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生活元素

  【摘要】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实践证明,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其实就是在教他们学会生活。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够协调好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那么就能让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提升他们内心情志的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育成完美的人格、人品和人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本文就如何把中学语文教学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做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关系;感悟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要我们“联系生活”。在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中,将初中语文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就是“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这是语文教育生活化道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它以教材的生活化强化语文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但有了科学的教材,并不必然意味着有科学的实践。教材的科学性到实践的科学性,操作权在教师,教师的思想观念起决定性作用。故而,作文一线语文教师,如何有效运用教材,如何把生活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就成了我们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理解生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又如何让生活为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所用?下面从几个方面探讨:      一、深刻理解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最终能在工作、生活中恰当而熟练的表情达意,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从而使封闭的、语言文字等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成长为“社会人”的时间,加快人才成长的步伐,以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咱们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从小就学习语言。”“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在叶老看来,作为一个现代公民,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交流,语言文字的应用是最基本的工具,否则就缺乏必要的生活能力。为了生活的需要,就必须在学校设专门的语文课程,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专门训练。其实,现代哲学告诉我们,一切理论、一切科学、一切知识都以生活为基本的前提。学校设置语文课程,学生接受语文教育,要想脱离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从根本上说,不可思议。我们关注语文教育,努力实施语文教育,如果无视生活的要求,生活的变化,关起门来搞封闭式训练,其效果将令人怀疑。      二、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感受语文之美      常言道:生活处处皆语文。五彩斑斓的生活为学生亲近语文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人际间的言语交谈、思想交流、书信交往,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还有形形色色的标语、广告、题联、题诗以及小品、相声磁带、VCD等,无不与语文息息相关。尤以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更为学生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天然的情景。春花秋月,花草树木,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成了孩子们笔下创作的素材。孩子们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情绪热烈,思维活跃,语文便逐渐丰富而生动。   如果说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为学生学好语文提供了天然的布景,那么,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沟通课堂内外的纽带。比如我刻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污染问题,然后让他们写出调查报告,想出合理化建议等等,正是在种种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不仅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责任感,而且通过自身的实践参与,体验到语文就在身边,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语文。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生活之美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学习课文时,教师不仅要注重在设计导语时要紧密联系生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应力求课文内容的生活化。   如在《核舟记》一文中,有一段“船头戏”。若是按照传统的讲授方式,学生对人物的刻画很难有一个准确、深刻的认识,文段的背诵也是有难度的。我把学生事先制作好的“峨冠”、“念珠”、“手卷”、“胡须”等道具,分发给三位“演员”,伴着台下节奏明快的朗朗书声,台上的“苏轼”、“鲁直”、“佛印”及时地做出各种动作,模拟出各自生动的情态,佛印的表演尤为精彩,台下的欢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这段“船头戏”至今同学们还记忆犹新。这次表演,形象地展示了“船头坐三人”的生活场景,学生对于文中三人的位置、动作、情态等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文段的背诵也圆满完成了。此文中还有一处容易忽略的细节,在“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这段文字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既然是“听茶声”,那么炉上的肯定是烧茶的壶,此处的“茶壶”与我们生活用的茶壶是不能等同而论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语文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又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生活状态的语文,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让生活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也更利于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让他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语文之美,从而受益终身。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生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自觉地将二者进行结合,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收获更多的成功与喜悦。

  【摘要】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实践证明,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其实就是在教他们学会生活。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够协调好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那么就能让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提升他们内心情志的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育成完美的人格、人品和人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本文就如何把中学语文教学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做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关系;感悟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要我们“联系生活”。在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中,将初中语文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就是“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这是语文教育生活化道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它以教材的生活化强化语文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但有了科学的教材,并不必然意味着有科学的实践。教材的科学性到实践的科学性,操作权在教师,教师的思想观念起决定性作用。故而,作文一线语文教师,如何有效运用教材,如何把生活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就成了我们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理解生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又如何让生活为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所用?下面从几个方面探讨:      一、深刻理解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最终能在工作、生活中恰当而熟练的表情达意,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从而使封闭的、语言文字等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成长为“社会人”的时间,加快人才成长的步伐,以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咱们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从小就学习语言。”“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在叶老看来,作为一个现代公民,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交流,语言文字的应用是最基本的工具,否则就缺乏必要的生活能力。为了生活的需要,就必须在学校设专门的语文课程,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专门训练。其实,现代哲学告诉我们,一切理论、一切科学、一切知识都以生活为基本的前提。学校设置语文课程,学生接受语文教育,要想脱离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从根本上说,不可思议。我们关注语文教育,努力实施语文教育,如果无视生活的要求,生活的变化,关起门来搞封闭式训练,其效果将令人怀疑。      二、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感受语文之美      常言道:生活处处皆语文。五彩斑斓的生活为学生亲近语文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人际间的言语交谈、思想交流、书信交往,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还有形形色色的标语、广告、题联、题诗以及小品、相声磁带、VCD等,无不与语文息息相关。尤以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更为学生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天然的情景。春花秋月,花草树木,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成了孩子们笔下创作的素材。孩子们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情绪热烈,思维活跃,语文便逐渐丰富而生动。   如果说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为学生学好语文提供了天然的布景,那么,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沟通课堂内外的纽带。比如我刻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污染问题,然后让他们写出调查报告,想出合理化建议等等,正是在种种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不仅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责任感,而且通过自身的实践参与,体验到语文就在身边,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语文。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生活之美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学习课文时,教师不仅要注重在设计导语时要紧密联系生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应力求课文内容的生活化。   如在《核舟记》一文中,有一段“船头戏”。若是按照传统的讲授方式,学生对人物的刻画很难有一个准确、深刻的认识,文段的背诵也是有难度的。我把学生事先制作好的“峨冠”、“念珠”、“手卷”、“胡须”等道具,分发给三位“演员”,伴着台下节奏明快的朗朗书声,台上的“苏轼”、“鲁直”、“佛印”及时地做出各种动作,模拟出各自生动的情态,佛印的表演尤为精彩,台下的欢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这段“船头戏”至今同学们还记忆犹新。这次表演,形象地展示了“船头坐三人”的生活场景,学生对于文中三人的位置、动作、情态等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文段的背诵也圆满完成了。此文中还有一处容易忽略的细节,在“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这段文字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既然是“听茶声”,那么炉上的肯定是烧茶的壶,此处的“茶壶”与我们生活用的茶壶是不能等同而论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语文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又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生活状态的语文,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让生活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也更利于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让他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语文之美,从而受益终身。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生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自觉地将二者进行结合,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收获更多的成功与喜悦。


相关文章

  • 高中化学高分说课稿
  • 高中一年级化学全册说课材料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本节地位及作用 本节安排在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章,从学科内容方面讲是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 ...查看


  • 中学化学课教学设计与"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科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去实现的.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媒体四者之间两两组合,可以形成六对基本矛盾,在这六对基本矛盾中,学生认知水平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差距是主 ...查看


  • 运用化学学科思想
  • 运用化学学科思想,提高高三备考效率 郑州市第三十一中学 卢海宽 一般来说,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思想构成了学科体系,其中学科思想是一个学科的灵魂.新课程标准下的理综高考,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学科知识做载体,以能力 ...查看


  •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研究
  •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研究 摘 要: 对现代建筑设计中如何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进行了探讨, 并结合实例阐述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怎样应用传统的建筑元素, 从而进一步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Abstract:the modern ...查看


  •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最新)
  •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 化学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 ...查看


  •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姓名 : 李世银 学科 : 历 史 职务 : 职称 :中学一级教师 单位 :湖北省宣恩县长潭中学 手机 :[1**********] 地址:湖北省宣恩县长潭中学 邮编 :445504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摘要:近年来教育 ...查看


  •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情境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情境 作者:陈俊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3年第12期 摘 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歌曲意境和歌曲形象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查看


  • 翻转课堂完整教案
  • 学科 教师英语2013级Raziya(热则耶)教学内容Clothing课时1课时(40分钟) 一,教学内容分析 1.Whatareyouwearingtoday? 2.Wear,fit,matchcloth四个动词 3.日常生活中关于Clo ...查看


  • 5-13-培训方案
  • 2013年呼图壁县初中语文教师培训实施方案 --树立教师创新的理念 一.培训主题 更新初中语文教师的理念,提升学科教学分析能力和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教研能力. 二.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更新本县初中语文教师学科理念,以期待强化本县初中语文教师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