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2期
1999年4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Vol.26,No.2 April,1999
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问题与改革
曾 德 琪
内容摘要 美国特定的历史、理下办学的自主性、中学课程多样性、家庭紧密联系等突出特点,。美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
,以适应新世纪的挑战。
。
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是美国一项庞大的事业,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中小学问题常常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二战以来,美国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教育改革,无论是50年代出台的《国防教育法》,还是80年代发表并在全美引起巨大反响的《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都以中小学的问题和改革为核心。美国的基础教育在管理、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校生活的组织等方面有着许多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既决定了美国教育的许多优势,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长期困扰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些问题的根源。笔者认为,美国发展基础教育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尤其是对目前正在深入进行的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
一 美国基础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要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其特点,有必要回顾一下美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普及教育的国家之一。据1994年的统计资料,美国共有在校学生612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4700万人。11万所公立中小学是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它们为所有未满18周岁的青年提供免费义务教育。美国中小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殖民时期。17世纪初,当首批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定居下来以后,教育活动也随之开始了。新英格兰地区的教育活动最为活跃,对日后美国教育特色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也最为突出。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大多数是来自英国的清教徒,他们崇尚书本,信奉教育。对这些加尔文主义的信徒来说,教育不仅是传授宗教教义、培养虔诚上帝信徒的途径,也是个人学习营生、日后谋求一个稳定和富足生活的保证。1642年,马萨诸塞州殖民议会颁发了一个法案,要求所有户主和家长负责孩子的教育,市政官员要监管儿
第2期曾德琪: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问题与改革 29童的职业训练及雇佣问题。1647年又颁发了著名的“祛魔法案”,意即为战胜魔鬼撒旦就必须兴教兴学,这些新英格兰移民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由此可见一斑。该法案规定凡50户以上人家的城镇要建立小学,要任命一位教师来教授所有儿童读书识字;100户以上的市镇要建立拉丁文法学校,教师的薪俸由家长、雇主或全体居民负担。虽然这些法案在当时并未能都得到真正执行,但它们明确规定办教育是社区公众的事情,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因而被视为美国公立教育的先声。早期的殖民学校多仿英国的初级小学,孩子们学习读、写、算和有关宗教的问答,方法多是机械背诵。
19世纪初,独立以后的美国走上了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需要培养大批有技术有文化的劳动力,普及教育因而被提上议事日程。19世纪(兰地区发起,以后席卷全国的“公立学校运动”
的产物。它以建立由税收维持、社区管理、。公立学校运动卓有成效,经过40多年的努力,到19,来,,文实中学到公立中学发展的过程。殖民时期的拉丁,以教授拉丁、希腊语言和文学为主,学生毕。到了19世纪上半叶,古典的拉丁文法学校已远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是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实中学(Academy)便出现了。初期的文实中学都是私立的,它们顺应新的客观发展的需要,面向中产阶级的子女,不再以准备升学为唯一目的,也为学生提供职业训练。在课程上,它们竭力面向实际,除了继续为升大学的学生教授古典语言和文学,也为不打算升大学的学生开设用英语教授的实用学科,许多文实中学还设有师范科,培养小学教师。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它们还开设了各种各样适合学生兴趣的课程,如为女生开设缝纫、家政课等等。到19世纪中叶,文实中学逐渐取代了拉丁文法学校。文实中学虽然比拉丁文法中学进了一步,但许多学校以营利为目的,课程设置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办学质量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而且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19世纪中叶,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同时,内战后的美国,工业发展,城市膨胀,普及中等教育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另一方面,生产的发展,税收的增加,也为进一步普及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美国中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便是以税收维持的公立中学(highschool)的建立和发展。虽然,波士顿在1821年已建立了一所由税收维持的公立中学,但公立中学的普及是在19世纪后期,即南北战争以后。到1890年,全美已有2526所公立中学,它们逐渐取代了文实中学而成为中等教育的主要形式。随着普及中等义务教育法在各州的相继颁发(到1918年,已有30个州通过了强制义务教育法),中学生人数迅速增加。19世纪初,美国14至17岁青年入学率仅10%,到1930年激增到50%。学生成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升入高等学校不再是所有学生进中学的目的了,对相当多的学生来说,中学便是他们正式教育的最后阶段。这些变化改变了中等教育的性质,它的任务不再是单纯为高等学校输送新生,它还必须更广泛地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要。虽然美国在中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外国的经验,但没有照搬大多数西欧国家所采取的“双轨制”,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
(comprehensivehighschool)。了独具特色的美国中等教育模式,即“综合中学”“综合”就其社会
30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15期 意义来讲,意味着将不同能力、社会背景、职业趣向的青年集中在一个屋顶下接受教育;就其学术意义来讲,意味着为不同目的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训练和教育。
到20世纪初,美国基础教育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正如在下面将要提及的,美国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因此,各州在办学方面各有其特点,比如就基础教育的分段而言,全国就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大多数的地区实行的是“八四”制(即八年小学、四年中学)和“六三三”制(即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也有实行“五三四”制的。公立中学的建立,标志着美国一个完整的公立教育体系的形成。
二 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
美国的基础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历史和文化的产物。,以便借鉴它成功的经验,避免其失误。
(一)。这一特点可以追溯到新英格兰地区社区办学的传统。、法国等西欧国家那样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不直接参与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办教育主要是州和地方政府的职权范围。州政府的立法机构制定教育的法律和政策,而对中小学的具体经办和管理则由地方学区委员会来负责。美国大约有16000个这样的学区。大多数地方学区教育委员会由选民民主选举产生,少数由县、市委派,一般5—7人,每届任期4—6年不等。学区委员并非专业教育工作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通常是社区内有影响的人物,他们不拿报酬,是义务性的。学区教育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它有征税(教育税)权、人事权、学校财产管理权以及对教学、课程方面的决策权。这种地方管理的特点决定了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每个学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不仅州与州之间的教育设置有所区别,就是同一州内,学区与学区之间也各有特色。就课程设置,办学方式来说,美国的中小学有相当的自主权。从某种角度上讲,每个学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及本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决定办学的模式和课程的设置。地方管理的特点有利于充分发挥社区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社区民众对办教育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翻开任何一份美国地方报纸,人们不难发现学校问题常常是中心话题,这些共同关心的话题密切了学校与社区和家庭的联系,使学校成为社区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当然,地方分权管理也有它的弊病。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及教学大纲和计划,也没有全国性的统一考试,美国中小学的质量管理始终是一个问题。实际上,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教育改革人士都呼吁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学业标准。但由于地方分权思想深入人心,统一标准的建立有不少障碍。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学区之间在办学条件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各自为政的教育管理方式也加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满足所有学生所有需要”的办学宗旨和中学课程的多样性、灵活性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最能充分体现教育的目的和办学的宗旨。美国中学课
第2期曾德琪: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问题与改革 31程门类繁多是一个显著特点。一个学校可开设几十甚至上百门课程。这一特点是由综合中学的性质及其办学宗旨所决定的。美国的综合中学集升学准备、职业训练、公民教育于一体,不少美国人认为综合中学真正体现了民主的原则。在美国中学发展的过程中,围绕中学的目的和任务一直存在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论。代表传统观点的教育家认为中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为学生升入高等学校服务,主张加强学术性课程并对所有学生实行统一要求;而代表进步主义(Pro2gressivism)观点的教育家则强调学校的社会功能,认为中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它首先是“民主的熔炉”“、人民的学院”,因此,中学的任务是多功能的,它应该面向所有青少年,满足他们的所有需要。1918年,代表进步主义观点的美国中等教育重建委员会制定了美国教育的七大原则,确立了基础教育面向全体青少年,教育的影响极为深远。正如美国教育专家沃斯坦因(把传授知识、,。这些教育目标仍然影响着今天的美国中等教育。
。除了一般基础文化课程,如英文、数学、,,为。此外,还为既不打算升学也不打算接受职业训练的。美国中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在完成了所需学分后即可取得中学毕业文凭。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学生在完成了州所要求的必修课标准以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兴趣和需要选修学术科、职业科或其它课程。所以,美国中学生在选课方面有相当的自主性。从理论上讲,每个学生都可按自己的意愿,确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因此,各个学生的课程计划都可能与他人不同。为了帮助学生选课,并为家长提供有关升学和就业方面的咨询,每所中学都配有专职的教育专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中学不仅课程门类多,主干课程还有层次的区别,比如,同是一门英文课,它就可能有高、中、低三个水平,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程度决定上那一个水平的课。对于天资优良的学生,学校还开设有高级课程,即所谓的AP(advancedplacement)课程,优秀学生还可去就近的大学修课。选修高级课程不仅增强了这些学生进入名牌大学的竞争能力,而且这些课的学分还可用于减免大学毕业所需的学分,缩短大学学习的时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由此可见,美国中学的课程设置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满足所有学生所有需要”的办学宗旨。学分制、选修课以及分层次教学有利于个性化的教育,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相应发展。但是,美国中学课程设置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课程名目繁多,主次不分,过分强调实用,使大量非学术性课程冲淡了基础文化课程,这也就是80年代的批评家所批评的“大杂烩”和“自助餐式”的课程。由于实行学分制且毕业要求偏低,有些学生避难就易,尽选服务性或娱乐性的课程,因此,降低了中学毕业生的标准。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人的多方面发展的进步主义教育观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深受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在本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一批进步主义教育家领导了一场以改革传统教育为中心、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运动,这便是历史上所称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这场运动从它的兴起到本世纪50年代逐渐衰微,历经几十年,对美国教
3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15期 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虽然进步主义教育家内部对于教育的一些主张存在分歧,但他们在对待传统教育的态度上是一致的。他们对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脱离生活实际,忽略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等弊病进行了深刻批判,主张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开放教育,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让儿童“从做中学”,从生活实际中学,反对读死书,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还提
(wholechild)的概念,反对唯智主义,主张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虽然进步主义教出了“全儿童”
育运动在50年代受到批判,但它所倡导的基本原则深入人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教育观、人才观,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美国教育思想的主流。
强调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注重造就学生健康的人格,学生的态度,学校生活的组织,庭教育中,,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课堂教学多采用讨论式,学生可以自由发言,,美国中小学在教学,不搞一刀切,提倡个性化教育,比如按程度编班,实行,力图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中小学生相比,美国学生的课业负担轻松多了。美国绝大多数中小学全年上课时间只有180天,日本是240天,其它工业国家授课时间也在200天以上。不仅全年上课日少,美国学生每日在校时间也短。小学一般下午二点放学,中学三点放学。小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家庭作业,中学生家庭作业也很少。由于没有沉重的课业负担,美国中小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学校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也为他们发展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笔者曾考察过数所美国中小学,对这些学校高质量的课外活动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篮球队、足球队、体操队等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小组,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乐队、舞蹈组、戏剧组、写作组、科技小组等。每天放学后,就是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学校对课外活动相当重视,把它视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美国中小学生能够享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同进步主义的教育观、人才观是密切相关的。在美国,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都并不过分看重分数,更不以分数作为评定学生的唯一标准。人们更普遍注重学生的实际才干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与美国整个社会务实的风气不无关系。在美国,用人单位雇用人员并不主要看重应聘者的学历或在校成绩,而更看重实际工作经验。这一特点也体现在高校招生方面。美国无全国统一招生制度,各大学自定招生标准和方法。但多数大学招生仍有共同特点可循,即它们都不搞一考定终身,而是注重全面考查,综合评价。虽然多数大学,尤其是州立大学和名牌大学,要求学生提供某种升学考试成绩,比如SAT或ACT(前者是“学术评估测验”,即ScholasticAssessmentTest的简称;后者是美国大学考试,AmericanCollegeTest的简称),但考试成绩只是学校考虑是否录取学生的众多条件之一。学校还同时考查学生在中学的学业成绩、选课情况、社会活动能力、是否有特殊才能、社区服务的表现、工作经验以及个人的志向和目的。这种综合选拔的制度对于中小学教育
第2期曾德琪: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问题与改革 33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美国学生不死读书,他们非常注意多方面发展自己的才能。到了中学阶段的最后二年,除了准备参加SAT或ACT的考试外,美国中学生都要主动联系去社会服务机构如老人中心或医院作义工。在美国,中学生打工也非常普遍。去公司或餐馆打工可以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同时也能取得实际工作经验以提高自己报考大学的竞争能力。
说到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虽然美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少,但他们的作业却很少是那种可以直接从书本上找到答案,重复课本内容的机械练习。他们的作业往往是要求学
(project)。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利用图书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的“课题”或“项目”
馆或者网络查阅资料,必须动手动脑,独立思考方能完成。笔者曾接触过不少从国内去美国定居的新移民的子女和一些留学生子女,甚至去美国攻读硕士的大学毕业生,业要求不知从何下手的也为数不少,总的说来,美国的中小学注重人的发展,,思想活跃,善于表现自己,,练习少,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这也是美国中小学教育常常受到批评的原因。
(四),,注重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是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又一特点。社区办学本身密切了学校与社区和家庭的联系。殖民时期的新英格兰地区学校既是孩子们读书识字的地方,又是居民聚会的地方。同时,清教徒历来把孩子的教育视为社区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学校与家长的联系除了通过传统的家长会、成绩汇报单等形式外,学校还采取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比如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文娱表演、野营等。二战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更加密切。因为大量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单凭学校力量是很难完成对青少年的教育任务,教育改革必须争取家长的参与与支持。美国学校在这方面采取了大量措施,有许多创新。比如通过建立家长活动中心,开通热线电话,组织学校和家长共同参加的专题讨论会、研讨会来密切学校、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共同探讨改进教育的途径。许多州还把一个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是否密切作为评定学校办得好坏的标准。同时为了帮助家长,特别是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很多学校还举办各种各样的家长训练班,对家长进行培训,为他们提供咨询以提高家长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有些学校还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开设补习班,比如纽约市不少中小学就为新移民学生的家长开设免费的英语补习班。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也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除了争取家长的配合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还强调吸引家长参与中小学的领导和管理。美国的中小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工作有相当的发言权。首先,学区地方教育委员会是由包括家长在内的选民民主选举的,他们必须代表选民的意愿,有关办学方面的一些重大决策也必须经选民认同。同时,很多学区还通过多种途径吸引家长参加教育、教学的管理和决策。如前面提到的,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各学区必须发展和制定自己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学区课程委员会除了有专家、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外,还必须有家长参加。为了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学校的领
34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15期 导和管理,很多学校建立了家长顾问委员会,学校的一些重大决策都有家长的参与。这些措施增加了办学的透明度,加强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对学校本身也是一种督促。
三 美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上面讨论了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些特点。无论从师资还是设备上讲,美国教育堪称一流。但是美国基础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二战以后美国进行过二次有关中小学教育的大辩论,一次是以冷战为背景的50年代,另一次则是以激烈国际竞争为背景的80年代,中小学教育的质量问题。50年代的批评家,例如美国核舰艇之父里科维尔(),(Bestor)都曾对美国中小学教育水平低下进行过激烈的批评。育,生。80年代的批评家,。1983年由里根总统授: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著名报告是80年代发表的。该报告把美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失利归咎于50年代的批评家一样,80年代的批评家把美国中小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其它工业国家相比,认为美国中小学生学业表现远远落后于这些国家。这些批评并非危言耸听,正如高质量委员会指出的,在各种国际学业竞赛中,美国学生几乎总是最后几名,同时,功能性文盲大量增加,不少中学毕业生缺乏起码的读、写、算能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一年不如一年等等。
50年代批评家曾把中小学教育的问题归罪于进步主义教育家提倡的“适应生活教育”,认为过分强调实用,忽略了学生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把教育引上了歧途。80年代的批评家把中小学教育问题归咎于教师水平低,课程的混乱和低水平,学生学习时间太短,以及中小学中存在的“四无”现象,即无统一课程要求、无教师权威、无作业、无考试等等。他们都呼吁加强学术性课程,严格学业标准,提高对毕业生的要求。为了改进中小学教育,美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80年代以来,更是加大了改革的力度,表现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他们把基础教育的成败看作是决定美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是决定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头等大事,形成了一个从总统到普通百姓,举国上下共议教育的局面。为了彻底扭转中小学生学业水平低下的问题,由总统亲自牵头,召开了几次有各州州长以及一些全国性大公司、大企业和科研机构头头们参加的教育高峰会议,共商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大事。80年代以来,美国已经出台了不少改革措施,比如普遍提高了对中小学生的学业标准,确定了核心课程。除了传统的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这五门核心课程外,克林顿政府制定的《2000年的目标:美国教育法》,又增加了外国语和艺术这两门,同时还增加了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在众多的改革措施中,有几点特别值得一提。第一,建立全国性的课程标准。为了使中小学课程摆脱分散、混乱和低水平状态,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由美国一些国家机构编制一套各科知识标准,以便各州参考执行。这项工作已取得很大的进展。第二,建立全国性的学业评估制度。1991年4月,布什总统在他《2000年的美国》教育方略中提出了将由全国教育目标小组制定一套自愿参加的全国统考制度,对象是四、
第2期曾德琪: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问题与改革 35
八、十二年级的学生,科目有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要求达到世界级标准。这种学业考试将不限于采取选择题的形式,以便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较高的技能,成绩优秀者可获总统教育优秀奖。虽是自愿,政府要求各大学把统考成绩作为录取标准之一,并要求雇主在招工时参考。克林顿在他签署的《2000年的目标:美国教育法》中将布什政府提出的这一措施法律化。根据此法案,联邦政府预计三年中每年拨款10亿美元,用于建立全国性的课程、学业测评标准和资助师资培训。美国改革中小学教育的决心之大由此可见。
本文分析了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些特点和优势,以及它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美两国在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寻求和探索培养面向21一点上却是相通的。笔者认为从某个角度上讲,。如果说,中国,我国的中小学生则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不能说是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型,。近年来,几乎每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共有650人获奖,其中美籍科学家占有绝对优势。、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经把中美两国学生做过这样的比较,他说中国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业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他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是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出问题,而中国学生在这方面就差一些,其根源在于中国学校教育注重解答问题,而不大注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中小学教育不仅对于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它的成功与否也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兴旺。21世纪的竞争将首先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得与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
参考文献
11Murphy,J.,ed.TheEducationalReformMovementofthe1980s.Berkeley,CA.:McCutchanPublishingCorporation.,1990.
2.Omstein,A.C.&F.PHunkins.Curriculum:Foundations,Principles,andIssues.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88.
3.Omstein,A.C.&D.LLevine.AnIntroductiontotheFoundationsofEducation.Boston,MA.:HounghtonMifflinCompany,1981.
3.吴中仑、罗士刚、张耘著《当今美国教育概览》,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曾德琪: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四川成都610068)
第26卷第2期
1999年4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Vol.26,No.2 April,1999
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问题与改革
曾 德 琪
内容摘要 美国特定的历史、理下办学的自主性、中学课程多样性、家庭紧密联系等突出特点,。美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
,以适应新世纪的挑战。
。
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是美国一项庞大的事业,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中小学问题常常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二战以来,美国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教育改革,无论是50年代出台的《国防教育法》,还是80年代发表并在全美引起巨大反响的《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都以中小学的问题和改革为核心。美国的基础教育在管理、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校生活的组织等方面有着许多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既决定了美国教育的许多优势,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长期困扰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些问题的根源。笔者认为,美国发展基础教育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尤其是对目前正在深入进行的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
一 美国基础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要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其特点,有必要回顾一下美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普及教育的国家之一。据1994年的统计资料,美国共有在校学生612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4700万人。11万所公立中小学是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它们为所有未满18周岁的青年提供免费义务教育。美国中小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殖民时期。17世纪初,当首批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定居下来以后,教育活动也随之开始了。新英格兰地区的教育活动最为活跃,对日后美国教育特色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也最为突出。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大多数是来自英国的清教徒,他们崇尚书本,信奉教育。对这些加尔文主义的信徒来说,教育不仅是传授宗教教义、培养虔诚上帝信徒的途径,也是个人学习营生、日后谋求一个稳定和富足生活的保证。1642年,马萨诸塞州殖民议会颁发了一个法案,要求所有户主和家长负责孩子的教育,市政官员要监管儿
第2期曾德琪: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问题与改革 29童的职业训练及雇佣问题。1647年又颁发了著名的“祛魔法案”,意即为战胜魔鬼撒旦就必须兴教兴学,这些新英格兰移民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由此可见一斑。该法案规定凡50户以上人家的城镇要建立小学,要任命一位教师来教授所有儿童读书识字;100户以上的市镇要建立拉丁文法学校,教师的薪俸由家长、雇主或全体居民负担。虽然这些法案在当时并未能都得到真正执行,但它们明确规定办教育是社区公众的事情,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因而被视为美国公立教育的先声。早期的殖民学校多仿英国的初级小学,孩子们学习读、写、算和有关宗教的问答,方法多是机械背诵。
19世纪初,独立以后的美国走上了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需要培养大批有技术有文化的劳动力,普及教育因而被提上议事日程。19世纪(兰地区发起,以后席卷全国的“公立学校运动”
的产物。它以建立由税收维持、社区管理、。公立学校运动卓有成效,经过40多年的努力,到19,来,,文实中学到公立中学发展的过程。殖民时期的拉丁,以教授拉丁、希腊语言和文学为主,学生毕。到了19世纪上半叶,古典的拉丁文法学校已远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是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实中学(Academy)便出现了。初期的文实中学都是私立的,它们顺应新的客观发展的需要,面向中产阶级的子女,不再以准备升学为唯一目的,也为学生提供职业训练。在课程上,它们竭力面向实际,除了继续为升大学的学生教授古典语言和文学,也为不打算升大学的学生开设用英语教授的实用学科,许多文实中学还设有师范科,培养小学教师。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它们还开设了各种各样适合学生兴趣的课程,如为女生开设缝纫、家政课等等。到19世纪中叶,文实中学逐渐取代了拉丁文法学校。文实中学虽然比拉丁文法中学进了一步,但许多学校以营利为目的,课程设置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办学质量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而且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19世纪中叶,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同时,内战后的美国,工业发展,城市膨胀,普及中等教育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另一方面,生产的发展,税收的增加,也为进一步普及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美国中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便是以税收维持的公立中学(highschool)的建立和发展。虽然,波士顿在1821年已建立了一所由税收维持的公立中学,但公立中学的普及是在19世纪后期,即南北战争以后。到1890年,全美已有2526所公立中学,它们逐渐取代了文实中学而成为中等教育的主要形式。随着普及中等义务教育法在各州的相继颁发(到1918年,已有30个州通过了强制义务教育法),中学生人数迅速增加。19世纪初,美国14至17岁青年入学率仅10%,到1930年激增到50%。学生成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升入高等学校不再是所有学生进中学的目的了,对相当多的学生来说,中学便是他们正式教育的最后阶段。这些变化改变了中等教育的性质,它的任务不再是单纯为高等学校输送新生,它还必须更广泛地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要。虽然美国在中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外国的经验,但没有照搬大多数西欧国家所采取的“双轨制”,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
(comprehensivehighschool)。了独具特色的美国中等教育模式,即“综合中学”“综合”就其社会
30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15期 意义来讲,意味着将不同能力、社会背景、职业趣向的青年集中在一个屋顶下接受教育;就其学术意义来讲,意味着为不同目的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训练和教育。
到20世纪初,美国基础教育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正如在下面将要提及的,美国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因此,各州在办学方面各有其特点,比如就基础教育的分段而言,全国就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大多数的地区实行的是“八四”制(即八年小学、四年中学)和“六三三”制(即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也有实行“五三四”制的。公立中学的建立,标志着美国一个完整的公立教育体系的形成。
二 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
美国的基础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历史和文化的产物。,以便借鉴它成功的经验,避免其失误。
(一)。这一特点可以追溯到新英格兰地区社区办学的传统。、法国等西欧国家那样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不直接参与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办教育主要是州和地方政府的职权范围。州政府的立法机构制定教育的法律和政策,而对中小学的具体经办和管理则由地方学区委员会来负责。美国大约有16000个这样的学区。大多数地方学区教育委员会由选民民主选举产生,少数由县、市委派,一般5—7人,每届任期4—6年不等。学区委员并非专业教育工作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通常是社区内有影响的人物,他们不拿报酬,是义务性的。学区教育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它有征税(教育税)权、人事权、学校财产管理权以及对教学、课程方面的决策权。这种地方管理的特点决定了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每个学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不仅州与州之间的教育设置有所区别,就是同一州内,学区与学区之间也各有特色。就课程设置,办学方式来说,美国的中小学有相当的自主权。从某种角度上讲,每个学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及本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决定办学的模式和课程的设置。地方管理的特点有利于充分发挥社区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社区民众对办教育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翻开任何一份美国地方报纸,人们不难发现学校问题常常是中心话题,这些共同关心的话题密切了学校与社区和家庭的联系,使学校成为社区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当然,地方分权管理也有它的弊病。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及教学大纲和计划,也没有全国性的统一考试,美国中小学的质量管理始终是一个问题。实际上,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教育改革人士都呼吁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学业标准。但由于地方分权思想深入人心,统一标准的建立有不少障碍。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学区之间在办学条件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各自为政的教育管理方式也加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满足所有学生所有需要”的办学宗旨和中学课程的多样性、灵活性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最能充分体现教育的目的和办学的宗旨。美国中学课
第2期曾德琪: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问题与改革 31程门类繁多是一个显著特点。一个学校可开设几十甚至上百门课程。这一特点是由综合中学的性质及其办学宗旨所决定的。美国的综合中学集升学准备、职业训练、公民教育于一体,不少美国人认为综合中学真正体现了民主的原则。在美国中学发展的过程中,围绕中学的目的和任务一直存在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论。代表传统观点的教育家认为中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为学生升入高等学校服务,主张加强学术性课程并对所有学生实行统一要求;而代表进步主义(Pro2gressivism)观点的教育家则强调学校的社会功能,认为中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它首先是“民主的熔炉”“、人民的学院”,因此,中学的任务是多功能的,它应该面向所有青少年,满足他们的所有需要。1918年,代表进步主义观点的美国中等教育重建委员会制定了美国教育的七大原则,确立了基础教育面向全体青少年,教育的影响极为深远。正如美国教育专家沃斯坦因(把传授知识、,。这些教育目标仍然影响着今天的美国中等教育。
。除了一般基础文化课程,如英文、数学、,,为。此外,还为既不打算升学也不打算接受职业训练的。美国中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在完成了所需学分后即可取得中学毕业文凭。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学生在完成了州所要求的必修课标准以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兴趣和需要选修学术科、职业科或其它课程。所以,美国中学生在选课方面有相当的自主性。从理论上讲,每个学生都可按自己的意愿,确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因此,各个学生的课程计划都可能与他人不同。为了帮助学生选课,并为家长提供有关升学和就业方面的咨询,每所中学都配有专职的教育专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中学不仅课程门类多,主干课程还有层次的区别,比如,同是一门英文课,它就可能有高、中、低三个水平,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程度决定上那一个水平的课。对于天资优良的学生,学校还开设有高级课程,即所谓的AP(advancedplacement)课程,优秀学生还可去就近的大学修课。选修高级课程不仅增强了这些学生进入名牌大学的竞争能力,而且这些课的学分还可用于减免大学毕业所需的学分,缩短大学学习的时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由此可见,美国中学的课程设置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满足所有学生所有需要”的办学宗旨。学分制、选修课以及分层次教学有利于个性化的教育,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相应发展。但是,美国中学课程设置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课程名目繁多,主次不分,过分强调实用,使大量非学术性课程冲淡了基础文化课程,这也就是80年代的批评家所批评的“大杂烩”和“自助餐式”的课程。由于实行学分制且毕业要求偏低,有些学生避难就易,尽选服务性或娱乐性的课程,因此,降低了中学毕业生的标准。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人的多方面发展的进步主义教育观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深受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在本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一批进步主义教育家领导了一场以改革传统教育为中心、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运动,这便是历史上所称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这场运动从它的兴起到本世纪50年代逐渐衰微,历经几十年,对美国教
3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15期 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虽然进步主义教育家内部对于教育的一些主张存在分歧,但他们在对待传统教育的态度上是一致的。他们对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脱离生活实际,忽略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等弊病进行了深刻批判,主张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开放教育,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让儿童“从做中学”,从生活实际中学,反对读死书,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还提
(wholechild)的概念,反对唯智主义,主张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虽然进步主义教出了“全儿童”
育运动在50年代受到批判,但它所倡导的基本原则深入人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教育观、人才观,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美国教育思想的主流。
强调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注重造就学生健康的人格,学生的态度,学校生活的组织,庭教育中,,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课堂教学多采用讨论式,学生可以自由发言,,美国中小学在教学,不搞一刀切,提倡个性化教育,比如按程度编班,实行,力图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中小学生相比,美国学生的课业负担轻松多了。美国绝大多数中小学全年上课时间只有180天,日本是240天,其它工业国家授课时间也在200天以上。不仅全年上课日少,美国学生每日在校时间也短。小学一般下午二点放学,中学三点放学。小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家庭作业,中学生家庭作业也很少。由于没有沉重的课业负担,美国中小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学校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也为他们发展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笔者曾考察过数所美国中小学,对这些学校高质量的课外活动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篮球队、足球队、体操队等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小组,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乐队、舞蹈组、戏剧组、写作组、科技小组等。每天放学后,就是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学校对课外活动相当重视,把它视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美国中小学生能够享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同进步主义的教育观、人才观是密切相关的。在美国,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都并不过分看重分数,更不以分数作为评定学生的唯一标准。人们更普遍注重学生的实际才干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与美国整个社会务实的风气不无关系。在美国,用人单位雇用人员并不主要看重应聘者的学历或在校成绩,而更看重实际工作经验。这一特点也体现在高校招生方面。美国无全国统一招生制度,各大学自定招生标准和方法。但多数大学招生仍有共同特点可循,即它们都不搞一考定终身,而是注重全面考查,综合评价。虽然多数大学,尤其是州立大学和名牌大学,要求学生提供某种升学考试成绩,比如SAT或ACT(前者是“学术评估测验”,即ScholasticAssessmentTest的简称;后者是美国大学考试,AmericanCollegeTest的简称),但考试成绩只是学校考虑是否录取学生的众多条件之一。学校还同时考查学生在中学的学业成绩、选课情况、社会活动能力、是否有特殊才能、社区服务的表现、工作经验以及个人的志向和目的。这种综合选拔的制度对于中小学教育
第2期曾德琪: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问题与改革 33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美国学生不死读书,他们非常注意多方面发展自己的才能。到了中学阶段的最后二年,除了准备参加SAT或ACT的考试外,美国中学生都要主动联系去社会服务机构如老人中心或医院作义工。在美国,中学生打工也非常普遍。去公司或餐馆打工可以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同时也能取得实际工作经验以提高自己报考大学的竞争能力。
说到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虽然美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少,但他们的作业却很少是那种可以直接从书本上找到答案,重复课本内容的机械练习。他们的作业往往是要求学
(project)。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利用图书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的“课题”或“项目”
馆或者网络查阅资料,必须动手动脑,独立思考方能完成。笔者曾接触过不少从国内去美国定居的新移民的子女和一些留学生子女,甚至去美国攻读硕士的大学毕业生,业要求不知从何下手的也为数不少,总的说来,美国的中小学注重人的发展,,思想活跃,善于表现自己,,练习少,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这也是美国中小学教育常常受到批评的原因。
(四),,注重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是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又一特点。社区办学本身密切了学校与社区和家庭的联系。殖民时期的新英格兰地区学校既是孩子们读书识字的地方,又是居民聚会的地方。同时,清教徒历来把孩子的教育视为社区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学校与家长的联系除了通过传统的家长会、成绩汇报单等形式外,学校还采取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比如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文娱表演、野营等。二战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更加密切。因为大量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单凭学校力量是很难完成对青少年的教育任务,教育改革必须争取家长的参与与支持。美国学校在这方面采取了大量措施,有许多创新。比如通过建立家长活动中心,开通热线电话,组织学校和家长共同参加的专题讨论会、研讨会来密切学校、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共同探讨改进教育的途径。许多州还把一个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是否密切作为评定学校办得好坏的标准。同时为了帮助家长,特别是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很多学校还举办各种各样的家长训练班,对家长进行培训,为他们提供咨询以提高家长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有些学校还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开设补习班,比如纽约市不少中小学就为新移民学生的家长开设免费的英语补习班。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也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除了争取家长的配合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还强调吸引家长参与中小学的领导和管理。美国的中小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工作有相当的发言权。首先,学区地方教育委员会是由包括家长在内的选民民主选举的,他们必须代表选民的意愿,有关办学方面的一些重大决策也必须经选民认同。同时,很多学区还通过多种途径吸引家长参加教育、教学的管理和决策。如前面提到的,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各学区必须发展和制定自己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学区课程委员会除了有专家、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外,还必须有家长参加。为了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学校的领
34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15期 导和管理,很多学校建立了家长顾问委员会,学校的一些重大决策都有家长的参与。这些措施增加了办学的透明度,加强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对学校本身也是一种督促。
三 美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上面讨论了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些特点。无论从师资还是设备上讲,美国教育堪称一流。但是美国基础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二战以后美国进行过二次有关中小学教育的大辩论,一次是以冷战为背景的50年代,另一次则是以激烈国际竞争为背景的80年代,中小学教育的质量问题。50年代的批评家,例如美国核舰艇之父里科维尔(),(Bestor)都曾对美国中小学教育水平低下进行过激烈的批评。育,生。80年代的批评家,。1983年由里根总统授: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著名报告是80年代发表的。该报告把美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失利归咎于50年代的批评家一样,80年代的批评家把美国中小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其它工业国家相比,认为美国中小学生学业表现远远落后于这些国家。这些批评并非危言耸听,正如高质量委员会指出的,在各种国际学业竞赛中,美国学生几乎总是最后几名,同时,功能性文盲大量增加,不少中学毕业生缺乏起码的读、写、算能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一年不如一年等等。
50年代批评家曾把中小学教育的问题归罪于进步主义教育家提倡的“适应生活教育”,认为过分强调实用,忽略了学生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把教育引上了歧途。80年代的批评家把中小学教育问题归咎于教师水平低,课程的混乱和低水平,学生学习时间太短,以及中小学中存在的“四无”现象,即无统一课程要求、无教师权威、无作业、无考试等等。他们都呼吁加强学术性课程,严格学业标准,提高对毕业生的要求。为了改进中小学教育,美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80年代以来,更是加大了改革的力度,表现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他们把基础教育的成败看作是决定美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是决定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头等大事,形成了一个从总统到普通百姓,举国上下共议教育的局面。为了彻底扭转中小学生学业水平低下的问题,由总统亲自牵头,召开了几次有各州州长以及一些全国性大公司、大企业和科研机构头头们参加的教育高峰会议,共商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大事。80年代以来,美国已经出台了不少改革措施,比如普遍提高了对中小学生的学业标准,确定了核心课程。除了传统的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这五门核心课程外,克林顿政府制定的《2000年的目标:美国教育法》,又增加了外国语和艺术这两门,同时还增加了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在众多的改革措施中,有几点特别值得一提。第一,建立全国性的课程标准。为了使中小学课程摆脱分散、混乱和低水平状态,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由美国一些国家机构编制一套各科知识标准,以便各州参考执行。这项工作已取得很大的进展。第二,建立全国性的学业评估制度。1991年4月,布什总统在他《2000年的美国》教育方略中提出了将由全国教育目标小组制定一套自愿参加的全国统考制度,对象是四、
第2期曾德琪: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问题与改革 35
八、十二年级的学生,科目有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要求达到世界级标准。这种学业考试将不限于采取选择题的形式,以便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较高的技能,成绩优秀者可获总统教育优秀奖。虽是自愿,政府要求各大学把统考成绩作为录取标准之一,并要求雇主在招工时参考。克林顿在他签署的《2000年的目标:美国教育法》中将布什政府提出的这一措施法律化。根据此法案,联邦政府预计三年中每年拨款10亿美元,用于建立全国性的课程、学业测评标准和资助师资培训。美国改革中小学教育的决心之大由此可见。
本文分析了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些特点和优势,以及它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美两国在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寻求和探索培养面向21一点上却是相通的。笔者认为从某个角度上讲,。如果说,中国,我国的中小学生则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不能说是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型,。近年来,几乎每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共有650人获奖,其中美籍科学家占有绝对优势。、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经把中美两国学生做过这样的比较,他说中国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业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他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是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出问题,而中国学生在这方面就差一些,其根源在于中国学校教育注重解答问题,而不大注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中小学教育不仅对于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它的成功与否也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兴旺。21世纪的竞争将首先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得与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
参考文献
11Murphy,J.,ed.TheEducationalReformMovementofthe1980s.Berkeley,CA.:McCutchanPublishingCorporation.,1990.
2.Omstein,A.C.&F.PHunkins.Curriculum:Foundations,Principles,andIssues.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88.
3.Omstein,A.C.&D.LLevine.AnIntroductiontotheFoundationsofEducation.Boston,MA.:HounghtonMifflinCompany,1981.
3.吴中仑、罗士刚、张耘著《当今美国教育概览》,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曾德琪: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四川成都61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