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地区:大姚 专业:汉语言文学 层次:本科 姓名:李秀娟

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紧密结合,密不可分。老师应充分利用不同体裁的文章,有机地渗透美育。教会学生欣赏语文教材所蕴含的科学美、艺术美、语言美、结构美、技法美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发挥和发掘语文教学的灵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绪,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使其自觉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审美教育

曾记得有一个《猪八戒照镜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猪八戒之所以砸碎了镜子,是因为他看到镜子照出了他丑陋的身躯。试想,连猪八戒都渴望寻求美的享受,何况我们呢?当然,审美教育不单单是指形象美,它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而审美教育的目的也决不单单是一种享受,而在于获得一种动力,激发人们投入到改造世界的斗争中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品德教育。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生硬外加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所采用的教材都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阅读一篇写景的文章,就能体验到大自然之美,阅读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可以感受到心灵美、社会美„„不知不觉间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开发智力的作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育与德育、智育并不矛盾,德育不是说教,智育不是灌输,它们同样也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没有美育,

人生就会失去一半的美好意义,那么如何把美育的原则贯彻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把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形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呢?

因此,我肤浅地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渗透审美教育,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即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在这种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教学课题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课文朗读先声夺人

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的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朗读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第二,感受入手,渐入情境

语文课不同于鉴赏批评。有着自身的规律及要求。这就要求教者应善于扑捉信息,从感受入手,使学生直接入情入境。

第三,适时点拨,把握内涵

美的内涵丰富多彩。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好的课文不但有完美的形式,更有其内在的思想意识,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感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适时点拔,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

总之,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还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相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二、以教材为依据,挖掘审美因素。

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名家名篇,文中那些可歌可泣的英勇人物故事,那些优美的诗篇,有趣的童话,那些蕴藏着哲理的寓言,那些如诗如画的散文,都描写了许多美的人和事物,这些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反映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至艺术之美。这为我们进行审美情感的教育提供了得到独厚的条件。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教材挖掘审美因素,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感受美。例如:在教学《刘胡兰》等一类课文时,我让学生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壮美”,即共产党员壮志凌云、英雄无畏的崇高品德,学英雄壮举,培育美的情操;在教学《黄山奇石》、《桂林山水》一类课文时,让学生感受“自然美”,展现祖国的壮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在教学《一束鲜花》、«十里长街送总理»一类课文时,让学生体会伟人的那种“崇高美”„„这样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使它获取一种激情,一种动力,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美的品质。

例如《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章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技术、以及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介绍了威尼斯风土人情。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不难看出,作者介绍了小艇外形的美同时写出小艇内在的美----它在威尼斯的重要地位。使我们感受到小艇美的不空洞,它与威尼斯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威尼斯的喧闹与静寂是以小艇的动与不动为前提的,小艇停泊不动了,静寂笼罩着威尼斯,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入睡了。这具有魔力的小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促使我们更深层次地去理解课文,去体会那美妙的异国风光,去品味这里景美、物美、人更美,从而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了美。

其次,要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即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内容,使德育以情感为引导,智育以形象为先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

三、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审美的渴求

作为知识的教育,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那就是情感。情感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体验,也是获取良好品质的不可缺少的一环。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这里不仅饱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和事的深刻认识,而且倾吐着作者对这些人和事的深厚感情。因此,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应该既获得知识,又获得对人和事的理解认识,同时获得感性体验。

所谓情感,首先是教师的情感,要求教师全身心地进行教学,试

想,如果以一个不相干的人,干着一件不相干的事,那么他怎么表达出特有的感情呢?教师的情感,又来源于对教材的理解,透过语言文字,读懂文章,理解了文章,才能谈得上受感染,才能获得自然美引起的愉悦,社会美给予的思想启迪,行为教育,艺术美带来的丰富想象,才会产生浓郁的、真挚的情感,才能与学生撞击。从而感染、教育学生。

实践证明,只有作者、教者、学者感情上的沟通,才能得到美的享受。美好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美的景物,引起学生观察,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对美的景物产生强烈的感受。

四、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小桔灯的朴实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象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再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

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

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也进一步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

五、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

清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第二步骤是“写”,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引导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

如《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得知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思想感情的急剧变化,他回答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以及决心学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誓言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法国人民在即将失去自己祖国时的悲痛心情。当强烈的艺术效果深深地感染每个学生时,随即提供两篇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依材料作文时侧重于心理描写来表达和刻划人物形象。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的习作都有独创之处。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再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全国劳模,特级教师李庚南严父慈母般的形象,赞美了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学生对李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

六、熏陶渐染、潜移默化

现行语文教材中,适于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课文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在情感,使他们去真切地感知课文美的所在,就能激发他们的审美愉悦。

例如,梁衡的《晋祠》,语言优美、流畅、生动,把晋祠悠久的

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介绍得形神兼备。对这样的课文,在讲清必要的语文知识后,就应以教师动情的朗读,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随作者畅游晋祠。

晋祠的美,在山、在水、在树。巍巍的山如“屏障”,而绵延的山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形象地写出晋祠依偎在悬瓮山中的情态,读了令人凭添一股喜爱之情。晋祠的水,清柔多姿,“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间碧波闪闪如锦如缎”。阅读这些文字,可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心中描绘祖国山河的美景。学生在感知河山壮美,产生愉悦的同时,能不对祖国的美好多一层了解,对伟大祖国多一分热爱吗?

又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通过热情讴歌白杨树美的形态、美的气质、美的性格,赞美了中华民族团结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阅读这篇课文,要启发学生联想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感受“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气概”,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民族自豪感。

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气势磅礴,以宏伟的气魄,生花妙笔,描绘了北国壮丽的雪景,冰雪覆盖的北国大地充满了蓬勃生机,客观地评论了历史英雄。

写景论史,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和无产阶级英雄。反复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爱和领袖的博大胸怀,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为祖国的更加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语文教材中这样的例子不少,举不胜举。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

传授知识本领,更在于鼓动、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到作为现代人,如果不懂得美,不追求美,不会欣赏和创造美,那么可以说在精神气质或在能力上是有着严重缺陷的人。美与文明、美与人类幸福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看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利用这些好教材,对学生进行“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为祖国未来培养有智慧的感情丰富的一代新人。

总之,把美育引入学校教育,以陶冶情操为目的,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审美教育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

参考书目:

《语文教学与研究》、

〈中小学语文课本〉、

教育网中的有关文章:

《语文教学与审美》[作者]水晶心情

《语文学习与审美体验》 [作者]聂振斌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渗透 》[作者] 魏桂英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作者] 沈亚萍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浅谈》[作者]:李立群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陈立红《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年第4期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李建民 《教学交流·中》 2008年第2期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吴嬗婷

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云南分院

2007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姓名: 李秀娟 学号: 年级班级: 2007级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学生通讯地址: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石羊镇中心学校 邮编:学生本人联系电话:学生论文邮往:云南省昆明市学府路羊仙坡28号: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云南分院办公室(收)

邮编:650033

办公室电话:(0871)5356489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地区:大姚 专业:汉语言文学 层次:本科 姓名:李秀娟

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紧密结合,密不可分。老师应充分利用不同体裁的文章,有机地渗透美育。教会学生欣赏语文教材所蕴含的科学美、艺术美、语言美、结构美、技法美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发挥和发掘语文教学的灵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绪,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使其自觉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审美教育

曾记得有一个《猪八戒照镜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猪八戒之所以砸碎了镜子,是因为他看到镜子照出了他丑陋的身躯。试想,连猪八戒都渴望寻求美的享受,何况我们呢?当然,审美教育不单单是指形象美,它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而审美教育的目的也决不单单是一种享受,而在于获得一种动力,激发人们投入到改造世界的斗争中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品德教育。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生硬外加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所采用的教材都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阅读一篇写景的文章,就能体验到大自然之美,阅读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可以感受到心灵美、社会美„„不知不觉间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开发智力的作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育与德育、智育并不矛盾,德育不是说教,智育不是灌输,它们同样也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没有美育,

人生就会失去一半的美好意义,那么如何把美育的原则贯彻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把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形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呢?

因此,我肤浅地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渗透审美教育,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即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在这种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教学课题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课文朗读先声夺人

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的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朗读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第二,感受入手,渐入情境

语文课不同于鉴赏批评。有着自身的规律及要求。这就要求教者应善于扑捉信息,从感受入手,使学生直接入情入境。

第三,适时点拨,把握内涵

美的内涵丰富多彩。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好的课文不但有完美的形式,更有其内在的思想意识,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感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适时点拔,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

总之,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还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相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二、以教材为依据,挖掘审美因素。

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名家名篇,文中那些可歌可泣的英勇人物故事,那些优美的诗篇,有趣的童话,那些蕴藏着哲理的寓言,那些如诗如画的散文,都描写了许多美的人和事物,这些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反映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至艺术之美。这为我们进行审美情感的教育提供了得到独厚的条件。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教材挖掘审美因素,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感受美。例如:在教学《刘胡兰》等一类课文时,我让学生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壮美”,即共产党员壮志凌云、英雄无畏的崇高品德,学英雄壮举,培育美的情操;在教学《黄山奇石》、《桂林山水》一类课文时,让学生感受“自然美”,展现祖国的壮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在教学《一束鲜花》、«十里长街送总理»一类课文时,让学生体会伟人的那种“崇高美”„„这样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使它获取一种激情,一种动力,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美的品质。

例如《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章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技术、以及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介绍了威尼斯风土人情。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不难看出,作者介绍了小艇外形的美同时写出小艇内在的美----它在威尼斯的重要地位。使我们感受到小艇美的不空洞,它与威尼斯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威尼斯的喧闹与静寂是以小艇的动与不动为前提的,小艇停泊不动了,静寂笼罩着威尼斯,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入睡了。这具有魔力的小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促使我们更深层次地去理解课文,去体会那美妙的异国风光,去品味这里景美、物美、人更美,从而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了美。

其次,要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即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内容,使德育以情感为引导,智育以形象为先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

三、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审美的渴求

作为知识的教育,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那就是情感。情感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体验,也是获取良好品质的不可缺少的一环。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这里不仅饱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和事的深刻认识,而且倾吐着作者对这些人和事的深厚感情。因此,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应该既获得知识,又获得对人和事的理解认识,同时获得感性体验。

所谓情感,首先是教师的情感,要求教师全身心地进行教学,试

想,如果以一个不相干的人,干着一件不相干的事,那么他怎么表达出特有的感情呢?教师的情感,又来源于对教材的理解,透过语言文字,读懂文章,理解了文章,才能谈得上受感染,才能获得自然美引起的愉悦,社会美给予的思想启迪,行为教育,艺术美带来的丰富想象,才会产生浓郁的、真挚的情感,才能与学生撞击。从而感染、教育学生。

实践证明,只有作者、教者、学者感情上的沟通,才能得到美的享受。美好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美的景物,引起学生观察,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对美的景物产生强烈的感受。

四、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小桔灯的朴实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象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再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

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

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也进一步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

五、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

清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第二步骤是“写”,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引导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

如《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得知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思想感情的急剧变化,他回答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以及决心学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誓言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法国人民在即将失去自己祖国时的悲痛心情。当强烈的艺术效果深深地感染每个学生时,随即提供两篇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依材料作文时侧重于心理描写来表达和刻划人物形象。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的习作都有独创之处。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再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全国劳模,特级教师李庚南严父慈母般的形象,赞美了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学生对李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

六、熏陶渐染、潜移默化

现行语文教材中,适于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课文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在情感,使他们去真切地感知课文美的所在,就能激发他们的审美愉悦。

例如,梁衡的《晋祠》,语言优美、流畅、生动,把晋祠悠久的

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介绍得形神兼备。对这样的课文,在讲清必要的语文知识后,就应以教师动情的朗读,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随作者畅游晋祠。

晋祠的美,在山、在水、在树。巍巍的山如“屏障”,而绵延的山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形象地写出晋祠依偎在悬瓮山中的情态,读了令人凭添一股喜爱之情。晋祠的水,清柔多姿,“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间碧波闪闪如锦如缎”。阅读这些文字,可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心中描绘祖国山河的美景。学生在感知河山壮美,产生愉悦的同时,能不对祖国的美好多一层了解,对伟大祖国多一分热爱吗?

又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通过热情讴歌白杨树美的形态、美的气质、美的性格,赞美了中华民族团结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阅读这篇课文,要启发学生联想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感受“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气概”,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民族自豪感。

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气势磅礴,以宏伟的气魄,生花妙笔,描绘了北国壮丽的雪景,冰雪覆盖的北国大地充满了蓬勃生机,客观地评论了历史英雄。

写景论史,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和无产阶级英雄。反复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爱和领袖的博大胸怀,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为祖国的更加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语文教材中这样的例子不少,举不胜举。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

传授知识本领,更在于鼓动、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到作为现代人,如果不懂得美,不追求美,不会欣赏和创造美,那么可以说在精神气质或在能力上是有着严重缺陷的人。美与文明、美与人类幸福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看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利用这些好教材,对学生进行“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为祖国未来培养有智慧的感情丰富的一代新人。

总之,把美育引入学校教育,以陶冶情操为目的,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审美教育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

参考书目:

《语文教学与研究》、

〈中小学语文课本〉、

教育网中的有关文章:

《语文教学与审美》[作者]水晶心情

《语文学习与审美体验》 [作者]聂振斌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渗透 》[作者] 魏桂英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作者] 沈亚萍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浅谈》[作者]:李立群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陈立红《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年第4期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李建民 《教学交流·中》 2008年第2期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吴嬗婷

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云南分院

2007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姓名: 李秀娟 学号: 年级班级: 2007级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学生通讯地址: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石羊镇中心学校 邮编:学生本人联系电话:学生论文邮往:云南省昆明市学府路羊仙坡28号: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云南分院办公室(收)

邮编:650033

办公室电话:(0871)5356489


相关文章

  • 美术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 美术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新晖学校 黄梅君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基础上,通过生动活泼.形象具体.启发引导.平等交流的方式方法,把 ...查看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 2017年教学论文语文科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让美的情趣充满小学语文主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 受到美的熏陶, 完善自我,让学生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 从而全面 ...查看


  • 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计划
  • 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计划 伊春区丰林小学 王语 德育与美术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有的放矢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美术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美术教育在对学生道德 ...查看


  • 语文手抄报: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指出:"应积极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查看


  • 王科成-英语本科函授毕业论文
  • 优化课堂 渗透美育教学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探讨 贵阳学院黔西南函授站2015级英语专业本科学员王科成 [摘 要] 在新一轮的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中,国家推出的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英语课程内容 ...查看


  • 数学德育工作总结
  • 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郭巧巧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即将结束,德育工作如何贴近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求得良好的实际效果,这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变革德育内容.形式.方法.途径,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促进道德内化,落实德育目标 ...查看


  • 882篇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1
  • 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连动式.兼语式的汉英比较 新教材新特点引发新思考新探索 ...查看


  • 882篇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连动式.兼语式的汉英比较 新教材新特点引发新思考新探索 英语非谓语动词的表层 ...查看


  • 语文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 语文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教育理论上有这样一句话:"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