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南华经》讲解提纲
肖志国
(2011年11月30
日)
一、逍遥游
本篇题眼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是全篇文章围绕的中心。抓住这一点,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首先是写鲲和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这里,“冥”是通假字,和“溟”同意,意思是大海。北,这里应该解释成北极。所以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北极的大海里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鲲鱼。“鲲之大,不知道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鲲鱼很大,大到不知道它的身体长度有几千里。鲲鱼可以变化成鸟,它的名字叫鹏。鹏鸟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那么长。“怒”这里不是愤怒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奋翅。所以,接着的翻译是:奋翅起飞,翅膀像从天上垂下的大片云彩。这种鸟,在海上飞行,是要飞到南极的海洋中去。“南冥者,天池也。”意思是:南极的海洋,是个天然的大池塘。因为当时的人没有去过看过南极,所以庄子这里只能把南极海比作天然大池塘。一是怕大家听不明白,二是无奈的比喻。“《齐谐》者,志怪者也。”意思是:《齐谐》,是一本记录怪异现象的书。“《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也。’”“抟”是用手揉成团的意思,这里是形容两翅扇风,使气流旋转成团的意思。“扶摇”即旋转时螺旋式上升。所以这句意思是:《齐谐》这本书里说,大鹏迁徙到南极的海洋,翅膀击打水
面激起的水花有三千里高。双翅扇动,使气流旋转,借势盘旋而上升到九万里高空。离开这里,在六月酷暑天气,到南极去休息乘凉。看来庄子在那时已经知道南极在夏天很凉爽了。“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实际上是在用比喻。意思就是说,穿梭在天上的云团之中,有时形态像野马,有时还夹杂着从地面吹上来的尘埃,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通过风的传送,使它们的气息扑鼻而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其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意思是:天空的苍茫,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向上看,天远的没有极限吗?飞上天空后,向下看,也应该是像这样的感觉罢了。庄子这句话,和现在的人在太空航行时的观感是相同的。可见庄子真的很伟大。“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况且如果水积存的深度不够,那么它负载大船的能力就不够;把杯水倾倒在屋子里的洼地上,那么只能用草梗当船了;在这点水上放一个杯子,肯定会粘在泥土上,这是因为水太浅,船太大。“坳,即是山间平地。所以在这里译为屋子里的洼地。这句话是用水载舟来比喻风载鹏鸟。因为这样常人更容易理解。所以下一句再回到风载鹏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这句的意思是:风
积存的厚度不够,那么它承载鹏鸟巨大翅膀的能力也就不足。鹏鸟所以能一飞而上九万里,是因为风在下面起助推的作用,所以明白这道理之后它才努力用扇动双翅的方法培育风力。鹏鸟背上是蓝蓝的天空,没有什么能中断阻碍它的飞行,这之后才能实现南飞的意图。“夭”即中断;“阏”即阏塞,音为â。
“蜩(ti áo )与学鸠笑之曰:我決(ju ã)而起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蜩”即蝉,学鸠也是一种鸟儿,因为不是生物学,所以在这里不做研究了。“決”和决是相通的。这里应该是排除阻塞的意思,也可以翻译成振翅的意思。“榆枋”也是树木的种类,了清做生物学意义的探讨。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蝉和学鸠讥笑大鹏鸟说:我振翅起飞,抢占榆树和枋树,到时没有达到的话,降落在地上就算了。何必飞九万里高空去南极呢?“适莽苍者,三飡(c ān, 同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这句的意思是:到莽苍的郊外的原野上去,三顿饭的功夫就回来了,肚子仍然饱饱的。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要舂好过夜的粮食;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去,一般来讲,要准备好三个月的粮食。“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意思是说:这两个小动物怎么会知道呢?在知识见解上,小聪明的不能理解大智慧的,短寿的不能理解非常长寿的。“奚以知其然
也?朝菌不知晦朔,蝼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晦朔分别代表每月的最后一天和第一天。这里代表月份。春秋即代表年份。所以这句的意思是:怎么样才能知道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呢?早晨出生的蘑菇不会知道什么是月份,蝼蛄不会知道年份,它们这样的就叫做小年。下面讲什么是大年。“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年为春,五百年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百岁为春,八百年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思是:楚国的南边有一种动物叫冥灵,把五百年当成一个春季,把五百年当成一个秋季;上古有一种树叫大椿,把八百年当成一个春季,八百年当成一个秋季。可是彭祖在现代却以长寿八百岁而独享盛名。众人不用和上古长寿的人比,只和彭祖比起来,不也就很悲哀了吗!这就是大年。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yàn,一种小鸟儿)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这句基本上是重复上面的情景。意思是:商汤和大夫棘的对话也是说明这样的道理罢了:什么也难以生长的地方的北面,有幽深的大海,是天河。那里有
一种鱼,它的体宽有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的体长。它的名字叫鲲。还有一种鸟儿,它的名字叫鹏。后背如泰山一样雄伟,翅膀像从天上垂到地下的云片。它用双翅扇起强烈旋转的气流,像羊的犄角的样子,它随着强烈旋转的气流迅速上升到九万里的高空,飞到浮云之上,背朝青天,之后打算向南飞翔,并且到南极去纳凉。斥鴳笑话大鹏说:‘那个大呆鸟儿想要飞到哪里去啊?我腾空跳跃而飞起,不过飞到几丈的高度就落下来了,在树木和花草间翱翔,这也可以说是飞翔的极致享受了。可是这只大呆鸟想干什么呢?’这就是小智和大智的争辩。下段将讲人世中小知和小年。
“故夫知效(效,本义是效果和成效,这里引申为当好, 做好) 一官、行(x ìng )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zh âng ,同证,验证,取信)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数数是易经的说法,加个然字,大概是说通过研究易经,把世界万象弄清楚,把世界本原弄清楚,所以这里可以直接翻译成大彻大悟)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意思是:所以那些具备的智慧足以当好某个官职的人,那些品行在全乡最好的人,那些道德高尚应该成为一国之君的人,那些取得全国上下信任的人,这样的人自己看自己也应该如小知小年是一样的。所以宋国的思想家宋荣子仍然会笑话他们。宋荣子这个人,
即使举世誉之他也不会受到鼓励、劝勉,举世非之他也不会感觉沮丧悲伤。他在内心和心外之物的分界点上把握的很确定,也就是说,坚守自己的内心修养和自然本性,不因对外物的求索而迷失自己。他清楚知道什么样的境遇是真正的光荣,什么样的境遇是真正的侮辱。他也不过做到这样罢了。他在世俗中,还没有达到大彻大悟。因此,即使这样,他还是有自己不能建树的领域。
值得一说的是,在《庄子》一书中,一开始就提到了“定”。这个定,大概就是说这个人修养好,有主心骨,不被物迷失,也不会被人欺骗和改变。但也有佛家所说的禅定的意思。所以后来佛家传入我国后,禅定一词的翻译,也是从庄子这里来的。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l íng ,清凉)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等待,引申为依赖)者也。”列子先生能够乘风飞行,飞起来时清清凉凉,感觉美妙。一般他出行十五天后就返回家里。他在保有和享受清福方面,也没有达到大彻大悟。他这样虽然用不着辛苦行走,但仍然需要依赖风作为飞行条件。下一句将说到人中的大知和大年。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是:像那些驾驭天地的正气,掌控东南西北上下六方不同的气场,
来游历无穷宇宙时空的人,他们又依赖哪些客观条件呢?所以说:至人不追求自我,彻底去除了外物直至自我的概念;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保持无为而为;圣人不追求俗世的名望,所以圣人的名望也许一生都不会显现。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juã,火炬)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意思是:尧想禅让天下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已经照耀大地,可是火炬的火光仍然不熄灭,它在光照大地上要起作用,不也是太难了吗?及时的雨已经下过了,可是仍然在取河水浇灌田地,它在润泽田地上要发挥作用,不也是太徒劳了吗?您只要肯站出来接手我的工作,那么天下就可大治,可是我仍然在尸位素餐,我自己认为自己这样有缺陷,请让我把天下交给您。”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ji āoli áo ,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yǎn, 同鼹) 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厨师)虽不治庖,尸祝(主持祭祀的官员)不越樽俎(樽是祭祀盛酒的器具,俎是盛祭品的器具,所以都是礼器)而代之矣!’”意思是:许由说:“您已经使天下得到了治理。天下既然已经得到治理了,可是我仍然要取代您,我是想图那个名声吗?名声,是实际的
宾从,难道我要去做宾从吗?鹪鹩在深林里筑巢,不过需要一枝树枝。鼹鼠到河里饮水,顶多把肚子喝满。您回去休息去吧,我要天下没什么可用!厨师不准备饮食和餐饭,主持祭祀的官员也不会去越俎代庖的。”
“肩吾(传说中有道德的高人,连叔、接舆也是如此,大概都是庄子虚拟的人物)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意思是:肩吾向连叔问话说:“我听到接舆的讲话,大话连篇并且不恰当,说的有去而无回。我听了他的话很吃惊和害怕,好象天上的银河一样没有边际。前后不一致,大相迳庭,不符合人之常情。”
“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山海经里记载的地名)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同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毛病)疠(瘟疫)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意思是:连叔说:“他都说了些什么?”回答说:“他说,藐菇射山上,有位神人居住。肌肤像冰雪一样洁白,身姿像处女一样婀娜多姿,不吃五谷,吸空气,饮露水,乘云驾雾,骑着一条飞龙,到四海之外游历。她神情凝重如一,让万物不生毛病,不发生瘟疫,每年五谷都能成熟丰收。我认为接舆说的太狂放,因此而不相信。”
“连叔曰:‘然。瞽(g ǔ,盲人)者无以与乎文章(花纹和
图案)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磅礴,广大无边)万物以为一,世蕲(q í, 同祈)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洪水到处浸灌)稽(稽留)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是其”,“是”相当于指示代词,和“其”组合相当于:他那里)尘垢秕穅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意思是:连叔说:“这样啊。盲人没办法让他看美丽的花纹和图案,聋人无法让他听钟鼓的声音。岂只形体上有盲和瞎的人这样呢?在智慧上也是如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样的话指的就是你这样的人。接舆所说的人,他的德行,把广大无边的万物看成无差别的同一,世上的人祈求消除动乱(这里是古人正话反说的典型),可是这样的神人,谁会把治理天下当成事业,进而弄得自己疲惫堪呢!这样的神人,万物不能伤害他。洪水到处浸灌,大水连天,也不会使他溺水。大旱得金石化成液体,土和山焦糊,也不会使他因热而受伤。他用自己身边的尘土和秕谷、谷糠,都能够陶铸成活生生的尧舜那样的人,有这等本领的人谁会把身外的事物当成自己的事业呢? ”
“宋人资章甫(资于章甫,章甫就是古代的礼帽)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于)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y ǎo, 怅然若失)然丧其天下焉。”意思是,宋国有一个人到越国去售
卖礼帽挣钱,越国人的习惯是不留头发,纹身,礼帽对他们来说没有用处。尧管理天下的百姓,使四海之内政治和社会稳定。到藐菇射山、汾水之北去拜见四位神仙,突然怅然若失,感觉天下的概念在自己的意识里消失了。其实这句话的话外之意是说,人生于世,四大皆空,本应六根清净,悟道成正果,这才是人生第一件大事。即使成尧舜一样的贤君,最终也是成空。这和儒家把正心、修身放在首要位置是一致的。用道家的话来说,治国,是圣人之余事。也就是说,治国是修成圣贤之后的事,如果机缘需要自己去救度众生,那么就去做;如果机缘不在,那就独善其身,永埋其名。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ch ū,臭椿树)。其大本拥(同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意思是:惠子听了以上这些言论后,对庄子说话了:“我知道有一棵大树,人们称它为臭椿,它的主干到处是包和疙瘩,无法用木匠用的墨盒去取材,它的枝干弯弯曲曲没法用规和矩取材,直立着长在道路旁边,木匠们谁也不看它。现在你庄子先生的言论,说的都是大话,没有一点用处,所以大家会同时离开你。”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l ísh ēng, 狸 猫和黄鼠狼)乎?卑身而伏,以候敖(a ó,出游,闲游)者;东西跳梁(跳跃),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gǔ,网的总称)。今夫斄(l
í,牦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同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斤和斧同意),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意思是:庄子说:“你惠子先生唯独看不见狸猫和黄鼠狼吗?它们压低身子匍匐在地上,等待出游的小动物。它们东跳西跃,不躲避高下。大多是中了猎人设下的机关,死在捕兽网里(实际上庄子把喜欢辩论的惠子比喻成了狸和狌)。现在的牦牛,身体大得像从天垂落的云彩,这算得上大了吧!可是却不能用来抓老鼠。现在你遇到一棵大树,担忧它没用,为什么不移植到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广漠无边的原野,在它的周边徘徊,什么也不做,逍遥自在的在它的下面躺着睡觉。大树也就不会被斧子砍死,没有什么东西能损害它,没有什么用处,有什么可困苦的呢?”
译者的议论:无所可用,其实是心无所可用,自然也就不会被外物影响和迁累,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以心役物,这正是圣人们追求的境界。但只有具备大智慧的人能理解,小智慧的自然不解。小智慧的人是心被物役,他们感觉那才是实际,那才能找到快乐。其实,他们所期待的快乐,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最后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徒劳而无益。
庄子《南华经》讲解提纲
肖志国
(2011年11月30
日)
一、逍遥游
本篇题眼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是全篇文章围绕的中心。抓住这一点,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首先是写鲲和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这里,“冥”是通假字,和“溟”同意,意思是大海。北,这里应该解释成北极。所以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北极的大海里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鲲鱼。“鲲之大,不知道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鲲鱼很大,大到不知道它的身体长度有几千里。鲲鱼可以变化成鸟,它的名字叫鹏。鹏鸟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那么长。“怒”这里不是愤怒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奋翅。所以,接着的翻译是:奋翅起飞,翅膀像从天上垂下的大片云彩。这种鸟,在海上飞行,是要飞到南极的海洋中去。“南冥者,天池也。”意思是:南极的海洋,是个天然的大池塘。因为当时的人没有去过看过南极,所以庄子这里只能把南极海比作天然大池塘。一是怕大家听不明白,二是无奈的比喻。“《齐谐》者,志怪者也。”意思是:《齐谐》,是一本记录怪异现象的书。“《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也。’”“抟”是用手揉成团的意思,这里是形容两翅扇风,使气流旋转成团的意思。“扶摇”即旋转时螺旋式上升。所以这句意思是:《齐谐》这本书里说,大鹏迁徙到南极的海洋,翅膀击打水
面激起的水花有三千里高。双翅扇动,使气流旋转,借势盘旋而上升到九万里高空。离开这里,在六月酷暑天气,到南极去休息乘凉。看来庄子在那时已经知道南极在夏天很凉爽了。“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实际上是在用比喻。意思就是说,穿梭在天上的云团之中,有时形态像野马,有时还夹杂着从地面吹上来的尘埃,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通过风的传送,使它们的气息扑鼻而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其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意思是:天空的苍茫,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向上看,天远的没有极限吗?飞上天空后,向下看,也应该是像这样的感觉罢了。庄子这句话,和现在的人在太空航行时的观感是相同的。可见庄子真的很伟大。“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况且如果水积存的深度不够,那么它负载大船的能力就不够;把杯水倾倒在屋子里的洼地上,那么只能用草梗当船了;在这点水上放一个杯子,肯定会粘在泥土上,这是因为水太浅,船太大。“坳,即是山间平地。所以在这里译为屋子里的洼地。这句话是用水载舟来比喻风载鹏鸟。因为这样常人更容易理解。所以下一句再回到风载鹏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这句的意思是:风
积存的厚度不够,那么它承载鹏鸟巨大翅膀的能力也就不足。鹏鸟所以能一飞而上九万里,是因为风在下面起助推的作用,所以明白这道理之后它才努力用扇动双翅的方法培育风力。鹏鸟背上是蓝蓝的天空,没有什么能中断阻碍它的飞行,这之后才能实现南飞的意图。“夭”即中断;“阏”即阏塞,音为â。
“蜩(ti áo )与学鸠笑之曰:我決(ju ã)而起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蜩”即蝉,学鸠也是一种鸟儿,因为不是生物学,所以在这里不做研究了。“決”和决是相通的。这里应该是排除阻塞的意思,也可以翻译成振翅的意思。“榆枋”也是树木的种类,了清做生物学意义的探讨。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蝉和学鸠讥笑大鹏鸟说:我振翅起飞,抢占榆树和枋树,到时没有达到的话,降落在地上就算了。何必飞九万里高空去南极呢?“适莽苍者,三飡(c ān, 同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这句的意思是:到莽苍的郊外的原野上去,三顿饭的功夫就回来了,肚子仍然饱饱的。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要舂好过夜的粮食;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去,一般来讲,要准备好三个月的粮食。“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意思是说:这两个小动物怎么会知道呢?在知识见解上,小聪明的不能理解大智慧的,短寿的不能理解非常长寿的。“奚以知其然
也?朝菌不知晦朔,蝼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晦朔分别代表每月的最后一天和第一天。这里代表月份。春秋即代表年份。所以这句的意思是:怎么样才能知道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呢?早晨出生的蘑菇不会知道什么是月份,蝼蛄不会知道年份,它们这样的就叫做小年。下面讲什么是大年。“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年为春,五百年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百岁为春,八百年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思是:楚国的南边有一种动物叫冥灵,把五百年当成一个春季,把五百年当成一个秋季;上古有一种树叫大椿,把八百年当成一个春季,八百年当成一个秋季。可是彭祖在现代却以长寿八百岁而独享盛名。众人不用和上古长寿的人比,只和彭祖比起来,不也就很悲哀了吗!这就是大年。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yàn,一种小鸟儿)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这句基本上是重复上面的情景。意思是:商汤和大夫棘的对话也是说明这样的道理罢了:什么也难以生长的地方的北面,有幽深的大海,是天河。那里有
一种鱼,它的体宽有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的体长。它的名字叫鲲。还有一种鸟儿,它的名字叫鹏。后背如泰山一样雄伟,翅膀像从天上垂到地下的云片。它用双翅扇起强烈旋转的气流,像羊的犄角的样子,它随着强烈旋转的气流迅速上升到九万里的高空,飞到浮云之上,背朝青天,之后打算向南飞翔,并且到南极去纳凉。斥鴳笑话大鹏说:‘那个大呆鸟儿想要飞到哪里去啊?我腾空跳跃而飞起,不过飞到几丈的高度就落下来了,在树木和花草间翱翔,这也可以说是飞翔的极致享受了。可是这只大呆鸟想干什么呢?’这就是小智和大智的争辩。下段将讲人世中小知和小年。
“故夫知效(效,本义是效果和成效,这里引申为当好, 做好) 一官、行(x ìng )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zh âng ,同证,验证,取信)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数数是易经的说法,加个然字,大概是说通过研究易经,把世界万象弄清楚,把世界本原弄清楚,所以这里可以直接翻译成大彻大悟)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意思是:所以那些具备的智慧足以当好某个官职的人,那些品行在全乡最好的人,那些道德高尚应该成为一国之君的人,那些取得全国上下信任的人,这样的人自己看自己也应该如小知小年是一样的。所以宋国的思想家宋荣子仍然会笑话他们。宋荣子这个人,
即使举世誉之他也不会受到鼓励、劝勉,举世非之他也不会感觉沮丧悲伤。他在内心和心外之物的分界点上把握的很确定,也就是说,坚守自己的内心修养和自然本性,不因对外物的求索而迷失自己。他清楚知道什么样的境遇是真正的光荣,什么样的境遇是真正的侮辱。他也不过做到这样罢了。他在世俗中,还没有达到大彻大悟。因此,即使这样,他还是有自己不能建树的领域。
值得一说的是,在《庄子》一书中,一开始就提到了“定”。这个定,大概就是说这个人修养好,有主心骨,不被物迷失,也不会被人欺骗和改变。但也有佛家所说的禅定的意思。所以后来佛家传入我国后,禅定一词的翻译,也是从庄子这里来的。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l íng ,清凉)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等待,引申为依赖)者也。”列子先生能够乘风飞行,飞起来时清清凉凉,感觉美妙。一般他出行十五天后就返回家里。他在保有和享受清福方面,也没有达到大彻大悟。他这样虽然用不着辛苦行走,但仍然需要依赖风作为飞行条件。下一句将说到人中的大知和大年。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是:像那些驾驭天地的正气,掌控东南西北上下六方不同的气场,
来游历无穷宇宙时空的人,他们又依赖哪些客观条件呢?所以说:至人不追求自我,彻底去除了外物直至自我的概念;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保持无为而为;圣人不追求俗世的名望,所以圣人的名望也许一生都不会显现。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juã,火炬)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意思是:尧想禅让天下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已经照耀大地,可是火炬的火光仍然不熄灭,它在光照大地上要起作用,不也是太难了吗?及时的雨已经下过了,可是仍然在取河水浇灌田地,它在润泽田地上要发挥作用,不也是太徒劳了吗?您只要肯站出来接手我的工作,那么天下就可大治,可是我仍然在尸位素餐,我自己认为自己这样有缺陷,请让我把天下交给您。”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ji āoli áo ,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yǎn, 同鼹) 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厨师)虽不治庖,尸祝(主持祭祀的官员)不越樽俎(樽是祭祀盛酒的器具,俎是盛祭品的器具,所以都是礼器)而代之矣!’”意思是:许由说:“您已经使天下得到了治理。天下既然已经得到治理了,可是我仍然要取代您,我是想图那个名声吗?名声,是实际的
宾从,难道我要去做宾从吗?鹪鹩在深林里筑巢,不过需要一枝树枝。鼹鼠到河里饮水,顶多把肚子喝满。您回去休息去吧,我要天下没什么可用!厨师不准备饮食和餐饭,主持祭祀的官员也不会去越俎代庖的。”
“肩吾(传说中有道德的高人,连叔、接舆也是如此,大概都是庄子虚拟的人物)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意思是:肩吾向连叔问话说:“我听到接舆的讲话,大话连篇并且不恰当,说的有去而无回。我听了他的话很吃惊和害怕,好象天上的银河一样没有边际。前后不一致,大相迳庭,不符合人之常情。”
“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山海经里记载的地名)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同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毛病)疠(瘟疫)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意思是:连叔说:“他都说了些什么?”回答说:“他说,藐菇射山上,有位神人居住。肌肤像冰雪一样洁白,身姿像处女一样婀娜多姿,不吃五谷,吸空气,饮露水,乘云驾雾,骑着一条飞龙,到四海之外游历。她神情凝重如一,让万物不生毛病,不发生瘟疫,每年五谷都能成熟丰收。我认为接舆说的太狂放,因此而不相信。”
“连叔曰:‘然。瞽(g ǔ,盲人)者无以与乎文章(花纹和
图案)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磅礴,广大无边)万物以为一,世蕲(q í, 同祈)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洪水到处浸灌)稽(稽留)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是其”,“是”相当于指示代词,和“其”组合相当于:他那里)尘垢秕穅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意思是:连叔说:“这样啊。盲人没办法让他看美丽的花纹和图案,聋人无法让他听钟鼓的声音。岂只形体上有盲和瞎的人这样呢?在智慧上也是如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样的话指的就是你这样的人。接舆所说的人,他的德行,把广大无边的万物看成无差别的同一,世上的人祈求消除动乱(这里是古人正话反说的典型),可是这样的神人,谁会把治理天下当成事业,进而弄得自己疲惫堪呢!这样的神人,万物不能伤害他。洪水到处浸灌,大水连天,也不会使他溺水。大旱得金石化成液体,土和山焦糊,也不会使他因热而受伤。他用自己身边的尘土和秕谷、谷糠,都能够陶铸成活生生的尧舜那样的人,有这等本领的人谁会把身外的事物当成自己的事业呢? ”
“宋人资章甫(资于章甫,章甫就是古代的礼帽)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于)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y ǎo, 怅然若失)然丧其天下焉。”意思是,宋国有一个人到越国去售
卖礼帽挣钱,越国人的习惯是不留头发,纹身,礼帽对他们来说没有用处。尧管理天下的百姓,使四海之内政治和社会稳定。到藐菇射山、汾水之北去拜见四位神仙,突然怅然若失,感觉天下的概念在自己的意识里消失了。其实这句话的话外之意是说,人生于世,四大皆空,本应六根清净,悟道成正果,这才是人生第一件大事。即使成尧舜一样的贤君,最终也是成空。这和儒家把正心、修身放在首要位置是一致的。用道家的话来说,治国,是圣人之余事。也就是说,治国是修成圣贤之后的事,如果机缘需要自己去救度众生,那么就去做;如果机缘不在,那就独善其身,永埋其名。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ch ū,臭椿树)。其大本拥(同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意思是:惠子听了以上这些言论后,对庄子说话了:“我知道有一棵大树,人们称它为臭椿,它的主干到处是包和疙瘩,无法用木匠用的墨盒去取材,它的枝干弯弯曲曲没法用规和矩取材,直立着长在道路旁边,木匠们谁也不看它。现在你庄子先生的言论,说的都是大话,没有一点用处,所以大家会同时离开你。”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l ísh ēng, 狸 猫和黄鼠狼)乎?卑身而伏,以候敖(a ó,出游,闲游)者;东西跳梁(跳跃),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gǔ,网的总称)。今夫斄(l
í,牦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同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斤和斧同意),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意思是:庄子说:“你惠子先生唯独看不见狸猫和黄鼠狼吗?它们压低身子匍匐在地上,等待出游的小动物。它们东跳西跃,不躲避高下。大多是中了猎人设下的机关,死在捕兽网里(实际上庄子把喜欢辩论的惠子比喻成了狸和狌)。现在的牦牛,身体大得像从天垂落的云彩,这算得上大了吧!可是却不能用来抓老鼠。现在你遇到一棵大树,担忧它没用,为什么不移植到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广漠无边的原野,在它的周边徘徊,什么也不做,逍遥自在的在它的下面躺着睡觉。大树也就不会被斧子砍死,没有什么东西能损害它,没有什么用处,有什么可困苦的呢?”
译者的议论:无所可用,其实是心无所可用,自然也就不会被外物影响和迁累,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以心役物,这正是圣人们追求的境界。但只有具备大智慧的人能理解,小智慧的自然不解。小智慧的人是心被物役,他们感觉那才是实际,那才能找到快乐。其实,他们所期待的快乐,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最后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徒劳而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