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EBV)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

[病原学]

EBV属疱疹病毒群。1964年由Epstein、Barr等从非洲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首先发现。病毒呈球形,直径约180nm,衣壳表面附有脂蛋白包膜,核心为双股DNA。

本病毒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故病毒分离较困难。但在培养的淋巴细中用免疫荧光或电镜法可检出本病毒。EBV有嗜B细胞特性并可作为其致裂原,使B淋巴细胞转为淋巴母细胞。

EBV有五种抗原成分,即病毒衣壳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补体结合抗原(可溶性抗原S)和核抗原(EBNA)。各种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健康人群中带毒率约为15%。

(二)传播途径 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恢复后15~20%可长期咽部带病毒。经口鼻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更多见。6岁以下幼儿患本病时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发病。15岁以上感染则多呈典型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第二次发病不常见。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本病的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病毒进入口腔后可能先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后侵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继之累及淋巴系统和各组织器官。由于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EBV受体,故极易受累。B淋巴细胞感染后增生活跃,其抗原性发生改变,后者可引起T淋巴细胞防御反应,形成细胞毒性效应细胞直接破坏受染的B细胞。这种细胞免疫反应是本病病程呈自限性的重要因素。B细胞受破坏后释放自身抗原,激发自身抗体的产生,从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淋巴网状组织的良性增生。肝脏有各种单核细胞浸润,枯否氏细胞增生及局灶性坏死。脾肿大,脾窦及脾髓内充满变形淋巴细胞。质脆、易出血,甚至破裂。淋巴结肿大,不形成脓肿,以副皮质区(T淋巴细胞)增生显著。全身其它脏器如心肌、肾、肾上腺、肺、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有充血、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潜伏期5~15天,一般为9~11天。起病急缓不一。约40%患者有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状虽多样化,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状。

(一)发热 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间。热型不定。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甚至数月。可伴有寒战和多汗。中毒症状多不严重。

(二)淋巴结肿大 见于70%的患者。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直径1~4cm,质地中等硬,分散,无明显压痛,不化脓、双侧不

对称等为其特点。消退需数周至数月。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引起腹痛及压痛。

(三)咽痛 虽仅有半数患者主诉咽痛,但大多数病例可见咽部充血,少数患者咽部有溃疡及伪膜形成,可见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或有溃疡。喉和气管的水肿和阻塞少见。

(四)肝脾肿大 仅10%患者出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者则可达2/3。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但转为慢性和出现肝功能衰竭少见。50%以上患者有轻度脾肿大,偶可发生脾破裂。检查时应轻按以防脾破裂。

(五)皮疹 约10%左右的病例在病程1~2周出现多形性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亦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一周内隐退,无脱屑。

(六)神经系统症状 见于少数严重的病例。可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周围神经根炎等。90%以上可恢复。

其它尚有肺炎(5%)、心肌炎、肾炎、眼结膜充血等。

病程多为1~3周,少数可迁延数月。偶有复发,复发时病程短,病情轻。本病预后良好,病死率仅为1~2%,多系严重并发症所致。

[并发症]

(一)呼吸系统 约30%患者可并发咽部细菌感染。5%左右患者可出现间质性肺炎。

(二)泌尿系统并发症 部分患者可出现水肿、蛋白尿、尿中管型及血尿素氮增高等类似肾炎的变化,病变多为可逆性。

(三)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并发心肌炎者约占6%,心电图示T波倒臵、低平及P—R间期延长。

(四)神经系统并发症 可出现脑膜炎、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约为1%。

其它并发症有脾破裂、溶血性贫血、胃肠道出血、腮腺肿大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应注意当地流行状况,是否曾赴流行地区出差旅游。周围有无类似患者,以便协助诊断。

(二)临床表现 主要为发热、咽痛、颈部及其它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多形性皮疹,但本病临床表现变异较大,散发病例易误诊,尤其在无实验室检查条件的情况下,诊断困难较大。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多,最高可达30~50×109/L。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可达60%以上,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可在10%以上。

2.嗜异性凝集试验(heterophil agglutination test)是一标准的诊断性试验,其原理为患者血清中常含有属于IgM的嗜异性抗体可与绵羊或马红细胞凝集。该试验在病程早期即呈阳性,约为40%,第二、三周阳性率分别可达60%及80%以上,恢复期迅速下降。正常人、血清病患者、淋巴网状细胞瘤、单核细胞白血病及结核病等患者,血清中也可出现嗜异性抗体,可用豚鼠肾和牛红细胞吸收试验加以鉴别(表1),一般认为经豚鼠肾吸收后的滴定效价在1:64以上者具有诊断意义。

3.EBV抗体检测 抗EBV有对VCA、EA、EBNA的抗体及补体结合抗体、中

和抗体等。其中以抗-VCAIgM、和IgG较为常用,前者出现早、消失快、灵敏性与特异性高,有早期诊断价值,后者出现时间早,滴度较高且可持续终身,宜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4.EBV的检测 较为困难,且在健康人及其他疾病患者中亦可检出病毒,故很少用于临床诊断。

本病应与以咽峡炎表现为主的链球菌感染、疱疹性咽峡炎、风湿热等,以发热、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的结核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以黄疸、肝功异常为特征的病毒性肝炎及化验改变较类似的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血清病等进行鉴别。此外本病还需与心肌炎、风疹、病毒性脑炎等相鉴别。

[治疗]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G、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哒唑(灭滴灵0.6~1.2g/日)或氯林可霉素(0.45~0.9g/日)5~7天也有一定效果。约95%的患者应用氨苄青霉素或羟氨苄青霉素可出现多形性皮疹。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用法为强的松第一天80mg,随后逐渐减量,疗程一周。 抗病毒药物如阿糖腺苷、疱疹净等可能对本病有效。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急性期患者应进行呼吸道隔离。其呼吸道分泌物及痰杯应用漂白粉或煮沸消毒。因病毒血症可长达数月,故病后至少6个月不能参加献血。疫苗尚在研制中。

风湿热:主要累及心脏、关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和皮下组织,血沉快,抗链O阳性。活检可见风湿小体。

疱疹性咽峡炎:发热、咽部溃疡,可有皮疹,一般无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血象不高,淋巴细胞可增高,但异淋不增高。

白血病:发热、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增高,骨髓穿刺见大量幼稚细胞

巨细胞病毒感染:可有类似传单的表现,比如发热、肝脾肿大、皮疹等,血常规淋巴细胞增多,异淋增多,但嗜异凝集试验阴性,血里可以查到CMV病毒和抗体。

坏死性淋巴结炎由藤本氏于1972年首先报道,原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变态反应有关。本病较少见,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经过可呈急性或亚急性,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热和白细胞减少。近年来多认为与病毒感

染有关。

诊断依据:

1.持续发热可达39度左右;

2.颈部淋巴结逐渐肿大,触之有弹性,较硬,表面光滑,直径1-3cm,有粘连倾向,但不与皮肤粘连,轻度压痛;

3.偶见红斑样皮疹;

4.肝脾轻度肿大,并可有轻度压痛;

5.轻度贫血和白细胞减少,血沉可加快,CRP,ALT,AST,LDH均可升高;

6.淋巴结活检可见到副皮质区到皮质区呈灰白色坏死灶,部分累及被膜,与周围组织界限分明。坏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病灶内小血管壁和管腔内纤维性物质的析出,引起循环障碍。淋巴结活检是本病确诊依据,具有鉴别意义,应与颈淋巴结结核、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相鉴别。

本病抗生素治疗无效,一旦确诊,即可应用激素治疗。采用激素、干扰素、病毒唑及保肝等综合治疗,收效良好。干扰素是一类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诱生蛋白,能作用于细胞膜受体,生成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使病毒mRNA降解,导致病毒蛋白合成受限,从而阻止病毒的繁殖;同时干扰素有激发和增强免疫力及增强吞噬功能的作用。因此,联合使用激素、干扰素等综合治疗可起到标本兼治作用,缩短病程,促进病情恢复。。

淋巴瘤:

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

多累及颈部、腋窝、纵隔、腹膜后、

可产生相应的压迫症状,压迫神经引起疼痛、纵隔淋巴结肿大导致胸闷、咳嗽、肺不张、上腔静脉综合症。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压迫输尿管引起肾盂积水等。 侵犯器官:肺浸润、胸水、骨质破坏、肝脾肿大等。

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一般症状。

血常规:轻中度贫血、少数白细胞轻度或明显增加,伴中性粒细胞浸润,骨髓片见到R_S细胞是骨髓浸润的依据。

确诊要靠淋巴结活检。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EBV)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

[病原学]

EBV属疱疹病毒群。1964年由Epstein、Barr等从非洲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首先发现。病毒呈球形,直径约180nm,衣壳表面附有脂蛋白包膜,核心为双股DNA。

本病毒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故病毒分离较困难。但在培养的淋巴细中用免疫荧光或电镜法可检出本病毒。EBV有嗜B细胞特性并可作为其致裂原,使B淋巴细胞转为淋巴母细胞。

EBV有五种抗原成分,即病毒衣壳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补体结合抗原(可溶性抗原S)和核抗原(EBNA)。各种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健康人群中带毒率约为15%。

(二)传播途径 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恢复后15~20%可长期咽部带病毒。经口鼻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更多见。6岁以下幼儿患本病时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发病。15岁以上感染则多呈典型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第二次发病不常见。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本病的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病毒进入口腔后可能先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后侵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继之累及淋巴系统和各组织器官。由于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EBV受体,故极易受累。B淋巴细胞感染后增生活跃,其抗原性发生改变,后者可引起T淋巴细胞防御反应,形成细胞毒性效应细胞直接破坏受染的B细胞。这种细胞免疫反应是本病病程呈自限性的重要因素。B细胞受破坏后释放自身抗原,激发自身抗体的产生,从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淋巴网状组织的良性增生。肝脏有各种单核细胞浸润,枯否氏细胞增生及局灶性坏死。脾肿大,脾窦及脾髓内充满变形淋巴细胞。质脆、易出血,甚至破裂。淋巴结肿大,不形成脓肿,以副皮质区(T淋巴细胞)增生显著。全身其它脏器如心肌、肾、肾上腺、肺、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有充血、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潜伏期5~15天,一般为9~11天。起病急缓不一。约40%患者有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状虽多样化,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状。

(一)发热 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间。热型不定。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甚至数月。可伴有寒战和多汗。中毒症状多不严重。

(二)淋巴结肿大 见于70%的患者。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直径1~4cm,质地中等硬,分散,无明显压痛,不化脓、双侧不

对称等为其特点。消退需数周至数月。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引起腹痛及压痛。

(三)咽痛 虽仅有半数患者主诉咽痛,但大多数病例可见咽部充血,少数患者咽部有溃疡及伪膜形成,可见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或有溃疡。喉和气管的水肿和阻塞少见。

(四)肝脾肿大 仅10%患者出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者则可达2/3。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但转为慢性和出现肝功能衰竭少见。50%以上患者有轻度脾肿大,偶可发生脾破裂。检查时应轻按以防脾破裂。

(五)皮疹 约10%左右的病例在病程1~2周出现多形性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亦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一周内隐退,无脱屑。

(六)神经系统症状 见于少数严重的病例。可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周围神经根炎等。90%以上可恢复。

其它尚有肺炎(5%)、心肌炎、肾炎、眼结膜充血等。

病程多为1~3周,少数可迁延数月。偶有复发,复发时病程短,病情轻。本病预后良好,病死率仅为1~2%,多系严重并发症所致。

[并发症]

(一)呼吸系统 约30%患者可并发咽部细菌感染。5%左右患者可出现间质性肺炎。

(二)泌尿系统并发症 部分患者可出现水肿、蛋白尿、尿中管型及血尿素氮增高等类似肾炎的变化,病变多为可逆性。

(三)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并发心肌炎者约占6%,心电图示T波倒臵、低平及P—R间期延长。

(四)神经系统并发症 可出现脑膜炎、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约为1%。

其它并发症有脾破裂、溶血性贫血、胃肠道出血、腮腺肿大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应注意当地流行状况,是否曾赴流行地区出差旅游。周围有无类似患者,以便协助诊断。

(二)临床表现 主要为发热、咽痛、颈部及其它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多形性皮疹,但本病临床表现变异较大,散发病例易误诊,尤其在无实验室检查条件的情况下,诊断困难较大。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多,最高可达30~50×109/L。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可达60%以上,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可在10%以上。

2.嗜异性凝集试验(heterophil agglutination test)是一标准的诊断性试验,其原理为患者血清中常含有属于IgM的嗜异性抗体可与绵羊或马红细胞凝集。该试验在病程早期即呈阳性,约为40%,第二、三周阳性率分别可达60%及80%以上,恢复期迅速下降。正常人、血清病患者、淋巴网状细胞瘤、单核细胞白血病及结核病等患者,血清中也可出现嗜异性抗体,可用豚鼠肾和牛红细胞吸收试验加以鉴别(表1),一般认为经豚鼠肾吸收后的滴定效价在1:64以上者具有诊断意义。

3.EBV抗体检测 抗EBV有对VCA、EA、EBNA的抗体及补体结合抗体、中

和抗体等。其中以抗-VCAIgM、和IgG较为常用,前者出现早、消失快、灵敏性与特异性高,有早期诊断价值,后者出现时间早,滴度较高且可持续终身,宜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4.EBV的检测 较为困难,且在健康人及其他疾病患者中亦可检出病毒,故很少用于临床诊断。

本病应与以咽峡炎表现为主的链球菌感染、疱疹性咽峡炎、风湿热等,以发热、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的结核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以黄疸、肝功异常为特征的病毒性肝炎及化验改变较类似的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血清病等进行鉴别。此外本病还需与心肌炎、风疹、病毒性脑炎等相鉴别。

[治疗]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G、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哒唑(灭滴灵0.6~1.2g/日)或氯林可霉素(0.45~0.9g/日)5~7天也有一定效果。约95%的患者应用氨苄青霉素或羟氨苄青霉素可出现多形性皮疹。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用法为强的松第一天80mg,随后逐渐减量,疗程一周。 抗病毒药物如阿糖腺苷、疱疹净等可能对本病有效。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急性期患者应进行呼吸道隔离。其呼吸道分泌物及痰杯应用漂白粉或煮沸消毒。因病毒血症可长达数月,故病后至少6个月不能参加献血。疫苗尚在研制中。

风湿热:主要累及心脏、关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和皮下组织,血沉快,抗链O阳性。活检可见风湿小体。

疱疹性咽峡炎:发热、咽部溃疡,可有皮疹,一般无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血象不高,淋巴细胞可增高,但异淋不增高。

白血病:发热、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增高,骨髓穿刺见大量幼稚细胞

巨细胞病毒感染:可有类似传单的表现,比如发热、肝脾肿大、皮疹等,血常规淋巴细胞增多,异淋增多,但嗜异凝集试验阴性,血里可以查到CMV病毒和抗体。

坏死性淋巴结炎由藤本氏于1972年首先报道,原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变态反应有关。本病较少见,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经过可呈急性或亚急性,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热和白细胞减少。近年来多认为与病毒感

染有关。

诊断依据:

1.持续发热可达39度左右;

2.颈部淋巴结逐渐肿大,触之有弹性,较硬,表面光滑,直径1-3cm,有粘连倾向,但不与皮肤粘连,轻度压痛;

3.偶见红斑样皮疹;

4.肝脾轻度肿大,并可有轻度压痛;

5.轻度贫血和白细胞减少,血沉可加快,CRP,ALT,AST,LDH均可升高;

6.淋巴结活检可见到副皮质区到皮质区呈灰白色坏死灶,部分累及被膜,与周围组织界限分明。坏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病灶内小血管壁和管腔内纤维性物质的析出,引起循环障碍。淋巴结活检是本病确诊依据,具有鉴别意义,应与颈淋巴结结核、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相鉴别。

本病抗生素治疗无效,一旦确诊,即可应用激素治疗。采用激素、干扰素、病毒唑及保肝等综合治疗,收效良好。干扰素是一类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诱生蛋白,能作用于细胞膜受体,生成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使病毒mRNA降解,导致病毒蛋白合成受限,从而阻止病毒的繁殖;同时干扰素有激发和增强免疫力及增强吞噬功能的作用。因此,联合使用激素、干扰素等综合治疗可起到标本兼治作用,缩短病程,促进病情恢复。。

淋巴瘤:

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

多累及颈部、腋窝、纵隔、腹膜后、

可产生相应的压迫症状,压迫神经引起疼痛、纵隔淋巴结肿大导致胸闷、咳嗽、肺不张、上腔静脉综合症。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压迫输尿管引起肾盂积水等。 侵犯器官:肺浸润、胸水、骨质破坏、肝脾肿大等。

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一般症状。

血常规:轻中度贫血、少数白细胞轻度或明显增加,伴中性粒细胞浸润,骨髓片见到R_S细胞是骨髓浸润的依据。

确诊要靠淋巴结活检。


相关文章

  • 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 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通常在健康体检时也包括血常规化验检查,可见其重要性.人在生病时,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数量会发生变化,血常规检查简便.快速.易行,能够帮助医生迅速了解病人的血液基本变化,为进一步判断疾病提供有用线索.但对于平常人来说,化 ...查看


  • 检测血液细胞分析报告
  • 检测血液细胞分析报告 白细胞总数 12.2乘10`9/L 淋巴细胞比率 30.4% 中值细胞比率 3.9% 淋巴细胞 3.7乘10`9/L 中值细胞 0.5乘10`9/L 中性粒细胞 8乘10`9/L 红细胞总数 5.25乘10`12/L ...查看


  • 让你看懂血液常规检查报告
  • 手术.化疗.放疗前后均需行血常规检查. 其中的指标的异常会影响这些治疗措施的进行.但很多病人与家属拿到化验单看不懂,感到很困惑.现仅就血常规的一些化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作一简要说明,供参考: 1.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 ...查看


  •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西医诊断学]总结笔记(二)
  • (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 1.减少――贫血 2.绝对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二)白细胞 中性粒0.5-0.7:嗜酸粒0.005-0.05:嗜碱粒0-0.1: 淋巴0.2-0.4:单核0.03-0.08 1.中性粒 (1)增多:感染:严重 ...查看


  •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 RBC: 生理情况下,人体每天约有1/120红细胞衰亡,同时,又有1/120的红细胞产生,使红细胞的生成与衰亡保持动态平衡.多种原因可使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增多. [正常参考值] [异常结果分析] 红细胞和血红蛋 ...查看


  • 血常规化验单
  • 血常规化验单 血常规是最简便最直接的化验方法之一,它可以透露给我们很多信息,通过阅读血常规化验单,可以基本确定受检者是否患有血液病,可能是何种血液病,需要进一步进行哪种检查.血常规化验单中项目繁多,在一些项目后可能会出现上升或下降的箭头,很 ...查看


  •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 怎样看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代表什么意思,相信,很多人当拿到血常规化结果,看那一堆符号的时候,肯定会一头雾水,不知化验结果是否正常.针对此问题,就血常规检查结果给出分析来看: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 ...查看


  •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操作流程
  • 骨髓细胞检验 一.骨髓的取材 骨髓取材方式主要有两种,即骨髓穿刺术及环钻术,后者又称骨髓活检.特别适合用于"干抽"情况下且可看到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能判断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有助于对再生障碍时病情严重程度的估计,也 ...查看


  • 学海无涯 | 血常规中白细胞各分类的临床意义
  • 白细胞反应概述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寿命相对短暂,整个血液中所含的中性粒细胞都是来自骨髓,每一天约有正常值的2.5倍细胞数目从骨髓中补充.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出现在两个血液池中的一个池中:要么在循环池,要么在边缘池.中性粒细胞可以在两个池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