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愧于天地 清官朱裳的传奇故事

无愧于天地 清官朱裳的传奇故事(图)

中国古代的清官都能刚直不阿,廉洁奉公。(网络图片)

朱裳是明代沙河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十四岁即入县学。他不以衣食好坏为念,专心致志求学,在县学中成为出类拔萃的学生。他“每举足必就高处曰吾处不污也”,每次抬腿迈步,都要踏到高的地方,说自己不居于污浊之处。后天朱裳进士及第,曾任巡按御史多年,官至副都御史,他廉洁奉公,匡扶正义,勤政爱民,兴利除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为百姓称赞,也是当时全国七个清正大臣之一。

刚直不阿 抵制宦官专权

正德十年,朱裳出任河东巡盐御史。当时明武宗的亲信锦衣卫左都督钱宁,仗势胡为,飞扬跋扈,长期派人买卖私盐从中谋利,无人敢管。朱裳坚持依法予以惩处,查禁了他们贩卖的私盐。

明武宗时期,宦官专权。当时刚正不阿的监察御史王相,在巡按山东的时候,发现宦官黎鉴,假借给皇帝进贡之名在当地盘剥百姓敛财,加重地方负担,民间怨声载道,苦不堪言。王相弹劾黎鉴的徇私舞弊,祸国殃民的罪行。结果,黎鉴却在皇帝那里诬陷王相,使王相被诬下狱。朱裳巡按山东时,查明王相被诬陷的事实,即上了两道奏折:《救御史王相疏》和《劾镇守黎鉴疏》,陈述王相的正直及所蒙的冤屈,劾奏黎鉴的八条罪状,向明武宗分辩忠奸是非,使王相免于处死。明武宗贬王相为江苏高邮县的判官。

明武宗重用宦官,挥霍无度,不理朝政。如他重用奸佞江彬大兴土木,抢夺民田,到处扩建皇庄。还在皇宫里开店,让大臣、宫女、太监进行买卖。江彬怂恿明武宗外出巡游,先是到昌平,后来又乔装改扮到宣府镇,这件事遭到文武百官的反对,可是明武宗不听谏言,又下诏南巡。众臣纷纷上书阻拦,明武宗大怒,下令把40多人下狱,107人在午门前罚跪五天,受到廷杖的有146人,想以此堵住朝臣的进谏。

这时,朱裳从外地巡按回京,他听说此事后,不顾个人得失,决意上书。他力谏明武宗“正心、讲学、戒游佚、近君子远小人”,并直言不讳地要求皇帝下“罪己诏”,颁发自责的诏书,承认自己的错误,向黎民百姓谢罪。明武宗未予采纳。朱裳再次上书,“极陈小人荧惑之害”,希望皇帝励精图治,惩办奸佞。明武宗于是将朱裳贬到偏远的巩昌(今甘肃陇西)任知府。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中,朱裳敢于进谏,不畏强权,足见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担当。

虔诚祈雨 大雨连下十天

朱裳到巩昌任知府。巩昌偏远落后,连年旱荒,瘟疫流行,西夷猖獗,百姓困苦。朱裳到任后,虔诚向上天祈雨,致大雨连下十天,缓解了旱情,民众称其为神人。他首先制服了西夷,使境内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随后,建立规章制度,施行教育,鼓励生产,时间不长,人民安居乐业,全境面貌为之大变。由于他“治行卓异”,明世宗嘉靖二年,朝廷“综核吏治,天下吏卓异者五人,裳居第一”,获得了朝廷嘉奖。

嘉靖七年,朱裳任浙江右参政,提督粮储,凡有征派必亲自前往。政务之余,他还常常“与诸生讲学不倦”。嘉靖九年,他任浙江左布政使,剔奸除弊,惩恶扬善,堵塞各种徇私舞弊的漏洞,使浙江吏治大为改观,兴起了清廉之风,使贪官污吏不得不有所收敛,百姓的负担得以减轻。嘉靖十二年,朱裳任右副都御史,督察全国河道水利治理,由于黄河水患祸及人民生命财产,他提出了许多治河方略,并亲自参与施工,督修河道。

朱裳希望百姓生活在尧舜那样的理想社会,他每到一处,注重教化,淳化民风。他体恤民生,如他负责监督河东盐务时,亲眼目睹了盐丁们服役时的辛勤劳作,写下了《捞盐诗》,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明代征调万名盐丁在盐池从事捞盐生产的艰辛以及他们对亲人的思念,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以清贫为乐 无愧于天地苍生

朱裳为官数载,始终洁身自好,生活简朴,他以清贫为乐,自号“安贫子”。当官后,他一直让妻子亲自烧火做饭,饭菜也十分简单,几十天都不见荤腥。同僚笑送他“长斋”的雅号,他听了后,索性将自己的号改为“安斋”,即安于吃斋之意。

当他的妻子生孩子的时候,朱裳穿一身旧衣服,下伙房做饭。接生婆来了,误以为他是府上的仆人,叫他干这干那,态度很不客气,朱裳却一一照办。最后当接生婆从朱裳手中拿到辛苦费时,才知道他就是布政使大人。接生婆感动地哭出了声,说:“我早就知道朱大人是出名的清官,可是居然如此衣着,如此平易近人,不敢相信啊!”他任浙江左布政使的时候,将父亲接到自己的住处赡养,他母亲胡氏在其十六岁时就去世了。朱裳父亲不仅自己省吃俭用,而且对儿子要求十分严格,一再教育朱裳要以先贤圣人为榜样,廉洁守正。自己虽年老,一碗饭、一身衣、一床被子足矣。朱裳同僚看到他父亲的衣服实在太破旧了,知道他家境贫寒,便利用祝寿的机会给其父送了一件新衣,但被其父坚辞谢绝。

后来,朱裳担任右副都御史后,他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守制,家中仍是“草舍席门”,“一如寒士”。他在外为官多年,没为家里添置一亩田,没有翻修一间屋,却常常尽其所有周济乡邻,救人之窘,乡亲们有了事都愿意找他解决。人们敬佩他的人品,清廉爱民及正义敢言的风骨,在家乡为其修建了一座“无愧亭”,并立数块石碑表彰他的功德业绩,流芳千载。同时也鼓励后人为人为官要做到“无愧”——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苍生,无愧于自己的良知。

无愧于天地 清官朱裳的传奇故事(图)

中国古代的清官都能刚直不阿,廉洁奉公。(网络图片)

朱裳是明代沙河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十四岁即入县学。他不以衣食好坏为念,专心致志求学,在县学中成为出类拔萃的学生。他“每举足必就高处曰吾处不污也”,每次抬腿迈步,都要踏到高的地方,说自己不居于污浊之处。后天朱裳进士及第,曾任巡按御史多年,官至副都御史,他廉洁奉公,匡扶正义,勤政爱民,兴利除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为百姓称赞,也是当时全国七个清正大臣之一。

刚直不阿 抵制宦官专权

正德十年,朱裳出任河东巡盐御史。当时明武宗的亲信锦衣卫左都督钱宁,仗势胡为,飞扬跋扈,长期派人买卖私盐从中谋利,无人敢管。朱裳坚持依法予以惩处,查禁了他们贩卖的私盐。

明武宗时期,宦官专权。当时刚正不阿的监察御史王相,在巡按山东的时候,发现宦官黎鉴,假借给皇帝进贡之名在当地盘剥百姓敛财,加重地方负担,民间怨声载道,苦不堪言。王相弹劾黎鉴的徇私舞弊,祸国殃民的罪行。结果,黎鉴却在皇帝那里诬陷王相,使王相被诬下狱。朱裳巡按山东时,查明王相被诬陷的事实,即上了两道奏折:《救御史王相疏》和《劾镇守黎鉴疏》,陈述王相的正直及所蒙的冤屈,劾奏黎鉴的八条罪状,向明武宗分辩忠奸是非,使王相免于处死。明武宗贬王相为江苏高邮县的判官。

明武宗重用宦官,挥霍无度,不理朝政。如他重用奸佞江彬大兴土木,抢夺民田,到处扩建皇庄。还在皇宫里开店,让大臣、宫女、太监进行买卖。江彬怂恿明武宗外出巡游,先是到昌平,后来又乔装改扮到宣府镇,这件事遭到文武百官的反对,可是明武宗不听谏言,又下诏南巡。众臣纷纷上书阻拦,明武宗大怒,下令把40多人下狱,107人在午门前罚跪五天,受到廷杖的有146人,想以此堵住朝臣的进谏。

这时,朱裳从外地巡按回京,他听说此事后,不顾个人得失,决意上书。他力谏明武宗“正心、讲学、戒游佚、近君子远小人”,并直言不讳地要求皇帝下“罪己诏”,颁发自责的诏书,承认自己的错误,向黎民百姓谢罪。明武宗未予采纳。朱裳再次上书,“极陈小人荧惑之害”,希望皇帝励精图治,惩办奸佞。明武宗于是将朱裳贬到偏远的巩昌(今甘肃陇西)任知府。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中,朱裳敢于进谏,不畏强权,足见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担当。

虔诚祈雨 大雨连下十天

朱裳到巩昌任知府。巩昌偏远落后,连年旱荒,瘟疫流行,西夷猖獗,百姓困苦。朱裳到任后,虔诚向上天祈雨,致大雨连下十天,缓解了旱情,民众称其为神人。他首先制服了西夷,使境内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随后,建立规章制度,施行教育,鼓励生产,时间不长,人民安居乐业,全境面貌为之大变。由于他“治行卓异”,明世宗嘉靖二年,朝廷“综核吏治,天下吏卓异者五人,裳居第一”,获得了朝廷嘉奖。

嘉靖七年,朱裳任浙江右参政,提督粮储,凡有征派必亲自前往。政务之余,他还常常“与诸生讲学不倦”。嘉靖九年,他任浙江左布政使,剔奸除弊,惩恶扬善,堵塞各种徇私舞弊的漏洞,使浙江吏治大为改观,兴起了清廉之风,使贪官污吏不得不有所收敛,百姓的负担得以减轻。嘉靖十二年,朱裳任右副都御史,督察全国河道水利治理,由于黄河水患祸及人民生命财产,他提出了许多治河方略,并亲自参与施工,督修河道。

朱裳希望百姓生活在尧舜那样的理想社会,他每到一处,注重教化,淳化民风。他体恤民生,如他负责监督河东盐务时,亲眼目睹了盐丁们服役时的辛勤劳作,写下了《捞盐诗》,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明代征调万名盐丁在盐池从事捞盐生产的艰辛以及他们对亲人的思念,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以清贫为乐 无愧于天地苍生

朱裳为官数载,始终洁身自好,生活简朴,他以清贫为乐,自号“安贫子”。当官后,他一直让妻子亲自烧火做饭,饭菜也十分简单,几十天都不见荤腥。同僚笑送他“长斋”的雅号,他听了后,索性将自己的号改为“安斋”,即安于吃斋之意。

当他的妻子生孩子的时候,朱裳穿一身旧衣服,下伙房做饭。接生婆来了,误以为他是府上的仆人,叫他干这干那,态度很不客气,朱裳却一一照办。最后当接生婆从朱裳手中拿到辛苦费时,才知道他就是布政使大人。接生婆感动地哭出了声,说:“我早就知道朱大人是出名的清官,可是居然如此衣着,如此平易近人,不敢相信啊!”他任浙江左布政使的时候,将父亲接到自己的住处赡养,他母亲胡氏在其十六岁时就去世了。朱裳父亲不仅自己省吃俭用,而且对儿子要求十分严格,一再教育朱裳要以先贤圣人为榜样,廉洁守正。自己虽年老,一碗饭、一身衣、一床被子足矣。朱裳同僚看到他父亲的衣服实在太破旧了,知道他家境贫寒,便利用祝寿的机会给其父送了一件新衣,但被其父坚辞谢绝。

后来,朱裳担任右副都御史后,他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守制,家中仍是“草舍席门”,“一如寒士”。他在外为官多年,没为家里添置一亩田,没有翻修一间屋,却常常尽其所有周济乡邻,救人之窘,乡亲们有了事都愿意找他解决。人们敬佩他的人品,清廉爱民及正义敢言的风骨,在家乡为其修建了一座“无愧亭”,并立数块石碑表彰他的功德业绩,流芳千载。同时也鼓励后人为人为官要做到“无愧”——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苍生,无愧于自己的良知。


相关文章

  • 廉吏于成龙
  • <廉吏于成龙>以情感人塑"清官" --观电影<廉吏于成龙>之感 孟州市环保局 石学虎[1**********] <廉吏于成龙>通过国粹京剧艺术与电影艺术相结合的方式,由上海电影集团公司 ...查看


  • 中国近代侠义小说的创作特征
  • 作者:关爱和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08期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0)02-0001-05 19世纪40年代以后的小说创作是明清小说发展的尾声.这一时期小说最引人注目的创 ...查看


  • 公与私 廉与腐 俭与奢 苦与乐 画说古代清官廉吏处理"四种关系"
  • 公与私 廉与腐 俭与奢 苦与乐 画说古代清官廉吏处理"四种关系" [编者按]"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怎样对待和处理这四种关 ...查看


  • 浅论戏剧功能
  • 浅论戏剧在社会中的"社会功能" 摘 要:戏剧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形象生动.雅俗共赏:其次在于它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更在于它张扬社会理性.成为播撒于民众心底的及时雨.戏剧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审美性.娱乐功能.教育 ...查看


  • 观[千年包公]有感
  • 观<千年包公>有感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随着荧屏上包拯的出现,这首歌自然地回荡在我耳边.包拯是‚法治‛的捍卫者.执行者.他特别强调‚治国之要,莫大于法‛,他把‚立法执法‛,看作整顿吏治.治理国家‛之要务 ...查看


  • [铡美案]故事属虚构陈世美原是清官
  • 铡美案>说的是陈世美的故事,家喻户晓.戏剧中的陈世美是个不折不扣的坏男人,但现实生活中的陈世美不仅是一个好丈夫,还是一个为政清廉的好官.只因为官期间得罪了人,才被恶意丑化.所以,<铡美案>的故事情节纯属虚构. 人物原型:明 ...查看


  • 从"文正"看范仲淹与包拯
  • "文正"是谥号,典出自<荀子·王制篇>:"积文学,正身行"之句.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一种称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或后朝皇帝 ...查看


  • [老残游记]读后感1000字
  • <老残游记>是晚清时的一部社会谴责小说,暴露了晚晴时代封建制度的弊端和阴暗.它是十大古典小说白话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本书的作者刘鹗,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学识广博,在算学.医道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成就.作者 ...查看


  • 庄子讲记5
  • 道并行而不悖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形而上之道无是也无非,无善也无恶,形而下之道,有是非,有善恶.那么,得道的"圣人",取形而下之道,人与人之间怎么处呢?一个字,"和之以是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