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开始,成都市棕北小学和北京草桥小学两所学校合作开展了一次指导两地学生跨区域、跨学科的综合实践学习交流活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尝试以“自组织学习”理念为指导,希望学生在自组织学习状态中自主选择共同感兴趣的探究话题,形成“学习共同体”团队,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交流活动,引领学生在讨论交流、调查探究、展示分享等一系列活动中合作学习,并建构新的认知。
活动设计初衷
起初,四川师范大学的吴长城老师作为联合两地学校做“自组织”学习活动的指导老师,一直在考虑如何找到一个两校师生都感兴趣又可以对话交流的主题,从而搭建起两校联合综合实践教学的桥梁。活动设计的初衷一是能够跨越地域,通过网络连接实现孩子们的异地互动,突破地域限制;二是强调在此活动中孩子们能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由他们自己选择主题,并最大程度地实现学习小组“自组织”的学习状态。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校项目老师引导和学生们的自主推选,确定了适合两地学生共同探讨的“大问题”,即活动主题――“交流探讨京蓉两地特色文化之美”(文中简称“家乡美”)。
两校四五年级部分学科(主要包括科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教师自愿加入此项目,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引导学生探讨北京和成都两个城市的历史背景和特色文化等,以增进学生对彼此家乡的深入了解,增进两地差异文化交流。
活动理念:自组织学习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育、交流和语言科学学院的苏伽特・米特拉(Sugata Mitra)教授在印度、柬埔寨、英国等地开展了著名的“墙中洞”教育实验。其研究结论表明:贫穷地区的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同样能够完成计算机、英语、数学等学科内容的学习,而且其学习成绩与有教师讲授的班级几乎没有差异。苏伽特・米特拉教授由此提出“自组织学习环境”(SOLEs)的理论体系,主要囊括自组织学习系统、形成条件、学习动力圈、最小干预教育探究循环圈、信息流五大部分。自�M织学习环境理论是在大量实践中形成的,并指导着实践应用。
苏伽特・米特拉教授认为“墙中洞”是一个没有外界干预、结构化的自组织学习系统。这个系统总是显现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被称为“涌现”的学习状态,而学习的本质深藏在自组织之中。教育如同自然界的蚂蚁群居、蜜蜂筑巢一样,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学习就是其中“涌现”[1]。
经过更多的研究学习之后我们发现,自组织学习理念关注以下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存在自主自发的学习过程;学习活动需要组成“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中建构新的认知;需要借助认知工具和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习;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等。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两校项目组教师指导学生共同开展了跨区域、跨学科的“家乡美”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家乡美”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
在本次跨区域综合实践教学中,我们尝试运用了“自组织学习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包括三个环节:提出“大问题”(活动主题)――形成“学习共同体”团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展示发现总结。下面,我们借助“家乡美”活动设计的三大环节来看其中“自组织学习”理念的具体实践情况。
1. 提出“大问题”,确定京蓉两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探究主题
自组织学习是以孩子们的兴趣和问题为起点,激励孩子们以团队形式利用互联网解决问题,激发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项潜能。首先利用线下课堂,学生在两地教师的引导下,共同推选了适合两地学生共同探讨的“大问题”,即活动主题――“家乡美”。接着,在这个主题范畴内,两地学生先分别梳理介绍自己家乡成都(或北京)主要地方特色文化有哪些。然后借助网络学习平台“数课论坛” 开展线上交流,针对各自家乡特色文化进行交流、提问、相互答疑等,不断深入讨论学习。
2. 组建项目学习小组,形成“学习共同体”,开展实践学习活动
自组织学习是孩子们自由和自愿开展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迫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让学习自然涌现,自然而然地发生。学生们在线下课堂上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了本地特色文化类别之后,就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分话题,并由此形成兴趣相同的“项目学习小组”。如图1所示,孩子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分支方向,以发纸贴的形式构成不同话题为中心的学习小组。
形成不同的分话题“学习小组”后,学生们利用线上学习QQ视频,两地话题类型相同的小组学生先互相认识。比如两地的“旅游景点组”借助视频相互介绍、增进了解,然后“学习共同体”小组成员就开始针对他们选择的某一家乡特色所引发的问题展开线下家庭和社会的调查实践研究。此后,再借助网络上传相关图片、视频等调查资料到“数课平台”相应讨论区,为下一步针对各自家乡的不同文化特点展开线上讨论交流活动作铺垫。
例如,美食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向家长或专业厨师请教,并拍摄特色美食的食材配料和制作过程等,再上传到线上学习论坛为交流做准备。比如北京草桥小学美食组同学除了在论坛上向成都同学详细展示了北京特色小吃“驴打滚”的制作方法和图片之外,还借助视频课向棕北小学师生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有关“驴打滚”的有趣历史典故;而棕北小学的学生在论坛以文字、图片方式介绍成都当地名小吃“串串香”之后,也借助视频课向草桥小学师生展示了跟家长合作自制的美味实物“串串香”,并邀请北京的老师和同学们节假日来成都旅游,亲自品尝成都美食。
3. 展示发现,交流分享
经过每周2-3课时,历时近三个月的线上线下教学以及综合实践互动交流之后,两地学生对于各自不同的“家乡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了达到更全面系统的认识,活动最后阶段又开展了以下活动。 (1)通过线下课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长爱好自发组成“绘画组”“诗歌组”等不同特色的展示小组,用画思维导图、手抄报、创作美术、诗歌和说唱等多种方式展示各组的学习成果,表达对家乡特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2)通过线上论坛交流课和视频课,两地教师再引导学生把学习成果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方式上传到论坛交流区,开展跨区域学习成果交流和汇报分享。
(3)针对整个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总结,以便查漏补缺,为以后的学习指引方向。两地项目教师一起设计了总结反思课的内容,比如为学生搭建了几个支架性的反思问题: ①通过这次跨区域综合实践学习活动,你对自己家乡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线上学习活动,弥补了我们传统课堂学习的哪些不足? ③在整个学习交流活动中,我们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提示:比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技能、合作、交流等方面)
附表说明在整个活动中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交替融合和相辅相成(见上表)。
活动实施后的总结反思
整个活动教学过程中,我们两地项目教师针对��施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也在不断地反思并改进教学。
首先,“自组织学习”理念有别于传统教学理念,对于该理念,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个不断学习领悟理解并实践改进的过程。“学习是个体头脑内的认知加工活动,但这还不够,学习还是一个自组织的社会性建构活动。学习的社会性与科学家研究工作的社会性一样,也是在学习共同体的信息分享、协作、对话和社会文化的情境脉络中建构,是一个自组织特征相当鲜明的过程。”[2]在“自组织”理念指导下的学习活动,要让孩子们在自己营造的环境下学习,能够有更多自发形成团队、主动学习行为。由此在两地“家乡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并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担任“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是尽量扮演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和一定程度的组织者,尽量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其次,线上教学活动初期我们发现孩子们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缺乏信息采集、辨别和引用加工信息能力,比如在网络搜索过程中,有些学生像信息搬运工一样,从网站上找到相应的信息复制,然后直接粘贴在“数课平台”的帖子里,不会主动内化形成自己的观点;还有的学生引用网络上的权威信息时不知道标明出处,等等。因此,利用线上线下的评价教学,我们不断引导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指导学生学会信息的采集辨别和加工处理等。这些是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在线学习中必备的素养。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自组织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并非一日之功,是一个循序渐进、需要长期浸润的过程。但愿这次跨区域、多学科融合的“家乡美”综合实践交流活动带给两地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收获和能力提升,还有对各自家乡、对祖国更深厚的热爱。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棕北小学)
参考文献
吴长城. 苏伽特・米特拉自组织学习环境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4).
吴向东. 为自组织学习服务――情境导向的模型与学习环境的设计[J]. 湖北教育: 科学课,2014(4).
2015年9月开始,成都市棕北小学和北京草桥小学两所学校合作开展了一次指导两地学生跨区域、跨学科的综合实践学习交流活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尝试以“自组织学习”理念为指导,希望学生在自组织学习状态中自主选择共同感兴趣的探究话题,形成“学习共同体”团队,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交流活动,引领学生在讨论交流、调查探究、展示分享等一系列活动中合作学习,并建构新的认知。
活动设计初衷
起初,四川师范大学的吴长城老师作为联合两地学校做“自组织”学习活动的指导老师,一直在考虑如何找到一个两校师生都感兴趣又可以对话交流的主题,从而搭建起两校联合综合实践教学的桥梁。活动设计的初衷一是能够跨越地域,通过网络连接实现孩子们的异地互动,突破地域限制;二是强调在此活动中孩子们能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由他们自己选择主题,并最大程度地实现学习小组“自组织”的学习状态。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校项目老师引导和学生们的自主推选,确定了适合两地学生共同探讨的“大问题”,即活动主题――“交流探讨京蓉两地特色文化之美”(文中简称“家乡美”)。
两校四五年级部分学科(主要包括科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教师自愿加入此项目,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引导学生探讨北京和成都两个城市的历史背景和特色文化等,以增进学生对彼此家乡的深入了解,增进两地差异文化交流。
活动理念:自组织学习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育、交流和语言科学学院的苏伽特・米特拉(Sugata Mitra)教授在印度、柬埔寨、英国等地开展了著名的“墙中洞”教育实验。其研究结论表明:贫穷地区的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同样能够完成计算机、英语、数学等学科内容的学习,而且其学习成绩与有教师讲授的班级几乎没有差异。苏伽特・米特拉教授由此提出“自组织学习环境”(SOLEs)的理论体系,主要囊括自组织学习系统、形成条件、学习动力圈、最小干预教育探究循环圈、信息流五大部分。自�M织学习环境理论是在大量实践中形成的,并指导着实践应用。
苏伽特・米特拉教授认为“墙中洞”是一个没有外界干预、结构化的自组织学习系统。这个系统总是显现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被称为“涌现”的学习状态,而学习的本质深藏在自组织之中。教育如同自然界的蚂蚁群居、蜜蜂筑巢一样,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学习就是其中“涌现”[1]。
经过更多的研究学习之后我们发现,自组织学习理念关注以下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存在自主自发的学习过程;学习活动需要组成“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中建构新的认知;需要借助认知工具和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习;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等。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两校项目组教师指导学生共同开展了跨区域、跨学科的“家乡美”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家乡美”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
在本次跨区域综合实践教学中,我们尝试运用了“自组织学习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包括三个环节:提出“大问题”(活动主题)――形成“学习共同体”团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展示发现总结。下面,我们借助“家乡美”活动设计的三大环节来看其中“自组织学习”理念的具体实践情况。
1. 提出“大问题”,确定京蓉两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探究主题
自组织学习是以孩子们的兴趣和问题为起点,激励孩子们以团队形式利用互联网解决问题,激发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项潜能。首先利用线下课堂,学生在两地教师的引导下,共同推选了适合两地学生共同探讨的“大问题”,即活动主题――“家乡美”。接着,在这个主题范畴内,两地学生先分别梳理介绍自己家乡成都(或北京)主要地方特色文化有哪些。然后借助网络学习平台“数课论坛” 开展线上交流,针对各自家乡特色文化进行交流、提问、相互答疑等,不断深入讨论学习。
2. 组建项目学习小组,形成“学习共同体”,开展实践学习活动
自组织学习是孩子们自由和自愿开展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迫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让学习自然涌现,自然而然地发生。学生们在线下课堂上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了本地特色文化类别之后,就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分话题,并由此形成兴趣相同的“项目学习小组”。如图1所示,孩子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分支方向,以发纸贴的形式构成不同话题为中心的学习小组。
形成不同的分话题“学习小组”后,学生们利用线上学习QQ视频,两地话题类型相同的小组学生先互相认识。比如两地的“旅游景点组”借助视频相互介绍、增进了解,然后“学习共同体”小组成员就开始针对他们选择的某一家乡特色所引发的问题展开线下家庭和社会的调查实践研究。此后,再借助网络上传相关图片、视频等调查资料到“数课平台”相应讨论区,为下一步针对各自家乡的不同文化特点展开线上讨论交流活动作铺垫。
例如,美食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向家长或专业厨师请教,并拍摄特色美食的食材配料和制作过程等,再上传到线上学习论坛为交流做准备。比如北京草桥小学美食组同学除了在论坛上向成都同学详细展示了北京特色小吃“驴打滚”的制作方法和图片之外,还借助视频课向棕北小学师生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有关“驴打滚”的有趣历史典故;而棕北小学的学生在论坛以文字、图片方式介绍成都当地名小吃“串串香”之后,也借助视频课向草桥小学师生展示了跟家长合作自制的美味实物“串串香”,并邀请北京的老师和同学们节假日来成都旅游,亲自品尝成都美食。
3. 展示发现,交流分享
经过每周2-3课时,历时近三个月的线上线下教学以及综合实践互动交流之后,两地学生对于各自不同的“家乡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了达到更全面系统的认识,活动最后阶段又开展了以下活动。 (1)通过线下课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长爱好自发组成“绘画组”“诗歌组”等不同特色的展示小组,用画思维导图、手抄报、创作美术、诗歌和说唱等多种方式展示各组的学习成果,表达对家乡特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2)通过线上论坛交流课和视频课,两地教师再引导学生把学习成果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方式上传到论坛交流区,开展跨区域学习成果交流和汇报分享。
(3)针对整个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总结,以便查漏补缺,为以后的学习指引方向。两地项目教师一起设计了总结反思课的内容,比如为学生搭建了几个支架性的反思问题: ①通过这次跨区域综合实践学习活动,你对自己家乡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线上学习活动,弥补了我们传统课堂学习的哪些不足? ③在整个学习交流活动中,我们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提示:比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技能、合作、交流等方面)
附表说明在整个活动中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交替融合和相辅相成(见上表)。
活动实施后的总结反思
整个活动教学过程中,我们两地项目教师针对��施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也在不断地反思并改进教学。
首先,“自组织学习”理念有别于传统教学理念,对于该理念,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个不断学习领悟理解并实践改进的过程。“学习是个体头脑内的认知加工活动,但这还不够,学习还是一个自组织的社会性建构活动。学习的社会性与科学家研究工作的社会性一样,也是在学习共同体的信息分享、协作、对话和社会文化的情境脉络中建构,是一个自组织特征相当鲜明的过程。”[2]在“自组织”理念指导下的学习活动,要让孩子们在自己营造的环境下学习,能够有更多自发形成团队、主动学习行为。由此在两地“家乡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并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担任“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是尽量扮演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和一定程度的组织者,尽量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其次,线上教学活动初期我们发现孩子们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缺乏信息采集、辨别和引用加工信息能力,比如在网络搜索过程中,有些学生像信息搬运工一样,从网站上找到相应的信息复制,然后直接粘贴在“数课平台”的帖子里,不会主动内化形成自己的观点;还有的学生引用网络上的权威信息时不知道标明出处,等等。因此,利用线上线下的评价教学,我们不断引导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指导学生学会信息的采集辨别和加工处理等。这些是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在线学习中必备的素养。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自组织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并非一日之功,是一个循序渐进、需要长期浸润的过程。但愿这次跨区域、多学科融合的“家乡美”综合实践交流活动带给两地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收获和能力提升,还有对各自家乡、对祖国更深厚的热爱。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棕北小学)
参考文献
吴长城. 苏伽特・米特拉自组织学习环境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4).
吴向东. 为自组织学习服务――情境导向的模型与学习环境的设计[J]. 湖北教育: 科学课,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