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作者:孙瑕

新长征 1998年09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下简称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具有特殊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为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全党的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20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对革命和建设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理论上的指导,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干部和群众,给人民群众指出前进的目标和道路,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胜利走向胜利。由此可见,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发展的历史,邓小平同志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1

  认识国情,认识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有成功、有失败,有经验、有教训。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有中国特色。但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违反了客观规律,提出一些错误口号,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0年代初曾总结过经验,想吸取教训,但很不彻底,后来又被“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所左右了,在社会结构上做出错误结论,最后酿成了“文化大革命”,干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

  从实践中接受教训比什么都更为深刻。三中全会开辟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中的伟大转折,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党中央、邓小平同志总结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几十年的实践,形成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的决议等等,这些文件,都较全面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深刻地认识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我国现在执行的路线、政策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也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条件。

  2

  提出中国社会结构的新思想。所说社会结构,主要指中国的社会性质、各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制度和政权性质等等。三中全会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提出阶级斗争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深刻认识和正确阐述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同时决定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需要在增长,人们对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加,而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社会生产力有很大发展,但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这就决定了社会的主要矛盾。三中全会依据这个思想,提出新时期总任务,人民群众在这个旗帜下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在这个伟大工程中,知识分子已经并将继续发挥他们的巨大作用,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充分肯定知识分子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中全会后,为知识分子贡献聪明才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自己特殊的劳动方式传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更好地发挥先进科学技术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纽带桥梁作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做好咨询,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国情出发,改进国家体制,实行“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结构的新模式,“一国两制”这个总构想,是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统一总的战略思想,对台湾和香港、澳门既要考虑它们的历史,又要从现状出发,保留这些地区(或省)的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国家的主体;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种工具,在阶级社会,它是阶级斗争和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我国剥削阶级被消灭之后,国家除了继续保留一些阶级统治职能以外,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国两制”的提出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它自身的历史必然性,是我国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

  3

  三中全会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以公有制为主体,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这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色。实行这种经济体制,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这是问题的出发点。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肯定它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地完善我国的经济制度,以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社会生产力有规律的、快速地向前发展。继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改革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途径。社会向前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并由基本矛盾导致的主要矛盾作用的结果。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国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自觉的改革,才能不断地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三中全会后,我党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总结了几十年的实践经验,提出应该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这种经济体制,有极大的优越性:①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性质;②通过商品生产、市场交换这个杠杆,能把国民经济搞活,又能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③能较好地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生产单位得到源源不断地原材料供应和协调发展;④能较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⑤实行这种体制不仅不会有碍于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反而会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党的十四大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结论的提出,填补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空白。

  4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三中全会以后,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上,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和精神文明建设联系在一起,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中出现的一个新事物。马克思恩格斯曾提过“文明”、“文明时代”等思想,但当时他们主要还是从区别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提出问题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苏联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没有作过系统地阐述或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方针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提出来。只有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做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科学结论,确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正确地确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同时,确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此,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要一起抓,同步进行,不断地提高全民族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战略地位的认识,从理论上理解,从方针上体现,从实践上抓紧,由浅入深,在逐步深化方面下功夫,以转化人们的思想为内容,加强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注重社会效益,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成一项经常性的基本任务。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对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作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总结,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看作为共产主义体系中一个独立的社会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决心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所确定的任务而奋斗,但一定不操之过急,急了容易脱离实际,容易出毛病。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我们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是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中国过去就是犯了性急的错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正确区别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关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思

  想保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理论建设要解决的一个重要思想理论问题。三中全会总结了中国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的经验,研究了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指出共产主义是一种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在中国从事的革命活动,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组织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是为共产主义打基础的实践活动,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创造条件,但目前还不是要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由此可见,正确认识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非常必要,这就可以避免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看成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把共同理想说成是最高理想,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5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党的基本路线是指引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也是重要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但为了发展生产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打破“封闭式”,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是十分必要的。改革开放在执行上尽管有些区别,但都是三中全会路线这个总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这个总方针政策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依据,而四项基本原则要靠改革开放来落实。所以,三中全会路线是一条正确的路线,而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又是落实三中全会路线的基本途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是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要有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时,它就能发挥能动的反作用,保护、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制为显著标志,它的上层建筑是为维护资本家占有制服务的,资本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主体,它的上层建筑是维护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的。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根本不同,它具有阶级性质。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解决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那些部份,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调整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关系的指挥系统,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因此,政治体制改革不是权宜之计,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在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是我们党的一个创造。在民主革命阶段,只有共产党领导才能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社会历史的特殊性决定的。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党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会不断地取得进展,不断地取得胜利。共产党的领导这是社会历史赋予的主要责任,不是哪个人可以改变的。但各民主党派的存在也是个历史事实,它们在民主革命中遵守共同纲领,共同奋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贡献,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各民主党派,也都在各尽其责,各自做出

  自己的贡献,事实说明,把民主党派组织在爱国统一战线这个整体中,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政治协商会议、人民代表大会等等形式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历史的发展,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经济建设的需要等都决定,在中国必须实行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这是三中全会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体制方面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成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根本保证。为了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利施行,还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强思想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在跨世纪的征途上,我们要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的新胜利,要靠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邓小平理论,在推动全党兴起理论学习新高潮中起好带头表率作用,在贯彻落实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中更好地履行领导职责。”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贯彻党政分开的原则。上述种种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总之,从上述种种思想理论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邓小平的理论,就是中国化了的科学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充填了新的内容,按照三中全会开辟的这条正确道路走下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会得到创新和发展。

作者介绍:孙瑕 吉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研究员

作者:孙瑕

新长征 1998年09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下简称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具有特殊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为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全党的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20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对革命和建设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理论上的指导,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干部和群众,给人民群众指出前进的目标和道路,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胜利走向胜利。由此可见,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发展的历史,邓小平同志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1

  认识国情,认识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有成功、有失败,有经验、有教训。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有中国特色。但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违反了客观规律,提出一些错误口号,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0年代初曾总结过经验,想吸取教训,但很不彻底,后来又被“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所左右了,在社会结构上做出错误结论,最后酿成了“文化大革命”,干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

  从实践中接受教训比什么都更为深刻。三中全会开辟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中的伟大转折,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党中央、邓小平同志总结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几十年的实践,形成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的决议等等,这些文件,都较全面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深刻地认识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我国现在执行的路线、政策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也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条件。

  2

  提出中国社会结构的新思想。所说社会结构,主要指中国的社会性质、各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制度和政权性质等等。三中全会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提出阶级斗争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深刻认识和正确阐述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同时决定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需要在增长,人们对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加,而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社会生产力有很大发展,但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这就决定了社会的主要矛盾。三中全会依据这个思想,提出新时期总任务,人民群众在这个旗帜下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在这个伟大工程中,知识分子已经并将继续发挥他们的巨大作用,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充分肯定知识分子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中全会后,为知识分子贡献聪明才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自己特殊的劳动方式传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更好地发挥先进科学技术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纽带桥梁作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做好咨询,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国情出发,改进国家体制,实行“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结构的新模式,“一国两制”这个总构想,是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统一总的战略思想,对台湾和香港、澳门既要考虑它们的历史,又要从现状出发,保留这些地区(或省)的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国家的主体;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种工具,在阶级社会,它是阶级斗争和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我国剥削阶级被消灭之后,国家除了继续保留一些阶级统治职能以外,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国两制”的提出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它自身的历史必然性,是我国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

  3

  三中全会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以公有制为主体,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这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色。实行这种经济体制,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这是问题的出发点。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肯定它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地完善我国的经济制度,以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社会生产力有规律的、快速地向前发展。继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改革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途径。社会向前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并由基本矛盾导致的主要矛盾作用的结果。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国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自觉的改革,才能不断地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三中全会后,我党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总结了几十年的实践经验,提出应该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这种经济体制,有极大的优越性:①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性质;②通过商品生产、市场交换这个杠杆,能把国民经济搞活,又能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③能较好地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生产单位得到源源不断地原材料供应和协调发展;④能较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⑤实行这种体制不仅不会有碍于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反而会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党的十四大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结论的提出,填补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空白。

  4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三中全会以后,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上,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和精神文明建设联系在一起,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中出现的一个新事物。马克思恩格斯曾提过“文明”、“文明时代”等思想,但当时他们主要还是从区别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提出问题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苏联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没有作过系统地阐述或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方针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提出来。只有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做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科学结论,确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正确地确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同时,确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此,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要一起抓,同步进行,不断地提高全民族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战略地位的认识,从理论上理解,从方针上体现,从实践上抓紧,由浅入深,在逐步深化方面下功夫,以转化人们的思想为内容,加强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注重社会效益,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成一项经常性的基本任务。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对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作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总结,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看作为共产主义体系中一个独立的社会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决心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所确定的任务而奋斗,但一定不操之过急,急了容易脱离实际,容易出毛病。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我们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是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中国过去就是犯了性急的错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正确区别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关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思

  想保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理论建设要解决的一个重要思想理论问题。三中全会总结了中国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的经验,研究了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指出共产主义是一种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在中国从事的革命活动,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组织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是为共产主义打基础的实践活动,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创造条件,但目前还不是要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由此可见,正确认识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非常必要,这就可以避免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看成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把共同理想说成是最高理想,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5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党的基本路线是指引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也是重要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但为了发展生产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打破“封闭式”,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是十分必要的。改革开放在执行上尽管有些区别,但都是三中全会路线这个总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这个总方针政策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依据,而四项基本原则要靠改革开放来落实。所以,三中全会路线是一条正确的路线,而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又是落实三中全会路线的基本途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是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要有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时,它就能发挥能动的反作用,保护、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制为显著标志,它的上层建筑是为维护资本家占有制服务的,资本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主体,它的上层建筑是维护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的。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根本不同,它具有阶级性质。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解决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那些部份,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调整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关系的指挥系统,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因此,政治体制改革不是权宜之计,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在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是我们党的一个创造。在民主革命阶段,只有共产党领导才能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社会历史的特殊性决定的。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党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会不断地取得进展,不断地取得胜利。共产党的领导这是社会历史赋予的主要责任,不是哪个人可以改变的。但各民主党派的存在也是个历史事实,它们在民主革命中遵守共同纲领,共同奋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贡献,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各民主党派,也都在各尽其责,各自做出

  自己的贡献,事实说明,把民主党派组织在爱国统一战线这个整体中,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政治协商会议、人民代表大会等等形式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历史的发展,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经济建设的需要等都决定,在中国必须实行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这是三中全会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体制方面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成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根本保证。为了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利施行,还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强思想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在跨世纪的征途上,我们要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的新胜利,要靠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邓小平理论,在推动全党兴起理论学习新高潮中起好带头表率作用,在贯彻落实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中更好地履行领导职责。”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贯彻党政分开的原则。上述种种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总之,从上述种种思想理论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邓小平的理论,就是中国化了的科学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充填了新的内容,按照三中全会开辟的这条正确道路走下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会得到创新和发展。

作者介绍:孙瑕 吉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研究员


相关文章

  •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历程
  •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发展都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开辟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推动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的初步发展,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 ...查看


  •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 ...查看


  • 不朽的丰碑,永远的怀念
  • 不朽的丰碑,永远的怀念 --纪念伟大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政教室 杨梅枝 邓小平(1904-1997),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查看


  • 沿着小平同志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 2014-08-15 09:09 来源:<求是>  我有话说 沿着小平同志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作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胡春华 核心要点: ■ 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从 ...查看


  •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
  •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 ,就是在领导下,立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 ...查看


  • 中国近代史4
  • 单选}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以及随后召开的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极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处理国与国关系公认的国际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60年1月至1963年3月,中国先后同缅甸. ...查看


  • 从十五大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 作者:龚育之 人民日报 1998年12期 历史决议和十五大论十一届三中全会 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在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早有明确的结论:"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中全会,是建国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文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 ...查看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辽宁 沈阳110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030-01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