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感悟
2016.8
这是写给学校的书信合成的集子,内容与之前所想象的说教式教育类书籍大相径庭,阅读着这位心灵导师的文字,似乎走进了内剖心灵的新世界,但个中言论又似曾相识。
边读边写写划划,划的多是怦然心领神会的、不那么懂的、因为不懂而意见相左的……读完十四篇,发觉克里希那穆提试图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向内探索灵魂的更广阔的世界,这个世界平静淡然、不索求、负责任,有最纯净的真爱。文中有不少观点,而这些各式各样的引领式探讨都始于几个最根本的理念里,比如面对真实,真实不是传统和习惯,也是不其他任何我们妄图附加在其上的想法;再比如用纯然的观察去面对,那么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读下来不觉在书页边角写下两个人名,一个是道家始祖庄子,一个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惊喜地发现三人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先说说与庄子,不知是克里希那穆提的本意就是这样还是译者的关系,这位印度的心灵导师和几千年前的逍遥家庄子竟然都提到了“无为”,克说无为比所谓的积极行动能量要多得多,这是一种完全专注地观察,不拘泥于传统和习惯,由此而产生的能量是无限的;而庄子一直倡导“无为而治”,“无为即无不为”,顺应自然天道,由此而达到内心祥和、民泰平安的最终境界。我想,二人都在呼吁大家回归本真,毫无欲望地关注最真实的生活。更加巧合的是十四篇中,开篇克就提到了孩子被现代文明所困,对整个生命的美无动
于衷。他说“对落叶和山间巨树的敏感远比通过所有的考试和拥有一个吸引人的职业重要的多,那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就像一条奔流的大河,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我们从那个急流中取出一桶水,这点有限的水变成了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局限和永远的悲伤。思想的运动不是美。”这是一种大生活观大世界观,而庄子也正是秉承这种崇尚自然、顺应和接触自然的思想,放眼生命的长河,无为,而达到无不为。
每每读一篇新的文章,都觉得克里希那穆提导师是在引导我们关注内心,文中多次提到“理想”“思想”“习惯”等字眼,认为这些我们觉得在正常不过的甚至是正面能量的概念是阻碍心灵甚至是心灵腐化的,而抛去这些,那最平静的最专注的便是心灵的能量了。这不免让我想起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最著名的言论——认识你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独立而深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赞同苏的这句话,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吗?所谓的认识自己不是所谓的姓名符号,不是单纯的长相身份地位,标签化的性格爱好,更不是依附在别人口中的你,而是不断地发现并确定真正的自己,那些美丽的优点与赤裸的缺陷都是自己,然后坦诚面对自己,悦纳自己,挑战自己,最终绽放。相信此时绽放,便会促使克所提出的“善的绽放”吧!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用一个词来解释克的教诲合不合适,那就是——回归。我相信在这个“速食社会”中,纷繁嘈杂的信息充斥整个世界让人没有片刻宁静来面对自己的内心时,一个心灵平静祥和的人
处于闹市里,会极其容易地发现真、善、美,对街边需要帮助的人是极易极易伸出援助之手而无任何顾虑的,这种善,我愿意称之为“真善”。反之,只要稍加考虑,带上固有的观念和往常的经验,哪怕最后行了善事,此时的心灵也失去了原本的内在美,这样的善,便是“伪善”吧。所以,回归真我,然后释放无尽能量,我想这就是克里希那穆提想表达的吧。
这位印度心灵导师在一本教育著作中用大量篇幅反复宣讲自己的解放心灵说,无非是想告诉教师们,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解放他们的心灵,实现善的绽放。在阅读中,每篇文章的大半部分解释理论,我不断赞同心里钦佩的同时便迫切地想知道作为教师,我到底该怎样做才能达到如此至善的目的,这简直太难了吧!但是读到结尾,克也总是说,专注地观察、善于倾听、面对真实,就可以了。疑问并没有解决,还是不知道具体做法……后转念一想,心灵导师并没有职责告知一名教师如何去解放自己的心灵解放孩子的心灵,而是让我们意识到内在灵魂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这是个深远复杂的世界,我们内心有所改变,对待自己和世界(包括孩子)的态度才会有所改变,而这就是方法吧。心在变,万事万物就会相应而动。
最后引用克里希那穆提在另一本书《关系的真谛》中的一句话:“你改变不了一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一只鸟的飞翔轨迹,改变不了河水流淌的速度,所以只是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 还是相信真心的力量。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感悟
2016.8
这是写给学校的书信合成的集子,内容与之前所想象的说教式教育类书籍大相径庭,阅读着这位心灵导师的文字,似乎走进了内剖心灵的新世界,但个中言论又似曾相识。
边读边写写划划,划的多是怦然心领神会的、不那么懂的、因为不懂而意见相左的……读完十四篇,发觉克里希那穆提试图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向内探索灵魂的更广阔的世界,这个世界平静淡然、不索求、负责任,有最纯净的真爱。文中有不少观点,而这些各式各样的引领式探讨都始于几个最根本的理念里,比如面对真实,真实不是传统和习惯,也是不其他任何我们妄图附加在其上的想法;再比如用纯然的观察去面对,那么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读下来不觉在书页边角写下两个人名,一个是道家始祖庄子,一个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惊喜地发现三人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先说说与庄子,不知是克里希那穆提的本意就是这样还是译者的关系,这位印度的心灵导师和几千年前的逍遥家庄子竟然都提到了“无为”,克说无为比所谓的积极行动能量要多得多,这是一种完全专注地观察,不拘泥于传统和习惯,由此而产生的能量是无限的;而庄子一直倡导“无为而治”,“无为即无不为”,顺应自然天道,由此而达到内心祥和、民泰平安的最终境界。我想,二人都在呼吁大家回归本真,毫无欲望地关注最真实的生活。更加巧合的是十四篇中,开篇克就提到了孩子被现代文明所困,对整个生命的美无动
于衷。他说“对落叶和山间巨树的敏感远比通过所有的考试和拥有一个吸引人的职业重要的多,那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就像一条奔流的大河,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我们从那个急流中取出一桶水,这点有限的水变成了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局限和永远的悲伤。思想的运动不是美。”这是一种大生活观大世界观,而庄子也正是秉承这种崇尚自然、顺应和接触自然的思想,放眼生命的长河,无为,而达到无不为。
每每读一篇新的文章,都觉得克里希那穆提导师是在引导我们关注内心,文中多次提到“理想”“思想”“习惯”等字眼,认为这些我们觉得在正常不过的甚至是正面能量的概念是阻碍心灵甚至是心灵腐化的,而抛去这些,那最平静的最专注的便是心灵的能量了。这不免让我想起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最著名的言论——认识你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独立而深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赞同苏的这句话,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吗?所谓的认识自己不是所谓的姓名符号,不是单纯的长相身份地位,标签化的性格爱好,更不是依附在别人口中的你,而是不断地发现并确定真正的自己,那些美丽的优点与赤裸的缺陷都是自己,然后坦诚面对自己,悦纳自己,挑战自己,最终绽放。相信此时绽放,便会促使克所提出的“善的绽放”吧!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用一个词来解释克的教诲合不合适,那就是——回归。我相信在这个“速食社会”中,纷繁嘈杂的信息充斥整个世界让人没有片刻宁静来面对自己的内心时,一个心灵平静祥和的人
处于闹市里,会极其容易地发现真、善、美,对街边需要帮助的人是极易极易伸出援助之手而无任何顾虑的,这种善,我愿意称之为“真善”。反之,只要稍加考虑,带上固有的观念和往常的经验,哪怕最后行了善事,此时的心灵也失去了原本的内在美,这样的善,便是“伪善”吧。所以,回归真我,然后释放无尽能量,我想这就是克里希那穆提想表达的吧。
这位印度心灵导师在一本教育著作中用大量篇幅反复宣讲自己的解放心灵说,无非是想告诉教师们,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解放他们的心灵,实现善的绽放。在阅读中,每篇文章的大半部分解释理论,我不断赞同心里钦佩的同时便迫切地想知道作为教师,我到底该怎样做才能达到如此至善的目的,这简直太难了吧!但是读到结尾,克也总是说,专注地观察、善于倾听、面对真实,就可以了。疑问并没有解决,还是不知道具体做法……后转念一想,心灵导师并没有职责告知一名教师如何去解放自己的心灵解放孩子的心灵,而是让我们意识到内在灵魂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这是个深远复杂的世界,我们内心有所改变,对待自己和世界(包括孩子)的态度才会有所改变,而这就是方法吧。心在变,万事万物就会相应而动。
最后引用克里希那穆提在另一本书《关系的真谛》中的一句话:“你改变不了一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一只鸟的飞翔轨迹,改变不了河水流淌的速度,所以只是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 还是相信真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