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1)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法家人物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革,也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改革。公元前359年——350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两次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是:

a.在全国建立县级行政单位,县设令和丞。是秦始皇设立体制的开始;

b.编制户口:五家为伍,两伍为什,确立了严格的集成管理;

c.奖励军功:可按功劳授予20等爵位;

d.实行小家庭制,目的是有利于战争动员和税收;

e.废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f.统一度量衡;

g.制定法律。

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摧毁了旧的行政体制,使秦国逐步强大,秦始皇确立封建中央集权制,最后统一中国。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革新图强的改革措施。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农耕文化第一次以主动姿态学习和吸引北方游牧文化。

灵王总结了赵国武备落后,民风积弱,强大的邻国时刻要入侵,立志改革,学习胡夷骑射。

灵王说服王公大臣穿起胡服,训练骑兵,改善了军备,拓展了边界,表面上是衣着服饰的改变,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是赵国思想观念的变革。

(3)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灭掉六国,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

a.创立皇帝制度,掌握最高权力,皇帝至高无上,独断一切,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为其服务;

b.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

c.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4)汉武帝设立太学: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亲自策问考生,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提出的“兴太学,置明师”的建议在京师设立太学,主经博士,置弟子50人,是中国最早的学府。

(6)北魏孝文帝改制: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主动融入中原文化的历史事件,是划时代的举措。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a.学习汉文化地区的礼制,建立明堂、太庙;

b.推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建立地方基层组织机构;

c.创立和实行均田制;

d.迁都洛阳,以便更有利于学习中原文化,禁止鲜卑姓,通用汉姓。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语。禁止胡服,改穿汉服。鼓励胡汉通婚。

意义:大大加速了鲜卑汉化的进程,同时也使北魏王朝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兴盛局面。

(7)王安石变法:在宋神宗当政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北宋社会矛盾尖锐,财政危机严重,各地农民起义爆发。变法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内容:

a.设立机关,统筹变法事务;

b.在民政方面:实行青苗法(借钱给农民耕种),免役法(变差役为募役);

c.在财政方面:实行方田均税法(土地和税赋重新整理),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建设),均输法(改地方供应为国家采购),市易法(抑制物价);

d.在军事方面:置将法(设置军将),保甲法(废募兵改征法),保马法(令百姓为国家养马),军器监法(加强军器的制造与管理);

e.同时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

结果:新法损害了大地主势力,遭到旧派的反对,不久,王安石被罢黜,变法失败。

(8)张居正变革:明代晚期,张居正实行的政治经济变革。内容:

在政治改革方面:a.推行考成法,对官员进行考核和监督,以防止腐败和贪污; b.整顿邮传驿站制度,防止官员和家属占公家的便宜。

经济方面:重新丈量全国土地的基础上,实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这是在中国税役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9)戊戌变法:1898年,清末戊戌年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资产阶

级改革派发动的变法改良运动。变法实行了一百多天后被废止,因此又叫百日维新。内容:

a.改革旧的官僚机构,拆减闲散衙门;

b.废除八股文,设立新的学校;

c.设立农工商总局,实行经济建设;

d.军队改用新法操练;

e.鼓励办报,给予一定的言论和出版自由。

结果:以慈禧太后的顽固派反对,变法最终失败。

(10)辛亥革命:1911年,清末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年为辛亥年,因此叫辛亥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首先在武昌发动起义,在湖北成立军政府。各省响应,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皇帝退位。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意义:结束中国二千年封建集权制度。

(5)桑弘羊改革:桑弘羊是汉武帝的大农丞。汉朝受匈奴困扰多年,提出改革。这次改革不是应急性的,是强化中央集权,是政治和经济相统一的体制性改革。内容: a.国家统一铸造、发行货币,剥夺各郡国和个体工商者的货币发行权;

b.实行烟、铁官管,剥夺个体工商业者自由经营烟、铁权力;

c.国家直接经营和管理各种物产的运输和销售,统一物价;

d.对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

意义:大大增加了财政收入,也奠定了汉代以后国家的经济体制。 礼乐制度

[产生时间]周初,由周公制定。(300年)。周王朝设置我国第一个音乐机构——春宫。

[目的]总结商代灭亡的教训。

巩固等级社会。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礼仪有别,音乐也有别。强调和巩固了严密的宗法制度。

[产生原因]

群体生活,人际交往的需要。

远古祭祀的需要。

约束社会道德,维护统治尊严的需要。(国家四维:礼,义,廉,耻) (可出选择)

[经典著作]“三礼” (总说)“三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 (可出填空)

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分说)

《周礼》: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纲领。

记录周朝各种制度。(原名《周官》,改为《周礼》) (可出填空) 内容为“六官”:天,地,春,夏,秋,冬

(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 (大致了解即可)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献中实属罕见。

《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国家大典,用鼎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等。

《仪礼》:记载周至战国时期儒家传习礼仪的第一部著作。

记录各种礼仪形式的规定。

内容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饮礼,燕(宴)礼,射礼,聘礼等17篇。

《礼记》:是我国最古老的儒家十三经之一,为孔子弟子及后来学者所记。(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散佚。)

内容包括: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哲学、农学等,是后世研究上古社会生活特别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选编的叫》,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可出填空或选择)

东汉末年,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一定记清)

[五礼]

(总说)中国古代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军礼。

从周至清,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形式,或因地制宜,或约定俗成。

两千多年的古代历史,也是五礼的历史。

汉族统治者用这个系统,掌管中央政权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用这个系统。

甚至民国时期也将当时的礼仪制度都纳入五礼分类中。

(分说)

吉礼,祭祀以祈求吉祥的礼仪。(如:祭祀天神地祗和宗庙(祖先)的祭祀。封禅是历代最大的吉礼。)

凶礼,伤亡灾变之礼。 (如:水旱、饥馑、兵败、寇乱等礼,丧礼最为重要。)

宾礼,主宾相见场合的礼仪。 (如:朝拜,会见,会盟,中国与外国之间关系的仪典。) 嘉礼,“喜庆”之礼。 (如:登基、册封、婚冠、宴乐、颁诏等。)

军礼,军武之礼。 (如:亲征、遣将、受降、凯旋、大射等。)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1)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法家人物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革,也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改革。公元前359年——350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两次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是:

a.在全国建立县级行政单位,县设令和丞。是秦始皇设立体制的开始;

b.编制户口:五家为伍,两伍为什,确立了严格的集成管理;

c.奖励军功:可按功劳授予20等爵位;

d.实行小家庭制,目的是有利于战争动员和税收;

e.废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f.统一度量衡;

g.制定法律。

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摧毁了旧的行政体制,使秦国逐步强大,秦始皇确立封建中央集权制,最后统一中国。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革新图强的改革措施。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农耕文化第一次以主动姿态学习和吸引北方游牧文化。

灵王总结了赵国武备落后,民风积弱,强大的邻国时刻要入侵,立志改革,学习胡夷骑射。

灵王说服王公大臣穿起胡服,训练骑兵,改善了军备,拓展了边界,表面上是衣着服饰的改变,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是赵国思想观念的变革。

(3)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灭掉六国,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

a.创立皇帝制度,掌握最高权力,皇帝至高无上,独断一切,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为其服务;

b.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

c.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4)汉武帝设立太学: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亲自策问考生,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提出的“兴太学,置明师”的建议在京师设立太学,主经博士,置弟子50人,是中国最早的学府。

(6)北魏孝文帝改制: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主动融入中原文化的历史事件,是划时代的举措。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a.学习汉文化地区的礼制,建立明堂、太庙;

b.推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建立地方基层组织机构;

c.创立和实行均田制;

d.迁都洛阳,以便更有利于学习中原文化,禁止鲜卑姓,通用汉姓。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语。禁止胡服,改穿汉服。鼓励胡汉通婚。

意义:大大加速了鲜卑汉化的进程,同时也使北魏王朝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兴盛局面。

(7)王安石变法:在宋神宗当政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北宋社会矛盾尖锐,财政危机严重,各地农民起义爆发。变法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内容:

a.设立机关,统筹变法事务;

b.在民政方面:实行青苗法(借钱给农民耕种),免役法(变差役为募役);

c.在财政方面:实行方田均税法(土地和税赋重新整理),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建设),均输法(改地方供应为国家采购),市易法(抑制物价);

d.在军事方面:置将法(设置军将),保甲法(废募兵改征法),保马法(令百姓为国家养马),军器监法(加强军器的制造与管理);

e.同时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

结果:新法损害了大地主势力,遭到旧派的反对,不久,王安石被罢黜,变法失败。

(8)张居正变革:明代晚期,张居正实行的政治经济变革。内容:

在政治改革方面:a.推行考成法,对官员进行考核和监督,以防止腐败和贪污; b.整顿邮传驿站制度,防止官员和家属占公家的便宜。

经济方面:重新丈量全国土地的基础上,实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这是在中国税役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9)戊戌变法:1898年,清末戊戌年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资产阶

级改革派发动的变法改良运动。变法实行了一百多天后被废止,因此又叫百日维新。内容:

a.改革旧的官僚机构,拆减闲散衙门;

b.废除八股文,设立新的学校;

c.设立农工商总局,实行经济建设;

d.军队改用新法操练;

e.鼓励办报,给予一定的言论和出版自由。

结果:以慈禧太后的顽固派反对,变法最终失败。

(10)辛亥革命:1911年,清末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年为辛亥年,因此叫辛亥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首先在武昌发动起义,在湖北成立军政府。各省响应,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皇帝退位。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意义:结束中国二千年封建集权制度。

(5)桑弘羊改革:桑弘羊是汉武帝的大农丞。汉朝受匈奴困扰多年,提出改革。这次改革不是应急性的,是强化中央集权,是政治和经济相统一的体制性改革。内容: a.国家统一铸造、发行货币,剥夺各郡国和个体工商者的货币发行权;

b.实行烟、铁官管,剥夺个体工商业者自由经营烟、铁权力;

c.国家直接经营和管理各种物产的运输和销售,统一物价;

d.对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

意义:大大增加了财政收入,也奠定了汉代以后国家的经济体制。 礼乐制度

[产生时间]周初,由周公制定。(300年)。周王朝设置我国第一个音乐机构——春宫。

[目的]总结商代灭亡的教训。

巩固等级社会。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礼仪有别,音乐也有别。强调和巩固了严密的宗法制度。

[产生原因]

群体生活,人际交往的需要。

远古祭祀的需要。

约束社会道德,维护统治尊严的需要。(国家四维:礼,义,廉,耻) (可出选择)

[经典著作]“三礼” (总说)“三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 (可出填空)

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分说)

《周礼》: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纲领。

记录周朝各种制度。(原名《周官》,改为《周礼》) (可出填空) 内容为“六官”:天,地,春,夏,秋,冬

(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 (大致了解即可)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献中实属罕见。

《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国家大典,用鼎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等。

《仪礼》:记载周至战国时期儒家传习礼仪的第一部著作。

记录各种礼仪形式的规定。

内容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饮礼,燕(宴)礼,射礼,聘礼等17篇。

《礼记》:是我国最古老的儒家十三经之一,为孔子弟子及后来学者所记。(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散佚。)

内容包括: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哲学、农学等,是后世研究上古社会生活特别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选编的叫》,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可出填空或选择)

东汉末年,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一定记清)

[五礼]

(总说)中国古代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军礼。

从周至清,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形式,或因地制宜,或约定俗成。

两千多年的古代历史,也是五礼的历史。

汉族统治者用这个系统,掌管中央政权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用这个系统。

甚至民国时期也将当时的礼仪制度都纳入五礼分类中。

(分说)

吉礼,祭祀以祈求吉祥的礼仪。(如:祭祀天神地祗和宗庙(祖先)的祭祀。封禅是历代最大的吉礼。)

凶礼,伤亡灾变之礼。 (如:水旱、饥馑、兵败、寇乱等礼,丧礼最为重要。)

宾礼,主宾相见场合的礼仪。 (如:朝拜,会见,会盟,中国与外国之间关系的仪典。) 嘉礼,“喜庆”之礼。 (如:登基、册封、婚冠、宴乐、颁诏等。)

军礼,军武之礼。 (如:亲征、遣将、受降、凯旋、大射等。)


相关文章

  • 让变革为我们赢得历史的机遇
  • (一)2010年,这是一个需要想象力的年份.中国与世界,在这一年穿行在巨大的挑战中. 国际金融危机像一场强震,撼动了全球经济板块结构和政治生态气候.新世纪头几年那段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少有的阳春岁月,什么时候才能重返?原有的国际经济增长格局,是 ...查看


  • 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1)
  • 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3日/第006版 要闻 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王冠中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充分肯定了过去5年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巨大成就,对今后一个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报告第九部分围绕加快推进国防和军 ...查看


  • 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 摘 要: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当前,我国的教育变革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对别国经验的借鉴上,对本国的教育变革历史沿革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通过对我国从夏王 ...查看


  • 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九大报告的精髓和要义
  • 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九大报告的精髓和要义 十九大报告意义重大. 十九大报告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从不同角度来讲重大意义的.总体来说,十九大报告将会使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进一步发生可喜变化,将使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 ...查看


  • 2011年3月预备党员思想汇报[对加强党性修养的认识]
  • 2011年3月预备党员思想汇报<对加强党性修养的认识>敬爱的党组织: 党的建设在过去六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而在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学判断这些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我们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 ...查看


  •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演进
  •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演进 余 红 何 燕 提要: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建党85年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面临的不同任务,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对国内外形势及其发展趋向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借鉴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发展理论的成果,立足国情 ...查看


  • 论新军事变革对世界和平的影响_姚洪越
  • 第22卷 第1期Vol122 No11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GFANGTEACHERSCOLLEGE2006年3月 Mar12006 论新军事变革对世界和平的影响 姚洪越1,徐丽君2 (1.中国人民大学国防与国家安全研 ...查看


  • 论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 论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发展.复兴.中国特色. 1978年以前,中国是一个封闭自守的经济体,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在运行了20多年后,在20世纪70年代末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地步.1 ...查看


  • 吴清海.谢军.方向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谈计量如何为质量强国提供保障
  • 点击关注 计量资讯速递,一同见证中国计量事业发展历程! 3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清海,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司长谢军,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进行交流. 吴清海副局长在介绍计量的重要性时指出:计量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