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原文

前言:本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

按:本篇谈亲师敬业,是学者初入学时不可不知的事,比较大学所谈深奥的理论方法,更切于实用。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易解:【兑:说,悦也】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

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敩,教也】学半。」其此之谓乎?

◎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遂】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jiào】。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yǐ】子时术【述】之。」其此之谓乎。

◎易解: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

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次第。古书说: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成大垤【di ã,蚂蚁做窝堆在穴口的小土堆】。就是这个意思。【蛾:蚁。术:述,遵循】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小】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â】,孙【逊】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易解: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著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先练习《诗·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劝勉学生以“莅官、事上”之道;击鼓召集学生,正式打开书箧(书包),希望学生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学习;夏楚两物(教鞭。【夏:榎,槚,茶树。楚:荆条】)是用来警惕鞭策学生,收到整

肃威仪的效果;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实施以前,天子、诸侯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教师常常观察学生,但是并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加以指导,是要使学生自动自发(《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能乱发问,是因为学习要按照进度顺序(次第)进行。这七项是教学的大道理,非常重要。古书说:凡学习做官,领导人民,先学习管理事情,要作一个读书人先学习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志者存心也,志气志气,志者气之导,心之引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逊】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易解:大学施教是讲究方法的,是顺着时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宋人改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句读略有不同。)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一说:拨弄琴弦,调弦听音】;不通晓鸟兽草木,不会譬喻天时人事,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

扫应对,礼节就行不恰当;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修之于身】,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虽然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尚书·说命篇》说:恭敬谦顺,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就是这个意思。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由乎!

◎易解:【呻:诵读, 吟诵。占:窥视。毕:书简】现今之教人者,口里虽然念着书本,心里并不通达,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讲一些枯燥无味的名物制度,让人听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学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时没有一点诚意,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学生求学也违逆不顺。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难为苦,而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虽然课业勉强读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

施之谓孙【逊】,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易解: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的念头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是预备、防备的意思(古德所谓防患于未然是也)。当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才加以教导,就叫做合乎时宜。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力来教导,就叫做循序渐进。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就叫做切磋琢磨。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逊),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僻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易解:【扞格:相互抵触。扞:捍。】邪恶的念头已经发生,然后再来禁止,因为错误的观念已经坚不可拔,教育亦难以胜任。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东学一点西学一些,却不按照进度学习,只是使头脑混乱毫无条理而已。没有同学在一起研讨,切磋琢磨,便落得孤单落寞而少见闻。结交不正当的朋友,会导致违背师长的教训,不良的习惯,会荒废自己的学业【燕:亵渎,轻慢。燕朋:轻慢朋友。燕辟:轻慢老师作的比喻,以为太浅。僻:本来是“辟”,通“譬”】这六项,是导致教育失

败的原因。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易解: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后就可以为人师表了。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以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亲近又能自动思考,这才是善于晓喻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zhǎng】善而就其失者也。

◎易解: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

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需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易解: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教的言语虽然简要却通达晓畅,含蓄而允当,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可算是能使人继承其志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易解:君子知道求学深浅难易的顺序,对于个人的特性差异都能了解,然后方能因材施教。能广泛地晓喻,然后才有能力作老师;能够作老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作领袖。所以能作一个好老师,就是学作领袖的开始。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古书说:三王(伏羲神农黄帝称三皇 )四代(虞夏殷周)对老师的选择都很慎重。就是这个意思。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

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易解: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所以君主不以对待部属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就是在祭祀时,臣子担任『尸』的时候,另一种就是担任君主老师的时候。大学的礼法,对天子授课时,老师不处于面朝北的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 【尸:祭祀的时候,“代表死者接受祭祀”的人】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悦】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易解: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善于发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下手的软处开始,慢慢的扩及较硬的节目,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分

解脱落;不善发问的人,使用的方法刚好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有如撞钟,轻轻敲打则小声【响应】,重力敲打,则【大声】响应,一定要打钟的人从容不迫,然后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传之久远,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庸:夸奖,归功于】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yù】之;语【yù】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易解:自己没有心得,没有独到见解的人,不够资格作老师。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才加以解答;学生心里有疑难,没有能力表达时,老师才加以开导;老师开导了,学生仍然不明白,虽然暂时放弃指导,等待将来也是可以的。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易解:良匠的儿子,想必也能学习补缀皮衣(古代工艺相近);良弓的儿子,想必也能制作畚箕;刚学驾车的小马,都事先把小马系在车后,而车子就在马的前面,让马跟着学习。君子观察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求学的志向了。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易解:古时候的学者,能够分析比较事物的异同之处,

汇整成一类,譬如:鼓的声音并不相当于五音之中的任何一音,但是五音演奏,没有鼓的调和就显得不和谐。水的颜色并不相当于五色当中的任何一种,然而五色的配合,没有水为之调和就无法鲜明。至于学者并不等于政府的任何一种官职,然而任何一种官职,不经过学习就没有办事的能力。又如老师,他不是人伦中的任何一种亲属关系,但是任何一种亲属,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就不懂得人伦之间的关系了。

【服:服制,服丧制度。按生者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 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为五服。一为“斩衰cuī”:是五种丧服中最重的, 服丧三年,用极粗的生麻布为丧服,不缝衣缘,为子女对父母、妻对夫等;二为“齐衰z īcuī”,服丧一年,用次粗的生麻布为丧服,缝衣缘,孙为祖父母、夫为妻等;三为“大功”,服丧九月,用粗麻布为丧服,为堂兄弟、在室堂姐妹、侄妇等;四为“小功”,服丧五月,用稍粗熟麻布为丧服,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再从兄弟、堂侄、侄孙、兄弟之妻、夫之兄弟等;五为“缌s ī麻”,服丧三月,用稍细熟麻布为丧服,为曾祖的兄弟、祖父的堂兄弟、父亲隔二代的堂兄弟、本人隔三代的堂兄弟等,是五服内最轻的服制。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就是不穿丧服,露左臂,以白布缠头。同六世祖及更远的亲属为“无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

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易解:伟大的德行,不偏治一种职务;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种事物;真正伟大可贵的诚信,不一定建立在山盟海誓上;恒久的四时虽不相同,却运转不停,是最准确的守时【伟大的天时不固守某个季节】。如果能了解这四种情形,就可以立志学习伟大了。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易解: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河是水的源头根本,海是河流的归处,先本而后末,这叫做『务本』。

《礼记·学记》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xi ǎo ,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说,yu â)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

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说,yu â)命》曰.学(敩,xi ào )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 áng ).术(遂)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ji ào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蚁)子时术(述)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biàn )祭菜.示敬道也.《宵(小)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 â).孙(逊)其业也.夏(ji ǎ,槚)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逊)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

也佛(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逊).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逊).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僻/譬)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

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yu â)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荅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y ù)之.语(y ù)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前言:本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

按:本篇谈亲师敬业,是学者初入学时不可不知的事,比较大学所谈深奥的理论方法,更切于实用。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易解:【兑:说,悦也】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

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敩,教也】学半。」其此之谓乎?

◎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遂】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jiào】。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yǐ】子时术【述】之。」其此之谓乎。

◎易解: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

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次第。古书说: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成大垤【di ã,蚂蚁做窝堆在穴口的小土堆】。就是这个意思。【蛾:蚁。术:述,遵循】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小】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â】,孙【逊】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易解: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著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先练习《诗·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劝勉学生以“莅官、事上”之道;击鼓召集学生,正式打开书箧(书包),希望学生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学习;夏楚两物(教鞭。【夏:榎,槚,茶树。楚:荆条】)是用来警惕鞭策学生,收到整

肃威仪的效果;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实施以前,天子、诸侯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教师常常观察学生,但是并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加以指导,是要使学生自动自发(《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能乱发问,是因为学习要按照进度顺序(次第)进行。这七项是教学的大道理,非常重要。古书说:凡学习做官,领导人民,先学习管理事情,要作一个读书人先学习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志者存心也,志气志气,志者气之导,心之引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逊】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易解:大学施教是讲究方法的,是顺着时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宋人改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句读略有不同。)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一说:拨弄琴弦,调弦听音】;不通晓鸟兽草木,不会譬喻天时人事,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

扫应对,礼节就行不恰当;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修之于身】,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虽然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尚书·说命篇》说:恭敬谦顺,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就是这个意思。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由乎!

◎易解:【呻:诵读, 吟诵。占:窥视。毕:书简】现今之教人者,口里虽然念着书本,心里并不通达,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讲一些枯燥无味的名物制度,让人听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学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时没有一点诚意,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学生求学也违逆不顺。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难为苦,而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虽然课业勉强读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

施之谓孙【逊】,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易解: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的念头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是预备、防备的意思(古德所谓防患于未然是也)。当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才加以教导,就叫做合乎时宜。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力来教导,就叫做循序渐进。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就叫做切磋琢磨。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逊),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僻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易解:【扞格:相互抵触。扞:捍。】邪恶的念头已经发生,然后再来禁止,因为错误的观念已经坚不可拔,教育亦难以胜任。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东学一点西学一些,却不按照进度学习,只是使头脑混乱毫无条理而已。没有同学在一起研讨,切磋琢磨,便落得孤单落寞而少见闻。结交不正当的朋友,会导致违背师长的教训,不良的习惯,会荒废自己的学业【燕:亵渎,轻慢。燕朋:轻慢朋友。燕辟:轻慢老师作的比喻,以为太浅。僻:本来是“辟”,通“譬”】这六项,是导致教育失

败的原因。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易解: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后就可以为人师表了。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以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亲近又能自动思考,这才是善于晓喻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zhǎng】善而就其失者也。

◎易解: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

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需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易解: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教的言语虽然简要却通达晓畅,含蓄而允当,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可算是能使人继承其志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易解:君子知道求学深浅难易的顺序,对于个人的特性差异都能了解,然后方能因材施教。能广泛地晓喻,然后才有能力作老师;能够作老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作领袖。所以能作一个好老师,就是学作领袖的开始。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古书说:三王(伏羲神农黄帝称三皇 )四代(虞夏殷周)对老师的选择都很慎重。就是这个意思。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

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易解: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所以君主不以对待部属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就是在祭祀时,臣子担任『尸』的时候,另一种就是担任君主老师的时候。大学的礼法,对天子授课时,老师不处于面朝北的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 【尸:祭祀的时候,“代表死者接受祭祀”的人】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悦】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易解: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善于发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下手的软处开始,慢慢的扩及较硬的节目,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分

解脱落;不善发问的人,使用的方法刚好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有如撞钟,轻轻敲打则小声【响应】,重力敲打,则【大声】响应,一定要打钟的人从容不迫,然后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传之久远,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庸:夸奖,归功于】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yù】之;语【yù】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易解:自己没有心得,没有独到见解的人,不够资格作老师。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才加以解答;学生心里有疑难,没有能力表达时,老师才加以开导;老师开导了,学生仍然不明白,虽然暂时放弃指导,等待将来也是可以的。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易解:良匠的儿子,想必也能学习补缀皮衣(古代工艺相近);良弓的儿子,想必也能制作畚箕;刚学驾车的小马,都事先把小马系在车后,而车子就在马的前面,让马跟着学习。君子观察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求学的志向了。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易解:古时候的学者,能够分析比较事物的异同之处,

汇整成一类,譬如:鼓的声音并不相当于五音之中的任何一音,但是五音演奏,没有鼓的调和就显得不和谐。水的颜色并不相当于五色当中的任何一种,然而五色的配合,没有水为之调和就无法鲜明。至于学者并不等于政府的任何一种官职,然而任何一种官职,不经过学习就没有办事的能力。又如老师,他不是人伦中的任何一种亲属关系,但是任何一种亲属,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就不懂得人伦之间的关系了。

【服:服制,服丧制度。按生者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 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为五服。一为“斩衰cuī”:是五种丧服中最重的, 服丧三年,用极粗的生麻布为丧服,不缝衣缘,为子女对父母、妻对夫等;二为“齐衰z īcuī”,服丧一年,用次粗的生麻布为丧服,缝衣缘,孙为祖父母、夫为妻等;三为“大功”,服丧九月,用粗麻布为丧服,为堂兄弟、在室堂姐妹、侄妇等;四为“小功”,服丧五月,用稍粗熟麻布为丧服,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再从兄弟、堂侄、侄孙、兄弟之妻、夫之兄弟等;五为“缌s ī麻”,服丧三月,用稍细熟麻布为丧服,为曾祖的兄弟、祖父的堂兄弟、父亲隔二代的堂兄弟、本人隔三代的堂兄弟等,是五服内最轻的服制。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就是不穿丧服,露左臂,以白布缠头。同六世祖及更远的亲属为“无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

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易解:伟大的德行,不偏治一种职务;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种事物;真正伟大可贵的诚信,不一定建立在山盟海誓上;恒久的四时虽不相同,却运转不停,是最准确的守时【伟大的天时不固守某个季节】。如果能了解这四种情形,就可以立志学习伟大了。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易解: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河是水的源头根本,海是河流的归处,先本而后末,这叫做『务本』。

《礼记·学记》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xi ǎo ,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说,yu â)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

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说,yu â)命》曰.学(敩,xi ào )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 áng ).术(遂)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ji ào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蚁)子时术(述)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biàn )祭菜.示敬道也.《宵(小)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 â).孙(逊)其业也.夏(ji ǎ,槚)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逊)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

也佛(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逊).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逊).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僻/譬)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

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yu â)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荅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y ù)之.语(y ù)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相关文章

  • 古文-励志
  • 言多必失!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查看


  • [礼记]一则(虽有佳肴--)原文(节选)注释及翻译
  •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办."其此之谓乎?注释:1.旨:甘美. ...查看


  • 29[礼记]一则教案
  • 29<礼记>一则 教案 · 学案 · 测案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 ...查看


  • 有子之言似夫子
  • 本词条由秀山 创建,共有1位协作者编辑了2次.最新协作者:秀山 . 孔子的弟子曾子.有子.子游在一起切磋孔子的言论"丧欲速贫,死欲速朽"这个话题. 曾子亲耳听见孔子讲的话,有子却一再否定.后来子游说明当时的背景,有子又说 ...查看


  • 国学经典书库 [原文地址]
  • 国学经典书库 按书名查找: 经部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穀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 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鄭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 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陸氏易解 中 ...查看


  • 大道之行也文档 (4)
  •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表达的是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这一感情的吧?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 ...查看


  • 礼记全文翻译.doc
  • 礼记全文 翻译_百度知道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原文]道德仁义,非 ...查看


  •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16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①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②中国古代的"礼"和"乐 ...查看


  • 大道之行也18
  • 初二语文学案编写人:袁中霞审核人:詹晓燕2011 年 1 月班级姓名学号 (学案 52 )24 大道之行也明心亭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积累吧 天才在于积累,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一.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选贤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