部门进行,与长期的战略性决策分离,使高层领导可以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协调、评价和作出重大决策。 缺点:

管理层次增加,协调和信息传递困难加大,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部交易费用。 适用情况:

M型模式适合于规模较大,多元化经营的控股公司。从500家世界大公司的管理模式发展变化来看,50年代以来,使用M型的比例不断增加,使用U型的比例不断减少,使用H型的比例略有减少,这说明M型结构更具有生命力。这点在我国集团公司的管理模式上也得到了体现。

网络型组织(N型组织)

N型组织结构(Network Organization structure)是一种新型的多分布或事业部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企业按产品、客户、地区来设立事业部,每一个事业部都是一个有相当自主权的利润中心,独立地进行日常经营决策,各事业部相当于一个U型企业。

N型组织结构是信息时代来临这个大背景下所催生的产物。是一种由小型自主、创新的经营单位组成的网络化组织形态。

一、N型组织结构的形成

首先,规模经济的获得越来越难。规模经济产生于以不同的方式和更高的效率来进行更大范围的活动能力,意味着满负荷运行的活动在较大的规模上效率更高。但是规模与经济并不是正比例直线相关,随着规模的扩大,楞调的复杂性和非直接成本的跳跃式啬可能导致某项价值活动中规模的不经济。

其次,现在的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为典型的买方市场,企业已经无法简单地提供大批量的类似商品。在多品种、小指的生产条件下,M型结构的优势逐渐丧失。

第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市场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第四,以时间为基础的竞争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企业竞争的一个突出特点。企业的战略体现在: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组织管理模式管理企业,使企业能在最短的时间生产出种类新产品以开拓新的市场。

二、未来N型组织的特点:

第一,组织的扁平化。

第二,组织的网络化。在管理组织中,既强调等级,更强调协调。

第三,组织的无边界化。组织更多的不是表现为一种有形的障碍,其界限越来越趋向于无形。这并不是不要边界,而是不要僵硬的边界,使企业具有可渗透性和灵活性的边界,以柔性组织结构模式替代刚性模式,以可持续变化的结构代替原先那种相对固定的组织结构。

第四,组织的多元化。企业不再被认为只有一种合适的组织结构,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地域的组织结构不再是统一的模式,而是根据具体环境及组织目标来构建不同的组织结构。目标决定战略,战略决定结构。

第五,构建内部市场组织。超越传统的等级组织结构,不再将公司原有各个单位都视作自己的部门,在保留核心部门的情况下,将非核心部门均外化出去。组织结构上的自由将产生巨大的创造力。

17、良好企业文化的主要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

企业文化的层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

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国外学者提出构成公司文化的五大要素:

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形象;;典礼和仪式;;文化网络.

18、企业组织构成的基本要素:活动、技术、制度、目标四个要素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技术:是企业组织形成的关键,不同企业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同的企业组织具有不同的转换技术。

制度:起着“粘着”作用,以保证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

技术与制度存在着二项对立:一方面一定技术需要一定制度相配合;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又推动制度的改革。

活动:其他要素得以发挥作用的载体。

目标:是整个结构的灵魂。

19、生产过程中的几种加工方法

20、委托代理关系的基础:产权

类型

21、ISO9000(P169)

22、经营安全性评价标准(安全边际率多少是安全的)(P251)

23、JIT:Just in time

BPR:企业流程再造

SC:供应链

SCP:供应链计划

SCM:供应链管理

24、企业的控制权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25、企业内部员工地位越高,工资差距越大

26、国营企业领导为什么喜欢在职消费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LIBYYHpvZdrkO5bKX8vNbkZNYa6JGv_JQXpTiubUyOberovwo5AullHSu_xlMqETnqYSDsWr3qVnw0DusnJsLirADmKwbWOzXSFiINwcwBG

27、企业社会贡献能力(分析相对深入)(P233)

27、股票期权制度的作用

(1)股票期权具有双重激励作用。首先是薪酬激励。实施股票期权的企业,如果经营有成效,其股票价格就会上涨。这样,企业的核心人才就可以行使股票期权,从中获得可观的收益。其次是所有权激励。当企业的核心人才行使股票期权购买了企业的股票之后,他们就会以所有者的身份,关注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关注企业的发展。因此,经理人股票期权是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的一种重要激励报酬方式,体现了人力资本在现代企业中控制权与索取权相结合的“激励相容”原则。

(2)股票期权的约束作用。拟行使股票期权的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必须高度关注股价的潜在收益及公司业绩,从而致力于企业运行机制的顺利运行。这就相对

有效地约束了他们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做到了激励与约束的相对统一。

(3)股票期权的定价作用。人力资本不能像非人力资本那样可以在静态下以货币加以量化,它的价值只能在人力资本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其绩效的评价加以确定。而股票期权通过股价的波动与企业经营业绩相联,实现了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市场化、外部化和客观化,有效地解决了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复杂性问题。在资本市场上,各种各样复杂的内生力量相互运动、博弈和共同作用而自发生成的股价信号内在地包含了人力资本的种种特性。人们通过资本市场上买和卖来判断和决定人力资本的价值,通过资本市场上提供的价格信号来预期人力资本的价值,即人们在资本市场上对人力资本“出价”,并最终形成人力资本价格。

28、公司盈利能力分析(P232)

29、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形式(空间-深入了解):生产过程组织的基本内容

1.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指在一定的空间内,合理地设置企业内部各基本生产单位,使生产活动能高效地顺利进行。有两种典型形式:

(1)工艺专业化形式(工艺原则):即按照生产过程中的种个工艺阶段的工艺特点来设置生产单位。

(2)对象专业化形式(对象原则):即按照产品(或零部件)的不同来设置生产单位,每个生产单位完成其所负担加工对象的全部工艺过程,工艺过程是封闭的。

2.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即企业生产中劳动对象在生产过程中的移动方式的组织,以保障劳动对象和机器设备在时间上紧密衔接,实现有节奏的连续生产。

(1)顺序移动方式:指一批工件在前一道工序全部加工完毕后,整批转移到下一道工序进行加工。

特点:一道工序工作时,其他工序都在等待。

工件加工周期T顺:

例8.1:某产品生产3件,经4道工序加工,每道工序加工的单件工时分别为:10、5、20、10min,计算生产周期。

(2)平行移动方式:指一批工件中的每个工件在每道的移动方式。

特点:一批工件同时在不同工序上平行进行加工,因此缩短了生产周期。

此方式整批工件加工周期最短。但是,当后道工序时间小于前道工序时间时,后道工序在每个工件加工完毕后有部分间歇时间。

(3)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例8.1:某产品生产3件,经4道工序加工,每道工序加工的单件工时分别为:10、5、

30、案例:涉及企业生产中怎样调试员工心理状况,薪酬等


相关文章

  • 探究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经济飞速发展和进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企业,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很多方面的正常发展,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当今只利于企业利润发展的管理模式已经完全达不到现在经济发展的要求了 ...查看


  • 中小企业管理会计
  • 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探讨 摘要: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比达99.6%,已成为协调国民经济增长和运行的基础性力量,在经济转型升级,稳定就业等方面具有基础性地位.当前中小企业存在资金管理混乱,会计制度不健全,财务控制薄弱等应用现状,影响 ...查看


  • 企业经济管理有效应用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意义
  • 摘 要:我国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经济行为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与此同时,我国的企业对自身成本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由于传统的经济管理的欠缺,导致企业的成本管理过程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有效应 ...查看


  • 草稿毕业论文
  • 浅谈当前国企行政管理体新制构建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国有企业同样如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行政管理也面临着调整旧方式.适应新形势的任务 ...查看


  •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
  • 学校代码:10410 序 号: 题目: 课 程 论 文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姓 名: 学 号: 20102967 专 业: 国际金融 年 级: 10级 指导教师: 蔡 波 二 零 一三 年 十二 月 摘要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 ...查看


  • 员工管理制度详解
  • 员工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制度(Management Systems)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活动的企业管理制度制度安排,包括公司经营目的和观念,公司目标与战略,公司的管理组织以及各业务职能领域活动的规定. 目录 1简介 2重要性 3规范性 ...查看


  • 试论质量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1
  •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试论质量管理与企业文化的 姓 名: 张永胜 专 业:工商行政管理 年 级: 2013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随着质量管理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的新阶段,质量文化管理已成为这个阶段的重点与核心,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立的体系,正 ...查看


  • 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
  • 摘 要: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既是对现有管理手段提炼.整合和延伸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培育.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企业文化也称之为企业文化力,其内容可分为企业家精神.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管理和企业环境等五个方面.在企业全面开展风险管 ...查看


  • 行政管理学论文
  •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论行政管理手段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中心: 职 学 号: 专 业: 行政管理 年 月 日 XXX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 论行政管理手段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任务与要求: 基于对行政管理手 ...查看


  • 企业管理中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分析
  • 企业管理中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分析 胡广明 淮北矿业集团淮北选煤厂,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其在企业管理中应用日益广泛,不但对于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积极效果,而且对于企业成本节约也有重要意义.本文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