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文化建设关系探析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高谋洲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文化 关系 良性互动 摘要:乡村特有的文化传统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开发特别是游客进入无疑又会对乡村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只有大力宣传乡村特色文化的价值,充分利用利益机制,积极寻找旅游地农民和游客兴趣的结合点,强力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充分发挥乡村社区和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对乡村旅游经营的调控和监管,才能促成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乡村旅游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而兴起的一种旅游类型,源于欧洲。根据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是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从市场来看,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是大城市的居民。通过对游客的研究,国外学者发现游客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心理动机是喜欢乡村慢节奏和简单的生活方式、怀恋传统文化和田园风光,他们希望了解当地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不喜欢与其他游客伴行,急切地希望成为当地的临时一员。由此可见,乡村特有的文化传统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当然,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开发特别是游客进入无疑会对乡村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理清这种影响的方面和性质,扬其利,弃其弊,对保障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激励农民加强对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保护。国外的很多案例研究表明,乡村旅游有助于增强乡村社区的自豪感,保护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这些研究显示,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乡村社区的一些独特文化和历史传承鲜为人所知,处于逐渐衰微的状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发掘、包装和宣传当地的历史传承和独特文化,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增强了乡村社区的自豪感。在这一过程中,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当地政府总是会逐渐认识到乡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核心作用而加以保护、开发。而对于某些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其最好的保护方法是让它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组成部分。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就证明了这一点。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四川农民的文化意识逐渐增强,并意识到继承和保护本地文化特色的重要性。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更加注重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且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注重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宜人的生态景观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托。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生态价值会逐渐显现,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会随之逐渐增强。以云南省丽江玉龙县拉市海为例,该乡距离丽江市区8公里,同时又是丽江至香格里拉旅游路线的必经之地,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当地纳西族人民懂得了山水是资源、应共同使用保护的道理,进而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实际上,不独拉市海如此,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云南的束河镇等地方,人们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也在日益增强。在一些旅游村镇,涓涓清流环绕乡村,路边、庭院的花草树木都受到精心呵护,人与自然显得非常和谐。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农民形成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客观地讲,原生态的乡村文化
固然具有无穷魅力,但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中也有不少不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类自身健康的东西。而这些落后的东西可望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被取代。游客对乡村旅游地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接待服务水平和居民态度等方面十分关注,对卫生与安全的要求更高。这必然促使乡村旅游地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搞好给排水建设、美化保洁、道路整治、住房改造、厕所建设、生活垃圾处理,从而使当地农民形成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四川郫县农科村就是其中一例。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该村的交通、通信条件大大改善;村里还建设了专门的垃圾场和停车场;村民自觉修整庭院,更新、添置家庭设施。整个村庄环境优美,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农民公园”。应游客的要求,成都市青城镇“农家乐”接待户则大都订阅了报刊杂志,使业主们也开始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村民的卫生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意乱倒垃圾的现象大为减少。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乡村旅游的客源为大中城市中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参与乡村旅游主要是为了寻找宁静的乡村空间,感受淳朴的乡村文化,亲近自然,放松身心。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农民耳濡目染,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游客高品位精神追求的影响。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在给农民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对他们从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少数民族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云南和顺古镇的百年图书馆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成为农民学习的场所;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诚信的消费环境是乡村旅游地良好声誉的基石,而良好的声誉是乡村旅游地的生命所系。一方面,乡村旅游地农民学法守法的主动性会不断增强。在云南丽江拉市海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当地农民懂得了一些法律知识,明白了不索要小费、旅游投诉少、旅游形象才好的道理。另一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少地方建立了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一种新型的生产形式把村民联系起来,既有公平竞争又有相互合作,传统道德的约束和行政、行业组织的管理交互作用,农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观念和习惯得到强化。云南丽江、束河镇等地方,每天游人如织,且多年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
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尽管乡村旅游的发展依托于乡村文化,也可能对乡村文化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但理论研究和实证材料均显示,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可能冲击甚至破坏乡村文化,进而给乡村旅游带来伤害。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速文化趋同化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地农民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可能得到强化,文化趋同进程可能因此加速。现代城市文明是工业文化甚至后工业文化的代表,而乡村旅游地多数是传统文化的保留区,基本还以农耕文化为特征。在两种文化间,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作为现代城市文明载体的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于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环境中的人们是不可抗拒的诱惑。而有过这种享受的人又无权阻止、限制这些刚刚打开眼界的农民对外界事物的追求。很多传统文化就是在这种自觉自愿的向往美好的心态下,由于无人继承而消亡的。旅游是文化交汇的窗口,乡村旅游又是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文化交汇的最前沿。所以旅游地文化向外来文化趋同的问题在乡村旅游地尤其突出。城市游客大量进入使乡村的弱势文化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乡村旅游赖以依托的文化资源必将逐渐消失,这样,乡村对都市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丧失了。俄克斯(Oakes)指出,游客对原始民风民
俗的渴望与当地村民对现代生活的期盼是一对复杂的矛盾。
(二)不利于特色文化的保存和传承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扶持目标可能发生偏离,从而不利于乡村特色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反向性是乡村旅游的根本驱动力,它要求乡村与城市保持一定的差异。因此,保持与城市旅游供给的互补性和差异性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而现实中存在的城乡差距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尽快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不少地方政府支持乡村旅游发展也是着眼于此。如何在政府追求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保持城乡的反向性从而使乡村具有足够的旅游吸引力,是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三)标准化削弱特色旅游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标准化建设可能削弱乡村文化特色,进而削弱旅游地的“乡村性”。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就必须加强乡村旅游管理,而要加强乡村旅游管理就必须科学评价旅游设施配置情况和服务质量,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就必须进行标准化建设。但标准化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乡村文化特色。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保存乡村性,但在现实中,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建设可能导致乡村旅游地城镇化、商业化与飞地化,恰恰摧毁了乡村旅游的这个基础。因此,如何在开展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保持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是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的一个挑战。
(四)过度开发造成文化流失
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冲动可能引发过度开发行为,造成乡村文化资源的“公地悲剧”。在开放型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公权”与“私权”混杂,房产及家庭生活是私有产权,而乡村文化、当地整体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乡村旅游品牌都是相关主体共同使用的公共产权,他们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用这些资源为自己服务,同时都无权排斥其他成员行使同样权利,具有产生“公地悲剧”的客观条件。因此,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公地悲剧”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一方面,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许多居民家庭可能完全放弃农业生产,专心从事旅游接待活动,村民尤其是年轻人不会主动传承当地文化,导致当地传统文化逐渐流失,乡村性大大削弱;另一方面,村民很可能无节制地使用公共资源,并向公共空间排放污水、废弃物与废气等,破墙开店、乱搭乱建以扩大自己的经营面积,从而使当地人文资源受到损害。作为较小消费容量和较大消费规模的冲突,拥挤现象也在意料之中,它不仅是乡村旅游者施予乡村旅游者的外部不经济,也是旅游者施予乡村居民的外部不经济,这种过度开发也会造成对乡村文化遗产等公共资源的破坏。
(五)利益纷争破坏社区和谐
乡村旅游的发展可能导致激烈的利益纷争,从而在心理上撕裂乡村社区。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利益分配可能引发了一些矛盾和冲突:一是一部分因经营乡村旅游得法而致富的农户与当地其他农户之间产生矛盾,二是旅游经营户之间因相互竞争而产生矛盾,三是外地旅游经营者与当地“农家乐”的矛盾,四是旅游经营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都有可能上升为冲突,从心理上撕裂乡村社区,损害乡村社区的和谐,不利于旅游地的持续发展。
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乡村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性(Rurality),客源地的城市性(Urbanity)与目的地的乡村性级差或梯度是乡村旅游的动力源泉。而乡村文化是乡村性的核心内容。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不仅是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乡村社区全面发展的要求。可从
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在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大力宣传乡村特色文化的价值
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所以在城乡文化对峙中,乡村文化处于明显劣势。不言而喻的事实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处于人类文化不同的发展阶段;一种普遍的看法是:现代城市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归宿。
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生活水平的落差更使乡土文化主体形成了自惭形秽的基本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通过农民对城市文化的模仿加快了城乡文化趋同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乡土文化无声凋谢。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乡土文化的独特价值,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保护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意义,但“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趋势似乎难以阻挡。正是在这个心理基础上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起来。因此,保护乡村文化就是促进乡村旅游。可以通过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来推动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调查、分类、研究和保护工作,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评定和鼓励来促进乡土特色文化的学习和继承,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提高特色乡土文化的知名度。外来人的重视、崇拜与追求可增强乡土文化主体乡下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心理的变化是乡村文化得以保护的心理基础。
(二)充分利用利益机制调动保护乡村特色文化的积极性
使农民通过保护乡村特色文化受益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乡村文化、进而保持旅游地乡村性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的本地化是旅游地农民受益的必备条件。实践证明,产业规模大并不一定等于农民收益高,所以发展乡村旅游既要满足产业化的需要,积极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又要对外来要素进行科学引导和规范,在规划制定、项目设计、利益分配等方面充分照顾当地农民的福利,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只有将乡村文化的传承、乡村性的保持与旅游地农民自身的利益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保护乡村文化、保持旅游地乡村性与他们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才能调动他们传承乡村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乡村特色文化得以保护,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才有可靠的基础。
(三)积极寻找旅游地农民和游客兴趣的结合点以实现“双赢”
实践证明,一般游客对乡村旅游景观及其原生态文化的要求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游客希望体验真实的乡村文化和景观,另一方面,游客无法忍受基础设施、卫生状态、舒适程度等方面的落后。也就是说,游客追求的反向性是有限度的、相对的、甚至是表面的,是在居住环境、生活习俗、文明传承等方面的反向性,而不是维持落后面貌的反向性。这就为在满足城市游客反向性需要的同时顺应农民的现代化需要提供了契机。可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在尽可能使乡村整体景观和氛围保持浓郁乡村性的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同时适应旅游业现代化的趋势。
(四)强力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文化的背景和依托,离开了特定的生态环境,乡村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失去生命力。目前,传统文化的保护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民族聚居地建成民族文化村;一种是异地集中保护,即在旅游地集中重建。从目前两种保护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前者的生命力要强于后者。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文化从本质上看就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方式,和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依存关系。乡村文化往往会和当地的生态环境交相辉映,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文生态系统。只有保护好乡村文化所依托的生态环境,才能保存鲜活的乡村文化。
(五)充分发挥乡村社区和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以遏制外部不经济
为了防止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公地悲剧”,遏制外部不经济,防止乡村文化资源的破坏,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具体来讲,就是充分发挥乡村社区和乡村旅
游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社区和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有可能克服乡村旅游的分散性弱点,开展品牌建设和营销,而且能从旅游地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在控制开发规模、保护旅游资源、协调利益关系、改变旅游地农民在外来企业面前的弱势地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而有助于保护乡村文化,促成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
(六)加强政府的调控和监管保证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政府在保护乡村文化和保障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方面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立法保护乡村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划确定乡村旅游开发的范围、规模、形式、容量等,做到适度开发,尽量避免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造成破坏;第三,政府可以通过财税和金融手段激励旅游经营者保护乡村传统文化面貌和“乡村性”。如意大利要求乡村旅游是在农业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规定旅游收入不得超过农业总收入的1/3,否则将提高税收比率。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3,(1)
2.金茨萍,金一萍,黄郁成.国外乡村旅游市场与经营研究综述[J].企业经济,2006,(6)
3.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2005,(1)
4.陈志学,金启宁.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谱写新篇章—访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省长张中伟[N].中国旅游报,2006-3-15
5.侯蕊玲.丽江拉市海乡村旅游脱贫调查案例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6.中央党校省部B班赴云南调研组.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与思考[N].中国旅游报,2006-6-28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文化建设关系探析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高谋洲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文化 关系 良性互动 摘要:乡村特有的文化传统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开发特别是游客进入无疑又会对乡村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只有大力宣传乡村特色文化的价值,充分利用利益机制,积极寻找旅游地农民和游客兴趣的结合点,强力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充分发挥乡村社区和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对乡村旅游经营的调控和监管,才能促成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乡村旅游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而兴起的一种旅游类型,源于欧洲。根据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是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从市场来看,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是大城市的居民。通过对游客的研究,国外学者发现游客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心理动机是喜欢乡村慢节奏和简单的生活方式、怀恋传统文化和田园风光,他们希望了解当地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不喜欢与其他游客伴行,急切地希望成为当地的临时一员。由此可见,乡村特有的文化传统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当然,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开发特别是游客进入无疑会对乡村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理清这种影响的方面和性质,扬其利,弃其弊,对保障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激励农民加强对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保护。国外的很多案例研究表明,乡村旅游有助于增强乡村社区的自豪感,保护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这些研究显示,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乡村社区的一些独特文化和历史传承鲜为人所知,处于逐渐衰微的状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发掘、包装和宣传当地的历史传承和独特文化,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增强了乡村社区的自豪感。在这一过程中,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当地政府总是会逐渐认识到乡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核心作用而加以保护、开发。而对于某些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其最好的保护方法是让它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组成部分。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就证明了这一点。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四川农民的文化意识逐渐增强,并意识到继承和保护本地文化特色的重要性。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更加注重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且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注重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宜人的生态景观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托。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生态价值会逐渐显现,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会随之逐渐增强。以云南省丽江玉龙县拉市海为例,该乡距离丽江市区8公里,同时又是丽江至香格里拉旅游路线的必经之地,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当地纳西族人民懂得了山水是资源、应共同使用保护的道理,进而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实际上,不独拉市海如此,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云南的束河镇等地方,人们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也在日益增强。在一些旅游村镇,涓涓清流环绕乡村,路边、庭院的花草树木都受到精心呵护,人与自然显得非常和谐。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农民形成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客观地讲,原生态的乡村文化
固然具有无穷魅力,但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中也有不少不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类自身健康的东西。而这些落后的东西可望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被取代。游客对乡村旅游地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接待服务水平和居民态度等方面十分关注,对卫生与安全的要求更高。这必然促使乡村旅游地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搞好给排水建设、美化保洁、道路整治、住房改造、厕所建设、生活垃圾处理,从而使当地农民形成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四川郫县农科村就是其中一例。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该村的交通、通信条件大大改善;村里还建设了专门的垃圾场和停车场;村民自觉修整庭院,更新、添置家庭设施。整个村庄环境优美,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农民公园”。应游客的要求,成都市青城镇“农家乐”接待户则大都订阅了报刊杂志,使业主们也开始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村民的卫生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意乱倒垃圾的现象大为减少。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乡村旅游的客源为大中城市中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参与乡村旅游主要是为了寻找宁静的乡村空间,感受淳朴的乡村文化,亲近自然,放松身心。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农民耳濡目染,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游客高品位精神追求的影响。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在给农民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对他们从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少数民族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云南和顺古镇的百年图书馆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成为农民学习的场所;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诚信的消费环境是乡村旅游地良好声誉的基石,而良好的声誉是乡村旅游地的生命所系。一方面,乡村旅游地农民学法守法的主动性会不断增强。在云南丽江拉市海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当地农民懂得了一些法律知识,明白了不索要小费、旅游投诉少、旅游形象才好的道理。另一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少地方建立了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一种新型的生产形式把村民联系起来,既有公平竞争又有相互合作,传统道德的约束和行政、行业组织的管理交互作用,农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观念和习惯得到强化。云南丽江、束河镇等地方,每天游人如织,且多年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
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尽管乡村旅游的发展依托于乡村文化,也可能对乡村文化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但理论研究和实证材料均显示,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可能冲击甚至破坏乡村文化,进而给乡村旅游带来伤害。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速文化趋同化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地农民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可能得到强化,文化趋同进程可能因此加速。现代城市文明是工业文化甚至后工业文化的代表,而乡村旅游地多数是传统文化的保留区,基本还以农耕文化为特征。在两种文化间,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作为现代城市文明载体的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于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环境中的人们是不可抗拒的诱惑。而有过这种享受的人又无权阻止、限制这些刚刚打开眼界的农民对外界事物的追求。很多传统文化就是在这种自觉自愿的向往美好的心态下,由于无人继承而消亡的。旅游是文化交汇的窗口,乡村旅游又是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文化交汇的最前沿。所以旅游地文化向外来文化趋同的问题在乡村旅游地尤其突出。城市游客大量进入使乡村的弱势文化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乡村旅游赖以依托的文化资源必将逐渐消失,这样,乡村对都市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丧失了。俄克斯(Oakes)指出,游客对原始民风民
俗的渴望与当地村民对现代生活的期盼是一对复杂的矛盾。
(二)不利于特色文化的保存和传承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扶持目标可能发生偏离,从而不利于乡村特色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反向性是乡村旅游的根本驱动力,它要求乡村与城市保持一定的差异。因此,保持与城市旅游供给的互补性和差异性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而现实中存在的城乡差距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尽快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不少地方政府支持乡村旅游发展也是着眼于此。如何在政府追求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保持城乡的反向性从而使乡村具有足够的旅游吸引力,是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三)标准化削弱特色旅游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标准化建设可能削弱乡村文化特色,进而削弱旅游地的“乡村性”。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就必须加强乡村旅游管理,而要加强乡村旅游管理就必须科学评价旅游设施配置情况和服务质量,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就必须进行标准化建设。但标准化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乡村文化特色。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保存乡村性,但在现实中,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建设可能导致乡村旅游地城镇化、商业化与飞地化,恰恰摧毁了乡村旅游的这个基础。因此,如何在开展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保持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是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的一个挑战。
(四)过度开发造成文化流失
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冲动可能引发过度开发行为,造成乡村文化资源的“公地悲剧”。在开放型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公权”与“私权”混杂,房产及家庭生活是私有产权,而乡村文化、当地整体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乡村旅游品牌都是相关主体共同使用的公共产权,他们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用这些资源为自己服务,同时都无权排斥其他成员行使同样权利,具有产生“公地悲剧”的客观条件。因此,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公地悲剧”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一方面,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许多居民家庭可能完全放弃农业生产,专心从事旅游接待活动,村民尤其是年轻人不会主动传承当地文化,导致当地传统文化逐渐流失,乡村性大大削弱;另一方面,村民很可能无节制地使用公共资源,并向公共空间排放污水、废弃物与废气等,破墙开店、乱搭乱建以扩大自己的经营面积,从而使当地人文资源受到损害。作为较小消费容量和较大消费规模的冲突,拥挤现象也在意料之中,它不仅是乡村旅游者施予乡村旅游者的外部不经济,也是旅游者施予乡村居民的外部不经济,这种过度开发也会造成对乡村文化遗产等公共资源的破坏。
(五)利益纷争破坏社区和谐
乡村旅游的发展可能导致激烈的利益纷争,从而在心理上撕裂乡村社区。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利益分配可能引发了一些矛盾和冲突:一是一部分因经营乡村旅游得法而致富的农户与当地其他农户之间产生矛盾,二是旅游经营户之间因相互竞争而产生矛盾,三是外地旅游经营者与当地“农家乐”的矛盾,四是旅游经营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都有可能上升为冲突,从心理上撕裂乡村社区,损害乡村社区的和谐,不利于旅游地的持续发展。
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乡村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性(Rurality),客源地的城市性(Urbanity)与目的地的乡村性级差或梯度是乡村旅游的动力源泉。而乡村文化是乡村性的核心内容。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不仅是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乡村社区全面发展的要求。可从
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在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大力宣传乡村特色文化的价值
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所以在城乡文化对峙中,乡村文化处于明显劣势。不言而喻的事实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处于人类文化不同的发展阶段;一种普遍的看法是:现代城市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归宿。
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生活水平的落差更使乡土文化主体形成了自惭形秽的基本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通过农民对城市文化的模仿加快了城乡文化趋同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乡土文化无声凋谢。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乡土文化的独特价值,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保护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意义,但“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趋势似乎难以阻挡。正是在这个心理基础上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起来。因此,保护乡村文化就是促进乡村旅游。可以通过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来推动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调查、分类、研究和保护工作,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评定和鼓励来促进乡土特色文化的学习和继承,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提高特色乡土文化的知名度。外来人的重视、崇拜与追求可增强乡土文化主体乡下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心理的变化是乡村文化得以保护的心理基础。
(二)充分利用利益机制调动保护乡村特色文化的积极性
使农民通过保护乡村特色文化受益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乡村文化、进而保持旅游地乡村性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的本地化是旅游地农民受益的必备条件。实践证明,产业规模大并不一定等于农民收益高,所以发展乡村旅游既要满足产业化的需要,积极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又要对外来要素进行科学引导和规范,在规划制定、项目设计、利益分配等方面充分照顾当地农民的福利,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只有将乡村文化的传承、乡村性的保持与旅游地农民自身的利益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保护乡村文化、保持旅游地乡村性与他们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才能调动他们传承乡村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乡村特色文化得以保护,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才有可靠的基础。
(三)积极寻找旅游地农民和游客兴趣的结合点以实现“双赢”
实践证明,一般游客对乡村旅游景观及其原生态文化的要求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游客希望体验真实的乡村文化和景观,另一方面,游客无法忍受基础设施、卫生状态、舒适程度等方面的落后。也就是说,游客追求的反向性是有限度的、相对的、甚至是表面的,是在居住环境、生活习俗、文明传承等方面的反向性,而不是维持落后面貌的反向性。这就为在满足城市游客反向性需要的同时顺应农民的现代化需要提供了契机。可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在尽可能使乡村整体景观和氛围保持浓郁乡村性的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同时适应旅游业现代化的趋势。
(四)强力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文化的背景和依托,离开了特定的生态环境,乡村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失去生命力。目前,传统文化的保护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民族聚居地建成民族文化村;一种是异地集中保护,即在旅游地集中重建。从目前两种保护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前者的生命力要强于后者。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文化从本质上看就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方式,和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依存关系。乡村文化往往会和当地的生态环境交相辉映,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文生态系统。只有保护好乡村文化所依托的生态环境,才能保存鲜活的乡村文化。
(五)充分发挥乡村社区和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以遏制外部不经济
为了防止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公地悲剧”,遏制外部不经济,防止乡村文化资源的破坏,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具体来讲,就是充分发挥乡村社区和乡村旅
游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社区和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有可能克服乡村旅游的分散性弱点,开展品牌建设和营销,而且能从旅游地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在控制开发规模、保护旅游资源、协调利益关系、改变旅游地农民在外来企业面前的弱势地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而有助于保护乡村文化,促成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
(六)加强政府的调控和监管保证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政府在保护乡村文化和保障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方面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立法保护乡村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划确定乡村旅游开发的范围、规模、形式、容量等,做到适度开发,尽量避免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造成破坏;第三,政府可以通过财税和金融手段激励旅游经营者保护乡村传统文化面貌和“乡村性”。如意大利要求乡村旅游是在农业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规定旅游收入不得超过农业总收入的1/3,否则将提高税收比率。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3,(1)
2.金茨萍,金一萍,黄郁成.国外乡村旅游市场与经营研究综述[J].企业经济,2006,(6)
3.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2005,(1)
4.陈志学,金启宁.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谱写新篇章—访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省长张中伟[N].中国旅游报,2006-3-15
5.侯蕊玲.丽江拉市海乡村旅游脱贫调查案例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6.中央党校省部B班赴云南调研组.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与思考[N].中国旅游报,2006-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