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
第一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背景和起源进行概述,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特别是各民族创造的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推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构筑了中华民族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宏观背景
首先,在共同缔造祖国疆域过程中,56个民族在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结成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为斑斓多姿而又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其次,民族传统体育的演进离不开自然条件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正是在河谷平原的摇篮中发育成长的。它选择了一条既不同于海洋民族(如古希腊罗马人),也不同于游牧民族(如古代阿拉伯人)的发展道路,一开始就以农业经济作为建设文明的基点。最终演进为一种高度发达、极端成熟的以农为主的文化形态,并由此繁衍出不同的文化传统,铸造了中华民族独具的世界观念和文化心理。
再次,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凝合而成。文化的历史就是人类共同性不断张扬的历史。文化选择的目标,是价值目标的实现,民族的交汇和融合是民族的更新与发展。同时,少数民族在文化的更新与发展中承接着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积淀,为其共同缔造华夏文化发挥独创的精神。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正是这一疆域的优势和文化资源,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2.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作为人类一种特有社会现象的体育,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一论点不会有多大争议。但是,一谈到体育的起源,就众说纷纭了。有人认为它产生于游戏,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军事,有人认为它产生于人类心理需要以及宗教活动,有的人认为它起源于生产劳动,等等,至今仍争议不休。
2.1 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原始人意识中人与自然朦胧未分之际将某一特定的动物、植物或其它特视为氏族祖先和氏族象征的原始崇拜形式。早在四、五千年前由于生产劳动和战争所需的工具,人们很早就会制舟和驾舟。而原始渔猎业、农业常常受灾害性的天气影响而颗粒无收,甚至船毁人亡,在这种不可抵御的自然力面前,远古时代居住在水乡泽国的苗族唯有寄望于神灵的庇估,于是他们把龙图腾装饰在舟的前头,为的是祈求上天的保佑,以期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去凶消灾,进而演化成具有民族团结、联系友谊、文化交流、锻炼身体的“龙舟节”——民族传统节日。它生动表明了人类同某一自然物有亲缘关系,这是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最初表现,是人与民族文化的最初探究,包含着极其可贵的民族体育萌芽。
2.2 生命价值的追求
生命的产生和终止,引起了古代人对生命存在的哲学思考。在公元前16世纪的殷代,我国的哲人就开始了对生命和身体运动的研究。在殷代的思想里,充满了对自身健康的祈望,表达了对病痛命蹇的焦虑和不安。为了追求长寿,避免早夭,先哲们对生合本质进行探索,认为人是由“气”凝聚而成的。“气”是人体生命物质。彝族大经典《西南彝志》中认为:“哎与哺结合,人类彼自由了”。“哎与哺”就是清阳之气和阴浊之气,人是二气结合所在。纳西族、傣族原始先民也认为人是由气而成,这种把非生命看成是“生命的本质”,是人类最早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之气充塞于宇宙间,也存在于人类自身,天地为一气流行,故天人相辅,彼此感应。虽然古人对“气”的理解是模糊的,但都是十分可贵的。安徽蒙城人庄子在《庄子》一书“刻意篇”中说:“熊经鸟伸,为寿而己”。其中,熊经鸟伸是形容当时人们进行体育活动时模拟动作,用来锻炼身体,以求健康长寿。华佗的“五禽戏”更是以禽兽的跑、跳、纵、滚、翻、飞等动作,增强身体活动。显现出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生命观。同样,中国传统的养生、健身生活,还受大一统的文化哲学思想影响,特别注重形神兼备,讲究在“天人和一”的思想指导下,通过捂道,达到与“天、地、神”相通的境地,要“以心会意,以意调气、以气促形、以形合神”,强调“意、气、体”一致。先秦时期出现的“人之生也,天之为精,地之为形,合之以为人”,并提出“四肢强梁,思虑恂达,耳目聪明”的人,才是身心完善的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族进究大、小净卫生习惯,是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礼拜仪式的“五功”之一的拜功就有一套完整、有效的卫生保健方法,它不仅达到了宗教的礼拜目的,而且还起到了有效的健身作用。这种宗教形成和仪式为其良好的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因而促进了民众的身体健康。可以看出,由于活跃“生命价值”理论的发展,必须繁衍了对体育价值的理解,并形成中国特有的卫生保健和民族体育活动的方式。
2.3 宗教信仰
宗教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文化的其它组成部分存在着密切联系。尤其是在人类社会早、中期时代,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文化的主成分,由此分化,演变出许多其它文化形式,每个信仰它的民族都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留下其深深烙印。《云南志略.诸夷风俗篇》记载:“末些一五月十五是祭天极严浩,男子动数百,各执其手团旋舞以为乐”。又“白苗——祀祖之先必择肥壮牯牛,头角正者饲之。乃聚合寨之斗于胜。胜则吉一祭毕合亲族歌饮为欢”。这一类的体育项目,宗教内涵占了很大的部分。又如仰藏传佛教的藏、裕固等族祭祀活动中的宗教内容——“祭鄂博”就隐含着浓厚的民族体育成份。祭鄂博意为祭山神、财神,庙宇设在山项或两山连接处的山腰,喇嘛念完经,祭祀的人们都要穿上新衣,开始登山,这实质就是一种登山活动,寓意祈求来年的人畜平安、生活富裕。“观经会”是土族地区各大藏传佛教增院举行的祈愿法会,在观经会上,除寺院的宗教仪式外,还有信教群众的“滚芒茶”等宗教活动,最吸引人的寺院喇嘛的“跳坎”活动,即俗称“跳观经”,土族民族体育活动中的“挑作若”就是它早期演变而来的。可以看出,无论是藏传佛教的剌嘛庙,还是寺院,都是信教群众文体活动的主要场所,人们在这里欢度宗教节日、互通信息、增加友谊。正是在民族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在进一步强化宗教情感的同时,显现出民族传统体育的花蕾。
2.4 战事纷争与抗击外夷
我国少数民族无论是人口逾百万的人,还是人口仅数千的无不走过了一个从分散到独立,从战争到和平的历史发展过程。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深深印刻着历史的痕迹。北方民族中的蒙古族始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经历了长期的战事纷争。可以说,蒙古族的历史充满了战争的色彩,他们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这种历史背景不仅使其成为一个精骑善射的民族,而且也使民族体育项目必段与马匹、征战有关。诸如摔跤、赛马、马术、贵由赤等运动项目无不与战争有关。民族传统体育又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赋于民族认同感。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为抗击外国入侵者,反抗丧权辱国的清王朝,中国各地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他们设武馆,采用民间武术的组织形式,集聚群众训练队伍,成立了小刀会、大刀会、长枪会、义和团等民间武术团体,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充分发挥民间传统体育——武艺的作用,拿起大刀、长矛展开了殊死抗击外夷和保家卫国的战斗,为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完整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
2.5 生产工具与生活方式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人们为了扩大适于居住的环境,改善生活质量,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聪明的智慧,不断向大自然进军。在同大自然进行较量的过程中,无论南方或是北方民族,都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自然难题南非要他们不断地克服,克服自然难题的过程就是形成生产、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的过程,体育活动自然也是在此过程中逐渐演化而成。如江南的竞渡、北国的冰嬉、大漠的赛驼、山地的竞走、摹的骑射、丛林的射驽,无不保留学生着地域条件下一定的生产工具与生活工具与生活方式的烙印。这些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内容伴随着地方民俗文化的演进,沿习至今。
3、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
根据1999年全国第六届民族运动会的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有1000多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这块蕴积深厚的民族文化宝藏,对于弘扬东方体育文化,发展人类所共有的体育事业,是现代体育不能替代和比拟的。面对丰富多彩的项目,我们从发展研究的角度来探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科研发展走向是新世纪的必然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体育理论日渐成熟。1996年,体育学被列为一级学科,这是当代体育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原教委在一级学科研体育学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这标志着体育学的进步。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又分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和中华养生保健功三个专业
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汉民族传统体育和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是指特定的民族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的、从传统社会沿袭下来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对人体生理特征进行改造的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
4.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植根深厚从而形成自身一贯、稳定的精神特质文化,而又在历史变迁中不断改变其具体的结构样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差别相来。以至于在宗教形式、喜庆丰收、婚丧嫁娶以及各种节日中,民族传统体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各种体育活动出现频率之高是其它文化所不能比拟的。流传至今的蒙古族的摔跤、维吾尔族的姑娘追、朝鲜族的秋千、回族的木球、傣族的跳竹杆、苗族的上刀梯、高山族的背篓球赛、羌族
的推杆等无不凝结了民族人民的智慧。这种在民族文化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质,突出地再现了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
近年来国家及各地方召开的各种形式的民族体育运动会,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如雨后春笋一般得到了极大发展。每4年举办1届的全国民族运动会,规模一届比一届盛大,项目一届比一届丰富多彩。而大量民族体育项目规则的制定,则为民族体育的推广和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形成规范化。同时,少数民族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民族经济得到了飞快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随着农牧民收入的增高,文体活动多以“家庭为龙头”而举办的民族体育活动在占全国18%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屡见不鲜。这一结果必将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责任制”的中国特色民族体育发展的一个模式,使国家办与民族办、社会办与集体、个人办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民族体育更好地面向社会,为社会服务。就56个民族而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社会主义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拓中华民族悠久的宝贵文化遗产时,与现代体育互相辉映,在人民的体育生活中,构成了五彩缤纷的绚丽。
景观。无论在奥运会上争取金牌,还是在继承和挖掘民族遗产、增进民族团结和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再现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诸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主办,地方承办,每四年举行一届。截至2003年,已分别在天津、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云南、北京和西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了7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新中国诞生后,党和政府对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十分重视。1953年11月8日到12日,在天津市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参加第一届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的有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傣族、朝鲜族、纳西族、汉族等13个民族的395名运动员,他们分别来自华北区、东北区、西北区、中南区、西南区(包括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解放军及铁路系统等9个单位。竞赛项目有举重、拳击、摔跤、短兵和步射,表演项目有武术(分棒术和器械等383项)、民间体育(分石担、石锁、弓箭术、弹丸、爬杆、跳板、木杠、皮条、沙袋、地转、跳桌、筋斗、叠罗汉、大武术、五虎棍、打术、跳术跳绳、飞叉、中幡等22项)、骑术(各种马上技巧表演9项)三大类,特邀表演的有马球、蒙古式摔跤、舞狮、杂技等。其中维吾尔族的达瓦孜(踩绳)、蒙古族的摔跤、朝鲜族的跳板、回族的武术以及内蒙古骑兵的马术等少数民族项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竞赛项目中有10名举重运动员刷新了国家纪录。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有12万人次。运动会闭幕后,又挑选了90名优秀运动员进京连续表演了31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1984年,国家体委、国家民委将这次民族体育运动会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2、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82年9月2日至8日,由国家体委、国家民委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了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本届运动会历时7天,共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6个民族的863名运动员的教练员参加者,其中少数民族运动员593人。体育活动分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有射箭和中国式摔跤。
来自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4个省、自治区5个民族的24名运动员参加了射箭的角逐并取得优异成绩。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个民族的56名业余摔跤运动员参加了4个级别的中国式摔跤比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摔跤人才。表演项目有68个,分别由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个少数民族的800多名运动员进行表演。这些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民族表演项目,吸引了80多万观众前来观看。
3、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86年8月10日至17日,由国家体委、国家民委主办、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乌鲁木齐市隆重举行。本届运动会首次启用了会徽、会旗、会标。这标志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逐步走向正规化。全国(除台湾省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和各民族的教练员、工作人员,另外还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成的观摩团以及特邀代表、中外记者、港澳同胞和外国友人等,总规模达3074人,大大超过了上届。本届运动会设7个竞赛项目和115个表演项目。竞赛项目除保留上届的摔跤 、射箭外,增设了赛马、叼羊、射弩、抢花炮、秋千5个项目。表演项目比上届增加了47项。由于本届运动会制定了较为科学的比赛规则,使参赛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各代表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运动会期间,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联合表彰了一批民族地区体育先进单位和个人。
4、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91年11月10日至17日,由国家民委、国家体委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南宁市隆重举行(其中马上项目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于1991年8月4日至7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运动会历时8天,有来自全国55个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地区和单位的代表及中外记者共3000多人参加。台湾省少数民族龙舟队和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团第一次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和表演。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共9项:龙舟、抢花炮、秋千、射弩、珍珠球、木球、摔跤 、赛马和武术,设金牌34枚;表演项目124项,设奖114个。本届运动会不仅在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的数量上超过了历届,而且制定了较为科学、系统的总规程,竞赛项目规程和规则,表演项目评判方法,使本届运动会向着规范化的轨道迈进了一大步。大会还增设了“道德风尚奖”。运动会期间,还召开了民族体育表彰会,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表彰了一批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先进地区、单位和个人,并举办了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图片展览,来自全国各地的12家艺术团体,为各族群众演出30场文艺节目。
5、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95年11月5日至12日,由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联合主办,云南省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昆明市举行。本届运动会历时8天,其规模和项目均超过了历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观摩人员、少数民族体育先进代表及新闻记者3467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次组团参赛。台湾省少数民族组团参加了龙舟竞赛。大会还邀请了港、澳、台同胞前来观摩。本届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有抢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摔跤、秋千、武术、射驽、龙舟、赛马、打陀螺11项,设金牌56枚;表演项目有129项,设一、二、三等奖;另外设“体育道德风尚奖”。
6、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99年9月,由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主办的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并在拉萨设立分赛场。本届运动会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庆典,又逢西藏自治区民主改期40周年。来自包括港、台地区在内的全国56个民族的4500多各体育健儿欢聚一堂,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本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设13个比赛项目
和157个表演项目。在原来的项目上增加蹴球、押加 项目,其中射弩,打陀螺、“押加”和部分马上项目、部分表演项目在拉萨分赛场进行。运动会期间,两地分别举办了民族文化节、民族艺术周、民族大联欢、民族题材摄影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同时表彰了一批为民族体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该届运动会遵循“发展民族体育,增强民族体质,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在宗旨,本着“平等、团结、繁荣、进步”的原则,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迈向新世纪的精神风貌。
7、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2003年9月15日,由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主办的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宁夏银川市举行。比赛分竞赛和表演两大内容:竞赛项目在上届项目的基础上将增设高脚马共14个比赛项目,表演项目是汇集各省市共56个民族优秀传统项目的精华。
改革开放20年,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省一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此起彼伏,全国性的民族体育运动会四年一次,并逐步形成了正规的竞赛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民族学院、体育学院都把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纳入了工作范围,出版了诸多书刊,力图使民族体育的发展走上科学的轨道。
8、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由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协办,广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07年11月10日至18日在广州隆重举行。
国务院首次决定将民族运动会交给副省级城市广州承办,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州市的信任,意义十分重大。从举办时间上看,2007年是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前一年,2010年广州将举办亚运会,举国上下将处于迎奥运和亚运的热潮中,同时又处于党的十七大召开,香港回归1O周年等重大政治活动前后,正是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好时机。从举办地点上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办好本届民族运动会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提出:“要精心筹备和办好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努力把运动会办成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盛会、展示少数民族风采的盛会、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盛会。”中共中央委员、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同志强调:“要把握举办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契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办好本届民族运动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对待,为实现中央和国家提出的要求和目标,按照“一流的场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水平”的办会目标;在借鉴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想少数民族之所想;本着“团结、强健、奔小康”的原则,充分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时代特色。
本届民族运动会将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广州大学城、从化等地18个竞赛场馆(地)和3个大型活动场馆(地),进行15个比赛项目和150多个表演项目的竞赛。
本届民族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ˉ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在上届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大项目“板鞋竞速”,增加31个小项目。表演项目增加了一大类:民族健身操。
本届民族运动会实际共设竞赛项目有15个: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蹴球、秋千、射弩、龙舟、陀螺、押加、民族式摔跤、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武术、马术等项目。表演项目分四大类∶综合类、技巧类、竞技类、民族健身操类。
本届民族运动会将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3个代表团近8000名运动会员参赛,代表团人数超过历届。
本届民族运动会会歌为“矫健大中华”,吉祥物是华南虎“悦悦”。
运动会期间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还将联合召开“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和“体育科学论文颁奖大会”。
为配合运动会,本届民族运动会还将举办“民族大联欢”、 “民族书画展”、 “民族摄影展”、 “民族大型文艺演出”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第一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
第一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背景和起源进行概述,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特别是各民族创造的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推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构筑了中华民族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宏观背景
首先,在共同缔造祖国疆域过程中,56个民族在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结成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为斑斓多姿而又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其次,民族传统体育的演进离不开自然条件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正是在河谷平原的摇篮中发育成长的。它选择了一条既不同于海洋民族(如古希腊罗马人),也不同于游牧民族(如古代阿拉伯人)的发展道路,一开始就以农业经济作为建设文明的基点。最终演进为一种高度发达、极端成熟的以农为主的文化形态,并由此繁衍出不同的文化传统,铸造了中华民族独具的世界观念和文化心理。
再次,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凝合而成。文化的历史就是人类共同性不断张扬的历史。文化选择的目标,是价值目标的实现,民族的交汇和融合是民族的更新与发展。同时,少数民族在文化的更新与发展中承接着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积淀,为其共同缔造华夏文化发挥独创的精神。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正是这一疆域的优势和文化资源,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2.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作为人类一种特有社会现象的体育,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一论点不会有多大争议。但是,一谈到体育的起源,就众说纷纭了。有人认为它产生于游戏,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军事,有人认为它产生于人类心理需要以及宗教活动,有的人认为它起源于生产劳动,等等,至今仍争议不休。
2.1 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原始人意识中人与自然朦胧未分之际将某一特定的动物、植物或其它特视为氏族祖先和氏族象征的原始崇拜形式。早在四、五千年前由于生产劳动和战争所需的工具,人们很早就会制舟和驾舟。而原始渔猎业、农业常常受灾害性的天气影响而颗粒无收,甚至船毁人亡,在这种不可抵御的自然力面前,远古时代居住在水乡泽国的苗族唯有寄望于神灵的庇估,于是他们把龙图腾装饰在舟的前头,为的是祈求上天的保佑,以期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去凶消灾,进而演化成具有民族团结、联系友谊、文化交流、锻炼身体的“龙舟节”——民族传统节日。它生动表明了人类同某一自然物有亲缘关系,这是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最初表现,是人与民族文化的最初探究,包含着极其可贵的民族体育萌芽。
2.2 生命价值的追求
生命的产生和终止,引起了古代人对生命存在的哲学思考。在公元前16世纪的殷代,我国的哲人就开始了对生命和身体运动的研究。在殷代的思想里,充满了对自身健康的祈望,表达了对病痛命蹇的焦虑和不安。为了追求长寿,避免早夭,先哲们对生合本质进行探索,认为人是由“气”凝聚而成的。“气”是人体生命物质。彝族大经典《西南彝志》中认为:“哎与哺结合,人类彼自由了”。“哎与哺”就是清阳之气和阴浊之气,人是二气结合所在。纳西族、傣族原始先民也认为人是由气而成,这种把非生命看成是“生命的本质”,是人类最早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之气充塞于宇宙间,也存在于人类自身,天地为一气流行,故天人相辅,彼此感应。虽然古人对“气”的理解是模糊的,但都是十分可贵的。安徽蒙城人庄子在《庄子》一书“刻意篇”中说:“熊经鸟伸,为寿而己”。其中,熊经鸟伸是形容当时人们进行体育活动时模拟动作,用来锻炼身体,以求健康长寿。华佗的“五禽戏”更是以禽兽的跑、跳、纵、滚、翻、飞等动作,增强身体活动。显现出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生命观。同样,中国传统的养生、健身生活,还受大一统的文化哲学思想影响,特别注重形神兼备,讲究在“天人和一”的思想指导下,通过捂道,达到与“天、地、神”相通的境地,要“以心会意,以意调气、以气促形、以形合神”,强调“意、气、体”一致。先秦时期出现的“人之生也,天之为精,地之为形,合之以为人”,并提出“四肢强梁,思虑恂达,耳目聪明”的人,才是身心完善的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族进究大、小净卫生习惯,是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礼拜仪式的“五功”之一的拜功就有一套完整、有效的卫生保健方法,它不仅达到了宗教的礼拜目的,而且还起到了有效的健身作用。这种宗教形成和仪式为其良好的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因而促进了民众的身体健康。可以看出,由于活跃“生命价值”理论的发展,必须繁衍了对体育价值的理解,并形成中国特有的卫生保健和民族体育活动的方式。
2.3 宗教信仰
宗教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文化的其它组成部分存在着密切联系。尤其是在人类社会早、中期时代,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文化的主成分,由此分化,演变出许多其它文化形式,每个信仰它的民族都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留下其深深烙印。《云南志略.诸夷风俗篇》记载:“末些一五月十五是祭天极严浩,男子动数百,各执其手团旋舞以为乐”。又“白苗——祀祖之先必择肥壮牯牛,头角正者饲之。乃聚合寨之斗于胜。胜则吉一祭毕合亲族歌饮为欢”。这一类的体育项目,宗教内涵占了很大的部分。又如仰藏传佛教的藏、裕固等族祭祀活动中的宗教内容——“祭鄂博”就隐含着浓厚的民族体育成份。祭鄂博意为祭山神、财神,庙宇设在山项或两山连接处的山腰,喇嘛念完经,祭祀的人们都要穿上新衣,开始登山,这实质就是一种登山活动,寓意祈求来年的人畜平安、生活富裕。“观经会”是土族地区各大藏传佛教增院举行的祈愿法会,在观经会上,除寺院的宗教仪式外,还有信教群众的“滚芒茶”等宗教活动,最吸引人的寺院喇嘛的“跳坎”活动,即俗称“跳观经”,土族民族体育活动中的“挑作若”就是它早期演变而来的。可以看出,无论是藏传佛教的剌嘛庙,还是寺院,都是信教群众文体活动的主要场所,人们在这里欢度宗教节日、互通信息、增加友谊。正是在民族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在进一步强化宗教情感的同时,显现出民族传统体育的花蕾。
2.4 战事纷争与抗击外夷
我国少数民族无论是人口逾百万的人,还是人口仅数千的无不走过了一个从分散到独立,从战争到和平的历史发展过程。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深深印刻着历史的痕迹。北方民族中的蒙古族始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经历了长期的战事纷争。可以说,蒙古族的历史充满了战争的色彩,他们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这种历史背景不仅使其成为一个精骑善射的民族,而且也使民族体育项目必段与马匹、征战有关。诸如摔跤、赛马、马术、贵由赤等运动项目无不与战争有关。民族传统体育又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赋于民族认同感。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为抗击外国入侵者,反抗丧权辱国的清王朝,中国各地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他们设武馆,采用民间武术的组织形式,集聚群众训练队伍,成立了小刀会、大刀会、长枪会、义和团等民间武术团体,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充分发挥民间传统体育——武艺的作用,拿起大刀、长矛展开了殊死抗击外夷和保家卫国的战斗,为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完整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
2.5 生产工具与生活方式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人们为了扩大适于居住的环境,改善生活质量,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聪明的智慧,不断向大自然进军。在同大自然进行较量的过程中,无论南方或是北方民族,都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自然难题南非要他们不断地克服,克服自然难题的过程就是形成生产、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的过程,体育活动自然也是在此过程中逐渐演化而成。如江南的竞渡、北国的冰嬉、大漠的赛驼、山地的竞走、摹的骑射、丛林的射驽,无不保留学生着地域条件下一定的生产工具与生活工具与生活方式的烙印。这些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内容伴随着地方民俗文化的演进,沿习至今。
3、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
根据1999年全国第六届民族运动会的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有1000多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这块蕴积深厚的民族文化宝藏,对于弘扬东方体育文化,发展人类所共有的体育事业,是现代体育不能替代和比拟的。面对丰富多彩的项目,我们从发展研究的角度来探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科研发展走向是新世纪的必然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体育理论日渐成熟。1996年,体育学被列为一级学科,这是当代体育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原教委在一级学科研体育学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这标志着体育学的进步。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又分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和中华养生保健功三个专业
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汉民族传统体育和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是指特定的民族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的、从传统社会沿袭下来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对人体生理特征进行改造的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
4.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植根深厚从而形成自身一贯、稳定的精神特质文化,而又在历史变迁中不断改变其具体的结构样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差别相来。以至于在宗教形式、喜庆丰收、婚丧嫁娶以及各种节日中,民族传统体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各种体育活动出现频率之高是其它文化所不能比拟的。流传至今的蒙古族的摔跤、维吾尔族的姑娘追、朝鲜族的秋千、回族的木球、傣族的跳竹杆、苗族的上刀梯、高山族的背篓球赛、羌族
的推杆等无不凝结了民族人民的智慧。这种在民族文化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质,突出地再现了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
近年来国家及各地方召开的各种形式的民族体育运动会,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如雨后春笋一般得到了极大发展。每4年举办1届的全国民族运动会,规模一届比一届盛大,项目一届比一届丰富多彩。而大量民族体育项目规则的制定,则为民族体育的推广和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形成规范化。同时,少数民族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民族经济得到了飞快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随着农牧民收入的增高,文体活动多以“家庭为龙头”而举办的民族体育活动在占全国18%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屡见不鲜。这一结果必将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责任制”的中国特色民族体育发展的一个模式,使国家办与民族办、社会办与集体、个人办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民族体育更好地面向社会,为社会服务。就56个民族而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社会主义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拓中华民族悠久的宝贵文化遗产时,与现代体育互相辉映,在人民的体育生活中,构成了五彩缤纷的绚丽。
景观。无论在奥运会上争取金牌,还是在继承和挖掘民族遗产、增进民族团结和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再现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诸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主办,地方承办,每四年举行一届。截至2003年,已分别在天津、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云南、北京和西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了7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新中国诞生后,党和政府对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十分重视。1953年11月8日到12日,在天津市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参加第一届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的有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傣族、朝鲜族、纳西族、汉族等13个民族的395名运动员,他们分别来自华北区、东北区、西北区、中南区、西南区(包括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解放军及铁路系统等9个单位。竞赛项目有举重、拳击、摔跤、短兵和步射,表演项目有武术(分棒术和器械等383项)、民间体育(分石担、石锁、弓箭术、弹丸、爬杆、跳板、木杠、皮条、沙袋、地转、跳桌、筋斗、叠罗汉、大武术、五虎棍、打术、跳术跳绳、飞叉、中幡等22项)、骑术(各种马上技巧表演9项)三大类,特邀表演的有马球、蒙古式摔跤、舞狮、杂技等。其中维吾尔族的达瓦孜(踩绳)、蒙古族的摔跤、朝鲜族的跳板、回族的武术以及内蒙古骑兵的马术等少数民族项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竞赛项目中有10名举重运动员刷新了国家纪录。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有12万人次。运动会闭幕后,又挑选了90名优秀运动员进京连续表演了31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1984年,国家体委、国家民委将这次民族体育运动会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2、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82年9月2日至8日,由国家体委、国家民委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了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本届运动会历时7天,共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6个民族的863名运动员的教练员参加者,其中少数民族运动员593人。体育活动分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有射箭和中国式摔跤。
来自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4个省、自治区5个民族的24名运动员参加了射箭的角逐并取得优异成绩。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个民族的56名业余摔跤运动员参加了4个级别的中国式摔跤比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摔跤人才。表演项目有68个,分别由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个少数民族的800多名运动员进行表演。这些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民族表演项目,吸引了80多万观众前来观看。
3、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86年8月10日至17日,由国家体委、国家民委主办、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乌鲁木齐市隆重举行。本届运动会首次启用了会徽、会旗、会标。这标志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逐步走向正规化。全国(除台湾省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和各民族的教练员、工作人员,另外还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成的观摩团以及特邀代表、中外记者、港澳同胞和外国友人等,总规模达3074人,大大超过了上届。本届运动会设7个竞赛项目和115个表演项目。竞赛项目除保留上届的摔跤 、射箭外,增设了赛马、叼羊、射弩、抢花炮、秋千5个项目。表演项目比上届增加了47项。由于本届运动会制定了较为科学的比赛规则,使参赛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各代表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运动会期间,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联合表彰了一批民族地区体育先进单位和个人。
4、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91年11月10日至17日,由国家民委、国家体委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南宁市隆重举行(其中马上项目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于1991年8月4日至7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运动会历时8天,有来自全国55个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地区和单位的代表及中外记者共3000多人参加。台湾省少数民族龙舟队和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团第一次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和表演。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共9项:龙舟、抢花炮、秋千、射弩、珍珠球、木球、摔跤 、赛马和武术,设金牌34枚;表演项目124项,设奖114个。本届运动会不仅在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的数量上超过了历届,而且制定了较为科学、系统的总规程,竞赛项目规程和规则,表演项目评判方法,使本届运动会向着规范化的轨道迈进了一大步。大会还增设了“道德风尚奖”。运动会期间,还召开了民族体育表彰会,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表彰了一批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先进地区、单位和个人,并举办了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图片展览,来自全国各地的12家艺术团体,为各族群众演出30场文艺节目。
5、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95年11月5日至12日,由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联合主办,云南省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昆明市举行。本届运动会历时8天,其规模和项目均超过了历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观摩人员、少数民族体育先进代表及新闻记者3467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次组团参赛。台湾省少数民族组团参加了龙舟竞赛。大会还邀请了港、澳、台同胞前来观摩。本届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有抢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摔跤、秋千、武术、射驽、龙舟、赛马、打陀螺11项,设金牌56枚;表演项目有129项,设一、二、三等奖;另外设“体育道德风尚奖”。
6、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99年9月,由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主办的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并在拉萨设立分赛场。本届运动会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庆典,又逢西藏自治区民主改期40周年。来自包括港、台地区在内的全国56个民族的4500多各体育健儿欢聚一堂,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本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设13个比赛项目
和157个表演项目。在原来的项目上增加蹴球、押加 项目,其中射弩,打陀螺、“押加”和部分马上项目、部分表演项目在拉萨分赛场进行。运动会期间,两地分别举办了民族文化节、民族艺术周、民族大联欢、民族题材摄影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同时表彰了一批为民族体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该届运动会遵循“发展民族体育,增强民族体质,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在宗旨,本着“平等、团结、繁荣、进步”的原则,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迈向新世纪的精神风貌。
7、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2003年9月15日,由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主办的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宁夏银川市举行。比赛分竞赛和表演两大内容:竞赛项目在上届项目的基础上将增设高脚马共14个比赛项目,表演项目是汇集各省市共56个民族优秀传统项目的精华。
改革开放20年,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省一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此起彼伏,全国性的民族体育运动会四年一次,并逐步形成了正规的竞赛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民族学院、体育学院都把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纳入了工作范围,出版了诸多书刊,力图使民族体育的发展走上科学的轨道。
8、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由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协办,广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07年11月10日至18日在广州隆重举行。
国务院首次决定将民族运动会交给副省级城市广州承办,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州市的信任,意义十分重大。从举办时间上看,2007年是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前一年,2010年广州将举办亚运会,举国上下将处于迎奥运和亚运的热潮中,同时又处于党的十七大召开,香港回归1O周年等重大政治活动前后,正是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好时机。从举办地点上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办好本届民族运动会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提出:“要精心筹备和办好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努力把运动会办成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盛会、展示少数民族风采的盛会、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盛会。”中共中央委员、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同志强调:“要把握举办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契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办好本届民族运动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对待,为实现中央和国家提出的要求和目标,按照“一流的场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水平”的办会目标;在借鉴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想少数民族之所想;本着“团结、强健、奔小康”的原则,充分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时代特色。
本届民族运动会将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广州大学城、从化等地18个竞赛场馆(地)和3个大型活动场馆(地),进行15个比赛项目和150多个表演项目的竞赛。
本届民族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ˉ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在上届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大项目“板鞋竞速”,增加31个小项目。表演项目增加了一大类:民族健身操。
本届民族运动会实际共设竞赛项目有15个: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蹴球、秋千、射弩、龙舟、陀螺、押加、民族式摔跤、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武术、马术等项目。表演项目分四大类∶综合类、技巧类、竞技类、民族健身操类。
本届民族运动会将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3个代表团近8000名运动会员参赛,代表团人数超过历届。
本届民族运动会会歌为“矫健大中华”,吉祥物是华南虎“悦悦”。
运动会期间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还将联合召开“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和“体育科学论文颁奖大会”。
为配合运动会,本届民族运动会还将举办“民族大联欢”、 “民族书画展”、 “民族摄影展”、 “民族大型文艺演出”等一系列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