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开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2011年3月总第488期第03期

经济论坛EconomicForum

Feb.2011Gen.488No.03

煤炭资源开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文/金良

【摘

要】随着国家对煤炭资源开发力度的增强,煤炭资源开发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

本文基于我国草原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的现状,总结出煤炭资源开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并结合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问题存在的根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煤炭开发;草原;环境保护;影响

【作者简介】金良,内蒙古财经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价值评估。

一、草原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现状

在我国煤炭资源的保有储量中,华北占59%,西北占19%,这与我国草原的分布状况是基本一致的。其中,内蒙古、山西、陕西三省区的煤炭储量就占全国的64%以上,内蒙古已经成为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的前沿阵地。内蒙古素有“东林西铁、南农北牧、遍地是煤”之美誉,煤炭资源几乎遍布全区。

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对内蒙古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力度逐渐加大。除了开发较早的一些矿区以外,近年来在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等草原地区的煤炭资源开发的规模和面积明显增加。在各煤田中,地质储量大于100亿吨的有5处,即东乌旗额和宝力格煤田376亿吨、锡林浩特市胜利煤田224亿吨、西乌旗白音华煤田141亿吨、高力罕煤田138亿吨和西乌旗五间房煤田117亿吨。10~100亿吨的褐煤煤田发现20处,其中包括锡林浩特市巴彦宝力格煤田、苏尼特左旗白音乌拉煤田、东乌旗乌尼特煤田、苏尼特左旗赛汉高毕煤田、阿巴嘎旗明图庙煤田、阿巴嘎旗那仁宝力格煤田、西乌旗巴彦胡硕煤田、西乌旗吉林郭勒煤田等。锡林郭勒草原煤炭资源绝大部分是中灰、低硫、低磷褐煤,平均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3500kcal/kg以上,是优质动力煤和化工用煤,适合于就地转化。而且煤层厚、结构稳定、开采条件好,适合于综合技术的应用和集约化生产,具有低成本开发优势。

随着2003年上都电厂一期工程的破土动工,锡林郭勒盟拉开了开辟京津能源新基地,建设面向东北、华北电力市场“西电东送”和“北通道”的帷

幕。随后,锡林浩特电厂、上都电厂二期、金山电厂等项目纷纷上马。胜利、白音华、白音乌拉、高力罕、额合宝力格、巴颜宝力格等特大型煤田先后大规模露天开采,神华、大唐、中电投、国华能源、北京电力、阜新矿业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相继落户锡林郭勒。运煤专用铁路线建设也在东乌珠穆沁旗等地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二、煤炭资源开发对草原的影响

(一)破坏地下水系,从而影响植被的长势和居民用水

草原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从含煤地区分布看,富煤地区往往也是贫水地区。随着煤炭开采强度和延伸速度的不断提高,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使缺水矿区供水更为紧张,以致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大量地下水资源因煤系地层破坏而渗漏矿井并被排出,这些矿井水被净化利用的不足20%,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新的污染。

(二)破坏草原植被和土壤,影响草原的整体景观效果

不论是煤炭资源的露天开采还是地下开采,都会占用和破坏大面积的草原,改变草原原有的面貌,使草原景观变得不再完整。同时,地下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井下平均开采每万吨煤地表塌陷面积约0.2km2)还会浪费一定的土地资源。

(三)破坏草原清洁的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向外排出选煤的煤泥水、矸石山的酸性淋溶水等。废水的排放严重污染了煤矿区的地下水源以及煤矿附近的地表水体;煤炭生产过程中释放的煤层气,主要成分为

··93

甲烷、一氧化碳等,对大气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随其浓度的增加,使对流层中的臭氧增加,平流层中臭氧减少,导致照射到地球的紫外线增加,诱发皮肤癌等疾病,不仅对区域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隐患;煤炭开采、运输过程中的粉尘排放等也会给草原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

(四)不利于草原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草原是生物物种的基因库,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蕴藏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在目前人类影响日益加大、草原被过度利用的情况下,煤炭资源的开发无疑会对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产生极大的威胁。

(五)不利于草原文化的保护

草原是游牧民族文化的摇篮,是人类智慧的沃土。草原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有其辉煌的过去,更应该有灿烂的未来,因为草原文化中的积极内涵是人类应当继承的宝贵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草原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草原文化赖以形成的草原生态、草原生产和游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

(六)不利于绿色畜牧业的发展

绿色产业的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主题和方向。绿色畜牧业的发展,不仅成为了实现社会现代化与兼顾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兼顾草原文化保护的最佳途径,同时顺应了产业发展的大的潮流和方向,是草原地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之一。而煤炭资源开发引发的污染和破坏,与绿色经济发展的方向是相违背的。

煤炭资源开发不仅对草原造成以上的直接影响,从长远来看,将会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恢复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草原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我国北部边疆地区的安定发展。

三、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不同效益的合理选择生态经济学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应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生态效益的影响结果,三者互为条件,相互影响。在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最优方案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由于生态效益是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

··94

益,即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潜在基础,生态效益高,经济效益也会高。

但在现实里,经济效益的增长常常与生态规律相抵触,从而导致不可逆的过程,这是经济效益降低的自然根本。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是三大效益之间存在的最难解决的矛盾。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使三大效益在现实里实现方向统一,最终实现总效益最大化,是草原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应该优先解决的问题。

就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而言,其根本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存在时间上的矛盾。一般来说,经济效益见效快,而生态效益则存在滞后性。在实际工作中,受利益机制的驱动,人们往往重视见效快的经济效益,而忽视见效慢的生态效益,从而使两者之间产生矛盾,表现为时间上的矛盾。其次,存在政绩考核上的矛盾。我国现行的政绩考核存在短期化、非协作化和表面化倾向,主要考核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由此导致人们不惜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获得短期的、局部的经济利益。再次,存在利益得失上的矛盾。一般来说,经济效益的受益者是经济活动的行为人,而生态效益的受益人则是区域内的所有人,与行为人的关系不大。在以利益驱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自然会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人们认识上的原因或政策缺陷所造成的。在认识上,人们往往重视眼前的、局部的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使得人们在制定政策及行动时,常常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从政策角度看,缺乏评价、考核生态环境效益的政策,生态效益难以与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直接联系起来。

四、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一)从局部到整体、单项到全面、简单到复杂,有计划地实施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我国资源环境价值评估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和方法还很不成熟,各项研究基本刚刚起步,在资源环境领域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估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然而,我们必须对草原生态系统从局部到整体、单项到全面、简单到复杂,有计划地实施价值评估。在评估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总结,及时改进,逐渐成熟。通过价值评估,逐步改变人们的认识,从而影响政策的制定。

(二)实施严格的生态补偿政策,提高矿产资

2011年3月总第488期第03期

经济论坛EconomicForum

Feb.2011Gen.488No.03

农产品上涨会加剧通货膨胀吗

文/刘媛

【摘

要】粮价和物价关系的考察历来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引入对食品价

格的分析,利用VAR模型对粮价、食品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判断因果关系走向,对比通货膨胀与粮价、膨胀与食品价格的波动关系,以此来综合考虑粮价、食品价格和通胀三者之间的关系。【关键词】通货膨胀;粮食价格;食品价格【作者简介】刘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一、引言

最近,我国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2010年7月份以来,消费物价指数连超3%警戒线,同年9月份同比上涨3.6%,涨幅创23个月来新高,而10月份更是高达4.4%,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物价上涨潮中最抢眼的就是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的上涨,某些粮食品种比如生姜、绿豆等的价格出现了数倍涨幅,而以棉花、玉米为代表的大宗粮食品源补偿费标准

生态补偿理论认为,对生态环境的补偿主要包括资源耗竭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煤炭资源的开发一方面会使煤炭分布地区的煤炭储量日益减少甚至枯竭,将影响当代人及子孙后代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煤炭资源的开发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恢复性的影响,如地面塌陷、地下水系的破坏、植被的破坏和生长受限、地形地貌和土壤的改变,这将严重影响当地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

目前,煤炭资源的出厂价格明显偏低,煤炭资源的价格中没有体现资源耗竭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国家应实施生态补偿政策,通过煤炭价格改革或直接补偿,解决煤炭资源开发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同时,通过提高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改变人为压低各种能源价格从而刺激这类产品的需求不合理膨胀,以及人为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行业利润导致对矿产资源的过度过早开采而造成矿产资源的极大浪费的情况。

(三)进行功能区划分,实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按照国家确定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

种价格也出现了动辄40%、50%的涨幅。

面对这种情形,我们不禁要问:农产品价格上涨与通胀压力陡增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二者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波动关系,只有理清这一问题,才能为制定有效的通胀治理政策提供依据。从现有研究来看,人们并不能为这一问题提供有说服力的、一致的答案。目前国内对粮价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并不多,而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实施,严格保护草原的生态脆弱地区、核心地区、自然保护区,不允许进行任何开发活动。煤炭专运线路的选线、修建也应绕过重点保护区,避免破坏核心草原地区草原景观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四)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管理和教育

首先,对煤炭资源开发活动要制定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尽量减少煤炭资源开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对相关管理人员和开矿人员进行有关草原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同时,应提高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

参考文献

[1]王欲鸣,柴海亮等.千里草原正变成新型能源基地开发保护能否双赢[N].经济参考报,2009-10-10.

[2]齐木德道尔吉.保护草原必须先保护草原文化[N].西部时报,2009-11-13.

[3]李克国.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56-60.

[4]金良.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必要性及思路[J].时代经贸,2008,(10).

[5]王金南.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夏明芳)

··95

2011年3月总第488期第03期

经济论坛EconomicForum

Feb.2011Gen.488No.03

煤炭资源开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文/金良

【摘

要】随着国家对煤炭资源开发力度的增强,煤炭资源开发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

本文基于我国草原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的现状,总结出煤炭资源开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并结合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问题存在的根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煤炭开发;草原;环境保护;影响

【作者简介】金良,内蒙古财经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价值评估。

一、草原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现状

在我国煤炭资源的保有储量中,华北占59%,西北占19%,这与我国草原的分布状况是基本一致的。其中,内蒙古、山西、陕西三省区的煤炭储量就占全国的64%以上,内蒙古已经成为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的前沿阵地。内蒙古素有“东林西铁、南农北牧、遍地是煤”之美誉,煤炭资源几乎遍布全区。

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对内蒙古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力度逐渐加大。除了开发较早的一些矿区以外,近年来在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等草原地区的煤炭资源开发的规模和面积明显增加。在各煤田中,地质储量大于100亿吨的有5处,即东乌旗额和宝力格煤田376亿吨、锡林浩特市胜利煤田224亿吨、西乌旗白音华煤田141亿吨、高力罕煤田138亿吨和西乌旗五间房煤田117亿吨。10~100亿吨的褐煤煤田发现20处,其中包括锡林浩特市巴彦宝力格煤田、苏尼特左旗白音乌拉煤田、东乌旗乌尼特煤田、苏尼特左旗赛汉高毕煤田、阿巴嘎旗明图庙煤田、阿巴嘎旗那仁宝力格煤田、西乌旗巴彦胡硕煤田、西乌旗吉林郭勒煤田等。锡林郭勒草原煤炭资源绝大部分是中灰、低硫、低磷褐煤,平均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3500kcal/kg以上,是优质动力煤和化工用煤,适合于就地转化。而且煤层厚、结构稳定、开采条件好,适合于综合技术的应用和集约化生产,具有低成本开发优势。

随着2003年上都电厂一期工程的破土动工,锡林郭勒盟拉开了开辟京津能源新基地,建设面向东北、华北电力市场“西电东送”和“北通道”的帷

幕。随后,锡林浩特电厂、上都电厂二期、金山电厂等项目纷纷上马。胜利、白音华、白音乌拉、高力罕、额合宝力格、巴颜宝力格等特大型煤田先后大规模露天开采,神华、大唐、中电投、国华能源、北京电力、阜新矿业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相继落户锡林郭勒。运煤专用铁路线建设也在东乌珠穆沁旗等地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二、煤炭资源开发对草原的影响

(一)破坏地下水系,从而影响植被的长势和居民用水

草原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从含煤地区分布看,富煤地区往往也是贫水地区。随着煤炭开采强度和延伸速度的不断提高,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使缺水矿区供水更为紧张,以致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大量地下水资源因煤系地层破坏而渗漏矿井并被排出,这些矿井水被净化利用的不足20%,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新的污染。

(二)破坏草原植被和土壤,影响草原的整体景观效果

不论是煤炭资源的露天开采还是地下开采,都会占用和破坏大面积的草原,改变草原原有的面貌,使草原景观变得不再完整。同时,地下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井下平均开采每万吨煤地表塌陷面积约0.2km2)还会浪费一定的土地资源。

(三)破坏草原清洁的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向外排出选煤的煤泥水、矸石山的酸性淋溶水等。废水的排放严重污染了煤矿区的地下水源以及煤矿附近的地表水体;煤炭生产过程中释放的煤层气,主要成分为

··93

甲烷、一氧化碳等,对大气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随其浓度的增加,使对流层中的臭氧增加,平流层中臭氧减少,导致照射到地球的紫外线增加,诱发皮肤癌等疾病,不仅对区域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隐患;煤炭开采、运输过程中的粉尘排放等也会给草原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

(四)不利于草原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草原是生物物种的基因库,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蕴藏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在目前人类影响日益加大、草原被过度利用的情况下,煤炭资源的开发无疑会对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产生极大的威胁。

(五)不利于草原文化的保护

草原是游牧民族文化的摇篮,是人类智慧的沃土。草原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有其辉煌的过去,更应该有灿烂的未来,因为草原文化中的积极内涵是人类应当继承的宝贵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草原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草原文化赖以形成的草原生态、草原生产和游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

(六)不利于绿色畜牧业的发展

绿色产业的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主题和方向。绿色畜牧业的发展,不仅成为了实现社会现代化与兼顾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兼顾草原文化保护的最佳途径,同时顺应了产业发展的大的潮流和方向,是草原地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之一。而煤炭资源开发引发的污染和破坏,与绿色经济发展的方向是相违背的。

煤炭资源开发不仅对草原造成以上的直接影响,从长远来看,将会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恢复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草原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我国北部边疆地区的安定发展。

三、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不同效益的合理选择生态经济学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应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生态效益的影响结果,三者互为条件,相互影响。在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最优方案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由于生态效益是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

··94

益,即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潜在基础,生态效益高,经济效益也会高。

但在现实里,经济效益的增长常常与生态规律相抵触,从而导致不可逆的过程,这是经济效益降低的自然根本。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是三大效益之间存在的最难解决的矛盾。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使三大效益在现实里实现方向统一,最终实现总效益最大化,是草原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应该优先解决的问题。

就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而言,其根本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存在时间上的矛盾。一般来说,经济效益见效快,而生态效益则存在滞后性。在实际工作中,受利益机制的驱动,人们往往重视见效快的经济效益,而忽视见效慢的生态效益,从而使两者之间产生矛盾,表现为时间上的矛盾。其次,存在政绩考核上的矛盾。我国现行的政绩考核存在短期化、非协作化和表面化倾向,主要考核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由此导致人们不惜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获得短期的、局部的经济利益。再次,存在利益得失上的矛盾。一般来说,经济效益的受益者是经济活动的行为人,而生态效益的受益人则是区域内的所有人,与行为人的关系不大。在以利益驱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自然会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人们认识上的原因或政策缺陷所造成的。在认识上,人们往往重视眼前的、局部的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使得人们在制定政策及行动时,常常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从政策角度看,缺乏评价、考核生态环境效益的政策,生态效益难以与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直接联系起来。

四、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一)从局部到整体、单项到全面、简单到复杂,有计划地实施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我国资源环境价值评估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和方法还很不成熟,各项研究基本刚刚起步,在资源环境领域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估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然而,我们必须对草原生态系统从局部到整体、单项到全面、简单到复杂,有计划地实施价值评估。在评估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总结,及时改进,逐渐成熟。通过价值评估,逐步改变人们的认识,从而影响政策的制定。

(二)实施严格的生态补偿政策,提高矿产资

2011年3月总第488期第03期

经济论坛EconomicForum

Feb.2011Gen.488No.03

农产品上涨会加剧通货膨胀吗

文/刘媛

【摘

要】粮价和物价关系的考察历来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引入对食品价

格的分析,利用VAR模型对粮价、食品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判断因果关系走向,对比通货膨胀与粮价、膨胀与食品价格的波动关系,以此来综合考虑粮价、食品价格和通胀三者之间的关系。【关键词】通货膨胀;粮食价格;食品价格【作者简介】刘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一、引言

最近,我国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2010年7月份以来,消费物价指数连超3%警戒线,同年9月份同比上涨3.6%,涨幅创23个月来新高,而10月份更是高达4.4%,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物价上涨潮中最抢眼的就是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的上涨,某些粮食品种比如生姜、绿豆等的价格出现了数倍涨幅,而以棉花、玉米为代表的大宗粮食品源补偿费标准

生态补偿理论认为,对生态环境的补偿主要包括资源耗竭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煤炭资源的开发一方面会使煤炭分布地区的煤炭储量日益减少甚至枯竭,将影响当代人及子孙后代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煤炭资源的开发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恢复性的影响,如地面塌陷、地下水系的破坏、植被的破坏和生长受限、地形地貌和土壤的改变,这将严重影响当地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

目前,煤炭资源的出厂价格明显偏低,煤炭资源的价格中没有体现资源耗竭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国家应实施生态补偿政策,通过煤炭价格改革或直接补偿,解决煤炭资源开发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同时,通过提高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改变人为压低各种能源价格从而刺激这类产品的需求不合理膨胀,以及人为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行业利润导致对矿产资源的过度过早开采而造成矿产资源的极大浪费的情况。

(三)进行功能区划分,实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按照国家确定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

种价格也出现了动辄40%、50%的涨幅。

面对这种情形,我们不禁要问:农产品价格上涨与通胀压力陡增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二者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波动关系,只有理清这一问题,才能为制定有效的通胀治理政策提供依据。从现有研究来看,人们并不能为这一问题提供有说服力的、一致的答案。目前国内对粮价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并不多,而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实施,严格保护草原的生态脆弱地区、核心地区、自然保护区,不允许进行任何开发活动。煤炭专运线路的选线、修建也应绕过重点保护区,避免破坏核心草原地区草原景观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四)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管理和教育

首先,对煤炭资源开发活动要制定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尽量减少煤炭资源开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对相关管理人员和开矿人员进行有关草原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同时,应提高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

参考文献

[1]王欲鸣,柴海亮等.千里草原正变成新型能源基地开发保护能否双赢[N].经济参考报,2009-10-10.

[2]齐木德道尔吉.保护草原必须先保护草原文化[N].西部时报,2009-11-13.

[3]李克国.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56-60.

[4]金良.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必要性及思路[J].时代经贸,2008,(10).

[5]王金南.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夏明芳)

··95


相关文章

  •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策略探析
  •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策略探析 论文摘要:随着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的到来,东部一些发达地区相继出现能源.原材料短缺,这为东北地区资源依托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人与 自然 和谐相 ...查看


  • 中国地理复习(仅供参考)
  •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1.简述我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答:我国地表结构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展布.影响:使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阶梯并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2)地貌类 ...查看


  • 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 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的. 2.区域的内涵 (1).区域的划分体现了主观性 ...查看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 ...查看


  •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 ...查看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 ...查看


  • 中国的自然资源学案(好)
  • 高二地理学案 [学习目标]我国自然资源概况,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和保护. [重点.难点] 重点: 我国自然资源和特点及分布地区. 难点: 结合自然因素,分析各种资源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并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出 ...查看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必修1-3
  •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自然地理部分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 ...查看


  •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 第12卷 第4期 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 Vol.12 No.41998年 12月 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 Dec.1998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吴新年 (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