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孝顺”到“孝敬”看中国的道德转 孝顺” 孝敬” 变
康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你最好赶紧找个人,别等老了砸我手里,让我养你。”这是前 段比较流行的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台词,是一个离异家 庭的中学生(“90 后”)对他父亲说的话。一句在年轻人看来可能彰显 个性的话,却刺伤了每一位坐在电视机前的中国家长的心。在全球化的 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碰撞逐 步升级,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成为 可能制约经济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政治发展的内在动力,代表着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恩格斯在晚年曾说过, 由于历史时期的特定需要, 马克思和他不得不将精力全部放在敌人们主 要攻击的经济领域,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对文化研究的忽视。 文化现代化是每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 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是一个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大国,良莠不 齐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 现阶段文化体制的不健全和西 方腐朽文化的冲击,诸多因素决定了我们文化现代化不能一蹴而就,建 构文化现代化还具有长期性。 二、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价值
现在我国国民正面临着一个尴尬局面——青年一代“创新”地与父 母沟通,而父母则满怀委屈地思考着自己是不是“落伍了”或是“太封 建了”。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导致家庭对孩子进行初级社会化 教育的功能开始部分失效。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们面对传统文化时的非理性情 感,其中一种典型的思潮就是“文化落后”论。这种观点将我国近一百 年的屈辱史归因于中国文化的落后, 认为中国被西方打败实际是中国传 统文化被西方现代文明打败, 因此, 他们主张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君 将 臣、父子、夫妻”三位一体的社会规范视为中国人的精神枷锁,将孝文 化称作忠顺文化、奴才文化。于是诅咒传统文化曾一度成为时尚,“集 体行为”式的诅咒在社会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缺乏判断力的 青少年群体。 笔者认为这种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观点是十分有害的。 (一)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价值会产生削弱和瓦解民族自尊心和自信 心的负作用。只有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历史、看待传统,从中汲取养分以 树立正确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激励我们重振民族雄风,实现新 的崛起。 (二)它
不利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我们 知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因为任何一种 文化的发展都有独特的历史继承性,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都不能脱离传 统凭空发展。脱离了传统文化,不仅会使本民族的文化发展受到挫折,
而且也会失去对外来文化吸收的能力。 文革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 否定应该是我们长期引以为戒的历史教训。 (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会为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泛滥创造 条件。在“全盘西化”论的倡导下,有人提出为彻底摆脱中国传统文化 的束缚,需要开展新启蒙主义运动,要用卢梭、尼采、萨特、弗洛伊德 的思想来“唤醒世人”。然而,现代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过 渡到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政治、经济发展所要求于文化的, 是结合现代化发展需要,对传统进行批判地继承,创造出一种适应社会 主义发展的民族性的新文化。 否定“全盘西化”不等于放弃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学习,因为有些 文化因素是普适性的,它存在于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发展时 期。比如,鼓励人们“多做善事,少行恶事”等。但文化核心价值的一 致性并不能强求文化表现形式的同一性, 那样做将会抹杀民族差异性和 历史特殊性。例如,在基督教文明中,做了坏事的人是要下地狱接受惩 罚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做了坏事的人是会怕“半夜鬼敲门”的。所 以,无论是法制建设还是民主建设,中国都不能、也无法照搬西方制度 模式。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只要马克思主义不要中国传统文化。笔者认为回 应这一观点的最好解释是中国传统医理文化。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 个有机系统,五脏六腑通过对谷水精微的运化和吸收维持人体生存。躯 体生病则需要外界药物加以调理治疗, 此时就会有人非理性地夸大药物 作用,对医生和药品产生神经性地依赖,却忽略了正常的饮食起居。比
如说我们的肠胃出了毛病,我们会吃不好、肚子疼等。此时药物发挥的 作用仅仅是暂时抑制肠胃不适感,使其完成消化功能,绝非使其变好, 甚至还可能对其它脏器造成伤害(有句老话“是药三分毒”说的正是这 个道理)。真正使机体康复的是每天吃下的食物以及正常规律的作息。 被消化的食物变成不同的养分被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 有规律的作息则 让机体最大限度地获得能量。如果说中国在经历了百年浩劫后,是一个 病重的生命体,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就是进行民族精神文明建设 的“食物”,是我们汲取养分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则是我们在重构中国 特
色社会主义文明中的“良药”,是我们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指导。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就相当于我们只让一个生病的人吃药,而不给 他吃饭,显然这样的做法是荒谬的。所以,我们应该明确地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使其符合现代化发展的 需要,取其精华发扬中国民族传统中的优秀文化。对中华文明创新地继 承,不仅是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在负责,也是对世界文明历史与发展负有 的责任。 三、从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孝道文化的社会价值 孝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体系中的核心,这一点勿庸置疑,但全盘否 定其正面价值,将其归为奴才文化也是存有偏颇的。 (一)我们应该肯定孝文化的社会规范功能。“父母在不远游”、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等等,对人设定了许 多限制与管束。正是这些限制与约束,以孝道的名义教会了每一代中国
人什么是社会责任。以提倡社会责任感的孝文化为核心的封建统治文 化,在中国的历史中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社会控制作用。 (二)孝道文化是以家庭为单位完成初级社会化教育的根本保证。 在近代文明社会中,对于人类初级社会化时间,即从出生到可以独立生 活的时间, 达成的基本共识为十八年。 在这段时期内, 社会个体从家庭、 学校等不同群体中习得社会规范和生存技能, 以确保当其开始独立生活 时可以适应社会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具有极强的整合性, 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模式, 使成年人对长辈的孝顺言行成为子女学习的标 准。因此,无形的孝文化加上大家庭的现实载体共同完成了中国传统社 会中对青少年的初级社会化过程。 (三)奠定了社会和谐的制度基础。在关系明确的社会网中,通过 多年对社会规范的学习,人们清晰地知道对长辈应该遵从孝顺,对晚辈 应该关爱管教。一旦某一规则被集体达成共识后,此规则就将发挥它制 约其制定者的社会功效。 传统社会中的每一个中国人都以忠孝为行为准 则, 社会给予遵守者以精神或物质奖励, 对于违反者则给予严厉的惩罚, 所以中国传统社会中和谐的社会秩序就在孝道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 “孝文化”中对父母之爱给予回馈,是现代人类文明的普适价值之 一。一个胚胎用 10 个月在母体中完成了人类几亿年的进化过程,并且 在出生后还要接受父母和社会的不断教育才能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 对 于父母的付出给予回馈是每个文明都不能否定的, 即便是强调平等自由 的基督教文明中也充满了浓重的感恩情结, 更不要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孝道。另一方面,人
的发展尚未脱离生老病死的规律,因此每个人都会
经历从青壮年进入到老年阶段,而丧失足够的社会竞争力。人类在进入 文明社会之前也是遵循着自然法则——即伤残者或老者自行离开群体 孤独地面对死亡, 甚或在食物匮乏时被当为充饥的食物——进行种族延 续的。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当今各个国家对养老问题已经形成了 较一致的认识,养老社会保障已经成为每个国家法定的福利内容。 “孝文化”的特殊性表现在“孝”这一基本价值,在特定历史时期, 与不同文化基础结合后形成的不同表现形式。 那么, 中国传统的 “孝顺” 文化则是“孝”这一普适价值,在封建时期,与封建统治相结合的具体 表现形式。 以基督教文化为主体的西方文明中有没有对 “孝” 的理解呢? 有关这一点,杰弗里·布鲁斯坦做出了详尽、有力的论述。他区分了两 种义务,感激性义务与还债性义务。布鲁斯坦认为,子女对父母是一种 感激性义务,即子女可以通过语言或行为向父母致谢,而父母无权向子 女索取恩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社会对于感恩的认知是存在的,不 同的是回馈的具体方式。在西方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中,父母与子 女间也存在着契约关系, 他们在交流情感的同时也时刻警觉着自己的法 定权利和义务。因此,对父母的感情与不同文化内涵相结合会产生出不 同的表现方式,同时发挥不同的社会功能。正因为这样的特殊性存在, 才会导致不同文明间的矛盾与冲突。 也就不难理解文章开始时引用的那 句台词出折射出的两种价值观的根本对立。 重构一套适用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文化体系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内 在需要, 也是经济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也绝不能毫无批判地重新拥护以“顺”为终极目标的孝道文化。因此,
笔者认为将 “孝顺” “孝敬” 改为 就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 “孝 文化”。“孝”不但是人类文明中的普适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 度倡导的情感内容。其中,“孝”体现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因素,“敬” 则体现现代文明的法理因素。家庭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作为社会成员 的个体归属于每一个家庭,所以家庭是个体学习社会规范的重要场所, 也是个体第一个社会角色(为人子女)的实践场所。目前,西方社会中 出现的许多问题无不在于家庭社会功能逐步失效, 如青少年犯罪原因多 与缺乏家庭温暖有关。注重家庭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经验,如 果我们不投入足够的重视,而一味崇拜西方文化,那么我们不但无法完 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会遇到同
西方社会一样的问题。 四、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对于文化的发展方 向、目标、途径等方面的认识和自觉。西方文明的自觉是从中世纪的宗 教改革、启蒙运动开始的,直到后来资产阶级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开始 建立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历经了几个世纪,最终形成目前较为成 熟的现代资本主义文明。 因此,笔者认为在文化体系重构的过程中,我们应明确文化的发展 目标,即建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一致的社会道德规范与法制体系;其目 标应该是确保经济顺利发展及社会稳定; 而实现的途径就是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将中华传统文明中的优秀内容与现代发展形势相结合。除此 之外,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提高在宣传中对大众心理机理作用的重视。通 过大量社会心理学实验证明, 态度与行为间的相关性远比我们想象中的
要低。因此,试图通过宣传改变态度从而影响人类行为的尝试并不如我 们认为的那样有效。 通过对行为的有效管制与引导却能有效地改变人们 固有的态度认知。比如在法律层面上将孝道文化与是非价值判断分离, 就是对从“孝顺”文化到“孝敬”文化转变的具体执行。这一点将有效 地保证,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是出于对抚养的感恩和尊敬,而不是以歪曲 是非判断的方式顺从长者以获取暂时的“和谐”。文化重构是一个系统 性的工作,其中不仅涉及到文化、道德、法律等传统领域,还涉及社会 心理、公共关系等现代学科的方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融合不同学 科的优秀内容,是对构建中国现代文明的要求。 将现代因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内容相结合,以科学的方法进行 社会传播,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研究准 则。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但是他没有囿于资本主义文明,而 是在批判继承中将人类文明带入了一片新的领域——共产主义。 中国作 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根基的历史大国, 有厚实的文化积淀供我们研究 与发展,文化自觉将成为我们一步发展的重要内容
编者按在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家庭美德被视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重 要内容。 谈到家庭美德建设不得不说“孝”, 孝道是调节家庭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 不久前, 省社科院和团省委共同成立中华孝道文化研究课题组, 在全省城乡居民中进行了一次专项调 查,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现代人的孝道观。
正值第四个公民道德建设宣传 月活动开展之际,本报记者采访 了课题组研究人员,对我省城乡 居民孝道观念进行分析,推出
下 列组合报道。 今天,我们怎样孝敬父 母?——我省城乡居民孝道观念 的调查与分析 关注一:现代人的孝道观 不同的时代对孝有不同的 理解。孔子门生曾子说:“孝有 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在他看来,最基本的孝是在物质上奉养父母,再往 上是为父母争光,不使他们蒙羞,而孝的最高境界是尊敬父母。当然,古代对孝的理解不仅 止于此,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以及二十四孝中的故事都表明古代人对孝的理解是有不同 层次的。那么,现代人对孝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 调查:在对孝的理解的首要选择中,有七成多的人认为孝就是奉养父母,其次是尊敬父 母和使父母快乐所占比例最高。而对顺从父母、传宗接代和厚葬的选择比例较校 点评:养亲、敬亲、悦亲,对孝的这三点基本价值和基本精神的理解,现代和古代是一 脉相承的。在我国,赡养父母作为子女的义务被写进法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公民道德建 设的深入开展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健全,尊老爱老已成为一种风尚。 关注二:子女与父母关系的是与非 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处理子女与父母关系的行为准则。要了解子女孝不孝,就要 看一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状况如何。为此,调查组设计了几组问题。 分家后子女与父母的关系 问题一:分家后,谁来供养父母? 调查:回答父母自己养活自己的占 48.29%;由子女提供粮钱, 父母单独生活的占 26.56%; 子女为父母代耕承包田, 收获归父母养老之用的占 10.66%;父母在子女家轮流“吃转转”的 占 7.85%;父母分别由两个子女包干供养的占 6.44%;子女出钱将父母送养老院养老的占 0.2%。 点评:父母自己养活自己的这种情况主要分布在城市,因为在城市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后 有退休金, 基本能够养活自己。 在农村, 最普遍的供养方式是子女提供钱粮, 父母单独生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吃转转”和父母分别由子女包干供养这两种方式, 虽然这可以解决老年
人的基本生活问题, 但容易使老人产生过路客的感觉, 也不利于老年夫妇的感情交流和婚姻 幸福。 问题二:分家后,子女多久看望一次父母? 调查:回答每天都看望的占 38.67%;五天左右看望一次占 20.93%;十天左右看望一次占 9.30%;一个月左右看望一次的占 11.05%;过年过节去看望的占 19.38%;不看望的占 0.78%。 点评:老人最怕孤独,最希望能和子女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由于受工作、生活环境、 人口流动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父母能与子女天天见面的毕竟只是一部分。 现代社会为人们沟 通提供了很多便捷的方式,那些常在外的游子们,那些忙于工作的年轻人,请你们常回家看
看,多打打电话、写写信问问父母。 问题三:分家后,是否因供养问题发生过纠纷? 调查:回答发生过的占 20.31%,没有发生过的占 76.69%。关于发生纠纷的原因,回答没 有按时足额供给父母钱粮引起的占 15.53%;因兄弟之间在供养父母问题上有矛盾的占 32.30%;因父母在处理财产等问题存在偏心引起的占 24.22%;因没有照料父母或照料得不满 意引起的占 16.77%;其他的占 11.18%。 点评:中国家庭传统上实行诸子均分制,强调子女在对父母的权利和义务上是均等的, 如果有子女认为在权利和义务方面存在不均等, 就会导致纠纷。 这也是为什么兄弟间的纠纷 所占比例最高\(56.52%\)的原因所在。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子女与父母的关系 问题一:父母与子女间是否发生过矛盾冲突? 调查:回答没有发生过占 28.4%,很少发生的占 67.12%,经常发生的占 4.47%。 问题二:矛盾冲突主要发生在哪些家庭成员中? 调查:回答父子之间的占 26.63%,母子之间的占 18.75%,公媳之间的占 9.78%,婆媳之 间的占 36.14%,祖孙之间的占 5.98%,其他的占 2.72%。 点评:我们看到,在共同生活的家庭中,婆媳矛盾高居第一。婆媳关系是最复杂和最不 易处理的一种关系,难怪民间有“儿好不如媳妇好”的说法。 关注三:父母眼里的“孝” 问题一:子女对自己孝吗?调查:父母认为子女“很孝敬”的占 32.74%, “比较孝敬”的 占 44.67%,“一般”的占 18.78%,“不孝敬”的占 0.76%,“很不孝敬”的占 1.02%,其他 的占 2.03%。
点评:如果把“很孝敬”和“比较孝敬”归类为孝敬,把“不孝敬”和“很不孝敬”归 类为不孝敬,那么,认为子女孝敬的占到了 77.41%,认为子女不孝敬的仅占 1.78%。看来, 大多数父母对子女在孝这个问题上还是满意的。 问题二:子女不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调查:回答“在经济上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占 73.91%,“长期不看望,不照料”的占 14.98%,“把父母当佣人,任意役使”的占 4.35%,“占用和索要父母钱财”的占 0.97%, “对父母训斥,甚至打骂”的占 0.48%,其他的占 5.31%。 点评: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老人,特别是农村的老人,在失 去劳动能力后,要靠子女来供养,如果子女不供养,他们的生活就会陷入困境,所以大多数 老年父母把是否受到供养作为衡量子女孝与不孝的最重要的标准。另外,调查还显示出,训 斥、打骂、役使父母等行为是大家深恶痛绝的不孝行为。 故事陈有菊:带着公婆去改嫁 丈夫去世,公婆以后的日子谁来照顾?“我,他们的儿媳妇。”一个普通的丝绢厂缫丝 工陈有菊这样回答。那一年,陈有菊 33 岁。 1974 年,遂宁县丝绢厂女工陈有菊与
本厂工人蒋光纯喜结良缘。蒋光纯家境贫寒,作 为独子, 他们与年迈多病的老父母住在一起。 生活虽然清苦, 但陈有菊对两位老人孝顺有加, 不仅主动承担一切家务,还把家里所有的余钱用来给二老补养身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5 年 5 月,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年迈的老人、年幼的孩子, 33 岁的陈有菊独自支撑着这个家。一年后,经人介绍,陈有菊与陈德贤相识相恋。陈有菊 只有一个要求,把前夫的父母当亲生父母来赡养。忠厚善良的陈德贤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就 这样,陈有菊带着老人和孩子嫁进陈家,与陈德贤及其患病的父亲同吃同祝 公公患了脑血栓瘫痪在床,陈有菊天天给他翻身、擦身、换衣裤,一日三餐悉心照料, 毫无怨言。公公去世后,她把 1000 多元抚恤金全部给了无收入的婆婆。婆婆身子有病,大 小便失禁,她不怕脏不怕累天天换洗。正当陈有菊辛苦地照顾婆婆和孩子的时候,陈德贤的 父亲不慎摔倒骨折,又是她不分昼夜地在床前照料,直到 92 岁的老人安详地闭上眼睛。从 1974 年到 2002 年婆婆去世,整整 28 个年头,陈有菊用自己的真心书写着人间真情。 李琳:不是亲生胜似亲生 在四川广旺集团公司赵家坝煤矿,传颂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 20 出头的城市青 年做了熊家的上门女婿,无怨无悔地与妻子一起,赡养半身瘫痪且体弱多病的岳父岳母。 这个上门女婿叫李琳。27 年前,70 多岁的退休老工人熊兴安因公致残,生活无法自理, 妻子又常年卧病在床。1986 和 1989 年,两个儿子相继夭折,剩下二老和女儿熊永红。“儿 子没了,女儿将来又是别家的人。”两位老人越想越觉得生活没有依靠。
也许是上天眷顾,熊永红遇见李琳。“我愿意做上门女婿,与你终身相伴,共同侍奉你 的父母。”1991 年,李琳许下誓言。半身瘫痪的岳父行动极不方便,为了让岳父过上舒适 的生活,李琳每周都要带着老人到澡堂洗澡,为老人搓背、剪指甲、穿衣服。浴室地板滑, 他就扶进扶出。为防老人跌倒,他甚至背着老人几里路来回走,累得满头大汗。岳父岳母牙 不好, 他就经常买肉回来炖汤、 宰丸子,熬鱼汤, 想着法让老人吃得好些。老人有支气管炎, 久治不愈,他又四处买蜂蜜给老人调养……14 年,李琳待两位老人如同亲生父母,从未因 家务负担重,经济上拮据而抱怨。有空他就会陪着岳父岳母聊天、看电视、听音乐。老人逢 人便夸:“女婿对我们真好,不是亲生胜似亲生!” 观点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陈德述\(省社科院研究员、 中华孝道文化研究课题组组长\)孝敬父母、 尊敬老人是构建 和谐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之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和谐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 在当代社会特别是农村, 孝的核心其实是经济问题。所谓养亲、敬亲、 悦亲,最基本的是养亲,在物质上都不能供养父母何来孝?2002 年,我回老家重庆南川县, 一些农村青年不孝敬老人的事让我很吃惊。儿子、媳妇到外地打工去了,把孩子扔给年迈的 父母, 老人既要带孙子,又要种地。有点孝心的, 每月还知道寄点钱, 没孝心的什么也不管。 有的人甚至把老人扫地出门, 看了真让人寒心。 在城市, 由于大多数老人有退休金或养老金, 情况要好些。 说到“孝”, 如果抛开感情道德的因素, 其实是一个如何养老的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 养老都是政府的事, 在那里, 社会保障体系很健全, 老人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能够得到保障。 所以,当前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宣传,增强人们的孝道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 则要健全法律法规,依法惩治那些不赡养父母、打骂父母、遗弃老人的行为,保障孝道的实 施。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要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老有所养。
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家庭道德教育的起点
发布日期:2010-03-31 16:26:33
据媒体报道,上海市教委从去年秋季起,把“孝敬父母”作为中小学生行为 规范的内容。这一举措是有针对性和积极性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相配合,亦应加强对孩子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孝 敬父母是家庭道德教育的起点。 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整个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和统领。个人的道德问题是和他
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但是,道德本身也有一个公与私的问题,那就是社会公 德和小群体私德。作为社会中的最基本群体的家庭内部,就存在许多道德问题, 相对于社会公德来说,属于家庭私德。私德涉及的是小群体内部的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群体之间的道德问题,公德涉及的是整个社会中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 会、小群体与大社会之间的道德问题。私德与公德本质上并不是矛盾的。而且, 从个人道德发展来说,有一个从私德到公德的发展与协调问题。很难想象,一个 连私德都成问题的人还能谈得上什么公德。因此,家庭道德教育首先或主要的在 于家庭私德的教育与培养, 也就是家庭内部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个人立足 社会的一些基本道德修养的教育。 这是一个人能在社会中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素 质的基础。那么,家庭的道德教育首先从哪里在开始呢?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强调孝敬父母为道德之
本,是家庭道德 教育的起点。他又说:“孝为天之径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意思是说,孝亲 就象天上的日月星辰那样有规律的运行,也像大地江河那样永不枯竭,它是人们 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准则。孔子的门徒编写的“孝经”在古代学生入学和《论语》一 起,是首先要学的课程。孝敬父母是个体道德的源头。对孩子来说,父母创造了 生命,哺育其成长,孝敬父母意味着对自己真正本源的关切。孩子最早的道德意 识、最美的道德情感,是在亲子之间孕育、形成,并由此不断发展、扩大的。所 以,孝敬父母是道德关系之网的第一个纽结,是最美好的道情感绽出的第一朵鲜 花。孝敬父母被人们作为“众善之始”。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么可能爱天 下的父母呢?从孝敬父母始, 才有对其他长辈的尊敬,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礼遇, 才有对社会的尽责。 我们倡导孝敬父母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孩子自身成长的需要。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应当精心培养。现在 的问题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四 二一”式的家庭结构愈来愈占主导,人们由于爱幼的本能,特别是隔代更甚的规 律,我们的孩子往往被娇惯、溺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以
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冷漠的人。这对孩子形成健 全的人格是很不利的。因而,应当以孝敬父母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儿童的思想道 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个有道德良心的人。一个从小就 孝敬父母的人,长大以后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感,道德高尚, 成就大事的人。 其次,孝敬父母是社会现实的呼唤。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怪现象, 那些寄生在父母身上的宠儿, 给父母带来了种种麻烦, 造成了一系列痛苦。 嫌弃、 役使、虐待、遗弃父母、榨取父母血汗,甚至残害父母的事,时有发生。它困扰 着无数父母,给一个个温馨的家庭投下了阴影,影响着社会生活和道德风尚,形 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对此,人们纷纷议论着,忧心忡忡的父母在叹息 着。一位母亲面对着又懒、又馋、又脏、又贪玩的逆子束手无策,只好投书媒体 请求援助;一位年迈的父亲,满怀悲愤,被迫在亲生儿拟订的“弃父合同”上按下 了手印……这些冷酷的事实, 呼唤着人们迫切需要加强对子女进行孝敬父母的教 育。 再次,孝敬父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要把国家治理好,不仅需要以法 治国,也需要以德治国,德治的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在家 庭美德中,头一条就是孝敬父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稳定,社会才能 稳定。而孝敬父母,正是调节家庭关系的一剂良药,能增强家庭的凝聚力,’确 保家庭的长治久安。在目前的家庭中,总的看,关心下一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关 心上一代却显得苍白无力,家庭关系很不协调。因此,笔者认为,以德治国,构 建和谐社会应当从家庭入手,从孝敬父母入手,而后延伸到社会、国家。一个孝 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效忠国家的人。古往今 来,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国之忠臣都是孝子。 第四,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人们热爱父母,歌颂 父母,孝敬父母,把父母看作是生命的根本、智慧的力量和源泉。“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爱父母、孝敬父母是人世间最美好、最圣洁、最亲密的情感。相
对于西方一些国家,我们的父母对儿女的养与育,更是呕心沥血,无微不至。而 子女对父母的爱戴、敬畏、服从,也是世界上所仅见的。“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宝贵财富。孔子关于“孝”的论述,千年来一直作为照耀古今的真理备受推崇。孙 中山先生曾说;“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比各国进步的多。现在世界中 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也没有象中国讲的这么完全。在西方人的观念中,孝是很 少提及的。中国古代提倡孝,如果剔除与“孝”相联的那种不平等的亲子关系,撇 开为忠君报国而行孝的政治目的,这种单纯孝敬老人的“孝”,不光是今天社会, 也是将来社会需要继续提倡的一种行为规范。 在“孝”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那种家 庭养老的双向反馈模式,更令我们中国人感到自豪。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孝是一 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宝,我们应该发扬 光大。 我们提倡孝敬父母的教育, 与封建社会的“孝道’’有本质的不同。 封建“孝道” 是对子女的片面要求,是建立在经济、政治、人格不平等的基础之上。我们则相 反,父母与子女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接纳和人格的平等关系之上 的。让孝敬父母的教育走进我们每个家庭。(文杨士昌)
从“孝顺”到“孝敬”看中国的道德转 孝顺” 孝敬” 变
康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你最好赶紧找个人,别等老了砸我手里,让我养你。”这是前 段比较流行的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台词,是一个离异家 庭的中学生(“90 后”)对他父亲说的话。一句在年轻人看来可能彰显 个性的话,却刺伤了每一位坐在电视机前的中国家长的心。在全球化的 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碰撞逐 步升级,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成为 可能制约经济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政治发展的内在动力,代表着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恩格斯在晚年曾说过, 由于历史时期的特定需要, 马克思和他不得不将精力全部放在敌人们主 要攻击的经济领域,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对文化研究的忽视。 文化现代化是每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 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是一个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大国,良莠不 齐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 现阶段文化体制的不健全和西 方腐朽文化的冲击,诸多因素决定了我们文化现代化不能一蹴而就,建 构文化现代化还具有长期性。 二、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价值
现在我国国民正面临着一个尴尬局面——青年一代“创新”地与父 母沟通,而父母则满怀委屈地思考着自己是不是“落伍了”或是“太封 建了”。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导致家庭对孩子进行初级社会化 教育的功能开始部分失效。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们面对传统文化时的非理性情 感,其中一种典型的思潮就是“文化落后”论。这种观点将我国近一百 年的屈辱史归因于中国文化的落后, 认为中国被西方打败实际是中国传 统文化被西方现代文明打败, 因此, 他们主张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君 将 臣、父子、夫妻”三位一体的社会规范视为中国人的精神枷锁,将孝文 化称作忠顺文化、奴才文化。于是诅咒传统文化曾一度成为时尚,“集 体行为”式的诅咒在社会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缺乏判断力的 青少年群体。 笔者认为这种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观点是十分有害的。 (一)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价值会产生削弱和瓦解民族自尊心和自信 心的负作用。只有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历史、看待传统,从中汲取养分以 树立正确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激励我们重振民族雄风,实现新 的崛起。 (二)它
不利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我们 知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因为任何一种 文化的发展都有独特的历史继承性,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都不能脱离传 统凭空发展。脱离了传统文化,不仅会使本民族的文化发展受到挫折,
而且也会失去对外来文化吸收的能力。 文革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 否定应该是我们长期引以为戒的历史教训。 (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会为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泛滥创造 条件。在“全盘西化”论的倡导下,有人提出为彻底摆脱中国传统文化 的束缚,需要开展新启蒙主义运动,要用卢梭、尼采、萨特、弗洛伊德 的思想来“唤醒世人”。然而,现代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过 渡到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政治、经济发展所要求于文化的, 是结合现代化发展需要,对传统进行批判地继承,创造出一种适应社会 主义发展的民族性的新文化。 否定“全盘西化”不等于放弃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学习,因为有些 文化因素是普适性的,它存在于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发展时 期。比如,鼓励人们“多做善事,少行恶事”等。但文化核心价值的一 致性并不能强求文化表现形式的同一性, 那样做将会抹杀民族差异性和 历史特殊性。例如,在基督教文明中,做了坏事的人是要下地狱接受惩 罚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做了坏事的人是会怕“半夜鬼敲门”的。所 以,无论是法制建设还是民主建设,中国都不能、也无法照搬西方制度 模式。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只要马克思主义不要中国传统文化。笔者认为回 应这一观点的最好解释是中国传统医理文化。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 个有机系统,五脏六腑通过对谷水精微的运化和吸收维持人体生存。躯 体生病则需要外界药物加以调理治疗, 此时就会有人非理性地夸大药物 作用,对医生和药品产生神经性地依赖,却忽略了正常的饮食起居。比
如说我们的肠胃出了毛病,我们会吃不好、肚子疼等。此时药物发挥的 作用仅仅是暂时抑制肠胃不适感,使其完成消化功能,绝非使其变好, 甚至还可能对其它脏器造成伤害(有句老话“是药三分毒”说的正是这 个道理)。真正使机体康复的是每天吃下的食物以及正常规律的作息。 被消化的食物变成不同的养分被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 有规律的作息则 让机体最大限度地获得能量。如果说中国在经历了百年浩劫后,是一个 病重的生命体,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就是进行民族精神文明建设 的“食物”,是我们汲取养分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则是我们在重构中国 特
色社会主义文明中的“良药”,是我们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指导。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就相当于我们只让一个生病的人吃药,而不给 他吃饭,显然这样的做法是荒谬的。所以,我们应该明确地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使其符合现代化发展的 需要,取其精华发扬中国民族传统中的优秀文化。对中华文明创新地继 承,不仅是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在负责,也是对世界文明历史与发展负有 的责任。 三、从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孝道文化的社会价值 孝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体系中的核心,这一点勿庸置疑,但全盘否 定其正面价值,将其归为奴才文化也是存有偏颇的。 (一)我们应该肯定孝文化的社会规范功能。“父母在不远游”、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等等,对人设定了许 多限制与管束。正是这些限制与约束,以孝道的名义教会了每一代中国
人什么是社会责任。以提倡社会责任感的孝文化为核心的封建统治文 化,在中国的历史中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社会控制作用。 (二)孝道文化是以家庭为单位完成初级社会化教育的根本保证。 在近代文明社会中,对于人类初级社会化时间,即从出生到可以独立生 活的时间, 达成的基本共识为十八年。 在这段时期内, 社会个体从家庭、 学校等不同群体中习得社会规范和生存技能, 以确保当其开始独立生活 时可以适应社会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具有极强的整合性, 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模式, 使成年人对长辈的孝顺言行成为子女学习的标 准。因此,无形的孝文化加上大家庭的现实载体共同完成了中国传统社 会中对青少年的初级社会化过程。 (三)奠定了社会和谐的制度基础。在关系明确的社会网中,通过 多年对社会规范的学习,人们清晰地知道对长辈应该遵从孝顺,对晚辈 应该关爱管教。一旦某一规则被集体达成共识后,此规则就将发挥它制 约其制定者的社会功效。 传统社会中的每一个中国人都以忠孝为行为准 则, 社会给予遵守者以精神或物质奖励, 对于违反者则给予严厉的惩罚, 所以中国传统社会中和谐的社会秩序就在孝道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 “孝文化”中对父母之爱给予回馈,是现代人类文明的普适价值之 一。一个胚胎用 10 个月在母体中完成了人类几亿年的进化过程,并且 在出生后还要接受父母和社会的不断教育才能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 对 于父母的付出给予回馈是每个文明都不能否定的, 即便是强调平等自由 的基督教文明中也充满了浓重的感恩情结, 更不要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孝道。另一方面,人
的发展尚未脱离生老病死的规律,因此每个人都会
经历从青壮年进入到老年阶段,而丧失足够的社会竞争力。人类在进入 文明社会之前也是遵循着自然法则——即伤残者或老者自行离开群体 孤独地面对死亡, 甚或在食物匮乏时被当为充饥的食物——进行种族延 续的。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当今各个国家对养老问题已经形成了 较一致的认识,养老社会保障已经成为每个国家法定的福利内容。 “孝文化”的特殊性表现在“孝”这一基本价值,在特定历史时期, 与不同文化基础结合后形成的不同表现形式。 那么, 中国传统的 “孝顺” 文化则是“孝”这一普适价值,在封建时期,与封建统治相结合的具体 表现形式。 以基督教文化为主体的西方文明中有没有对 “孝” 的理解呢? 有关这一点,杰弗里·布鲁斯坦做出了详尽、有力的论述。他区分了两 种义务,感激性义务与还债性义务。布鲁斯坦认为,子女对父母是一种 感激性义务,即子女可以通过语言或行为向父母致谢,而父母无权向子 女索取恩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社会对于感恩的认知是存在的,不 同的是回馈的具体方式。在西方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中,父母与子 女间也存在着契约关系, 他们在交流情感的同时也时刻警觉着自己的法 定权利和义务。因此,对父母的感情与不同文化内涵相结合会产生出不 同的表现方式,同时发挥不同的社会功能。正因为这样的特殊性存在, 才会导致不同文明间的矛盾与冲突。 也就不难理解文章开始时引用的那 句台词出折射出的两种价值观的根本对立。 重构一套适用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文化体系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内 在需要, 也是经济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也绝不能毫无批判地重新拥护以“顺”为终极目标的孝道文化。因此,
笔者认为将 “孝顺” “孝敬” 改为 就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 “孝 文化”。“孝”不但是人类文明中的普适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 度倡导的情感内容。其中,“孝”体现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因素,“敬” 则体现现代文明的法理因素。家庭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作为社会成员 的个体归属于每一个家庭,所以家庭是个体学习社会规范的重要场所, 也是个体第一个社会角色(为人子女)的实践场所。目前,西方社会中 出现的许多问题无不在于家庭社会功能逐步失效, 如青少年犯罪原因多 与缺乏家庭温暖有关。注重家庭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经验,如 果我们不投入足够的重视,而一味崇拜西方文化,那么我们不但无法完 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会遇到同
西方社会一样的问题。 四、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对于文化的发展方 向、目标、途径等方面的认识和自觉。西方文明的自觉是从中世纪的宗 教改革、启蒙运动开始的,直到后来资产阶级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开始 建立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历经了几个世纪,最终形成目前较为成 熟的现代资本主义文明。 因此,笔者认为在文化体系重构的过程中,我们应明确文化的发展 目标,即建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一致的社会道德规范与法制体系;其目 标应该是确保经济顺利发展及社会稳定; 而实现的途径就是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将中华传统文明中的优秀内容与现代发展形势相结合。除此 之外,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提高在宣传中对大众心理机理作用的重视。通 过大量社会心理学实验证明, 态度与行为间的相关性远比我们想象中的
要低。因此,试图通过宣传改变态度从而影响人类行为的尝试并不如我 们认为的那样有效。 通过对行为的有效管制与引导却能有效地改变人们 固有的态度认知。比如在法律层面上将孝道文化与是非价值判断分离, 就是对从“孝顺”文化到“孝敬”文化转变的具体执行。这一点将有效 地保证,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是出于对抚养的感恩和尊敬,而不是以歪曲 是非判断的方式顺从长者以获取暂时的“和谐”。文化重构是一个系统 性的工作,其中不仅涉及到文化、道德、法律等传统领域,还涉及社会 心理、公共关系等现代学科的方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融合不同学 科的优秀内容,是对构建中国现代文明的要求。 将现代因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内容相结合,以科学的方法进行 社会传播,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研究准 则。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但是他没有囿于资本主义文明,而 是在批判继承中将人类文明带入了一片新的领域——共产主义。 中国作 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根基的历史大国, 有厚实的文化积淀供我们研究 与发展,文化自觉将成为我们一步发展的重要内容
编者按在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家庭美德被视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重 要内容。 谈到家庭美德建设不得不说“孝”, 孝道是调节家庭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 不久前, 省社科院和团省委共同成立中华孝道文化研究课题组, 在全省城乡居民中进行了一次专项调 查,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现代人的孝道观。
正值第四个公民道德建设宣传 月活动开展之际,本报记者采访 了课题组研究人员,对我省城乡 居民孝道观念进行分析,推出
下 列组合报道。 今天,我们怎样孝敬父 母?——我省城乡居民孝道观念 的调查与分析 关注一:现代人的孝道观 不同的时代对孝有不同的 理解。孔子门生曾子说:“孝有 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在他看来,最基本的孝是在物质上奉养父母,再往 上是为父母争光,不使他们蒙羞,而孝的最高境界是尊敬父母。当然,古代对孝的理解不仅 止于此,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以及二十四孝中的故事都表明古代人对孝的理解是有不同 层次的。那么,现代人对孝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 调查:在对孝的理解的首要选择中,有七成多的人认为孝就是奉养父母,其次是尊敬父 母和使父母快乐所占比例最高。而对顺从父母、传宗接代和厚葬的选择比例较校 点评:养亲、敬亲、悦亲,对孝的这三点基本价值和基本精神的理解,现代和古代是一 脉相承的。在我国,赡养父母作为子女的义务被写进法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公民道德建 设的深入开展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健全,尊老爱老已成为一种风尚。 关注二:子女与父母关系的是与非 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处理子女与父母关系的行为准则。要了解子女孝不孝,就要 看一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状况如何。为此,调查组设计了几组问题。 分家后子女与父母的关系 问题一:分家后,谁来供养父母? 调查:回答父母自己养活自己的占 48.29%;由子女提供粮钱, 父母单独生活的占 26.56%; 子女为父母代耕承包田, 收获归父母养老之用的占 10.66%;父母在子女家轮流“吃转转”的 占 7.85%;父母分别由两个子女包干供养的占 6.44%;子女出钱将父母送养老院养老的占 0.2%。 点评:父母自己养活自己的这种情况主要分布在城市,因为在城市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后 有退休金, 基本能够养活自己。 在农村, 最普遍的供养方式是子女提供钱粮, 父母单独生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吃转转”和父母分别由子女包干供养这两种方式, 虽然这可以解决老年
人的基本生活问题, 但容易使老人产生过路客的感觉, 也不利于老年夫妇的感情交流和婚姻 幸福。 问题二:分家后,子女多久看望一次父母? 调查:回答每天都看望的占 38.67%;五天左右看望一次占 20.93%;十天左右看望一次占 9.30%;一个月左右看望一次的占 11.05%;过年过节去看望的占 19.38%;不看望的占 0.78%。 点评:老人最怕孤独,最希望能和子女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由于受工作、生活环境、 人口流动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父母能与子女天天见面的毕竟只是一部分。 现代社会为人们沟 通提供了很多便捷的方式,那些常在外的游子们,那些忙于工作的年轻人,请你们常回家看
看,多打打电话、写写信问问父母。 问题三:分家后,是否因供养问题发生过纠纷? 调查:回答发生过的占 20.31%,没有发生过的占 76.69%。关于发生纠纷的原因,回答没 有按时足额供给父母钱粮引起的占 15.53%;因兄弟之间在供养父母问题上有矛盾的占 32.30%;因父母在处理财产等问题存在偏心引起的占 24.22%;因没有照料父母或照料得不满 意引起的占 16.77%;其他的占 11.18%。 点评:中国家庭传统上实行诸子均分制,强调子女在对父母的权利和义务上是均等的, 如果有子女认为在权利和义务方面存在不均等, 就会导致纠纷。 这也是为什么兄弟间的纠纷 所占比例最高\(56.52%\)的原因所在。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子女与父母的关系 问题一:父母与子女间是否发生过矛盾冲突? 调查:回答没有发生过占 28.4%,很少发生的占 67.12%,经常发生的占 4.47%。 问题二:矛盾冲突主要发生在哪些家庭成员中? 调查:回答父子之间的占 26.63%,母子之间的占 18.75%,公媳之间的占 9.78%,婆媳之 间的占 36.14%,祖孙之间的占 5.98%,其他的占 2.72%。 点评:我们看到,在共同生活的家庭中,婆媳矛盾高居第一。婆媳关系是最复杂和最不 易处理的一种关系,难怪民间有“儿好不如媳妇好”的说法。 关注三:父母眼里的“孝” 问题一:子女对自己孝吗?调查:父母认为子女“很孝敬”的占 32.74%, “比较孝敬”的 占 44.67%,“一般”的占 18.78%,“不孝敬”的占 0.76%,“很不孝敬”的占 1.02%,其他 的占 2.03%。
点评:如果把“很孝敬”和“比较孝敬”归类为孝敬,把“不孝敬”和“很不孝敬”归 类为不孝敬,那么,认为子女孝敬的占到了 77.41%,认为子女不孝敬的仅占 1.78%。看来, 大多数父母对子女在孝这个问题上还是满意的。 问题二:子女不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调查:回答“在经济上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占 73.91%,“长期不看望,不照料”的占 14.98%,“把父母当佣人,任意役使”的占 4.35%,“占用和索要父母钱财”的占 0.97%, “对父母训斥,甚至打骂”的占 0.48%,其他的占 5.31%。 点评: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老人,特别是农村的老人,在失 去劳动能力后,要靠子女来供养,如果子女不供养,他们的生活就会陷入困境,所以大多数 老年父母把是否受到供养作为衡量子女孝与不孝的最重要的标准。另外,调查还显示出,训 斥、打骂、役使父母等行为是大家深恶痛绝的不孝行为。 故事陈有菊:带着公婆去改嫁 丈夫去世,公婆以后的日子谁来照顾?“我,他们的儿媳妇。”一个普通的丝绢厂缫丝 工陈有菊这样回答。那一年,陈有菊 33 岁。 1974 年,遂宁县丝绢厂女工陈有菊与
本厂工人蒋光纯喜结良缘。蒋光纯家境贫寒,作 为独子, 他们与年迈多病的老父母住在一起。 生活虽然清苦, 但陈有菊对两位老人孝顺有加, 不仅主动承担一切家务,还把家里所有的余钱用来给二老补养身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5 年 5 月,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年迈的老人、年幼的孩子, 33 岁的陈有菊独自支撑着这个家。一年后,经人介绍,陈有菊与陈德贤相识相恋。陈有菊 只有一个要求,把前夫的父母当亲生父母来赡养。忠厚善良的陈德贤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就 这样,陈有菊带着老人和孩子嫁进陈家,与陈德贤及其患病的父亲同吃同祝 公公患了脑血栓瘫痪在床,陈有菊天天给他翻身、擦身、换衣裤,一日三餐悉心照料, 毫无怨言。公公去世后,她把 1000 多元抚恤金全部给了无收入的婆婆。婆婆身子有病,大 小便失禁,她不怕脏不怕累天天换洗。正当陈有菊辛苦地照顾婆婆和孩子的时候,陈德贤的 父亲不慎摔倒骨折,又是她不分昼夜地在床前照料,直到 92 岁的老人安详地闭上眼睛。从 1974 年到 2002 年婆婆去世,整整 28 个年头,陈有菊用自己的真心书写着人间真情。 李琳:不是亲生胜似亲生 在四川广旺集团公司赵家坝煤矿,传颂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 20 出头的城市青 年做了熊家的上门女婿,无怨无悔地与妻子一起,赡养半身瘫痪且体弱多病的岳父岳母。 这个上门女婿叫李琳。27 年前,70 多岁的退休老工人熊兴安因公致残,生活无法自理, 妻子又常年卧病在床。1986 和 1989 年,两个儿子相继夭折,剩下二老和女儿熊永红。“儿 子没了,女儿将来又是别家的人。”两位老人越想越觉得生活没有依靠。
也许是上天眷顾,熊永红遇见李琳。“我愿意做上门女婿,与你终身相伴,共同侍奉你 的父母。”1991 年,李琳许下誓言。半身瘫痪的岳父行动极不方便,为了让岳父过上舒适 的生活,李琳每周都要带着老人到澡堂洗澡,为老人搓背、剪指甲、穿衣服。浴室地板滑, 他就扶进扶出。为防老人跌倒,他甚至背着老人几里路来回走,累得满头大汗。岳父岳母牙 不好, 他就经常买肉回来炖汤、 宰丸子,熬鱼汤, 想着法让老人吃得好些。老人有支气管炎, 久治不愈,他又四处买蜂蜜给老人调养……14 年,李琳待两位老人如同亲生父母,从未因 家务负担重,经济上拮据而抱怨。有空他就会陪着岳父岳母聊天、看电视、听音乐。老人逢 人便夸:“女婿对我们真好,不是亲生胜似亲生!” 观点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陈德述\(省社科院研究员、 中华孝道文化研究课题组组长\)孝敬父母、 尊敬老人是构建 和谐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之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和谐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 在当代社会特别是农村, 孝的核心其实是经济问题。所谓养亲、敬亲、 悦亲,最基本的是养亲,在物质上都不能供养父母何来孝?2002 年,我回老家重庆南川县, 一些农村青年不孝敬老人的事让我很吃惊。儿子、媳妇到外地打工去了,把孩子扔给年迈的 父母, 老人既要带孙子,又要种地。有点孝心的, 每月还知道寄点钱, 没孝心的什么也不管。 有的人甚至把老人扫地出门, 看了真让人寒心。 在城市, 由于大多数老人有退休金或养老金, 情况要好些。 说到“孝”, 如果抛开感情道德的因素, 其实是一个如何养老的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 养老都是政府的事, 在那里, 社会保障体系很健全, 老人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能够得到保障。 所以,当前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宣传,增强人们的孝道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 则要健全法律法规,依法惩治那些不赡养父母、打骂父母、遗弃老人的行为,保障孝道的实 施。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要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老有所养。
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家庭道德教育的起点
发布日期:2010-03-31 16:26:33
据媒体报道,上海市教委从去年秋季起,把“孝敬父母”作为中小学生行为 规范的内容。这一举措是有针对性和积极性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相配合,亦应加强对孩子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孝 敬父母是家庭道德教育的起点。 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整个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和统领。个人的道德问题是和他
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但是,道德本身也有一个公与私的问题,那就是社会公 德和小群体私德。作为社会中的最基本群体的家庭内部,就存在许多道德问题, 相对于社会公德来说,属于家庭私德。私德涉及的是小群体内部的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群体之间的道德问题,公德涉及的是整个社会中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 会、小群体与大社会之间的道德问题。私德与公德本质上并不是矛盾的。而且, 从个人道德发展来说,有一个从私德到公德的发展与协调问题。很难想象,一个 连私德都成问题的人还能谈得上什么公德。因此,家庭道德教育首先或主要的在 于家庭私德的教育与培养, 也就是家庭内部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个人立足 社会的一些基本道德修养的教育。 这是一个人能在社会中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素 质的基础。那么,家庭的道德教育首先从哪里在开始呢?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强调孝敬父母为道德之
本,是家庭道德 教育的起点。他又说:“孝为天之径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意思是说,孝亲 就象天上的日月星辰那样有规律的运行,也像大地江河那样永不枯竭,它是人们 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准则。孔子的门徒编写的“孝经”在古代学生入学和《论语》一 起,是首先要学的课程。孝敬父母是个体道德的源头。对孩子来说,父母创造了 生命,哺育其成长,孝敬父母意味着对自己真正本源的关切。孩子最早的道德意 识、最美的道德情感,是在亲子之间孕育、形成,并由此不断发展、扩大的。所 以,孝敬父母是道德关系之网的第一个纽结,是最美好的道情感绽出的第一朵鲜 花。孝敬父母被人们作为“众善之始”。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么可能爱天 下的父母呢?从孝敬父母始, 才有对其他长辈的尊敬,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礼遇, 才有对社会的尽责。 我们倡导孝敬父母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孩子自身成长的需要。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应当精心培养。现在 的问题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四 二一”式的家庭结构愈来愈占主导,人们由于爱幼的本能,特别是隔代更甚的规 律,我们的孩子往往被娇惯、溺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以
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冷漠的人。这对孩子形成健 全的人格是很不利的。因而,应当以孝敬父母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儿童的思想道 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个有道德良心的人。一个从小就 孝敬父母的人,长大以后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感,道德高尚, 成就大事的人。 其次,孝敬父母是社会现实的呼唤。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怪现象, 那些寄生在父母身上的宠儿, 给父母带来了种种麻烦, 造成了一系列痛苦。 嫌弃、 役使、虐待、遗弃父母、榨取父母血汗,甚至残害父母的事,时有发生。它困扰 着无数父母,给一个个温馨的家庭投下了阴影,影响着社会生活和道德风尚,形 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对此,人们纷纷议论着,忧心忡忡的父母在叹息 着。一位母亲面对着又懒、又馋、又脏、又贪玩的逆子束手无策,只好投书媒体 请求援助;一位年迈的父亲,满怀悲愤,被迫在亲生儿拟订的“弃父合同”上按下 了手印……这些冷酷的事实, 呼唤着人们迫切需要加强对子女进行孝敬父母的教 育。 再次,孝敬父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要把国家治理好,不仅需要以法 治国,也需要以德治国,德治的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在家 庭美德中,头一条就是孝敬父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稳定,社会才能 稳定。而孝敬父母,正是调节家庭关系的一剂良药,能增强家庭的凝聚力,’确 保家庭的长治久安。在目前的家庭中,总的看,关心下一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关 心上一代却显得苍白无力,家庭关系很不协调。因此,笔者认为,以德治国,构 建和谐社会应当从家庭入手,从孝敬父母入手,而后延伸到社会、国家。一个孝 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效忠国家的人。古往今 来,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国之忠臣都是孝子。 第四,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人们热爱父母,歌颂 父母,孝敬父母,把父母看作是生命的根本、智慧的力量和源泉。“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爱父母、孝敬父母是人世间最美好、最圣洁、最亲密的情感。相
对于西方一些国家,我们的父母对儿女的养与育,更是呕心沥血,无微不至。而 子女对父母的爱戴、敬畏、服从,也是世界上所仅见的。“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宝贵财富。孔子关于“孝”的论述,千年来一直作为照耀古今的真理备受推崇。孙 中山先生曾说;“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比各国进步的多。现在世界中 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也没有象中国讲的这么完全。在西方人的观念中,孝是很 少提及的。中国古代提倡孝,如果剔除与“孝”相联的那种不平等的亲子关系,撇 开为忠君报国而行孝的政治目的,这种单纯孝敬老人的“孝”,不光是今天社会, 也是将来社会需要继续提倡的一种行为规范。 在“孝”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那种家 庭养老的双向反馈模式,更令我们中国人感到自豪。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孝是一 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宝,我们应该发扬 光大。 我们提倡孝敬父母的教育, 与封建社会的“孝道’’有本质的不同。 封建“孝道” 是对子女的片面要求,是建立在经济、政治、人格不平等的基础之上。我们则相 反,父母与子女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接纳和人格的平等关系之上 的。让孝敬父母的教育走进我们每个家庭。(文杨士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