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我读宋史系列
周清湘
我读宋史之一‚礼仪之邦‛ ..................................................................................................................... 2 我读宋史之二‚风口浪尖的飞猪‛ .......................................................................................................... 2 我读宋史之三‚老板也有太多的无奈‛ ................................................................................................... 3 我读宋史之四‚蔡太师高效的执行力‛................................................................................................... 4 我读宋史之五‚勇于担当成就个人未来‛ ............................................................................................... 5 我读宋史之六‚再说温公‘司马牛’‛................................................................................................... 7 我读宋史之七‚子瞻里外不是人‛ .......................................................................................................... 8 我读宋史之八‚范文正‘简单、务实’建奇功‛ .................................................................................... 9 浅谈汉字读音演变 ................................................................................................................................. 11
第 1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我读宋史之一‚礼仪之邦‛
宋代皇帝,非常注重礼仪,特别是真宗、仁宗统治时期,尤为重视。时常举行规模宏大的祭天、 祭地、祭祖宗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高层领导聚会场面。 自古以来,中国自称‚礼仪之邦‛,那就请问:是指炎黄子孙自上而下都讲文明、懂礼貌、时 刻遵守五讲四美三热爱,还有八荣八耻,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中国梦,适应经济新常态;这些 要求都做到了,就算是合格了?瞎扯淡,根本啥也不懂。 礼仪:实际上就是‚排场‛,以及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排场列单说明,并为之适应排场的过 程。古人相信,只要把各阶层的排场等级规定好了,那么社会秩序就迎刃而解了。随之,法制也就 有了,从上到下,有尊到卑,谁听谁管,就一切分明。万众只有依靠这个来约束,才能避免、甚至 杜绝武力造反,以及以下犯上、没大没小的社会错误。 所谓礼仪之邦,时刻宣称‚兵者为不详之物,圣人不得己而为之‛(即:王师是保家卫国的, 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不像野蛮的西方社会,他们的宗教(最初)都是以权利为目的,号 召自己的信徒去侵略别国,掠夺财富,如著名的‚十字军‛东征。司马君实在《资治通鉴》的开篇 便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他在著作了细剖深挖,汇总成集,用来
教育历代帝王,告诉他们 什么是最重要的。 时至今日,社会管理依然如此。上至政治局会议、新闻报道、各类晚会、新年团拜会时领导人 排名和座次,包括高级死人追悼会;下至企业的高管例会、年终晚会、项目开慕式,以及社会世俗 的群体活动等,都是在排场进行中完成了‚礼仪之邦‛的形式要求。
我读宋史之二‚风口浪尖的飞猪‛
在俄语、 希腊语中, 中国均被称为‚契丹‛。 现在俄语中, 中国的发音是‚Kitay‛, 源自 Khitan (契丹)。由此可见,基辅罗斯人、希腊人对中国的全面了解始于辽代。 安史之乱摧毁了外表繁华的大唐基业,中原帝国社会治理江河日下,藩镇割据一蹴而就。即使 有唐宣宗(外号‚小太宗‛)这样励精图治的政治强人,依然无济于事。中原汉族政权颓废了,与 此同时,北方突厥实力也受到沉重打击,形成了两败俱伤的政治局面,游牧民族再次出现了四分五 裂。其中,小部族开始傍大款,如党项、沙陀(乐于当雇佣兵)。小部族契丹则不然,开始了独立 建国之路。一个叫耶律阿保机(汉语名字耶律亿)的出世了,趁中原王朝对北方控制力下降,加之 突厥人的衰退,逐步统一契丹各部;后来,又从夷离堇到于越,最后成为可汗。建立了强有力的斡 鲁朵管理体制,向西、向南拓展疆域。到景宗耶律贤执政时期,全面推行汉化,改革政治管理,建
第 2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立‚一国两制‛政治体制。 其子圣宗耶律隆绪曾言道: ‚吾修文武彬彬不异于中华‛。 自称‚北朝‛, 视宋为‚南朝‛,辽帝祚延续了 219 年(907~1125 年)。 自前汉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中不乏英雄人物。而阿保机与军臣单于、伊稚斜单于、叶护可汗、 颉利可汗、沙钵罗可汗相比,其个人综合能力和所在部族的实力皆不如上述几位‚带头大哥‛,关 键是他出生在一个好的时代(对他而言)。军臣、伊稚斜遇到了汉武帝刘彻,叶护碰上了隋文帝杨 坚,颉利邂逅了唐太宗李世民,沙钵罗遭遇了则天皇帝武媚娘,搞得几位游牧民族精英苦不堪言, 最后都身败名裂,身首异处。若阿保机同志生活在这几位汉人皇帝统治的时代,务必向中原称臣, 就其人口和土地而言,最多给一个小酋长(副厅级)干干,逢年过节时焚香祷告,面南而拜,让天 可汗保佑他的部族牛马有草,人无疫端。即使投胎在永乐年间,他也一样臣服于朱氏,大不成‚朵 颜三卫‛变为‚朵颜四卫‛,成为朱棣在漠北的军事前哨,拱卫帝都北京。英雄的成功不在于个人 能力和条件有多么优越, 而在于对手的能力和实力有多么的损。 即, 时下非常流行的机会主
义: ‚台 风来了,猪都会飞‛。
我读宋史之三‚老板也有太多的无奈‛
开宝九年,太祖西幸洛阳,拜谒祖陵。期间,专程来到赵普家里看望这位昔日的下属和故交。 可是,从赵普家出来之后,赵匡胤突然提出:朕不走了,要把皇都从开封迁到洛阳。当时,也没有 人敢对太祖说‚不‛,史称‚群臣莫敢谏‛。终究还是有一个人跳了出来,小心翼翼地表现了自己 的‚忠心‛,他叫李怀忠,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太祖多年来的心腹。他说:东京有汴渠之漕运, 每年从江淮间运米数百万斛,京城里数十万兵丁都靠这个生活,陛下突然迁都,在西京怎么运粮? 况且库府重兵,根本之地都在开封,实不可动也。赵匡胤压根没理这茬儿,这些事情,太祖心里明 镜一般,无须李怀忠教他。 第二天,太宗向太祖进谏,反对迁都一事。赵匡胤解释道:西迁国都,不为其它,只想据山河 之险而去除冗兵之害,像周、汉一样使天下平安。但是,赵光义在众目睽睽之下缓缓抬头,向兄长 说出了五个字:‚在德不在险。‛此言一出,赵匡胤不答,也就是说,皇帝被这五个字给震住了。 天下最重要的是‚德‛,按照中华文明的古理,‚德‛即人心。就是在强调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所 谓真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样,也可以理解为:太宗在教训太祖,说守天下,固 国都,别老想着什么地理上的险要;只要全民一心,共同抗战,天下自然就太平了,绝对不会出事。 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清楚,太宗在说梦话。太祖戎马倥偬三十年,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 个政权的快速交替,如何确保政权的长治久安,他虽无经验可言,但短命王朝血的教训倒是历历在 目。李煜是怎么抓来的?金陵城是怎么打下来的?当年刘彻的太子也有个满口仁义道德,叫嚣着要
第 3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用‚德‛去感化匈奴的智囊,这人整天拿着圣人的语录来砸皇上。刘彻并没生气,直接把这人派到 了边疆,两个月后,匈奴人就砍了那位有‚德‛之人的脑袋。那么‚在德不在险‛这五字真言有什 么厉害的?它有什么魔力让赵匡胤就范了,把迁移国都的国政大事都放下了?德,即人心、官心。 想必大家都知道,有无数的官场事件让历代的皇帝们跳脚骂娘,可是等到要出狠招整治时,一些重 臣向皇帝低声说出一句话来,皇帝就一下子偃旗息鼓了。那句话是:陛下,小心‚官场震动……‛。 万人之上,杀伐随意,还怕什么官场震动?不服就杀了,可郁闷的是为什么皇帝们就都害怕了呢? 不按常理出牌的刘邦由于喜欢小老婆戚夫人,爱屋及乌,就想把太子刘
盈换成刘如意。吕雉请来商 山四皓伴随刘盈左右,当刘邦得知此事后,再也没有更换储君的念想了。彼羽翼己成,朕也没有办 法了。 之时,太宗爵袭晋王,令尹开封(首都市长)十几年。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的权贵及家属多集 中在首都,有着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太宗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形成了坚实的政治势力和牢固的组 织氛围, 为他登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太祖用迁都之名或迁都之实, 把首都的整套班底人马都换了, 除去已经尾大不掉的赵光义。但是,太祖又回忆起了五代的乱局,最高领导权的转换无非是:儿子 弑老子(朱友圭)、下属杀领导(李嗣源)、姐夫掳小舅子(石敬瑭)、弟弟诛兄长(李从珂), 尚未出现叔父砍侄儿的结局,难道要摊到他们赵家的头上?他不敢往下继续想,只能长叹一声,顺 势而为吧。只要政权姓赵,只要天下太平,弟弟和儿子谁都无所谓…… 时至今日,很多下属抱怨老板不提供资源解决具体问题,或者认为老板看不到问题,于是,埋 怨四起,意志消沉,并自以为无上的聪明与睿智。此乃大谬也!老板高高在上,一览无遗,所有的 沟沟坎坎皆历历在目。现实中,我们的组织处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衙门的公共关系、相关联的资 源池、内部的组织氛围、盈利的大环境,等等,诸如此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经营环境。之所以无视 部分棘手问题的存在,不是因为没有看到问题,而是没有瓜熟蒂落的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必然一 蹴而就的处理掉。若一时强行为之,不仅没能解决问题,反而适得其反。这期间,老板也会有太多 的无奈和束手。
我读宋史之四‚蔡太师高效的执行力‛
蔡京,字元长,福建路泉州府人。熙宁新政时期,元长竭力帮助王安石推行新法,成为改革执 行层面的新锐。神宗赵顼驾崩后,哲宗赵煦继承大统,高太后垂帘。元祐初,司马君实拜中书门下 同平章事。司马光上任伊始,即可废除介甫所立全部新法。蔡京得到中央指示后,立即行动,五日 之内,所管辖区尽废熙宁法度。
第 4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后世之人皆言元长是见风驶舵、因势利导的小人,谁主持大局蔡京就抱谁的腿。做一个简单的 分析: 介甫的改革与君实的废法都是战略层面的内容, 所谓国家战略, 就是当时的政治路线和倾向。 路线问题永远是最高决策机构所关心的、所能决定的,与执行层面的蔡京应该没有太多的瓜葛,同 时,司马光也不会去征求他的意见。这种情况下,蔡京所谓的政治立场是一钱不值的,如果他坚持 变法,必然会遭到剧烈的政治迫害,而饱读史书的蔡文长(熙宁三年进士)难道
不清楚历朝历代的 政治斗争及其严重的后果吗?而这种斗争对于他个人而言,是一种无为的牺牲;对于组织而言,是 团结氛围的破坏;对于国家而言,是社会效益的减缓。于是,他就选择了服从‚组织‛决定,拿出 高效的执行力开展工作。至于说蔡京的个人私心与阴谋,试想,大千世界谁无有之呐? 世俗中常说:‚领导喜欢‘听话’的下属‛;其中,所谓‚听话‛多是指高效的执行力;当决 策或战略一旦确立,执行者理当为之付出努力,有效的达成目标。这样的下属又有那个上级不喜欢 呐?现实中有一种现象:当兵出身的专业军人来到企业(国企也好,民企也罢)里,就其专业能力、 业务技能、学历与知识等皆稀松平常;可是,实际工作中,他们能够迅速的、保质保量的按照领导 的指示和工作安排执行起来,克服各种困难后达成既定的目标;期间,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并使 自己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一段时间之后,往往在业务中能独当一面,并且获得不断的升迁与 信任。究其原因很简单: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军旅生活中高效执行给他们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让他们在任何环境中都把执行当成第一要务。然而,这类人才又常常被科班出身的‚雅士‛嗤之以 鼻、不屑一顾。而‚雅士‛们所谓的独立人格,也仅仅是个人的好恶而已,这种好恶适于个人日常 生活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可以形成个人高尚的情操;但是,若主观的把它带入到具体工作中,那就 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我读宋史之五‚勇于担当成就个人未来‛
后周世宗(柴荣)刚继承大统,北汉就趁其国丧之痛发兵入侵,仓猝之中取以小胜。世宗甚怒 之,率哀兵抗击北汉割据政权的入侵,史称‚高平之战‛。战争初期,周军处于劣势,关键时刻主 力前锋樊爱能、何徽两将临阵遁逃,致使世宗所率部众两翼顿开,面临着被汉军全歼的危险。千钧 一发之际,作为垫后的总预备队,之时仅为中级将领(旅长级)的太祖(赵匡胤)见此危状,主动 实施战局营救事宜。他首先招呼同伴向前冲锋,又请张永德(后周太祖郭威女婿,供职殿前司都指 挥使)率军从左翼出击,太祖率所部从右翼出击。张永德被太祖说服,两人各率领两千人马随世宗 出击。太祖身先士卒,迎敌血战,拼死力战,无不以一当百,北汉兵勇抵挡不住,败出高平,后周 大获全胜。此役,太祖居功至伟,从此,进入了后周的核心团队,供职殿前都虞候之职。
第 5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借高平之战胜利势头,周师兵临太原城下,实施围歼计划,怎奈太原城坚池深,屡攻不克。太 祖主动请缨,叩关晋
阳南门,火烧门扉而入。然北汉士卒强弓硬弩阻击,世宗畏太祖有失而鸣金而 退。 显德三年初,世宗下诏亲征南唐,兵围寿州数月不克。南唐救兵源源不断增至江淮前线,并凭 借水师优势驰骋淮、泗、涡等河网之间。为缓解寿春前线压力,世宗决定袭击涡口(涡水入淮口) 之敌。 南唐驻军涡口二万之众, 水陆之师合同防御。 后周仅有五千机动士卒可用 (兵力对比 1: 4) , 世宗召开御前会议激将派兵,竟无敢当,又是太祖主动请战。涡口之战太祖以少胜多,斩杀南唐兵 马都监何延锡,得战船五十余艘,自此,改变了后周军无水师的局面。 随后,太祖领五千士卒攻击滁州,滁州守军十万之众(兵力对比 1:20),又有雄关险隘为凭, 主将皇甫晖曾屡败契丹虎贲,时为五代名将之一。当时,太祖请命后,诸将皆为之汗颜。同僚们出 行辕送太祖上滁州前线时,皆有诀别之意,太祖军中好友失声而泣。但太祖再次以少胜多,攻克淮 南重镇滁州,生擒唐军守将皇甫晖。及宋太宗执政,在滁地战场兴建祠堂,以慰藉太祖当年的丰功 伟绩。 后周名将韩令坤得扬州后又弃之,军队退避之际,太祖仅率兵二千(仅一个加强团而已)屯驻 六合阻截。六合之战,太祖以剑砍皮笠为记,厉行军法,大败唐军,至此,南唐精锐之师尽失。因 征战淮南有功,太祖晋升为匡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 显德四年二月, 太祖随世宗二次亲征淮南, 担任主攻将领, 克南唐清淮节度使驻地泰州。 十月, 世宗三次亲征淮南,太祖主动请缨出任前锋,进攻濠、泗两州,身先士卒,跃马截流先渡,力克泗 州。护卫周世宗沿淮水东进,俘获南唐节度使陈承昭,克楚州,周军推进至长江北岸。次年三月, 淮南十四州土地、人口尽入后周版图,由此,江准大地再次回归中原政权管辖。 960 年初, 陈桥驿兵变, 太祖黄袍加身而开创三百二十年赵氏基业。 叹曰: 人人皆有醉酒之时, 唯太祖黄袍加身而帝。试想:太祖刚入伍时,张永德、李重进、韩令坤、张令铎、慕容延钊、高怀 德、石守信、王全斌等成名已久,威名远扬,其资历、威望皆在太祖之上。显德元年(954 年)太 祖只是中级指挥员(旅级干部),仅六年之短暂光阴,太祖是如何征服这些名将为其效命的?并在 陈桥兵变中忠于宋室。太祖勇于主动担当要务并攻坚克难,其所作所为赢得了诸将的尊重,形成了 个人优秀的领导力和威望。同时,目标的有效达成让太祖从一般将领成为核心领导者,最后擢升殿 前都点检的高位。自此,代周启宋已是水到渠成,同时,也让‚黄袍加身‛的影视之作演的顺理成 章、炫
丽精彩。朱子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 6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我读宋史之六‚再说温公‘司马牛’‛
司马光主导的编年体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始於公元前 403 年(威烈王二十三年),当编撰进 度驶入公元 219 年 (建安二十四年) 时, 历时 195 年的东汉王朝也即将走到尽头, 君实先生慨叹道: ‚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 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何为‚教化‛和‚风俗‛?可以用现代管理学词汇模糊的 概括为‚文化‛。这既是司马文正公的施政纲领和政治理想,也是他践行儒学典范的标签。众所周 知, 儒学带有明显的复古主义色彩。 孔丘生活在春秋晚期, 但其政治主张却是恢复西周的封建制度, 即:政治上的分封制、经济上的井田制、组织上的宗法制、伦理上的礼乐制。旨在‚播种思想,收 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长此以往,终能形成既有的文化氛围,让人们的行为自觉遵守特 定的社会规范。既然要形成惯性,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就必须保持不变,过于求稳势必造就保守与 固执。事实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关注社会文化建设而达成‚以德治世‛,并以此作为本学派 的政治目标。为此,其保守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是乎?何以见得。 夫子与学生子路、子贡评价管仲的身后事,子路曰: ‚桓公杀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 ‚未仁乎?‛。夫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 仁者与?桓公杀纠,不能死,又相之。‛孔丘对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 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按照儒家的伦理道德要求,姜小白戮其兄姜纠,管仲作为公 子纠的股肱之臣,应有两种选择:其一、君辱而臣死,为公子纠殉葬;其二、诛小白而悼姜纠,为 其主公复仇。然而,管子却选择了第三条路线,屈节威公而相之。其情节严重的违悖了儒家的伦理 观,而仲尼却给出了如此高尚的评价,着实让人费解。 管仲相齐,依托齐桓公的授权实现了‚尊王攘夷‛的政治蓝图,所谓‚尊王‛,就是尊崇周天 子的政治地位,对内实践西周封建制度;所谓‚攘夷‛,抵御并打击夷、蛮、戎、狄对诸夏的入侵; 形成民族统一战线。最终结果是:‚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难道说管仲的‚尊王攘夷‛仅是 为了保卫华夏民族出门上班的发型和穿衣戴帽的形象吗?当然不是,这里的‚吾其被发左衽‛包含 和承载了我们民族已有的文化和文明。儒家认
为,就当时的社会形势而言,‚尊王攘夷‛是社会文 化建设的必有之路,与儒士们的政治理念是不谋而合的。由此可见,所谓的礼乐制度、宗法制度、 伦理道德是社会文化有效落地的手段和方法。管仲施政确保了华夏族群日常‚束发右衽‛,完成了 既定的政治目标;与结果相比,管仲的‚投敌叛主‛也就小事一桩了。 司马光在拜相之前,先后担任过判官、通判、大理评事、国子监教喻、馆阁校勘、知太常礼院、 知谏院、起居舍人、知制诰、西京留司御史台等职务。这些职务所涉及的工作内容为:文秘、教学、
第 7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立规、监察、弹劾、著书;显而易见,司马相公擅长书写各类总结、撰写会议纪要、履行合规审计、 执行风闻言事。这些行为旨在提高工作质量和业务匹配度,防范日常管理中的风险,而缺乏行政运 作上的历练。是一位非常合格的‚职能‛管理干部,但其‚业务‛运营经验却十分匮乏的。他的职 业经历与他的政治理念非常吻合,即:求稳,质在守城而非开创。 北宋年间,曾掀起过两次政治改革运动,即庆历新政和熙宁更法,前者的领导人是范希文,后 者的掌舵人是王介甫。司马光有幸全涉其中,后者自然不必说,人尽皆知。然庆历新政失败的直接 导火索是夏竦涂改石介的‚信缄‛诬陷富弼,使革新派丧失了仁宗的信任。夏竦、吕夷简成为新政 夭折的始作俑者。在政治路线传承方面,夏竦是庞籍的政治恩师,庞籍是司马光的政治恩师;就庆 历新政而言, 庞籍是持反对态度的, 并成为庆历新政失败后的最大受益者, 官拜中书门下同平章事。 庞籍与司马光的政治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因此可知,青年时代的司马光同样反对范文正公主持的改 革。 有宋一朝,除李昉外,还有两个‚文正‛公,即:范仲淹和司马光。宋后世,仕林中有志之士 皆以范文正公为楷模而非司马文正公,何哉!难道就是因为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非也,范仲淹也是当时儒学典范的践行者,同时,希文先生有着丰富的行政经验,做过知县、 知州、府尹,带过兵打过仗,干过风闻言事的活儿;在解决实际问题,达成既定目标方面有着正反 两面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能够依托儒学理论联系现实情况开展‚与时俱进‛的革新,设身处地;而 不是陷于‚合规‛和‚审计‛的旋涡中。在这些方面,君实先生着实的逊色许多。
我读宋史之七‚子瞻里外不是人‛
宋嘉祐二年,苏轼与弟辙赴京师参加科举考试,以被第二名(榜眼)的成绩位居头甲之列,嘉 祐六年又举制科试,其考试成绩‚入第三等上‛,肇宋以
来‚百年第一‛,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 霸‛。赵宋重文轻武的国策让子瞻在政治上平步青云,而立之年就封疆藩镇,成为地方行政工作的 主要负责人。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治实践中,让苏轼深刻认识到自天禧元年以来逐渐形 成‚积贫积弱‛、‚冗官冗费冗兵‛的政治局面,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这里要顺便交代 一句,苏轼的政治恩师是张方平,学术恩师是欧阳修,这两位实力派人物也是主张改革的,其中, 欧阳修还是庆历新政的核心骨干。当然,张方平与欧阳修之间虽然存在着政治路线上的斗争,但这 丝毫不会动摇苏轼的改革决心。 苏轼的改革与王安石的改革存在一定的差异,即:此改革非彼改革也。当介甫的改革与子瞻的 改革理念出现偏差时,苏轼毫不犹豫的站出来反对,这样的行为让其成了熙宁、元丰年间政治路线 的反对派,暂时成为司马光的政治盟友,也因此遭受到仕途上的贬谪。神宗薨哲宗立,高太后启用
第 8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司马光主持朝政,于是,君实先生迅速的尽废熙宁之法。而苏轼对待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不能 不废,更不能全废‛,利国部分必须保留,并要强化其执行力度。由此,苏轼与司马光的政治矛盾 变得如此的空前。元祐至政和年间,‚旧党‛、‚新党‛轮番执政,‚党争‛愈演愈烈,双方皆视 苏轼为‚异己‛,对其实施了无情的政治打击,苏轼人过中年依然颠沛流离,仕途变得穷途末路。 于是,留下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千古慨叹。事实上,苏轼完全是站在国家利益上来 反对‚变‛与‚不变‛的具体内容,真可谓‚国士‛无双。 ‚党争‛是专制政治的必然产物,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历任皇帝所喜欢的,因为它能帮 助皇帝统御全局,不至于限于被动。宋的军事战斗力较辽、西夏、金而言皆处于劣势,完全是依仗 ‚综合国力‛与之分庭抗衡。但是,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党争‛导致宋王朝综合势力不断削弱, 然而,对抗总是此消彼长,一旦平衡被打破,必然跌入万劫不敷的深渊。至靖康二年(1127 年), 繁华无限的北宋王朝就此谢幕。从此,代表汉文化和汉民族利益的国家政权一落千丈,直到 1368 年(洪武元年)才得以再次恢复。 ‚旧党‛代表人物司马光、范纯仁、吕公著、韩维,‚新党‛代表人物章惇、曾布、蔡确、韩 绛等都是仁宗时期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佼佼者,皆为万里挑一。经学、理学功底深厚,政治智慧璀璨 无比,执政能力果断刚毅,锦绣文章远播四海,怎么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产生了如此强烈的纷争, 导致了整个王朝
的倾溃。 这里, 我不想去分析他们之间政治利益、 经济利益的纷争和各种恩恩怨怨、 是是非非。我只想指出这些政治家们缺少什么。他们缺失了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合作态度,摒弃 了设身处地、成人之美的工作意念,丧失了诚意待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丢掉了相濡以沫、同 舟共济的竭力互助,把团队内部的‚心灵契约‛践踏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政治集团内部求全责备、 幸灾乐祸、自以为是、穷追猛打的内讧漩涡。因此,赵宋不亡,天理难容!
我读宋史之八‚范文正‘简单、务实’建奇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 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宝元元年(1038 年), 党项部族首领元昊在银川称帝,国号‚大夏‛。为解除党项内部因经济拮据、物资匮乏所招致的利 益分配矛盾,夏主奉行‚侵汉掠民、补充帑廪‛的对外政策,进而迫使宋廷承认其政权的合法性。 自真宗朝以来,中原政权经济上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加之西北边防空虚,致使宋夏军事交锋 中‚汉军一败延州、再败好水川、三败定川寨‛,边境战势岌岌可危。延州初败之时,仁宗再度起 用范仲淹,文正公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封疆肤施,赞襄西北战事。范希文到任延安
第 9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后,看到城寨焚掠殆尽,兵戍皆无壁垒,民众剽掠一空的破败景象;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脍炙人口 的《渔家傲·秋思》,彰显其报效祖国、马革裹尸之志。 宝元三年,以夏竦守陕西经略安抚使,主持西北战局;韩琦擢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泾州,再 加上范仲淹,典型的‚一正两副‛省委配备。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后世谓之‚政治家、军 事家‛ , 韩相公处乱不惊的能力令人叹服。 天圣五年 (1027 年) , 年仅十八岁的韩琦参加科举考试, 正当所作诗、词、歌、赋、策、论、律皆已完工准备交卷时,形势急转直下,令人瞠目结舌。韩琦 起身时,不幸打翻砚台污了全部试卷,白纸黑字变成了‚玄布‛,其时,时间所剩不多矣。若是其 它考生必然嚎啕大哭,悔恨不已。然而,该少年镇定自若,向监考老师说明缘由,再请一份笔墨纸 砚重新作答。只见年轻人刷刷点点,临危不乱,居然抢在敲钟之前把时文、论政以及诗、词、歌、 赋一概上交。至于效果如何,朝廷皇榜:韩琦一甲进士第二名(榜眼)。自隋有科举考试至今,创 考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壮举。初到西北前线,这位考场上的牛人与范公之间就战争策略问 题
生产了严重的分歧:范仲淹主守,韩琦主攻。主帅夏竦不愿承担任何责任,中军帐内天天歌舞升 平;决策层面上交朝廷裁断,执行层面完全放权范仲淹、韩琦。夏竦将攻守之争上报朝廷,并派遣 韩琦、尹洙进京奏报前线军事态势,并说服中书、枢密两府的宰执。仁宗旨意为攻,泾源、鄜延两 军担当主力。韩将军手持‚尚方宝剑‛返回泾源帅帐,与元昊决战渭州之北的好水川。战役结果: 宋军大败,万余将士血洒疆场,任福等将校军官数百人为国捐躯,马革裹尸。主帅夏竦遭撤职,副 帅韩琦、范仲淹降级调任,分别知秦州、耀州。 庆历元年五月,天朝再次调整西北防务,具体部署:韩琦知秦州、范仲淹知庆州、庞籍知延州、 王沿知渭州,兵力总计二十二万之众。起始,范仲淹向韩琦陈述了‚屯田久守,步步为营‛的军事 策略, 以此劝说韩相公改变观念。 文正公指出: 自太平兴国四年太宗高粱河之败至今, 已六十余年; 期间,汉军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进行了近百余次规模大小不等的战役,所有战争的过程几乎雷同, 即:旗开得胜,乘胜追击,突然被围,大败而归,收拾残局;何故?希文先生自辩道:夷狄久经战 事,骑兵机动灵活,单兵作战能力极强,皆以剽掳为主。宋军疏于实战,步兵多而虎贲少,辎重行 动迟缓;因此,必须依托工事,各方紧密配合,方可取胜。若与夷狄野战争雄,互为冲锋,势必败 北。敌军进攻务实有效,旨在杀伤有生力量后掠夺财富与人口。反观我师,一旦出征,便以天朝上 国自居;政治上盛气凌人,生活上骄奢淫逸,外交上固步自封,布阵上豪华虚荣,战略上夸夸其谈, 战术上闭门造车,行动上自以为主。岂有不败之理? 针对宋军华而不实的情形,范仲淹采取了诸多简单、务实的做法,并在所辖的庆州境内赋予实 施。首先,外交上联络被党项长期奴役的羌、回鹘、吐蕃等少数民族,实施平等互惠的民族政策, 结成同仇敌忾的民族统一战线,互为军事支援。其次,经济上推行军民合一的屯守制度,发展农业
第 10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生产,保证物资供给。第三,民政上抚慰因战争流离失所的民众,要求军队帮助百姓重建家园,解 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最后,军事上践行筑砦戍边、向外扩充的策略,在边境建起‚十里一城、五里 一郭‛的卫星城市群,并逐步向党项境内推进;军民皆居于城中,平时开展农业生产,战时坚壁清 野,军民皆防守於工事之中;兵种分工上执行步卒守城,骑兵打援,城寨互为依托,相互支援。 在范仲淹的倡导下,庞籍与韩琦采用这些简单、务实的方法来经营西北
战事,也因此收到了奇 效。庆历二年(1042 年)九月,元昊分兵两路进逼渭州,主帅王沿放弃文正公的慰劝,再与元昊旷 野争锋,最终兵败定川寨,致使名将葛怀敏与部将等十六人皆成国殇。同年十一月,仁宗采纳范仲 淹的军事策略,要求西北诸将按此方案固守河渭地区。 史载:宋军十日之内即可营建一座砦垒,‚屯田久守,步步为营‛致使西夏沃野逐渐被蚕食。 至庆历三年(1043 年),元昊被迫请求议和,上表臣服。范仲淹在西北戍边约五年,未曾真正指挥 过任何战役,就是开展一些简单、务实的具体工作实现了边疆战事逐步平息,这也最能体现希文先 生对当时战争胜负的理解。就其所作所为而言,应该涵盖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念之内吧。
浅谈汉字读音演变
按照历史发展过程,记录汉字读音的书籍依次为《说文解字》、《声类》、《韵集》、《四声 切韵》、《四声》、《韵纂》、《切韵》、《唐韵》、《广韵》、《集韵》、《五音集韵》、《韵 会举要》、《洪武正韵》、《康熙字典》、《国语字典》、《新华字典》,这些书目都叫‚字典‛, 收集了汉字发音、字型结构、音与义的演变过程。然而,现在能看到的‚字典‛只有《说文解字》 以及《广韵》之后的书,如:《声类》、《韵集》、《四声切韵》、《四声》、《韵纂》、《切韵》 成书于六朝时期的南朝,但都已亡佚,不复考究。隋开皇年间编撰了《切韵》,唐开元时期又形成 了《唐韵》,《唐韵》以《切韵》为基础,并结合中原(陕西、河南)地区居民汉字发音而著成的, 成为唐代中后期的官话发音标准。 《广韵》、《集韵》分别著于宋真宗和仁宗时期,综合以往历史文献,参考开封地区汉字发音 形成的官方语言标准。其中,《集韵》是对《广韵》的修正和补充。《韵会举要》写于元代,汇集 了历史以来所有汉语‚字典‛的内容,是当时汉字研究的‚百科全书‛。明太祖建国,在洪武八年 著成《洪武正韵》,亦称《正韵》。其编撰者多为江南人士(如:乐韶凤、宋濂等),因此,《正 韵》中混入了南京地区居民的汉字发音,明代早期的官话带有浓郁的南京口音;直到宣德后期,由 于首都北迁已三十年,官话逐渐回复到《集韵》的标准上。满洲入关,玄烨发起《康熙字典》编写 倡议,重新整理汉字典章,收集自唐代以来的汉字发音、结构、字义的演变和发展;直到今天, 《康 熙字典》依然是研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重要工具书之一。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依据满清宫廷汉
第 11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字读音编著了《国语字典》,现适用于港、
澳、台、新加坡及海外华人聚集区。《新华字典》成书 于上个世纪 50 年代末,以北方方言发音为基础,引入拼音发音法,并进行汉字书写简化应用;成 为了现代汉语的发音标准。 由于成书年代较为特殊, 该 《字典》 中汉字的注解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这里要指出的是:简化字并不是民国以后出现的,自唐以来就有,只是不能用于官方书写,仅存于 民间使用。 古代不同于现代,有那么多的书籍,可以随时购买、随即传阅。众所周知,宋代以前多用简牍, 宋代以后出现纸张书籍。不管是简牍还是书籍,对寻常百姓家来说,都是很难获得的;因此,文字 的发音与传承就成了问题,一旦时间久了,又无人使用,就没人知道它的发音和字义,变成了‚死‛ 文字,‚死‛文字越来越多,到达一定程度后,民族的文明就此陨落;人类历史长河中,类似的例 子举不胜数。而在中国古代,文字的发音传承依靠两种途径:其一、口口相传;孩子出生以后要学 习语言, 父辈、 祖辈以及坊间的说话和发音就植入孩子的语言中; 以此方式, 子子孙孙的传递下去。 其二、师长教授;当地读书人或多或少的拥有当时的工具书(即:字典),由于他们能够‚识文断 字‛,在为邻里排忧解难中扮演了文字发音和使用的传播者。 拼音拼写法起源于民国时期,至上世纪 50 年代完全成熟,形成了现代汉语拼写方法。当今,适 龄儿童入学后,首先学习拼音字母及汉字拼写方法,而后教授《新华字典》使用方法。即,小学二 年级结束,孩子就会利用工具书查找不认识的字,从中了解字的读音和含义。民国以前,没有汉语 拼音拼写法,各类‚字典‛中如何记录文字的发音,学习者又是怎样认识生字的呐?实际上,古人 使用一种叫‚反切‛的拼音方法来确定汉字发音。所谓‚反切‛法,即:用两个字拼出一个字的发 音,取第一个字的声,加上第二个字的韵,就是该字的发音;在《康熙字典》、 《集韵》等文献中, 汉字的发音往往写成‚某某‛切;例如:‚短‛字的发音是‚都管‛切,按照‚反切‛拼音规则: 应先取‚都‛的声‚d‛,再加上‚管‛的韵‚uan‛,组合后发‚duǎn‛音。你可以尝试:当把‚都 管‛两字连在一起快速读出来时,就是‚短‛的发音。当然,《康熙字典》中收集了从《切韵》、 《广韵》、《集韵》、《韵会》到《正韵》的全部发音,诠释了一个具体汉字发音的演变过程。 当前,大陆使用的普通话是以北京地区发音为基础音,兼顾北方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 作为语法规范。其中,《新华字典》是现代汉语发音的依据。由于生活地
域的差异性,我们在使用 普通话交流时,往往带有地方方言性质的汉字发音,这种发音正确与否哪?前面讲述的古代文字发 音的传递途径,由此可知:这种地方方言发音是正确的,只是现代的《新华字典》没有记述这个读 音罢了。如:‚足‛字,在《唐韵》、《集韵》中为‚即玉‛切,而在《正韵》中为‚纵玉‛切; 根据古代汉字拼音规则,‚即玉‛切发‚jù ‛音,‚纵玉‛切发‚zú ‛音。又如:‚披‛字,《韵 会》为‚攀糜‛切,《广韵》为‚普北‛切;‚攀糜‛切发‚pī‛音,‚普北‛切发‚pēi‛。日常
第 12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表达中,我们经常把‚足‛发成‚jù ‛音,把‚披‛发成‚pēi‛音,就汉语发音来源而言,这都是 正确的。‚我‛字在《唐韵》中为‚语可‛切,在《集韵》中为‚五可‛切;‚语可‛切为‚è‛音, ‚五可‛切为‚wǒ‛音;因此,当你走在西安市的大街上时,到处都能听到‚è‛(我)的发音, 因为它来自《唐韵》。 民国时期的《国语字典》和现代汉语的《新华字典》也有一些发音方面的差异。如: ‚括‛字, 《国语字典》发‚guā‛音,《新华字典》发‚kuò ‛音。‚跃‛字,民国及以前读‚yào‛,现代 汉语发‚yuè‛音。‚液‛字台湾读作‚yì ‛,大陆念成‚yè ‛。
第 13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我读宋史系列
周清湘
我读宋史之一‚礼仪之邦‛ ..................................................................................................................... 2 我读宋史之二‚风口浪尖的飞猪‛ .......................................................................................................... 2 我读宋史之三‚老板也有太多的无奈‛ ................................................................................................... 3 我读宋史之四‚蔡太师高效的执行力‛................................................................................................... 4 我读宋史之五‚勇于担当成就个人未来‛ ............................................................................................... 5 我读宋史之六‚再说温公‘司马牛’‛................................................................................................... 7 我读宋史之七‚子瞻里外不是人‛ .......................................................................................................... 8 我读宋史之八‚范文正‘简单、务实’建奇功‛ .................................................................................... 9 浅谈汉字读音演变 ................................................................................................................................. 11
第 1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我读宋史之一‚礼仪之邦‛
宋代皇帝,非常注重礼仪,特别是真宗、仁宗统治时期,尤为重视。时常举行规模宏大的祭天、 祭地、祭祖宗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高层领导聚会场面。 自古以来,中国自称‚礼仪之邦‛,那就请问:是指炎黄子孙自上而下都讲文明、懂礼貌、时 刻遵守五讲四美三热爱,还有八荣八耻,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中国梦,适应经济新常态;这些 要求都做到了,就算是合格了?瞎扯淡,根本啥也不懂。 礼仪:实际上就是‚排场‛,以及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排场列单说明,并为之适应排场的过 程。古人相信,只要把各阶层的排场等级规定好了,那么社会秩序就迎刃而解了。随之,法制也就 有了,从上到下,有尊到卑,谁听谁管,就一切分明。万众只有依靠这个来约束,才能避免、甚至 杜绝武力造反,以及以下犯上、没大没小的社会错误。 所谓礼仪之邦,时刻宣称‚兵者为不详之物,圣人不得己而为之‛(即:王师是保家卫国的, 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不像野蛮的西方社会,他们的宗教(最初)都是以权利为目的,号 召自己的信徒去侵略别国,掠夺财富,如著名的‚十字军‛东征。司马君实在《资治通鉴》的开篇 便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他在著作了细剖深挖,汇总成集,用来
教育历代帝王,告诉他们 什么是最重要的。 时至今日,社会管理依然如此。上至政治局会议、新闻报道、各类晚会、新年团拜会时领导人 排名和座次,包括高级死人追悼会;下至企业的高管例会、年终晚会、项目开慕式,以及社会世俗 的群体活动等,都是在排场进行中完成了‚礼仪之邦‛的形式要求。
我读宋史之二‚风口浪尖的飞猪‛
在俄语、 希腊语中, 中国均被称为‚契丹‛。 现在俄语中, 中国的发音是‚Kitay‛, 源自 Khitan (契丹)。由此可见,基辅罗斯人、希腊人对中国的全面了解始于辽代。 安史之乱摧毁了外表繁华的大唐基业,中原帝国社会治理江河日下,藩镇割据一蹴而就。即使 有唐宣宗(外号‚小太宗‛)这样励精图治的政治强人,依然无济于事。中原汉族政权颓废了,与 此同时,北方突厥实力也受到沉重打击,形成了两败俱伤的政治局面,游牧民族再次出现了四分五 裂。其中,小部族开始傍大款,如党项、沙陀(乐于当雇佣兵)。小部族契丹则不然,开始了独立 建国之路。一个叫耶律阿保机(汉语名字耶律亿)的出世了,趁中原王朝对北方控制力下降,加之 突厥人的衰退,逐步统一契丹各部;后来,又从夷离堇到于越,最后成为可汗。建立了强有力的斡 鲁朵管理体制,向西、向南拓展疆域。到景宗耶律贤执政时期,全面推行汉化,改革政治管理,建
第 2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立‚一国两制‛政治体制。 其子圣宗耶律隆绪曾言道: ‚吾修文武彬彬不异于中华‛。 自称‚北朝‛, 视宋为‚南朝‛,辽帝祚延续了 219 年(907~1125 年)。 自前汉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中不乏英雄人物。而阿保机与军臣单于、伊稚斜单于、叶护可汗、 颉利可汗、沙钵罗可汗相比,其个人综合能力和所在部族的实力皆不如上述几位‚带头大哥‛,关 键是他出生在一个好的时代(对他而言)。军臣、伊稚斜遇到了汉武帝刘彻,叶护碰上了隋文帝杨 坚,颉利邂逅了唐太宗李世民,沙钵罗遭遇了则天皇帝武媚娘,搞得几位游牧民族精英苦不堪言, 最后都身败名裂,身首异处。若阿保机同志生活在这几位汉人皇帝统治的时代,务必向中原称臣, 就其人口和土地而言,最多给一个小酋长(副厅级)干干,逢年过节时焚香祷告,面南而拜,让天 可汗保佑他的部族牛马有草,人无疫端。即使投胎在永乐年间,他也一样臣服于朱氏,大不成‚朵 颜三卫‛变为‚朵颜四卫‛,成为朱棣在漠北的军事前哨,拱卫帝都北京。英雄的成功不在于个人 能力和条件有多么优越, 而在于对手的能力和实力有多么的损。 即, 时下非常流行的机会主
义: ‚台 风来了,猪都会飞‛。
我读宋史之三‚老板也有太多的无奈‛
开宝九年,太祖西幸洛阳,拜谒祖陵。期间,专程来到赵普家里看望这位昔日的下属和故交。 可是,从赵普家出来之后,赵匡胤突然提出:朕不走了,要把皇都从开封迁到洛阳。当时,也没有 人敢对太祖说‚不‛,史称‚群臣莫敢谏‛。终究还是有一个人跳了出来,小心翼翼地表现了自己 的‚忠心‛,他叫李怀忠,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太祖多年来的心腹。他说:东京有汴渠之漕运, 每年从江淮间运米数百万斛,京城里数十万兵丁都靠这个生活,陛下突然迁都,在西京怎么运粮? 况且库府重兵,根本之地都在开封,实不可动也。赵匡胤压根没理这茬儿,这些事情,太祖心里明 镜一般,无须李怀忠教他。 第二天,太宗向太祖进谏,反对迁都一事。赵匡胤解释道:西迁国都,不为其它,只想据山河 之险而去除冗兵之害,像周、汉一样使天下平安。但是,赵光义在众目睽睽之下缓缓抬头,向兄长 说出了五个字:‚在德不在险。‛此言一出,赵匡胤不答,也就是说,皇帝被这五个字给震住了。 天下最重要的是‚德‛,按照中华文明的古理,‚德‛即人心。就是在强调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所 谓真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样,也可以理解为:太宗在教训太祖,说守天下,固 国都,别老想着什么地理上的险要;只要全民一心,共同抗战,天下自然就太平了,绝对不会出事。 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清楚,太宗在说梦话。太祖戎马倥偬三十年,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 个政权的快速交替,如何确保政权的长治久安,他虽无经验可言,但短命王朝血的教训倒是历历在 目。李煜是怎么抓来的?金陵城是怎么打下来的?当年刘彻的太子也有个满口仁义道德,叫嚣着要
第 3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用‚德‛去感化匈奴的智囊,这人整天拿着圣人的语录来砸皇上。刘彻并没生气,直接把这人派到 了边疆,两个月后,匈奴人就砍了那位有‚德‛之人的脑袋。那么‚在德不在险‛这五字真言有什 么厉害的?它有什么魔力让赵匡胤就范了,把迁移国都的国政大事都放下了?德,即人心、官心。 想必大家都知道,有无数的官场事件让历代的皇帝们跳脚骂娘,可是等到要出狠招整治时,一些重 臣向皇帝低声说出一句话来,皇帝就一下子偃旗息鼓了。那句话是:陛下,小心‚官场震动……‛。 万人之上,杀伐随意,还怕什么官场震动?不服就杀了,可郁闷的是为什么皇帝们就都害怕了呢? 不按常理出牌的刘邦由于喜欢小老婆戚夫人,爱屋及乌,就想把太子刘
盈换成刘如意。吕雉请来商 山四皓伴随刘盈左右,当刘邦得知此事后,再也没有更换储君的念想了。彼羽翼己成,朕也没有办 法了。 之时,太宗爵袭晋王,令尹开封(首都市长)十几年。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的权贵及家属多集 中在首都,有着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太宗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形成了坚实的政治势力和牢固的组 织氛围, 为他登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太祖用迁都之名或迁都之实, 把首都的整套班底人马都换了, 除去已经尾大不掉的赵光义。但是,太祖又回忆起了五代的乱局,最高领导权的转换无非是:儿子 弑老子(朱友圭)、下属杀领导(李嗣源)、姐夫掳小舅子(石敬瑭)、弟弟诛兄长(李从珂), 尚未出现叔父砍侄儿的结局,难道要摊到他们赵家的头上?他不敢往下继续想,只能长叹一声,顺 势而为吧。只要政权姓赵,只要天下太平,弟弟和儿子谁都无所谓…… 时至今日,很多下属抱怨老板不提供资源解决具体问题,或者认为老板看不到问题,于是,埋 怨四起,意志消沉,并自以为无上的聪明与睿智。此乃大谬也!老板高高在上,一览无遗,所有的 沟沟坎坎皆历历在目。现实中,我们的组织处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衙门的公共关系、相关联的资 源池、内部的组织氛围、盈利的大环境,等等,诸如此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经营环境。之所以无视 部分棘手问题的存在,不是因为没有看到问题,而是没有瓜熟蒂落的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必然一 蹴而就的处理掉。若一时强行为之,不仅没能解决问题,反而适得其反。这期间,老板也会有太多 的无奈和束手。
我读宋史之四‚蔡太师高效的执行力‛
蔡京,字元长,福建路泉州府人。熙宁新政时期,元长竭力帮助王安石推行新法,成为改革执 行层面的新锐。神宗赵顼驾崩后,哲宗赵煦继承大统,高太后垂帘。元祐初,司马君实拜中书门下 同平章事。司马光上任伊始,即可废除介甫所立全部新法。蔡京得到中央指示后,立即行动,五日 之内,所管辖区尽废熙宁法度。
第 4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后世之人皆言元长是见风驶舵、因势利导的小人,谁主持大局蔡京就抱谁的腿。做一个简单的 分析: 介甫的改革与君实的废法都是战略层面的内容, 所谓国家战略, 就是当时的政治路线和倾向。 路线问题永远是最高决策机构所关心的、所能决定的,与执行层面的蔡京应该没有太多的瓜葛,同 时,司马光也不会去征求他的意见。这种情况下,蔡京所谓的政治立场是一钱不值的,如果他坚持 变法,必然会遭到剧烈的政治迫害,而饱读史书的蔡文长(熙宁三年进士)难道
不清楚历朝历代的 政治斗争及其严重的后果吗?而这种斗争对于他个人而言,是一种无为的牺牲;对于组织而言,是 团结氛围的破坏;对于国家而言,是社会效益的减缓。于是,他就选择了服从‚组织‛决定,拿出 高效的执行力开展工作。至于说蔡京的个人私心与阴谋,试想,大千世界谁无有之呐? 世俗中常说:‚领导喜欢‘听话’的下属‛;其中,所谓‚听话‛多是指高效的执行力;当决 策或战略一旦确立,执行者理当为之付出努力,有效的达成目标。这样的下属又有那个上级不喜欢 呐?现实中有一种现象:当兵出身的专业军人来到企业(国企也好,民企也罢)里,就其专业能力、 业务技能、学历与知识等皆稀松平常;可是,实际工作中,他们能够迅速的、保质保量的按照领导 的指示和工作安排执行起来,克服各种困难后达成既定的目标;期间,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并使 自己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一段时间之后,往往在业务中能独当一面,并且获得不断的升迁与 信任。究其原因很简单: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军旅生活中高效执行给他们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让他们在任何环境中都把执行当成第一要务。然而,这类人才又常常被科班出身的‚雅士‛嗤之以 鼻、不屑一顾。而‚雅士‛们所谓的独立人格,也仅仅是个人的好恶而已,这种好恶适于个人日常 生活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可以形成个人高尚的情操;但是,若主观的把它带入到具体工作中,那就 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我读宋史之五‚勇于担当成就个人未来‛
后周世宗(柴荣)刚继承大统,北汉就趁其国丧之痛发兵入侵,仓猝之中取以小胜。世宗甚怒 之,率哀兵抗击北汉割据政权的入侵,史称‚高平之战‛。战争初期,周军处于劣势,关键时刻主 力前锋樊爱能、何徽两将临阵遁逃,致使世宗所率部众两翼顿开,面临着被汉军全歼的危险。千钧 一发之际,作为垫后的总预备队,之时仅为中级将领(旅长级)的太祖(赵匡胤)见此危状,主动 实施战局营救事宜。他首先招呼同伴向前冲锋,又请张永德(后周太祖郭威女婿,供职殿前司都指 挥使)率军从左翼出击,太祖率所部从右翼出击。张永德被太祖说服,两人各率领两千人马随世宗 出击。太祖身先士卒,迎敌血战,拼死力战,无不以一当百,北汉兵勇抵挡不住,败出高平,后周 大获全胜。此役,太祖居功至伟,从此,进入了后周的核心团队,供职殿前都虞候之职。
第 5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借高平之战胜利势头,周师兵临太原城下,实施围歼计划,怎奈太原城坚池深,屡攻不克。太 祖主动请缨,叩关晋
阳南门,火烧门扉而入。然北汉士卒强弓硬弩阻击,世宗畏太祖有失而鸣金而 退。 显德三年初,世宗下诏亲征南唐,兵围寿州数月不克。南唐救兵源源不断增至江淮前线,并凭 借水师优势驰骋淮、泗、涡等河网之间。为缓解寿春前线压力,世宗决定袭击涡口(涡水入淮口) 之敌。 南唐驻军涡口二万之众, 水陆之师合同防御。 后周仅有五千机动士卒可用 (兵力对比 1: 4) , 世宗召开御前会议激将派兵,竟无敢当,又是太祖主动请战。涡口之战太祖以少胜多,斩杀南唐兵 马都监何延锡,得战船五十余艘,自此,改变了后周军无水师的局面。 随后,太祖领五千士卒攻击滁州,滁州守军十万之众(兵力对比 1:20),又有雄关险隘为凭, 主将皇甫晖曾屡败契丹虎贲,时为五代名将之一。当时,太祖请命后,诸将皆为之汗颜。同僚们出 行辕送太祖上滁州前线时,皆有诀别之意,太祖军中好友失声而泣。但太祖再次以少胜多,攻克淮 南重镇滁州,生擒唐军守将皇甫晖。及宋太宗执政,在滁地战场兴建祠堂,以慰藉太祖当年的丰功 伟绩。 后周名将韩令坤得扬州后又弃之,军队退避之际,太祖仅率兵二千(仅一个加强团而已)屯驻 六合阻截。六合之战,太祖以剑砍皮笠为记,厉行军法,大败唐军,至此,南唐精锐之师尽失。因 征战淮南有功,太祖晋升为匡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 显德四年二月, 太祖随世宗二次亲征淮南, 担任主攻将领, 克南唐清淮节度使驻地泰州。 十月, 世宗三次亲征淮南,太祖主动请缨出任前锋,进攻濠、泗两州,身先士卒,跃马截流先渡,力克泗 州。护卫周世宗沿淮水东进,俘获南唐节度使陈承昭,克楚州,周军推进至长江北岸。次年三月, 淮南十四州土地、人口尽入后周版图,由此,江准大地再次回归中原政权管辖。 960 年初, 陈桥驿兵变, 太祖黄袍加身而开创三百二十年赵氏基业。 叹曰: 人人皆有醉酒之时, 唯太祖黄袍加身而帝。试想:太祖刚入伍时,张永德、李重进、韩令坤、张令铎、慕容延钊、高怀 德、石守信、王全斌等成名已久,威名远扬,其资历、威望皆在太祖之上。显德元年(954 年)太 祖只是中级指挥员(旅级干部),仅六年之短暂光阴,太祖是如何征服这些名将为其效命的?并在 陈桥兵变中忠于宋室。太祖勇于主动担当要务并攻坚克难,其所作所为赢得了诸将的尊重,形成了 个人优秀的领导力和威望。同时,目标的有效达成让太祖从一般将领成为核心领导者,最后擢升殿 前都点检的高位。自此,代周启宋已是水到渠成,同时,也让‚黄袍加身‛的影视之作演的顺理成 章、炫
丽精彩。朱子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 6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我读宋史之六‚再说温公‘司马牛’‛
司马光主导的编年体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始於公元前 403 年(威烈王二十三年),当编撰进 度驶入公元 219 年 (建安二十四年) 时, 历时 195 年的东汉王朝也即将走到尽头, 君实先生慨叹道: ‚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 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何为‚教化‛和‚风俗‛?可以用现代管理学词汇模糊的 概括为‚文化‛。这既是司马文正公的施政纲领和政治理想,也是他践行儒学典范的标签。众所周 知, 儒学带有明显的复古主义色彩。 孔丘生活在春秋晚期, 但其政治主张却是恢复西周的封建制度, 即:政治上的分封制、经济上的井田制、组织上的宗法制、伦理上的礼乐制。旨在‚播种思想,收 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长此以往,终能形成既有的文化氛围,让人们的行为自觉遵守特 定的社会规范。既然要形成惯性,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就必须保持不变,过于求稳势必造就保守与 固执。事实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关注社会文化建设而达成‚以德治世‛,并以此作为本学派 的政治目标。为此,其保守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是乎?何以见得。 夫子与学生子路、子贡评价管仲的身后事,子路曰: ‚桓公杀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 ‚未仁乎?‛。夫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 仁者与?桓公杀纠,不能死,又相之。‛孔丘对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 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按照儒家的伦理道德要求,姜小白戮其兄姜纠,管仲作为公 子纠的股肱之臣,应有两种选择:其一、君辱而臣死,为公子纠殉葬;其二、诛小白而悼姜纠,为 其主公复仇。然而,管子却选择了第三条路线,屈节威公而相之。其情节严重的违悖了儒家的伦理 观,而仲尼却给出了如此高尚的评价,着实让人费解。 管仲相齐,依托齐桓公的授权实现了‚尊王攘夷‛的政治蓝图,所谓‚尊王‛,就是尊崇周天 子的政治地位,对内实践西周封建制度;所谓‚攘夷‛,抵御并打击夷、蛮、戎、狄对诸夏的入侵; 形成民族统一战线。最终结果是:‚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难道说管仲的‚尊王攘夷‛仅是 为了保卫华夏民族出门上班的发型和穿衣戴帽的形象吗?当然不是,这里的‚吾其被发左衽‛包含 和承载了我们民族已有的文化和文明。儒家认
为,就当时的社会形势而言,‚尊王攘夷‛是社会文 化建设的必有之路,与儒士们的政治理念是不谋而合的。由此可见,所谓的礼乐制度、宗法制度、 伦理道德是社会文化有效落地的手段和方法。管仲施政确保了华夏族群日常‚束发右衽‛,完成了 既定的政治目标;与结果相比,管仲的‚投敌叛主‛也就小事一桩了。 司马光在拜相之前,先后担任过判官、通判、大理评事、国子监教喻、馆阁校勘、知太常礼院、 知谏院、起居舍人、知制诰、西京留司御史台等职务。这些职务所涉及的工作内容为:文秘、教学、
第 7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立规、监察、弹劾、著书;显而易见,司马相公擅长书写各类总结、撰写会议纪要、履行合规审计、 执行风闻言事。这些行为旨在提高工作质量和业务匹配度,防范日常管理中的风险,而缺乏行政运 作上的历练。是一位非常合格的‚职能‛管理干部,但其‚业务‛运营经验却十分匮乏的。他的职 业经历与他的政治理念非常吻合,即:求稳,质在守城而非开创。 北宋年间,曾掀起过两次政治改革运动,即庆历新政和熙宁更法,前者的领导人是范希文,后 者的掌舵人是王介甫。司马光有幸全涉其中,后者自然不必说,人尽皆知。然庆历新政失败的直接 导火索是夏竦涂改石介的‚信缄‛诬陷富弼,使革新派丧失了仁宗的信任。夏竦、吕夷简成为新政 夭折的始作俑者。在政治路线传承方面,夏竦是庞籍的政治恩师,庞籍是司马光的政治恩师;就庆 历新政而言, 庞籍是持反对态度的, 并成为庆历新政失败后的最大受益者, 官拜中书门下同平章事。 庞籍与司马光的政治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因此可知,青年时代的司马光同样反对范文正公主持的改 革。 有宋一朝,除李昉外,还有两个‚文正‛公,即:范仲淹和司马光。宋后世,仕林中有志之士 皆以范文正公为楷模而非司马文正公,何哉!难道就是因为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非也,范仲淹也是当时儒学典范的践行者,同时,希文先生有着丰富的行政经验,做过知县、 知州、府尹,带过兵打过仗,干过风闻言事的活儿;在解决实际问题,达成既定目标方面有着正反 两面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能够依托儒学理论联系现实情况开展‚与时俱进‛的革新,设身处地;而 不是陷于‚合规‛和‚审计‛的旋涡中。在这些方面,君实先生着实的逊色许多。
我读宋史之七‚子瞻里外不是人‛
宋嘉祐二年,苏轼与弟辙赴京师参加科举考试,以被第二名(榜眼)的成绩位居头甲之列,嘉 祐六年又举制科试,其考试成绩‚入第三等上‛,肇宋以
来‚百年第一‛,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 霸‛。赵宋重文轻武的国策让子瞻在政治上平步青云,而立之年就封疆藩镇,成为地方行政工作的 主要负责人。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治实践中,让苏轼深刻认识到自天禧元年以来逐渐形 成‚积贫积弱‛、‚冗官冗费冗兵‛的政治局面,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这里要顺便交代 一句,苏轼的政治恩师是张方平,学术恩师是欧阳修,这两位实力派人物也是主张改革的,其中, 欧阳修还是庆历新政的核心骨干。当然,张方平与欧阳修之间虽然存在着政治路线上的斗争,但这 丝毫不会动摇苏轼的改革决心。 苏轼的改革与王安石的改革存在一定的差异,即:此改革非彼改革也。当介甫的改革与子瞻的 改革理念出现偏差时,苏轼毫不犹豫的站出来反对,这样的行为让其成了熙宁、元丰年间政治路线 的反对派,暂时成为司马光的政治盟友,也因此遭受到仕途上的贬谪。神宗薨哲宗立,高太后启用
第 8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司马光主持朝政,于是,君实先生迅速的尽废熙宁之法。而苏轼对待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不能 不废,更不能全废‛,利国部分必须保留,并要强化其执行力度。由此,苏轼与司马光的政治矛盾 变得如此的空前。元祐至政和年间,‚旧党‛、‚新党‛轮番执政,‚党争‛愈演愈烈,双方皆视 苏轼为‚异己‛,对其实施了无情的政治打击,苏轼人过中年依然颠沛流离,仕途变得穷途末路。 于是,留下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千古慨叹。事实上,苏轼完全是站在国家利益上来 反对‚变‛与‚不变‛的具体内容,真可谓‚国士‛无双。 ‚党争‛是专制政治的必然产物,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历任皇帝所喜欢的,因为它能帮 助皇帝统御全局,不至于限于被动。宋的军事战斗力较辽、西夏、金而言皆处于劣势,完全是依仗 ‚综合国力‛与之分庭抗衡。但是,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党争‛导致宋王朝综合势力不断削弱, 然而,对抗总是此消彼长,一旦平衡被打破,必然跌入万劫不敷的深渊。至靖康二年(1127 年), 繁华无限的北宋王朝就此谢幕。从此,代表汉文化和汉民族利益的国家政权一落千丈,直到 1368 年(洪武元年)才得以再次恢复。 ‚旧党‛代表人物司马光、范纯仁、吕公著、韩维,‚新党‛代表人物章惇、曾布、蔡确、韩 绛等都是仁宗时期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佼佼者,皆为万里挑一。经学、理学功底深厚,政治智慧璀璨 无比,执政能力果断刚毅,锦绣文章远播四海,怎么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产生了如此强烈的纷争, 导致了整个王朝
的倾溃。 这里, 我不想去分析他们之间政治利益、 经济利益的纷争和各种恩恩怨怨、 是是非非。我只想指出这些政治家们缺少什么。他们缺失了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合作态度,摒弃 了设身处地、成人之美的工作意念,丧失了诚意待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丢掉了相濡以沫、同 舟共济的竭力互助,把团队内部的‚心灵契约‛践踏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政治集团内部求全责备、 幸灾乐祸、自以为是、穷追猛打的内讧漩涡。因此,赵宋不亡,天理难容!
我读宋史之八‚范文正‘简单、务实’建奇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 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宝元元年(1038 年), 党项部族首领元昊在银川称帝,国号‚大夏‛。为解除党项内部因经济拮据、物资匮乏所招致的利 益分配矛盾,夏主奉行‚侵汉掠民、补充帑廪‛的对外政策,进而迫使宋廷承认其政权的合法性。 自真宗朝以来,中原政权经济上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加之西北边防空虚,致使宋夏军事交锋 中‚汉军一败延州、再败好水川、三败定川寨‛,边境战势岌岌可危。延州初败之时,仁宗再度起 用范仲淹,文正公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封疆肤施,赞襄西北战事。范希文到任延安
第 9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后,看到城寨焚掠殆尽,兵戍皆无壁垒,民众剽掠一空的破败景象;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脍炙人口 的《渔家傲·秋思》,彰显其报效祖国、马革裹尸之志。 宝元三年,以夏竦守陕西经略安抚使,主持西北战局;韩琦擢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泾州,再 加上范仲淹,典型的‚一正两副‛省委配备。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后世谓之‚政治家、军 事家‛ , 韩相公处乱不惊的能力令人叹服。 天圣五年 (1027 年) , 年仅十八岁的韩琦参加科举考试, 正当所作诗、词、歌、赋、策、论、律皆已完工准备交卷时,形势急转直下,令人瞠目结舌。韩琦 起身时,不幸打翻砚台污了全部试卷,白纸黑字变成了‚玄布‛,其时,时间所剩不多矣。若是其 它考生必然嚎啕大哭,悔恨不已。然而,该少年镇定自若,向监考老师说明缘由,再请一份笔墨纸 砚重新作答。只见年轻人刷刷点点,临危不乱,居然抢在敲钟之前把时文、论政以及诗、词、歌、 赋一概上交。至于效果如何,朝廷皇榜:韩琦一甲进士第二名(榜眼)。自隋有科举考试至今,创 考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壮举。初到西北前线,这位考场上的牛人与范公之间就战争策略问 题
生产了严重的分歧:范仲淹主守,韩琦主攻。主帅夏竦不愿承担任何责任,中军帐内天天歌舞升 平;决策层面上交朝廷裁断,执行层面完全放权范仲淹、韩琦。夏竦将攻守之争上报朝廷,并派遣 韩琦、尹洙进京奏报前线军事态势,并说服中书、枢密两府的宰执。仁宗旨意为攻,泾源、鄜延两 军担当主力。韩将军手持‚尚方宝剑‛返回泾源帅帐,与元昊决战渭州之北的好水川。战役结果: 宋军大败,万余将士血洒疆场,任福等将校军官数百人为国捐躯,马革裹尸。主帅夏竦遭撤职,副 帅韩琦、范仲淹降级调任,分别知秦州、耀州。 庆历元年五月,天朝再次调整西北防务,具体部署:韩琦知秦州、范仲淹知庆州、庞籍知延州、 王沿知渭州,兵力总计二十二万之众。起始,范仲淹向韩琦陈述了‚屯田久守,步步为营‛的军事 策略, 以此劝说韩相公改变观念。 文正公指出: 自太平兴国四年太宗高粱河之败至今, 已六十余年; 期间,汉军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进行了近百余次规模大小不等的战役,所有战争的过程几乎雷同, 即:旗开得胜,乘胜追击,突然被围,大败而归,收拾残局;何故?希文先生自辩道:夷狄久经战 事,骑兵机动灵活,单兵作战能力极强,皆以剽掳为主。宋军疏于实战,步兵多而虎贲少,辎重行 动迟缓;因此,必须依托工事,各方紧密配合,方可取胜。若与夷狄野战争雄,互为冲锋,势必败 北。敌军进攻务实有效,旨在杀伤有生力量后掠夺财富与人口。反观我师,一旦出征,便以天朝上 国自居;政治上盛气凌人,生活上骄奢淫逸,外交上固步自封,布阵上豪华虚荣,战略上夸夸其谈, 战术上闭门造车,行动上自以为主。岂有不败之理? 针对宋军华而不实的情形,范仲淹采取了诸多简单、务实的做法,并在所辖的庆州境内赋予实 施。首先,外交上联络被党项长期奴役的羌、回鹘、吐蕃等少数民族,实施平等互惠的民族政策, 结成同仇敌忾的民族统一战线,互为军事支援。其次,经济上推行军民合一的屯守制度,发展农业
第 10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生产,保证物资供给。第三,民政上抚慰因战争流离失所的民众,要求军队帮助百姓重建家园,解 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最后,军事上践行筑砦戍边、向外扩充的策略,在边境建起‚十里一城、五里 一郭‛的卫星城市群,并逐步向党项境内推进;军民皆居于城中,平时开展农业生产,战时坚壁清 野,军民皆防守於工事之中;兵种分工上执行步卒守城,骑兵打援,城寨互为依托,相互支援。 在范仲淹的倡导下,庞籍与韩琦采用这些简单、务实的方法来经营西北
战事,也因此收到了奇 效。庆历二年(1042 年)九月,元昊分兵两路进逼渭州,主帅王沿放弃文正公的慰劝,再与元昊旷 野争锋,最终兵败定川寨,致使名将葛怀敏与部将等十六人皆成国殇。同年十一月,仁宗采纳范仲 淹的军事策略,要求西北诸将按此方案固守河渭地区。 史载:宋军十日之内即可营建一座砦垒,‚屯田久守,步步为营‛致使西夏沃野逐渐被蚕食。 至庆历三年(1043 年),元昊被迫请求议和,上表臣服。范仲淹在西北戍边约五年,未曾真正指挥 过任何战役,就是开展一些简单、务实的具体工作实现了边疆战事逐步平息,这也最能体现希文先 生对当时战争胜负的理解。就其所作所为而言,应该涵盖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念之内吧。
浅谈汉字读音演变
按照历史发展过程,记录汉字读音的书籍依次为《说文解字》、《声类》、《韵集》、《四声 切韵》、《四声》、《韵纂》、《切韵》、《唐韵》、《广韵》、《集韵》、《五音集韵》、《韵 会举要》、《洪武正韵》、《康熙字典》、《国语字典》、《新华字典》,这些书目都叫‚字典‛, 收集了汉字发音、字型结构、音与义的演变过程。然而,现在能看到的‚字典‛只有《说文解字》 以及《广韵》之后的书,如:《声类》、《韵集》、《四声切韵》、《四声》、《韵纂》、《切韵》 成书于六朝时期的南朝,但都已亡佚,不复考究。隋开皇年间编撰了《切韵》,唐开元时期又形成 了《唐韵》,《唐韵》以《切韵》为基础,并结合中原(陕西、河南)地区居民汉字发音而著成的, 成为唐代中后期的官话发音标准。 《广韵》、《集韵》分别著于宋真宗和仁宗时期,综合以往历史文献,参考开封地区汉字发音 形成的官方语言标准。其中,《集韵》是对《广韵》的修正和补充。《韵会举要》写于元代,汇集 了历史以来所有汉语‚字典‛的内容,是当时汉字研究的‚百科全书‛。明太祖建国,在洪武八年 著成《洪武正韵》,亦称《正韵》。其编撰者多为江南人士(如:乐韶凤、宋濂等),因此,《正 韵》中混入了南京地区居民的汉字发音,明代早期的官话带有浓郁的南京口音;直到宣德后期,由 于首都北迁已三十年,官话逐渐回复到《集韵》的标准上。满洲入关,玄烨发起《康熙字典》编写 倡议,重新整理汉字典章,收集自唐代以来的汉字发音、结构、字义的演变和发展;直到今天, 《康 熙字典》依然是研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重要工具书之一。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依据满清宫廷汉
第 11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字读音编著了《国语字典》,现适用于港、
澳、台、新加坡及海外华人聚集区。《新华字典》成书 于上个世纪 50 年代末,以北方方言发音为基础,引入拼音发音法,并进行汉字书写简化应用;成 为了现代汉语的发音标准。 由于成书年代较为特殊, 该 《字典》 中汉字的注解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这里要指出的是:简化字并不是民国以后出现的,自唐以来就有,只是不能用于官方书写,仅存于 民间使用。 古代不同于现代,有那么多的书籍,可以随时购买、随即传阅。众所周知,宋代以前多用简牍, 宋代以后出现纸张书籍。不管是简牍还是书籍,对寻常百姓家来说,都是很难获得的;因此,文字 的发音与传承就成了问题,一旦时间久了,又无人使用,就没人知道它的发音和字义,变成了‚死‛ 文字,‚死‛文字越来越多,到达一定程度后,民族的文明就此陨落;人类历史长河中,类似的例 子举不胜数。而在中国古代,文字的发音传承依靠两种途径:其一、口口相传;孩子出生以后要学 习语言, 父辈、 祖辈以及坊间的说话和发音就植入孩子的语言中; 以此方式, 子子孙孙的传递下去。 其二、师长教授;当地读书人或多或少的拥有当时的工具书(即:字典),由于他们能够‚识文断 字‛,在为邻里排忧解难中扮演了文字发音和使用的传播者。 拼音拼写法起源于民国时期,至上世纪 50 年代完全成熟,形成了现代汉语拼写方法。当今,适 龄儿童入学后,首先学习拼音字母及汉字拼写方法,而后教授《新华字典》使用方法。即,小学二 年级结束,孩子就会利用工具书查找不认识的字,从中了解字的读音和含义。民国以前,没有汉语 拼音拼写法,各类‚字典‛中如何记录文字的发音,学习者又是怎样认识生字的呐?实际上,古人 使用一种叫‚反切‛的拼音方法来确定汉字发音。所谓‚反切‛法,即:用两个字拼出一个字的发 音,取第一个字的声,加上第二个字的韵,就是该字的发音;在《康熙字典》、 《集韵》等文献中, 汉字的发音往往写成‚某某‛切;例如:‚短‛字的发音是‚都管‛切,按照‚反切‛拼音规则: 应先取‚都‛的声‚d‛,再加上‚管‛的韵‚uan‛,组合后发‚duǎn‛音。你可以尝试:当把‚都 管‛两字连在一起快速读出来时,就是‚短‛的发音。当然,《康熙字典》中收集了从《切韵》、 《广韵》、《集韵》、《韵会》到《正韵》的全部发音,诠释了一个具体汉字发音的演变过程。 当前,大陆使用的普通话是以北京地区发音为基础音,兼顾北方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 作为语法规范。其中,《新华字典》是现代汉语发音的依据。由于生活地
域的差异性,我们在使用 普通话交流时,往往带有地方方言性质的汉字发音,这种发音正确与否哪?前面讲述的古代文字发 音的传递途径,由此可知:这种地方方言发音是正确的,只是现代的《新华字典》没有记述这个读 音罢了。如:‚足‛字,在《唐韵》、《集韵》中为‚即玉‛切,而在《正韵》中为‚纵玉‛切; 根据古代汉字拼音规则,‚即玉‛切发‚jù ‛音,‚纵玉‛切发‚zú ‛音。又如:‚披‛字,《韵 会》为‚攀糜‛切,《广韵》为‚普北‛切;‚攀糜‛切发‚pī‛音,‚普北‛切发‚pēi‛。日常
第 12 页共 13 页
信息中心管理文档 表达中,我们经常把‚足‛发成‚jù ‛音,把‚披‛发成‚pēi‛音,就汉语发音来源而言,这都是 正确的。‚我‛字在《唐韵》中为‚语可‛切,在《集韵》中为‚五可‛切;‚语可‛切为‚è‛音, ‚五可‛切为‚wǒ‛音;因此,当你走在西安市的大街上时,到处都能听到‚è‛(我)的发音, 因为它来自《唐韵》。 民国时期的《国语字典》和现代汉语的《新华字典》也有一些发音方面的差异。如: ‚括‛字, 《国语字典》发‚guā‛音,《新华字典》发‚kuò ‛音。‚跃‛字,民国及以前读‚yào‛,现代 汉语发‚yuè‛音。‚液‛字台湾读作‚yì ‛,大陆念成‚yè ‛。
第 13 页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