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宋占美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7期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情况, 呼唤本科层次的技术型教育, 然而, 目前如何推进新建职业类本科院校发展技术型教育的发展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中。针对此现状, 文章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构建技术本科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以强化职业能力为主线, 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实践教学, 创建了“人文化的通识类课程、职业化和特色化的专业类课程、专业化的技能类课程、全息化的实践类课程、个性化的专业和技能选修类课程、开放化与渗透化的创业教育指导类课程”为一体的技术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技术本科 学前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宋占美(1976- ),女, 山东济南人, 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 讲师, 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山东济南250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青年基金项目“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综合实践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CHA0702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126-03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系列基本由学术型教育、工程型教育以及专科层次的技术型教育(高职) 院校组成, 本科层次的技术型教育较为缺少。截至2007年11月,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总数已达到198所, 约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1/3。专科类院校升入本科后如何定位, 如何找准办学优势, 办出特色, 探索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大学的技术本科的道路等问题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中。山东英才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08年由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 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是第一批升本的专业, 而学前教育专业升本后如何发展, 也是我们长期以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基于实践经验对技术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得出了如下结论。
一、面向幼教机构, 根据岗位需求, 明确培养目标
(一) 岗位需求
1.国家宏观的发展需要。2006年, 我国学前三年的入园率是42.05%,3~6岁的孩子还有一半未能接受学前教育。与此同时, 世界幼儿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了四大趋势:重视幼儿园——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研究; 研究范围拓展到0岁, 特别重视3岁前儿童教育的研究; 重视缺陷儿童康复
教育的研究; 重视幼儿教育质量的评估。而我国提供这些方面的服务机构相对较少, 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共同举办更多的托幼教服务机构, 需要高校培养具备创业潜质与创新精神的学前教育的管理者和创业者, 以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市场的发展需求。从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 当前幼教师资市场比较缺乏高学历、高素质的新型师资, 幼儿教师实现专科化甚至本科化已是大势所趋。据调查, 各幼儿园渴求“热爱幼儿教育、学历较高、有一定教研能力、幼儿教育理念新、教学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心态好、愿意长期在幼儿园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其中,“热爱幼儿教育, 本科毕业, 并且愿意长期在一线工作”成为多数幼教机构, 特别是国内较好的幼教机构选择毕业生的首要条件。目前学术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注重培养以学术能力为主的研究型人才, 而市场急需的面向托幼教机构一线的“应用型”高学历人才却很稀缺。
(二) 技术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依据教育部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总体精神, 以及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的精神, 笔者经过对托幼教机构人才需求和学术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调研, 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 将我院技术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面向托幼教机构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具备创业潜质与创新精神的管理者。具体而言, 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的培养目标:
1.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他们需要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此外, 他们还应该具备学前艺术教育和儿童英语口语教学的知识。
2.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学生需要在掌握幼儿教育规律的基础上, 具备幼儿心理分析能力, 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 以便能够较好地分析、处理实际问题和突发事件。
3.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学生应具备协作能力、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从而表现出较高的职业素质。
4.熟悉相关的政策及专业发展动向。此专业的学生需要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并需要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了解现代化幼儿教育理念, 从而培养他们的幼儿园管理能力和创业潜质。
二、调整课程结构, 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从培养一线高素质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角度来看, 传统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存在着一些弊端:课程设置陈旧, 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课程设置与就业去向、就业要求不符, 教学方法与就业脱节等。师资培养的课程方案缺乏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 很难培养出面向幼教机构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
技术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宋占美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7期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情况, 呼唤本科层次的技术型教育, 然而, 目前如何推进新建职业类本科院校发展技术型教育的发展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中。针对此现状, 文章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构建技术本科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以强化职业能力为主线, 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实践教学, 创建了“人文化的通识类课程、职业化和特色化的专业类课程、专业化的技能类课程、全息化的实践类课程、个性化的专业和技能选修类课程、开放化与渗透化的创业教育指导类课程”为一体的技术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技术本科 学前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宋占美(1976- ),女, 山东济南人, 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 讲师, 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山东济南250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青年基金项目“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综合实践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CHA0702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126-03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系列基本由学术型教育、工程型教育以及专科层次的技术型教育(高职) 院校组成, 本科层次的技术型教育较为缺少。截至2007年11月,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总数已达到198所, 约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1/3。专科类院校升入本科后如何定位, 如何找准办学优势, 办出特色, 探索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大学的技术本科的道路等问题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中。山东英才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08年由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 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是第一批升本的专业, 而学前教育专业升本后如何发展, 也是我们长期以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基于实践经验对技术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得出了如下结论。
一、面向幼教机构, 根据岗位需求, 明确培养目标
(一) 岗位需求
1.国家宏观的发展需要。2006年, 我国学前三年的入园率是42.05%,3~6岁的孩子还有一半未能接受学前教育。与此同时, 世界幼儿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了四大趋势:重视幼儿园——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研究; 研究范围拓展到0岁, 特别重视3岁前儿童教育的研究; 重视缺陷儿童康复
教育的研究; 重视幼儿教育质量的评估。而我国提供这些方面的服务机构相对较少, 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共同举办更多的托幼教服务机构, 需要高校培养具备创业潜质与创新精神的学前教育的管理者和创业者, 以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市场的发展需求。从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 当前幼教师资市场比较缺乏高学历、高素质的新型师资, 幼儿教师实现专科化甚至本科化已是大势所趋。据调查, 各幼儿园渴求“热爱幼儿教育、学历较高、有一定教研能力、幼儿教育理念新、教学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心态好、愿意长期在幼儿园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其中,“热爱幼儿教育, 本科毕业, 并且愿意长期在一线工作”成为多数幼教机构, 特别是国内较好的幼教机构选择毕业生的首要条件。目前学术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注重培养以学术能力为主的研究型人才, 而市场急需的面向托幼教机构一线的“应用型”高学历人才却很稀缺。
(二) 技术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依据教育部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总体精神, 以及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的精神, 笔者经过对托幼教机构人才需求和学术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调研, 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 将我院技术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面向托幼教机构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具备创业潜质与创新精神的管理者。具体而言, 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的培养目标:
1.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他们需要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此外, 他们还应该具备学前艺术教育和儿童英语口语教学的知识。
2.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学生需要在掌握幼儿教育规律的基础上, 具备幼儿心理分析能力, 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 以便能够较好地分析、处理实际问题和突发事件。
3.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学生应具备协作能力、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从而表现出较高的职业素质。
4.熟悉相关的政策及专业发展动向。此专业的学生需要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并需要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了解现代化幼儿教育理念, 从而培养他们的幼儿园管理能力和创业潜质。
二、调整课程结构, 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从培养一线高素质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角度来看, 传统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存在着一些弊端:课程设置陈旧, 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课程设置与就业去向、就业要求不符, 教学方法与就业脱节等。师资培养的课程方案缺乏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 很难培养出面向幼教机构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