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文章理解

文章理解

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227),他率师北伐,在出师前写下这篇表文。 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据以上说明,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1.广开言路 2.严明赏罚 3.亲贤臣远小人的主见

第二部分(6~7段)追叙三顾茅庐之事。

第三部分(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归结责任。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地说,

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

全文要点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赏罚分明);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3)、分析形势: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达感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

建安十三年(208),先主遣亮自结于孙权,与曹军战于赤壁,大破之。

建安十六年(211),先主入蜀,亮与关羽守荆州。

建安十七年(212),先主攻刘璋,亮与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诸地。

建安十九年(214),先主领益州牧,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

建安二十三年(218),先主占汉中,进位汉中王。

蜀汉章武元年(221),先主称帝,以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秋七月,先主率师伐吴,亮留守成都。

章武三年(223),先主兵败后还白帝城,亮自成都到白帝,先主托孤于丞相亮。后主即位,亮遣邓芝通好吴国。

建兴三年(225)春,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十二月,亮还成都。

建兴五年(227),亮出屯汉中,上《出师表》。

建兴六年(228)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

建兴七年(229),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克定二郡。

建兴九年(231),亮复出军祁山,始以木牛运,粮尽退军。

建兴十年(232),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建兴十一年(233),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

建兴十二年(234)春,亮由斜谷出。秋八月,卒于渭滨。

文章理解

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227),他率师北伐,在出师前写下这篇表文。 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据以上说明,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1.广开言路 2.严明赏罚 3.亲贤臣远小人的主见

第二部分(6~7段)追叙三顾茅庐之事。

第三部分(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归结责任。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地说,

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

全文要点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赏罚分明);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3)、分析形势: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达感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

建安十三年(208),先主遣亮自结于孙权,与曹军战于赤壁,大破之。

建安十六年(211),先主入蜀,亮与关羽守荆州。

建安十七年(212),先主攻刘璋,亮与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诸地。

建安十九年(214),先主领益州牧,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

建安二十三年(218),先主占汉中,进位汉中王。

蜀汉章武元年(221),先主称帝,以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秋七月,先主率师伐吴,亮留守成都。

章武三年(223),先主兵败后还白帝城,亮自成都到白帝,先主托孤于丞相亮。后主即位,亮遣邓芝通好吴国。

建兴三年(225)春,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十二月,亮还成都。

建兴五年(227),亮出屯汉中,上《出师表》。

建兴六年(228)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

建兴七年(229),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克定二郡。

建兴九年(231),亮复出军祁山,始以木牛运,粮尽退军。

建兴十年(232),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建兴十一年(233),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

建兴十二年(234)春,亮由斜谷出。秋八月,卒于渭滨。


相关文章

  • [精品]出师表教学反思
  • 篇一:出师表教学反思 本文可以说是初中阶段最难的一篇古文了,为了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习古文的困难,设计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就接着提醒 ...查看


  • 出师表.课堂实录
  • 出 师 表 诸葛亮 [教学方式]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 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查看


  • 出师表教案(2)
  • 出师表教学设计 响水中学 吴思毫 [文本解读]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建兴五年(公元277年)北伐之前,上奏给蜀汉后主刘禅的一篇表文.表中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反复劝勉刘禅继承先帝刘备遗德,重用贤臣,疏远小人,修明政治,以完成 ...查看


  • [出师表]表格教案(1)
  • 课题 <出师表>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总课时数 课时数 三课时 课型 新课 教 学 目 标 1.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查看


  • 初中文言常识试题及答案
  • 2011年中考<文言文点击>常识及主题 检测试题 1.陋室铭 <陋室铭>的作者是 朝的 ."铭"作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 的.从题目看,作者是 在赞美陋室,为陋室作铭,其实不然,作者是 , .文章通 ...查看


  • 2013年中考[文言文点击]常识及主题
  • 2012年中考<文言文点击>常识及主题复习题 姓名 1.为学 本文选自< >,原题为< >.作者是 (朝代) , 家. 内容理解:"为学"的意思是 .文中以 的故事为例,生动而形 象地 ...查看


  • [出师表]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翻译技巧 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 ...查看


  • 出师表学案 1
  • 学习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学习重点: 1. 理解课文,掌握重点 ...查看


  •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总汇
  • 出师表-选择汇总21套 (一)1.对于全文段义理解正确的是( ) A. 在分析魏国优势劣势的基础上,向刘禅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开张圣听) B. 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D.庶竭驽钝,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