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定义的几点思考

第!"卷第#期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1"’2!"34"2#$%&2566’

!""&年’月!"#$%&’"()*+,&%-*&.,*$+/"’’*0*

对教育定义的几点思考

成黎明

姚利民

$湖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湖南长沙#("")!%

)*!对于教育的定义是一个最基本最普遍的问题"然而这一问题却又一直未曾得出一个一致的认识&归其缘由"主

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即变化与本源的把握不准"事实与价值的混淆"逻辑规范性的忽视问题&只有从这三个视角出发"才能深刻认识教育的内涵"给教育下出科学的定义&

+,-!教育’定义’本源’价值’逻辑规范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00,-"1文章编号!*+",-.///

(人们对教育并不陌生"可以凭直觉知道教育是什么"*,(-$(#%自从教育学惟给教育下精确的定义并不容易&)*(+

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这一领域内的概念和体系便逐步建立起来"尽管如此"人们对教育这一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却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对教育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见仁见智+给教育下定义实际上就是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而以往的一些定义都或多或少泛化或窄化教育概念"在内涵和外延的定位上不够准确"于是许多学者为教育下定义时采取广义或狭义抑或特指义的模式"试图构建起一个无所不包的体系来消除这种现象"此类教育定义只是从事实表层罗列现象"虽在一定程度上从例面促进了对教育认识的深化"但同时也给教育定义制造了更加混乱的场面"使教育的定义更加不规范#而伴随人们对教育术语规范性的重新认识"元教育学热潮的推进"如何给教育下一个科学的定义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以往的教育定义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教育定义的思考视角#

观点和视角的不同"对教育的定义也大相径庭#如英国的-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法国涂尔干认为!-教斯宾塞说

育就是系统的将年轻一代社会化".美国教育家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出发"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

不难看出"以往国外不同的教育

家及学者对教育定义的理解和诠释是很不一致的"或者说-他们都没有给教育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主要是从教育的作用和教育的目的这一角度提出教育是什么.&

*-+

在中国"根据/说文解字0的解释!1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2尽心上0!-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从词的原意可以看出教育本身就包含着使人向善的内涵"而-上所施"下所效.的方式则演绎出了中国两千年来传统的教育模式+

现今"我们所常见的我国较权威的几种教育定义大致有如下几种!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或阶级%的要求"有目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

一,对以往教育定义的思考

自有教育一词以来"人们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教育定义问题的思考"但教育的定义也始终未曾达成共识"由于

!"#$!!""#$"%$!#

%&’(!成黎明"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高等教育基本理论#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的同义语使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

*!$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特指义的教育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如.教学的教育性/等"多见于与教养-教学并用时&*0教育大1增订本2$词典)

*"$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也即学校教育+*0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0教育学)王道俊编$

以上定义基本上是从教育现象的层面出发"从教育者和社会的角度出发"将教育视为一种社会活动"突出教育者和社会的地位"乃至受教育者的地位被忽视了"过分地强调了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将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功能+在西方却恰恰相反"多数西方学者往往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但这并不是说西方的教育学者就没有从教育者或社会的角度来分析教育定义的$"把教育视为个体学习和发展的3教育即生长/便是一个很好的过程+典型的代表如杜威的

例证&这两种教育定义观正好反映了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的分歧"也给自古以来就有的内发教育观和外烁教育观的分野披上了定义的外衣&

其次"以往关于教育的大多数定义都给教育框上广义-狭义甚至特指义"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外延的全面性问题"但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此种做法无异于是教育概念的科学化向世俗化的妥协"而妥协的结果又是以教育内涵的更加混杂为代价&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在被广再者"教育结构

大的教育定义者认同的同时"而有一些教育定义又时有偷窃其中的教育要素之嫌"如有学者定义教育时认为教育有时还指学生的自学"对于这一定义方法无疑将教育者这一

要素给排除了&

鉴于以上的一些问题"就有必要重新思考如何给教育定义"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

二-几个思考的角度

!"#$%&’(

鲁洁教授在为项贤明的0泛教育论)的序中写道,.人在变"世界在变"教育也在变"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诠释当*&$教育在其初被人意识再被不断被定义然也应该变&/$#%

直至今日"其内涵-特征-内容-手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教育的定义也理所当然不能停滞于.上所施"下所效/的形态中&教育定义的每一种变化都是伴随着教育自身和社会思潮的演进而发展的"从最初的.教师中心论/到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再到.学生中心论/直至当今.泛教育论/及多元化教育思潮"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教的

育定义的深刻变化&教育定义的变化是永恒的"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从这一意义上说"想获得对教育的终结定义是不可能的&教育与时代的结合要求我们深刻地认识同时代的教育的本质&只有揭示同时代的教育的深刻的内涵"这样的教育定义才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是不断变化及加速变化的"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教育定义的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给教育下定义就不可为"抑或没有下定义的必要&教育定义在离其意义本源更加遥远的同时"却一直继承着其本源的精华"无论是从中国的.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还是从西文词源拉丁文的’()*+,’*引出"发挥$"都蕴涵了培养人这一中心思想&教育定义的变迁与发展"近乎多是在内涵和外延的宽窄"教育的形式-内容的增益上作了相关的发展"这些发展都是源于时代对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考教育的定义时有必要找淮同时代所体现的教育本质与形式&

!)*+,&-.

.知识研究层面"分为价值领域与事实领休漠认为,

*.!!$价值领域是好与坏的领域"事实领域是是与非域&/$-%

的领域&就教育而言"教育的价值研究就是教育哲学"教育*.&/$这一点同样适应对的事实研究就形成了教育科学&$-%

教育定义&给教育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就必须从事实领域的层面来研究教育&

基于这一认识"就不难得知成打的教育定义为何难以得到教育界的一致认可"而且语不详焉"这些定义并非是教育概念的表述"而属教育新观念的展示"其所展示的是新的教育价值观念或价值理念&而不论这些新的理念是否.好教育/的合乎时宜"其实际又不过是这些学者所倡导的

观念"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这一点可从陈桂.课程/概念的精辟见解中得到的启发"陈桂生教生教授对

.至于4概念5*科学概念$"作为反映对象本质属授还认为"

性的思维形式"其内涵只能根据他所指称的对象的4实然*.-$这就直接地提醒了我们既然将教育当状态5规定&/$&%

作一门科学"我们的定义者就应当分清教育事实与教育价

!尽管任何概念的内涵值的分歧%接着陈桂生教授又提出%

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只有当概念所指称的对象的实然状态普遍的发生变化之后%概念的内涵才会相应的变&"!"#’84(这正给我在教育的!变化与本源"的问题上提供了一条十分有效的解决思路&

在中国%以往的一些教育定义大都赋予了积极色彩%!促进$增进$提高$发展"等词%这实际上犯了混淆如含有

事实与价值的差异的毛病&对于教育事实的认识不清%一!好教育"是教育%!坏教育%不成功个常被引用的例子就是

的教育"就不是教育了吗)对于此种将教育定义打下价值理念的烙印%无论如何完善也总是与科学的教育定义失之!概念的坍塌"!3#’8((&交臂%以致造成

!教育"一词而言%!育"本来就代表!养子使作但是就

善"的意义%所以教育从来就与!使人向善"关联%或包含着!使人向善"的内涵%这无疑是与实然状态’事实(的教育概念的界定不相符%使教育趋向于好的善的美的一面&那这一矛盾是否就解决不了了呢%其实矛盾只是表面现象%正确理解这一现象的途径来自于定义的逻辑规范性&

密的规范性$与作为科学范畴的教育研究要求相去甚远%以往的一些常见的教育定义也步入其窠臼&定义性陈述的症结又在于教育诸理念与概念的混淆&作为一门科学的教育学%要正确揭示和诠释教育的实质%就必须按照逻辑规则来对教育下定义&

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在!属加种差"!.#实际思维中%最常用的一种下定义的方法是

方法%即!由被定义项的属概念和种差结合起来充当定义项的定义"%用一个公式表达即,

被定义项!种差9邻近的属概念

运用此种方法给教育下定义%首先应做的就是找出被’被定义项与邻近的属定义项的邻近属概念%再找出种差

概念中所包含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最后将两者用合符语言逻辑的方式结合起来%关于邻近属概念的层次性如何确定%种差的准确定位%以及如何规范而灵活的结合*现代教育学+!-#%二者的问题%读者可以参考扈中平教授的

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维方式与范本&本人就这一问题在此不作赘述%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问题的具体确定仍有待广大学者作进一步的研究&

当然%这种经典逻辑的定义程序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用&其应用领域仅仅限制在那些特征性的概念$分类性或者质的规定性概念&

!(#

&’()*+,-./012

在通常的教育定义中%往往只是依下定义者想当然或从小处着手修修补补%从而使教育定义难以完善$准确地揭示出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分析教育哲学研究家谢弗勒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阐述了三种定义性陈述"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指创制的定义%也就是作者所下的定义&规定性定义只要求被定义的概念或术语在同一著作或文献中始终坚持这一含义即可&描述性定义是指适当地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这类定义没有任何逻辑规范性的要求%随意性很大%定义的水平与下定义者的自身水平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容易造成定义混乱%不严谨&纲领性定义指的是或明或暗地表述事物应该是什么%这类定义在日常生活中也较常见%下定义者往往给定义制定一个方向%赋予定义一定的价值或积极色彩%用!应然状态"取代!实然状态"%最终导!教育价致缩小或错误认定教育的外延%这一点与上述的值与事实"的问题有相同之处&

从定义性陈述的三种情况可以看出%这类定义缺乏严

但这种虽然充满诸多局限的方

法对于解决教育定义的鱼目混杂$本质认识不清和教育科学的概念体系的建设是具有极大意义的&当然%在此要提!变化醒的是%运用逻辑规则为教育下定义必须将前述的与本源"$!价值与事实"问题结合起来思考%这三者是紧密联系且有部分重叠的&

给教育下定义是一项极其辛苦的工作%而每一项定义又将对教育学科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最后%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说,!可能世上最普遍的事物%对它下定义最困难&"!0#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就不可定义%其实质在于要从教育事实分析%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相结合%实现向绝对真理的接近&另外%文中并未能给教育下出一个完整的定义%实因个人能力问题%文章旨在给要对教育下定义者和思考者提供一个思维的视角%实为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

!"#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0#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1#$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20’*"+$!3#项贤明$泛教育论!%#$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22$!/#林传体$教育价值!%#$台北&文景出版社’"(-2$

!4#*美+索尔蒂斯$教育的定义!5#$瞿葆荃$教育文集$教育与教育学!6#$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0&""(7")2$!.#姜全吉$逻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3073-$!-#扈中平$现代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22&-7""$

!(#*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设!%#$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2"&"4$

第!"卷第#期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1"’2!"34"2#$%&2566’

!""&年’月!"#$%&’"()*+,&%-*&.,*$+/"’’*0*

对教育定义的几点思考

成黎明

姚利民

$湖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湖南长沙#("")!%

)*!对于教育的定义是一个最基本最普遍的问题"然而这一问题却又一直未曾得出一个一致的认识&归其缘由"主

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即变化与本源的把握不准"事实与价值的混淆"逻辑规范性的忽视问题&只有从这三个视角出发"才能深刻认识教育的内涵"给教育下出科学的定义&

+,-!教育’定义’本源’价值’逻辑规范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00,-"1文章编号!*+",-.///

(人们对教育并不陌生"可以凭直觉知道教育是什么"*,(-$(#%自从教育学惟给教育下精确的定义并不容易&)*(+

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这一领域内的概念和体系便逐步建立起来"尽管如此"人们对教育这一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却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对教育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见仁见智+给教育下定义实际上就是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而以往的一些定义都或多或少泛化或窄化教育概念"在内涵和外延的定位上不够准确"于是许多学者为教育下定义时采取广义或狭义抑或特指义的模式"试图构建起一个无所不包的体系来消除这种现象"此类教育定义只是从事实表层罗列现象"虽在一定程度上从例面促进了对教育认识的深化"但同时也给教育定义制造了更加混乱的场面"使教育的定义更加不规范#而伴随人们对教育术语规范性的重新认识"元教育学热潮的推进"如何给教育下一个科学的定义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以往的教育定义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教育定义的思考视角#

观点和视角的不同"对教育的定义也大相径庭#如英国的-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法国涂尔干认为!-教斯宾塞说

育就是系统的将年轻一代社会化".美国教育家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出发"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

不难看出"以往国外不同的教育

家及学者对教育定义的理解和诠释是很不一致的"或者说-他们都没有给教育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主要是从教育的作用和教育的目的这一角度提出教育是什么.&

*-+

在中国"根据/说文解字0的解释!1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2尽心上0!-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从词的原意可以看出教育本身就包含着使人向善的内涵"而-上所施"下所效.的方式则演绎出了中国两千年来传统的教育模式+

现今"我们所常见的我国较权威的几种教育定义大致有如下几种!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或阶级%的要求"有目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

一,对以往教育定义的思考

自有教育一词以来"人们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教育定义问题的思考"但教育的定义也始终未曾达成共识"由于

!"#$!!""#$"%$!#

%&’(!成黎明"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高等教育基本理论#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的同义语使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

*!$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特指义的教育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如.教学的教育性/等"多见于与教养-教学并用时&*0教育大1增订本2$词典)

*"$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也即学校教育+*0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0教育学)王道俊编$

以上定义基本上是从教育现象的层面出发"从教育者和社会的角度出发"将教育视为一种社会活动"突出教育者和社会的地位"乃至受教育者的地位被忽视了"过分地强调了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将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功能+在西方却恰恰相反"多数西方学者往往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但这并不是说西方的教育学者就没有从教育者或社会的角度来分析教育定义的$"把教育视为个体学习和发展的3教育即生长/便是一个很好的过程+典型的代表如杜威的

例证&这两种教育定义观正好反映了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的分歧"也给自古以来就有的内发教育观和外烁教育观的分野披上了定义的外衣&

其次"以往关于教育的大多数定义都给教育框上广义-狭义甚至特指义"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外延的全面性问题"但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此种做法无异于是教育概念的科学化向世俗化的妥协"而妥协的结果又是以教育内涵的更加混杂为代价&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在被广再者"教育结构

大的教育定义者认同的同时"而有一些教育定义又时有偷窃其中的教育要素之嫌"如有学者定义教育时认为教育有时还指学生的自学"对于这一定义方法无疑将教育者这一

要素给排除了&

鉴于以上的一些问题"就有必要重新思考如何给教育定义"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

二-几个思考的角度

!"#$%&’(

鲁洁教授在为项贤明的0泛教育论)的序中写道,.人在变"世界在变"教育也在变"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诠释当*&$教育在其初被人意识再被不断被定义然也应该变&/$#%

直至今日"其内涵-特征-内容-手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教育的定义也理所当然不能停滞于.上所施"下所效/的形态中&教育定义的每一种变化都是伴随着教育自身和社会思潮的演进而发展的"从最初的.教师中心论/到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再到.学生中心论/直至当今.泛教育论/及多元化教育思潮"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教的

育定义的深刻变化&教育定义的变化是永恒的"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从这一意义上说"想获得对教育的终结定义是不可能的&教育与时代的结合要求我们深刻地认识同时代的教育的本质&只有揭示同时代的教育的深刻的内涵"这样的教育定义才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是不断变化及加速变化的"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教育定义的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给教育下定义就不可为"抑或没有下定义的必要&教育定义在离其意义本源更加遥远的同时"却一直继承着其本源的精华"无论是从中国的.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还是从西文词源拉丁文的’()*+,’*引出"发挥$"都蕴涵了培养人这一中心思想&教育定义的变迁与发展"近乎多是在内涵和外延的宽窄"教育的形式-内容的增益上作了相关的发展"这些发展都是源于时代对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考教育的定义时有必要找淮同时代所体现的教育本质与形式&

!)*+,&-.

.知识研究层面"分为价值领域与事实领休漠认为,

*.!!$价值领域是好与坏的领域"事实领域是是与非域&/$-%

的领域&就教育而言"教育的价值研究就是教育哲学"教育*.&/$这一点同样适应对的事实研究就形成了教育科学&$-%

教育定义&给教育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就必须从事实领域的层面来研究教育&

基于这一认识"就不难得知成打的教育定义为何难以得到教育界的一致认可"而且语不详焉"这些定义并非是教育概念的表述"而属教育新观念的展示"其所展示的是新的教育价值观念或价值理念&而不论这些新的理念是否.好教育/的合乎时宜"其实际又不过是这些学者所倡导的

观念"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这一点可从陈桂.课程/概念的精辟见解中得到的启发"陈桂生教生教授对

.至于4概念5*科学概念$"作为反映对象本质属授还认为"

性的思维形式"其内涵只能根据他所指称的对象的4实然*.-$这就直接地提醒了我们既然将教育当状态5规定&/$&%

作一门科学"我们的定义者就应当分清教育事实与教育价

!尽管任何概念的内涵值的分歧%接着陈桂生教授又提出%

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只有当概念所指称的对象的实然状态普遍的发生变化之后%概念的内涵才会相应的变&"!"#’84(这正给我在教育的!变化与本源"的问题上提供了一条十分有效的解决思路&

在中国%以往的一些教育定义大都赋予了积极色彩%!促进$增进$提高$发展"等词%这实际上犯了混淆如含有

事实与价值的差异的毛病&对于教育事实的认识不清%一!好教育"是教育%!坏教育%不成功个常被引用的例子就是

的教育"就不是教育了吗)对于此种将教育定义打下价值理念的烙印%无论如何完善也总是与科学的教育定义失之!概念的坍塌"!3#’8((&交臂%以致造成

!教育"一词而言%!育"本来就代表!养子使作但是就

善"的意义%所以教育从来就与!使人向善"关联%或包含着!使人向善"的内涵%这无疑是与实然状态’事实(的教育概念的界定不相符%使教育趋向于好的善的美的一面&那这一矛盾是否就解决不了了呢%其实矛盾只是表面现象%正确理解这一现象的途径来自于定义的逻辑规范性&

密的规范性$与作为科学范畴的教育研究要求相去甚远%以往的一些常见的教育定义也步入其窠臼&定义性陈述的症结又在于教育诸理念与概念的混淆&作为一门科学的教育学%要正确揭示和诠释教育的实质%就必须按照逻辑规则来对教育下定义&

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在!属加种差"!.#实际思维中%最常用的一种下定义的方法是

方法%即!由被定义项的属概念和种差结合起来充当定义项的定义"%用一个公式表达即,

被定义项!种差9邻近的属概念

运用此种方法给教育下定义%首先应做的就是找出被’被定义项与邻近的属定义项的邻近属概念%再找出种差

概念中所包含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最后将两者用合符语言逻辑的方式结合起来%关于邻近属概念的层次性如何确定%种差的准确定位%以及如何规范而灵活的结合*现代教育学+!-#%二者的问题%读者可以参考扈中平教授的

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维方式与范本&本人就这一问题在此不作赘述%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问题的具体确定仍有待广大学者作进一步的研究&

当然%这种经典逻辑的定义程序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用&其应用领域仅仅限制在那些特征性的概念$分类性或者质的规定性概念&

!(#

&’()*+,-./012

在通常的教育定义中%往往只是依下定义者想当然或从小处着手修修补补%从而使教育定义难以完善$准确地揭示出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分析教育哲学研究家谢弗勒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阐述了三种定义性陈述"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指创制的定义%也就是作者所下的定义&规定性定义只要求被定义的概念或术语在同一著作或文献中始终坚持这一含义即可&描述性定义是指适当地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这类定义没有任何逻辑规范性的要求%随意性很大%定义的水平与下定义者的自身水平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容易造成定义混乱%不严谨&纲领性定义指的是或明或暗地表述事物应该是什么%这类定义在日常生活中也较常见%下定义者往往给定义制定一个方向%赋予定义一定的价值或积极色彩%用!应然状态"取代!实然状态"%最终导!教育价致缩小或错误认定教育的外延%这一点与上述的值与事实"的问题有相同之处&

从定义性陈述的三种情况可以看出%这类定义缺乏严

但这种虽然充满诸多局限的方

法对于解决教育定义的鱼目混杂$本质认识不清和教育科学的概念体系的建设是具有极大意义的&当然%在此要提!变化醒的是%运用逻辑规则为教育下定义必须将前述的与本源"$!价值与事实"问题结合起来思考%这三者是紧密联系且有部分重叠的&

给教育下定义是一项极其辛苦的工作%而每一项定义又将对教育学科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最后%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说,!可能世上最普遍的事物%对它下定义最困难&"!0#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就不可定义%其实质在于要从教育事实分析%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相结合%实现向绝对真理的接近&另外%文中并未能给教育下出一个完整的定义%实因个人能力问题%文章旨在给要对教育下定义者和思考者提供一个思维的视角%实为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

!"#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0#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1#$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20’*"+$!3#项贤明$泛教育论!%#$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22$!/#林传体$教育价值!%#$台北&文景出版社’"(-2$

!4#*美+索尔蒂斯$教育的定义!5#$瞿葆荃$教育文集$教育与教育学!6#$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0&""(7")2$!.#姜全吉$逻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3073-$!-#扈中平$现代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22&-7""$

!(#*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设!%#$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2"&"4$


相关文章

  • 对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的批判分析与思考- -
  • 关键词: 教育技术定义 对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的批判分析与思考 A Critical Analysis on the AECT 2005 Definition 郑旭东  孟红娟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 广州 5 ...查看


  • 对教育技术学定位和特征的思考
  • 对教育技术学定位和特征的思考 毛芳 北师大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 [摘 要]本文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定位等提出了新的看法,指出教育技术具有开放性.前沿性.发展性.情境性四大特性. [关键词]教育技术 AECT94定义 特征 定位 一.定义 说到教 ...查看


  • 全国2016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0601 教学实施
  •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辅导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 历年只考过单选(2-4),不排除今年考查简答.重点复习教学原则.方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简答)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 ...查看


  • 信息化的教学设计
  • 信息化的教学设计 <小狗包弟>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2班 尹涛 41002093 目录 前言.................................................................... ...查看


  • 批判性思维辨析
  • 逻辑与科学方法论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4年第28卷第9期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Vol.28No.92014 doi:10.3969/j ...查看


  •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讲课提纲(1-3章)
  • 一章 教心概述 1. 教心定义:学 教 互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心理规律 2. 学与教5要素 学生:主体因素:面对差异(群体.个体) 因材施教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与教育学内容一致,可联系理解 教学环境: 3. 学与教的过程 学习 ...查看


  • 新体育社会学教学大纲
  • 体育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 必修课程 教学对象: 本科 学时学分: 36学时 2学分 编写单位: 铜仁学院体育系 编 写 人: 宁丽娟 审 定 人: 王萍 编写时间: 2012 年6月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体育社会 ...查看


  • 教育研究问题的确立:步骤.策略及标准
  • 作者:朱雁 中学数学月刊 2013年07期 一.确立研究问题的过程 确立研究问题的具体过程大致可以分为选取研究主题.聚焦研究问题和细化研究问题三个步骤.在形成研究问题之初,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选定初步的研究方向或范围.可来源于研究者的经验和兴 ...查看


  • 数学概念的分类及度量性概念的教学思考
  • 第19卷第5期 2010年10月 数学教育学报 JoURNALOF V01.19,N0.5Oct.,2010 MATHEMATICSEDUCAT!ON 数学概念的分类及度量性概念的教学思考 章飞 (江苏教育学院数学系,江苏南京210013)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