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比较新书的,旧书不在范围
先说点题外话
先说说每本书价高的几个店,搜索书后按价格从高到低排序
总有几个店书价标得比四大网(当当,京东,文轩,中图,下面简称四大网)还高,少则十多元,多则是10~20倍。
最近发现一个店,棔柿楼集,五本书,标2950元,以当当为例,五本标价381.4元,这个店五本是当当的8倍,它标出作者签名,有作者签名,这个价就不好说了,有人认为值,有人认为不值,一般名望大的多值些,没名气的有几乎没什么提价的条件。这个作者名气似乎褒扬的挺多,京师三大才女等等,但我知道该作者治学严谨,书中内容旁证博引,无隙可击。可惜我不喜欢这类内容(她的三联上司沈公曾说,她的东西我是不大懂的)但一直注意她的书。
问题来了,这个签名是作者本人签的么?一没有日期,二没有钤章,三是笔迹朴素。可以说我仿这个作者签名易如反掌。
怎么证明是作者本人签?
所以说这个价是姜太公钓鱼吗?
棔柿楼集目前出了10卷,我最低在四大网可以527元包邮拿下10卷。
再说一个故事,有一个买家书基本上全是新的,有塑封的,标十品的,我一看下来,基本上他标的价格全是在四大网的书价加上他们运费,他自己另再收10元运费(他只设快递,没有挂刷),如果在一个网买多了,还可以更优惠,像应该京东满百送6,当当前一段更是满百送三十(我一下子买了好多,呵呵),还有团购价(不管多少价格都包邮),这空手套白狼功夫真是聪明的很!
再说一个故事
我是从起点到终点绕了一个大圈,本人从小就喜欢看书,从小就买书。曾至在高二时还一年看书三百本。后来接触电脑了,我接触电脑很早了,80年代末,从此与书的缘份就断了。大学读的是电脑,从事的职业也是电脑,直到今年,偶然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被里面的人物所吸引,想探究他们的过往,然后像蝴蝶效应,从一个人牵涉到另一个,从妻子牵涉出丈夫,家族曾至同事,同学以及这些人的牵涉的时代中的人物,像金字塔似的面越扩越大。
原来只知道买书上京东或淘宝,京东上只能买一定年份内的新书,再早就到淘宝上买,有时还买复制本,在淘宝上被卖家狠狠竹杠敲过二笔,估计孔网上买总价不会超过30,40元,淘宝上被砍了一百多元。
后来搜索引擎搜到孔网,从此旧书就在这里买了,一开始光找价低,品相看上去可以,后来就注意品相,就注意有没有馆藏章在封面上,馆藏标签在书脊上,馆藏章在里面,品相如果好也能接受,最恨的是馆藏那不干胶粘纸,不撕难看,撕么把书脊撕坏了,塑面的还好些,封皮粗糙的像马糞纸的那种,一撕就完了,这种还不如不撕,后来买书看到有馆藏描述或照片上有馆藏就绕开了,要么买价高,要么牺牲品相,但不买馆藏,就算这样,还时常遇上馆藏,跟卖家说,你没标馆藏也没描述是馆藏,大多数卖家补偿一点钱,有的装聋作哑也有。也有我就告诉卖家你一下,你怎么不标明是馆藏?然后就确认收货,不噜嗦了然后自己想尽办法撕掉馆藏标签,一撕就坏书皮只好原路贴回去,没办法了。有的重新再买,有的还买不到或价高的接受不了。
有的书里面用红圆珠笔划得都是,卖家提是提到,只是给你看的是书扉页的签名,让你误会笔迹就是签名那个,里面划痕一点没拍,有铅笔划痕的我就自己擦掉,卖家一声声打招呼也就算了,像钢笔,红色(最恨红色)圆珠笔的,一二页就算了,多了就扔了直接重买,也没找卖家,如果卖家诚信也不会隐瞒,要隐瞒的你找他也没用。
有不少卖家想一夜暴富,往往将成套的书标的很高,像有个期刊,一个卖家从创刊到2000年,还缺几本,品相好坏不一,总数80本,就标一千多,后来我自己七凑八拼的,在孔网下了20个单,总价779元(品相好坏的一半,因为年代久,那时纸张又不好,不影响阅读就行,而且尽量一个店多凑点省邮费,就这样还有一些是单买,运费比书价高),然后在期刊发行部补上其余的,主要是2000年后的(都是原价,品相十品),花了670元,将这本期刊从创刊号到今年共149本收齐(差三本)。
过去总是将丛书类整套收集(想以后卖掉整套也许好卖些,其实我是根本不会卖的),后来就不再收整套了,就捡题材合胃口的,内容喜欢的,或者喜欢的作家买,丛书中其它的就不再买了。现在的丛书不少,感兴趣的,内容好的越来越少,因为大师们都以仙去,他们的孩子从文的很少,他们的学生现在还写的也没几个,多数是新生代,也就是80年才开始写文章的,实际那批人现在还写的也不多的,都当上各地文联头头了,刘心武算还在写的一个,不过他的文集用自己油画像作封面,像个糟老头似大大毁损印象(中国出的书装帧和纸张质量是极差的)。
80后出生的人写的文章一个也不看,人品差,文风差,抄袭多,通篇华丽辞藻堆砌的所识鸡汤文学,都是狗屁不懂,我看到一个人写了五、六个人的传记,TMD真能编,传记你得考证过才能写,不是小说!他们是美其名,艺术化创造,其实就是想当然写,或胡编乱吹。夏至清对很多张爱玲的传记看过,对张爱玲死时的一段描述除了二个人是引用原报道外,其余全是想当然的瞎编,我看了都好笑,有写开着空调,有的写穿着旗袍,有的写盖着毯子,屋内摆设等等五花八门,仿佛张死时他们就站在旁边似的。
作者名全是那种好像挺有诗意似的,什么落梅,什么秋,什么墨,全是狗屁!也许他们有一定的粉丝,我是绝不碰,白送也不看的!有的作者一辈就躺在一个人身上写,像写傅仪的就是姓严的,傅仪身边的人全写了个遍,真是一辈子吃上傅仪了!
前提比较新书的,旧书不在范围
先说点题外话
先说说每本书价高的几个店,搜索书后按价格从高到低排序
总有几个店书价标得比四大网(当当,京东,文轩,中图,下面简称四大网)还高,少则十多元,多则是10~20倍。
最近发现一个店,棔柿楼集,五本书,标2950元,以当当为例,五本标价381.4元,这个店五本是当当的8倍,它标出作者签名,有作者签名,这个价就不好说了,有人认为值,有人认为不值,一般名望大的多值些,没名气的有几乎没什么提价的条件。这个作者名气似乎褒扬的挺多,京师三大才女等等,但我知道该作者治学严谨,书中内容旁证博引,无隙可击。可惜我不喜欢这类内容(她的三联上司沈公曾说,她的东西我是不大懂的)但一直注意她的书。
问题来了,这个签名是作者本人签的么?一没有日期,二没有钤章,三是笔迹朴素。可以说我仿这个作者签名易如反掌。
怎么证明是作者本人签?
所以说这个价是姜太公钓鱼吗?
棔柿楼集目前出了10卷,我最低在四大网可以527元包邮拿下10卷。
再说一个故事,有一个买家书基本上全是新的,有塑封的,标十品的,我一看下来,基本上他标的价格全是在四大网的书价加上他们运费,他自己另再收10元运费(他只设快递,没有挂刷),如果在一个网买多了,还可以更优惠,像应该京东满百送6,当当前一段更是满百送三十(我一下子买了好多,呵呵),还有团购价(不管多少价格都包邮),这空手套白狼功夫真是聪明的很!
再说一个故事
我是从起点到终点绕了一个大圈,本人从小就喜欢看书,从小就买书。曾至在高二时还一年看书三百本。后来接触电脑了,我接触电脑很早了,80年代末,从此与书的缘份就断了。大学读的是电脑,从事的职业也是电脑,直到今年,偶然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被里面的人物所吸引,想探究他们的过往,然后像蝴蝶效应,从一个人牵涉到另一个,从妻子牵涉出丈夫,家族曾至同事,同学以及这些人的牵涉的时代中的人物,像金字塔似的面越扩越大。
原来只知道买书上京东或淘宝,京东上只能买一定年份内的新书,再早就到淘宝上买,有时还买复制本,在淘宝上被卖家狠狠竹杠敲过二笔,估计孔网上买总价不会超过30,40元,淘宝上被砍了一百多元。
后来搜索引擎搜到孔网,从此旧书就在这里买了,一开始光找价低,品相看上去可以,后来就注意品相,就注意有没有馆藏章在封面上,馆藏标签在书脊上,馆藏章在里面,品相如果好也能接受,最恨的是馆藏那不干胶粘纸,不撕难看,撕么把书脊撕坏了,塑面的还好些,封皮粗糙的像马糞纸的那种,一撕就完了,这种还不如不撕,后来买书看到有馆藏描述或照片上有馆藏就绕开了,要么买价高,要么牺牲品相,但不买馆藏,就算这样,还时常遇上馆藏,跟卖家说,你没标馆藏也没描述是馆藏,大多数卖家补偿一点钱,有的装聋作哑也有。也有我就告诉卖家你一下,你怎么不标明是馆藏?然后就确认收货,不噜嗦了然后自己想尽办法撕掉馆藏标签,一撕就坏书皮只好原路贴回去,没办法了。有的重新再买,有的还买不到或价高的接受不了。
有的书里面用红圆珠笔划得都是,卖家提是提到,只是给你看的是书扉页的签名,让你误会笔迹就是签名那个,里面划痕一点没拍,有铅笔划痕的我就自己擦掉,卖家一声声打招呼也就算了,像钢笔,红色(最恨红色)圆珠笔的,一二页就算了,多了就扔了直接重买,也没找卖家,如果卖家诚信也不会隐瞒,要隐瞒的你找他也没用。
有不少卖家想一夜暴富,往往将成套的书标的很高,像有个期刊,一个卖家从创刊到2000年,还缺几本,品相好坏不一,总数80本,就标一千多,后来我自己七凑八拼的,在孔网下了20个单,总价779元(品相好坏的一半,因为年代久,那时纸张又不好,不影响阅读就行,而且尽量一个店多凑点省邮费,就这样还有一些是单买,运费比书价高),然后在期刊发行部补上其余的,主要是2000年后的(都是原价,品相十品),花了670元,将这本期刊从创刊号到今年共149本收齐(差三本)。
过去总是将丛书类整套收集(想以后卖掉整套也许好卖些,其实我是根本不会卖的),后来就不再收整套了,就捡题材合胃口的,内容喜欢的,或者喜欢的作家买,丛书中其它的就不再买了。现在的丛书不少,感兴趣的,内容好的越来越少,因为大师们都以仙去,他们的孩子从文的很少,他们的学生现在还写的也没几个,多数是新生代,也就是80年才开始写文章的,实际那批人现在还写的也不多的,都当上各地文联头头了,刘心武算还在写的一个,不过他的文集用自己油画像作封面,像个糟老头似大大毁损印象(中国出的书装帧和纸张质量是极差的)。
80后出生的人写的文章一个也不看,人品差,文风差,抄袭多,通篇华丽辞藻堆砌的所识鸡汤文学,都是狗屁不懂,我看到一个人写了五、六个人的传记,TMD真能编,传记你得考证过才能写,不是小说!他们是美其名,艺术化创造,其实就是想当然写,或胡编乱吹。夏至清对很多张爱玲的传记看过,对张爱玲死时的一段描述除了二个人是引用原报道外,其余全是想当然的瞎编,我看了都好笑,有写开着空调,有的写穿着旗袍,有的写盖着毯子,屋内摆设等等五花八门,仿佛张死时他们就站在旁边似的。
作者名全是那种好像挺有诗意似的,什么落梅,什么秋,什么墨,全是狗屁!也许他们有一定的粉丝,我是绝不碰,白送也不看的!有的作者一辈就躺在一个人身上写,像写傅仪的就是姓严的,傅仪身边的人全写了个遍,真是一辈子吃上傅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