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之感
——德国的解放
欧洲人的生活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世纪以来的基督教一直统治者欧洲。本来,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给予人一种生活和做人的准则,能够在理性上束缚人的种种私欲,使得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总之,宗教有其存在合理性。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基督教一直占据着欧洲的统治地位,12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除最后一项外,都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实行的。可以说人生的一切重大事件都被基督教会的宗教仪式所包容,从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人的一生都在宗教的制约之下。而且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都要按照基督教的教规教义来执行,不允许有任何触犯教规教义的事情发生,欧洲中世纪的异端裁判所对认为是违背《圣经》言行的人都处以酷刑,许多科学家都受到了迫害。
宗教是人最初的、并且间接的自我意识,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是人类童年时的本质,正如儿童是在自身之外看到自己的本质——人的。人先把自己的本质,转移到自身之外,创造了宗教,然后再在宗教之中找到人的本质,但宗教只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并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人虽然创造了宗教,但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宗教却成了世界的总理论,“它的狂热,它的道
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像鸦片一样,虽然给人暂时的寄托,但长此以往最终会伤害到自己,慢慢地腐蚀人而让人失去自我创造的机能。“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映像,只去寻找非人了”,宗教使人脱离了现实的幸福,却沉迷于“幻想的现实性中”无法自拔,它是被压迫生灵的栖身之所,它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它是人民的鸦片。
要实现人民的真正的现实幸福,就要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要“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并扔掉锁链,“采摘新鲜的花朵”。要使人们对宗教的幻想破灭,回归人的理智,用理性来行动,建立自己的现实,使理性“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德国的解放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诸侯割据,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文化上为罗马教会所控制,是罗马最忠顺的奴仆,这为教会的剥削提供了条件。而这时,文艺复兴已深刻影响了德国,人文主义思潮传播。为了反对罗马教廷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运动,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控制,德国自此有了自己的教会。马克思认为, 虽然路德宗“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虽然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但这“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虽然“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但这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虽然“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
笃诚解放出来”,但这“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的世界”;虽然“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这“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虽然,改革冲击了天主教会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即并没有使人脱离宗教,获得更高的解放。
19世纪末的拿破仑的扩张,虽然德国战败,沦为法国的附庸,但拿破仑战争把深受法国革命影响的、长期被专制制度压抑的德意志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民族意识激发出来。下层农民、手工业者的暴动、示威及罢工,敲响了德意志旧制度的丧钟,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法国革命的欢呼,又使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原则自德意志广泛传播,这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把人们的思想从基督教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德意志人民即将获得真正的解放,回归“现实的幸福”。但拿破仑的压迫使德意志人民感到无比屈辱,终于在1813年莱比锡“民族会战”中击败拿破仑,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然而,虽然拿破仑战争使德意志民族在全民抗战中觉醒,但各邦国没能利用反拿破仑的机会组织发动德意志统一运动,没能同英国法国一样将革命继续下去,随之而来的是封建专制的复辟。“我们没有同现代各国一起经历革命,却同它们一起经历复辟”。
1815年之后的德意志面临一系列问题,封建制度残余问题、宪法问题教会与国家关系问题等。最重要的是国家同一问题,虽然德国成立了德意志联邦,代替了旧的德意志帝国,但实际上,它仍然是中欧地区中世纪封建传统的最后表现形式。德意志的政治复辟比法国更彻底。
德意志的政治复辟比法国更彻底。各邦重新建立起秩序、权威、传统和家长式统治。君主专制再度支配一切,与之俱来的是各自为政、官僚政治、效率低下、奢侈浪费等,贵族阶级重新获得以往那种高于其他阶级的社会地位。德意志在那些“牧羊人带领下,总是只有一次与自由为伍,那就是在自由被埋葬的那一天”。
德意志的封建复辟激起了人民的不满。知识分子,特别是大学生首先发出了抗议,发起了大学生运动,举起了民族统一的旗帜,要求“建立一个以自由和统一为基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这构成了复辟时期民主运动第一次高潮。但宫廷党及反动文人作出了查禁大学生协会,加强新闻检查,对各大学进行监督的决定,民主运动遭受挫折。
维也纳会议之后,《联邦条例》规定的宪法由于封建势力的阻挠迟迟未能如愿。1915年,新兴资产阶级纷纷行动起来,为争取政治自由而斗争,掀起了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在立宪运动的推动下,德意志各邦大多颁布了宪法,过渡到了君主立宪制,但宪法仍有种种限制,不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大多也未能触动封建专制统治,并且立法大权仍在君主和政府手中,封建君主专制披着资产阶级的外衣在德国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所以说,“现代德国制度是时代的错乱,它公然违反普遍承认的公理”,并且“用一个异己本质的外观来掩盖自己的本质”。这些政府出于自己本身的良好本能,“把现代政治领域的文明缺陷同旧制度的野蛮缺陷结合在一起”,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所谓立宪德国这样,天真地分享了立宪国家制度的一切幻想,而未分享它的现实”,“政府
制度是靠维护一切卑劣事物为生的,它本身无非是以政府形式表现出来的卑劣事物”。马克思对德国当时的制度和政府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30年代,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下,德意志的自由主义运动又高涨起来。从中兴起的青年黑格尔派集中力量批判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基督教,把人类自我意识从宗教的自我异化中解放出来。马克思说:“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而对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它的完成者就是青年黑格尔派。
“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19世纪30年代,德国依然处于诸侯割据的局面,这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发展不相容。虽然德意志成立了关税同盟,促进了工业革命发展,但这仅仅是经济上的改进措施,政治上依然处于封建统治之下,这难以适应历史潮流前进步伐。马克思发出了批判现代德国制度的檄文。
马克思认为仅仅否定当前德国的政治状况已经没用了,因为这“已经是现代各国的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的史实。即使否定了敷粉的发辫,还是要同没有敷粉的发辫打交道。即使否定了1843年的德国制度,但按照法国的纪年,也不会处在1789年,更不会是处在当代的焦点”。“一定要向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虽然“这种
制度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我们批判用的武器是“激情的理性”,我们批判的对象是德国的旧制度,我们不是要驳倒它,而是要消灭它。“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
以往的被统治者愚昧无知,承认自己“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全是上天的恩准,而现在”为了激起人民的勇气,必须使他们对自己大吃一惊”,必须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重;应当公开耻辱,从而使耻辱更加耻辱”。“既然个人的解放不受国家的限制,那么整个国家也就不会因为个人的解放而获得解放。”个人的解放徒劳无功,只要制度不变更,还会有更多的人受奴役。因此,我们要进行“搏斗式的批判”,要给敌人以打击。
“现代的旧制度是真正主角已经死去的那种世界制度的丑角”。“历史是认真的,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态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它的喜剧”,即让旧制度“重死”一次。现在我们在为德国政治力量争取的也正是这样一个愉快的历史结局。那么,我们如何达到这样的“愉快的历史结局”呢?要运用批判的武器进行武器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指理论,“武器的批判”指实践,“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即理论不能代替实践。“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即旧的封建制度只能用其他物质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
克思认为,只要抓住人本身这个根本,废除束缚人的宗教,最终实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就能够掌握彻底的革命理论,从而就能够说服人,掌握人民群众,形成一股物质力量,最终推翻旧制度,实现人的最高解放。可以看出,这个“批判的理论”就是哲学武器。哲学是为德国实践和为实践服务的理论。那么推翻旧制度的物质力量是什么呢?即推翻旧制度的理论前提是哲学,实现哲学理论靠什么来实践呢?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到底在哪里呢?”
“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 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就是哲学(革命)理论的实践,就是“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理论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实践也需要理论来指导。德国的解放需要哲学理论来指导,德国的解放也需要无产阶级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相互作用,定会在德意志这片朴素的人民园地上,迸发出革命的火花,德国的解放就会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就会实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之感
——德国的解放
欧洲人的生活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世纪以来的基督教一直统治者欧洲。本来,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给予人一种生活和做人的准则,能够在理性上束缚人的种种私欲,使得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总之,宗教有其存在合理性。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基督教一直占据着欧洲的统治地位,12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除最后一项外,都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实行的。可以说人生的一切重大事件都被基督教会的宗教仪式所包容,从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人的一生都在宗教的制约之下。而且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都要按照基督教的教规教义来执行,不允许有任何触犯教规教义的事情发生,欧洲中世纪的异端裁判所对认为是违背《圣经》言行的人都处以酷刑,许多科学家都受到了迫害。
宗教是人最初的、并且间接的自我意识,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是人类童年时的本质,正如儿童是在自身之外看到自己的本质——人的。人先把自己的本质,转移到自身之外,创造了宗教,然后再在宗教之中找到人的本质,但宗教只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并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人虽然创造了宗教,但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宗教却成了世界的总理论,“它的狂热,它的道
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像鸦片一样,虽然给人暂时的寄托,但长此以往最终会伤害到自己,慢慢地腐蚀人而让人失去自我创造的机能。“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映像,只去寻找非人了”,宗教使人脱离了现实的幸福,却沉迷于“幻想的现实性中”无法自拔,它是被压迫生灵的栖身之所,它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它是人民的鸦片。
要实现人民的真正的现实幸福,就要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要“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并扔掉锁链,“采摘新鲜的花朵”。要使人们对宗教的幻想破灭,回归人的理智,用理性来行动,建立自己的现实,使理性“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德国的解放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诸侯割据,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文化上为罗马教会所控制,是罗马最忠顺的奴仆,这为教会的剥削提供了条件。而这时,文艺复兴已深刻影响了德国,人文主义思潮传播。为了反对罗马教廷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运动,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控制,德国自此有了自己的教会。马克思认为, 虽然路德宗“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虽然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但这“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虽然“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但这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虽然“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
笃诚解放出来”,但这“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的世界”;虽然“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这“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虽然,改革冲击了天主教会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即并没有使人脱离宗教,获得更高的解放。
19世纪末的拿破仑的扩张,虽然德国战败,沦为法国的附庸,但拿破仑战争把深受法国革命影响的、长期被专制制度压抑的德意志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民族意识激发出来。下层农民、手工业者的暴动、示威及罢工,敲响了德意志旧制度的丧钟,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法国革命的欢呼,又使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原则自德意志广泛传播,这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把人们的思想从基督教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德意志人民即将获得真正的解放,回归“现实的幸福”。但拿破仑的压迫使德意志人民感到无比屈辱,终于在1813年莱比锡“民族会战”中击败拿破仑,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然而,虽然拿破仑战争使德意志民族在全民抗战中觉醒,但各邦国没能利用反拿破仑的机会组织发动德意志统一运动,没能同英国法国一样将革命继续下去,随之而来的是封建专制的复辟。“我们没有同现代各国一起经历革命,却同它们一起经历复辟”。
1815年之后的德意志面临一系列问题,封建制度残余问题、宪法问题教会与国家关系问题等。最重要的是国家同一问题,虽然德国成立了德意志联邦,代替了旧的德意志帝国,但实际上,它仍然是中欧地区中世纪封建传统的最后表现形式。德意志的政治复辟比法国更彻底。
德意志的政治复辟比法国更彻底。各邦重新建立起秩序、权威、传统和家长式统治。君主专制再度支配一切,与之俱来的是各自为政、官僚政治、效率低下、奢侈浪费等,贵族阶级重新获得以往那种高于其他阶级的社会地位。德意志在那些“牧羊人带领下,总是只有一次与自由为伍,那就是在自由被埋葬的那一天”。
德意志的封建复辟激起了人民的不满。知识分子,特别是大学生首先发出了抗议,发起了大学生运动,举起了民族统一的旗帜,要求“建立一个以自由和统一为基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这构成了复辟时期民主运动第一次高潮。但宫廷党及反动文人作出了查禁大学生协会,加强新闻检查,对各大学进行监督的决定,民主运动遭受挫折。
维也纳会议之后,《联邦条例》规定的宪法由于封建势力的阻挠迟迟未能如愿。1915年,新兴资产阶级纷纷行动起来,为争取政治自由而斗争,掀起了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在立宪运动的推动下,德意志各邦大多颁布了宪法,过渡到了君主立宪制,但宪法仍有种种限制,不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大多也未能触动封建专制统治,并且立法大权仍在君主和政府手中,封建君主专制披着资产阶级的外衣在德国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所以说,“现代德国制度是时代的错乱,它公然违反普遍承认的公理”,并且“用一个异己本质的外观来掩盖自己的本质”。这些政府出于自己本身的良好本能,“把现代政治领域的文明缺陷同旧制度的野蛮缺陷结合在一起”,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所谓立宪德国这样,天真地分享了立宪国家制度的一切幻想,而未分享它的现实”,“政府
制度是靠维护一切卑劣事物为生的,它本身无非是以政府形式表现出来的卑劣事物”。马克思对德国当时的制度和政府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30年代,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下,德意志的自由主义运动又高涨起来。从中兴起的青年黑格尔派集中力量批判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基督教,把人类自我意识从宗教的自我异化中解放出来。马克思说:“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而对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它的完成者就是青年黑格尔派。
“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19世纪30年代,德国依然处于诸侯割据的局面,这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发展不相容。虽然德意志成立了关税同盟,促进了工业革命发展,但这仅仅是经济上的改进措施,政治上依然处于封建统治之下,这难以适应历史潮流前进步伐。马克思发出了批判现代德国制度的檄文。
马克思认为仅仅否定当前德国的政治状况已经没用了,因为这“已经是现代各国的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的史实。即使否定了敷粉的发辫,还是要同没有敷粉的发辫打交道。即使否定了1843年的德国制度,但按照法国的纪年,也不会处在1789年,更不会是处在当代的焦点”。“一定要向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虽然“这种
制度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我们批判用的武器是“激情的理性”,我们批判的对象是德国的旧制度,我们不是要驳倒它,而是要消灭它。“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
以往的被统治者愚昧无知,承认自己“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全是上天的恩准,而现在”为了激起人民的勇气,必须使他们对自己大吃一惊”,必须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重;应当公开耻辱,从而使耻辱更加耻辱”。“既然个人的解放不受国家的限制,那么整个国家也就不会因为个人的解放而获得解放。”个人的解放徒劳无功,只要制度不变更,还会有更多的人受奴役。因此,我们要进行“搏斗式的批判”,要给敌人以打击。
“现代的旧制度是真正主角已经死去的那种世界制度的丑角”。“历史是认真的,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态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它的喜剧”,即让旧制度“重死”一次。现在我们在为德国政治力量争取的也正是这样一个愉快的历史结局。那么,我们如何达到这样的“愉快的历史结局”呢?要运用批判的武器进行武器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指理论,“武器的批判”指实践,“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即理论不能代替实践。“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即旧的封建制度只能用其他物质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
克思认为,只要抓住人本身这个根本,废除束缚人的宗教,最终实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就能够掌握彻底的革命理论,从而就能够说服人,掌握人民群众,形成一股物质力量,最终推翻旧制度,实现人的最高解放。可以看出,这个“批判的理论”就是哲学武器。哲学是为德国实践和为实践服务的理论。那么推翻旧制度的物质力量是什么呢?即推翻旧制度的理论前提是哲学,实现哲学理论靠什么来实践呢?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到底在哪里呢?”
“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 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就是哲学(革命)理论的实践,就是“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理论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实践也需要理论来指导。德国的解放需要哲学理论来指导,德国的解放也需要无产阶级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相互作用,定会在德意志这片朴素的人民园地上,迸发出革命的火花,德国的解放就会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