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_陈情表_中的四情

2007.12文学教育

鉴赏者

梅晓华

解读陈情

表中的四情

近日,笔者在教授《陈情表》一文时,深被其中强烈的巨大的感情力量所震撼,文章尽情传达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四情”的感人魅力。

一、相依为命之亲情情感人

开篇以“臣以险畔,夙遭闵凶”领起,接着从两个层面写“险畔”与“闵凶”,以此来铺陈祖孙之间血浓于水的骨肉至亲。第一个层面着重突出自己幼小时“孤弱”: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实为孤;臣少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实为弱。当然如果孩子身体健康,祖母操心费力尚可少,些,而当时是“九岁不行”这就含蓄地表明祖母抚养作者这一孤弱之人至于成人自立,是何等艰难不易!何等含辛茹苦!也含蓄地表明祖母对自己深情义重,并照应下文的“臣。第二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个层面着重突出“无人待亲”: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其中“鲜”为“无”义,这几句实讲李家三代独脉单传,自己儿小不济于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孓立,形影相吊”,这几句交待自己独支门户,孤独凄凉败落之家境。“而刘夙婴疾病”,一个“而”字自然转到“待亲”问题上:对他有养育大恩的祖母长年卧病不起,正需孙儿“侍汤药”以尽孝。至此以时间为序,写出了李密与祖母“更相为命”,不能彼此分离的

骨肉至亲。

读到这,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这个“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九岁不行”,又是“既无伯,缺亲无故,叔,终鲜兄弟”

又没有童仆的清贫之家的三世单传的孤根弱苗的成长,饱蘸着祖母无尽关顾之爱,倾注了祖母无尽矜悯之情,耗费了祖母无尽操劳之苦,可以说,祖母虔诚不渝地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智慧乃至生命放在作者的抚养上,这一切又怎是祖母的一个“爱”字了得?对此,李密是深切感受到了,他也是像祖母爱他一样深爱着祖母。《晋书・李密传》中写道:“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可见李密对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和依附的紧密。这一切不正是祖孙俩相依为命的亲情见证吗?

亲情因至真至诚至纯而更显其宝贵,亲情因无悔付出而彰显其伟大,亲情又因战胜苦难与不幸而催人泪下。李密与祖母演绎的就是这种永恒的亲情。

二、进退两难之恩情衷动人

一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开启第二段对武帝恩情的陈述,本句既是对晋武帝的最高颂扬,又是作者对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沐浴”一词隐喻作者犹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润而茁壮成长。接着具体陈述事实:一是太守推举作者为“孝

《》

鉴赏者

廉”,这是褒德;二是刺史举荐,这是称才,三作者为“秀才”

是面对作者“辞不赴命”,接着当朝又是“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句中自然表现出皇恩浩荡,感恩戴德之意。

面对最高统治者的一再提拔,特别厚爱,李密一句“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殒首所能上报”表达了自己诚惶诚恐,肝脑涂地亦难报圣恩之情。“诏书切峻”“郡县逼迫”“州司临门”,接二连三的催逼,作者摆出了自己两难矛盾心理: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一边是对自己这一俘臣提拔再三皇恩浩荡的武帝,有知遇之恩;一边是含辛茹苦把自己养育成人的祖母,有养育之恩。两恩都需报答,最后自然产生“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一两难结论,其中既有对武帝不了解自己苦衷之抱怨还有对他的感恩之情,又有对祖母的感恩之心,更有内心无尽委屈不为人所理解的苦闷,句句有情,处处合理,动人肺腑。

三、天下大理之孝情服人

面对两难处境,作者首先搬出武帝“以孝治天下”这一治国纲领,作为自己选择守孝的依据,也是作者“辞不赴命”的有力武器。既是为自己辩护,又含蓄表达了自己在遵守武帝政治纲领,这本身也是对皇恩的一种感激。接着作者用“且臣”以下十句彻底交待自己的历史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既打消了武帝的疑虑,又交待了自己作为“亡国贱俘”深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完全应当“士为知己者死”,理应肝脑涂地,说明自己既不是守节蜀汉,也不是拒官新朝,理应知恩图报。

情理

服人

从情理出发尽管得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结论,说明“辞不就职”的原因,但作者还没有讲明自己对忠君报国之“忠情”的最后处理,而这也正是晋武帝最想知道的,如果作者处理不好,武帝依然会认为作者是“循私情”,而不“报国恩”,给人依然有“行孝”为虚“矜名节”为实之嫌疑。

所以,作者在最后提出解决忠孝矛盾的办法,并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先以两人年龄数字对比,自然得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的结论,这一结论其实也是告诉武帝“报国恩”与“循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矛盾,这也是自己先孝后忠抉择的有力依据。接着作者以乌鸦长大后寻食反哺老鸦的生动比喻,说明养老送终乃人之天性,也是“孝”治天下的本性所在,这是其一,第二,作者明确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后,再摆出“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事实,

既然如此,那究竟为何迟迟不“赴命”呢?如果仅以治国纲领作为选择守孝的依据,自然说服力不够,仍然给人以搪塞之嫌,借口之嫌,守节之嫌。所以,作者接着叙述了刘氏的病情:“日薄西山”并进一步交待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既然祖孙情深,如今祖母将逝,作为孙儿的作者此时此刻如不守在床前服侍,那还叫什么“行孝”?大理大情不合于国家的施政方针,小理小情不合于个人的祖孙深情,作者自然“是以区区不能废,自然“辞不就职”,这一理远”

所当然的结论让人折服。

四、孝后尽忠之忠情

抉择

文学教育2007.12

“皇天后土”之神灵来证明和保证自己句句属实,毫无欺诈。当然,印证的作用远不在于使武帝深信其事,意义更在于使武帝感到,即使不从作者处境考虑,而从“以孝治天下”这个手段出发,成全了作者短时的请求,就可宣扬自己政治纲领,可收买民心,可服俘臣,可动神灵,可安慰并感动作者,一举五得,何乐而不为?第三,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最后表达“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这比“尽节于陛之日长”之忠情更进一步:活着不惜人头落地,死了也要结草衔环。尽管实质是为了,但作者对武帝的极“听臣微志”

其钟爱、无比尊敬、十分殷勤的心情溢于言表,使武帝越发深感作者陈情的诚挚和苦心。

最后作者有意以一个降臣的口吻表达自己对武帝格外恭谨卑谦: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这恰好极大地满足了新朝君主的权威欲和虚荣心,以及他所希望听到的降臣朴实、真切、忠贞而又能扣人心弦,令人怜悯的言语。

综观全文,作者以“四情”来谋篇布局,读来让人倍感其间倾注着李密无尽的苦心与超群的才智,也倾洒着李密难言的辛酸与无边的泪水,以及复杂而又热烈的爱恨情仇。纵铁石心肠,焉能不为之动容!又怎能不使武帝动心动情!据《晋书・李密传》:“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华阳国志》记载:“(武帝)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足见李密的“四情”情真意切、动人肺腑。

梅晓华,教师,现居武汉。

2007.12文学教育

鉴赏者

梅晓华

解读陈情

表中的四情

近日,笔者在教授《陈情表》一文时,深被其中强烈的巨大的感情力量所震撼,文章尽情传达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四情”的感人魅力。

一、相依为命之亲情情感人

开篇以“臣以险畔,夙遭闵凶”领起,接着从两个层面写“险畔”与“闵凶”,以此来铺陈祖孙之间血浓于水的骨肉至亲。第一个层面着重突出自己幼小时“孤弱”: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实为孤;臣少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实为弱。当然如果孩子身体健康,祖母操心费力尚可少,些,而当时是“九岁不行”这就含蓄地表明祖母抚养作者这一孤弱之人至于成人自立,是何等艰难不易!何等含辛茹苦!也含蓄地表明祖母对自己深情义重,并照应下文的“臣。第二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个层面着重突出“无人待亲”: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其中“鲜”为“无”义,这几句实讲李家三代独脉单传,自己儿小不济于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孓立,形影相吊”,这几句交待自己独支门户,孤独凄凉败落之家境。“而刘夙婴疾病”,一个“而”字自然转到“待亲”问题上:对他有养育大恩的祖母长年卧病不起,正需孙儿“侍汤药”以尽孝。至此以时间为序,写出了李密与祖母“更相为命”,不能彼此分离的

骨肉至亲。

读到这,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这个“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九岁不行”,又是“既无伯,缺亲无故,叔,终鲜兄弟”

又没有童仆的清贫之家的三世单传的孤根弱苗的成长,饱蘸着祖母无尽关顾之爱,倾注了祖母无尽矜悯之情,耗费了祖母无尽操劳之苦,可以说,祖母虔诚不渝地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智慧乃至生命放在作者的抚养上,这一切又怎是祖母的一个“爱”字了得?对此,李密是深切感受到了,他也是像祖母爱他一样深爱着祖母。《晋书・李密传》中写道:“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可见李密对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和依附的紧密。这一切不正是祖孙俩相依为命的亲情见证吗?

亲情因至真至诚至纯而更显其宝贵,亲情因无悔付出而彰显其伟大,亲情又因战胜苦难与不幸而催人泪下。李密与祖母演绎的就是这种永恒的亲情。

二、进退两难之恩情衷动人

一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开启第二段对武帝恩情的陈述,本句既是对晋武帝的最高颂扬,又是作者对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沐浴”一词隐喻作者犹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润而茁壮成长。接着具体陈述事实:一是太守推举作者为“孝

《》

鉴赏者

廉”,这是褒德;二是刺史举荐,这是称才,三作者为“秀才”

是面对作者“辞不赴命”,接着当朝又是“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句中自然表现出皇恩浩荡,感恩戴德之意。

面对最高统治者的一再提拔,特别厚爱,李密一句“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殒首所能上报”表达了自己诚惶诚恐,肝脑涂地亦难报圣恩之情。“诏书切峻”“郡县逼迫”“州司临门”,接二连三的催逼,作者摆出了自己两难矛盾心理: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一边是对自己这一俘臣提拔再三皇恩浩荡的武帝,有知遇之恩;一边是含辛茹苦把自己养育成人的祖母,有养育之恩。两恩都需报答,最后自然产生“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一两难结论,其中既有对武帝不了解自己苦衷之抱怨还有对他的感恩之情,又有对祖母的感恩之心,更有内心无尽委屈不为人所理解的苦闷,句句有情,处处合理,动人肺腑。

三、天下大理之孝情服人

面对两难处境,作者首先搬出武帝“以孝治天下”这一治国纲领,作为自己选择守孝的依据,也是作者“辞不赴命”的有力武器。既是为自己辩护,又含蓄表达了自己在遵守武帝政治纲领,这本身也是对皇恩的一种感激。接着作者用“且臣”以下十句彻底交待自己的历史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既打消了武帝的疑虑,又交待了自己作为“亡国贱俘”深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完全应当“士为知己者死”,理应肝脑涂地,说明自己既不是守节蜀汉,也不是拒官新朝,理应知恩图报。

情理

服人

从情理出发尽管得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结论,说明“辞不就职”的原因,但作者还没有讲明自己对忠君报国之“忠情”的最后处理,而这也正是晋武帝最想知道的,如果作者处理不好,武帝依然会认为作者是“循私情”,而不“报国恩”,给人依然有“行孝”为虚“矜名节”为实之嫌疑。

所以,作者在最后提出解决忠孝矛盾的办法,并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先以两人年龄数字对比,自然得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的结论,这一结论其实也是告诉武帝“报国恩”与“循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矛盾,这也是自己先孝后忠抉择的有力依据。接着作者以乌鸦长大后寻食反哺老鸦的生动比喻,说明养老送终乃人之天性,也是“孝”治天下的本性所在,这是其一,第二,作者明确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后,再摆出“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事实,

既然如此,那究竟为何迟迟不“赴命”呢?如果仅以治国纲领作为选择守孝的依据,自然说服力不够,仍然给人以搪塞之嫌,借口之嫌,守节之嫌。所以,作者接着叙述了刘氏的病情:“日薄西山”并进一步交待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既然祖孙情深,如今祖母将逝,作为孙儿的作者此时此刻如不守在床前服侍,那还叫什么“行孝”?大理大情不合于国家的施政方针,小理小情不合于个人的祖孙深情,作者自然“是以区区不能废,自然“辞不就职”,这一理远”

所当然的结论让人折服。

四、孝后尽忠之忠情

抉择

文学教育2007.12

“皇天后土”之神灵来证明和保证自己句句属实,毫无欺诈。当然,印证的作用远不在于使武帝深信其事,意义更在于使武帝感到,即使不从作者处境考虑,而从“以孝治天下”这个手段出发,成全了作者短时的请求,就可宣扬自己政治纲领,可收买民心,可服俘臣,可动神灵,可安慰并感动作者,一举五得,何乐而不为?第三,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最后表达“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这比“尽节于陛之日长”之忠情更进一步:活着不惜人头落地,死了也要结草衔环。尽管实质是为了,但作者对武帝的极“听臣微志”

其钟爱、无比尊敬、十分殷勤的心情溢于言表,使武帝越发深感作者陈情的诚挚和苦心。

最后作者有意以一个降臣的口吻表达自己对武帝格外恭谨卑谦: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这恰好极大地满足了新朝君主的权威欲和虚荣心,以及他所希望听到的降臣朴实、真切、忠贞而又能扣人心弦,令人怜悯的言语。

综观全文,作者以“四情”来谋篇布局,读来让人倍感其间倾注着李密无尽的苦心与超群的才智,也倾洒着李密难言的辛酸与无边的泪水,以及复杂而又热烈的爱恨情仇。纵铁石心肠,焉能不为之动容!又怎能不使武帝动心动情!据《晋书・李密传》:“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华阳国志》记载:“(武帝)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足见李密的“四情”情真意切、动人肺腑。

梅晓华,教师,现居武汉。


相关文章

  • 可爱的葡萄我的儿--[葡萄月令]解析
  • 教学大参考·文本解读 晋武帝征召,想起"伴君如伴虎"的名言,连是福是祸都难定论,李密怎么敢冒险奉诏出仕,又怎么敢拒绝接受晋武帝的征召命令? 所以,李密对晋武帝的征召命令,既不敢说真话---难以接受,又不能说假话---乐于 ...查看


  • 文言文阅读技巧刍议
  • 摘 要:文言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同时也是高考中失分较多的部分.故在此对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有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技巧:分析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的必考试题,也是灌输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查看


  • 人教版必修5课标解读_语文_课标解读_人教版
  • 人教版必修5课标解读 一.构成 语文必修5由小说.古代散文.文艺学论文.自然科学论文四个单元构成. 二.要求 <课标>对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提出了以下八个方面的要求: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 ...查看


  • 陈情表获奖说课稿(共7篇)
  • 篇一:陈情表说课稿 以"孝"为本 以"情"纬文 --<陈情表>说课稿 襄阳市田家炳中学谭辉 一.说教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陈情表>选自人教版必修五第 ...查看


  • 高中语文课程目录
  • 第一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 第一单元 1 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 长沙 采桑子 2 中国现代诗三首 再别康桥 死水 赞美 3 * 中国当代诗三首 错误 致橡树 面朝大海,春暖花 4 *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 ...查看


  • 陈情表 第一课时
  • <陈情表>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分析课文第一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 ...查看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教材目录(全)
  • 高中语文辅导网 http://www.yuwenfudao.com 第一册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 *沁 园春长沙 毛 沁 园春长沙-------------------毛 2 诗两首 雨巷 ---------------------戴望舒 ...查看


  • 陈情表与项脊轩志赏析
  • 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 <陈情表>与<项脊轩志>赏析 ○赵同宇 刘国勤 感人心者,情为首也.古人在动笔伊始,蕴浓情于腹内,诉真情于笔端,显至情于君子.因此,大凡仁君在读了<陈情表>和<项脊轩志>之 ...查看


  • 高二语文必修5理解性默写
  • 必修五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1.<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 ." 2.<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 ,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