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周刊[1]

《文摘周刊》转载《环球人物》题为《戈尔巴乔夫后悔了》的文章,说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接受中国记者专访说“不要搞什么民主化,那样不会有好结果!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使苏联社会大开放,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下,国内工业受到致命打击,极少数人一夜暴富,钱财数额之巨仅次于美国的大亨,而贫穷的人数却超过了苏联时期。”从这篇报道看,似乎苏联解体的责任要由戈尔巴乔夫承担,他现在后悔了。

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轰然倒塌,苏联政权解体了。苏共领导当时也想力挽狂澜,但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苏共未能得到苏联人民及1500多万党员的支持,连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后来,党组织被查封,财产被没收,却没有任何工人、机关工作人员、苏共党员自动集合起来保卫过去的区委、市委、州委,甚至连游行抗议活动都没有。多么触目惊心!

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当时流传着一个故事:当苏维埃政府粮食部长把一列火车的粮食运至莫斯科向列宁汇报时,因饥饿而昏倒,在场的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

消息一传出,苏共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空前高涨。正是由于高级干部这种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拯救人民的精神,使政权得以生存、巩固、壮大。在饥荒年代苏共的高级干部肩负着繁重的工作,列宁下令设立了专供他们保证身体健康的营养食堂。然而, 1 924年列宁逝世后,即经济有了好转以后,这种营养食堂并没有及时取消,反而成为全苏高级干部特殊化的表现之一。从此以后,上行下效,党政机关特供的范围越来越宽,标准也越来越高,逐渐向特权演变。历经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几代领导人,培育了一个特权阶层。后据俄罗斯学者估计,直接享有特权的高级干部达70万人,连同他们的家属总计达400万之众,严重脱离了群众。

斯大林时期,仅在1935年到1941年开展的肃反活动,就错杀了一大批党政军干部和知识分子,被清洗的党员达120万人。领导十月革命的24名中央委员,有14人被非法处死。1919年到1935年间,31名政治局委员中,有20人遇害。1934年联共(布)十七大代表1966人中,有1108人因“反革命罪”被捕;十七大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有98人被捕或被枪决。

军队总数为733人的高级指挥员和政工人员,被镇压579人(包括80名最高级军事委员会中的75名),红军中只剩下154名高级干部。斯大林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暗害活动是抵抗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危险的形式之一”,于是全国上下广泛搜寻“暗害分子”,一大批专家、教授受到折磨,甚至被枪决。在恐怖的社会氛围中,苏联人民心理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经过多次政治清洗和组织筛选之后,苏联造就了两类干部:一类是能力平庸但听话的干部,另一类是处事圆滑、善于见风使舵的干部。干部任用完全取决于上级领导,下级只对上级负责,基层组织成为执行上级意志的工具。在专制的组织路线下,大批庸人进入和滞留在各级领导层,干部队伍智力资源走向贫乏和枯竭,而大批有独立创新精神的人被排除在外;还长期实行“近亲繁殖”政策,从身边选拔接班人,据统计,在苏联各联盟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中层领导人员中, 75%以上出身机关工作人员,没有基层和企业工作的经历,长期脱离群众,一旦发生政治剧变,很容易随波逐流。到了勃列日涅夫晚年,其注意力都集中在干部“稳定”上,不断搞各种条例、规定,但很多又与人民的诉求无关,反而使官僚阶层日益膨胀的利益要求进一步固定化、法制化,从而使这些官僚感恩戴德,成为当时领导集团的坚决拥护者。领袖在上面,拥护者在下面,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利益却与广大群众越来越疏远的共同体。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和普通共产党员当然不会再有当年保卫苏维埃政权那种政治热情和奋不顾身的精神,这恐怕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有多大责任很难给出定论,但可以肯定,苏联解体的隐患早就埋下了。 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绝对不止一种模式,就如资本主义也不止一种模式一样。中国是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样板。过去闹革命、搞建设,苏联曾是我们的“样板”,而苏联解体则成为我们的反面教材。社会主义必须开放改革,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而如何通过改革逐步走向法治、走向民主,是很重要的课题。

《文摘周刊》转载《环球人物》题为《戈尔巴乔夫后悔了》的文章,说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接受中国记者专访说“不要搞什么民主化,那样不会有好结果!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使苏联社会大开放,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下,国内工业受到致命打击,极少数人一夜暴富,钱财数额之巨仅次于美国的大亨,而贫穷的人数却超过了苏联时期。”从这篇报道看,似乎苏联解体的责任要由戈尔巴乔夫承担,他现在后悔了。

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轰然倒塌,苏联政权解体了。苏共领导当时也想力挽狂澜,但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苏共未能得到苏联人民及1500多万党员的支持,连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后来,党组织被查封,财产被没收,却没有任何工人、机关工作人员、苏共党员自动集合起来保卫过去的区委、市委、州委,甚至连游行抗议活动都没有。多么触目惊心!

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当时流传着一个故事:当苏维埃政府粮食部长把一列火车的粮食运至莫斯科向列宁汇报时,因饥饿而昏倒,在场的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

消息一传出,苏共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空前高涨。正是由于高级干部这种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拯救人民的精神,使政权得以生存、巩固、壮大。在饥荒年代苏共的高级干部肩负着繁重的工作,列宁下令设立了专供他们保证身体健康的营养食堂。然而, 1 924年列宁逝世后,即经济有了好转以后,这种营养食堂并没有及时取消,反而成为全苏高级干部特殊化的表现之一。从此以后,上行下效,党政机关特供的范围越来越宽,标准也越来越高,逐渐向特权演变。历经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几代领导人,培育了一个特权阶层。后据俄罗斯学者估计,直接享有特权的高级干部达70万人,连同他们的家属总计达400万之众,严重脱离了群众。

斯大林时期,仅在1935年到1941年开展的肃反活动,就错杀了一大批党政军干部和知识分子,被清洗的党员达120万人。领导十月革命的24名中央委员,有14人被非法处死。1919年到1935年间,31名政治局委员中,有20人遇害。1934年联共(布)十七大代表1966人中,有1108人因“反革命罪”被捕;十七大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有98人被捕或被枪决。

军队总数为733人的高级指挥员和政工人员,被镇压579人(包括80名最高级军事委员会中的75名),红军中只剩下154名高级干部。斯大林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暗害活动是抵抗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危险的形式之一”,于是全国上下广泛搜寻“暗害分子”,一大批专家、教授受到折磨,甚至被枪决。在恐怖的社会氛围中,苏联人民心理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经过多次政治清洗和组织筛选之后,苏联造就了两类干部:一类是能力平庸但听话的干部,另一类是处事圆滑、善于见风使舵的干部。干部任用完全取决于上级领导,下级只对上级负责,基层组织成为执行上级意志的工具。在专制的组织路线下,大批庸人进入和滞留在各级领导层,干部队伍智力资源走向贫乏和枯竭,而大批有独立创新精神的人被排除在外;还长期实行“近亲繁殖”政策,从身边选拔接班人,据统计,在苏联各联盟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中层领导人员中, 75%以上出身机关工作人员,没有基层和企业工作的经历,长期脱离群众,一旦发生政治剧变,很容易随波逐流。到了勃列日涅夫晚年,其注意力都集中在干部“稳定”上,不断搞各种条例、规定,但很多又与人民的诉求无关,反而使官僚阶层日益膨胀的利益要求进一步固定化、法制化,从而使这些官僚感恩戴德,成为当时领导集团的坚决拥护者。领袖在上面,拥护者在下面,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利益却与广大群众越来越疏远的共同体。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和普通共产党员当然不会再有当年保卫苏维埃政权那种政治热情和奋不顾身的精神,这恐怕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有多大责任很难给出定论,但可以肯定,苏联解体的隐患早就埋下了。 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绝对不止一种模式,就如资本主义也不止一种模式一样。中国是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样板。过去闹革命、搞建设,苏联曾是我们的“样板”,而苏联解体则成为我们的反面教材。社会主义必须开放改革,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而如何通过改革逐步走向法治、走向民主,是很重要的课题。


相关文章

  • 安徽文摘周刊电子版
  • 发布日期:2014-12-08 核心提示:<文摘周刊>是安徽省惟一一张综合性文摘报,创刊于1981年.经历20多年的艰苦创业,取得了平均期发数近40万份的发行业绩. <文摘 <文摘周刊>是安徽省惟一一张综合性文 ...查看


  • 数字时代,新闻类周刊日薄西山?
  • 在几代美国人的眼中,<时代>周刊(Time)及<新闻周刊>(Newsweek)周一摆上报摊的那一刻,也就为他们定下了本周国家新闻议题的基调.互联网诞生前,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开播前,新闻类周刊上的封面新闻等于头等大事. ...查看


  • 荟萃百家精华正确引导舆论
  • 作者:徐光春 新闻出版报 1996年01期 中宣部新闻局.新闻出版署报纸司联合召开的这次文摘报座谈会,是根据关根同志的要求和今年中宣部的工作部署安排的.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是利用这次机会,请各位总编.主编一起,共同学习中央有关新闻宣传工作 ...查看


  • 四大文摘与四类期刊
  • 四大文摘与四类期刊 2004-07-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江泰然 我有话说 对"四大文摘"和"四类期刊",学术界褒贬不一,笼统地夸大其作用,或含糊地贬低其价值,都不利于学术研究,不利于学术期刊发 ...查看


  • [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深度报道解读
  • 摘要:<封面故事>是<中国新闻周刊>的标志性栏目,也是最能凸显深度报道水准的纸质媒介载体之一.在新闻周刊悄然占据纸质媒介市场一定份额的今天,研究深度报道在这种媒介形态中的得与失,对于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完善与发展,具 ...查看


  •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 秦朗
  •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推荐表 工作单位及 部门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 姓名 秦朗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8年2月 民族 汉 党派 中共党员 职务 总编 ...查看


  • 期刊杂志大全
  • 读者(1-200期)√ 传奇故事(上旬) 爱从不卑微(青年文摘 人物) 民间故事选刊 安徽文学2010第12期 爱人坊2011第1期 八小时以外(2006-2008) 北京文学2010第7期 北京文学2010第8期 北京文学2010第9期 ...查看


  • 理解期刊[南方人物周刊]的定位分析
  • 理解期刊<南方人物周刊>的定位分析 姓名:叶军浩 学号:03P1125G 得分: 前 言 <南方人物周刊>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管.南方周末出品的综合类人物周刊.它以"记录我们的命运"为办刊宗旨,以 ...查看


  • [中外健康文摘周刊]征稿函
  • 中 外 健 康 文 摘 杂 志 社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 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 <中外健康文摘>杂志 稿 约 一.杂志介绍: <中外健康文摘>杂志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外健 ...查看


  • 作文:[小学生文摘]-读后感
  • <小学生文摘>-读后感 五莲县实验小学五年级六班 王润尘 小学生应有适合自己阅读的文摘,而<小学生文摘>就是这样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摘.<小学生文摘>既不像青年文学那样浪漫,也不像中年文学那样有趣,更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