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取得了巨大进展。截止2012年底各国共成功研制和发射了6550多个航天器,使人类的活动范围实现了从陆地、海洋、大气层到外层空间的重大飞跃。最近几年来,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赤字高筑,一些耗资巨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和军事航天项目下马或推迟,印证了航天的发展与世界经济兴衰息息相关。 经济危机对航天产业造成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2011年全球航天产业的整体规模为28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与2009年的7.7%相比明显减缓。当前,美国面临的财政悬崖和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已经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美、欧政府对航天的投资力度,同时,美国在载人航天等领域正在经历的巨大转变有可能动摇美国的领先地位,但美国在航天领域的创新能力依然领先,太空探索仍然是美、俄、欧等航天强国未来20年追求的目标。美国国防部2012年发布《国防部航天政策》谋求构建“多重威慑”体系。2012年朝鲜和韩国为争夺第10个独立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而展开竞争。朝鲜在经历3次失败后终于在12月12日的第4次发射中取得成功,将“光明星”3号卫星送入轨道,韩国“罗老”1号在两度因技术问题推迟发射后,今年1月30日发射成功,将“科技与技术卫星”2C送入预定轨道。2012年中国航天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国际竞争力和航天实力持续增强,预示“一超三强”的世界航天战略新格局正在形成。 “一超三强”新格局初步形成 人类航天发展50多年来,世界航天战略格局从发展初期的“两强争霸”,逐步演化为“一超一强、多方追赶”的发展态势。尽管美国依然是世界超级航天强国,欧洲和俄罗斯仍然拥有世界航天强国的实力,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美、欧等政府正面临财政困局,未来对航天的投入可能影响其竞争优势地位。值得关注的是,从2011年以来,中国航天竞争实力快速提升,世界航天战略格局正在向美、俄、欧、中“一超三强,多方角力”的新格局演进。 美国仍是世界航天超级强国 美国富创公司发布的2012年《国家航天竞争力指数》报告指出:虽然美国在航天竞争力方面继续保持全方位的领导地位,但随着其他国家航天能力的不断增强,美国的相对领先地位已经连续第五年下滑,同时美国在航天领域正在经历的巨大转变有可能使其优势地位处于重大不确定性中。尽管如此,美国的航天技术实力、航天投入强度、航天创新能力和航天产业基础仍然稳居世界领导地位。例如美国仍是拥有在轨服役航天器最多的超级强国,目前总量达460多个;其军用和民用航天投入约占全球航天总投入的70%;在2012年全球航天制造与发射服务业50强排行榜的前10名中,美国国际一流宇航公司占8个。 中国航天快速崛起且后劲十足 中国政府2011年12月发布的《航天白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2012年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首次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以及北斗导航卫星区域系统建成并提供导航、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就是中国航天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最新例证。 据富创公司2012年《国家航天竞争力指数》报告分析得出的重要结论:过去5年中国航天竞争力增长了41%,是全球10个主要航天国家中增长最快的国家;同时富创公司还对过去10年(2002年~2011年)间各主要航天国家航天制造与发射服务业的业绩进行了统计分析,显示中国航天制造业名列美国、俄罗斯、欧洲之后的第4位,发射服务业名列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3位。2012年,中国航天共完成19次发射任务,将28个航天器成功送入太空,航天发射次数再次超过美国,在俄罗斯之后位居世界第二。 俄罗斯制定雄心勃勃航天发展战略 2012年4月28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发布《2030年前及未来俄罗斯航天发展战略(草案)》。在此项战略计划中,航天局向政府提出分四阶段完成九大航天发展任务,以确保实现“俄罗斯航天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巩固俄罗斯在航天领域领先地位”的战略目标,旨在重振俄罗斯的航天辉煌,巩固俄罗斯的航天强国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俄罗斯将在未来18年以及更长的时间里,力图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运载火箭研制、发射场建设等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 新航天战略还明确了未来航天活动三大优先方向:一是发展航天通信、对地观测、卫星导航等系统,以及用于基础研究的航天设备和技术;二是建造用于载人、载货的飞船和行星着陆设备,以及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发射系统;三是实施载人探测火星的国际合作,为建造新一代空间站而建立科学技术储备。 欧洲主推“大航天计划” 为了改变欧洲航天力量分散的局面,欧盟连续出台政策文件以推行一体化发展的理念。2007年出台《欧洲航天政策》,为未来欧盟航天领域的发展,明确方向和重点。欧盟当前航天发展的重点是“全球环境与安全监视”(GMES)系统和“伽利略”(GALILEO)卫星导航系统。由于受到欧盟成员国内部经费分摊、技术发展和各自防务需求等问题的困扰,加上欧债危机,欧洲航天一体化进程困难重重。2012年11月底,在欧盟部长级会议上,法国和德国就联合建造“阿里安”5ME重型过渡性火箭达成一致,该火箭将于2017年首飞。欧空局将开始打造迷你型可重复使用的空天飞机以及为美国航宇局“猎户座”建造服务舱。 启示 航天发展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高的特点,因此持续稳定对于航天发展尤为重要。美国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其航天超级强国地位,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得益于多年来一直实施稳定而平衡的航天发展战略。比较而言,俄罗斯由于苏联解体造成经济严重滑坡,航天投入严重不足,致使俄罗斯削弱了苏联时期与美国抗衡的航天实力。近年来,俄罗斯持续加大航天投入,但因航天工业基础严重削弱,力图重振航天雄风的努力屡遭挫折。尽管如此,俄罗斯历经半个多世纪积淀的航天技术实力仍然可以称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航天强国。欧洲得益于欧盟在最近十多年极力整合全欧洲的力量重点发展两大航天工程,并从航天政策、航天科研和应用到航天投入部在不断增强,显示出作为一体化欧洲的航天强国正在形成。 最近几年,尤其是2012年,中国航天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进展。虽然与美俄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但中国航天正在蓄势待发,若干重大航天专项工程正在顺利实施,近年来每年航天发射次数、成功入轨卫星数量及其种类均名列世界第二;年轻一代高素质专业技术队伍已经形成,一大批35岁-45岁年轻人在几乎所有重大航天工程中担负关键岗位的工作,表明中国航天正处于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发展的快速上升期。目前,要使中国航天保持与国家地位和经济实力相称的竞争力,就必须重视加强创新能力的培育,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和持续性。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取得了巨大进展。截止2012年底各国共成功研制和发射了6550多个航天器,使人类的活动范围实现了从陆地、海洋、大气层到外层空间的重大飞跃。最近几年来,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赤字高筑,一些耗资巨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和军事航天项目下马或推迟,印证了航天的发展与世界经济兴衰息息相关。 经济危机对航天产业造成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2011年全球航天产业的整体规模为28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与2009年的7.7%相比明显减缓。当前,美国面临的财政悬崖和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已经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美、欧政府对航天的投资力度,同时,美国在载人航天等领域正在经历的巨大转变有可能动摇美国的领先地位,但美国在航天领域的创新能力依然领先,太空探索仍然是美、俄、欧等航天强国未来20年追求的目标。美国国防部2012年发布《国防部航天政策》谋求构建“多重威慑”体系。2012年朝鲜和韩国为争夺第10个独立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而展开竞争。朝鲜在经历3次失败后终于在12月12日的第4次发射中取得成功,将“光明星”3号卫星送入轨道,韩国“罗老”1号在两度因技术问题推迟发射后,今年1月30日发射成功,将“科技与技术卫星”2C送入预定轨道。2012年中国航天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国际竞争力和航天实力持续增强,预示“一超三强”的世界航天战略新格局正在形成。 “一超三强”新格局初步形成 人类航天发展50多年来,世界航天战略格局从发展初期的“两强争霸”,逐步演化为“一超一强、多方追赶”的发展态势。尽管美国依然是世界超级航天强国,欧洲和俄罗斯仍然拥有世界航天强国的实力,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美、欧等政府正面临财政困局,未来对航天的投入可能影响其竞争优势地位。值得关注的是,从2011年以来,中国航天竞争实力快速提升,世界航天战略格局正在向美、俄、欧、中“一超三强,多方角力”的新格局演进。 美国仍是世界航天超级强国 美国富创公司发布的2012年《国家航天竞争力指数》报告指出:虽然美国在航天竞争力方面继续保持全方位的领导地位,但随着其他国家航天能力的不断增强,美国的相对领先地位已经连续第五年下滑,同时美国在航天领域正在经历的巨大转变有可能使其优势地位处于重大不确定性中。尽管如此,美国的航天技术实力、航天投入强度、航天创新能力和航天产业基础仍然稳居世界领导地位。例如美国仍是拥有在轨服役航天器最多的超级强国,目前总量达460多个;其军用和民用航天投入约占全球航天总投入的70%;在2012年全球航天制造与发射服务业50强排行榜的前10名中,美国国际一流宇航公司占8个。 中国航天快速崛起且后劲十足 中国政府2011年12月发布的《航天白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2012年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首次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以及北斗导航卫星区域系统建成并提供导航、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就是中国航天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最新例证。 据富创公司2012年《国家航天竞争力指数》报告分析得出的重要结论:过去5年中国航天竞争力增长了41%,是全球10个主要航天国家中增长最快的国家;同时富创公司还对过去10年(2002年~2011年)间各主要航天国家航天制造与发射服务业的业绩进行了统计分析,显示中国航天制造业名列美国、俄罗斯、欧洲之后的第4位,发射服务业名列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3位。2012年,中国航天共完成19次发射任务,将28个航天器成功送入太空,航天发射次数再次超过美国,在俄罗斯之后位居世界第二。 俄罗斯制定雄心勃勃航天发展战略 2012年4月28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发布《2030年前及未来俄罗斯航天发展战略(草案)》。在此项战略计划中,航天局向政府提出分四阶段完成九大航天发展任务,以确保实现“俄罗斯航天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巩固俄罗斯在航天领域领先地位”的战略目标,旨在重振俄罗斯的航天辉煌,巩固俄罗斯的航天强国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俄罗斯将在未来18年以及更长的时间里,力图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运载火箭研制、发射场建设等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 新航天战略还明确了未来航天活动三大优先方向:一是发展航天通信、对地观测、卫星导航等系统,以及用于基础研究的航天设备和技术;二是建造用于载人、载货的飞船和行星着陆设备,以及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发射系统;三是实施载人探测火星的国际合作,为建造新一代空间站而建立科学技术储备。 欧洲主推“大航天计划” 为了改变欧洲航天力量分散的局面,欧盟连续出台政策文件以推行一体化发展的理念。2007年出台《欧洲航天政策》,为未来欧盟航天领域的发展,明确方向和重点。欧盟当前航天发展的重点是“全球环境与安全监视”(GMES)系统和“伽利略”(GALILEO)卫星导航系统。由于受到欧盟成员国内部经费分摊、技术发展和各自防务需求等问题的困扰,加上欧债危机,欧洲航天一体化进程困难重重。2012年11月底,在欧盟部长级会议上,法国和德国就联合建造“阿里安”5ME重型过渡性火箭达成一致,该火箭将于2017年首飞。欧空局将开始打造迷你型可重复使用的空天飞机以及为美国航宇局“猎户座”建造服务舱。 启示 航天发展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高的特点,因此持续稳定对于航天发展尤为重要。美国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其航天超级强国地位,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得益于多年来一直实施稳定而平衡的航天发展战略。比较而言,俄罗斯由于苏联解体造成经济严重滑坡,航天投入严重不足,致使俄罗斯削弱了苏联时期与美国抗衡的航天实力。近年来,俄罗斯持续加大航天投入,但因航天工业基础严重削弱,力图重振航天雄风的努力屡遭挫折。尽管如此,俄罗斯历经半个多世纪积淀的航天技术实力仍然可以称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航天强国。欧洲得益于欧盟在最近十多年极力整合全欧洲的力量重点发展两大航天工程,并从航天政策、航天科研和应用到航天投入部在不断增强,显示出作为一体化欧洲的航天强国正在形成。 最近几年,尤其是2012年,中国航天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进展。虽然与美俄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但中国航天正在蓄势待发,若干重大航天专项工程正在顺利实施,近年来每年航天发射次数、成功入轨卫星数量及其种类均名列世界第二;年轻一代高素质专业技术队伍已经形成,一大批35岁-45岁年轻人在几乎所有重大航天工程中担负关键岗位的工作,表明中国航天正处于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发展的快速上升期。目前,要使中国航天保持与国家地位和经济实力相称的竞争力,就必须重视加强创新能力的培育,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和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