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汽车服务工程e

汽车行业何去何从

汽车产业是中国加入WTO后通常被认为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做出这种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中国的汽车关税水平较高,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散、小、乱,技术水平低等,由此而引出的结论往往是悲观的。然而,如果能够抓住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加快政策调整、体制改革和企业重组,培育和发展中国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并使之转化为竞争优势,那么中国 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则完全不同。

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情况看,中国汽车产业的形势是喜人的。一是汽车品种越来越多,新产品的上市不再是以季为单位、以月为单位了,几乎是一个星期就有一个新品种上市;二是汽车价格一直下调,连中高档车价也开始松动;三是国内民营企业及其他产业的企业纷纷介入汽车行业。这对加入WTO的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好兆头。

然而,汽车产业并没有表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和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经历一个“市场开放和充分竞争”的过程。从政策的角度说,尤其值得检讨和反思的是严格的市场进入管制政策和抑制性消费政策。由于严格的进入限制,加上产品品种和价格管制,形式上看中国有一百多家整车厂,但竞争是很不充分和受到扭曲的。抑制性的消费政策使已有的市场需求得不到释放,同时也使事实上并不充裕的生产能力处于过剩状态。

中国已初步形成相对齐全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这既是中国汽车产业新发展的起点,与许多后起国家相比,这样的起点也算一个优势。除此之外,中国发展汽车产业还有如下优势: 一是大国市场优势。这是所有优势中最为重要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且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汽车快速增长的初期,这一基本格局对所有的汽车生产者都不能不是巨大诱惑。但这里强调的大国市场优势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第一,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将使汽车产业链中的诸多环节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这将集中表现在整车装配和部分零部件生产上。贴近中国市场的独立研发需求也将产生;第二,中国的国内市场能够容纳多个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的进入,同时也可以为相当数量的内资和内资为主的企业提供足够大的竞争空间;第三,中国市场不仅巨大,而且呈现出显著的多层次性,对起步较晚、处在成长中的国内企业较为有利。 二是劳动力成本优势。80年代以来,汽车工业旨在提高资本密集度、降低劳动密集度的技术进步有所加快,但就汽车整车的成本构成看,工资成本仍占7%—10%,并且汽车强国的工资增长率远远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员工的工资加福利每小时大约在1至2美元,基本上相当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十至二十分之一。 三是具有较强的制造业整体能力,尤其是上游相关产业能力。与汽车产品相关的钢铁、机械产品、橡胶加工、纺织材料等,中国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产品成本上也有一定优势。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进入高加工度制造业为重点的增长阶段。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有一定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加工组装制造业将会逐步向我国转移。这一发展趋势无疑会增强中国在生产诸多汽车产品上的优势。

以上这些优势如果被利用好了,将会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巨大机会;但如果没有抓住这些机会,这些优势同样可以成为国外汽车巨头们击败中国对手的尖矛利剑。因此,在这个机会与威胁并存的时代,中国汽车业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才能在弱肉强食的当今世界汽车界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汽车行业要立足于开放,具体地说就是在WTO的框架下逐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顺应、利用而不是拒绝汽车产业全球化的潮流。首先,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能排除对汽车产业的某些必要保护,但又不能仅仅依赖于保护,要将立足点置于广泛、深入的国际竞争和分工合作中。第二,在开放中充分利用、培育自身的优势。关键是在开放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体制、战略和政策调整使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第三,大国优势

在诸多优势中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新模式中能够形成特色的。

新模式具体将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积极而充分的国内竞争环境。中国的汽车产业是分散而缺少积极有效地竞争。相对于今后二三十年中国可能具有的千万辆水平的生产和销售规模,目前百万辆的生产和销售量表明中国的汽车产业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更确切地说,几乎无法避免经历一个以选择优势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发掘市场需求潜力为目标的竞争过程。作为大国市场,有足够地容量和能力接受几乎所有具有积极意义的竞争。

当务之急是培育积极而充分竞争的国内市场环境,包括大幅度放宽行业进入限制,允许各类负责任的投资者特别是非国有投资者的进入;进一步打破部门和地区的行政性垄断,形成开放、统一的国内市场;规范竞争秩序,通过制度建设约束种种限制和扭曲积极竞争的行为等等。积极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是新模式成功的基础和关键,缺少这一条,其他将无从谈起。如果能够打好这个基础,完全有理由预见,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中国汽车产业就会出现一批初步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其中既包括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也会包括内资或内资为主的企业。这批企业将构成实现“大国竞争优势”目标的中坚。

2、着眼于全球战略的多个跨国公司进入与国内优秀企业自主发展并举。中国的大国市场,足以使正在形成中的国际上最大的五、六家跨国公司进入。一个重要的政策指向是支持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入世后关税水平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可有两种选择,一是对中国整车出口;一是在中国设厂生产。随着中国入世,应当适时放松或取消对外商投资在股权、国产化率等方面的限制,使其按照全球战略考虑决定在中国的产业配置,避免大规模的整车进口,或仅为在中国市场销售而大量进行低增加值组装的局面出现。尤其应鼓励跨国公司整车和零部件向外出口的努力。

另一个政策指向是鼓励跨国公司之间的积极竞争,许多行业的经验证明,这种竞争对产品更新、加快跨国公司向中国的技术转移、改进管理、降低成本都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鼓励内资或内资为主企业加快培育其核心竞争力,支持这些企业与外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乃至战略联盟,尤其要支持其在研发、品牌、营销体系等方面自主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努力。跨国公司进入与内资或内资为主企业的自主发展并不矛盾,中国的市场可以同时为两者提供足够大的空间。两者之间当然会有竞争,但更多的将是合作、联合、融合的关系,并最终整体上提高中国本土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3、开放中逐步融入汽车产业全球分工体系,将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净出口作为中长期目标。改变以往汽车产业链配置局限于国内,主要依赖国内市场和国内资源的思路和方法,分阶段地逐步融入汽车产业的全球采购、制造、销售、研发体系,合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放弃全面替代进口的目标,在整车上有进有出,集中力量发展具有市场和资源优势的部分产品,同时适当进口国内不生产或不具有优势的零部件产品,主要是高档车。 由于中国的汽车市场广大且处在成长期,能够支持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的大规模整车组装生产,并显示出良好的规模经济性,这一点将会与西班牙、加拿大等国有很大不同。但在一个适当长的时间后,有国际竞争力的整车产品出口较快增长是完全可以期待的。加入WTO后将放弃零部件国产化率的要求,部分零部件寻求境外采购。同时,国内有条件的零部件厂商要尽快向全球供应商的角色转变,逐步进入零部件国际贸易量加快增长的阶段。在中长期,力争实现汽车产业在开放度相当高水平上的净出口,并逐步提高其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这将意味着中国不仅是最大的汽车潜在消费需求国,同时也是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加工制造国。

4、以中低级别家用车为重点的中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首先着眼于适应中国汽车市场起步阶段的需求。在这一阶段,家用车是市场需求的重点,其中需求量最大的又是中低级别的家用轿车。其次,实施这一战略将有利于新企业的进入和竞争力的培育。中低级别的家用

车对企业在技术、管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要低,或者说进入障碍较小,这一点对内资或内资为主的企业是一个难得机遇。第三,如果中国在中低级别家用车生产上形成较大规模并具备一定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与中国相近的新兴国家市场上将会赢得较大机会。

5、面向全球市场的零部件工业重组。一方面,我国零部件企业受国内整车高国产化率配套政策的影响,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在企业组织形式上,普遍采取零部件生产与整车生产集中于一个集团,零部件生产主要满足本集团内部整车生产需要的方式。于是,零部件企业大都存在着批量小、成本高、技术开发能力低等问题。

零部件工业重组的第一阶段目标,是改变目前受企业集团和地域限制的状态,使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转变为全国性的供货商。在此基础上,第二阶段目标是积极参与跨国重组,借助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和销售网络以及零部件企业的自身努力,使一批有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逐步扮演全球供货商的角色。在中长期,中国的零部件产品进出口额占其总额的比重应高于整车产品。在此过程中,零部件企业数量相对减少,以模块化、系统集成为特征的零部件大企业将有所增加,国际上的零部件跨国公司和国内有潜力的零部件企业都有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

6、分阶段向产业增值链高端过渡。从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角度看,汽车产业后期国家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进口、KD组装、引进技术和规模生产、趋于成熟四个阶段。目前中国的汽车产业基本上处于兼有第二、三阶段特征的时期。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增值能力,应当成为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始终关注和追求的目标,但总体上要遵循分阶段向产业增值链高端过渡的规律。

与大国市场为基础的大规模生产,将会使跨国公司部分研发能力向中国的转移成为合理选择,特别是满足中国市场特定要求的研发会受到更多重视。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快技术转移的速度。其次,与优先发展中低级别家用车战略相一致,应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上率先突破,形成一定优势;同时,随着零部件企业的重组,应加快提升其技术开发能力,在部分零部件产品的研发上形成国际竞争力。再次,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成熟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研发人才的成长和成熟,国内的汽车研发力量将更多地介入全球汽车研发分工体系,并成为其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的汽车行业还是众多与汽车相关的行业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与机会。如果中国的企业能从中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同时借助入世后政策与市场的东风,那么中国汽车行业辉煌的一天就指日可待!

汽车行业何去何从

汽车产业是中国加入WTO后通常被认为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做出这种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中国的汽车关税水平较高,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散、小、乱,技术水平低等,由此而引出的结论往往是悲观的。然而,如果能够抓住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加快政策调整、体制改革和企业重组,培育和发展中国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并使之转化为竞争优势,那么中国 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则完全不同。

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情况看,中国汽车产业的形势是喜人的。一是汽车品种越来越多,新产品的上市不再是以季为单位、以月为单位了,几乎是一个星期就有一个新品种上市;二是汽车价格一直下调,连中高档车价也开始松动;三是国内民营企业及其他产业的企业纷纷介入汽车行业。这对加入WTO的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好兆头。

然而,汽车产业并没有表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和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经历一个“市场开放和充分竞争”的过程。从政策的角度说,尤其值得检讨和反思的是严格的市场进入管制政策和抑制性消费政策。由于严格的进入限制,加上产品品种和价格管制,形式上看中国有一百多家整车厂,但竞争是很不充分和受到扭曲的。抑制性的消费政策使已有的市场需求得不到释放,同时也使事实上并不充裕的生产能力处于过剩状态。

中国已初步形成相对齐全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这既是中国汽车产业新发展的起点,与许多后起国家相比,这样的起点也算一个优势。除此之外,中国发展汽车产业还有如下优势: 一是大国市场优势。这是所有优势中最为重要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且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汽车快速增长的初期,这一基本格局对所有的汽车生产者都不能不是巨大诱惑。但这里强调的大国市场优势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第一,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将使汽车产业链中的诸多环节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这将集中表现在整车装配和部分零部件生产上。贴近中国市场的独立研发需求也将产生;第二,中国的国内市场能够容纳多个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的进入,同时也可以为相当数量的内资和内资为主的企业提供足够大的竞争空间;第三,中国市场不仅巨大,而且呈现出显著的多层次性,对起步较晚、处在成长中的国内企业较为有利。 二是劳动力成本优势。80年代以来,汽车工业旨在提高资本密集度、降低劳动密集度的技术进步有所加快,但就汽车整车的成本构成看,工资成本仍占7%—10%,并且汽车强国的工资增长率远远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员工的工资加福利每小时大约在1至2美元,基本上相当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十至二十分之一。 三是具有较强的制造业整体能力,尤其是上游相关产业能力。与汽车产品相关的钢铁、机械产品、橡胶加工、纺织材料等,中国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产品成本上也有一定优势。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进入高加工度制造业为重点的增长阶段。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有一定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加工组装制造业将会逐步向我国转移。这一发展趋势无疑会增强中国在生产诸多汽车产品上的优势。

以上这些优势如果被利用好了,将会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巨大机会;但如果没有抓住这些机会,这些优势同样可以成为国外汽车巨头们击败中国对手的尖矛利剑。因此,在这个机会与威胁并存的时代,中国汽车业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才能在弱肉强食的当今世界汽车界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汽车行业要立足于开放,具体地说就是在WTO的框架下逐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顺应、利用而不是拒绝汽车产业全球化的潮流。首先,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能排除对汽车产业的某些必要保护,但又不能仅仅依赖于保护,要将立足点置于广泛、深入的国际竞争和分工合作中。第二,在开放中充分利用、培育自身的优势。关键是在开放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体制、战略和政策调整使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第三,大国优势

在诸多优势中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新模式中能够形成特色的。

新模式具体将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积极而充分的国内竞争环境。中国的汽车产业是分散而缺少积极有效地竞争。相对于今后二三十年中国可能具有的千万辆水平的生产和销售规模,目前百万辆的生产和销售量表明中国的汽车产业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更确切地说,几乎无法避免经历一个以选择优势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发掘市场需求潜力为目标的竞争过程。作为大国市场,有足够地容量和能力接受几乎所有具有积极意义的竞争。

当务之急是培育积极而充分竞争的国内市场环境,包括大幅度放宽行业进入限制,允许各类负责任的投资者特别是非国有投资者的进入;进一步打破部门和地区的行政性垄断,形成开放、统一的国内市场;规范竞争秩序,通过制度建设约束种种限制和扭曲积极竞争的行为等等。积极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是新模式成功的基础和关键,缺少这一条,其他将无从谈起。如果能够打好这个基础,完全有理由预见,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中国汽车产业就会出现一批初步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其中既包括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也会包括内资或内资为主的企业。这批企业将构成实现“大国竞争优势”目标的中坚。

2、着眼于全球战略的多个跨国公司进入与国内优秀企业自主发展并举。中国的大国市场,足以使正在形成中的国际上最大的五、六家跨国公司进入。一个重要的政策指向是支持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入世后关税水平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可有两种选择,一是对中国整车出口;一是在中国设厂生产。随着中国入世,应当适时放松或取消对外商投资在股权、国产化率等方面的限制,使其按照全球战略考虑决定在中国的产业配置,避免大规模的整车进口,或仅为在中国市场销售而大量进行低增加值组装的局面出现。尤其应鼓励跨国公司整车和零部件向外出口的努力。

另一个政策指向是鼓励跨国公司之间的积极竞争,许多行业的经验证明,这种竞争对产品更新、加快跨国公司向中国的技术转移、改进管理、降低成本都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鼓励内资或内资为主企业加快培育其核心竞争力,支持这些企业与外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乃至战略联盟,尤其要支持其在研发、品牌、营销体系等方面自主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努力。跨国公司进入与内资或内资为主企业的自主发展并不矛盾,中国的市场可以同时为两者提供足够大的空间。两者之间当然会有竞争,但更多的将是合作、联合、融合的关系,并最终整体上提高中国本土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3、开放中逐步融入汽车产业全球分工体系,将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净出口作为中长期目标。改变以往汽车产业链配置局限于国内,主要依赖国内市场和国内资源的思路和方法,分阶段地逐步融入汽车产业的全球采购、制造、销售、研发体系,合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放弃全面替代进口的目标,在整车上有进有出,集中力量发展具有市场和资源优势的部分产品,同时适当进口国内不生产或不具有优势的零部件产品,主要是高档车。 由于中国的汽车市场广大且处在成长期,能够支持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的大规模整车组装生产,并显示出良好的规模经济性,这一点将会与西班牙、加拿大等国有很大不同。但在一个适当长的时间后,有国际竞争力的整车产品出口较快增长是完全可以期待的。加入WTO后将放弃零部件国产化率的要求,部分零部件寻求境外采购。同时,国内有条件的零部件厂商要尽快向全球供应商的角色转变,逐步进入零部件国际贸易量加快增长的阶段。在中长期,力争实现汽车产业在开放度相当高水平上的净出口,并逐步提高其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这将意味着中国不仅是最大的汽车潜在消费需求国,同时也是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加工制造国。

4、以中低级别家用车为重点的中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首先着眼于适应中国汽车市场起步阶段的需求。在这一阶段,家用车是市场需求的重点,其中需求量最大的又是中低级别的家用轿车。其次,实施这一战略将有利于新企业的进入和竞争力的培育。中低级别的家用

车对企业在技术、管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要低,或者说进入障碍较小,这一点对内资或内资为主的企业是一个难得机遇。第三,如果中国在中低级别家用车生产上形成较大规模并具备一定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与中国相近的新兴国家市场上将会赢得较大机会。

5、面向全球市场的零部件工业重组。一方面,我国零部件企业受国内整车高国产化率配套政策的影响,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在企业组织形式上,普遍采取零部件生产与整车生产集中于一个集团,零部件生产主要满足本集团内部整车生产需要的方式。于是,零部件企业大都存在着批量小、成本高、技术开发能力低等问题。

零部件工业重组的第一阶段目标,是改变目前受企业集团和地域限制的状态,使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转变为全国性的供货商。在此基础上,第二阶段目标是积极参与跨国重组,借助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和销售网络以及零部件企业的自身努力,使一批有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逐步扮演全球供货商的角色。在中长期,中国的零部件产品进出口额占其总额的比重应高于整车产品。在此过程中,零部件企业数量相对减少,以模块化、系统集成为特征的零部件大企业将有所增加,国际上的零部件跨国公司和国内有潜力的零部件企业都有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

6、分阶段向产业增值链高端过渡。从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角度看,汽车产业后期国家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进口、KD组装、引进技术和规模生产、趋于成熟四个阶段。目前中国的汽车产业基本上处于兼有第二、三阶段特征的时期。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增值能力,应当成为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始终关注和追求的目标,但总体上要遵循分阶段向产业增值链高端过渡的规律。

与大国市场为基础的大规模生产,将会使跨国公司部分研发能力向中国的转移成为合理选择,特别是满足中国市场特定要求的研发会受到更多重视。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快技术转移的速度。其次,与优先发展中低级别家用车战略相一致,应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上率先突破,形成一定优势;同时,随着零部件企业的重组,应加快提升其技术开发能力,在部分零部件产品的研发上形成国际竞争力。再次,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成熟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研发人才的成长和成熟,国内的汽车研发力量将更多地介入全球汽车研发分工体系,并成为其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的汽车行业还是众多与汽车相关的行业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与机会。如果中国的企业能从中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同时借助入世后政策与市场的东风,那么中国汽车行业辉煌的一天就指日可待!


相关文章

  • 监理收费标准(新)
  • 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监理与相 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 闽价房[2007]273号 各市.县(区)物价局.建设局: 现将<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670号) ...查看


  • 中央企业及主营业务
  • 中央企业主业(第一批) 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原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开采,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及其它化工产品的生产.储运及贸易,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及贸易相关工程技术研究与服务 2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原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开采 石油 ...查看


  • 工程技术服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工程技术服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核心提示:工程技术服务项目投资环境分析,工程技术服务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工程技术服务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工程技术服务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工程技 ...查看


  • 最新监理取费标准2007__670号文
  • 附: 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行为,维护发包人和监理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应当遵循公开.公平 ...查看


  • 湖南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标准
  • 湖南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标准 发布日期:2010-11-23 字号:[ 大 中 小 ] 湖南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标准 湖南省物价局关于印发<湖南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和<湖南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 ...查看


  • 汽车修理工程技术人员最新个人年度总结
  • 汽车修理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岗位 =个人原创,有效防止雷同,欢迎下载= 转眼之间,一年的光阴又将匆匆逝去.回眸过去的一年,在×××(改成汽车修理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所在的单位)汽车修理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岗位上,我始终秉承着"在岗一分钟,尽职 ...查看


  • 招聘单位信息
  • 招聘单位:天津丰津汽车传动部件有限公司 招聘专业 招聘人数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高职) 10人 招聘单位:湖南省怀化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招聘专业 招聘人数 电气技术教育(5年制) 2人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5年制) 1人 机械制造工艺教育(5年制 ...查看


  • 黑龙江省造价咨询收费标准
  • 黑龙江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 黑价协[2008]第14号 关于发布<黑龙江省加上工程造价咨询行业服务收费 标准>的通知 各市(行署)建设局(建委).省直有关厅(局).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及相关单位: 现将<黑龙江省建设工程工程 ...查看


  • 广西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标准表
  • 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价局关于我区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问题的通知 (桂价费[2012]24号) 各市.县(区) 物价局: 为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行为, 维护委托双方的合法权益, 促进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根据< ...查看


  • 2014年江苏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标准
  •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导航 办事 | 行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计价焦点| 造价协会 | 计价软件 | 价格信息 | 建材资讯| 询价报价 | 咨询企业 | 造价师泰兴 | 下载中心 | 学习交流 | 造价期刊 | 企业之窗 | 专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