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行者"与"胡适之"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考试由国学大师陈寅恪出题,其中有一题就是对对子。出的上联是“孙行者”,结果有一半以上的考生交了白卷,其他考生的对句则五花八门,有对“唐三藏”者,有对“猪八戒”者,皆不及格。有个别考生对出“祖冲之”、“王引之”者,差强人意。只有一人对以“胡适之”(即胡适,字适之),受到陈寅恪激赏。陈大师甚至还表态说:“就凭这三个字,这个考生想上清华的哪个系都行!”这个考生就是后来的著名语言学家周祖谟。

那么,为什么周祖谟的对句能得到陈寅恪的肯定呢?周祖谟先生在回忆文章中曾专门谈及此联:“当时我想到可以作对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王引之’,一个是‘胡适之’。二者自以对‘胡适之’为好。因为‘适者,往也’,‘往’跟‘行’意思相近,‘引’又是另一个意思。所以我就以‘胡适之’为好。”

而在陈寅恪先生的回忆文章中,说得就更详细了。1965年,76岁的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追忆昔日命题经过时自道,“其对子之题为‘孙行者’,因苏东坡诗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韩卢’为犬名,‘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字。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又说,“寅恪所以以‘孙行者’为对子之题者,实欲应试者以‘胡适之’对‘孙行者”。盖“猢狲”即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此不过一时故作狡猾耳……”(“胡孙”即“猢狲”,与“韩卢”一样,为单纯词。而对以“祖冲之”,虽然“祖孙”也成对,但终不如“胡适之”来得工巧)

原来“故作狡猾”的陈寅恪在出题时所拟答案即为“胡适之”。以“胡适之”对“孙行者”,不仅对仗工稳,平仄协调,堪与苏句媲美,而且化用典故,妙合古今。“胡、孙”成对,本意就是想调侃同为大学者的胡适是“猢狲”,陈大师也真够幽默的。所以当周祖谟对以“胡适之”时,陈寅恪在五花八门的对句中突然看到符合自己本意的答案,自然是喜出望外,以致当场表态可以让该考生在清华任意选择专业。不过,可能是出于经济原因,周祖谟最终却选择了学费更低廉的北大。巧合的是,他竟成了胡适的门生,并且是那一届学生中为数不多的卓有成就者之一,事实证明陈寅恪的确慧眼识金。

虽然周祖谟最终与清华擦肩而过,但这段佳话却广为流传。然而当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有人在报上批评清华大学不应要学生对对子。尤其是交了白卷的考生,更是怨声载道。在几个大报的‘读者论坛’上便出现了许多指摘清华复古的文字。引而伸之,乃更出现许多文章指摘清华为资产阶级学校。这时,陈寅恪只好出来答辩,指出对对子最易测验学生对中文的理解程度,因为寥寥数字已包含对词性的了解,以及平仄虚实的运用。对联在各种文学形式之中字数最少,但却最富于中国文学的特色。之所以考“对对子”,实则“欲借此以发见聪明博闻的特殊人才”。陈寅恪的解释一发表,这场“风波”也就逐渐平息了。不过当时距离废科举才不到30年时间,而广大书生居然连“对对子”都不会了,可见国学一旦断层,传统之缺失会变得多么严重。(参见吴鸿清在刘彦湖书法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对联堪称国学的精粹之一,它言简意赅,短小精悍,要求以尽可能少的字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深广的内涵。它既能写景状物,抒情言志,亦能说古道今,褒贬讽谕。由于对联应用广泛,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喜爱。对联的出现,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老子》中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论语》中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中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已是“奇偶相配”,十分讲究。在唐代格律诗中,对联更是不可或缺。但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走上历史舞台,还要推后到五代时期。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964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般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对联的真正兴盛则是在明清两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明太祖朱元璋文化程度不高,却偏爱对联。梁章钜在《对联丛话》中引用《簪云楼杂说》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醃豕苗者,尚未倩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由此可见,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甚至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入清以后,对联更加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蒙学读物也大行其道。清康熙六十寿辰(1713年)和乾隆八十寿辰(1790年)两次重大庆祝活动是宫廷对联创作的高潮。可以说,有清一代是对联文学的全盛时期,文人学士以对联赠答,用对联作文字游戏,成为一时风尚。以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等为形式的对联文化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南怀瑾先生因此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从事清代文学史研究的赵雨先生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对联”。(参见代兰艳《走进对联》)

在清代数不胜数的传世对联中,最著名的可能要算昆明大观楼的“天下第一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此联是清朝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登大观楼有感而作,全联多达一百八十字,对仗工整,气势宏大,脍炙人口。长联观物写情,内涵深刻,令人叫绝,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天下第一长联”等,一直流传不衰。由于此联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所以尽管后世有不少对联在字数上超越了此联,但其“天下第一长联”的地位始终无法撼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心,对联也以新的面貌开始复兴。十几年前,一部电视剧《联林珍奇》的热播验证了对联艺术群众基础依旧强大。最近播出的电视剧《大明奇才》中,幽默诙谐的“对对子”也让观众大感兴趣。相信随着国学的复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高考试题中也会出现“对对子”,说不定也会重现类似“周祖谟妙对胡适之”的佳话哟!

(部分素材取自网络,谨向不可考证的作者致谢)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考试由国学大师陈寅恪出题,其中有一题就是对对子。出的上联是“孙行者”,结果有一半以上的考生交了白卷,其他考生的对句则五花八门,有对“唐三藏”者,有对“猪八戒”者,皆不及格。有个别考生对出“祖冲之”、“王引之”者,差强人意。只有一人对以“胡适之”(即胡适,字适之),受到陈寅恪激赏。陈大师甚至还表态说:“就凭这三个字,这个考生想上清华的哪个系都行!”这个考生就是后来的著名语言学家周祖谟。

那么,为什么周祖谟的对句能得到陈寅恪的肯定呢?周祖谟先生在回忆文章中曾专门谈及此联:“当时我想到可以作对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王引之’,一个是‘胡适之’。二者自以对‘胡适之’为好。因为‘适者,往也’,‘往’跟‘行’意思相近,‘引’又是另一个意思。所以我就以‘胡适之’为好。”

而在陈寅恪先生的回忆文章中,说得就更详细了。1965年,76岁的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追忆昔日命题经过时自道,“其对子之题为‘孙行者’,因苏东坡诗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韩卢’为犬名,‘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字。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又说,“寅恪所以以‘孙行者’为对子之题者,实欲应试者以‘胡适之’对‘孙行者”。盖“猢狲”即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此不过一时故作狡猾耳……”(“胡孙”即“猢狲”,与“韩卢”一样,为单纯词。而对以“祖冲之”,虽然“祖孙”也成对,但终不如“胡适之”来得工巧)

原来“故作狡猾”的陈寅恪在出题时所拟答案即为“胡适之”。以“胡适之”对“孙行者”,不仅对仗工稳,平仄协调,堪与苏句媲美,而且化用典故,妙合古今。“胡、孙”成对,本意就是想调侃同为大学者的胡适是“猢狲”,陈大师也真够幽默的。所以当周祖谟对以“胡适之”时,陈寅恪在五花八门的对句中突然看到符合自己本意的答案,自然是喜出望外,以致当场表态可以让该考生在清华任意选择专业。不过,可能是出于经济原因,周祖谟最终却选择了学费更低廉的北大。巧合的是,他竟成了胡适的门生,并且是那一届学生中为数不多的卓有成就者之一,事实证明陈寅恪的确慧眼识金。

虽然周祖谟最终与清华擦肩而过,但这段佳话却广为流传。然而当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有人在报上批评清华大学不应要学生对对子。尤其是交了白卷的考生,更是怨声载道。在几个大报的‘读者论坛’上便出现了许多指摘清华复古的文字。引而伸之,乃更出现许多文章指摘清华为资产阶级学校。这时,陈寅恪只好出来答辩,指出对对子最易测验学生对中文的理解程度,因为寥寥数字已包含对词性的了解,以及平仄虚实的运用。对联在各种文学形式之中字数最少,但却最富于中国文学的特色。之所以考“对对子”,实则“欲借此以发见聪明博闻的特殊人才”。陈寅恪的解释一发表,这场“风波”也就逐渐平息了。不过当时距离废科举才不到30年时间,而广大书生居然连“对对子”都不会了,可见国学一旦断层,传统之缺失会变得多么严重。(参见吴鸿清在刘彦湖书法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对联堪称国学的精粹之一,它言简意赅,短小精悍,要求以尽可能少的字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深广的内涵。它既能写景状物,抒情言志,亦能说古道今,褒贬讽谕。由于对联应用广泛,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喜爱。对联的出现,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老子》中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论语》中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中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已是“奇偶相配”,十分讲究。在唐代格律诗中,对联更是不可或缺。但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走上历史舞台,还要推后到五代时期。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964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般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对联的真正兴盛则是在明清两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明太祖朱元璋文化程度不高,却偏爱对联。梁章钜在《对联丛话》中引用《簪云楼杂说》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醃豕苗者,尚未倩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由此可见,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甚至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入清以后,对联更加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蒙学读物也大行其道。清康熙六十寿辰(1713年)和乾隆八十寿辰(1790年)两次重大庆祝活动是宫廷对联创作的高潮。可以说,有清一代是对联文学的全盛时期,文人学士以对联赠答,用对联作文字游戏,成为一时风尚。以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等为形式的对联文化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南怀瑾先生因此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从事清代文学史研究的赵雨先生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对联”。(参见代兰艳《走进对联》)

在清代数不胜数的传世对联中,最著名的可能要算昆明大观楼的“天下第一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此联是清朝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登大观楼有感而作,全联多达一百八十字,对仗工整,气势宏大,脍炙人口。长联观物写情,内涵深刻,令人叫绝,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天下第一长联”等,一直流传不衰。由于此联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所以尽管后世有不少对联在字数上超越了此联,但其“天下第一长联”的地位始终无法撼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心,对联也以新的面貌开始复兴。十几年前,一部电视剧《联林珍奇》的热播验证了对联艺术群众基础依旧强大。最近播出的电视剧《大明奇才》中,幽默诙谐的“对对子”也让观众大感兴趣。相信随着国学的复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高考试题中也会出现“对对子”,说不定也会重现类似“周祖谟妙对胡适之”的佳话哟!

(部分素材取自网络,谨向不可考证的作者致谢)


相关文章

  • 假如鲁迅活到今天
  • 假如鲁迅活到今天,很多人都用这个题目写过文章,假设如果鲁迅长寿能一直活到今天他会是怎样的一个状态,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但大部分人都认为鲁迅一定还会是鲁迅,因为他的骨头"最硬".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还有一部专著,书名就 ...查看


  • 五四运动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婚恋观
  •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婚恋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动时期.这时,从封建教育制度中挣脱出来,接受了近代西方教育的新式知识分子已具相当规模,构成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群体.他们以先觉者的身份登上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大力宣扬西方的科学.自由.民主.人性 ...查看


  • 百年中国,谁是思想家?
  • 百年中国,谁是思想家? 2002年毕业的一位老学友,把我推荐给音频讲座的主持人陈虎先生,最初准备讲清华百年.要是进行个人年度盘点,2011年,"一个中心"--搬家,"两个基本点",便是围绕清华和辛亥百 ...查看


  • 老清华入学试题,上联"孙行者",你对得出下联吗?有个答案绝了
  •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历时两年半,宣告成功.随着张学良在东北改旗易帜,蒋介石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同年,国民党宣布,根据孙中山革命理论的三步骤--军政.训政.宪政,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进入"训政"时期,以经济建 ...查看


  • 高考语文对联题及参考答案
  • (一)1987年全国高考题 六.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个.(3分)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查看


  • 从强国之梦到强国之路
  • 作者:马识途 文史杂志 1996年08期 史坛纵论 到底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英雄在历史上的作用到底怎样? 英雄和时势的关系,历史是谁创造的,这是历史学上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古往今来一直有不同说法的问题,也是我一直没有搞清楚的问题. ...查看


  • 小学六年级语文小升初国学知识复习
  • 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A) A . 月亮 B .姻缘 2. 王先生的QQ 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 (C) A .新婚 B .搬家 C ...查看


  • 孙悟空生在哪里?
  • 泉州开元寺内有两座南宋时建造的石塔,东边的叫镇国塔,西边的叫仁寿塔.在西塔的第四层上有一方猴头人身的浮雕,它头戴金箍,身穿直裰,足登罗汉鞋,项挂大佛珠,手执鬼头刀,腰悬孔雀王咒和药葫芦,在它的右上方还刻着"猴行者"三字, ...查看


  •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 八上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指南中找答案,在指南中划一划.记一记.背一背. 1.洋务派在中央以 为代表,在地方以 . . 为代表. 2.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运动是指 . 3.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