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映的故事:你冷得好憔悴
2005年,2月快要结束的时候。“长影”大院里,度过了十年来冷冷清清的日子里,最热闹的三天。1000多人从全国各地回来,解除了与厂里的关系。
这个寂寞了许久的地方,像个冷宫。两年之前,记载了新中国电影辉煌的老厂区就已经被拆了。断壁残垣里,谁想到过曾经是姹紫嫣红开遍?回溯,回溯——这里曾经有许多新中国电影的“第一”,这里的前身是东北电影制片厂,再前身是东北电影公司„„
再前,就是“满洲映画”。
“长影”拍摄的一部很有名的反特片叫《寂静的山林》,女主角,也就是女特务的扮演着白玫,原来有个外号叫做“妖艳美人”。有这样外号的还有好几个人:“古典美人”郑晓君,“活泼美人”夏佩杰,“永远青年”浦克,“喜剧青年”王启民„„还有,“金鱼美人”李香兰。
对了,这些,都是“满映”的演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8月21日,伪满洲国“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成立,简称“满映”。9月份,《康德新闻》、《大同报》刊登了“满映演员养成所”的招生广告。
招考地点就在“新京”长春的“日毛”百货店楼上。报名费一块钱。那时候,18岁的王启民是伪满中央银行小职员,名字还叫做王福春;那时候,郑晓君才16 岁,是税捐局的打字员;白玫还在北京学京剧„„养成所建在一个车库内,一道大墙从中间隔开,一面是食堂,一面是宿舍。男女舍监都是日本人,他们的职责是管理这批学员,不许谈恋爱。
所长叫近藤,教学员们小品,这些孩子还没毕业,他就急匆匆带着他们演出了“满映”的第一部电影:《壮志烛天》。说的是乡下姑娘“深明大义”,把未婚夫送上了“剿匪”战场。 “匪”,就是抗日游击队。
这部短片的导演叫王文涛,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王福春和郑晓君,成为男女主角。《满映画报》、《大同报》连篇累牍地发了文章和剧照。《大陆长虹》、《兴蒙标骑》等等影片,一部接着一部地拍了下来。养成所也第二批、第三批地开始招生,浦克、白玫这些演员,逐渐集中到“满映”旗下。
“新京”东南一片的乱葬岗子,修建起了新的厂房,工程师关东军承办的。据说,要修建的,使东亚第一大厂,有六个摄影棚。如果需要,每一侧相连的三个可以打开,变成一个大的。所以,墙是活动的,是墙也是门。而棚盖上的平台,搭上景,就可以当外景了。
像宣扬“国策”的电影,满映拍了不少。偶尔,也会有《胭脂》这样根据中国古典小说改编的作品出现。当然,遇上日本庆祝建国2600周年这样的日子,“满洲国”就会和“本土”合作一部影片献媚邀宠。白玫就曾经在《现代日本》里,饰演了一个中国留学生。
当然,“满映”拍戏是很严肃认真的。剧组大部分是日本人,副导演必须懂日文。而演员在演戏前,都会“抠戏”,一抠就会是20多遍。
1940年,新厂竣工,满映搬迁。发迹于政军界的甘粕正彦调来,召集了一整个厂的人开会:“我只讲三点。第一,我到‘满映’,要把它办成满洲国人的‘满映’,而不是日本人的‘满映’;第二,满洲人和日本人同职同薪;第三,我要满洲人有职有权。”就是这样一个日本人,让王福春有机会改行做了摄影,多年后,他拍摄了《独立大队》。就是这样一个日本人,在市长的宴会上,当“满映”的女演员被要求斟酒的时候说:“女演员不是艺妓,女演员是艺术家!”就是这样一个日本人,曾经启用日本著名导演木村庄十二做顾问,后者拥护中国共产党。
“满映”的最后一部故事片《苏小妹》,还没有拍完,“新京”上空,炮声隆隆,甘粕把日本人集中在第三摄影棚,只要苏联红军进来,就决一死战。
当然,最终,国民党“党务专员”姜学潜接管了“满映”,甘粕机会和苏军面对面,却用氰化钾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棺材用白布缠着,送葬的队伍,有日本人也有中国人。王福春
抱着摄影机跑出来,想把一切拍下来,可是太阳已经落下了,光线已经不足。甘粕最后葬在湖西宾馆南边的小树林里。那个姜学潜没有硬多久,厂里的工人党中,成立了“摄影机械保管委员会”,设备、房间都被封锁,一直等到共产党来接收。一直到了,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来,后来,就是长影,就是,今天。每年那个地方,都下雪。在北方,在北方,银色幕布上,有过“满映”。故事令人苦笑,却不荒唐。当长影的工农兵雕塑被拉倒在地,故事里的每一道沧桑,都冷得好憔悴。
小资料:
“满映”为新中国电影培养了许多的人才。《黑三角》里的凌元,原来也是“满映”的演员,当时叫张敏。《刘三姐》里的莫进财,由贺汝瑜饰演,他还因为这个角色获得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他也曾经是“满映”演员。《平原游击队》和《桥》的摄影李光惠、《上甘岭》、《党的女儿》的美术师刘学尧„„ 都是“满映”培养。许许多多你我熟悉的电影,熟悉的名字,我们以为只与“长影”有关,其实,有一段历史不容抹煞,那就是“满映”。
满映的故事:你冷得好憔悴
2005年,2月快要结束的时候。“长影”大院里,度过了十年来冷冷清清的日子里,最热闹的三天。1000多人从全国各地回来,解除了与厂里的关系。
这个寂寞了许久的地方,像个冷宫。两年之前,记载了新中国电影辉煌的老厂区就已经被拆了。断壁残垣里,谁想到过曾经是姹紫嫣红开遍?回溯,回溯——这里曾经有许多新中国电影的“第一”,这里的前身是东北电影制片厂,再前身是东北电影公司„„
再前,就是“满洲映画”。
“长影”拍摄的一部很有名的反特片叫《寂静的山林》,女主角,也就是女特务的扮演着白玫,原来有个外号叫做“妖艳美人”。有这样外号的还有好几个人:“古典美人”郑晓君,“活泼美人”夏佩杰,“永远青年”浦克,“喜剧青年”王启民„„还有,“金鱼美人”李香兰。
对了,这些,都是“满映”的演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8月21日,伪满洲国“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成立,简称“满映”。9月份,《康德新闻》、《大同报》刊登了“满映演员养成所”的招生广告。
招考地点就在“新京”长春的“日毛”百货店楼上。报名费一块钱。那时候,18岁的王启民是伪满中央银行小职员,名字还叫做王福春;那时候,郑晓君才16 岁,是税捐局的打字员;白玫还在北京学京剧„„养成所建在一个车库内,一道大墙从中间隔开,一面是食堂,一面是宿舍。男女舍监都是日本人,他们的职责是管理这批学员,不许谈恋爱。
所长叫近藤,教学员们小品,这些孩子还没毕业,他就急匆匆带着他们演出了“满映”的第一部电影:《壮志烛天》。说的是乡下姑娘“深明大义”,把未婚夫送上了“剿匪”战场。 “匪”,就是抗日游击队。
这部短片的导演叫王文涛,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王福春和郑晓君,成为男女主角。《满映画报》、《大同报》连篇累牍地发了文章和剧照。《大陆长虹》、《兴蒙标骑》等等影片,一部接着一部地拍了下来。养成所也第二批、第三批地开始招生,浦克、白玫这些演员,逐渐集中到“满映”旗下。
“新京”东南一片的乱葬岗子,修建起了新的厂房,工程师关东军承办的。据说,要修建的,使东亚第一大厂,有六个摄影棚。如果需要,每一侧相连的三个可以打开,变成一个大的。所以,墙是活动的,是墙也是门。而棚盖上的平台,搭上景,就可以当外景了。
像宣扬“国策”的电影,满映拍了不少。偶尔,也会有《胭脂》这样根据中国古典小说改编的作品出现。当然,遇上日本庆祝建国2600周年这样的日子,“满洲国”就会和“本土”合作一部影片献媚邀宠。白玫就曾经在《现代日本》里,饰演了一个中国留学生。
当然,“满映”拍戏是很严肃认真的。剧组大部分是日本人,副导演必须懂日文。而演员在演戏前,都会“抠戏”,一抠就会是20多遍。
1940年,新厂竣工,满映搬迁。发迹于政军界的甘粕正彦调来,召集了一整个厂的人开会:“我只讲三点。第一,我到‘满映’,要把它办成满洲国人的‘满映’,而不是日本人的‘满映’;第二,满洲人和日本人同职同薪;第三,我要满洲人有职有权。”就是这样一个日本人,让王福春有机会改行做了摄影,多年后,他拍摄了《独立大队》。就是这样一个日本人,在市长的宴会上,当“满映”的女演员被要求斟酒的时候说:“女演员不是艺妓,女演员是艺术家!”就是这样一个日本人,曾经启用日本著名导演木村庄十二做顾问,后者拥护中国共产党。
“满映”的最后一部故事片《苏小妹》,还没有拍完,“新京”上空,炮声隆隆,甘粕把日本人集中在第三摄影棚,只要苏联红军进来,就决一死战。
当然,最终,国民党“党务专员”姜学潜接管了“满映”,甘粕机会和苏军面对面,却用氰化钾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棺材用白布缠着,送葬的队伍,有日本人也有中国人。王福春
抱着摄影机跑出来,想把一切拍下来,可是太阳已经落下了,光线已经不足。甘粕最后葬在湖西宾馆南边的小树林里。那个姜学潜没有硬多久,厂里的工人党中,成立了“摄影机械保管委员会”,设备、房间都被封锁,一直等到共产党来接收。一直到了,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来,后来,就是长影,就是,今天。每年那个地方,都下雪。在北方,在北方,银色幕布上,有过“满映”。故事令人苦笑,却不荒唐。当长影的工农兵雕塑被拉倒在地,故事里的每一道沧桑,都冷得好憔悴。
小资料:
“满映”为新中国电影培养了许多的人才。《黑三角》里的凌元,原来也是“满映”的演员,当时叫张敏。《刘三姐》里的莫进财,由贺汝瑜饰演,他还因为这个角色获得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他也曾经是“满映”演员。《平原游击队》和《桥》的摄影李光惠、《上甘岭》、《党的女儿》的美术师刘学尧„„ 都是“满映”培养。许许多多你我熟悉的电影,熟悉的名字,我们以为只与“长影”有关,其实,有一段历史不容抹煞,那就是“满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