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极限法
极限判断是指从事物的极端上来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该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确定了事物发展的最大(或最小) 程度以及事物发生的范围。
例1 :在120℃时分别进行如下四个反应:
A .2H 2S+O2=2H 2O +2S B .2H 2S+3O2=2H2O+2SO2
C .C 2H 4+3O2=2H2O+2CO2 D .C 4H 8+6O2=4H2O+4CO2
(l )若反应在容积固定的容器内进行,反应前后气体密度(d )和气体总压强(P )分别符合关系式d 前=d后和P 前>P 后的是 ;符合关系式d 前=d后和P 前=P后的是 (请填写反应的代号)。
(2)若反应在压强恒定容积可变的容器内进行,反应前后气体密度(d )和气体体积(V )分别符合关系式d 前>d后和V 前d后和V 前>V 后的是 (请填写反应的代号)。
方法: 从反应物全部变成生成物来作极限判断。
解析: (1
)在容积固定的容器内,四个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除硫单质外均为气体,总结:解本题还应用了物理学中气态方程和化学中的阿伏加德罗定律。这是一道物理和化学学科间综合试题,体现了当今的命题方向。
例2 :把含有某一种氯化物杂质的氯化镁粉末95mg 溶于水后, 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 生成氯化银沉淀300mg, 则该氯化镁中的杂质可能是( )
A .氯化钠
B .氯化铝 C .氯化钾 D .氯化钙
方法:采用极值法或平均分子量法。
解析:[解法一]:(极值法)
假设95mg 全为MgCl 2,无杂质,则有:MgCl 2 ~ 2AgCl
95mg 2×143.5mg 生成沉淀为287mg ,所以假设95mg 全部为杂质时,产生的AgCl 沉淀应大于300mg
。
总
结:极值法和平均分子量法本质上是相同的,目的都是求出杂质相对分子量的区间值,或者杂质中金属元素的原子量的区间值,再逐一与选项比较,筛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例3 :在一个容积固定的反应器中, 有一可左右滑动的密封隔板, 两侧分别进行如图所示的可逆反应. 各物质的起始加入量如下:A、B 和C 均为4.0mol 、D 为6.5 mol、F 为2.0 mol,设E 为x mol. 当x 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 均可以通过调节反应器的温度, 使两侧反应都达到平衡, 并且隔板恰好处于反应器的正中位置. 请填写以下空白:
(1)若x=4.5,则右侧反应在起始时向填“正反应”或“逆反应”) 方向进行. 欲使起始反应维持向该方向进行,则x 的最大取值应小于 .
(2)若x 分别为4.5和5.0,则在这两种情况下, 当反应达平衡时,A 的物质的量是否相等? (填“相等”、“不相等”或“不能确定”). 其理由是:
方法:解答该题时,首先要考虑两侧都达到平衡时物质的量必须相等,然后要从完全反应的角度去考虑极大值,因是可逆反应,所以又应小于极大值。至于第(3)问,应从两平衡体系的相互关系去分析,即两体系温度始终相同。
解析:(1)已知左侧平衡时总物质的量为12.0 mol,因此右侧达到平衡时的总物质的量应为12.0 mol。现x = 4.5, 则右侧起始时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为4.5 + 6.5 + 2.0 =13。 反应在起始时必须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才能使物质的量变成12mol 。
确定x 的最大取值应小于多少,可通过两种方法求解。
方法一:假定加入的x molE完全转化时,则D 余(6.5 — x/2)mol ,F 共有(2.0 + x)mol ,由(6.5 — x/2) + (2.0 + x) = 12.0 ,解得 x = 7.0 。则欲使起始反应维持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x 的最大取值应小于7。
方法二:设达平衡时E 的消耗量为2amol 。
起始时: 6.5
平衡时: 6.5-a x x-2a 2.0 2.0+2a
因左侧反应混和物总的物质的量为12mol ,所以达平衡时右侧反应需满足
:
(2)因为这两种情况是在两个不同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的,平衡状态不同,所以A 的物质的量也不同。
总结:压强对平衡体系的影响在众多的可逆反应分析中经常出现,此类试题要求考生既要分析平衡状态,又要分析相互影响,有时还要考虑极限值问题。
例4 :pH = 5和pH = 3的两种盐酸,以等体积混合溶液的pH 是( )
A . 2 B . 3.3 C . 4 D . 8
方法:根据端值及平均值分析。
解析:根据平均值原则,端值一﹤平均值﹤端值二,不可能为A ,D ,而pH 是对c(H+) 取负对数后得到的值,不是简单地将pH 1和pH 2相加求算术平均数,所以不可能是C 。以此答案只能为B 。
总结:此题也可根据两强酸等体积混合后巧用pH 混 = pH小 + 0.3获得结果。
例5 :取3.5 g某二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g 该金属投入与上述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应结束后,加入该金属还可以反应。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
A .24 B .40 C .56 D .65
方法:采用极限值分析,找出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范围,而后对照选项获得结果。
例6 :在一定条件下,气体A 可发生如下反应:2 A(g) B(g)+3 C(g)。若已知所得混合气体对H 2的相对密度为4.25。则A 的式量可能是( )
A .8.5 B . 16 C . 17 D .34
方法:采用极值法分析。
解析:假设A 物质没有发生反应,则A 的式量为8.5。如果A 全部转化为B 和C ,则B 、C 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为8.5,A 的式量为17。题中反应为可逆反应,故答案为B 。
总结:该题利用化学平衡部分的三态进行分析计算也可获得答案,但耗时较多。
例7 :取5.4 g由碱金属(R )及其氧化物(R 2O )组成的混合物,使之与足量水反应,蒸发反应后的溶液,得到8 g无水晶体。通过计算判断此金属为哪一种碱金属。
方法:此题只需用极值法确定R 的原子量的取值范围,再对照碱金属的原子量即可判断R 为何种碱金属。
解析:题中的反应有:2R + 2H2O = 2ROH + H2↑,R 2O + H2O = 2ROH 。
设5.4 g全部是金属R ,R 的原子量为x ,则R 的摩尔质量为 x g / mol。
5.4 / x = 8 /(x +17) , x = 35.7
设5.4 g全部是R 2O ,则R 的原子量为 y 。则R 的摩尔质量为 y g / mol。
2 ×{ 5.4/(2y + 16)}= 8/(y + 17) , y = 10.7
因为10.7 ﹤ 23 ﹤ 35.5 ,故R 为Na 。
总结:采用极限值,可使该题中的复杂问题得到简化。
例8 :1.40 g含有碱金属(M )及其氧化物(M 2O )的混合物,与水反应生成1.79 g碱。求混合物的成分及其组成。
方法:由于碱金属不确定,可用极端假设法加以讨论。即讨论1.40 g全部为碱金属及1.40 g 全部为碱金属氧化物时生成碱的质量,然后根据平均值规律建立不等式解题。
解得 x=0.498(g )
y=0.902(g )
总结:本题若用常规法对可能存在的物质作逐一尝试,逐一淘汰求解是很繁难的。选取极值法进行求解,可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9 :在标准状况下H 2和Cl 2的混合气体a L,经光照后完全反应,所得气体恰好能使b mol 的NaOH 完全转化为盐,则a ,b 的关系不可能是下列的( )。
A .b = a/22.4 B .b ﹥a/22.4 C .b ≥a/11.2 D .b ﹤a/22.4
方法:“气体恰好能使b mol 的NaOH 完全转化为盐”是该题的关键之处。“气体恰好”是指能与NaOH 反应的气体能完全与之反应并转化为盐,而不是气体无剩余(可能剩余H 2) 。以此可用极限法去分析,即NaOH 的最小值为a L全为H 2,NaOH 的最大值为a L全为Cl 2。
解析:若a L全为H 2时,耗碱量为0,若a L全为Cl 2时耗碱量最大,此时b = a/11.2 。因此对二者的混合气体而言,耗碱量应介于0 ~ a/11.2之间,故a ,b 关系不可能的只有C 。
总结:此题在分析时,不仅要考虑极限值,还要考虑题中关键字词。
例10 :某混合物含有KCl 、NaCl 、Na 2CO 3,经分析知含Na 31.5%,含氯为27.08%(质量百分含量)。则该混合物中含Na 2CO 3为 ( )
A . 25% B . 50% C . 80% D .无法确定
方法:若假设此混合物由下列三种物质的极端组成,那么判断起来比较简单。
(1)若只由KCl 和Na 2CO 3组成,用含Na%求出Na 2CO 3的质量
(2)若只由NaCl 和Na 2CO 3组成,又用含Cl%量求出Na 2CO 3的质量
(3)若只由KCl 和Na 2CO 3组成,用Cl%量求出Na 2CO 3的质量
混合物中Na 2CO 3的实际质量应比(1)(2)中值小,比(3)中值大(因KCl 比NaCl 分子量大)
解析:设混合物为100 g:
(1) 设混合物只由KCl 和Na 2CO 3组成,则用含Na%求出Na 2CO 3的质量为:
100g×31.5%× = 72.6g
(2) 设混合物只由NaCl 和Na 2CO 3组成,则用含Cl%量求出Na 2CO 3的质量为
100g— 100g×27.08% × = 55.4g
(3) 设混合物只由KCl 和Na 2CO 3组成,则用含Cl%求出Na 2CO 3的质量为:
100g— 100g×27.08%× = 43.2g
因为 72.6g﹥55.4g﹥50g﹥43.2g
故正确答案为(B )
总结:对于三种物质,两种数据,如通过列方程求解,因缺少数据而无法求得结果。此时必须要考虑极限问题,通过分析极限情况而获得正确结果。
例11 :800℃时将1 mol CO和1 mol H2O (蒸气)通入2 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O (g )+ H 2O (g ) CO 2(g )+H2(g ), 达到平衡时测得容器内CO 2为0.3 mol/L,此时再向容器内通入1 mol水蒸气,并保持温度不变,则达到平衡时CO 2物质的量可能为( )
A .0.9 mol B .0.6 mol C .0.3 mol D .1.2 mol
方法:通过找出新平衡时CO 2物质的量的范围,再进行估算即可。
解析:由于反应是可逆的,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因此再向容器内通入1 mol水蒸气时,CO 2的物质的量应大于0.6mol ,但CO 又不可能完全转化为CO 2,所以CO 2的物质的量应介于0.6 ~ 1 mol之间,故选 A 。
总结:此类试题如果通过计算,则必须要懂得化学平衡常数,而在此条件下,想通过计算获得结果根本不可能,以此只能通过估算获解。
专项训练:
1. PCl 5在密闭容器中有反应:PCl 5(g) 3 (g) +Cl2 (g)。t 1︒C 时PCl 5的分解率为48.567%,t 2︒C 时分解率为97.034%。则t 2︒C 时反应体系的物质的量是t 1︒C 时反应体系的多少倍( )
A .0.4 B . 1.3 C . 1.6 D . 1.9
2.800︒C 时,将1molCO 和1molH 2O (g )通入2L 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CO (g )+H2O (g ) 2(g )+H2(g )
达到平衡时,测得容器内CO 2为0.3 mol/L,此时再向容器内通入1mol H2O (g ),并保持温度不变,则达到平衡时CO 2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
A .0.3mol B . 0.6mol C . 0.9mol D . 1.2mol
3.由第二主族元素R 的单质及其相应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共12g ,在此混合物中加足量水,完全反应后,蒸干,得固体。则该元素可能为 ( )
A .Mg B .Ca C .Sr D .Ba
4.常温下A 和B 两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A 的分子量大于B 的分子量),经分析混合气中只含有氮和氢两种元素,而且,不论A 和B 以何种比例混合,氮和氢的质量比总大于14/3。由此可确认A 为①____,B 为②____,其理由是③____。若上述混合气体中氮和氢的质量比为7:1,则在混合气中A 和B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④____;A 在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为⑤____。
5.在周期表中,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其原子序数的2~2.6倍。某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R2O) 组成的混合物4.0 g与水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得到固体5.0 g 。试推断这是什么金属?混合物中碱金属单质所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6.等物质的量的NaHCO 3和KHCO 3的混合物9.20g 与100mL 盐酸反应。
(1)试分析,欲求标准状况下生成的CO 2的体积时,还需什么数据 (用a 、b 等表示,要注明单位)。
(2)利用所确定的数据,求标准状况下生成的CO 2的体积:
(3)若NaHCO 3和KHCO 3不是等物质的量混合,则9.2g 固体与盐酸完全反应时,在标准状况下生成CO 2气体的体积大于 L ,小于 L 。
专题7·极限法
极限判断是指从事物的极端上来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该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确定了事物发展的最大(或最小) 程度以及事物发生的范围。
例1 :在120℃时分别进行如下四个反应:
A .2H 2S+O2=2H 2O +2S B .2H 2S+3O2=2H2O+2SO2
C .C 2H 4+3O2=2H2O+2CO2 D .C 4H 8+6O2=4H2O+4CO2
(l )若反应在容积固定的容器内进行,反应前后气体密度(d )和气体总压强(P )分别符合关系式d 前=d后和P 前>P 后的是 ;符合关系式d 前=d后和P 前=P后的是 (请填写反应的代号)。
(2)若反应在压强恒定容积可变的容器内进行,反应前后气体密度(d )和气体体积(V )分别符合关系式d 前>d后和V 前d后和V 前>V 后的是 (请填写反应的代号)。
方法: 从反应物全部变成生成物来作极限判断。
解析: (1
)在容积固定的容器内,四个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除硫单质外均为气体,总结:解本题还应用了物理学中气态方程和化学中的阿伏加德罗定律。这是一道物理和化学学科间综合试题,体现了当今的命题方向。
例2 :把含有某一种氯化物杂质的氯化镁粉末95mg 溶于水后, 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 生成氯化银沉淀300mg, 则该氯化镁中的杂质可能是( )
A .氯化钠
B .氯化铝 C .氯化钾 D .氯化钙
方法:采用极值法或平均分子量法。
解析:[解法一]:(极值法)
假设95mg 全为MgCl 2,无杂质,则有:MgCl 2 ~ 2AgCl
95mg 2×143.5mg 生成沉淀为287mg ,所以假设95mg 全部为杂质时,产生的AgCl 沉淀应大于300mg
。
总
结:极值法和平均分子量法本质上是相同的,目的都是求出杂质相对分子量的区间值,或者杂质中金属元素的原子量的区间值,再逐一与选项比较,筛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例3 :在一个容积固定的反应器中, 有一可左右滑动的密封隔板, 两侧分别进行如图所示的可逆反应. 各物质的起始加入量如下:A、B 和C 均为4.0mol 、D 为6.5 mol、F 为2.0 mol,设E 为x mol. 当x 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 均可以通过调节反应器的温度, 使两侧反应都达到平衡, 并且隔板恰好处于反应器的正中位置. 请填写以下空白:
(1)若x=4.5,则右侧反应在起始时向填“正反应”或“逆反应”) 方向进行. 欲使起始反应维持向该方向进行,则x 的最大取值应小于 .
(2)若x 分别为4.5和5.0,则在这两种情况下, 当反应达平衡时,A 的物质的量是否相等? (填“相等”、“不相等”或“不能确定”). 其理由是:
方法:解答该题时,首先要考虑两侧都达到平衡时物质的量必须相等,然后要从完全反应的角度去考虑极大值,因是可逆反应,所以又应小于极大值。至于第(3)问,应从两平衡体系的相互关系去分析,即两体系温度始终相同。
解析:(1)已知左侧平衡时总物质的量为12.0 mol,因此右侧达到平衡时的总物质的量应为12.0 mol。现x = 4.5, 则右侧起始时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为4.5 + 6.5 + 2.0 =13。 反应在起始时必须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才能使物质的量变成12mol 。
确定x 的最大取值应小于多少,可通过两种方法求解。
方法一:假定加入的x molE完全转化时,则D 余(6.5 — x/2)mol ,F 共有(2.0 + x)mol ,由(6.5 — x/2) + (2.0 + x) = 12.0 ,解得 x = 7.0 。则欲使起始反应维持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x 的最大取值应小于7。
方法二:设达平衡时E 的消耗量为2amol 。
起始时: 6.5
平衡时: 6.5-a x x-2a 2.0 2.0+2a
因左侧反应混和物总的物质的量为12mol ,所以达平衡时右侧反应需满足
:
(2)因为这两种情况是在两个不同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的,平衡状态不同,所以A 的物质的量也不同。
总结:压强对平衡体系的影响在众多的可逆反应分析中经常出现,此类试题要求考生既要分析平衡状态,又要分析相互影响,有时还要考虑极限值问题。
例4 :pH = 5和pH = 3的两种盐酸,以等体积混合溶液的pH 是( )
A . 2 B . 3.3 C . 4 D . 8
方法:根据端值及平均值分析。
解析:根据平均值原则,端值一﹤平均值﹤端值二,不可能为A ,D ,而pH 是对c(H+) 取负对数后得到的值,不是简单地将pH 1和pH 2相加求算术平均数,所以不可能是C 。以此答案只能为B 。
总结:此题也可根据两强酸等体积混合后巧用pH 混 = pH小 + 0.3获得结果。
例5 :取3.5 g某二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g 该金属投入与上述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应结束后,加入该金属还可以反应。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
A .24 B .40 C .56 D .65
方法:采用极限值分析,找出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范围,而后对照选项获得结果。
例6 :在一定条件下,气体A 可发生如下反应:2 A(g) B(g)+3 C(g)。若已知所得混合气体对H 2的相对密度为4.25。则A 的式量可能是( )
A .8.5 B . 16 C . 17 D .34
方法:采用极值法分析。
解析:假设A 物质没有发生反应,则A 的式量为8.5。如果A 全部转化为B 和C ,则B 、C 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为8.5,A 的式量为17。题中反应为可逆反应,故答案为B 。
总结:该题利用化学平衡部分的三态进行分析计算也可获得答案,但耗时较多。
例7 :取5.4 g由碱金属(R )及其氧化物(R 2O )组成的混合物,使之与足量水反应,蒸发反应后的溶液,得到8 g无水晶体。通过计算判断此金属为哪一种碱金属。
方法:此题只需用极值法确定R 的原子量的取值范围,再对照碱金属的原子量即可判断R 为何种碱金属。
解析:题中的反应有:2R + 2H2O = 2ROH + H2↑,R 2O + H2O = 2ROH 。
设5.4 g全部是金属R ,R 的原子量为x ,则R 的摩尔质量为 x g / mol。
5.4 / x = 8 /(x +17) , x = 35.7
设5.4 g全部是R 2O ,则R 的原子量为 y 。则R 的摩尔质量为 y g / mol。
2 ×{ 5.4/(2y + 16)}= 8/(y + 17) , y = 10.7
因为10.7 ﹤ 23 ﹤ 35.5 ,故R 为Na 。
总结:采用极限值,可使该题中的复杂问题得到简化。
例8 :1.40 g含有碱金属(M )及其氧化物(M 2O )的混合物,与水反应生成1.79 g碱。求混合物的成分及其组成。
方法:由于碱金属不确定,可用极端假设法加以讨论。即讨论1.40 g全部为碱金属及1.40 g 全部为碱金属氧化物时生成碱的质量,然后根据平均值规律建立不等式解题。
解得 x=0.498(g )
y=0.902(g )
总结:本题若用常规法对可能存在的物质作逐一尝试,逐一淘汰求解是很繁难的。选取极值法进行求解,可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9 :在标准状况下H 2和Cl 2的混合气体a L,经光照后完全反应,所得气体恰好能使b mol 的NaOH 完全转化为盐,则a ,b 的关系不可能是下列的( )。
A .b = a/22.4 B .b ﹥a/22.4 C .b ≥a/11.2 D .b ﹤a/22.4
方法:“气体恰好能使b mol 的NaOH 完全转化为盐”是该题的关键之处。“气体恰好”是指能与NaOH 反应的气体能完全与之反应并转化为盐,而不是气体无剩余(可能剩余H 2) 。以此可用极限法去分析,即NaOH 的最小值为a L全为H 2,NaOH 的最大值为a L全为Cl 2。
解析:若a L全为H 2时,耗碱量为0,若a L全为Cl 2时耗碱量最大,此时b = a/11.2 。因此对二者的混合气体而言,耗碱量应介于0 ~ a/11.2之间,故a ,b 关系不可能的只有C 。
总结:此题在分析时,不仅要考虑极限值,还要考虑题中关键字词。
例10 :某混合物含有KCl 、NaCl 、Na 2CO 3,经分析知含Na 31.5%,含氯为27.08%(质量百分含量)。则该混合物中含Na 2CO 3为 ( )
A . 25% B . 50% C . 80% D .无法确定
方法:若假设此混合物由下列三种物质的极端组成,那么判断起来比较简单。
(1)若只由KCl 和Na 2CO 3组成,用含Na%求出Na 2CO 3的质量
(2)若只由NaCl 和Na 2CO 3组成,又用含Cl%量求出Na 2CO 3的质量
(3)若只由KCl 和Na 2CO 3组成,用Cl%量求出Na 2CO 3的质量
混合物中Na 2CO 3的实际质量应比(1)(2)中值小,比(3)中值大(因KCl 比NaCl 分子量大)
解析:设混合物为100 g:
(1) 设混合物只由KCl 和Na 2CO 3组成,则用含Na%求出Na 2CO 3的质量为:
100g×31.5%× = 72.6g
(2) 设混合物只由NaCl 和Na 2CO 3组成,则用含Cl%量求出Na 2CO 3的质量为
100g— 100g×27.08% × = 55.4g
(3) 设混合物只由KCl 和Na 2CO 3组成,则用含Cl%求出Na 2CO 3的质量为:
100g— 100g×27.08%× = 43.2g
因为 72.6g﹥55.4g﹥50g﹥43.2g
故正确答案为(B )
总结:对于三种物质,两种数据,如通过列方程求解,因缺少数据而无法求得结果。此时必须要考虑极限问题,通过分析极限情况而获得正确结果。
例11 :800℃时将1 mol CO和1 mol H2O (蒸气)通入2 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O (g )+ H 2O (g ) CO 2(g )+H2(g ), 达到平衡时测得容器内CO 2为0.3 mol/L,此时再向容器内通入1 mol水蒸气,并保持温度不变,则达到平衡时CO 2物质的量可能为( )
A .0.9 mol B .0.6 mol C .0.3 mol D .1.2 mol
方法:通过找出新平衡时CO 2物质的量的范围,再进行估算即可。
解析:由于反应是可逆的,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因此再向容器内通入1 mol水蒸气时,CO 2的物质的量应大于0.6mol ,但CO 又不可能完全转化为CO 2,所以CO 2的物质的量应介于0.6 ~ 1 mol之间,故选 A 。
总结:此类试题如果通过计算,则必须要懂得化学平衡常数,而在此条件下,想通过计算获得结果根本不可能,以此只能通过估算获解。
专项训练:
1. PCl 5在密闭容器中有反应:PCl 5(g) 3 (g) +Cl2 (g)。t 1︒C 时PCl 5的分解率为48.567%,t 2︒C 时分解率为97.034%。则t 2︒C 时反应体系的物质的量是t 1︒C 时反应体系的多少倍( )
A .0.4 B . 1.3 C . 1.6 D . 1.9
2.800︒C 时,将1molCO 和1molH 2O (g )通入2L 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CO (g )+H2O (g ) 2(g )+H2(g )
达到平衡时,测得容器内CO 2为0.3 mol/L,此时再向容器内通入1mol H2O (g ),并保持温度不变,则达到平衡时CO 2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
A .0.3mol B . 0.6mol C . 0.9mol D . 1.2mol
3.由第二主族元素R 的单质及其相应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共12g ,在此混合物中加足量水,完全反应后,蒸干,得固体。则该元素可能为 ( )
A .Mg B .Ca C .Sr D .Ba
4.常温下A 和B 两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A 的分子量大于B 的分子量),经分析混合气中只含有氮和氢两种元素,而且,不论A 和B 以何种比例混合,氮和氢的质量比总大于14/3。由此可确认A 为①____,B 为②____,其理由是③____。若上述混合气体中氮和氢的质量比为7:1,则在混合气中A 和B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④____;A 在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为⑤____。
5.在周期表中,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其原子序数的2~2.6倍。某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R2O) 组成的混合物4.0 g与水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得到固体5.0 g 。试推断这是什么金属?混合物中碱金属单质所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6.等物质的量的NaHCO 3和KHCO 3的混合物9.20g 与100mL 盐酸反应。
(1)试分析,欲求标准状况下生成的CO 2的体积时,还需什么数据 (用a 、b 等表示,要注明单位)。
(2)利用所确定的数据,求标准状况下生成的CO 2的体积:
(3)若NaHCO 3和KHCO 3不是等物质的量混合,则9.2g 固体与盐酸完全反应时,在标准状况下生成CO 2气体的体积大于 L ,小于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