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公式整理

高中数学必修一公式

一、集合1、含义与表示:(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2、集合间的关系:子集:对任意x ∈A ,都有 x ∈B ,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A ⊆B 真子集:若A 是B 的子集,且在B 中至少存在一个元素不属于A ,则A 是B 的真子集, 记作A ⊂B 集合相等:若:A ⊆B , B ⊆A , 则A =B

3.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 不属于:∉ 空集:φ

4、集合的运算:并集:由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并集,记为 A B

交集:由集合A 和集合B 中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交集,记为A B 补集:在全集U 中,由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补集,记为C U A 5.集合{a 1, a 2,

, a n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

*

6.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二、函数的奇偶性

1、定义: 奇函数 f (– x ) = – f ( x ) ,偶函数 f (–x ) = f ( x ) (注意定义域) 2、性质:(1)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成轴对称图形;

(3)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 (4)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三、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对于定义域为D 的函数f ( x ),若任意的x 1, x2∈D ,且x 1

① f ( x1 ) f ( x1 ) – f ( x2 ) f ( x )是增函数 ② f ( x1 ) > f ( x 2 ) f ( x1 ) – f ( x2 ) > 0 f ( x )是减函数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同增异减 四、指数与指数函数 1、幂的运算法则:

(1)a m • a n = a m + n ,(2)a ÷a =a

n

m

n

m -n

,(3)( a m ) n = a m n (4)( ab ) n = a n • b n

n

-11a n ⎛a ⎫-n n 0m

(5) ⎪=n (6)a = 1 ( a≠0) (7)a =n (8)a =a (9)a m =

n a b ⎝b ⎭a

n

2、根式的性质

(1

)n =a .

⎧a , a ≥0

(2)当n

=a ; 当n

=|a |=⎨.

-a , a

3、指数函数y = a x (a > 0且a ≠1) 的性质:

(1)定义域:R ; 值域:( 0 , +∞) (2)图象过定点(0,1)

4.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log a N =b ⇔a b =N (a >0, a ≠1, N >0) .

五、对数与对数函数 1. 对数的运算法则:

log N

(1)a b = N b = log a N (2)log a 1 = 0(3)log a a = 1(4)log a a b = b(5)a a = N (6)log a (MN) = log a M + log a N (7)log a ((8)log a N b = b log a N (9)换底公式:log a N =

n

M

) = log a M -- log a N N

log b N 1

(10)log a N =

log N a log b a

(11)推论 log a m b =

n

log a b (a >0, 且a >1, m , n >0, 且m ≠1, n ≠1, N >0). m

(12)常用对数:lg N = log 10 N (13)自然对数:ln A = log e A (其中 e = 2.71828…) 2. 对数函数y = log a x (a > 0且a ≠1) 的性质:

(1)定义域:( 0 , +∞) ; 值域:R (2)图象过定点(1,0)

六、幂函数y = x a 的图象:(1) 根据 a

例如: y = x

2

y =

x =x y =

2

1

=x -1 x

七. 图象平移:若将函数y =f (x ) 的图象右移a 、上移b 个单位, 得到函数y =f (x -a ) +b 的图象; 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八、函数的零点:1. 定义:对于y =f (x ) ,把使f (x ) =0的X 叫y =f (x ) 的零点。即 y =f (x ) 的图象与X 轴相交时交点的横坐标。

2. 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y =f (x ) 在区间[a , b ]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 曲线,并有f (a ) ⋅f (b )

a +b

2

(3)计算f (x 1) ①若f (x 1) =0,则x 1就是零点;②若f (a ) ⋅f (x 1)

(1)确定区间[a , b ],验证f (a ) ⋅f (b )

x 0∈(a , x 1) ③若f (x 1) ⋅f (b )

(4)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ε,若a -b

高中数学必修四公式

三角函数

1. 你记得弧度的定义吗?能写出圆心角为α,半径为R 的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吗? (l =α·R ,S 扇=

11

l ·R =α·R 2) 22

2. 熟记三角函数的定义,单位圆中三角函数线的定义

sin α=MP ,cos α=OM ,tan α=AT

3. 角α终边一点为P (x , y ), 则op =r =x 2+y 2,

y x y

sin α=,cos α=,tan α=

r r x

4.三角函数的值在各象限的符号:符号由α终边所在象限的坐标的符号值确定

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平方关系sin α+cos α=1:商数关系tan α=

cos α

7. 诱导公式 :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90°的奇数或者偶数倍)

1).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2). sin(2k π+α) =sin α, cos(2k π+α) =cos α, tan(2k π+α) =tan α3). sin(2π-α) =-sin α, cos(2π-α) =cos α, tan(2π-α) =-tan α4). sin(π+α) =-sin α, cos(π+α) =-cos α, tan(π+α) =tan α

5). sin(π-α) =sin α, cos(π-α) =-cos α, tan(π-α) =-tan α

ππππ

6.) -α) =cos α, -α) =sin α, 7). sin(+α) =cos α

, +α) =-sin α

2222

8.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α+β) =sin α⋅cos β+cos α⋅sin βtan α+tan β⎧

tan(α+β) =⎪sin(α-β) =sin α⋅cos β-cos α⋅sin β⎪1-tan α⋅tan β⎪⎪⇒⎨⎨

α+β) =cos α⋅cos β-sin α⋅sin βtan α-tan β⎪cos(⎪tan(α-β) =⎪⎪1+tan α⋅tan β α-β) =cos α⋅cos β+sin α⋅sin β⎩⎩cos(

9. 二倍角公式——代换:令β=α

⎪sin 2α=2sin α⋅cos α⎪2222⎨cos 2α=2cos α-1=1-2sin α=cos α-sin α⎪2tan α⎪tan 2α=

1-tan 2α⎩

10. 辅助角公式 asin α+bcosα=a 2+b 2sin(α+φ) ,其中tan φ=12. 函数y =A sin(ωx +ϕ) +k 的图象与y =sin x 图象间的关系:

b

, a

①函数y =sin x 的图象向左(ϕ>0)或向右(ϕ

②函数y =sin (x +ϕ)图象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为原来的ω,得到函数y =sin (ωx +ϕ)的图象;

1

③函数y =sin (ωx +ϕ)图象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 倍,得到函数y =A sin(ωx +ϕ) 的图象;

,得到y =A sin (ωx +ϕ)+k 的图象。 ④函数y =A sin(ωx +ϕ) 图象向上(k >0)或向下(k

要特别注意,若由y =sin (ωx )得到y =sin (ωx +ϕ)的图象,向左或向右平移应平移|ω|个单位, π⎫

2x +例1 将y =sin x 的图象怎样变换得到函数y =2sin ⎛ ⎪+1的图象.

4⎭

π⎫π⎛

个单位长度,得y =sin x +⎪的图象;②将所有点的

4⎭4⎝

π⎫1⎛

横坐标缩小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得y =sin 2x +⎪的图象;③将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到原

4⎭2⎝

ϕ

解:①把y =sin x 的图象沿x 轴向左平移

π⎫⎛

来的2倍(横坐标不变),得y =2sin 2x +⎪的图象;④最后把所得图象沿y 轴向上平移1个单位

4⎭⎝

π⎫⎛

长度得到y =2sin 2x +⎪+1的图象.

4⎭⎝

向量知识点总结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数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

有向线段的三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

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的向量. 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2、向量加法运算:

⑴三角形法则的特点:首尾相连. ⑵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特点

⑶三角形不等式:a -b ≤a +b ≤a +b . (4)中线法则;

D

AB -AC =CB AB +AC =2AD

(5)坐标运算:设a =(x 1, y 1),b =(x 2, y 2), 则a +b =(x 1+x 2, y 1+y 2). 3、向量减法运算:⑴三角形法则的特点:共起点,连终点,方向指向被减向量.

⑵坐标运算:设a =(x 1, y 1),则a -b =(x 1-x 2, y 1-y 2).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 1, y 1),b =(x 2, y 2),

(x 2, y 2)

,则

AB=(x 1-x 2, y 1-y 2)

.中点坐标为

(

22x 1+x 2y 1+y 2

, ) ; AB =(x 1-x 2) +(y 1-y 2) 22

4、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e 1、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 =λ1e 1+λ2e 2.(不共线向量e 1、e 2作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5、平面向量的数量积:⑴a ⋅b =a b cos θa ≠0, b ≠0,0≤θ≤180.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为0.

⑵性质:设a 和b 都是非零向量,则①a ⊥b ⇔a ⋅b =0.②当a 与b 同向时,a ⋅b =a b ;当a

2

与b 反向时,a ⋅b =

-a b ;a ⋅a =a =a 或a =

2

()

a ⋅b ≤a b .

⑶运算律:①a ⋅b =b ⋅a ;②(λa )⋅b =λa ⋅b =a ⋅λb ;③a +

b ⋅c =a ⋅c +b ⋅c .

()()

()

+===

⑷坐标运算:设两个非零向量a =(x 1, y 1),b =(x 2, y 2),则a ⋅b =x 1x 2+y 1y 2. 若a =(x , y )

,则a

2

=x 2+y 2,或a =

设a =(x 1, y 1),b =(x 2, y 2),则a ⊥b ⇔x 1x 2+y 1y 2=0.a //b ⇔x 1y 2=x 2y 1

设a 、b 都是非零向量,a =(x 1, y 1),b =(x 2, y

2),θ是a 与b 的夹角,

cos θ=

a ⋅b a b

=

高中数学必修五公式

第一章 三角函数

a b c

===2R (R 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一.正弦定理: sin A sin B sin C

a ⎧

a =2R sin A (sinA =) ⎪2R ⎪

b ⎪

)

推论:a :b :c =sin A :sin B :sin C 变形:⎨b =2R sin B (sinB =2R ⎪

c ⎪

c =2R sin C (sinC =) ⎪2R ⎩

二.余弦定理:

a 2=b 2+c 2-2bc cos A b 2=a 2+c 2-2ac cos B c 2=a 2+b 2-2ab cos C

12+c 2-a 211b S ∆ABC =ac sin B =ab sin C , 三.三角形面积公式:cos A

2bc 22

第二章 数列 a 2+c 2-b 2

cos B =

一.等差数列: 1. 定义n+1n (常数) 2ac

cos C =a 2+b 2-c 2

2ab =+(n -1)∙d 或2. 通项公式:a n a 1a n =a m +(n -m )∙d

n (n -1)d

22

4. 重要性质(1)m +n =p +q ⇒a m +a n =a p +a q

3. 求和公式:S n =

n (1+n )

=n a 1+

(2) S m, S 2m -S m, S 3m -S 2m 仍成等差数列

二.等比数列:1. 定义:

n -1n -m a n +1

=q (q ≠0) 2. 通项公式:a n =a 1∙q 或a n =a m ∙q a n

3. 求和公式: S n =na 1( , q =1)

a 1(1-q n ) a 1-a n q

S n ==q ≠1)

1-q 1-q

4. 重要性质(1)m +n =

p +q ⇒a m a n =a p a q

(2)S m, S 2m -S m, S 3m -S 2m 仍成等比数列(q ≠-1或m 为奇数)

三.数列求和方法总结:

1. 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可采用求和公式(公式法).

2. 非等差等比数列可考虑(分组求和法) ,(错位相减法) 等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再求和, 若不能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则采用(拆项相消法) 求和.

注意(1):若数列的通项可分成两项之和(或三项之和)则可用(分组求和法)。

(2)若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相乘构成的新数列求和, 采用(错位相减法). 过程:乘公比再两式错位相减

(3)若数列的通项可拆成两项之差, 通过正负相消后剩有限项再求和的方法为(拆项相消法). 常见的拆项公式:

1.

[1**********]

=- 2 - ) 3 . = ) (-. = (

n (n +1) n n +1n (n +k ) k n n +k (2n -1)(2n +1) 22n -12n +1

5.

1n +n +1

=(n +1-n )

1111

=[-]

n (n +1)(n +2) 2n (n +1) (n +1)(n +2) 四. 数列求通项公式方法总结: 4.

1. 找规律(观察法) 2. 为等差等比(公式法) 3. 已知Sn, 用(Sn 法)即用公式a n =⎨4. 叠加法 5. 叠乘法等

(n =1)⎧S 1

⎩S n -S n -1(n ≥2)

第三章:不等式

2

2

一.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三部曲1. 化不等式为标准式ax +bx+c>0或 ax+bx+c0)。

2. 计算△的值,确定方程ax 2+bx +c =0的根。

3. 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特别的:若二次项系数a 为正且有两根时写解集用口决:(不等号)大于0取两边,小于0取中间 二. 分式不等式的求解通法:(1)标准化:①右边化零,②系数化正.

(2)转 换: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依据:两数的商与积同号)

常用的解分式不等式的同解变形法则为

f (x ) 1>0⇔f (x ) ∙g (x ) >0 g (x )

f (x ) (2)≥0⇔f (x ) ∙g (x ) ≥0且g (x ) ≠0g (x )

f (x ) f (x )

(3≥a ⇔-a ≥0,再通分

g (x ) g (x ) 三. 二元一次不等式Ax+B y+C>0(A 、B 不同时为0),确定其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用口诀:同上异下 (注意:包含边界直线用实线,否则用虚线)

四. 线性规划问题求解步骤:画(可行域)移(平行线)求(交点坐标,最优解,最值)答.

五. 基本不等式:

a +b

≥a ≥0, b ≥0)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高中数学必修一公式

一、集合1、含义与表示:(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2、集合间的关系:子集:对任意x ∈A ,都有 x ∈B ,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A ⊆B 真子集:若A 是B 的子集,且在B 中至少存在一个元素不属于A ,则A 是B 的真子集, 记作A ⊂B 集合相等:若:A ⊆B , B ⊆A , 则A =B

3.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 不属于:∉ 空集:φ

4、集合的运算:并集:由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并集,记为 A B

交集:由集合A 和集合B 中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交集,记为A B 补集:在全集U 中,由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补集,记为C U A 5.集合{a 1, a 2,

, a n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

*

6.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二、函数的奇偶性

1、定义: 奇函数 f (– x ) = – f ( x ) ,偶函数 f (–x ) = f ( x ) (注意定义域) 2、性质:(1)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成轴对称图形;

(3)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 (4)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三、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对于定义域为D 的函数f ( x ),若任意的x 1, x2∈D ,且x 1

① f ( x1 ) f ( x1 ) – f ( x2 ) f ( x )是增函数 ② f ( x1 ) > f ( x 2 ) f ( x1 ) – f ( x2 ) > 0 f ( x )是减函数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同增异减 四、指数与指数函数 1、幂的运算法则:

(1)a m • a n = a m + n ,(2)a ÷a =a

n

m

n

m -n

,(3)( a m ) n = a m n (4)( ab ) n = a n • b n

n

-11a n ⎛a ⎫-n n 0m

(5) ⎪=n (6)a = 1 ( a≠0) (7)a =n (8)a =a (9)a m =

n a b ⎝b ⎭a

n

2、根式的性质

(1

)n =a .

⎧a , a ≥0

(2)当n

=a ; 当n

=|a |=⎨.

-a , a

3、指数函数y = a x (a > 0且a ≠1) 的性质:

(1)定义域:R ; 值域:( 0 , +∞) (2)图象过定点(0,1)

4.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log a N =b ⇔a b =N (a >0, a ≠1, N >0) .

五、对数与对数函数 1. 对数的运算法则:

log N

(1)a b = N b = log a N (2)log a 1 = 0(3)log a a = 1(4)log a a b = b(5)a a = N (6)log a (MN) = log a M + log a N (7)log a ((8)log a N b = b log a N (9)换底公式:log a N =

n

M

) = log a M -- log a N N

log b N 1

(10)log a N =

log N a log b a

(11)推论 log a m b =

n

log a b (a >0, 且a >1, m , n >0, 且m ≠1, n ≠1, N >0). m

(12)常用对数:lg N = log 10 N (13)自然对数:ln A = log e A (其中 e = 2.71828…) 2. 对数函数y = log a x (a > 0且a ≠1) 的性质:

(1)定义域:( 0 , +∞) ; 值域:R (2)图象过定点(1,0)

六、幂函数y = x a 的图象:(1) 根据 a

例如: y = x

2

y =

x =x y =

2

1

=x -1 x

七. 图象平移:若将函数y =f (x ) 的图象右移a 、上移b 个单位, 得到函数y =f (x -a ) +b 的图象; 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八、函数的零点:1. 定义:对于y =f (x ) ,把使f (x ) =0的X 叫y =f (x ) 的零点。即 y =f (x ) 的图象与X 轴相交时交点的横坐标。

2. 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y =f (x ) 在区间[a , b ]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 曲线,并有f (a ) ⋅f (b )

a +b

2

(3)计算f (x 1) ①若f (x 1) =0,则x 1就是零点;②若f (a ) ⋅f (x 1)

(1)确定区间[a , b ],验证f (a ) ⋅f (b )

x 0∈(a , x 1) ③若f (x 1) ⋅f (b )

(4)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ε,若a -b

高中数学必修四公式

三角函数

1. 你记得弧度的定义吗?能写出圆心角为α,半径为R 的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吗? (l =α·R ,S 扇=

11

l ·R =α·R 2) 22

2. 熟记三角函数的定义,单位圆中三角函数线的定义

sin α=MP ,cos α=OM ,tan α=AT

3. 角α终边一点为P (x , y ), 则op =r =x 2+y 2,

y x y

sin α=,cos α=,tan α=

r r x

4.三角函数的值在各象限的符号:符号由α终边所在象限的坐标的符号值确定

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平方关系sin α+cos α=1:商数关系tan α=

cos α

7. 诱导公式 :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90°的奇数或者偶数倍)

1).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2). sin(2k π+α) =sin α, cos(2k π+α) =cos α, tan(2k π+α) =tan α3). sin(2π-α) =-sin α, cos(2π-α) =cos α, tan(2π-α) =-tan α4). sin(π+α) =-sin α, cos(π+α) =-cos α, tan(π+α) =tan α

5). sin(π-α) =sin α, cos(π-α) =-cos α, tan(π-α) =-tan α

ππππ

6.) -α) =cos α, -α) =sin α, 7). sin(+α) =cos α

, +α) =-sin α

2222

8.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α+β) =sin α⋅cos β+cos α⋅sin βtan α+tan β⎧

tan(α+β) =⎪sin(α-β) =sin α⋅cos β-cos α⋅sin β⎪1-tan α⋅tan β⎪⎪⇒⎨⎨

α+β) =cos α⋅cos β-sin α⋅sin βtan α-tan β⎪cos(⎪tan(α-β) =⎪⎪1+tan α⋅tan β α-β) =cos α⋅cos β+sin α⋅sin β⎩⎩cos(

9. 二倍角公式——代换:令β=α

⎪sin 2α=2sin α⋅cos α⎪2222⎨cos 2α=2cos α-1=1-2sin α=cos α-sin α⎪2tan α⎪tan 2α=

1-tan 2α⎩

10. 辅助角公式 asin α+bcosα=a 2+b 2sin(α+φ) ,其中tan φ=12. 函数y =A sin(ωx +ϕ) +k 的图象与y =sin x 图象间的关系:

b

, a

①函数y =sin x 的图象向左(ϕ>0)或向右(ϕ

②函数y =sin (x +ϕ)图象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为原来的ω,得到函数y =sin (ωx +ϕ)的图象;

1

③函数y =sin (ωx +ϕ)图象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 倍,得到函数y =A sin(ωx +ϕ) 的图象;

,得到y =A sin (ωx +ϕ)+k 的图象。 ④函数y =A sin(ωx +ϕ) 图象向上(k >0)或向下(k

要特别注意,若由y =sin (ωx )得到y =sin (ωx +ϕ)的图象,向左或向右平移应平移|ω|个单位, π⎫

2x +例1 将y =sin x 的图象怎样变换得到函数y =2sin ⎛ ⎪+1的图象.

4⎭

π⎫π⎛

个单位长度,得y =sin x +⎪的图象;②将所有点的

4⎭4⎝

π⎫1⎛

横坐标缩小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得y =sin 2x +⎪的图象;③将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到原

4⎭2⎝

ϕ

解:①把y =sin x 的图象沿x 轴向左平移

π⎫⎛

来的2倍(横坐标不变),得y =2sin 2x +⎪的图象;④最后把所得图象沿y 轴向上平移1个单位

4⎭⎝

π⎫⎛

长度得到y =2sin 2x +⎪+1的图象.

4⎭⎝

向量知识点总结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数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

有向线段的三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

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的向量. 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2、向量加法运算:

⑴三角形法则的特点:首尾相连. ⑵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特点

⑶三角形不等式:a -b ≤a +b ≤a +b . (4)中线法则;

D

AB -AC =CB AB +AC =2AD

(5)坐标运算:设a =(x 1, y 1),b =(x 2, y 2), 则a +b =(x 1+x 2, y 1+y 2). 3、向量减法运算:⑴三角形法则的特点:共起点,连终点,方向指向被减向量.

⑵坐标运算:设a =(x 1, y 1),则a -b =(x 1-x 2, y 1-y 2).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 1, y 1),b =(x 2, y 2),

(x 2, y 2)

,则

AB=(x 1-x 2, y 1-y 2)

.中点坐标为

(

22x 1+x 2y 1+y 2

, ) ; AB =(x 1-x 2) +(y 1-y 2) 22

4、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e 1、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 =λ1e 1+λ2e 2.(不共线向量e 1、e 2作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5、平面向量的数量积:⑴a ⋅b =a b cos θa ≠0, b ≠0,0≤θ≤180.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为0.

⑵性质:设a 和b 都是非零向量,则①a ⊥b ⇔a ⋅b =0.②当a 与b 同向时,a ⋅b =a b ;当a

2

与b 反向时,a ⋅b =

-a b ;a ⋅a =a =a 或a =

2

()

a ⋅b ≤a b .

⑶运算律:①a ⋅b =b ⋅a ;②(λa )⋅b =λa ⋅b =a ⋅λb ;③a +

b ⋅c =a ⋅c +b ⋅c .

()()

()

+===

⑷坐标运算:设两个非零向量a =(x 1, y 1),b =(x 2, y 2),则a ⋅b =x 1x 2+y 1y 2. 若a =(x , y )

,则a

2

=x 2+y 2,或a =

设a =(x 1, y 1),b =(x 2, y 2),则a ⊥b ⇔x 1x 2+y 1y 2=0.a //b ⇔x 1y 2=x 2y 1

设a 、b 都是非零向量,a =(x 1, y 1),b =(x 2, y

2),θ是a 与b 的夹角,

cos θ=

a ⋅b a b

=

高中数学必修五公式

第一章 三角函数

a b c

===2R (R 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一.正弦定理: sin A sin B sin C

a ⎧

a =2R sin A (sinA =) ⎪2R ⎪

b ⎪

)

推论:a :b :c =sin A :sin B :sin C 变形:⎨b =2R sin B (sinB =2R ⎪

c ⎪

c =2R sin C (sinC =) ⎪2R ⎩

二.余弦定理:

a 2=b 2+c 2-2bc cos A b 2=a 2+c 2-2ac cos B c 2=a 2+b 2-2ab cos C

12+c 2-a 211b S ∆ABC =ac sin B =ab sin C , 三.三角形面积公式:cos A

2bc 22

第二章 数列 a 2+c 2-b 2

cos B =

一.等差数列: 1. 定义n+1n (常数) 2ac

cos C =a 2+b 2-c 2

2ab =+(n -1)∙d 或2. 通项公式:a n a 1a n =a m +(n -m )∙d

n (n -1)d

22

4. 重要性质(1)m +n =p +q ⇒a m +a n =a p +a q

3. 求和公式:S n =

n (1+n )

=n a 1+

(2) S m, S 2m -S m, S 3m -S 2m 仍成等差数列

二.等比数列:1. 定义:

n -1n -m a n +1

=q (q ≠0) 2. 通项公式:a n =a 1∙q 或a n =a m ∙q a n

3. 求和公式: S n =na 1( , q =1)

a 1(1-q n ) a 1-a n q

S n ==q ≠1)

1-q 1-q

4. 重要性质(1)m +n =

p +q ⇒a m a n =a p a q

(2)S m, S 2m -S m, S 3m -S 2m 仍成等比数列(q ≠-1或m 为奇数)

三.数列求和方法总结:

1. 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可采用求和公式(公式法).

2. 非等差等比数列可考虑(分组求和法) ,(错位相减法) 等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再求和, 若不能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则采用(拆项相消法) 求和.

注意(1):若数列的通项可分成两项之和(或三项之和)则可用(分组求和法)。

(2)若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相乘构成的新数列求和, 采用(错位相减法). 过程:乘公比再两式错位相减

(3)若数列的通项可拆成两项之差, 通过正负相消后剩有限项再求和的方法为(拆项相消法). 常见的拆项公式:

1.

[1**********]

=- 2 - ) 3 . = ) (-. = (

n (n +1) n n +1n (n +k ) k n n +k (2n -1)(2n +1) 22n -12n +1

5.

1n +n +1

=(n +1-n )

1111

=[-]

n (n +1)(n +2) 2n (n +1) (n +1)(n +2) 四. 数列求通项公式方法总结: 4.

1. 找规律(观察法) 2. 为等差等比(公式法) 3. 已知Sn, 用(Sn 法)即用公式a n =⎨4. 叠加法 5. 叠乘法等

(n =1)⎧S 1

⎩S n -S n -1(n ≥2)

第三章:不等式

2

2

一.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三部曲1. 化不等式为标准式ax +bx+c>0或 ax+bx+c0)。

2. 计算△的值,确定方程ax 2+bx +c =0的根。

3. 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特别的:若二次项系数a 为正且有两根时写解集用口决:(不等号)大于0取两边,小于0取中间 二. 分式不等式的求解通法:(1)标准化:①右边化零,②系数化正.

(2)转 换: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依据:两数的商与积同号)

常用的解分式不等式的同解变形法则为

f (x ) 1>0⇔f (x ) ∙g (x ) >0 g (x )

f (x ) (2)≥0⇔f (x ) ∙g (x ) ≥0且g (x ) ≠0g (x )

f (x ) f (x )

(3≥a ⇔-a ≥0,再通分

g (x ) g (x ) 三. 二元一次不等式Ax+B y+C>0(A 、B 不同时为0),确定其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用口诀:同上异下 (注意:包含边界直线用实线,否则用虚线)

四. 线性规划问题求解步骤:画(可行域)移(平行线)求(交点坐标,最优解,最值)答.

五. 基本不等式:

a +b

≥a ≥0, b ≥0)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相关文章

  • 致高一新同学的一封信
  • 致高一新同学的一封信 [ 作者:高一年级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5821    更新时间:2009-7-3    文章录入:bgs ] 亲爱的高一新同学:    首先祝贺你们经过拼搏奋斗,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初中的学习生活, ...查看


  • 如何夯实高一数学基础
  • 如何夯实高一数学基础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顾日新 "夯实高一数学基础是学好高中数学,决胜高考的一把利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一.数学基础的内涵 无论是各省.市.自治区制定的<课程标准>,还是国家出台的 ...查看


  • 浅谈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 对刚升入高一学生来讲,高中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显然要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由于我校具体实际,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的学习习惯欠佳,进入高中后由于对知识的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更高了,有一部分学生不适应这 ...查看


  • 高一新生的英语学习方法
  • 高中的数学要有个适应期的.不比初中,它的难度一下子会上升很多,像我们高一时,每天一节新课,一个学期教两本书(更厉害的实验班听说可以三分钟讲完知识点然后做习题).高一是整个高中的基础!如果你能做到以下几点,你的成绩肯定会上去. 1.坚持题目是 ...查看


  • 高一数学递推数列特征方程的发现
  • 递推数列特征方程的发现 一.问题的提出 递推(迭代) 是中学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方法,递推数列问题能力要求高,内在联系密切,蕴含着不少精妙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递推数列中占有重要一席的斐波那契数列,又称兔子数列,是学生非常乐意探讨的递 ...查看


  • 培训听课笔记
  • 7月17日听课笔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 一.几个基本观点 1.坚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 • • • • • • • 课程教材体系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叙述条理清晰,文字简洁.流畅,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注重对学生 ...查看


  • 高一数学必修二[圆与方程]知识点整理
  • 高一数学必修二<圆与方程>知识点整理 一.标准方程 (x -a ) 2 +(y -b )=r 2 2 1. 求标准方程的方法--关键是求出圆心(a , b )和半径r ①待定系数:往往已知圆上三点坐标,例如教材P 119例2 ② ...查看


  • 人教版高一数学数列
  • 高一数学数列 课题:§3.1数列 教材分析:数列是中学数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是对学生进行 计算.推理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的重要题材和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的基础知 识. 课 型:新授课 课时计划:本课题共安排2 ...查看


  • 第一学期计划高中数学必修一和必修三
  • 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2013-2014学年度) 李 海 燕 太原市第五十九中学校 2013.09 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2013.9-2013.1 一.学情分析 高一131班全班50人,男生20人,女生30人,高一13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