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官斥不孝女 "百善孝为先"写入判决书

“慈母手中线”规劝争房产子女

“百善孝为先”斥责不孝女

记者揭秘法院判决书引经据典

判词现“温情”面孔

“百善孝为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不是背诵古训古诗,而是出现在法院判决书中的判词。

以往,一纸裁决以理服人依据的都是法理。而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传统经典中的词句陆陆续续出现在本市各家法院的判决书中。引经据典,突出人性化的成分,使得理性的判决书与人们之间的距离近了起来,情理伦理也成为衡量行为是与否的依据。

作为规范社会行为的最后一道底线,法院的判决书逐步变得温情和人性化起来。其实,不管何种形式,法律所维护的与传统道德观念所提倡的,应是殊途同归。

日前,本报记者独家揭秘“温情”判词的背后。

判决1

“慈母手中线”写入判决书

基本案情:老母亲患晚期癌症,子女却为房产闹上法庭。

两个儿子拿出字据,上面写着房子归他们所有;但由于字据没有公证,三个女儿不认可。于是,老母亲的证词成了关键。

为赢得官司儿女们争夺“母爱”,老母亲的证词最终倾向了儿子一方,法院判决房产归两个儿子所有。

判决时间:2010年11月30日

判决法院:丰台法院

判决书撰写人:张宁法官

判决书摘录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孝乃大义,耄耋老母已是身患绝症、垂危暮年,所剩时间无几。对六位子女来说,让她安详地走完最后一程,让她临终前看到子女的和睦、亲善,即为大孝。

没有一个母亲愿意看到子女因为家产的分配争吵不休、闹上法庭。而她更为担心的是,自己的表态会让子女漠视亲情、矛盾不止。

对一个暮年老人来说,财产已经没有意义,而子女们生活殷实、平安和睦,才是最大的安慰。

对父母尽心尽孝,不仅是道德的应有内容,从法律上讲,也是法院分割财产的重要考虑。如果弃垂危老母的感受及安危于不顾,对财产的关注度超越亲情、高于养育之恩,那将来不仅是道义上无法弥补的缺憾,也同样将在法律上获得否定性评价。

希望各方平心静气、搁置争议,让老母亲安详地度过人生最后一程,也为自己的后代做个好榜样。

对话法官

别让老人死后闭不上眼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您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份引用了古诗的判决?

张宁:为的是告诉诉讼双方,多考虑亲情,让老母亲生命最后一段走得平静,别让她死后“闭不上眼睛”。

FW:您读完这段充满感情的文字后,原被告双方有什么反应?

张宁:儿子一方说“您说到我心坎里了,我们确实应该这样做,让母亲不伤心”。

女儿一方看见判决书后哭了,说“我们很明白您写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照顾好老母亲,请法官放心”。

FW:这段充满感情的话,加上耳熟能详的诗句,可以说唤回了儿女们对母亲的爱。

张宁:是的,它也起到了积极的审判效果。

判决书一般是在说理,但上面那段寄语则是强调情。法律是刚性的,道德是柔性的,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既说情也说理,效果很好。

判决2

援引《孝经》谴责不孝女

基本案情:2008年11月,八旬的陆老太将东城区的一处房产以37万元的价格卖给女儿张某。

过户后,张某却没给母亲房款,干脆来了个“全家消失”。陆老太起诉后,法院判决张某应给付房款。

之后张某不但没给钱,反而以38万元的价格将房产“转卖”给女儿汤某并过户。

陆老太认为女儿和外孙女恶意串通转移财产,再次起诉到法院,要求撤销两人之间的买卖合同。最终,法院支持老人的诉讼请求。

判决时间:2010年6月4日

判决法院:东城法院

判决书撰写人:康洪法官

判决书摘录

我国有“百善孝为先”的古语,“孝”有孝顺、善事父母之意,古代以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儒家经典《孝经》把孝誉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

由此可见,“孝”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是天经地义、人之美德,在现在的社会应当更加提倡。

结合到本案,原告已经是八十岁高龄的老人,被告作为原告的女儿,理当孝顺父母,善待父母,其从原告处购买了房产后,非但不给付原告房款,而且在法院判决后也拒不履行付款义务,其行为是非常恶劣的,不仅违反法律的规定,也违背了社会道德,与现在和谐社会的宗旨是背道而驰。

对话法官

推行应有的公序良俗

FW:怎么想到在判决书中引用经典?

康洪:陆老太已经是85岁高龄的老人,张某作为她的女儿,理当孝顺父母,善待父母。但张某的行为是非常恶劣的,不仅违反法律规定,也违背社会道德。

判决书援引《孝经》,是希望从传统道德层面对此类行为进行谴责,并且推行一些应有的公序良俗。

判决3

用“生命价值”化解怨恨

基本案情:2009年10月26日,三岁的男童乐乐趁姥爷睡觉爬出窗户,从12层楼坠亡。乐乐的父亲对岳父极为不满,与妻子离婚,并将岳父告上法院索赔30万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岳父不存在过错,但考虑此事给乐乐的父亲带来精神上的痛苦,酌情判定岳父给他1万元补偿。

判决时间:2010年11月2日

判决法院:石景山法院

判决书撰写人:吴海涛法官

判决书摘录

人的生命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无论何种方式,都不可能弥补本案中原、被告双方失去亲人的创伤,更无法挽回不幸事件所造成的后果。

因此,本裁判仅为相关当事人行为之法律价值的判断,而非对逝去生命价值的评判。怨恨只能产生痛苦和伤害,虽然法律化解不了怨恨,但本院希望法律上的裁判能够成为这次不幸事件的终点。

如果在这场不幸中还有一丝欣慰,则是孩子的父亲、母亲还很年轻,你们有能力和义务,让暂停的快乐和希望继续下去,让亲人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这是对逝去生命最好的怀念,也是一切善良人们的共同期望。

对话法官

法官应是一个内心善良的人

FW:您为什么要在判决书末尾作出一大段寄语?

吴海涛:我最担心大家会把判决结果中的1万元补偿跟乐乐的生命等同起来。我想强调的是,人的生命是无价的。

FW:很多法官习惯于满篇“法言法语”地写作,您在写这段寄语时“顺手”吗?

吴海涛:写这个判决书时,好几个晚上我在睡觉时会突然醒来,辗转反侧,满脑子都是关于这个案件的各个细节,反复推敲寄语部分的措词是否恰当。

FW:有媒体称这是一份“充满感情”的判决书,您怎么看?

吴海涛:法官不仅是一名法律人,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是一个内心善良的人。

说句实话,写这份判决书时,我的心情一直非常沉重。

FW:您在寄语中希望双方能化解怨恨、忘却伤痛,但原告最终还是上诉了,您是不是有些失望?

吴海涛:我并不失望。

原、被告能够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情去聆听判决,并没有发生激烈冲突,其实已经是我最大的欣慰。

相关声音

道德规劝应附在判决书之外

这些充满“温情”的判决书出现后,部分学者认为法官愿意花心思写作这样一份入情入理的判决书,值得鼓励。

另一部分学者则提出反对。

他们认为,一般人评判是非,常混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专业人士更应当最大程度避免道德好恶影响法律评判,以体现判决的公正与严谨。判决书当就事论事,道德规劝应附在判决书之外。

判决书不再枯燥乏味

对于《孝经》等被写入判决书,社会民众目前也存在两种不同看法。

一种认为,法官引经据典对判决结果来说没有任何改变。如果传统观念能为法官说理提供一些支持,增强说理的充分性,让判决书看上去不再枯燥乏味,则未尝不可。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当事人打官司求助于法院,期待的恐怕是切实的公道,而不是一番引经据典的说教。法官坐而论道当然轻松,但让判决生效才是当务之急。

援引经典应视案件而定

据记者了解,将经典词句写进判决书,虽然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但在法院内部,似乎“震动不大”。

“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或者趋势。”有法官表示,将一些带有公序良俗色彩的词句引入判决书,目的是加强判决的说服力和人性化,让判决的效果更显著,这完全要看个案的具体情况和法官对案件的理解。

业内人士则认为,援引传统经典或者名著,应视案件内容而定,看是否能对判决的阐述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援引经典不可“一刀切”或者普及化。

相关链接

公民打官司,一般接触到的是民事案件。据介绍,民事判决书大概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原被告双方的信息以及法院的受理时间和案由。

其次是原告诉请被告答辩,以及双方提交的证据情况和法院根据证据查明的事实情况。

接下来的部分是法院审理认为,此部分内容包括依据的法理和法律规定,然后是法院据此作出的判决内容。

最后一部分,则是有关上诉的告知等事项

“慈母手中线”规劝争房产子女

“百善孝为先”斥责不孝女

记者揭秘法院判决书引经据典

判词现“温情”面孔

“百善孝为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不是背诵古训古诗,而是出现在法院判决书中的判词。

以往,一纸裁决以理服人依据的都是法理。而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传统经典中的词句陆陆续续出现在本市各家法院的判决书中。引经据典,突出人性化的成分,使得理性的判决书与人们之间的距离近了起来,情理伦理也成为衡量行为是与否的依据。

作为规范社会行为的最后一道底线,法院的判决书逐步变得温情和人性化起来。其实,不管何种形式,法律所维护的与传统道德观念所提倡的,应是殊途同归。

日前,本报记者独家揭秘“温情”判词的背后。

判决1

“慈母手中线”写入判决书

基本案情:老母亲患晚期癌症,子女却为房产闹上法庭。

两个儿子拿出字据,上面写着房子归他们所有;但由于字据没有公证,三个女儿不认可。于是,老母亲的证词成了关键。

为赢得官司儿女们争夺“母爱”,老母亲的证词最终倾向了儿子一方,法院判决房产归两个儿子所有。

判决时间:2010年11月30日

判决法院:丰台法院

判决书撰写人:张宁法官

判决书摘录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孝乃大义,耄耋老母已是身患绝症、垂危暮年,所剩时间无几。对六位子女来说,让她安详地走完最后一程,让她临终前看到子女的和睦、亲善,即为大孝。

没有一个母亲愿意看到子女因为家产的分配争吵不休、闹上法庭。而她更为担心的是,自己的表态会让子女漠视亲情、矛盾不止。

对一个暮年老人来说,财产已经没有意义,而子女们生活殷实、平安和睦,才是最大的安慰。

对父母尽心尽孝,不仅是道德的应有内容,从法律上讲,也是法院分割财产的重要考虑。如果弃垂危老母的感受及安危于不顾,对财产的关注度超越亲情、高于养育之恩,那将来不仅是道义上无法弥补的缺憾,也同样将在法律上获得否定性评价。

希望各方平心静气、搁置争议,让老母亲安详地度过人生最后一程,也为自己的后代做个好榜样。

对话法官

别让老人死后闭不上眼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您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份引用了古诗的判决?

张宁:为的是告诉诉讼双方,多考虑亲情,让老母亲生命最后一段走得平静,别让她死后“闭不上眼睛”。

FW:您读完这段充满感情的文字后,原被告双方有什么反应?

张宁:儿子一方说“您说到我心坎里了,我们确实应该这样做,让母亲不伤心”。

女儿一方看见判决书后哭了,说“我们很明白您写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照顾好老母亲,请法官放心”。

FW:这段充满感情的话,加上耳熟能详的诗句,可以说唤回了儿女们对母亲的爱。

张宁:是的,它也起到了积极的审判效果。

判决书一般是在说理,但上面那段寄语则是强调情。法律是刚性的,道德是柔性的,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既说情也说理,效果很好。

判决2

援引《孝经》谴责不孝女

基本案情:2008年11月,八旬的陆老太将东城区的一处房产以37万元的价格卖给女儿张某。

过户后,张某却没给母亲房款,干脆来了个“全家消失”。陆老太起诉后,法院判决张某应给付房款。

之后张某不但没给钱,反而以38万元的价格将房产“转卖”给女儿汤某并过户。

陆老太认为女儿和外孙女恶意串通转移财产,再次起诉到法院,要求撤销两人之间的买卖合同。最终,法院支持老人的诉讼请求。

判决时间:2010年6月4日

判决法院:东城法院

判决书撰写人:康洪法官

判决书摘录

我国有“百善孝为先”的古语,“孝”有孝顺、善事父母之意,古代以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儒家经典《孝经》把孝誉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

由此可见,“孝”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是天经地义、人之美德,在现在的社会应当更加提倡。

结合到本案,原告已经是八十岁高龄的老人,被告作为原告的女儿,理当孝顺父母,善待父母,其从原告处购买了房产后,非但不给付原告房款,而且在法院判决后也拒不履行付款义务,其行为是非常恶劣的,不仅违反法律的规定,也违背了社会道德,与现在和谐社会的宗旨是背道而驰。

对话法官

推行应有的公序良俗

FW:怎么想到在判决书中引用经典?

康洪:陆老太已经是85岁高龄的老人,张某作为她的女儿,理当孝顺父母,善待父母。但张某的行为是非常恶劣的,不仅违反法律规定,也违背社会道德。

判决书援引《孝经》,是希望从传统道德层面对此类行为进行谴责,并且推行一些应有的公序良俗。

判决3

用“生命价值”化解怨恨

基本案情:2009年10月26日,三岁的男童乐乐趁姥爷睡觉爬出窗户,从12层楼坠亡。乐乐的父亲对岳父极为不满,与妻子离婚,并将岳父告上法院索赔30万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岳父不存在过错,但考虑此事给乐乐的父亲带来精神上的痛苦,酌情判定岳父给他1万元补偿。

判决时间:2010年11月2日

判决法院:石景山法院

判决书撰写人:吴海涛法官

判决书摘录

人的生命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无论何种方式,都不可能弥补本案中原、被告双方失去亲人的创伤,更无法挽回不幸事件所造成的后果。

因此,本裁判仅为相关当事人行为之法律价值的判断,而非对逝去生命价值的评判。怨恨只能产生痛苦和伤害,虽然法律化解不了怨恨,但本院希望法律上的裁判能够成为这次不幸事件的终点。

如果在这场不幸中还有一丝欣慰,则是孩子的父亲、母亲还很年轻,你们有能力和义务,让暂停的快乐和希望继续下去,让亲人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这是对逝去生命最好的怀念,也是一切善良人们的共同期望。

对话法官

法官应是一个内心善良的人

FW:您为什么要在判决书末尾作出一大段寄语?

吴海涛:我最担心大家会把判决结果中的1万元补偿跟乐乐的生命等同起来。我想强调的是,人的生命是无价的。

FW:很多法官习惯于满篇“法言法语”地写作,您在写这段寄语时“顺手”吗?

吴海涛:写这个判决书时,好几个晚上我在睡觉时会突然醒来,辗转反侧,满脑子都是关于这个案件的各个细节,反复推敲寄语部分的措词是否恰当。

FW:有媒体称这是一份“充满感情”的判决书,您怎么看?

吴海涛:法官不仅是一名法律人,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是一个内心善良的人。

说句实话,写这份判决书时,我的心情一直非常沉重。

FW:您在寄语中希望双方能化解怨恨、忘却伤痛,但原告最终还是上诉了,您是不是有些失望?

吴海涛:我并不失望。

原、被告能够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情去聆听判决,并没有发生激烈冲突,其实已经是我最大的欣慰。

相关声音

道德规劝应附在判决书之外

这些充满“温情”的判决书出现后,部分学者认为法官愿意花心思写作这样一份入情入理的判决书,值得鼓励。

另一部分学者则提出反对。

他们认为,一般人评判是非,常混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专业人士更应当最大程度避免道德好恶影响法律评判,以体现判决的公正与严谨。判决书当就事论事,道德规劝应附在判决书之外。

判决书不再枯燥乏味

对于《孝经》等被写入判决书,社会民众目前也存在两种不同看法。

一种认为,法官引经据典对判决结果来说没有任何改变。如果传统观念能为法官说理提供一些支持,增强说理的充分性,让判决书看上去不再枯燥乏味,则未尝不可。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当事人打官司求助于法院,期待的恐怕是切实的公道,而不是一番引经据典的说教。法官坐而论道当然轻松,但让判决生效才是当务之急。

援引经典应视案件而定

据记者了解,将经典词句写进判决书,虽然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但在法院内部,似乎“震动不大”。

“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或者趋势。”有法官表示,将一些带有公序良俗色彩的词句引入判决书,目的是加强判决的说服力和人性化,让判决的效果更显著,这完全要看个案的具体情况和法官对案件的理解。

业内人士则认为,援引传统经典或者名著,应视案件内容而定,看是否能对判决的阐述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援引经典不可“一刀切”或者普及化。

相关链接

公民打官司,一般接触到的是民事案件。据介绍,民事判决书大概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原被告双方的信息以及法院的受理时间和案由。

其次是原告诉请被告答辩,以及双方提交的证据情况和法院根据证据查明的事实情况。

接下来的部分是法院审理认为,此部分内容包括依据的法理和法律规定,然后是法院据此作出的判决内容。

最后一部分,则是有关上诉的告知等事项


相关文章

  • 不同意见写入判决书的根据与方式
  • 作者:刘风景 环球法律评论 2007年06期 一 日本的少数意见制 不同意见制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之间的地位和运用,差异较大.[1] 这是因为不同意见制不仅仅是一项具体的法律制度,而且是与各个国家的传统法律文化.法律体系结构 ...查看


  • 从程序正义看我国的司法改革
  • 从程序正义看我国的司法改革 刘 远 摘要:针对我国司法制度中重实体而轻程序的倾向,在剖析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关系.正当程序与程序正义联系的基础上,从程序正义的角度对我国的司法改革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程序正义:实体正义:正当程序:司法改 ...查看


  • 法庭言辞罪与非
  • 来源于 财新<新世纪> 2014年第46期 出版日期 2014年12月01日 刑法修正案九拟将法庭侮辱.诽谤.威胁行为归罪,引起各方争议 2012年3月1日,北京,马金库在法庭上极不耐烦,神情中满不在乎,对被害人家属没有半分歉意 ...查看


  • 老百姓不愿打官司的原因找到了
  • 难怪老百姓不愿打官司 武汉汉阳区法院一名法官与来访者发生争执,双方在立案庭大厅对骂.这段视频上传到网络后,至昨晚点击达数十万.汉阳区法院昨通报,已对当事法官作出行政记过处分,并调离工作岗位.(荆楚网-楚天都市报2009年09月04日) 发生 ...查看


  • 社会转型中法官法治思维养成困境及路径探究
  • 摘 要: 社会转型中,作为法律职业者之一的法官群体,如何去考量法治思维的因素倍加值得关注与重视,由于受限于现实司法体制.根植于传统司法文化.纠结于多种思维影响之间,法官法治思维的养成仍存诸多困境.立足于对所在区域法院展开一定实证调研和引入相 ...查看


  • 东京审判:一场不甚公平的正义审判
  • 1946年5月3日,在日本东京原日本军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始了一场长达两年半的审判,这场审判一般称为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从1946年5月3日开始,到1948年11月12日结束,共开庭818次,法官内部会议131次,出庭证人419人,779 ...查看


  • 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则与实效--兼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进...
  • 2014年7月 现'弋法多 -宙国圈 第36卷第4塑. 竺唑竺坠!坠!竺 兰!:兰坐 Jul.,2014 文章编号:1001-2397'2014'04一0121-10 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则与实效 --兼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进路 吴宏耀 ...查看


  • 论我国民事公开审判制度的完善
  • 本科毕业论文 论我国民事公开审判制度的完善 郝甜甜 燕 山 大 学 2015年 5 月 本科毕业论文 论我国民事公开审判制度的完善 学 院: 文法学院 专 业: 法学 学生 姓名: 郝甜甜 学 号: [1**********]4 指导 教师 ...查看


  • 论裁判过程中的法律解释 (2)
  • 论裁判过程中的法律解释 --读<裁判的方法>有感 李凤杰 (西北民族大学 法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摘 要:法律解释不是解释法律,而是探寻法律适用进而形成裁判结论的理由."法官释法"是为司法裁判结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