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作者:李璟

  原文: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注释:

  1、摊破浣溪沙:词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阕首句平脚押韵,后阕首句仄脚不押韵。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阕末句扩展成两句,所以叫“摊破浣溪沙”。

  2、真珠:以珍珠编织之帘。或为帘之美称。《西京杂记》:“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玉钩:帘钩之美称。

  3、依前:依然,依旧。春恨:犹春愁,春怨。锁:这里形容春恨笼罩。

  4、悠悠:形容忧思不尽。

  5、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汉武帝。这里指带信的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幸有三足鸟为之使。”注:“三足鸟,青鸟也。主西王母取食。”云外:指遥远的地方。

  6、丁香结:丁香的花蕾。此处诗人用以象征愁心。

  7、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三楚地域,说法不一。这里用《汉书·高帝纪》注: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带)为南楚。吴(今江苏吴县一带)为东楚。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一带)为西楚。“三楚暮”,一作“三峡暮”。

  翻译:

  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

  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

  愁绪依然深锁。

  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

  谁是它的主人呢?

  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

  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

  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词人赋恨在者所在多有,然惯用暗笔,像这首在词中点明“春恨”还是罕见的。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作者用了词家惯用的对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却用得很不一般。

  词的开头头先来了句“手卷真珠上玉钩”,即非景语,也非情语,而是客观平直的叙述,算不上以景呼情,也算不上以情唤景。首句“真珠”二字或作“珠帘”,但正如古人所云:“言‘真珠’,千古之善读者都知其为帘,若说‘珠帘’,宁知其为真珠耶!是举真珠可包珠帘,举珠帘不足以包真珠也。后人妄改,非所谓知音。”“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省景物,借抒怀抱,而既卷之后,依旧春愁浩荡。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

  上片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萧索,悠然神往。

  下片从人事着笔,是对春恨的进一步申说,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结果。“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据说三足的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忽见青鸟飞集殿前,遂后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结难解之意,诗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如李商隐《代赠》诗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独创就在于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青鸟”、“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联工稳的对仗,一人事,一时景,这律诗般的俊语将思念难解之情写得既空灵透脱而又真挚实在。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m.lz13.cn)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

  那充满“春恨”的人事内容究竟具体何指。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五载:李璟即位,歌舞玩乐不辍,歌师王感化尝为之连唱“南朝天子爱风流”句至再三再四以剌之,李璟遂悟,作《浣溪沙》二阕并手书以赐感化,其中就包括这一首。这样看来,词中的春恨就不是这位风流天子对景抒情的一般闲愁,很可能是南唐受周威胁时的危苦感慨,而“青鸟”句就是忧国之思的深沉寄托了。

*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 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作者:李璟

  原文: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注释:

  1、摊破浣溪沙:词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阕首句平脚押韵,后阕首句仄脚不押韵。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阕末句扩展成两句,所以叫“摊破浣溪沙”。

  2、真珠:以珍珠编织之帘。或为帘之美称。《西京杂记》:“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玉钩:帘钩之美称。

  3、依前:依然,依旧。春恨:犹春愁,春怨。锁:这里形容春恨笼罩。

  4、悠悠:形容忧思不尽。

  5、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汉武帝。这里指带信的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幸有三足鸟为之使。”注:“三足鸟,青鸟也。主西王母取食。”云外:指遥远的地方。

  6、丁香结:丁香的花蕾。此处诗人用以象征愁心。

  7、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三楚地域,说法不一。这里用《汉书·高帝纪》注: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带)为南楚。吴(今江苏吴县一带)为东楚。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一带)为西楚。“三楚暮”,一作“三峡暮”。

  翻译:

  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

  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

  愁绪依然深锁。

  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

  谁是它的主人呢?

  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

  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

  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词人赋恨在者所在多有,然惯用暗笔,像这首在词中点明“春恨”还是罕见的。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作者用了词家惯用的对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却用得很不一般。

  词的开头头先来了句“手卷真珠上玉钩”,即非景语,也非情语,而是客观平直的叙述,算不上以景呼情,也算不上以情唤景。首句“真珠”二字或作“珠帘”,但正如古人所云:“言‘真珠’,千古之善读者都知其为帘,若说‘珠帘’,宁知其为真珠耶!是举真珠可包珠帘,举珠帘不足以包真珠也。后人妄改,非所谓知音。”“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省景物,借抒怀抱,而既卷之后,依旧春愁浩荡。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

  上片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萧索,悠然神往。

  下片从人事着笔,是对春恨的进一步申说,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结果。“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据说三足的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忽见青鸟飞集殿前,遂后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结难解之意,诗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如李商隐《代赠》诗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独创就在于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青鸟”、“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联工稳的对仗,一人事,一时景,这律诗般的俊语将思念难解之情写得既空灵透脱而又真挚实在。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m.lz13.cn)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

  那充满“春恨”的人事内容究竟具体何指。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五载:李璟即位,歌舞玩乐不辍,歌师王感化尝为之连唱“南朝天子爱风流”句至再三再四以剌之,李璟遂悟,作《浣溪沙》二阕并手书以赐感化,其中就包括这一首。这样看来,词中的春恨就不是这位风流天子对景抒情的一般闲愁,很可能是南唐受周威胁时的危苦感慨,而“青鸟”句就是忧国之思的深沉寄托了。

*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 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相关文章

  • 婉约词几首
  • 桂枝香--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 ...查看


  • 关于伤感的诗句.名句(一)
  •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____佚名<越人歌>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____高蟾<金陵晚望>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____李商隐<锦瑟>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_ ...查看


  • 戴望舒和他的[雨巷]
  • 戴望舒和他的<雨巷> 戴望舒(1905-1950),浙江余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抗战爆发以后,诗风有较大转变.具代表性的诗有:<我思想>.<寒风中闻声>.<偶 ...查看


  • 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 教学博苑 09-06 2015 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2.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 3.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4.掌握诗歌基础 ...查看


  • 雨巷教学设计
  •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诵读,体味诗歌情感基调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味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并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了解现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戴望舒的人生经 ...查看


  • [雨巷]教案优质
  • <雨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 ...查看


  •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林可凡自创
  •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林可凡自创 一 古诗 1 杜甫诗三首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 ...查看


  • 吕渭老的诗词全集(诗集.词集)2
  • 吕渭老的诗文全集 倾杯令 宋代:吕渭老 隔座藏钩,分曹射覆烛艳渐催三鼓.筝按教坊新谱.楼外月生春浦. 徘徊争忍忙归去.怕明朝.无情风雨.珍花美酒团坐,且作尊前笑侣. 梦玉人引 宋代:吕渭老 上危梯尽,尽画合迥,昼帘垂.曲水飘香,小园莺唤春归 ...查看


  • [雨巷]优秀教案2
  • <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