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1](宣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3],杀之,寘诸畚[4],使妇人载以过朝[5]。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6]。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7]。”三进及溜[8],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9],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10]。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11],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12]。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1]君,用如动词。不君,不行君道。《论语·颜渊》:“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2]厚敛,使„„厚(加重)。彫 ,雕刻义的本字,后来“彫”废,而“雕”行。“彫”从“彡”,《说文》:“彡,毛饰画也。”指须毛及饰画的花纹。《荀子·大略》:“天子彫弓。”杨倞注:“彡,谓画为文饰。”

[3]宰夫,厨子。天子称膳夫,诸侯称宰夫。天子也有宰夫,与此不同,是职官名。掌正治朝之位,处理诸臣、百姓上书及财务审计等职。孰,后来写作“熟”。

[4]畚,即现在的畚箕。《列子·汤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於渤海之尾。”

[5]以,连词,来。

[6]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7]赵盾为正卿,若谏而灵公不纳,则再无人可以继之。

[8]溜,通。五代徐锴《说文系传·雨部》:“霤,屋檐滴处。《春秋左传》曰:‘三进及霤’”。

[9]所,结构助词。所过,名词性结构。

[10]莫,否定性指示代词,没有什么。焉,相当于“于此”,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含有比较义。

[11]夫,音Fú。句首语气词。

[12]社,土神;稷,谷神,指国家。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岂惟,不只是。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1],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闢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2]。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3],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4],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1]患,憎恶。《国语·晋语五》云:“灵公虐,赵宣子骤谏,公患之。”韦注:“患,疾也。”《吕氏春秋·过理篇》云:“赵盾骤谏而不听,公恶之。”患、疾、恶三义相近。

[2]假寐,不脱衣冠睡觉。即打瞌睡。

[3] 恭敬,谦逊有礼,重在外表;敬,尊重,重在内心。

[4]於,在。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1],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2]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3]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4]。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鬭且出。提弥明死之。[5]

[1]饮(yin去声),使„„喝,也就是给„„喝。《公羊传》:“灵公闻之,怒,滋欲杀之甚。众莫可使往者,於是伏甲于宫中,召赵盾而食(si去声)之。”

[2]趋,疾行曰走,疾走曰趋。

[3]遂,承接连词,于是。

[4]夫(Fú),指示代词,相当于“那”。搏,徒手打。

[5]死之,为动式,殉难。

初,宣子田于首山[1]。舍于翳桑。见灵辄饿[2],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3]。”食之[4],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5],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6],寘诸橐以与之[7]。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8]。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9]

[1]田,后来写作“畋”,古今字。

[2]饿,饥指腹内乏食,饿指受到死亡威胁。

[3]病,疾加也。不食三日矣,此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现代汉语语序为“三日不食矣。”如《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等乘以伐京。”与此相同。

[4]食(音Sì),后来写作“饲”。

[5]焉,指示代词,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食(音shí),食物。《经典释文》音si去声。

[7] 橐(TUó),囊与橐皆古代盛物之具,橐两端有底,旁边开口,物件盛满以后,在中间举起,所盛物便至两端,可以担,大者可以垂之於车或牲畜。

[8]免之,使动用法。

[9]遂,于是、就,副词。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1]。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2]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3]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慼,’其我之谓矣!” [4]

[1]攻,当为“杀”之误。《孔子家语·正论篇》引《左传》“赵穿杀灵公。”赵穿,赵盾之弟。

[2]弑,下杀上称弑,上杀下称诛。

[3]竟,反,后来分别写作“境”、“返”(古今字)。

[4] “我之怀矣,自诒伊慼”,这两句诗可能分别出自于《诗·邶风·雄雉》:“我之怀矣,自诒伊阻。”和《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慼 。”先秦时,截取诗句以合己意常见。清钱澄之《田间诗学·雄雉》云:“此盖仁卫之士以雄雉起兴,嗟其泄泄,飞不出域,言不能远举也。于是悔其初至之时,怀安不去而阻滞乱邦,实自贻之患也。”《诗·小雅·小明》:“似大夫行役于外,而朝有谗嫉之人,故忧危之甚。”正合文意。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1]。惜也,越竟乃免。”

[1]为书法受弑君之名。

[题解]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体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理作了形象化的说明。

[译文]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士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

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

晋灵公不君[1](宣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3],杀之,寘诸畚[4],使妇人载以过朝[5]。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6]。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7]。”三进及溜[8],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9],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10]。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11],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12]。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1]君,用如动词。不君,不行君道。《论语·颜渊》:“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2]厚敛,使„„厚(加重)。彫 ,雕刻义的本字,后来“彫”废,而“雕”行。“彫”从“彡”,《说文》:“彡,毛饰画也。”指须毛及饰画的花纹。《荀子·大略》:“天子彫弓。”杨倞注:“彡,谓画为文饰。”

[3]宰夫,厨子。天子称膳夫,诸侯称宰夫。天子也有宰夫,与此不同,是职官名。掌正治朝之位,处理诸臣、百姓上书及财务审计等职。孰,后来写作“熟”。

[4]畚,即现在的畚箕。《列子·汤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於渤海之尾。”

[5]以,连词,来。

[6]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7]赵盾为正卿,若谏而灵公不纳,则再无人可以继之。

[8]溜,通。五代徐锴《说文系传·雨部》:“霤,屋檐滴处。《春秋左传》曰:‘三进及霤’”。

[9]所,结构助词。所过,名词性结构。

[10]莫,否定性指示代词,没有什么。焉,相当于“于此”,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含有比较义。

[11]夫,音Fú。句首语气词。

[12]社,土神;稷,谷神,指国家。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岂惟,不只是。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1],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闢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2]。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3],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4],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1]患,憎恶。《国语·晋语五》云:“灵公虐,赵宣子骤谏,公患之。”韦注:“患,疾也。”《吕氏春秋·过理篇》云:“赵盾骤谏而不听,公恶之。”患、疾、恶三义相近。

[2]假寐,不脱衣冠睡觉。即打瞌睡。

[3] 恭敬,谦逊有礼,重在外表;敬,尊重,重在内心。

[4]於,在。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1],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2]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3]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4]。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鬭且出。提弥明死之。[5]

[1]饮(yin去声),使„„喝,也就是给„„喝。《公羊传》:“灵公闻之,怒,滋欲杀之甚。众莫可使往者,於是伏甲于宫中,召赵盾而食(si去声)之。”

[2]趋,疾行曰走,疾走曰趋。

[3]遂,承接连词,于是。

[4]夫(Fú),指示代词,相当于“那”。搏,徒手打。

[5]死之,为动式,殉难。

初,宣子田于首山[1]。舍于翳桑。见灵辄饿[2],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3]。”食之[4],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5],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6],寘诸橐以与之[7]。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8]。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9]

[1]田,后来写作“畋”,古今字。

[2]饿,饥指腹内乏食,饿指受到死亡威胁。

[3]病,疾加也。不食三日矣,此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现代汉语语序为“三日不食矣。”如《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等乘以伐京。”与此相同。

[4]食(音Sì),后来写作“饲”。

[5]焉,指示代词,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食(音shí),食物。《经典释文》音si去声。

[7] 橐(TUó),囊与橐皆古代盛物之具,橐两端有底,旁边开口,物件盛满以后,在中间举起,所盛物便至两端,可以担,大者可以垂之於车或牲畜。

[8]免之,使动用法。

[9]遂,于是、就,副词。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1]。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2]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3]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慼,’其我之谓矣!” [4]

[1]攻,当为“杀”之误。《孔子家语·正论篇》引《左传》“赵穿杀灵公。”赵穿,赵盾之弟。

[2]弑,下杀上称弑,上杀下称诛。

[3]竟,反,后来分别写作“境”、“返”(古今字)。

[4] “我之怀矣,自诒伊慼”,这两句诗可能分别出自于《诗·邶风·雄雉》:“我之怀矣,自诒伊阻。”和《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慼 。”先秦时,截取诗句以合己意常见。清钱澄之《田间诗学·雄雉》云:“此盖仁卫之士以雄雉起兴,嗟其泄泄,飞不出域,言不能远举也。于是悔其初至之时,怀安不去而阻滞乱邦,实自贻之患也。”《诗·小雅·小明》:“似大夫行役于外,而朝有谗嫉之人,故忧危之甚。”正合文意。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1]。惜也,越竟乃免。”

[1]为书法受弑君之名。

[题解]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体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理作了形象化的说明。

[译文]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士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

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