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国际排名看我国的创新能力

从大学国际排名看我国的创新能力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学评价的推广,人们更为关注大学国际排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高校提高自身国际排名的有效手段。从大学国际排名能够窥见出国家的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有利形势下,通过高校的推动可以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国际排名,创新能力;客观评价;

绪论

近年来,大学评价实践被推广开来,人们更为关注大学排名情况,随着大学评价内涵的日渐丰富,大学国际排名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成为推动国家各领域迅猛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成为国家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学也承载着促进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使命。文章对仅今年我国大学的国际排名情况加以总结归纳,探讨如何通过大学来推动我国创新能力的更大提升。

1.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脉搏

现代社会,社会、经济、科技等诸多领域是相互促进发展的,创新对各领域发展都起到推动作用,如对于科技发展而言,创新就是其发展的方向及活力源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家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创新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世界上诸多国家都确立了国家创新体系,而大学、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都成为国家推行创新的有效主体,知识和能力日益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证明:具备强劲创新能力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更具优势,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脉搏【1】。第四次科技大会上,我国政府提出了将于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构想,为此,我国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重点建设一批研究型和创新型的大学,从而做到在源头上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构想,这更需要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国际一流大学的支撑作用。

2. 客观评价大学创新能力

实施大学评价需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在客观、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下,实现对大学客观评价的同时,也为大学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方针,这

是实施大学国际排名的初衷。为了达到客观评价大学创新能力的目的,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2.1评价内容以创新能力为主

在正确评价理念的引导下,大学评价实践活动得以有序开展开来,如上海交大曾经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 )就是对大学创新能力评价的有益探索【2】。大学在知识技术领域的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力量源泉,大学学生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独立自主的科学研究是大学的神圣职责,现代社会,知识及技术创新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封闭于象牙塔中的研究已经不能适应创新研究的需要,人们也将能否将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评价大学办学水平及创新能力的重要衡量条件,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凸显出来。正因如此,“专利数量”成为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进而可知,围绕着“创新能力”这一概念,大学教学、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成为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三大维度。

2.2实现国际化与跨学科合作

贯彻国际大学排名工作的“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制定了富有活力的运作机制,一般由三个机构组成,即办公室、大学评价工作委员会及大学评价国际学术委员会【3】。一般而言,国际大学排名工作运作机制主要具有如下几种特点:一是国际大学评价合作平台是由从事高等教育及大学评价研究的国际知名专家所组成,研讨构建完善的大学评价指导体系的理论及问题;二是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分工,使得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三是实现学科交叉与资源整合,汇聚专业和学科的专家交流意见,综合影响大学国际大学评价的各种因素,最终形成大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3采用均衡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评价的评价标准及价值取向,国家大学评价内容涉及到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能准确反映各个国家大学在国际中的实际地位实属不易,而长期以来,国际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有所不同,却存在遵循西方办学标准制定的共同特点,使得西方大学在科研规范、话语权、学科发展等方面占据优势,也使得这些大学在国际排名中处于有利地位,甚至出现“马太效应”。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是极为不利的,难以反映其应有的国际地位,

也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亦步亦趋地模仿国际排名靠前的西方大学,逐渐失去了其自身办学特色及国家特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如完全依照西方评价标准,将会失去大学排名的多元性特点,也将使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变得暗淡,为此,应采用均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力争保证客观的前提下,设计和利用均衡因子【4】。从而更为合理地评价不同国家的大学,真实体现接受评价大学的创新能力。

2.4遵循SOCIAL 选择原则

大学创新能力评价涉及到诸多制衡和考量因素,难以达到面面俱到的评价效果,为此,更需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大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遵循SOCIAL 选择原则,即科学性、客观性、可比性、可获取性、合理性及创新性,从而展现评价体系的特色与可行性【5】。其中,客观性是国际大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最显著的特征,如对于一所国际排名第一的大学而言,其赋分值为100;排名第二,其赋分值为99;排名第四,其赋分值为97;以此类推。由此可知,大学国际排名是综合地域性和全球性考虑的。我国近年来发展迅速,这离不开大学为社会转化技术和输送创新人才的推动作用,也间接地推动了世界的多元化发展,为此,将目光停留在传统知识增长点及忽视大学创新价值的做法都是不对的。

3. 我国大学国际排名情况综述

根据近年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泰晤士高等教育》这两大世界大学排行榜的相关数据可知,我国的大学国际排名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崛起”之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和浙江大学是我国最为知名的五大高校,2010~2012年三年间的国际大学排名如下表所示:

榜单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往往具备良好的声誉,在雇主评价、国际声誉和学术声誉等方面得到高分,也就此拉高了我国大学的总体评分,如在2012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赋分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排名较为靠前,上述三个高校的学术能力得分都超过了90分;再如《泰晤士高等教育》中有关大学声誉的排名,显示出高校在教学和研究两个领域的声誉情况,与2011年相比,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整体声誉都有很大提高。

4. 我国的创新能力与国际相比差距较大

虽然在国家支持和大学资深的努力下,我国大学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并逐渐捕获世界对它们的赞誉,在学术荣誉、院校声誉、外部投资等诸多方面都大幅提升。但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就此满足,从近年来的国际大学排名可知,我国大学仍有需要完善之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受国际化水平不足的拖累,我国大学在国际师资方面的得分偏低,如在2012年亚洲大学声誉排行榜上,即使是位列前五十名,此项得分都低于了60分,即使如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这样的国内领先大学,得分均在30多分;二是我国大学虽然论文数量庞大,但却鲜少有具备世界影响力的论文,在国际学术界的引用率及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偏低;三是我国内地大学易于受到语言障碍、传统思想等方面的制约,这成为我国大学发展中的制约性条件。上述三点都是制约我国大学在国际排名中名次提升的重要原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与国际其他国家的大学相比,我国大学的创新能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与国际相比差距较大。

5. 如何通过大学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创新能力评价具有较为广泛的范围,当前阶段,国际大学创新能力客观评价仍然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待更为深入的探索。我国长久以来都重视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在继985工程和211工程之后,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4月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被称为2011计划,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这是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在我国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下,体现国家意志的又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2011计划是一个干实事的计划,其核心任务是实现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行业产业、面向文化传承、面向区域发展的四大协同创新模式,深

化高校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从而形成冲击世界一流高校的新优势。自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以来,该项战略工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面对良好的内外形势,高校应该深入探索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途径,从而通过自身努力推动我国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5.1明确大学创新力的内涵

现阶段,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愈加重要的地位,是国家提升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但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把握创新能力的内涵,也未对大学的创新能力形成客观、准确、科学的衡量,大学评价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未获得圆满的解答,如完善的创新能力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如何继续秉持和传扬现代大学精神,如何正确评价大学创新成果对国家及社会长远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何满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求等。大学评价创新能力的内涵应包括创新活力、创新实力与创新影响力这三项指标。

5.2明确大学创新影响力指标

“本地指数”是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用来衡量大学在本国同类学校中的排名,衡量其在本地区的影响力,甚至使不同国家的大学更具可比性,大学更为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所认可,更为深化和完善大学创新影响力的指标【6】。

5.3协调教学与科研间的关系

在当今这个大学知识和技术日益成为其发展中稀缺资源的大背景下,强化和利用科研成果成为增强高校、政府、企业三者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科研成果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这使得很多评价主体倾向于将体现科研成果多少的专利数量、论文数量和引文数量作为考察评价的重要内容,实际人才培养状况及教育教学质量反而容易被忽视,容易引发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学关注度与科研关注度间的失衡。大学具有三大基本功能,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具有培养人才的任务,一个国家的创新主力军很多是由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创新能力评价是对大学实施人才培养考察的重要层面。

5.4均衡不同学科的科研产出

大学课程设置涉及到诸多学科,而各个学科间发表科研成果的难易程度是相差悬殊的,如数学学科,发表科研文章的几率很小,而医学学科,发表核心文章

的几率就比较大,因此对于国际大学科研产出的比较,不能简单地以学校科研产出总量为评价大学科研产出的唯一指标,如若不然,那些以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为主的大学会处于竞争劣势地位,而那些拥有很多具备科研产出优势学科的大学将会在国际排名中占据有利的地位【7】。由此可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调整大学不同学科间科研产出的权重系数,使得不同学科的科研产出大致均衡。

6. 结语

国际大学排名是一件颇具现实意义的工作,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理论及操作两个层面而言都具备一定的难度,现阶段,伴随着大学评价工作的摸索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大学国际排名日益为更多的国家所肯定,但也要看到其有待完善之处。创新能力是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大学国际排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该高校的创新能力,而通过总结归纳我国高校近年来在大学排名中的地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的创新能力。总体而言,近年来,我国大学的国际排名呈现出“崛起”之势,特别是在亚洲排名中,诸多国内大学云集前50名,在世界知名大学排名中,列入国际百强名单的大学总体上是上升的。国际大学排名具有制衡和考量大学自身创新能力的作用,而大学排名也是归纳总结国家创新能力总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高校有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责任和义务,以此来推动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瞿立新, 杨晓江. 国际大学排行榜对中国建设一流大学的启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6):109-114

[2]杜祖贻. 大学正业与国际排名孰重?——序潘懋元教授《借鉴超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1):174-178

[3]王海江, 崔静. 论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0(5):10-10

[4]刘晨晔, 王雪媛.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深层内涵[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5-10

[5]詹琳琳. 浅谈建设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4):81-81

[6]姚德利, 王朋.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发展思考[J].商场现代

化,2012(6):126-126

[7]屈崇丽. 主动学习,践行创新——访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专家工作组组长 陈启元教授[J].管理观察,2010(20):73-74

从大学国际排名看我国的创新能力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学评价的推广,人们更为关注大学国际排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高校提高自身国际排名的有效手段。从大学国际排名能够窥见出国家的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有利形势下,通过高校的推动可以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国际排名,创新能力;客观评价;

绪论

近年来,大学评价实践被推广开来,人们更为关注大学排名情况,随着大学评价内涵的日渐丰富,大学国际排名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成为推动国家各领域迅猛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成为国家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学也承载着促进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使命。文章对仅今年我国大学的国际排名情况加以总结归纳,探讨如何通过大学来推动我国创新能力的更大提升。

1.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脉搏

现代社会,社会、经济、科技等诸多领域是相互促进发展的,创新对各领域发展都起到推动作用,如对于科技发展而言,创新就是其发展的方向及活力源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家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创新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世界上诸多国家都确立了国家创新体系,而大学、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都成为国家推行创新的有效主体,知识和能力日益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证明:具备强劲创新能力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更具优势,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脉搏【1】。第四次科技大会上,我国政府提出了将于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构想,为此,我国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重点建设一批研究型和创新型的大学,从而做到在源头上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构想,这更需要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国际一流大学的支撑作用。

2. 客观评价大学创新能力

实施大学评价需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在客观、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下,实现对大学客观评价的同时,也为大学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方针,这

是实施大学国际排名的初衷。为了达到客观评价大学创新能力的目的,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2.1评价内容以创新能力为主

在正确评价理念的引导下,大学评价实践活动得以有序开展开来,如上海交大曾经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 )就是对大学创新能力评价的有益探索【2】。大学在知识技术领域的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力量源泉,大学学生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独立自主的科学研究是大学的神圣职责,现代社会,知识及技术创新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封闭于象牙塔中的研究已经不能适应创新研究的需要,人们也将能否将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评价大学办学水平及创新能力的重要衡量条件,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凸显出来。正因如此,“专利数量”成为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进而可知,围绕着“创新能力”这一概念,大学教学、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成为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三大维度。

2.2实现国际化与跨学科合作

贯彻国际大学排名工作的“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制定了富有活力的运作机制,一般由三个机构组成,即办公室、大学评价工作委员会及大学评价国际学术委员会【3】。一般而言,国际大学排名工作运作机制主要具有如下几种特点:一是国际大学评价合作平台是由从事高等教育及大学评价研究的国际知名专家所组成,研讨构建完善的大学评价指导体系的理论及问题;二是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分工,使得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三是实现学科交叉与资源整合,汇聚专业和学科的专家交流意见,综合影响大学国际大学评价的各种因素,最终形成大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3采用均衡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评价的评价标准及价值取向,国家大学评价内容涉及到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能准确反映各个国家大学在国际中的实际地位实属不易,而长期以来,国际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有所不同,却存在遵循西方办学标准制定的共同特点,使得西方大学在科研规范、话语权、学科发展等方面占据优势,也使得这些大学在国际排名中处于有利地位,甚至出现“马太效应”。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是极为不利的,难以反映其应有的国际地位,

也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亦步亦趋地模仿国际排名靠前的西方大学,逐渐失去了其自身办学特色及国家特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如完全依照西方评价标准,将会失去大学排名的多元性特点,也将使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变得暗淡,为此,应采用均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力争保证客观的前提下,设计和利用均衡因子【4】。从而更为合理地评价不同国家的大学,真实体现接受评价大学的创新能力。

2.4遵循SOCIAL 选择原则

大学创新能力评价涉及到诸多制衡和考量因素,难以达到面面俱到的评价效果,为此,更需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大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遵循SOCIAL 选择原则,即科学性、客观性、可比性、可获取性、合理性及创新性,从而展现评价体系的特色与可行性【5】。其中,客观性是国际大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最显著的特征,如对于一所国际排名第一的大学而言,其赋分值为100;排名第二,其赋分值为99;排名第四,其赋分值为97;以此类推。由此可知,大学国际排名是综合地域性和全球性考虑的。我国近年来发展迅速,这离不开大学为社会转化技术和输送创新人才的推动作用,也间接地推动了世界的多元化发展,为此,将目光停留在传统知识增长点及忽视大学创新价值的做法都是不对的。

3. 我国大学国际排名情况综述

根据近年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泰晤士高等教育》这两大世界大学排行榜的相关数据可知,我国的大学国际排名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崛起”之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和浙江大学是我国最为知名的五大高校,2010~2012年三年间的国际大学排名如下表所示:

榜单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往往具备良好的声誉,在雇主评价、国际声誉和学术声誉等方面得到高分,也就此拉高了我国大学的总体评分,如在2012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赋分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排名较为靠前,上述三个高校的学术能力得分都超过了90分;再如《泰晤士高等教育》中有关大学声誉的排名,显示出高校在教学和研究两个领域的声誉情况,与2011年相比,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整体声誉都有很大提高。

4. 我国的创新能力与国际相比差距较大

虽然在国家支持和大学资深的努力下,我国大学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并逐渐捕获世界对它们的赞誉,在学术荣誉、院校声誉、外部投资等诸多方面都大幅提升。但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就此满足,从近年来的国际大学排名可知,我国大学仍有需要完善之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受国际化水平不足的拖累,我国大学在国际师资方面的得分偏低,如在2012年亚洲大学声誉排行榜上,即使是位列前五十名,此项得分都低于了60分,即使如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这样的国内领先大学,得分均在30多分;二是我国大学虽然论文数量庞大,但却鲜少有具备世界影响力的论文,在国际学术界的引用率及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偏低;三是我国内地大学易于受到语言障碍、传统思想等方面的制约,这成为我国大学发展中的制约性条件。上述三点都是制约我国大学在国际排名中名次提升的重要原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与国际其他国家的大学相比,我国大学的创新能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与国际相比差距较大。

5. 如何通过大学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创新能力评价具有较为广泛的范围,当前阶段,国际大学创新能力客观评价仍然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待更为深入的探索。我国长久以来都重视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在继985工程和211工程之后,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4月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被称为2011计划,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这是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在我国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下,体现国家意志的又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2011计划是一个干实事的计划,其核心任务是实现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行业产业、面向文化传承、面向区域发展的四大协同创新模式,深

化高校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从而形成冲击世界一流高校的新优势。自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以来,该项战略工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面对良好的内外形势,高校应该深入探索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途径,从而通过自身努力推动我国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5.1明确大学创新力的内涵

现阶段,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愈加重要的地位,是国家提升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但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把握创新能力的内涵,也未对大学的创新能力形成客观、准确、科学的衡量,大学评价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未获得圆满的解答,如完善的创新能力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如何继续秉持和传扬现代大学精神,如何正确评价大学创新成果对国家及社会长远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何满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求等。大学评价创新能力的内涵应包括创新活力、创新实力与创新影响力这三项指标。

5.2明确大学创新影响力指标

“本地指数”是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用来衡量大学在本国同类学校中的排名,衡量其在本地区的影响力,甚至使不同国家的大学更具可比性,大学更为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所认可,更为深化和完善大学创新影响力的指标【6】。

5.3协调教学与科研间的关系

在当今这个大学知识和技术日益成为其发展中稀缺资源的大背景下,强化和利用科研成果成为增强高校、政府、企业三者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科研成果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这使得很多评价主体倾向于将体现科研成果多少的专利数量、论文数量和引文数量作为考察评价的重要内容,实际人才培养状况及教育教学质量反而容易被忽视,容易引发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学关注度与科研关注度间的失衡。大学具有三大基本功能,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具有培养人才的任务,一个国家的创新主力军很多是由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创新能力评价是对大学实施人才培养考察的重要层面。

5.4均衡不同学科的科研产出

大学课程设置涉及到诸多学科,而各个学科间发表科研成果的难易程度是相差悬殊的,如数学学科,发表科研文章的几率很小,而医学学科,发表核心文章

的几率就比较大,因此对于国际大学科研产出的比较,不能简单地以学校科研产出总量为评价大学科研产出的唯一指标,如若不然,那些以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为主的大学会处于竞争劣势地位,而那些拥有很多具备科研产出优势学科的大学将会在国际排名中占据有利的地位【7】。由此可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调整大学不同学科间科研产出的权重系数,使得不同学科的科研产出大致均衡。

6. 结语

国际大学排名是一件颇具现实意义的工作,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理论及操作两个层面而言都具备一定的难度,现阶段,伴随着大学评价工作的摸索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大学国际排名日益为更多的国家所肯定,但也要看到其有待完善之处。创新能力是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大学国际排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该高校的创新能力,而通过总结归纳我国高校近年来在大学排名中的地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的创新能力。总体而言,近年来,我国大学的国际排名呈现出“崛起”之势,特别是在亚洲排名中,诸多国内大学云集前50名,在世界知名大学排名中,列入国际百强名单的大学总体上是上升的。国际大学排名具有制衡和考量大学自身创新能力的作用,而大学排名也是归纳总结国家创新能力总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高校有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责任和义务,以此来推动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瞿立新, 杨晓江. 国际大学排行榜对中国建设一流大学的启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6):109-114

[2]杜祖贻. 大学正业与国际排名孰重?——序潘懋元教授《借鉴超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1):174-178

[3]王海江, 崔静. 论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0(5):10-10

[4]刘晨晔, 王雪媛.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深层内涵[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5-10

[5]詹琳琳. 浅谈建设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4):81-81

[6]姚德利, 王朋.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发展思考[J].商场现代

化,2012(6):126-126

[7]屈崇丽. 主动学习,践行创新——访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专家工作组组长 陈启元教授[J].管理观察,2010(20):73-74


相关文章

  • 经济学研究生 招生院校 以及专业分析
  • 第一章 经济学考研现状及发展 政治经济学专业详解 专业概览 政治经济学( Political Economy) , 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专业排名 ...查看


  •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分析 重点分析大数据时代特点.大数据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尤其是从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分析农业大数据应用研究.了解涉 ...查看


  • 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排名
  • 湖南师范大学前身为1938年创立.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国立师范学院,1984年正式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是一所以师范教育著称.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综合性师范大学,入选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 ...查看


  • 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
  • 外国语学院 1209 谢桂绵 [1**********]5 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 一.中国国际竞争力最新分析 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9月30日发布<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在全球竞争力排名榜上保持在第2 ...查看


  • 商业银行风险容忍度监测统计分析
  • 河北金融 2009.2金融论坛 商业银行风险容忍度监测统计分析 作者简介:丁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在借鉴关于银行和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国际主流监测体系的 ■丁攀刘亦文 21 (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海南海口 基础上,设计出一套监测我国商 ...查看


  • 陕西2015年三本院校排名
  • 1.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是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交大博通资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并经国家教育部2004年5月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院长是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光德教授. 学院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百年名校雄厚的 ...查看


  • 创新|[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发布
  • 日前,<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在京发布.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前9位依次为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天津.重庆和安徽,这与2014年相比没有任何变化,同时福建省取代湖北省位列第10. 报告显示,创新综合能力排 ...查看


  • 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政策建议
  • 原载<科技管理研究>2010( 11):32-34 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政策建议 颜永廷 张卫平*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摘 要:文章在介绍发达国家及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基础 ...查看


  • 财政学科排名出炉,中国人民大学名列第一
  •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学科研究能力排名全国第一,安体富.郭庆旺位居个人排行榜第二.第三席. 近日,教育部全国财政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教授撰写<中国财政学研究态势>一文,并在国内重要核心期刊<财贸经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