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犹太人的弥赛亚情结

苏联建立初期,有一群能够呼风唤雨的人物在左右着的一切,比如苏联的“一哥”列宁;列宁的“师傅”普列汉诺夫;列宁的战友托洛茨、捷尔任斯基、斯维尔德洛夫、卡冈诺维奇、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列宁的“同门师兄弟”孟什维克头头马尔托夫;被列宁推翻的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人,不仅是前苏联的历史,甚至是世界的历史都会被改写。很久以来,一般人都不会知道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拥有相同的血缘,或者说,他们的族别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略或掩盖,直到八十年代,才知道他们全是亚伯拉罕的子孙——犹太人。

在红色恐怖的年代,犹太人形象在苏联,不是“圣人”,便是“奸贼”。

普列汉诺夫把犹太人马克思主义学说推销给了列宁,使列宁拥有了推翻旧秩序,建立新世界的理想,但目睹布尔什维克血腥历程之后,普列汉诺夫在临终之前留下了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惊世骇俗的“政治遗言”,预言布尔什维克政权必然走向终结。相比马克思主义学说,普列汉诺夫的预言更接近普世价值观和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现在看来,他才是一个比马克思拥有更浓厚弥赛亚情结的圣人。

拥有犹太血统的列宁率领托洛茨基等人,斗垮了马尔托夫的孟什维克、推翻了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成为了苏联首位“圣人”。但他的战友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却在斯大林时代被打成“奸贼”。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他们的形象,又从奸贼升华到了圣人,而且是比列宁更具人性化的弥赛亚圣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一部苏联的肃反历史,就是犹太人之间互相残杀的历史。捷尔任斯基死得早,也让他没有机会在斯大林手上由圣人蜕变成奸贼,他的继任者,亚戈达、叶诺夫、贝利亚……,要不就是犹太同胞,要不就是犹太女人的丈夫,虽然在主子使唤下,收拾起前任来毫不手软,但一个个最终都落了个奸贼的下场。他们在位时,无一例外地都以拥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感而自居,拼命地杀人,杀俄罗斯精英、杀乌克兰富农、杀波兰被俘军官、杀犹太知识分子,岂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每个人杀到最后都是被继任者捕杀,死到临头时,他们中的某些人才会从内心深处向上帝发出忏悔,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也许是弥赛亚在疯狂以后的回归。

相对于中国延安时代一直到文革结束的“工农兵文学”,苏联文学作品具有厚重的人文氛围。《静静的顿河》和《日瓦戈医生》里的主人公,最初对十月革命都抱有理想主义情绪,振臂欢呼新政权的诞生,经历内战的离乱和肃反期间的恐怖,最终却难掩内心深处对人性的向往、对革命的思考和怀疑,大难临头之时,能够淡然处之,大有一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慷慨悲情,其实,肖洛霍夫和帕斯捷尔纳克这两位作家,本身都是犹太人,弥漫于两部作品中的弥撒亚情绪,不仅得到苏联宣传部门的首肯,更感动了世界各国文学爱好者,两部作品也先后将他俩推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

近年俄罗斯新拍摄的反映卫国战争期间的题材片颇受欢迎,作为年轻时的一个“军粉”,我对两部《兵临城下》二战系列大片《较量》及《决战要塞》常看不厌。不知道是否有美国或西方国家的犹太富商资助拍摄了这些战争大片,影片中的主要人物虽然是以苏联政工人员的身份出场,但一看到感人的当口,便有意无意的向观众展示他们的犹太人背景。

《较量》中那位发现并培养了苏军狙击手扎依采夫的政工人员,看到扎依采夫无法搞定德军狙击手,他便毅然决定将自己作为诱饵,钓出德军狙击手,以便让扎依采夫发现并击毙对方,在向另一位犹太裔的苏军女兵表示诀别时,顺便透露了自己犹太人的身份,然后便于次日慷慨赴死。

《决战要塞》更是煽情,故事情节取材于苏德战争爆发初期的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在成群的坦克和装备精良的德军围攻中,数千名苏联红军在要塞守备团政委福明上校的指挥下,以血肉之躯于弹丸之地牵制了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兵力达三十天,直至大部阵亡。当弹尽粮绝以后,福明才命令所剩无几的官兵们走出要塞,向德军投降。一位德军军官手持喇叭提示苏军败军:犹太人、政工人员出列。福明听后很淡定地对德军军官说:“我就是犹太人、团政委、共产党员、苏军上校福明”,立刻,他便被一个班的德军推倒墙角,很漠然地看着对面的德军站成一排,装弹、举枪、射击……。

查阅百度,所谓弥撒亚情结,也就是救世主意识。也许是苏联历史上弥撒亚情结自居的犹太人太多,结果是在那片土地上演绎了太多的磨难和生离死别。

苏联建立初期,有一群能够呼风唤雨的人物在左右着的一切,比如苏联的“一哥”列宁;列宁的“师傅”普列汉诺夫;列宁的战友托洛茨、捷尔任斯基、斯维尔德洛夫、卡冈诺维奇、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列宁的“同门师兄弟”孟什维克头头马尔托夫;被列宁推翻的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人,不仅是前苏联的历史,甚至是世界的历史都会被改写。很久以来,一般人都不会知道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拥有相同的血缘,或者说,他们的族别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略或掩盖,直到八十年代,才知道他们全是亚伯拉罕的子孙——犹太人。

在红色恐怖的年代,犹太人形象在苏联,不是“圣人”,便是“奸贼”。

普列汉诺夫把犹太人马克思主义学说推销给了列宁,使列宁拥有了推翻旧秩序,建立新世界的理想,但目睹布尔什维克血腥历程之后,普列汉诺夫在临终之前留下了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惊世骇俗的“政治遗言”,预言布尔什维克政权必然走向终结。相比马克思主义学说,普列汉诺夫的预言更接近普世价值观和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现在看来,他才是一个比马克思拥有更浓厚弥赛亚情结的圣人。

拥有犹太血统的列宁率领托洛茨基等人,斗垮了马尔托夫的孟什维克、推翻了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成为了苏联首位“圣人”。但他的战友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却在斯大林时代被打成“奸贼”。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他们的形象,又从奸贼升华到了圣人,而且是比列宁更具人性化的弥赛亚圣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一部苏联的肃反历史,就是犹太人之间互相残杀的历史。捷尔任斯基死得早,也让他没有机会在斯大林手上由圣人蜕变成奸贼,他的继任者,亚戈达、叶诺夫、贝利亚……,要不就是犹太同胞,要不就是犹太女人的丈夫,虽然在主子使唤下,收拾起前任来毫不手软,但一个个最终都落了个奸贼的下场。他们在位时,无一例外地都以拥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感而自居,拼命地杀人,杀俄罗斯精英、杀乌克兰富农、杀波兰被俘军官、杀犹太知识分子,岂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每个人杀到最后都是被继任者捕杀,死到临头时,他们中的某些人才会从内心深处向上帝发出忏悔,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也许是弥赛亚在疯狂以后的回归。

相对于中国延安时代一直到文革结束的“工农兵文学”,苏联文学作品具有厚重的人文氛围。《静静的顿河》和《日瓦戈医生》里的主人公,最初对十月革命都抱有理想主义情绪,振臂欢呼新政权的诞生,经历内战的离乱和肃反期间的恐怖,最终却难掩内心深处对人性的向往、对革命的思考和怀疑,大难临头之时,能够淡然处之,大有一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慷慨悲情,其实,肖洛霍夫和帕斯捷尔纳克这两位作家,本身都是犹太人,弥漫于两部作品中的弥撒亚情绪,不仅得到苏联宣传部门的首肯,更感动了世界各国文学爱好者,两部作品也先后将他俩推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

近年俄罗斯新拍摄的反映卫国战争期间的题材片颇受欢迎,作为年轻时的一个“军粉”,我对两部《兵临城下》二战系列大片《较量》及《决战要塞》常看不厌。不知道是否有美国或西方国家的犹太富商资助拍摄了这些战争大片,影片中的主要人物虽然是以苏联政工人员的身份出场,但一看到感人的当口,便有意无意的向观众展示他们的犹太人背景。

《较量》中那位发现并培养了苏军狙击手扎依采夫的政工人员,看到扎依采夫无法搞定德军狙击手,他便毅然决定将自己作为诱饵,钓出德军狙击手,以便让扎依采夫发现并击毙对方,在向另一位犹太裔的苏军女兵表示诀别时,顺便透露了自己犹太人的身份,然后便于次日慷慨赴死。

《决战要塞》更是煽情,故事情节取材于苏德战争爆发初期的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在成群的坦克和装备精良的德军围攻中,数千名苏联红军在要塞守备团政委福明上校的指挥下,以血肉之躯于弹丸之地牵制了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兵力达三十天,直至大部阵亡。当弹尽粮绝以后,福明才命令所剩无几的官兵们走出要塞,向德军投降。一位德军军官手持喇叭提示苏军败军:犹太人、政工人员出列。福明听后很淡定地对德军军官说:“我就是犹太人、团政委、共产党员、苏军上校福明”,立刻,他便被一个班的德军推倒墙角,很漠然地看着对面的德军站成一排,装弹、举枪、射击……。

查阅百度,所谓弥撒亚情结,也就是救世主意识。也许是苏联历史上弥撒亚情结自居的犹太人太多,结果是在那片土地上演绎了太多的磨难和生离死别。


相关文章

  • 傅有德讲座: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
  • 傅有德西南政法大学"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讲座综述 讲座名称: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 主 讲 人:傅有德教授 主 持 人:崔平 嘉 宾:单正齐.曾维加.靳松 讲座时间:2007年11月9日晚7:00 讲座地点:3208教室 ...查看


  • "弥赛亚使命"与"苏联中心主义"论
  • 作者:姜长斌 科学社会主义 2006年06期 "大家知道,俄罗斯化的异族人在表现真正俄罗斯人的情绪方面总是做得过火."① --列宁 迄今为止,研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上停留于社会体制.制度层面,没有深入到历史-哲学层面. ...查看


  • 犹太人的事迹证明圣经的真实
  • 犹太人的事迹是圣经的真实 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有一次向一个基督教的传道人挑战,请他只用一个字证明圣经的真确,那位传道人稍作考虑后说:"Jews (犹太人)!陛下,犹太人!" 为什么说犹太人能作为圣经真确性的证据呢? ①犹太 ...查看


  • 圣诞节手抄报:耶稣
  • 耶稣(前4年-30年或耶稣前5年-29年),全名"约瑟的儿子约书亚",基督教会认为他是<旧约圣经>中所预言的救世主(弥赛亚).耶稣主要的生平事迹都记载在新约四福音书中.据记载,耶稣在三十岁时,就开始在整个以色 ...查看


  • [圣经]新旧约注释
  • <圣经概论> <马太福音> [日期:2005-09-19]来源:福音中国 作者:SDA圣经注释[字体:大 中 小] [内容导航] 封面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 ...查看


  • 剑芒书坊随笔:伊斯兰教常识
  • 07.08 17:24阅读136 伊斯兰教常识 08-07-2016 李剑芒 当我展示伊斯兰教的部分先知,很多咒骂伊斯兰的人异口同声地怒骂:"无耻!抄袭基督教."无知啊,无知,你们这么无知就来辱骂伊斯兰教,我只好怀疑你们 ...查看


  • _六日战争_对以色列社会的影响
  • ・战争与社会・ "六日战争"内容提要 1967年爆发的"六日战争"激活了以色列社会多种变化的因子.战后安全形势的改变.国民自豪感的形成以及社会融合步伐的加快, 无疑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构.但是, 随之而 ...查看


  • 认识耶稣基督的家谱
  • 认识耶稣基督的家谱 记得自己初信主时,每次看<马太福音>第1章1:1-17节都觉得冗长乏味,甚感枯燥:因为作者不厌其烦地用"xxx生xxx",从亚伯拉罕到大卫再到耶稣,共列出了四十一代耶稣的家族谱系,好像是记 ...查看


  • 圣经的历史性
  • 圣经的历史性 很多人认为<圣经>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部伟大的伦理著作,而非真实的历史事实.十九世纪中叶达尔文提出进化学说后,<圣经>的权威受到严重的挑战,被不少人认为是虚构的.不科学的.为了回答这种挑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