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时期中国纸币的产生与发展
纸币是指,代替金属货币进行流通,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随着物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货币。货币开始是由大家公认的某些等价物充当,如贝壳等。后来逐渐由金银等贵金属充当。金属货币使用久了,就会出现磨损,变得不足值,人们就意识到可以用其他的东西代替货币进行流通,于是就出现了纸币。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首次在欧洲使用的纸币是1661年由瑞典银行发行的,不过那时发行纸币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作为真正的货币。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开始发行银单。银单最初是手写的,后来才改为印刷品。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
纸币出现在北宋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当时的四川地区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当时一铜钱抵铁钱十,每千铁钱的重量,大钱25斤,中钱13斤。买一匹布需铁钱两万,重约500斤,要用车载。成都是重要的经济重地,而且,蜀汉通往外界的道路又异常崎岖难行,因此客观上需要轻便的货币,这也是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虽然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但全国货币并不统一,存在着几个货币区,各自为政,互不通用。当时有13路(宋代的行政单位)专用铜钱,4路专用铁钱,陕西、河东则铜铁钱兼用。各个货币区又严禁货币外流,使用纸币正可防止铜铁钱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经常受辽、夏、金的攻打,军费和赔款开支很大,也需要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种种原因促成了纸币——“交子”的产生。
纸币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发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四川交子不久收归政府发行,并逐渐扩大流通于陕西、河东等地区,北宋末改称“钱引”。南宋时,除四川钱引(后改称“会子”)外,又发行了东南会子、湖北会子、两淮交子等,各有规定流通地域。四川交子(钱引)每二周年发行一界,后界发行后,前界即不再行用,以旧换新;后来行用年限延长到四年、六年(即二界、三界并用);到南宋中后期,先后改为三年一界、十年一界,最后不再立限,永远行用。东南会子初不定界别,后定为三年一界,不久也延长行用期限到六年、九年(二界、三界并用),最后取消了期限。金海陵王贞元年间,仿宋交子之法立钞引法(钞法),发行交钞;初定行用期限为七年,后取消期限,只规定以昏烂之钞兑换新钞。宣宗时改变钞为贞祐宝券,后又发行贞祐通宝。宋、金纸币面值均为贯、文(钱币单位),自200 文至10 贯十余种。宋交、会以旧换新,扣纳纸墨费每贯30 文;金交钞昏新兑换,工墨费15 文。宋、金纸币均与钱并行流通。
纸币制度实行后,方便了货币的流通,弥补了金属货币的不足,促进了大宗贸易的发展。但因朝廷滥发,军国经费皆赖以支用,出多入少,以致严重贬值,
宋、金均同,而以金朝末年为甚,“至以万贯唯易一饼”,民间不肯用钞,但以银市易。
元朝沿袭金代钞法并进一步完备,是中国古代纸币制度最盛行时期。元廷统一发行纸币(通称“钞”),不限年月,全国通行;元代大部分时期,不铸造铜钱并禁止行用前代铜钱,除少数地区外,钞是唯一通用的法定货币。
蒙古初无货币,只以羊马及其他畜产品进行物物交换。征服中原、西域后,获得大量金银,遂主要以银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征收中原差发、税课亦以银为主。但纸币在中原行用已久,成为主要货币,虽弊病不绝,仍便于贸易流通,不可缺少。
为了维护纸币的法币地位, 元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管理。其一, 停止使用蒙古旧钞, 以旧换新。其二, 蒙古取得对江南的统治后, 用中统钞兑换南宋纸币。其三, 金、银、铜钱不得参与流通, 违者治罪。其四, 规定一切赋税征收都可使用纸币。实行以纸币纳税保证了纸币的信誉, 维护了纸币的权威性, 从而自上而下承认了纸币的法币地位。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元政府先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纸币的流通, 又采取措施保证纸币与金银同等的货币作用, 后来逐渐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最后纸币终于在元政府所辖区域广泛流通起来。远
在漠北的和林(今蒙古共和国库伦西南) 和西北的畏吾儿(今天山南路一带) 都设置了纸币管理机构,在海南岛是否设立纸币管理机构文献无征,但那里也有纸币流通。不仅如此, 元
代纸币还可以在其它国家“作为现金使用, 畅通无阻。”。元政府为了确保纸币的权威性得到民众的认同, 纸币发行有足够的金银准备金作后盾, 基本上做到了有本(准备金) 发钞, 决不滥发。纸币的发行以金银作后盾, 这对保证纸币的信用, 促进纸币的流通起了积极作用。。元朝统治初期,纸币的发行权统归中央, 严格控制发行额。设立纸币管理机构。中央由户部统领, 以户部尚书掌领赋税出纳之经, 金币转通之法。下设管理纸币的机构以及地方机构。颁布纸钞管理条例。元政府以诏令形式颁布的纸钞管理条例甚多, 全部具有法律效力。积极制定纸钞防伪措施,严禁伪造, 凡印造伪钞之人, 一律处以死刑。
元初采取的一系列金融措施, 使元政府确立较完备的纸币管理制度, 但是元代的通货膨胀也是历代所罕见。究其原因, 不外两个方面:其一, 生产萎缩, 商品供给不足。在引起通货膨胀的诸因素中, 生产萎缩可以说是最根本的原因。根据货币流通规律, 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 要保持币值稳定, 货币发行量应与社会商品总价格构成正比。可是, 元代中、后期, 一面是政府大幅度增加纸币发行量, 另一面是社会商品生产日益萎缩。元代中、后期, 生产萎缩, 主要由于天灾人祸所酿成。据不完全统计, 元代曾发生天灾513 次之多。在连续不断的天灾中,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元朝政治的日益腐败, 更加重了受灾程度, 人民大批死亡、流徙。“朝不保夕, 暮不敢保晨。”元后期, 税额比元初增加了20 倍以上。农民经济状况恶化, 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经济空前萧条, 这势必造成整个社会商品供应的不足, 从而出现“物重钞轻”的局面, 引起通货膨胀。其二, 财政开支浩大。自成吉思汗开国, 连年用兵, 大肆征伐, 军费负担沉重, 政府开支庞大。至元二十四年(1287 年) 大举南征, 仅自元旦至二月中旬已支军费五十万锭, 即二千五百万贯, 等于唐天宝年间全国税收的10 倍。由于货币贬值,元政府不得不一再调整官俸, 如至大元年(1308年) , 用至元钞按中统钞原俸发给官俸, 即增5 倍,全年支出五亿贯, 仅此一次, 就超出当年收入的一倍。
元朝的皇室、权贵更是奢侈荒淫、挥霍无度。
元政府为摆脱巨额财政赤字、解燃眉之急, 采取了如下三项饮鸩止渴、竭泽而渔的措施。第一项, 动用准备金,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 关键在于具有与纸币所等同的准备金, 没有准备金的纸币等于废纸。第二项, 纸币发行额的增加,这样漫无限制的滥发纸币, 使宝钞的流通量成倍增加, 通货膨胀日趋恶化。第三项, 自坏成法, 朝令夕改,元政府虽制订了一套十分完善的行钞制度, 但自坏成法, 朝令夕改, 失信于民。在有实在价值的钱币影响下, 再加上当时纸币的滥发和准备金的挪用, 钞价一再贬值, 结果人民要铜钱而不要纸钞了。
明朝时期,政府对于纸币的发行和使用也非常重视。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中国矿资源勘测的了解与手段有限,误以为中国是一个铜矿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故政府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进步,国内有限的铜资源很难满足货币流通的需要。于是,明洪武七年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抄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开始发行大明宝钞。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并于第二年以中书省南京名义发行
大明宝钞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在全国流通使用,明朝政府对待制伪钞的行为采取措施非常强硬,一听说有人制造假币,当时的中央政府立刻发布了法令,规定凡是制造假币者,不论数额多少,一律斩首。同时,凡是举报制造假币行为的,赏银二百五十两,犯人的财产奖励给举报者。二百五十两银子,再加上犯罪者的财产,举报一个制造假币者就可以半辈子衣食无忧了。所以,很多人成了专业打假人士。明朝的纸币分为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六种。数额为一贯的纸币上面画的是十串铜钱(因为十串铜钱为一贯),数额为五百文的纸币上画着五串铜钱,其余数额的纸币依次递减。纸币还可以和铜钱、金银等兑换。一贯的纸币可以兑换一千文铜钱,也可以兑换一两银子。四贯的纸币可以兑换一两黄金。
如果纸币因使用时间久而破损了,百姓可以拿着破损的纸币到政府设置的有关部门去兑换新纸币,兑换的时候,有关部门要象征性地收取一些费用。明朝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下令印制发行小数额的纸币,其数额从十文到五十文。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又下令大明宝钞这种纸币可以和历代的钱币进行兑换。虽然纸币广泛发行并使用,可是,明朝时期,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的消费者却不喜欢使用纸币,他们重铜钱而轻纸币。在这些地方,拿一百六十文铜钱就可以兑换一贯纸币,纸币贬值引起了物价飞涨。
明宣宗初年,因为政府官员贪腐行为呈现出了愈演愈烈之势,政府的信任度在百姓心中大大减低,纸币在民间的流通也随之出现了障碍,百姓只觉得政府发行的纸币不可信,只有真金白银才最可靠,所以,人们在交易时只是使用金银,纸币被冷落了。到了明英宗中期,纸币的价值一落千丈,当时,一贯纸币还兑换不了一文铜钱。明穆宗在位初期,由于纸币的信用度大大降低,于是,纸币很快就废除不用了。明朝崇祯末年,国家重新印制和发行纸币,但因为百姓对于当时的政府已经失去了信心,纸币的使用依然受到当时百姓的公然抵触和拒绝,最终,纸币的重新使用以失败而告终。
明朝是中国第一个以白银为货币体系主体的朝代(之前是铜),这与明朝纸币“大明宝钞”的流通失败有很关系。
纸币发行的失败进一步抑制了商业的发展,金银等贵金属货币在携带、安全性上又大打折扣,同时国家因为害怕贵金属流失海外,而动摇国本进而限制商贸活动 ,商业的发展受阻。实际上,这种做法既延缓了东西方通过商贸交流,也
延缓了通过商贸往来所进行的文化交流。于是,东西方交流从此渐渐嘎然而止,失去了一个互相学习、融入世界的大好机遇,十分可惜
宋元明时期中国纸币的产生与发展
纸币是指,代替金属货币进行流通,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随着物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货币。货币开始是由大家公认的某些等价物充当,如贝壳等。后来逐渐由金银等贵金属充当。金属货币使用久了,就会出现磨损,变得不足值,人们就意识到可以用其他的东西代替货币进行流通,于是就出现了纸币。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首次在欧洲使用的纸币是1661年由瑞典银行发行的,不过那时发行纸币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作为真正的货币。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开始发行银单。银单最初是手写的,后来才改为印刷品。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
纸币出现在北宋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当时的四川地区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当时一铜钱抵铁钱十,每千铁钱的重量,大钱25斤,中钱13斤。买一匹布需铁钱两万,重约500斤,要用车载。成都是重要的经济重地,而且,蜀汉通往外界的道路又异常崎岖难行,因此客观上需要轻便的货币,这也是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虽然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但全国货币并不统一,存在着几个货币区,各自为政,互不通用。当时有13路(宋代的行政单位)专用铜钱,4路专用铁钱,陕西、河东则铜铁钱兼用。各个货币区又严禁货币外流,使用纸币正可防止铜铁钱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经常受辽、夏、金的攻打,军费和赔款开支很大,也需要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种种原因促成了纸币——“交子”的产生。
纸币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发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四川交子不久收归政府发行,并逐渐扩大流通于陕西、河东等地区,北宋末改称“钱引”。南宋时,除四川钱引(后改称“会子”)外,又发行了东南会子、湖北会子、两淮交子等,各有规定流通地域。四川交子(钱引)每二周年发行一界,后界发行后,前界即不再行用,以旧换新;后来行用年限延长到四年、六年(即二界、三界并用);到南宋中后期,先后改为三年一界、十年一界,最后不再立限,永远行用。东南会子初不定界别,后定为三年一界,不久也延长行用期限到六年、九年(二界、三界并用),最后取消了期限。金海陵王贞元年间,仿宋交子之法立钞引法(钞法),发行交钞;初定行用期限为七年,后取消期限,只规定以昏烂之钞兑换新钞。宣宗时改变钞为贞祐宝券,后又发行贞祐通宝。宋、金纸币面值均为贯、文(钱币单位),自200 文至10 贯十余种。宋交、会以旧换新,扣纳纸墨费每贯30 文;金交钞昏新兑换,工墨费15 文。宋、金纸币均与钱并行流通。
纸币制度实行后,方便了货币的流通,弥补了金属货币的不足,促进了大宗贸易的发展。但因朝廷滥发,军国经费皆赖以支用,出多入少,以致严重贬值,
宋、金均同,而以金朝末年为甚,“至以万贯唯易一饼”,民间不肯用钞,但以银市易。
元朝沿袭金代钞法并进一步完备,是中国古代纸币制度最盛行时期。元廷统一发行纸币(通称“钞”),不限年月,全国通行;元代大部分时期,不铸造铜钱并禁止行用前代铜钱,除少数地区外,钞是唯一通用的法定货币。
蒙古初无货币,只以羊马及其他畜产品进行物物交换。征服中原、西域后,获得大量金银,遂主要以银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征收中原差发、税课亦以银为主。但纸币在中原行用已久,成为主要货币,虽弊病不绝,仍便于贸易流通,不可缺少。
为了维护纸币的法币地位, 元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管理。其一, 停止使用蒙古旧钞, 以旧换新。其二, 蒙古取得对江南的统治后, 用中统钞兑换南宋纸币。其三, 金、银、铜钱不得参与流通, 违者治罪。其四, 规定一切赋税征收都可使用纸币。实行以纸币纳税保证了纸币的信誉, 维护了纸币的权威性, 从而自上而下承认了纸币的法币地位。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元政府先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纸币的流通, 又采取措施保证纸币与金银同等的货币作用, 后来逐渐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最后纸币终于在元政府所辖区域广泛流通起来。远
在漠北的和林(今蒙古共和国库伦西南) 和西北的畏吾儿(今天山南路一带) 都设置了纸币管理机构,在海南岛是否设立纸币管理机构文献无征,但那里也有纸币流通。不仅如此, 元
代纸币还可以在其它国家“作为现金使用, 畅通无阻。”。元政府为了确保纸币的权威性得到民众的认同, 纸币发行有足够的金银准备金作后盾, 基本上做到了有本(准备金) 发钞, 决不滥发。纸币的发行以金银作后盾, 这对保证纸币的信用, 促进纸币的流通起了积极作用。。元朝统治初期,纸币的发行权统归中央, 严格控制发行额。设立纸币管理机构。中央由户部统领, 以户部尚书掌领赋税出纳之经, 金币转通之法。下设管理纸币的机构以及地方机构。颁布纸钞管理条例。元政府以诏令形式颁布的纸钞管理条例甚多, 全部具有法律效力。积极制定纸钞防伪措施,严禁伪造, 凡印造伪钞之人, 一律处以死刑。
元初采取的一系列金融措施, 使元政府确立较完备的纸币管理制度, 但是元代的通货膨胀也是历代所罕见。究其原因, 不外两个方面:其一, 生产萎缩, 商品供给不足。在引起通货膨胀的诸因素中, 生产萎缩可以说是最根本的原因。根据货币流通规律, 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 要保持币值稳定, 货币发行量应与社会商品总价格构成正比。可是, 元代中、后期, 一面是政府大幅度增加纸币发行量, 另一面是社会商品生产日益萎缩。元代中、后期, 生产萎缩, 主要由于天灾人祸所酿成。据不完全统计, 元代曾发生天灾513 次之多。在连续不断的天灾中,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元朝政治的日益腐败, 更加重了受灾程度, 人民大批死亡、流徙。“朝不保夕, 暮不敢保晨。”元后期, 税额比元初增加了20 倍以上。农民经济状况恶化, 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经济空前萧条, 这势必造成整个社会商品供应的不足, 从而出现“物重钞轻”的局面, 引起通货膨胀。其二, 财政开支浩大。自成吉思汗开国, 连年用兵, 大肆征伐, 军费负担沉重, 政府开支庞大。至元二十四年(1287 年) 大举南征, 仅自元旦至二月中旬已支军费五十万锭, 即二千五百万贯, 等于唐天宝年间全国税收的10 倍。由于货币贬值,元政府不得不一再调整官俸, 如至大元年(1308年) , 用至元钞按中统钞原俸发给官俸, 即增5 倍,全年支出五亿贯, 仅此一次, 就超出当年收入的一倍。
元朝的皇室、权贵更是奢侈荒淫、挥霍无度。
元政府为摆脱巨额财政赤字、解燃眉之急, 采取了如下三项饮鸩止渴、竭泽而渔的措施。第一项, 动用准备金,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 关键在于具有与纸币所等同的准备金, 没有准备金的纸币等于废纸。第二项, 纸币发行额的增加,这样漫无限制的滥发纸币, 使宝钞的流通量成倍增加, 通货膨胀日趋恶化。第三项, 自坏成法, 朝令夕改,元政府虽制订了一套十分完善的行钞制度, 但自坏成法, 朝令夕改, 失信于民。在有实在价值的钱币影响下, 再加上当时纸币的滥发和准备金的挪用, 钞价一再贬值, 结果人民要铜钱而不要纸钞了。
明朝时期,政府对于纸币的发行和使用也非常重视。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中国矿资源勘测的了解与手段有限,误以为中国是一个铜矿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故政府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进步,国内有限的铜资源很难满足货币流通的需要。于是,明洪武七年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抄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开始发行大明宝钞。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并于第二年以中书省南京名义发行
大明宝钞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在全国流通使用,明朝政府对待制伪钞的行为采取措施非常强硬,一听说有人制造假币,当时的中央政府立刻发布了法令,规定凡是制造假币者,不论数额多少,一律斩首。同时,凡是举报制造假币行为的,赏银二百五十两,犯人的财产奖励给举报者。二百五十两银子,再加上犯罪者的财产,举报一个制造假币者就可以半辈子衣食无忧了。所以,很多人成了专业打假人士。明朝的纸币分为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六种。数额为一贯的纸币上面画的是十串铜钱(因为十串铜钱为一贯),数额为五百文的纸币上画着五串铜钱,其余数额的纸币依次递减。纸币还可以和铜钱、金银等兑换。一贯的纸币可以兑换一千文铜钱,也可以兑换一两银子。四贯的纸币可以兑换一两黄金。
如果纸币因使用时间久而破损了,百姓可以拿着破损的纸币到政府设置的有关部门去兑换新纸币,兑换的时候,有关部门要象征性地收取一些费用。明朝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下令印制发行小数额的纸币,其数额从十文到五十文。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又下令大明宝钞这种纸币可以和历代的钱币进行兑换。虽然纸币广泛发行并使用,可是,明朝时期,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的消费者却不喜欢使用纸币,他们重铜钱而轻纸币。在这些地方,拿一百六十文铜钱就可以兑换一贯纸币,纸币贬值引起了物价飞涨。
明宣宗初年,因为政府官员贪腐行为呈现出了愈演愈烈之势,政府的信任度在百姓心中大大减低,纸币在民间的流通也随之出现了障碍,百姓只觉得政府发行的纸币不可信,只有真金白银才最可靠,所以,人们在交易时只是使用金银,纸币被冷落了。到了明英宗中期,纸币的价值一落千丈,当时,一贯纸币还兑换不了一文铜钱。明穆宗在位初期,由于纸币的信用度大大降低,于是,纸币很快就废除不用了。明朝崇祯末年,国家重新印制和发行纸币,但因为百姓对于当时的政府已经失去了信心,纸币的使用依然受到当时百姓的公然抵触和拒绝,最终,纸币的重新使用以失败而告终。
明朝是中国第一个以白银为货币体系主体的朝代(之前是铜),这与明朝纸币“大明宝钞”的流通失败有很关系。
纸币发行的失败进一步抑制了商业的发展,金银等贵金属货币在携带、安全性上又大打折扣,同时国家因为害怕贵金属流失海外,而动摇国本进而限制商贸活动 ,商业的发展受阻。实际上,这种做法既延缓了东西方通过商贸交流,也
延缓了通过商贸往来所进行的文化交流。于是,东西方交流从此渐渐嘎然而止,失去了一个互相学习、融入世界的大好机遇,十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