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过年民俗"大人睡觉小孩守岁"有哪些好处?

核心提示:不过宋朝人很含蓄,绝对不把这四条“好处”明明白白解释给孩子听,他们只是三百年如一日地坚持向孩子传播一条民谚:“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

放炮、守岁 资料图

除了放炮,宋朝人还有焰火放 资料图

本文摘自:北京青年报,作者:李开周,原题:宋朝人过年跟我们一样吗

咱们中国人到了重大节日喜欢放鞭炮,特别到了除夕,更是鞭炮齐鸣,天地间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嘈杂的爆炸声无孔不入。

宋朝同样如此。《武林旧事》云:“至除夕,……夜烛糁盆,红映霄汉,爆竹鼓吹之声喧阗彻夜。”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并用大盆满贮炭火,火光映红夜空,鞭炮响彻霄汉。

鞭炮古称“爆竹”,之所以有这个古称,是因为在鞭炮尚未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确实用火烧竹,使竹子爆开,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

宋朝火药技术发达,上至攻城的巨炮,下至贺节的鞭炮,都极大丰富。据《武林旧事》记载:“殿司所进屏风,外画钟馗捕鬼之类,而内藏药线,一响连百余不绝。”说明宋朝工匠已经能制造出百余响的长挂鞭炮了。

《武林旧事》的作者是南宋人,名叫周密,此人另有一本著作《齐东野语》,提到这么一则宫廷秘闻:

既而烧烟火于庭,有所谓“地老鼠”者,径至大母圣座下,大母为之惊惶,拂衣径起,意颇疑怒,为之罢宴。穆陵恐甚,不自安,遂将排办巨珰陈询尽监系听命。黎明,穆陵至陈朝谢罪,且言内臣排办不谨,取自行遣。恭圣笑曰:“终不成他特地来惊我,想是误耳,可以赦罪。”于是子母如初焉。

文中“穆陵”是宋理宗,“大母”是在宋理宗刚即位时垂帘听政的杨太后。宋理宗少年登基,非常淘气,过年时在宫里燃放一种名叫“地老鼠”的焰火,只见“地老鼠”冒着火光嗞嗞飞窜,突然一拐弯,窜到了杨太后的座位下面,把老太太吓了一大跳,气愤愤地走了。这个杨太后可不是好惹的主儿,《宋史》上说她“涉书史,知古今,性复机警”,读书多,智商高,心眼儿多得很。当年宋宁宗最宠信的权臣韩侂胄就是被她设计杀死的,甚至连宋理宗的皇位都是由她矫诏拥立的,理宗当然知道她的厉害,唯恐她因此废掉自己,赶紧将过错推到采办焰火的大太监头上,第二天早上又亲自向她道歉,终于得到了老太后的原谅。

通过这则秘闻可以看出,宋朝非但能造百余响之鞭炮,且已发明相当精巧的焰火。

买不起鞭炮,爆竹和爆盐来代替

宋朝有贫有富,富人穷奢极欲,穷人一文不名,鞭炮再为普及,焰火再为精巧,总有一些人是买不起的。没有鞭炮怎么过年呢?只好恢复传统,恢复鞭炮尚未发明之时的老风俗,用爆竹来代替鞭炮。

北宋庄绰《鸡肋编》有云:

澧州除夜,家家爆竹,每发声,则群儿环呼曰:“大熟!”如是达旦。

澧州今属湖南常德,那个地方的贫民买不起鞭炮,除夕之夜往火盆里扔竹竿。竹竿虽然能发出类似鞭炮的爆破声,但其声音终归不连贯,隔上三五分钟,才会发出“啪”的一声。守岁的小孩子在火盆旁边围着,就为了听到爆破声,每当听到一次,他们就兴奋地高喊:“大熟!”听,竹竿又爆了,恶鬼吓跑了,来年的庄稼一定会有好收成啦!

受中原文化影响,北宋前期的邻国大辽到了除夕也要弄出些响动来驱赶恶鬼。可是辽国的火药技术落后之极,连加工双响炮的水平都达不到,辽国皇帝过年时燃放的烟花全是从宋辽边境所设的互市上买到的,因为本国人不会制造。

没有鞭炮,无妨爆竹,问题是辽国疆域大半为苦寒之地,不长竹子。既缺鞭炮,又缺竹子,怎么驱鬼呢?答案是爆盐:将粗大的盐粒扔进火盆,一样能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

年三十大人睡觉,小孩守岁

爆竹和爆盐很好玩,宋朝人守岁更好玩。

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春节,苏东坡在陕西当地方官,不能回乡与父亲团聚,为抒思乡之情,曾经写诗三首,分别为《馈岁》、《别岁》与《守岁》,诗前有一段小序: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

苏东坡的意思是说,宋朝四川人过年,有馈岁、别岁、守岁之风。所谓馈岁,是亲邻之间互送年礼;所谓别岁,指亲朋好友互请赴宴;所谓守岁,指的当然是除夕一夜不睡。

事实上,非但四川有守岁之风,宋朝各地均是如此,所不同的只是谁来守岁。

就宋朝大部分地区而言,除夕守岁的规矩都是小孩值夜而大人休息。如《武林旧事》云:“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谓之守岁。”《新编醉翁谈录》云:“是夜(除夕),京师民庶之家,痴儿騃女多达旦不寐。”小孩子兴高采烈,围着火盆放鞭炮、吃甜食、耍铜钱,熬一个通宵,他们的父母却无需如此,尽可以早早地上床休息。

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

如此奇俗看似不合情理,实则大有学问。

第一,小孩子盼望过年,喜欢过年,吃完年夜饭,兴奋劲儿刚刚开始,如果勉强他们上床睡觉,未必能成功。而大人们在此之前整日奔忙,为过年操劳了好些天,到了正月初一还要四处拜年和迎送宾客,除夕应该好好休息。

第二,新正拜年,规矩颇多,小孩子不懂。非但不懂,还喜欢七嘴八舌,上蹿下跳,给大人添乱。为了不让他们添乱,最好让他们大睡一觉。怎样才能让他们大睡一觉呢?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诱导他们去守岁了。

第三,大人出门拜年,小孩会闹着跟随,而凡有小孩跟随,被拜的一方遵照礼节必须给孩子压岁钱。如此一来,拜年的一方不像是纯心拜年,倒像是带着孩子到处跟人讨红包,颇有瓜田李下之嫌。为了避嫌,外出拜年最好不带孩子。可是如果不带孩子,孩子会哭闹,怎样能让他们不哭闹?最好的方法仍然是让孩子熬上一宿,第二天呼呼大睡。

核心提示:不过宋朝人很含蓄,绝对不把这四条“好处”明明白白解释给孩子听,他们只是三百年如一日地坚持向孩子传播一条民谚:“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

放炮、守岁 资料图

除了放炮,宋朝人还有焰火放 资料图

本文摘自:北京青年报,作者:李开周,原题:宋朝人过年跟我们一样吗

咱们中国人到了重大节日喜欢放鞭炮,特别到了除夕,更是鞭炮齐鸣,天地间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嘈杂的爆炸声无孔不入。

宋朝同样如此。《武林旧事》云:“至除夕,……夜烛糁盆,红映霄汉,爆竹鼓吹之声喧阗彻夜。”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并用大盆满贮炭火,火光映红夜空,鞭炮响彻霄汉。

鞭炮古称“爆竹”,之所以有这个古称,是因为在鞭炮尚未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确实用火烧竹,使竹子爆开,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

宋朝火药技术发达,上至攻城的巨炮,下至贺节的鞭炮,都极大丰富。据《武林旧事》记载:“殿司所进屏风,外画钟馗捕鬼之类,而内藏药线,一响连百余不绝。”说明宋朝工匠已经能制造出百余响的长挂鞭炮了。

《武林旧事》的作者是南宋人,名叫周密,此人另有一本著作《齐东野语》,提到这么一则宫廷秘闻:

既而烧烟火于庭,有所谓“地老鼠”者,径至大母圣座下,大母为之惊惶,拂衣径起,意颇疑怒,为之罢宴。穆陵恐甚,不自安,遂将排办巨珰陈询尽监系听命。黎明,穆陵至陈朝谢罪,且言内臣排办不谨,取自行遣。恭圣笑曰:“终不成他特地来惊我,想是误耳,可以赦罪。”于是子母如初焉。

文中“穆陵”是宋理宗,“大母”是在宋理宗刚即位时垂帘听政的杨太后。宋理宗少年登基,非常淘气,过年时在宫里燃放一种名叫“地老鼠”的焰火,只见“地老鼠”冒着火光嗞嗞飞窜,突然一拐弯,窜到了杨太后的座位下面,把老太太吓了一大跳,气愤愤地走了。这个杨太后可不是好惹的主儿,《宋史》上说她“涉书史,知古今,性复机警”,读书多,智商高,心眼儿多得很。当年宋宁宗最宠信的权臣韩侂胄就是被她设计杀死的,甚至连宋理宗的皇位都是由她矫诏拥立的,理宗当然知道她的厉害,唯恐她因此废掉自己,赶紧将过错推到采办焰火的大太监头上,第二天早上又亲自向她道歉,终于得到了老太后的原谅。

通过这则秘闻可以看出,宋朝非但能造百余响之鞭炮,且已发明相当精巧的焰火。

买不起鞭炮,爆竹和爆盐来代替

宋朝有贫有富,富人穷奢极欲,穷人一文不名,鞭炮再为普及,焰火再为精巧,总有一些人是买不起的。没有鞭炮怎么过年呢?只好恢复传统,恢复鞭炮尚未发明之时的老风俗,用爆竹来代替鞭炮。

北宋庄绰《鸡肋编》有云:

澧州除夜,家家爆竹,每发声,则群儿环呼曰:“大熟!”如是达旦。

澧州今属湖南常德,那个地方的贫民买不起鞭炮,除夕之夜往火盆里扔竹竿。竹竿虽然能发出类似鞭炮的爆破声,但其声音终归不连贯,隔上三五分钟,才会发出“啪”的一声。守岁的小孩子在火盆旁边围着,就为了听到爆破声,每当听到一次,他们就兴奋地高喊:“大熟!”听,竹竿又爆了,恶鬼吓跑了,来年的庄稼一定会有好收成啦!

受中原文化影响,北宋前期的邻国大辽到了除夕也要弄出些响动来驱赶恶鬼。可是辽国的火药技术落后之极,连加工双响炮的水平都达不到,辽国皇帝过年时燃放的烟花全是从宋辽边境所设的互市上买到的,因为本国人不会制造。

没有鞭炮,无妨爆竹,问题是辽国疆域大半为苦寒之地,不长竹子。既缺鞭炮,又缺竹子,怎么驱鬼呢?答案是爆盐:将粗大的盐粒扔进火盆,一样能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

年三十大人睡觉,小孩守岁

爆竹和爆盐很好玩,宋朝人守岁更好玩。

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春节,苏东坡在陕西当地方官,不能回乡与父亲团聚,为抒思乡之情,曾经写诗三首,分别为《馈岁》、《别岁》与《守岁》,诗前有一段小序: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

苏东坡的意思是说,宋朝四川人过年,有馈岁、别岁、守岁之风。所谓馈岁,是亲邻之间互送年礼;所谓别岁,指亲朋好友互请赴宴;所谓守岁,指的当然是除夕一夜不睡。

事实上,非但四川有守岁之风,宋朝各地均是如此,所不同的只是谁来守岁。

就宋朝大部分地区而言,除夕守岁的规矩都是小孩值夜而大人休息。如《武林旧事》云:“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谓之守岁。”《新编醉翁谈录》云:“是夜(除夕),京师民庶之家,痴儿騃女多达旦不寐。”小孩子兴高采烈,围着火盆放鞭炮、吃甜食、耍铜钱,熬一个通宵,他们的父母却无需如此,尽可以早早地上床休息。

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

如此奇俗看似不合情理,实则大有学问。

第一,小孩子盼望过年,喜欢过年,吃完年夜饭,兴奋劲儿刚刚开始,如果勉强他们上床睡觉,未必能成功。而大人们在此之前整日奔忙,为过年操劳了好些天,到了正月初一还要四处拜年和迎送宾客,除夕应该好好休息。

第二,新正拜年,规矩颇多,小孩子不懂。非但不懂,还喜欢七嘴八舌,上蹿下跳,给大人添乱。为了不让他们添乱,最好让他们大睡一觉。怎样才能让他们大睡一觉呢?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诱导他们去守岁了。

第三,大人出门拜年,小孩会闹着跟随,而凡有小孩跟随,被拜的一方遵照礼节必须给孩子压岁钱。如此一来,拜年的一方不像是纯心拜年,倒像是带着孩子到处跟人讨红包,颇有瓜田李下之嫌。为了避嫌,外出拜年最好不带孩子。可是如果不带孩子,孩子会哭闹,怎样能让他们不哭闹?最好的方法仍然是让孩子熬上一宿,第二天呼呼大睡。


相关文章

  • 10041112楼翔燕本命年的回想详细说课稿2
  • <本命年的回想>微型课教案 文学院 10041112 楼翔燕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预热 腊月初一: 炒年货 腊月初八: 吃腊八粥 买糖果 享受劳动果实 挑绒花 宰牲禽 备食物 红火 腊月二十三: 送灶王 换门神 祝愿平安幸福 ...查看


  • [北京的春节] 2
  • 第一课时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 ...查看


  •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难点预测] ...查看


  • 本命年的回想 1
  •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积累词汇,了解京郊运河的春节习俗. 2. 能力目标: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家的文化):比较今昔过年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认识和理解. 3. 情感目标:热爱民俗文化,激发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查看


  •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
  •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授课人:王芳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 ...查看


  • 萧放: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
  • 萧放: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2-09 演讲人:萧放演讲地点:江苏泰州百姓大讲堂 萧放,湖北英山人.法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俗文字典籍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主 ...查看


  •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
  •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庆祝一番.有些民族还会搞一些活动来欢度新春佳节,比如舞龙舞狮.说书唱戏.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一到年关,大人小孩都忙乎开了,备年货.扫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乐乎!贴春联是必不可 ...查看


  • 北京的春节 1
  • 教材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 ...查看


  • 苏州传统的过年习俗
  • 以前苏州人过年,自有一套传统的过法.过年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腊月廿四要送灶.把灶王爷请到竹马上,用糖果糕饼.糖元宝供奉祭祀,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去向玉皇大帝报告我们这户人家一年里的所作所为. 送灶过后,母亲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