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
本报8月6日七版《干部的生活作风事关人心凝聚》一文中有个细节:某装甲团参谋长,因整编调到某旅当副参谋长。他不仅没有因为是“外来户”而受冷遇,反而因在短时间内几次带领部队参加集训、比武,取得突出成绩,获旅党委优先推荐,越过资历更深的干部,被提升为副旅长。这样的用人作风让人敬佩,同时也相信,其用人导向,必然使部队风气更纯洁,人心更凝聚,战斗力更坚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月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说:“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用什么人,在一个单位就是风向标。提拔起来的是什么人,后面跟上来的往往就是什么人。用干部,凭能力说话,靠业绩立身,歪门邪道、旁门左道不管用,那么,大家就会注重提高能力素质,把事业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干工作。反之,如果把拉拉扯扯搞关系、吃吃喝喝拢圈子、跑跑要要厚脸皮、咋咋呼呼吹大牛的人提拔起来,那么,一些人就会仿而效之,正可谓:“用一不贤则不贤齐趋”,这样一来,不仅事业难有建树,内部风气也必定甚为污浊。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要使之强大昌盛,就必须不拘一格选贤用能,不仅不看关系、不看亲疏,而且要不惜代价。《战国策》中有个“涓人买骨”的故事。这是燕昭王求贤时,大臣郭隗讲的。昭王有一天问大家:“我怎样才能得到贤才呢?”郭隗说,我先给您讲个故事吧:从前,有个国君出千金买一匹千里马,可是三年没买到。这时一位涓人(即侍臣)说,请把这差事交给我办。君王答应了。过了些日子,侍臣回来,买回一匹千里马的骨头,花了500金。昭王十分生气。侍臣说,买匹死了的千里马都肯花500金,何愁活马不来。结果不出一年,昭王便得到了三匹千里马。郭隗继而对昭王说,你要招揽天下贤士,就从我开始吧,像我这样的人您都重用,何况更贤能的人,必定不远千里而来。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果然,不几年,乐毅从魏国而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从赵国而来,人才争相奔向燕国,燕国很快经济殷实,军事强大,最终将实力很强的齐国打败。
在这样一个用人氛围下,很难想象昭王的属臣里会有不重事业而跑官要官的,也很难想象做了官而不作为的。干事业不怕艰难,关键在是否得人才。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必强天下。
翻看中国历史,凡是强盛的朝代,无不是人才济济。而这些杰出人才脱颖而出,无一不靠德能。相反,但凡一个朝代的没落,总是与用人不当、遗贤不用和滥杀贤良有关。
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宝贵的资源,
也是最难得最稀缺的资源。真正的人才是不会主动送到不爱才、不惜才者门下的,诸葛亮之所以要刘备三请才出山,就是看刘备是否有用才之诚意。而用对了一批人才,就能建立和维护一个政权,开创一个盛世。美国的空前崛起与其说缘于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如说缘于广纳世界人才的制度机制。某种程度上说,美国的财富是全世界的人才为其创造的。
重用贤能,这个道理其实谁都懂得,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做得不好,说到底,就是以己为重还是以党的事业为重的问题。若为私念,那就可能谁亲谁近就用谁;若为国家、民族未来着想,必然是不拘一格用人才。所以一个领导干部用什么人的问题,实则是党性问题,政治品格问题。鉴于此,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懂得肩负责任,为国家计、民族计、军队建设发展计,公平公正地把每一个人才用起来,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让所有人才适得其所,发挥所长,为党和军队事业做贡献。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
本报8月6日七版《干部的生活作风事关人心凝聚》一文中有个细节:某装甲团参谋长,因整编调到某旅当副参谋长。他不仅没有因为是“外来户”而受冷遇,反而因在短时间内几次带领部队参加集训、比武,取得突出成绩,获旅党委优先推荐,越过资历更深的干部,被提升为副旅长。这样的用人作风让人敬佩,同时也相信,其用人导向,必然使部队风气更纯洁,人心更凝聚,战斗力更坚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月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说:“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用什么人,在一个单位就是风向标。提拔起来的是什么人,后面跟上来的往往就是什么人。用干部,凭能力说话,靠业绩立身,歪门邪道、旁门左道不管用,那么,大家就会注重提高能力素质,把事业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干工作。反之,如果把拉拉扯扯搞关系、吃吃喝喝拢圈子、跑跑要要厚脸皮、咋咋呼呼吹大牛的人提拔起来,那么,一些人就会仿而效之,正可谓:“用一不贤则不贤齐趋”,这样一来,不仅事业难有建树,内部风气也必定甚为污浊。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要使之强大昌盛,就必须不拘一格选贤用能,不仅不看关系、不看亲疏,而且要不惜代价。《战国策》中有个“涓人买骨”的故事。这是燕昭王求贤时,大臣郭隗讲的。昭王有一天问大家:“我怎样才能得到贤才呢?”郭隗说,我先给您讲个故事吧:从前,有个国君出千金买一匹千里马,可是三年没买到。这时一位涓人(即侍臣)说,请把这差事交给我办。君王答应了。过了些日子,侍臣回来,买回一匹千里马的骨头,花了500金。昭王十分生气。侍臣说,买匹死了的千里马都肯花500金,何愁活马不来。结果不出一年,昭王便得到了三匹千里马。郭隗继而对昭王说,你要招揽天下贤士,就从我开始吧,像我这样的人您都重用,何况更贤能的人,必定不远千里而来。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果然,不几年,乐毅从魏国而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从赵国而来,人才争相奔向燕国,燕国很快经济殷实,军事强大,最终将实力很强的齐国打败。
在这样一个用人氛围下,很难想象昭王的属臣里会有不重事业而跑官要官的,也很难想象做了官而不作为的。干事业不怕艰难,关键在是否得人才。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必强天下。
翻看中国历史,凡是强盛的朝代,无不是人才济济。而这些杰出人才脱颖而出,无一不靠德能。相反,但凡一个朝代的没落,总是与用人不当、遗贤不用和滥杀贤良有关。
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宝贵的资源,
也是最难得最稀缺的资源。真正的人才是不会主动送到不爱才、不惜才者门下的,诸葛亮之所以要刘备三请才出山,就是看刘备是否有用才之诚意。而用对了一批人才,就能建立和维护一个政权,开创一个盛世。美国的空前崛起与其说缘于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如说缘于广纳世界人才的制度机制。某种程度上说,美国的财富是全世界的人才为其创造的。
重用贤能,这个道理其实谁都懂得,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做得不好,说到底,就是以己为重还是以党的事业为重的问题。若为私念,那就可能谁亲谁近就用谁;若为国家、民族未来着想,必然是不拘一格用人才。所以一个领导干部用什么人的问题,实则是党性问题,政治品格问题。鉴于此,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懂得肩负责任,为国家计、民族计、军队建设发展计,公平公正地把每一个人才用起来,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让所有人才适得其所,发挥所长,为党和军队事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