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科学名词解释

气候

狭义上,气候通常被定义为天气的平均状况,或更严格地表述为,在某个一时期内对相关量的均值和变率作出的统计描述,而一个时期的长度从几个月至几千年甚至几百万年不等。通常求各变量平均值的时期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的30年期。这些相关量一般指地表变量,如温度、降水和风。更广义上,气候就是气候系统的状态,包括统计上的描述。在本报告的各章节中也使用了不同的平均期,如:20年期。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状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能够通过其特性的平均值和/或变率的变化予以判别(如:运用统计检验),气候变化将在延伸期内持续,通常为几十年或更长时期。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自然内部过程或外部强迫,或是由于大气成分和土地利用中持续的人为变化。注意《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第一条将气候变化定义为“在可比时期内所观测到的在自然气候变率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归因于人类活动改变全球大气成分所导致的气候变化”。因此,UNFCCC对可归因于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成分后的气候变化与可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作出了明确的区分。

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自身(由于相同的气体)和云散射的热红外辐射。大气辐射朝所有方向散射,包括向地球表面的散射。温室气体将热量俘获在地表―对流层系统内。这称为“温室效应”。对流层中的热红外辐射与其散射高度上的大气温度强烈耦合。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为-19ºC的高度,并通过射入的净太阳辐射达到平衡,从而使地球表面保持在高得多的平均为+14ºC的温度上。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红外辐射浊度上升,从而导致有效辐射从温度较低但位势较高的高度上射入太空。这就形成了一种辐射强迫,因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即所谓的增强的温室效应。

气候预估

对气候系统响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情景或浓度情景或响应辐射强迫情景所作出的预估,通常基于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气候预估与气候预测不同,气候预估主要依赖于所采用排放/浓度/辐射强迫情景,而预估则基于相关的各种假设,例如:未来也许会或也许不会实现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因此具有相当大的不

确定性。

气候模式

气候系统的数值表述,它是建立在气候系统各部分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和反馈过程的基础上,以解释已知的全部或部分特性。气候系统可用不同复杂程度的模式进行描述。如气候系统的任何一个分量或者各分量的组合,能够用模式的谱或格点层进行识别,它们可以在各方面有所区别,如空间分辨率,所描述的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程度,或者不同水平的参数化的应用等。耦合的大气-海洋环流模式(AOGCM)给出目前模式体系中所可能的最复杂的综合表述。此外目前有向包括入化学和生物相互作用的更复杂方向发展的趋势。气候模式是研究和进行气候模拟的工具,同时应用于业务用途,如月、季、年际气候预测。气候模式建立在公认的物理原理基础上,能够模拟出当代的气候,并且能够再现过去的气候和气候变化特点,是进行气候变化预估的主要工具,可以得到较可靠的预估结果,但其中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温室气体(GHG)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自然或人为产生的的气体成分,它们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和云发出的热红外辐射光谱内特定波长的辐射。该特性导致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此外,大气中还有许多完全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如《蒙特利尔议定书》所涉及的卤烃和其它含氯和含溴的物质。除CO2、N2O和CH4外,《京都议定书》将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和全氟化碳(PFC)定为温室气体。

气候预测

气候预测或气候预报是试图对未来的实际气候演变作出估算,例如:季、年际的或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演变。由于气候系统的未来演变或许对初始条件高度敏感,因此实质上这类预测通常是概率性的。

降尺度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是进行气候变化预估的首要工具,当受计算条件限制,所取分辨率一般较低(目前一般在125~400 km间)。如要在更小尺度的区域和局地进行气候变化情景预估,则需要通过统计或动力降尺度方法实现。统计降尺度方法通过在大尺度模式结果与观测资料(如环流与地面变量)之间建立联系,得到降尺度

结果。动力降尺度为在全球或区域范围使用高分辨率的气候模式进行模拟,主要有高分辨率全球大气模式(包括变网格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两种。它们使用观测或者低分辨率全球模式结果做为其运行所需的初始和侧边界驱动条件。

区域气候模式

区域气候模式最早于1980年代末由 Giorgi等人提出和发展而来,在气候及气候变化研究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具有复杂的地形和下垫面特征,使得全球模式对这一区域的模拟经常出现较大偏差,如在中国中部出现虚假降水中心等。研究表明,这种偏差主要是由于全球模式的分辨率不足引起的,而区域气候模式则可以大大减少上述偏差。区域气候模式在能够更好的再现中国地区当代气候的同时,由于其中更真实的地形强迫,所给出的未来气候变化信号也和全球模式表现出较大不同。

RegCM3

RegCM3(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ion 3)是由最早Giorgi等人发展而来的第一代个区域气候模式发展而来,目前由Giorgi本人所做的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the Abdus Salam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oretic Physics)负责其维护和发展,模式及运行模式所需的数据可以在http://users.ictp.it/~pubregcm/RegCM3得到。RegCM系列模式在中国区域被广泛应用于当代气候模拟、植被改变和气溶胶的气候效应试验、以及气候变化的预估等。

PRECIS

PRECIS为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的简称,是英国气象局Hadley中心基于其区域气候模式,发展出的为影响评估服务的一个模拟系统。

排放情景

一种关于对辐射有潜在影响的物质(如:温室气体、气溶胶)未来排放趋势的合理表述。排放情景基于连贯的和内部一致的一系列有关驱动力(如: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技术变化)及其主要相关关系的假设。从排放情景反演出的浓度情景作为气候模式的输入数据,以计算气候预估结果。IPCC(1992)提出了一系列排放情景,作为IPCC(1996)气候预估的基础。这些排放情景统称为IS92情景。在《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Nakicenovic和Swart,2000)中,公布了新的排放情景,即所谓的SRES情景。

气候情景

在一组内部一致的气候学关系的基础上,对未来气候作出的一种合理的和通常简化的表述,而已建立的各种气候学关系通常作为输入因子应用于影响模型,以研究人为气候变化的潜在后果。气候预估经常作为建立各气候情景用的原始材料,但是气候情景通常还需要其它信息,如:已观测的当前气候状态。一个气候变化情景是气候情景与当前气候之间的差。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一种在特定地区和时间(一年内)的罕见事件。“罕见”的定义有多种,但极端事件的罕见程度一般相当于观测到的概率密度函数小于第10个或第90个百分位点。按照定义,在绝对意义上,极端天气特征因地区不同而异。单一的极端事件不能简单地直接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因为总是有一个有限的几率:极端事件可能会自然发生。当一种型态的极端天气持续一定的时间,如某个季节,它可归类于一个极端气候事件,特别是如果该事件产生一个平均极值或总极值(如:某个季节的干旱或暴雨)。

不确定性

关于某一变量(如未来气候系统的状态)未知程度的表述。不确定性可源于缺乏有关已知或可知事物的信息或对其认识缺乏一致性。主要来源有许多,如从资料的可量化误差到概念或术语定义的含糊,或者对人类行为的不确定预估。因而,不确定性能够用量化的度量表示(如不同模式计算值的一个变化范围)或进行定性描述,如体现一个专家组的判断(见Moss和Schneider,2000;Manning等,2004)。

区域气候变化预估中的不确定性

使用区域气候模式进行气候变化预估,和全球气候模式类似,其不确定性首先来源于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的不确定性,其次是气候模式发展水平限制引起的对气候系统描述的误差,以及模式和气候系统的内部变率等(第九章)。在区域尺度上,土地利用和植被改变、气溶胶强迫等都会对区域和局地尺度气候产生很大影响,而目前气候模式对这些强迫的模拟结果之间差别很大。区域模式降尺度结果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模式提供的侧边界场的可靠性,全球模式对大的环流模拟产生的偏差,会被引入到区域模式的模拟,在某些情况下还会被放大。此外,目前观测资料的局限性也在区域模式的检验和发展中增加了不确定性。进行多全球模式驱动下多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集合,是减少不确定性的重要方面。

CORDEX计划

COordinated Regional climate Downscaling EXperiment的简称,提议通过在全球各大陆运行区域气候模式、在岛屿等使用统计降尺度方法,为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适应提供气候变化预估结果,并为IPCC AR5服务()。

气候

狭义上,气候通常被定义为天气的平均状况,或更严格地表述为,在某个一时期内对相关量的均值和变率作出的统计描述,而一个时期的长度从几个月至几千年甚至几百万年不等。通常求各变量平均值的时期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的30年期。这些相关量一般指地表变量,如温度、降水和风。更广义上,气候就是气候系统的状态,包括统计上的描述。在本报告的各章节中也使用了不同的平均期,如:20年期。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状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能够通过其特性的平均值和/或变率的变化予以判别(如:运用统计检验),气候变化将在延伸期内持续,通常为几十年或更长时期。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自然内部过程或外部强迫,或是由于大气成分和土地利用中持续的人为变化。注意《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第一条将气候变化定义为“在可比时期内所观测到的在自然气候变率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归因于人类活动改变全球大气成分所导致的气候变化”。因此,UNFCCC对可归因于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成分后的气候变化与可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作出了明确的区分。

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自身(由于相同的气体)和云散射的热红外辐射。大气辐射朝所有方向散射,包括向地球表面的散射。温室气体将热量俘获在地表―对流层系统内。这称为“温室效应”。对流层中的热红外辐射与其散射高度上的大气温度强烈耦合。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为-19ºC的高度,并通过射入的净太阳辐射达到平衡,从而使地球表面保持在高得多的平均为+14ºC的温度上。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红外辐射浊度上升,从而导致有效辐射从温度较低但位势较高的高度上射入太空。这就形成了一种辐射强迫,因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即所谓的增强的温室效应。

气候预估

对气候系统响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情景或浓度情景或响应辐射强迫情景所作出的预估,通常基于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气候预估与气候预测不同,气候预估主要依赖于所采用排放/浓度/辐射强迫情景,而预估则基于相关的各种假设,例如:未来也许会或也许不会实现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因此具有相当大的不

确定性。

气候模式

气候系统的数值表述,它是建立在气候系统各部分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和反馈过程的基础上,以解释已知的全部或部分特性。气候系统可用不同复杂程度的模式进行描述。如气候系统的任何一个分量或者各分量的组合,能够用模式的谱或格点层进行识别,它们可以在各方面有所区别,如空间分辨率,所描述的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程度,或者不同水平的参数化的应用等。耦合的大气-海洋环流模式(AOGCM)给出目前模式体系中所可能的最复杂的综合表述。此外目前有向包括入化学和生物相互作用的更复杂方向发展的趋势。气候模式是研究和进行气候模拟的工具,同时应用于业务用途,如月、季、年际气候预测。气候模式建立在公认的物理原理基础上,能够模拟出当代的气候,并且能够再现过去的气候和气候变化特点,是进行气候变化预估的主要工具,可以得到较可靠的预估结果,但其中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温室气体(GHG)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自然或人为产生的的气体成分,它们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和云发出的热红外辐射光谱内特定波长的辐射。该特性导致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此外,大气中还有许多完全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如《蒙特利尔议定书》所涉及的卤烃和其它含氯和含溴的物质。除CO2、N2O和CH4外,《京都议定书》将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和全氟化碳(PFC)定为温室气体。

气候预测

气候预测或气候预报是试图对未来的实际气候演变作出估算,例如:季、年际的或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演变。由于气候系统的未来演变或许对初始条件高度敏感,因此实质上这类预测通常是概率性的。

降尺度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是进行气候变化预估的首要工具,当受计算条件限制,所取分辨率一般较低(目前一般在125~400 km间)。如要在更小尺度的区域和局地进行气候变化情景预估,则需要通过统计或动力降尺度方法实现。统计降尺度方法通过在大尺度模式结果与观测资料(如环流与地面变量)之间建立联系,得到降尺度

结果。动力降尺度为在全球或区域范围使用高分辨率的气候模式进行模拟,主要有高分辨率全球大气模式(包括变网格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两种。它们使用观测或者低分辨率全球模式结果做为其运行所需的初始和侧边界驱动条件。

区域气候模式

区域气候模式最早于1980年代末由 Giorgi等人提出和发展而来,在气候及气候变化研究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具有复杂的地形和下垫面特征,使得全球模式对这一区域的模拟经常出现较大偏差,如在中国中部出现虚假降水中心等。研究表明,这种偏差主要是由于全球模式的分辨率不足引起的,而区域气候模式则可以大大减少上述偏差。区域气候模式在能够更好的再现中国地区当代气候的同时,由于其中更真实的地形强迫,所给出的未来气候变化信号也和全球模式表现出较大不同。

RegCM3

RegCM3(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ion 3)是由最早Giorgi等人发展而来的第一代个区域气候模式发展而来,目前由Giorgi本人所做的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the Abdus Salam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oretic Physics)负责其维护和发展,模式及运行模式所需的数据可以在http://users.ictp.it/~pubregcm/RegCM3得到。RegCM系列模式在中国区域被广泛应用于当代气候模拟、植被改变和气溶胶的气候效应试验、以及气候变化的预估等。

PRECIS

PRECIS为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的简称,是英国气象局Hadley中心基于其区域气候模式,发展出的为影响评估服务的一个模拟系统。

排放情景

一种关于对辐射有潜在影响的物质(如:温室气体、气溶胶)未来排放趋势的合理表述。排放情景基于连贯的和内部一致的一系列有关驱动力(如: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技术变化)及其主要相关关系的假设。从排放情景反演出的浓度情景作为气候模式的输入数据,以计算气候预估结果。IPCC(1992)提出了一系列排放情景,作为IPCC(1996)气候预估的基础。这些排放情景统称为IS92情景。在《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Nakicenovic和Swart,2000)中,公布了新的排放情景,即所谓的SRES情景。

气候情景

在一组内部一致的气候学关系的基础上,对未来气候作出的一种合理的和通常简化的表述,而已建立的各种气候学关系通常作为输入因子应用于影响模型,以研究人为气候变化的潜在后果。气候预估经常作为建立各气候情景用的原始材料,但是气候情景通常还需要其它信息,如:已观测的当前气候状态。一个气候变化情景是气候情景与当前气候之间的差。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一种在特定地区和时间(一年内)的罕见事件。“罕见”的定义有多种,但极端事件的罕见程度一般相当于观测到的概率密度函数小于第10个或第90个百分位点。按照定义,在绝对意义上,极端天气特征因地区不同而异。单一的极端事件不能简单地直接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因为总是有一个有限的几率:极端事件可能会自然发生。当一种型态的极端天气持续一定的时间,如某个季节,它可归类于一个极端气候事件,特别是如果该事件产生一个平均极值或总极值(如:某个季节的干旱或暴雨)。

不确定性

关于某一变量(如未来气候系统的状态)未知程度的表述。不确定性可源于缺乏有关已知或可知事物的信息或对其认识缺乏一致性。主要来源有许多,如从资料的可量化误差到概念或术语定义的含糊,或者对人类行为的不确定预估。因而,不确定性能够用量化的度量表示(如不同模式计算值的一个变化范围)或进行定性描述,如体现一个专家组的判断(见Moss和Schneider,2000;Manning等,2004)。

区域气候变化预估中的不确定性

使用区域气候模式进行气候变化预估,和全球气候模式类似,其不确定性首先来源于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的不确定性,其次是气候模式发展水平限制引起的对气候系统描述的误差,以及模式和气候系统的内部变率等(第九章)。在区域尺度上,土地利用和植被改变、气溶胶强迫等都会对区域和局地尺度气候产生很大影响,而目前气候模式对这些强迫的模拟结果之间差别很大。区域模式降尺度结果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模式提供的侧边界场的可靠性,全球模式对大的环流模拟产生的偏差,会被引入到区域模式的模拟,在某些情况下还会被放大。此外,目前观测资料的局限性也在区域模式的检验和发展中增加了不确定性。进行多全球模式驱动下多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集合,是减少不确定性的重要方面。

CORDEX计划

COordinated Regional climate Downscaling EXperiment的简称,提议通过在全球各大陆运行区域气候模式、在岛屿等使用统计降尺度方法,为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适应提供气候变化预估结果,并为IPCC AR5服务()。


相关文章

  • 中科院各所自然地理考研真题(1).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自然地理学 一.分析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分析植被对水循环影响的主要途径. 三.根据蓄库不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主要可以分为几种主要类型?每种类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查看


  • 非科学不能解释:中国的古长城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高度重合
  • 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修建长城,一直持续到明朝.长城从最开始的进攻支点与发起点,渐渐变为防御的堡垒和底线.历时2000多年的经营,中国古代前后有数10多个王朝都修建过长城,其中尤其以秦朝.汉朝和明朝修建的最长,长度都超过5000公里. ...查看


  •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1.饱和空气: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量有一定限度,如果水汽含量达到此限度,空气就呈饱和状态. 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饱和水汽压,也叫最大水汽压. 2.饱和差(d)--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的水汽压之差. ...查看


  • 中国气候变化网 地球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各国学者预测结果迥异
  • 地球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各国学者预测结果迥异 [日期:2006-02-08] [新闻来源:新京报] 北京师范大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博士谢云指出,当前科学家使用31个全球气候模式,预测未来1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结果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未来100 ...查看


  •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径流过程影响的定量分析_刘剑宇
  • J.Lake Sci.(湖泊科学) ,2016,28(2) :432-443DOI 10. 18307/2016.0224 2016by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径流过程影响的定量分析 ...查看


  •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 灵宝市一中八年级语文学案 课题: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 2.学习本文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 3.赏析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 4.了解学习说明文的一般方法 . 教学重点: ...查看


  • 气候创造历史 --兼谈人类的天年
  • 气候创造历史 --兼谈人类的天年 气候并不能完全决定一切,但它"打断了曾经的生存方式". 不久前,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和科幻世界杂志社联合出版的拙作<天年>中涉及了较多的气候问题.因为是科幻作品,其中一些解释肯定 ...查看


  • 气候与气象名词解释
  • 气象学: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组成的混合云中,,如果实际水汽压大于区时,由于下垫面性质以及物理过程的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冰晶的饱和水汽压而小于过冷却水的改变,气团的属性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用之于指导生产为人类服务的学科 饱和水汽 ...查看


  • 气候变化与暴力冲突
  • 今年夏天,中国大部分地区再次面临酷暑的挑战,南方很多地方的最高气温屡创纪录.与此同时,不少城市暴力事件频发,有网友戏称,这是因为持续的高温天气让人头脑发热所致. 这个解释听上去很有道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这就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认真研究一下了. ...查看


热门内容