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
第8期总第430期水运工程
Port &Waterway Engineering Aug. 2009
No. 8Serial No. 430
中国的北极航线机会和威胁分析*
李振福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6)
摘要:北极问题的焦点是北极航线权益的竞争。北极航线问题因为北冰洋的融化预期和随之而来的巨大利益而变得愈来愈重要。在分析北极航线问题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开辟北极航线的机会和威胁。机会主要表现在北极航线的开辟能够降低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北极航线具有巨大旅游价值、亚洲的高纬度港口将成为新的国际航运中心等方面;威胁主要表现在北极航线的价值属于资源拥有者、我国企业面对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的南北方经济将会受到不同影响等方面。进而提出了中国应采取的国家战略,并从中国航运企业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北极航线;国家战略;企业策略中图分类号:U 612.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972(2009)08-0007-05
Analysis of China'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n Arctic route
LI Zhen-fu
(Collegeof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116026, China)
Abstract:The focus of Arctic issues is the Arctic route rights and interests competition. With the melting of
the Arctic Ocean anticipation and the follow -up great interest, the Arctic route issue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Arctic route, this paper analyzes China'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while opening up the Arctic route. The opportunities are mainly represented as:the Arctic route's exploring, it will reduce logistics costs for our companies; the Arctic route's great tourism value; and the high latitudes of Asia port will become a new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re, etc. While the threats are mainly represented as:the value of the Arctic route only belongs to resource owners; our companies have to face more intense competition; and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economy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of China, etc. Then the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counter strategies shall be implemented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s shipping companies.
Key words:Arctic route; national strategies; enterprise strategy
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冰层消退,使北极成为各。北极问题的焦点是北极航线国争夺的“新战场”
权益的竞争。狭义的北极航线只包括北极航海线,它分为西北航道和东北航道两部分:绕过西伯利亚北部为东北航道,绕过加拿大北部的为西北航道。这两个航道更接近球面上两点的最短连线(大圆航线),是连接太平洋北部与大西洋北部的
收稿日期:2009-03-06
*
最短的航线。
北极航线由于长年有浮冰覆盖、又极其寒冷、环境恶劣,致使一直无法正常通航。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冰层消退,开发北极航线成为可能。北极航线已经引起多个国家的高度关注,有的甚至还企图将其划入本国的领海,以便及早掌握丰富的交通和自然资源。这一新的国际战略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GJ007)
作者简介:李振福(1969—),男,博士后,副教授,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及世界海运格局研究
。
·8·
水运工程2009年
通道的形成,将使世界贸易和战略格局产生重大调整。1北极问题研究现状
1.1
我国对于北极问题研究的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关于北极的研究多集中于自然科学,主要涉及气象、地质、生物研究等方面。对于北极航线问题的研究不多,已有的研究有如下特点:
1)研究深度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研究。大多数的研究仅仅限于分析北极航线开通的可能性,不能依据一定的研究方法对北极航线的历史、现状、未来趋势以及将产生的影响和各国可能的对策进行整体分析。
2)介绍和翻译形式的文章较多,缺少前瞻性和预见性研究。
3)缺少对重点问题的研究。北极航线问题的重点是争端如何解决的问题,这一方面鲜有研究成果出现,介绍性的文章也不多,显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尽管如此,已有的研究具有拓荒性和引领性,在引导国内学者对北极问题进行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2
国外对于北极问题的研究
与国内研究相比,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到目前为止,国外共出版了20多本专著,发表了大量专题研究论文,代表者有美国学者Mulherin ,N. D. ,George Moderski ,Leigh S. Ratiner. ,以及加拿大学者W.B. Bailey ,J. Falkingham 等人。目前,北极理事会的8个国家正在评估有关北极海运的可行性,估计会在2009年完成。
概括来讲,国外学者的研究有如下特点:1)北极航线的前景研究方面,采用定量模型研究的较多,并依此确定北极航线在缩短运输距离方面的优势。但对于北极航线重要港口的管理模式,海权、航权的确定,争端解决机制等并未涉及,可能会使这些问题成为北极航线完全开通后争议和冲突的焦点。
2)已有研究局限于研究者的本国视角。各国
学者从本国利益出发,缺乏北极航线研究的全球和全人类视角。而北极航线问题是国际问题,是全人类问题,应该寻找一个符合全球利益的解决机制。
3)缺乏学科交叉研究。因为北极航线问题的独特性,不存在单纯的政治、法律、经济或战略解决机制,北极航线问题研究必将越来越呈现出各学科融合交叉的趋势。2北极航线战略研究的重要性2.1
北极航线的巨大战略价值
1)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物和渔业资源。人类目前尚未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中大约有1/4分布在北极地区,数量至少100亿t 。
2)在未来50年里,北极航线很可能会对目前通过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海上航线形成挑战。国际航运界业内人士都知道,目前亚洲/欧洲的远洋航线大约为20930km ,如果北极航线实现全面开放,则亚洲/欧洲远洋海运航程至少可以缩短到12719km ,整整少走了8211km (图1),其蕴藏的巨大经济利益可想而知。从北美到亚洲,通过北极航线,要比通过巴拿马运河缩短6500km ,运输成本比传统航线要低大约四成。
注:短线代表北极航线,长线代表现行航线。
图1北极航线的优势示意图
3)北极地区还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北极上空在军事上的地位已经引起了各国的关注
。
第8期李振福:中国的北极航线机会和威胁分析*
·9·
由此可以看出,北极航线的开通不但可以容易地接近北极的资源,而且还能够形成一条新的、便捷的、经济的国际战略通道。北极必将成为新的国际战略高地。2.2
北极航线问题研究的紧迫性
权益和资源始终是国际竞争的焦点。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已经采取各种方式,在北极地区圈占势力范围,进行资源开发和国际战略通道权利争夺的准备。不管哪个国家,如果缺乏对北极航线问题的研究,届时必然会被排斥在北极决策事务之外,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2.3
我国关于北极航线问题研究的滞后性近年来,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在北极航线问题的研究上都投入较大的人力和财力。我国尽管已成为国际事务的大国,但在北极政治和战略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还不是个强国,缺乏长期和近期的北极战略规划。根本原因是我国北极人文领域研究的滞后,北极政治和战略的研究尚未像其他国家一样全面系统地开展,尚不能为我国北极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素材和科学依据,这大大制约了我国在北极航线问题中的话语权,限制了我国对于应有的权益和国际地位的争取。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我国在未来北极和全球战略中的长远利益。2.4
北极航线问题研究的国家能源安全意义我国现在依赖的国际战略通道以海上战略通道为主(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和巴拿马运河等),而这些通道或者由于拥堵导致通行不畅,或者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致使超大型船舶无法通过,或者由于海盗和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导致航行安全受到威胁,并且都受他国控制,对于我国的能源安全极为不利。北极航线形成的国际战略通道,没有上述不利条件,是我国获得国际战略通道优先地位的绝佳机会。这就需要我国加强北极航线问题的国际协调机制研究,以期在北极航线航权和海权划分中占得先机。3
中国开辟北极航线的机会和威胁
法国《世界报》在2004年11月11日的头版援引巴黎海洋动力学和气候学研究所教授卡斯卡
尔的话说,“综合数据显示,从现在起25~30年内,北冰洋的海冰将在夏天消失。”气象专家指出,西北航道在1998年开始部分开通,但是要顺利通过必须驾驶非常机警灵活[1-3]。西北航道过早开通意味着北冰洋冰山融化速度要比气候模型所预测得更快,最乐观的估计是在2020年以后,西北海洋航路海面上的冰块将减少到商船基本可以安全航运的程度,到2050年,冰块基本消除的西北航道,则可以让商船更加放心地航运了。对物流运输来说。这将又是一次新的世界贸易格局的重大调整。
北极航线的开辟对我国航运和经济发展来说,既充满了机遇,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3.1
开辟北极航线的机会
1)降低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
我国是人口大国,相对于欧美,我国在劳动密集型经济领域拥有较强的优势,这是欧美国家不可比拟的;而我国有些领域还需进口欧美国家的技术产品。随着我国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多欧美高科技产品的配件生产任务逐渐转向中国,然而这都得靠完善的物流进行支撑。但由于地理特征的原因,全球范围内的供给分拨路线过长的问题仍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从而使企业的物流成本无法真正得到有效控制。
假如30~50年后,夏季北冰洋海冰全部融化时,可以在北极点附近建立一个北极大平台,这个平台集海运、空运、中转、仓储、信息服务为一体,附近的岛屿则可提供仓储、补给、分流的功能。北极平台的建立将使得中国企业的供给分拨路线大大缩短,中国企业还可利用北极平台实现规模经济。
2)北极航线的旅游价值。
爱斯基摩人、阿拉斯加的土著居民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文化,他们的渔猎生活以及娱乐方式等都会让游客们好奇。对于全球旅游市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会成为重要的竞争领域。北极航线的开发将会使这一旅游项目的兴旺成为可能。所以,不仅仅是航运企业,其他旅游观光船运企业也会在北极航线中获得机会。
3)亚洲的高纬度港口将成为新的国际航运中心。
·10·
水运工程2009年
现在北极航线还没有完全开通,但亚欧航线已经逐步升温。目前,亚欧航线上有54条提供周班服务的全集装箱船环线,另有3条航线由欧洲取道澳大利亚后折回亚洲。这意味着亚欧航线上每周的货运量可达321500TEU ,年度货运量则可至1671.8万TEU ,57条航线中的15条还有足够的载箱量超过7500TEU 的船候补。2007年交付的所有新集装箱船中有1/4被投入到亚欧航线上,其涨速超过历来占据主导地位的跨大西洋航线
[4]
。
从目前国际贸易现状可以看出,贸易活跃的区域基本集中在北半球中高纬度一个带状区域。连接亚洲、欧洲和美洲贸易区的航线也基本呈东西走向。现在的国际航运中心其实没有有效地连接这三大贸易区,特别是没有更多地实现亚洲的中心地位。中国是一个正处在上升期的国家,世界工厂的地位要求中国运出大量商品,运进大量资源。亚洲其他国家的发展也在寻求航运业的支撑。所有这些说明,亚洲(特别是高纬度地区)的国际航运地位已经具备了腹地条件,只是因为国际航运地理格局的影响,使亚洲(特别是中国北方)没有形成真正的国际航运中心,而北极航线的开辟使这一可能性变成现实。北极航线开辟后,中国的北方港口就具备了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强大优势。3.2
北极航线带来的挑战
1)北极航线的价值属于资源拥有者。战略管理理论的一个观点认为,资源的价值是它的稀缺性、满足需要性和利润可获得性3个集合的交集。北极航线的稀缺性和满足需要性方面都没有问题,所以它的利润可获得性就成为关键。而谁能获得它带来的利润呢?也就是谁能得到它的价值呢?应该是北极航线的资源拥有者。现在北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之一,我国在这方面采取的策略似乎还不足以成为北极航线资源的拥有者。所以,需要我国从国家层面上制定北极战略。
2)我国企业面对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北极航线可以缩短亚洲与欧洲、亚洲与北美洲的海运距离,会给我国的企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企业将面临更加
残酷的竞争,世界发达国家将会更方便地从我国运出资源、运进产品,与海运关系密切的行业将首先遭到进入障碍降低的挑战,从而受到冲击。
3)中国的南北方经济将会受到不同影响。北极航线对于亚洲高纬度港口的发展会形成推力作用,从而刺激东北亚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国北方的能源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会得到充分释放。而中国南方的经济,由于国际航运中心的北移,可能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4北极航线的中国国家战略
4.1
抓住机遇,慎对挑战,充分参与北极航线开发有分析家指出,冰雪覆盖的北冰洋原本被视为国际海域,但随着北冰洋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的提高,早先荒无人烟而“无人要”的小岛将被激烈争夺。这是因为一些岛屿将成为新的交通要道,北冰洋上诸如汉斯岛等岛屿的战略重要性也大大提高。从地理位置看,俄罗斯是与北冰洋接壤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为了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俄在想尽一切办法占有北冰洋。面对北冰洋丰畜的油气资源,除了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加拿大、美国、娜威与丹麦都想分一杯羹。
无论从哪一方面介入对北极地区的争夺,都有北极航线开发前景的因素在起作用。为此,中国在国家层面上,应该依靠实力在北极国际法的制定上、科学考察上、资源和航线的归属权上尽量发出自己的声音,增强自己的话语权。只有成为资源的拥有者,才能获得相应的价值。4.2
确定恰当的进入时机
一般来说,时机不都是越早进入越好,但对于北极航线的争夺,应该是越早越好。通过上面对于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已经知道,北极航线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关系重大,要抓住北极航线问题还没有明确的国际协调机制原则这一时机,充分介入北极航线问题国际机制,使即将形成的国际机制有利于中国在北极航线问题上利益的获取。4.3
为企业开拓航运市场创造条件
除了在国家层面上扫清我国企业开发北极航线的障碍外,政府还应对航道的监控及天气的预报上,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第8期李振福:中国的北极航线机会和威胁分析*
·11·
为了能够将来对我国通航船只提供安全保障,建议有关部门完善对极地海冰情况的监控。
1)卫星监控。
合成孔径雷达对海冰的监控跟踪,分辨率已经达到数米,完全可以满足需求,只是比较昂贵。同步卫星观察高纬度地区精度相当低,甚至无法观测。如使用绕极卫星,若要保证西北航道上空时刻有轨道通过,即极轨卫星每隔1~2h 的一个周期可以得到整个西北航道区域的数据,那至少也要3颗或更多,具体视轨道高度而定,轨道越高探索覆盖面积越大,但周期越长。建议要多国合作完成,以求资源集约。
2)对北冰洋天气的预报。
北冰洋的地理位置特殊,并且难以到达,气象、水文历史资料十分有限。然而,海雾、降水、海风、洋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都是相当大的,应当加大力度研究北冰洋地区的气象、水文特点,为北极航运提供技术上的支持。5
开辟北极航线的中国企业策略
我国的航运相关企业应该在国家战略框架下,实施企业战略,开拓北极航运市场。5.1
抗冰船舶的开发建造
现在,俄罗斯和北欧国家计划增加投资,对北极极地海域进行大规模开发生产。石油公司和造船企业开始探索将专用破冰船的破冰功能嫁接到油船和LNG 船上,建造出破冰油船和破冰LNG 船等新概念船型。据专家计算,建造一艘为油船破冰开道的核动力破冰船,造价约为5亿美元左右,而建造一艘以柴油发动机为动力的7万吨级破冰油船,造价为1.4亿美元左右;用专用破冰船开道的油船运输的石油价格是破冰油船运输价格的1.5倍;用破冰船开道,油船的航速仅为2.5knot ,而破冰油船的航速则可达到3knot 。破冰油船的优势可见一斑[4-5]。
2007年6月,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海洋航运股份公司新闻处表示,该公司签订的在中国定制4艘破冰干货船的合同已经获得股东通过。中国青岛即墨马斯特造船有限公司的专家将着手进行这4艘干货船的建造工作。摩尔曼斯克海洋航运股份
公司定制了载重量为7.5万t 的具有B1级破冰能力的干货船,2009年3月份起开始交货。根据2006年12月7日签订的造船合同草案条件,每艘干货船的造价将不超过4000万美元[1-3]。
而据中国青岛即墨马斯特造船有限公司网站消息,其与摩尔曼斯克海洋航运股份公司签订的合同中规定建造6艘具有B1级破冰能力的干货船。可见我国是拥有建造破冰级货船的能力的,而且具有价格上的优势。
目前北冰洋地区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地区仍然被浮冰覆盖,西北航道也只是夏季很短的时间可以通航,洋面上有少量浮冰的时间或是夏季浮冰没有完全融化的年份,虽然是少量的浮冰,普通船舶依然无法通过。
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并开发具有一定抗冰能力的货船,能够抵抗0.5m 厚、20m 大小的浮冰的撞击,可以适应夏季无冰或少冰时期的货运需求。提前进入北极货运阶段,并可以延长每年的可航行期。5.2
航运企业借此机会实现价值链延伸
价值链是指企业为创造价值而开展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这些活动按一定的顺序联结在一起,彼此相互支持,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它体现在由企业和上下游产业的价值链形成的、更大的价值链系统的、更广泛的一连串活动之中。我国航运企业可以借助距离北极航线较近的优势,增加仓储、流通加工等业务活动,使原来传统的运输向现代物流转化,实现价值链的延伸。5.3
发展第四方物流企业
北极平台的建立,使得出现全球意义上的枢纽成为可能。运输服务、企业的分拨中心向北极平台的聚集成为不争的事实,为第四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实际载体。第四方物流企业可以建立起包括企业产品、客户需求、运输服务、库存仓储的数据库,进行综合的协调管理。同时,根据企业在北极平台的库存仓储情况,可对其进行专业化的操作管理,并进行及时的跟踪调整。运输、库存仓储的优化为整个北极平台的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第四方物流企业
(下转第15页)
第8期胡义龙:长江航道工程建设管理关键问题
·15·
步以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在长江航运市场从业监理人员的数量在不断增长、水平逐步提高,各项监理制度也正在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几年,监理制在航道建设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的落实。但是,目前在监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监理人员老化、素质低、机构不完善、项目法人对监理工作不重视等。为此,一要继续加大监理人员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监理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二监理公司要加强自身建设。监理工作属于服务行业, 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摆正自己的位置;监理行为要控制在业主的授权范围内,要以合同为准则,坚持“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三要实行“小业主,大监理”,推行全方位监理。推行“小
业主,大监理”除了监理单位自身的努力外,关键的是业主必须转变观念,充分相信和利用监理单位的工程管理优势和业务专长为工程建设服务。同时也要加强对监理工作的监督指导。同时,为了指导和规范监理工作,还应出台监理大纲、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等示范文本,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监理工作的规范化,进一步规范监理市场,促进监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十一五”将是长江航道建设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只有认清发展形势、提升建设理念、抓住重点环节,才能管理好工程建设项目,把长江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为沿江经济发展服务。
(本文编辑郭雪珍)
[***********][***********]111111111
(上接第11页)
可以开发出网上订购服务系统,在网上发布各种企业可提供产品的详细信息让客户进行浏览订购;客户可以在网上签订订单,订单上可包含批量大小、类型、装运时间要求和其它货物的任何说明,订单经确认后可传给供应商。然后,第四方物流企业可根据订单上的要求,调用运输和仓储系统的数据库,立即优化出一套供应运输方案,而且可根据订单号对货物进行在线实时跟踪,让客户随时可查询到货物的状况。可见,北极平台的建立可以使得第四方物流得到充分的发展,站在一个整体的角度对供应链进行综合的协调优化,整条供应链变得更专业更科学合理,规模经济也得到充分的利用,其所产生的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效应是当今物流所难以实现的。6
结论
北极航线问题因为北冰洋的融化预期和随之而来的巨大利益,而变得愈来愈重要。
本文在分析北极航线问题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开辟北极航线的机会和威胁,以及中
国应采取的国家战略,并从中国航运企业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北极航线问题中国战略的现实环境及北极航线问题的发展趋势;2) 北极航线问题对于世界海运格局的深远影响,以及我国海运企业的战略措施。
本论文在某些地方的分析、归纳还不够成熟,论文做出的结论也有待于接受实践的检验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参考文献:
[1]佚名. 俄罗斯插旗引爆北极争夺战[N].参考消息, 2007-08-04(1).
[2]雷达, 陈一. 北极周边国展开大争夺[N].环球时报, 2007-08-13(16).
[3]俄塔社莫斯科电. 普京赞扬俄北极科考:称考察结果决
定大陆架归属[N].参考消息, 2007-08-09(1).
[4]万征, 刘志斌. 未来物流新格局:关于开辟北极新航线和
建立北极大平台的构想[J].商场现代化, 2005(10):3-5.
(本文编辑武亚庆)
2009年8月
第8期总第430期水运工程
Port &Waterway Engineering Aug. 2009
No. 8Serial No. 430
中国的北极航线机会和威胁分析*
李振福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6)
摘要:北极问题的焦点是北极航线权益的竞争。北极航线问题因为北冰洋的融化预期和随之而来的巨大利益而变得愈来愈重要。在分析北极航线问题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开辟北极航线的机会和威胁。机会主要表现在北极航线的开辟能够降低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北极航线具有巨大旅游价值、亚洲的高纬度港口将成为新的国际航运中心等方面;威胁主要表现在北极航线的价值属于资源拥有者、我国企业面对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的南北方经济将会受到不同影响等方面。进而提出了中国应采取的国家战略,并从中国航运企业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北极航线;国家战略;企业策略中图分类号:U 612.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972(2009)08-0007-05
Analysis of China'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n Arctic route
LI Zhen-fu
(Collegeof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116026, China)
Abstract:The focus of Arctic issues is the Arctic route rights and interests competition. With the melting of
the Arctic Ocean anticipation and the follow -up great interest, the Arctic route issue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Arctic route, this paper analyzes China'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while opening up the Arctic route. The opportunities are mainly represented as:the Arctic route's exploring, it will reduce logistics costs for our companies; the Arctic route's great tourism value; and the high latitudes of Asia port will become a new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re, etc. While the threats are mainly represented as:the value of the Arctic route only belongs to resource owners; our companies have to face more intense competition; and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economy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of China, etc. Then the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counter strategies shall be implemented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s shipping companies.
Key words:Arctic route; national strategies; enterprise strategy
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冰层消退,使北极成为各。北极问题的焦点是北极航线国争夺的“新战场”
权益的竞争。狭义的北极航线只包括北极航海线,它分为西北航道和东北航道两部分:绕过西伯利亚北部为东北航道,绕过加拿大北部的为西北航道。这两个航道更接近球面上两点的最短连线(大圆航线),是连接太平洋北部与大西洋北部的
收稿日期:2009-03-06
*
最短的航线。
北极航线由于长年有浮冰覆盖、又极其寒冷、环境恶劣,致使一直无法正常通航。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冰层消退,开发北极航线成为可能。北极航线已经引起多个国家的高度关注,有的甚至还企图将其划入本国的领海,以便及早掌握丰富的交通和自然资源。这一新的国际战略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GJ007)
作者简介:李振福(1969—),男,博士后,副教授,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及世界海运格局研究
。
·8·
水运工程2009年
通道的形成,将使世界贸易和战略格局产生重大调整。1北极问题研究现状
1.1
我国对于北极问题研究的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关于北极的研究多集中于自然科学,主要涉及气象、地质、生物研究等方面。对于北极航线问题的研究不多,已有的研究有如下特点:
1)研究深度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研究。大多数的研究仅仅限于分析北极航线开通的可能性,不能依据一定的研究方法对北极航线的历史、现状、未来趋势以及将产生的影响和各国可能的对策进行整体分析。
2)介绍和翻译形式的文章较多,缺少前瞻性和预见性研究。
3)缺少对重点问题的研究。北极航线问题的重点是争端如何解决的问题,这一方面鲜有研究成果出现,介绍性的文章也不多,显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尽管如此,已有的研究具有拓荒性和引领性,在引导国内学者对北极问题进行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2
国外对于北极问题的研究
与国内研究相比,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到目前为止,国外共出版了20多本专著,发表了大量专题研究论文,代表者有美国学者Mulherin ,N. D. ,George Moderski ,Leigh S. Ratiner. ,以及加拿大学者W.B. Bailey ,J. Falkingham 等人。目前,北极理事会的8个国家正在评估有关北极海运的可行性,估计会在2009年完成。
概括来讲,国外学者的研究有如下特点:1)北极航线的前景研究方面,采用定量模型研究的较多,并依此确定北极航线在缩短运输距离方面的优势。但对于北极航线重要港口的管理模式,海权、航权的确定,争端解决机制等并未涉及,可能会使这些问题成为北极航线完全开通后争议和冲突的焦点。
2)已有研究局限于研究者的本国视角。各国
学者从本国利益出发,缺乏北极航线研究的全球和全人类视角。而北极航线问题是国际问题,是全人类问题,应该寻找一个符合全球利益的解决机制。
3)缺乏学科交叉研究。因为北极航线问题的独特性,不存在单纯的政治、法律、经济或战略解决机制,北极航线问题研究必将越来越呈现出各学科融合交叉的趋势。2北极航线战略研究的重要性2.1
北极航线的巨大战略价值
1)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物和渔业资源。人类目前尚未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中大约有1/4分布在北极地区,数量至少100亿t 。
2)在未来50年里,北极航线很可能会对目前通过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海上航线形成挑战。国际航运界业内人士都知道,目前亚洲/欧洲的远洋航线大约为20930km ,如果北极航线实现全面开放,则亚洲/欧洲远洋海运航程至少可以缩短到12719km ,整整少走了8211km (图1),其蕴藏的巨大经济利益可想而知。从北美到亚洲,通过北极航线,要比通过巴拿马运河缩短6500km ,运输成本比传统航线要低大约四成。
注:短线代表北极航线,长线代表现行航线。
图1北极航线的优势示意图
3)北极地区还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北极上空在军事上的地位已经引起了各国的关注
。
第8期李振福:中国的北极航线机会和威胁分析*
·9·
由此可以看出,北极航线的开通不但可以容易地接近北极的资源,而且还能够形成一条新的、便捷的、经济的国际战略通道。北极必将成为新的国际战略高地。2.2
北极航线问题研究的紧迫性
权益和资源始终是国际竞争的焦点。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已经采取各种方式,在北极地区圈占势力范围,进行资源开发和国际战略通道权利争夺的准备。不管哪个国家,如果缺乏对北极航线问题的研究,届时必然会被排斥在北极决策事务之外,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2.3
我国关于北极航线问题研究的滞后性近年来,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在北极航线问题的研究上都投入较大的人力和财力。我国尽管已成为国际事务的大国,但在北极政治和战略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还不是个强国,缺乏长期和近期的北极战略规划。根本原因是我国北极人文领域研究的滞后,北极政治和战略的研究尚未像其他国家一样全面系统地开展,尚不能为我国北极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素材和科学依据,这大大制约了我国在北极航线问题中的话语权,限制了我国对于应有的权益和国际地位的争取。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我国在未来北极和全球战略中的长远利益。2.4
北极航线问题研究的国家能源安全意义我国现在依赖的国际战略通道以海上战略通道为主(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和巴拿马运河等),而这些通道或者由于拥堵导致通行不畅,或者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致使超大型船舶无法通过,或者由于海盗和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导致航行安全受到威胁,并且都受他国控制,对于我国的能源安全极为不利。北极航线形成的国际战略通道,没有上述不利条件,是我国获得国际战略通道优先地位的绝佳机会。这就需要我国加强北极航线问题的国际协调机制研究,以期在北极航线航权和海权划分中占得先机。3
中国开辟北极航线的机会和威胁
法国《世界报》在2004年11月11日的头版援引巴黎海洋动力学和气候学研究所教授卡斯卡
尔的话说,“综合数据显示,从现在起25~30年内,北冰洋的海冰将在夏天消失。”气象专家指出,西北航道在1998年开始部分开通,但是要顺利通过必须驾驶非常机警灵活[1-3]。西北航道过早开通意味着北冰洋冰山融化速度要比气候模型所预测得更快,最乐观的估计是在2020年以后,西北海洋航路海面上的冰块将减少到商船基本可以安全航运的程度,到2050年,冰块基本消除的西北航道,则可以让商船更加放心地航运了。对物流运输来说。这将又是一次新的世界贸易格局的重大调整。
北极航线的开辟对我国航运和经济发展来说,既充满了机遇,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3.1
开辟北极航线的机会
1)降低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
我国是人口大国,相对于欧美,我国在劳动密集型经济领域拥有较强的优势,这是欧美国家不可比拟的;而我国有些领域还需进口欧美国家的技术产品。随着我国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多欧美高科技产品的配件生产任务逐渐转向中国,然而这都得靠完善的物流进行支撑。但由于地理特征的原因,全球范围内的供给分拨路线过长的问题仍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从而使企业的物流成本无法真正得到有效控制。
假如30~50年后,夏季北冰洋海冰全部融化时,可以在北极点附近建立一个北极大平台,这个平台集海运、空运、中转、仓储、信息服务为一体,附近的岛屿则可提供仓储、补给、分流的功能。北极平台的建立将使得中国企业的供给分拨路线大大缩短,中国企业还可利用北极平台实现规模经济。
2)北极航线的旅游价值。
爱斯基摩人、阿拉斯加的土著居民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文化,他们的渔猎生活以及娱乐方式等都会让游客们好奇。对于全球旅游市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会成为重要的竞争领域。北极航线的开发将会使这一旅游项目的兴旺成为可能。所以,不仅仅是航运企业,其他旅游观光船运企业也会在北极航线中获得机会。
3)亚洲的高纬度港口将成为新的国际航运中心。
·10·
水运工程2009年
现在北极航线还没有完全开通,但亚欧航线已经逐步升温。目前,亚欧航线上有54条提供周班服务的全集装箱船环线,另有3条航线由欧洲取道澳大利亚后折回亚洲。这意味着亚欧航线上每周的货运量可达321500TEU ,年度货运量则可至1671.8万TEU ,57条航线中的15条还有足够的载箱量超过7500TEU 的船候补。2007年交付的所有新集装箱船中有1/4被投入到亚欧航线上,其涨速超过历来占据主导地位的跨大西洋航线
[4]
。
从目前国际贸易现状可以看出,贸易活跃的区域基本集中在北半球中高纬度一个带状区域。连接亚洲、欧洲和美洲贸易区的航线也基本呈东西走向。现在的国际航运中心其实没有有效地连接这三大贸易区,特别是没有更多地实现亚洲的中心地位。中国是一个正处在上升期的国家,世界工厂的地位要求中国运出大量商品,运进大量资源。亚洲其他国家的发展也在寻求航运业的支撑。所有这些说明,亚洲(特别是高纬度地区)的国际航运地位已经具备了腹地条件,只是因为国际航运地理格局的影响,使亚洲(特别是中国北方)没有形成真正的国际航运中心,而北极航线的开辟使这一可能性变成现实。北极航线开辟后,中国的北方港口就具备了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强大优势。3.2
北极航线带来的挑战
1)北极航线的价值属于资源拥有者。战略管理理论的一个观点认为,资源的价值是它的稀缺性、满足需要性和利润可获得性3个集合的交集。北极航线的稀缺性和满足需要性方面都没有问题,所以它的利润可获得性就成为关键。而谁能获得它带来的利润呢?也就是谁能得到它的价值呢?应该是北极航线的资源拥有者。现在北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之一,我国在这方面采取的策略似乎还不足以成为北极航线资源的拥有者。所以,需要我国从国家层面上制定北极战略。
2)我国企业面对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北极航线可以缩短亚洲与欧洲、亚洲与北美洲的海运距离,会给我国的企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企业将面临更加
残酷的竞争,世界发达国家将会更方便地从我国运出资源、运进产品,与海运关系密切的行业将首先遭到进入障碍降低的挑战,从而受到冲击。
3)中国的南北方经济将会受到不同影响。北极航线对于亚洲高纬度港口的发展会形成推力作用,从而刺激东北亚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国北方的能源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会得到充分释放。而中国南方的经济,由于国际航运中心的北移,可能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4北极航线的中国国家战略
4.1
抓住机遇,慎对挑战,充分参与北极航线开发有分析家指出,冰雪覆盖的北冰洋原本被视为国际海域,但随着北冰洋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的提高,早先荒无人烟而“无人要”的小岛将被激烈争夺。这是因为一些岛屿将成为新的交通要道,北冰洋上诸如汉斯岛等岛屿的战略重要性也大大提高。从地理位置看,俄罗斯是与北冰洋接壤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为了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俄在想尽一切办法占有北冰洋。面对北冰洋丰畜的油气资源,除了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加拿大、美国、娜威与丹麦都想分一杯羹。
无论从哪一方面介入对北极地区的争夺,都有北极航线开发前景的因素在起作用。为此,中国在国家层面上,应该依靠实力在北极国际法的制定上、科学考察上、资源和航线的归属权上尽量发出自己的声音,增强自己的话语权。只有成为资源的拥有者,才能获得相应的价值。4.2
确定恰当的进入时机
一般来说,时机不都是越早进入越好,但对于北极航线的争夺,应该是越早越好。通过上面对于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已经知道,北极航线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关系重大,要抓住北极航线问题还没有明确的国际协调机制原则这一时机,充分介入北极航线问题国际机制,使即将形成的国际机制有利于中国在北极航线问题上利益的获取。4.3
为企业开拓航运市场创造条件
除了在国家层面上扫清我国企业开发北极航线的障碍外,政府还应对航道的监控及天气的预报上,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第8期李振福:中国的北极航线机会和威胁分析*
·11·
为了能够将来对我国通航船只提供安全保障,建议有关部门完善对极地海冰情况的监控。
1)卫星监控。
合成孔径雷达对海冰的监控跟踪,分辨率已经达到数米,完全可以满足需求,只是比较昂贵。同步卫星观察高纬度地区精度相当低,甚至无法观测。如使用绕极卫星,若要保证西北航道上空时刻有轨道通过,即极轨卫星每隔1~2h 的一个周期可以得到整个西北航道区域的数据,那至少也要3颗或更多,具体视轨道高度而定,轨道越高探索覆盖面积越大,但周期越长。建议要多国合作完成,以求资源集约。
2)对北冰洋天气的预报。
北冰洋的地理位置特殊,并且难以到达,气象、水文历史资料十分有限。然而,海雾、降水、海风、洋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都是相当大的,应当加大力度研究北冰洋地区的气象、水文特点,为北极航运提供技术上的支持。5
开辟北极航线的中国企业策略
我国的航运相关企业应该在国家战略框架下,实施企业战略,开拓北极航运市场。5.1
抗冰船舶的开发建造
现在,俄罗斯和北欧国家计划增加投资,对北极极地海域进行大规模开发生产。石油公司和造船企业开始探索将专用破冰船的破冰功能嫁接到油船和LNG 船上,建造出破冰油船和破冰LNG 船等新概念船型。据专家计算,建造一艘为油船破冰开道的核动力破冰船,造价约为5亿美元左右,而建造一艘以柴油发动机为动力的7万吨级破冰油船,造价为1.4亿美元左右;用专用破冰船开道的油船运输的石油价格是破冰油船运输价格的1.5倍;用破冰船开道,油船的航速仅为2.5knot ,而破冰油船的航速则可达到3knot 。破冰油船的优势可见一斑[4-5]。
2007年6月,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海洋航运股份公司新闻处表示,该公司签订的在中国定制4艘破冰干货船的合同已经获得股东通过。中国青岛即墨马斯特造船有限公司的专家将着手进行这4艘干货船的建造工作。摩尔曼斯克海洋航运股份
公司定制了载重量为7.5万t 的具有B1级破冰能力的干货船,2009年3月份起开始交货。根据2006年12月7日签订的造船合同草案条件,每艘干货船的造价将不超过4000万美元[1-3]。
而据中国青岛即墨马斯特造船有限公司网站消息,其与摩尔曼斯克海洋航运股份公司签订的合同中规定建造6艘具有B1级破冰能力的干货船。可见我国是拥有建造破冰级货船的能力的,而且具有价格上的优势。
目前北冰洋地区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地区仍然被浮冰覆盖,西北航道也只是夏季很短的时间可以通航,洋面上有少量浮冰的时间或是夏季浮冰没有完全融化的年份,虽然是少量的浮冰,普通船舶依然无法通过。
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并开发具有一定抗冰能力的货船,能够抵抗0.5m 厚、20m 大小的浮冰的撞击,可以适应夏季无冰或少冰时期的货运需求。提前进入北极货运阶段,并可以延长每年的可航行期。5.2
航运企业借此机会实现价值链延伸
价值链是指企业为创造价值而开展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这些活动按一定的顺序联结在一起,彼此相互支持,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它体现在由企业和上下游产业的价值链形成的、更大的价值链系统的、更广泛的一连串活动之中。我国航运企业可以借助距离北极航线较近的优势,增加仓储、流通加工等业务活动,使原来传统的运输向现代物流转化,实现价值链的延伸。5.3
发展第四方物流企业
北极平台的建立,使得出现全球意义上的枢纽成为可能。运输服务、企业的分拨中心向北极平台的聚集成为不争的事实,为第四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实际载体。第四方物流企业可以建立起包括企业产品、客户需求、运输服务、库存仓储的数据库,进行综合的协调管理。同时,根据企业在北极平台的库存仓储情况,可对其进行专业化的操作管理,并进行及时的跟踪调整。运输、库存仓储的优化为整个北极平台的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第四方物流企业
(下转第15页)
第8期胡义龙:长江航道工程建设管理关键问题
·15·
步以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在长江航运市场从业监理人员的数量在不断增长、水平逐步提高,各项监理制度也正在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几年,监理制在航道建设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的落实。但是,目前在监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监理人员老化、素质低、机构不完善、项目法人对监理工作不重视等。为此,一要继续加大监理人员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监理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二监理公司要加强自身建设。监理工作属于服务行业, 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摆正自己的位置;监理行为要控制在业主的授权范围内,要以合同为准则,坚持“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三要实行“小业主,大监理”,推行全方位监理。推行“小
业主,大监理”除了监理单位自身的努力外,关键的是业主必须转变观念,充分相信和利用监理单位的工程管理优势和业务专长为工程建设服务。同时也要加强对监理工作的监督指导。同时,为了指导和规范监理工作,还应出台监理大纲、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等示范文本,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监理工作的规范化,进一步规范监理市场,促进监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十一五”将是长江航道建设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只有认清发展形势、提升建设理念、抓住重点环节,才能管理好工程建设项目,把长江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为沿江经济发展服务。
(本文编辑郭雪珍)
[***********][***********]111111111
(上接第11页)
可以开发出网上订购服务系统,在网上发布各种企业可提供产品的详细信息让客户进行浏览订购;客户可以在网上签订订单,订单上可包含批量大小、类型、装运时间要求和其它货物的任何说明,订单经确认后可传给供应商。然后,第四方物流企业可根据订单上的要求,调用运输和仓储系统的数据库,立即优化出一套供应运输方案,而且可根据订单号对货物进行在线实时跟踪,让客户随时可查询到货物的状况。可见,北极平台的建立可以使得第四方物流得到充分的发展,站在一个整体的角度对供应链进行综合的协调优化,整条供应链变得更专业更科学合理,规模经济也得到充分的利用,其所产生的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效应是当今物流所难以实现的。6
结论
北极航线问题因为北冰洋的融化预期和随之而来的巨大利益,而变得愈来愈重要。
本文在分析北极航线问题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开辟北极航线的机会和威胁,以及中
国应采取的国家战略,并从中国航运企业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北极航线问题中国战略的现实环境及北极航线问题的发展趋势;2) 北极航线问题对于世界海运格局的深远影响,以及我国海运企业的战略措施。
本论文在某些地方的分析、归纳还不够成熟,论文做出的结论也有待于接受实践的检验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参考文献:
[1]佚名. 俄罗斯插旗引爆北极争夺战[N].参考消息, 2007-08-04(1).
[2]雷达, 陈一. 北极周边国展开大争夺[N].环球时报, 2007-08-13(16).
[3]俄塔社莫斯科电. 普京赞扬俄北极科考:称考察结果决
定大陆架归属[N].参考消息, 2007-08-09(1).
[4]万征, 刘志斌. 未来物流新格局:关于开辟北极新航线和
建立北极大平台的构想[J].商场现代化, 2005(10):3-5.
(本文编辑武亚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