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古村风水文化对当代人居环境营造的启示

  [提要]中国风水派系庞杂,但江西派曾在历史上大放光彩,得到世人关注。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风水文化固然有迷信成份,但在“城市病”流行的形势背景下,其中的精华元素对当代人居环境营造具有鲜明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江西古村;风水文化;人居环境;启示   中国风水派系就大的而言,可分为形势派(江西派)和理气派(福建派)。因“堪舆文化的发祥地”位于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故有“世界风水看中国,中国风水看江西”一说。风水是中国一门独特的文化景观,是融古代哲学、地质学、地理学、美学、心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人文生态化整合,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质是追求理想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一、江西古村概览   江西地势周高中底,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陵、盆地相间,北部平原、江湖交织,这是一个外有自然屏障、内有完整体系的地理单元。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鄱阳湖和赣江成了沟通中原与岭南、闽南的交通干线,原本封闭的格局被打破,经济、文化得天时地利而获发展。到了南宋,江西则是江南地区东西交通的要冲,是经济文化流动汇聚之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地理区位和北人南迁的历史条件,使其在宋、元、明代经济兴旺富庶,文化繁荣昌盛。特定的历史情境,孕育了兼容并蓄的江西文化,而海纳百川的多元特质,又决定了江西民间建筑的包容性,村落形态极为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江西省保存至今成规模的古村落达数百,其中有8个国家级、4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在2012年住建部公布的全国第一批传统名村中,江西有33个入围;在2013年拟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名村中,江西又有56个入选。究其原因,则是晚清以来,水路交通没落,居于大陆腹地的江西失去了原有的枢纽之利,经济地位一落千丈,但却意外地使得众多古村落至今仍保存完好。当然,风水文化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江西古村中的风水文化思想   (一)天地偕行,尊重环境   在风水产生的哲学思想里,“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易传·说卦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礼论》),认为打雷下雨是天与地在交媾,地球上的万物都是天地交媾的产物,是天地的“子女”。人作为地球上的生物,理所当然属于天地的子女,“受体于父母”(《易经》),故要尊重父母,即尊重天地,尊重自然。如在兴国县三僚村的“蛇形祠”北向,有危耸的丘陵,常面临倾泄而下雨水困扰,但先人并未夷地,这就是尊重环境的现实表现。   (二)天人合一,融入环境   江西派风水堪天舆地,查形观势,认为亿万年演化造就的自然,必有其道,人类必须与自然融为一体,做到天人合一。“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皆血脉之贯通也。”(《水法》)《宅经》中也说到“地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可见,传统风水中有鲜明的“地母崇拜”思想。人类只有顺应自然,融入环境,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平安相处,这从三僚村“七星池”、“九鳅落窠”,江西民间坎宅‘巽门的设计等可窥“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   (三)藏风聚水,利用环境   晋代郭璞《葬书》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赣派风水关联的“地理五诀”(龙、穴、砂、水、向),演变为“四灵地”风水模式,即“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礼记·曲礼》)江西的农村古村落,基本都是“四灵模式”,即北、西、东三面环山,南面略微敞开,四周弯曲水系环绕呈马蹄形。当然,这与农业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大自然依赖度高(如水源),封建等级思想等有关,但从自然景观衡量,的确是利用环境的典范。   (四)寻龙点穴,改造环境   由于“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阳宅集成》卷一),古代村落特别讲求形局完美,对某些在形局或格局上不太完备的村基,往往会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来改造环境,如引水聚财、凿“笔架山”旺文风、植树补基、建塔“镇煞”或“兴文运”等,这是防御心理和趋吉心理在人居环境上的体现。江西古村的阴阳樟、“108口塘”、“七星半月池”、立壁照等,甚至大量的坟地形墓就是改造环境的现实例子。   三、江西古村风水文化对当代人居环境营造的启示   (一)在规划上要把握整体系统原则   风水理论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子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独立、相互转化的要素,这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相统一。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这从《黄帝宅经》和《丹经口诀》中可得印证。因此,在城乡规划中,大到国家、区域、流域,小到城市、片区、小区,都要注意点与面、线与面、面与面的统一,注重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利益协调,整体谋划,系统思考,长远布局,全面推进。   (二)在设计上要体现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是务实思想的体现。江西地处南方丘陵地带,雨水充沛,古建筑多为木结构,造就了独特的坡屋顶、“马头墙”、“女儿墙”,既是顺应自然,又有朴素的消防、伦理意识。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一样,民俗风情亦相差甚远,建筑形式应充分体现当地实情。我们在营造人居环境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反璞归真。   (三)在器具层面遵循天人合一原则   遍观江西古村落,民宅基本都是“坎宅”(坐北朝南)。我国处于地球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属季风型气候,大部分阳光由南采入,夏季暖流来自太平洋,冬季寒潮发自西伯利亚,“坐坎朝离”不仅可以采光,还可以避风,是顺应自然的体现。按“地理环境决定论”来断,“地灵”方能“人杰”。在传统风水中,民宅均要南偏东或偏西,这与地球“磁偏角”有关,也是“应天之序”。有一些开发企业在肇基定向上,根据所谓的八卦、星宿、五行等思想随意定向,恣意破坏地形地貌,与风水天人合一、天地和谐的真谛相违背。   (四)在心理层面契合安全适用原则   江西古村大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业时代,这种布局可以抵御洪水猛兽侵袭,反映出趋吉避凶思想。“水火不在十字线”、房梁不压顶、住宅不正对建筑物尖角等,正是人们追求安全、舒适、健康、宁静、有序生活的心理在建筑设计或功能布局上的体现。在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城市病”异军突起、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叠加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心理需求面临升级和转向,对住房不再停留于遮风避雨、安身栖息功能层次,在生活方式、生命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流水别墅”、“乡村别墅”、“旅游地产”、“度假地产”、“健康地产”兴盛的重要原因。   (五)在文化层面注重传承习俗原则   江西具有“五里不同风,三里不同俗”的特点。在江西古村落,遗留大量窗花、木雕、壁画、石刻等,通过隐喻等方式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如安义县古村有“百福(蝠)图”、吉安市陂村有“花瓶门”、兴国县三僚村有较多宗祠,用含蓄手法寄托愿景,如罗田村“官帽门”(希望后人出仕官)、“和气巷”、流坑村照壁上的石雕“连(莲)升三级”(用“莲”喻指“廉”),用喜鹊代表“喜”、用“门当”体现身份、用槐树寄托哀思等。现在城市商品住宅更多的只是“钢筋+水泥”,体现不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习俗风情,部分开发商专营精装修房,但注重的更多是感观的艺术美或视觉冲击,不能不说是一遗憾。“建筑,是凝固了的音乐”。在营造人居环境上,应植入我国传统文化习俗元素,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可以让人颐养身体、陶冶情操,也是时代赋予建筑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   [2]盖光,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生态化与人居环境美[J]。管子学刊,2005,(3).   [3]吴宏敏,孙玉环,赣南三僚风水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启示[J],艺术理论,2009,(2).   [4]刘华,江西古村落一遗珠遍布人未识[J],华夏地理,2009,(4).

  [提要]中国风水派系庞杂,但江西派曾在历史上大放光彩,得到世人关注。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风水文化固然有迷信成份,但在“城市病”流行的形势背景下,其中的精华元素对当代人居环境营造具有鲜明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江西古村;风水文化;人居环境;启示   中国风水派系就大的而言,可分为形势派(江西派)和理气派(福建派)。因“堪舆文化的发祥地”位于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故有“世界风水看中国,中国风水看江西”一说。风水是中国一门独特的文化景观,是融古代哲学、地质学、地理学、美学、心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人文生态化整合,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质是追求理想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一、江西古村概览   江西地势周高中底,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陵、盆地相间,北部平原、江湖交织,这是一个外有自然屏障、内有完整体系的地理单元。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鄱阳湖和赣江成了沟通中原与岭南、闽南的交通干线,原本封闭的格局被打破,经济、文化得天时地利而获发展。到了南宋,江西则是江南地区东西交通的要冲,是经济文化流动汇聚之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地理区位和北人南迁的历史条件,使其在宋、元、明代经济兴旺富庶,文化繁荣昌盛。特定的历史情境,孕育了兼容并蓄的江西文化,而海纳百川的多元特质,又决定了江西民间建筑的包容性,村落形态极为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江西省保存至今成规模的古村落达数百,其中有8个国家级、4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在2012年住建部公布的全国第一批传统名村中,江西有33个入围;在2013年拟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名村中,江西又有56个入选。究其原因,则是晚清以来,水路交通没落,居于大陆腹地的江西失去了原有的枢纽之利,经济地位一落千丈,但却意外地使得众多古村落至今仍保存完好。当然,风水文化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江西古村中的风水文化思想   (一)天地偕行,尊重环境   在风水产生的哲学思想里,“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易传·说卦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礼论》),认为打雷下雨是天与地在交媾,地球上的万物都是天地交媾的产物,是天地的“子女”。人作为地球上的生物,理所当然属于天地的子女,“受体于父母”(《易经》),故要尊重父母,即尊重天地,尊重自然。如在兴国县三僚村的“蛇形祠”北向,有危耸的丘陵,常面临倾泄而下雨水困扰,但先人并未夷地,这就是尊重环境的现实表现。   (二)天人合一,融入环境   江西派风水堪天舆地,查形观势,认为亿万年演化造就的自然,必有其道,人类必须与自然融为一体,做到天人合一。“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皆血脉之贯通也。”(《水法》)《宅经》中也说到“地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可见,传统风水中有鲜明的“地母崇拜”思想。人类只有顺应自然,融入环境,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平安相处,这从三僚村“七星池”、“九鳅落窠”,江西民间坎宅‘巽门的设计等可窥“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   (三)藏风聚水,利用环境   晋代郭璞《葬书》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赣派风水关联的“地理五诀”(龙、穴、砂、水、向),演变为“四灵地”风水模式,即“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礼记·曲礼》)江西的农村古村落,基本都是“四灵模式”,即北、西、东三面环山,南面略微敞开,四周弯曲水系环绕呈马蹄形。当然,这与农业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大自然依赖度高(如水源),封建等级思想等有关,但从自然景观衡量,的确是利用环境的典范。   (四)寻龙点穴,改造环境   由于“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阳宅集成》卷一),古代村落特别讲求形局完美,对某些在形局或格局上不太完备的村基,往往会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来改造环境,如引水聚财、凿“笔架山”旺文风、植树补基、建塔“镇煞”或“兴文运”等,这是防御心理和趋吉心理在人居环境上的体现。江西古村的阴阳樟、“108口塘”、“七星半月池”、立壁照等,甚至大量的坟地形墓就是改造环境的现实例子。   三、江西古村风水文化对当代人居环境营造的启示   (一)在规划上要把握整体系统原则   风水理论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子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独立、相互转化的要素,这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相统一。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这从《黄帝宅经》和《丹经口诀》中可得印证。因此,在城乡规划中,大到国家、区域、流域,小到城市、片区、小区,都要注意点与面、线与面、面与面的统一,注重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利益协调,整体谋划,系统思考,长远布局,全面推进。   (二)在设计上要体现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是务实思想的体现。江西地处南方丘陵地带,雨水充沛,古建筑多为木结构,造就了独特的坡屋顶、“马头墙”、“女儿墙”,既是顺应自然,又有朴素的消防、伦理意识。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一样,民俗风情亦相差甚远,建筑形式应充分体现当地实情。我们在营造人居环境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反璞归真。   (三)在器具层面遵循天人合一原则   遍观江西古村落,民宅基本都是“坎宅”(坐北朝南)。我国处于地球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属季风型气候,大部分阳光由南采入,夏季暖流来自太平洋,冬季寒潮发自西伯利亚,“坐坎朝离”不仅可以采光,还可以避风,是顺应自然的体现。按“地理环境决定论”来断,“地灵”方能“人杰”。在传统风水中,民宅均要南偏东或偏西,这与地球“磁偏角”有关,也是“应天之序”。有一些开发企业在肇基定向上,根据所谓的八卦、星宿、五行等思想随意定向,恣意破坏地形地貌,与风水天人合一、天地和谐的真谛相违背。   (四)在心理层面契合安全适用原则   江西古村大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业时代,这种布局可以抵御洪水猛兽侵袭,反映出趋吉避凶思想。“水火不在十字线”、房梁不压顶、住宅不正对建筑物尖角等,正是人们追求安全、舒适、健康、宁静、有序生活的心理在建筑设计或功能布局上的体现。在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城市病”异军突起、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叠加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心理需求面临升级和转向,对住房不再停留于遮风避雨、安身栖息功能层次,在生活方式、生命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流水别墅”、“乡村别墅”、“旅游地产”、“度假地产”、“健康地产”兴盛的重要原因。   (五)在文化层面注重传承习俗原则   江西具有“五里不同风,三里不同俗”的特点。在江西古村落,遗留大量窗花、木雕、壁画、石刻等,通过隐喻等方式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如安义县古村有“百福(蝠)图”、吉安市陂村有“花瓶门”、兴国县三僚村有较多宗祠,用含蓄手法寄托愿景,如罗田村“官帽门”(希望后人出仕官)、“和气巷”、流坑村照壁上的石雕“连(莲)升三级”(用“莲”喻指“廉”),用喜鹊代表“喜”、用“门当”体现身份、用槐树寄托哀思等。现在城市商品住宅更多的只是“钢筋+水泥”,体现不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习俗风情,部分开发商专营精装修房,但注重的更多是感观的艺术美或视觉冲击,不能不说是一遗憾。“建筑,是凝固了的音乐”。在营造人居环境上,应植入我国传统文化习俗元素,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可以让人颐养身体、陶冶情操,也是时代赋予建筑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   [2]盖光,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生态化与人居环境美[J]。管子学刊,2005,(3).   [3]吴宏敏,孙玉环,赣南三僚风水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启示[J],艺术理论,2009,(2).   [4]刘华,江西古村落一遗珠遍布人未识[J],华夏地理,2009,(4).


相关文章

  • 江西婺源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江西婺源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院(系) 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 2010级旅游管理 学生姓名 何欣 学号 2010302201 指导教师 杨卫东 职称 讲师 日 期 2014.4.27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管理学院制 ...查看


  • 皖南古村落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皖南古村落 自古以来,江淮流域就是中原地区的一部分,而徽州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也无不体现在徽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深刻地影响着徽州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徽州地区的古建筑中就可见一斑,而保存至今的皖 ...查看


  • 江西省情教育论文
  • 南昌旅游攻略 [班级]: [学号]: [姓名]: [关键字]:南昌,旅游,资源. [摘要]: 一.南昌简介 二.灵山秀水话南昌 三.革命的摇篮 [内容] 一.南昌简介 南昌是江西省省辖市,江西省省会.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 河尾闾,鄱 ...查看


  •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研究
  •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1-6-7 14:38:21 来源:游憩中国网 作者:天创智业提供 浏览次数:342次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间农.林.牧.副.渔.手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 ...查看


  • 中国古村落大系--福建卷一概论
  • 中国古村落大系--福建卷一 概论 一.福建古村落的历史背景与自然环境 1.福建的历史发展 福建简称"闽",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北邻浙江省,西接江西省,南连广东省,东与台湾省隔海相望.现有人口3627万,以汉族为主,畲族.回 ...查看


  • 黄山市古村落古城旅游概念规划
  • 黄山市古村落古城旅游概念规划 1 黄山古村落古城的形成及特点 1.1 黄山古村落的形成及发展 黄山市的地域从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至1987年11月都称为徽州.北宋以来的徽州府辖6个县,即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绩溪县和婺源县. ...查看


  •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087)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罗田村
  • 远眺京台.罗田和水南三大古村落 罗田 罗田村位于大由乡西南端12公里处.东邻本乡河斜村:南毗瑞金壬田镇的大川村:西连大柏地的杨左村:北接宁都固村的老禾村.境内山峦重叠,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村部驻罗田.潘氏五修谱载:明万历年间,潘匡建从邻村羊谷 ...查看


  • 江西古村落 遗珠遍布待人识(名家看景)
  • 四围峰峦,千年古村,百座祠宇,高墙围屋,江西省保存至今成规模的古村落达数百,其中有8个国家级.49个省级历史文化村.镇 江西古村落 遗珠遍布待人识(名家看景) □ 刘 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4月12日   第 ...查看


  • 文化遗产日的意义
  • 演讲人:冯骥才 发布时间: 2006-06-15 02:23 来源:光明日报 ■特约主持人开场语 宫苏艺.王燕琦(本报记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一直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冯骥才就提出:希望我国也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确定一个"文化遗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